鲁教版 (2019)必修 第一册第一节 走近桂林山水教学设计
展开本节课是必修一第三单元——从圈层作用看地貌与土壤的第一节。本章内容属于继大气圈、水圈、生物圈之后第四个重要的圈层——岩石圈。
本节将走进桂林山水分为两个部分:“桂林山水”“喀斯特地貌”,桂林山水作为第三单元的开篇,能够让学生认识常见的地貌类型是观察地貌的基础,喀斯特地貌这一框题是本节核心内容,主要介绍了喀斯特地貌的概念、地貌类型以及分布地区,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也能够对喀斯特地貌的特征及区域分布有初步认知。
二、课标分析
本节对应的课程标准内容是:通过野外观察或运用视频、图像,识别3~4种地貌,描述其景观的主要特点。
课标特别强调以学生的野外或视频图像资料中地貌景观的观察和初步理解等实践活动为核心内容。喀斯特地貌是高中阶段需要学习的众多地貌的一种,需要要求学生在野外或能够通过图像、视频,根据其地貌形态、物质组成等,判断某种地形为喀斯特地貌。
三、学情分析
学生对于地貌景观缺少直观认知,因此需要通过媒体展示的方式,帮助学生理解。高一的学生正处于思维转换的过渡时期,一是有活跃的思维,但缺乏对地理问题深层次的探究能力;二是具有一定的逻辑思维,但还不能形成完整的知识结构。在教学的过程中,可以适当激发学生更多的思考,鼓励他们剖析现象产生的背后原因。
四、教学目标
1. 能够认识喀斯特地貌的概念、地貌类型、分布区,理解喀斯特作用的形成过程及其形成条件。
2. 通过观察野外或户外地貌景观、观看视频、地貌模型和景观图等,提高对地貌类型的辨识能力。
3. 运用所学的地理知识,并联系其它学科知识,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合理描述和解释特定区域的地貌,将理论应用于生活实际。
4.激发探究地理问题的动机,培养求真求实的科学态度,提高地理审美情趣,增强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情感。
五、教学方法及其重难点
1. 教学重点:喀斯特地貌成因及分布。
2. 教学难点:喀斯特地貌的主要特点及桂林山水的成因分析。
教学方法:直观演示法、小组探究法、启发式谈话法
六、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
教师活动:平板视频展示沪昆高铁——穿越喀斯特
学生活动:认真听讲并思考为什么在贵州这一段线路高铁会难以修建?
设计意图:利用展示视频,通过设问,激发学生对本节内容的学习兴趣,进而导入新课。
(二)新课讲授—喀斯特地貌
1. 概念
教师活动:喀斯特是欧洲巴尔干半岛西北部的一个石灰岩高原的名称,那里发育着各种奇特的地貌。19世纪末,欧洲学者借用该地名称呼石灰岩地区的地貌,水文现象和景观。喀斯特地貌是由喀斯特作用形成的一种独特的地貌类型
师:它是一种亿万年间山水大运动形成的地理奇观。至柔的水在时间加持下,变成最坚硬的刀刃,在石灰岩层上纵横切割,喀斯特地貌由此形成。在中国南方,水对大地的改造持续上演,新的景观不断产生,它们被统称为中国南方喀斯特。
学生活动:阅读教材,认识喀斯特、喀斯特地貌
设计意图:运用电子课本,带领学生学习喀斯特地貌,增强学生对喀斯特地貌名字了解。
2.喀斯特作用中的溶蚀作用和淀积作用
教师活动:思考喀斯特作用的本质是什么?
生:含有二氧化碳的水对可溶性岩石的溶蚀和淀积作用
①溶蚀作用:CaCO3+CO2+H2O=Ca(HCO3)2
②淀积作用:Ca(HCO3)2=CaCO3↓+CO2↑+H2O
师:小结:这两个反应是可逆的,反应的方向取决于水中CO2的含量,即与CO2进入水中或从水中逸出有关,即分别出现溶蚀和淀积,这就是喀斯特地貌发育的基本原因。
学生活动:学生通过认识喀斯特地貌的定义,补充出相对应的化学方程式
设计意图:学生所写的化学方程式,老师进行点评。帮助学生理解喀斯特地貌的形成过程。
3.喀斯特地貌形成条件
活动:学生经过小组讨论后回答
①岩石a.可溶性
师:喀斯特地貌发育中,我们对于岩石有什么要求?
b.透水性
师:在化学反应中我们可以通过增加反应物接触面积来加剧化学反应,同样的,喀斯特地貌从形成中,对于岩石我们需要它有更多的接触面积,这就需要岩石的裂隙、空隙大。
那么岩石空隙和裂隙的发育程度影响到的就是岩石的透水性,岩石的透水性越好,喀斯特地貌发育就越典型。
②水 a.流动性
师:我们分析完岩石的形成条件之后,我们再来看对水有什么要求。同样的,我们通过增加反应物的接触面积来加剧化学反应,那么如果水的流动性更强,可以使更多的岩石在更大的面积上受到溶蚀,从而提高喀斯特地貌的发育程度。那么地表水和地下水的流动性取决于大气降水、地面坡度等。
b.溶蚀力
师:我们从化学方程式中可以看出,这个水并不“普通”,它是水和CO2形成H2CO3,才能与岩石进行反应。我们知道水中所含的CO2数量越多、温度越高,那么水的溶蚀力就越强。
师小结:1.岩石: 碳酸盐类岩石→(基本)可溶性 岩石空隙→透水性
水:溶蚀力←水中所含CO2 、有机酸、无机酸;水的流动性的强弱
流动性←炎热多雨、地面坡度大
学生活动:通过小组讨论探究喀斯特地貌形成的条件
设计意图:认识完喀斯特作用的本质,探究喀斯特地貌的形成条件,从岩石和水两方面出发,使小组进行讨论。
[思考]在我们分析的这些影响喀斯特地貌形成的因素中,它们都属于哪些圈层?
生:通过学习影响喀斯特的形成条件,来认识四大圈层之间的联系
课堂运用:根据思维导图中所蕴含的地理要素进行分析
设计意图:帮助学生建立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4.地貌景观
教师活动:喀斯特地貌分为哪些类型?各类型有哪些典型景观?
学生经过小组讨论后回答:
甲:喀斯特地貌可分为地面喀斯特地貌和地下喀斯特地貌。
乙:地面喀斯特地貌包括:峰林、峰丛、孤峰、溶蚀洼地和落水洞等。
丙:地下喀斯特地貌包括:溶洞、地下河、各种由碳酸钙淀积形成的堆积体(如石钟乳、石笋、石柱等)。
同时展示相关的图片,时间长河带来的“造化钟神秀”。
学生活动:通过老师所展示的图片,来认识地面喀斯特和地下喀斯特。
设计意图:通过课堂活动中的翻翻卡活动,展示喀斯特地貌景观图,让学生认识各种地貌类型,同时区分哪些属于溶蚀作用形成的,哪些属于淀积作用形成的。
[练习] :喀斯特地貌的连线练习题,通过全班作答,进行检测。
生:完成喀斯特地貌连线练习。
设计意图:课堂活动中的连线活动,进行全班作答,并查看结果,来进行知识检测。
5.分布
教师活动:展示喀斯特地貌的分布图。
中国喀斯特地貌分布广、面积大。主要分布在碳酸盐岩出露地区,其中以广西、贵州和云南所占的面积最大。
学生活动:读材料,结合喀斯特地貌分布图,得出喀斯特分布区。
设计意图:展示喀斯特地貌分布图,加强学生的读图能力和从材料中提取信息的能力。
(三)新课讲授—桂林山水
承转:桂林漓江,山水田园,诗情画意。其实在全世界当中,中国南方喀斯特收入世界自然遗产名录,其中广西桂林是最典型的喀斯特地貌。还有贵州荔波、云南石林、重庆武隆、重庆金佛山、贵州施秉、广西环江。让我们看看“桂林山水甲天下”,到底为什么这么美?
学生活动:从之前学习的这些影响喀斯特形成的因素中,分析他们都属于四大圈层结构中的哪些圈层。
设计意图:运用课堂活动中的思维导图,引导学生进行圈层分析。联系第二单元所学知识,体现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二)活动
教师活动:从四大圈层方面,分组讨论桂林“山水”的形成条件?思考每个圈层对其他三个圈层有什么影响?
四大圈层:①岩石圈
师:在喀斯特的形成条件中,我们需要最基础的岩石,它属于圈层结构中的岩石圈,同时,影响水的流动性的还有地面坡度,它属于我们所说的地形,同样属于岩石圈。
②大气圈
师:在影响水的流动性中还有炎热多雨的气候条件,它属于我们的大气圈
③水圈
师:喀斯特地貌的形成必不可少的还有水,它属于我们的水圈
④生物圈
师:我们所说的水中所含CO2 、有机酸、无机酸,都是由生物积累的,它属于我们的生物圈。
小组讨论:同学们分为四组,根据教材P61、62的有关内容和图3-1-2“桂林及周边地区地形”、“中国气候类型分布图”、“广西河池市小三峡植被图”,分别从四大圈层方面找出桂林山水的成因并思考每个圈层对其他三个圈层有什么影响?
岩石圈:首先岩石不可溶性是最基本的条件,形成喀斯特地貌最主要的可溶性岩石是碳酸盐类岩石如:石灰岩、云岩等;其次是透水性,岩石空隙与裂隙越多,透水性愈好,喀斯特地貌发育越典型。
水圈:喀斯特地貌的形成离不开水,气候愈湿润,降水越丰富,地表水与地下水的流动性越好,从而提高了喀斯特地貌的发育程度。
大气圈:首先大气中的与水体中CO2的含量是影响喀斯特地貌形成的重要物质,其次气温愈高,有利于加快上述化学反应,可促进喀斯特地貌的发育,由此,典型的喀斯特地貌一般分布在较低纬度地带。
生物圈:水的溶蚀力,需要丰富的有机酸,无机酸,水的溶蚀作用不仅取决于水中CO2的含量,而与水中有机酸与无机酸的数量有关,而水中酸性含量与生物的生命活动密切相关。
学生活动:通过所学内容,并联系四大圈层相关知识,进行桂林山水喀斯特地貌如此显著的原因分析,并小组讨论分析桂林山水的成因。
设计意图:通过分析桂林山水成因中四大圈层的联系,给学生建立地理环境具有整体性的概念。同时让学生能够学以致用,能够从实例分析喀斯特地貌的成因。
(四)喀斯特对人类的影响
教师活动:
利:①奇特景观——旅游资源(喀斯特景观分布图)
②居住、防空、储藏的最佳选择地(喀斯特洞穴内冬暖夏凉)
③研究价值高,丰富矿产资源
喀斯特地区有丰富的矿床,例如石灰岩、白云岩、大理石、石膏和岩盐等。在喀斯特洼地中沉积有铝土矿,溶洞中沉积有铅、锌、硫化物、汞等砂矿体,地下溶洞也是富集石油和天然气的良好场所。有色金属王国——云南。
弊:①崎岖不平,交通不便
近年来,在这片不断溶蚀的大地之上,还密集建立起一个个超级工程。从谷底到桥面高达565米的北盘江大桥,以及口径达500米世界最大单口径的射电望远镜中国天眼(FAST)等等
②水土流失,石漠化,影响农业发展(喀斯特地区植被图)
大多数的喀斯特地区,人与自然如何相处,曾经是一个难题。贵州“天无三日晴、地无三尺平”。云贵高原上独有的大气现象“昆明准静止锋”,让贵州大部分地区位于冷空气一侧,导致这里阴雨连绵。喀斯特地貌特有的地质结构会使水快速渗透到地下,久而久之,易导致地表干旱和水土流失,只留下石头密布的“荒漠”
③洞穴系统发育、地面塌陷→影响城市建设、水利工程
课堂小结:图片——广西桂林七星区【城市建筑与峰林相偎相依】
“五岭皆炎热,宜人独桂林”。如今,奇峰耸立、漓江蜿蜒的桂林,鳞次栉比的城市建筑,与亭亭直上的峰林亲密无间,相偎相依。——中国国家地理
我们的城市和地理环境密不可分,我们的生活和地理联系密切,我们要走可持续发展之路,坚持人地协调发展。
学生活动:联系生活实际,从学生所生活的云南,说出喀斯特对人类的影响。
设计意图:通过展示相关图片,分析喀斯特对人类的影响。体现生活中处处有地理,地理现象就在身边,体现地理学科核心素养。
七、板书小结
一、喀斯特地貌
1.概念
2.分布
3.作用
①溶蚀作用 ②淀积作用
4.形成条件
岩石:
碳酸盐类岩石→(基本)可溶性
岩石空隙→透水性
水:
溶蚀力←水中所含CO2 、有机酸、无机酸;水的流动性的强弱
流动性←炎热多雨、地面坡度大
5.地貌景观
①地面喀斯特
②地下喀斯特
二、桂林“山水”——整体性
三、喀斯特对人类的影响
利:
弊:
八、教学反思
本节课内容注重对喀斯特地貌的判读,比较抽象,课前预习就显得非常重要,在课堂上把时间尽量多的留给了学生,课堂气氛比较活跃,基本达到了预期的目标。但是就整堂课来看有些内容处理还欠细致,比如在小结喀斯特作用中,PPT出现了错误,以及在分析喀斯特地貌对人类活动的影响中,地表崎岖不平影响交通方面,应再强调随着我国的科技发展,交通运输线路的修建已经可以克服恶劣的自然环境。今后的教学中应该力求做得更好。
鲁教版 高中地理选修3 2.1 碳排放与环境安全 教学设计: 这是一份鲁教版 高中地理选修3 2.1 碳排放与环境安全 教学设计,共14页。教案主要包含了活动探究1,活动探究2,活动探究3,活动探究4,活动探究5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鲁教版 高中地理选修3 1.3 耕地与粮食安全 教学设计: 这是一份鲁教版 高中地理选修3 1.3 耕地与粮食安全 教学设计,共17页。教案主要包含了活动探究1,活动探究2,活动探究3,活动探究4,活动探究5,活动探究6,活动探究7,活动探究8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鲁教版 (2019)选择性必修3 资源、环境与国家安全第一节 碳排放与环境安全获奖教学设计: 这是一份鲁教版 (2019)选择性必修3 资源、环境与国家安全第一节 碳排放与环境安全获奖教学设计,共14页。教案主要包含了活动探究1,活动探究2,活动探究3,活动探究4,活动探究5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