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07 古诗文阅读-备战2024年小升初语文专项训练必刷题(原卷+解析卷)
展开1、分板块予以稳固与加强。将语文知识点可划分为:
(1)汉语拼音、汉字、词语、句子、标点符号; (2)阅读;
(3)口语交际和写作三大模块来逐一攻破是很有必要的。
2、发现规律,挖掘方法,举一反三。
3、勤阅读、广积累。上述的两种方法都是很容易学习和掌握的,也经得起实践的检验。
专题07:古诗文阅读
(一)古诗文阅读。
《田园乐(其六)》
(唐)王维
桃红复含宿雨,柳绿更带朝烟。
花落家童未扫,莺啼山客犹眠。
《春晓》
(唐)孟浩然
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
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1.第一首古诗是 朝诗人 写的,第二首古诗是 朝诗人 写的。
2.第一首诗中的“宿雨”一词,意思是 ,让我们想到第二首诗中的一句 。第二首诗中“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中提到了 与 ,在第一首诗中是这样写的: 。
3.第一首古诗表达了作者 、享受自然美景的闲适心情,体现了诗人 的乐趣。第二首古诗抒发了诗人 、珍惜春光的美好心情。
【答案】1.唐;王维;唐;孟浩然
2.夜雨;夜来风雨声;春眠;啼鸟;莺啼山客犹眠
3.热爱自然;亲近自然;热爱春天
【解析】【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古诗的理解。本题考查学生对古诗的理解。解决此类问题,了解作者和创作背景很关键,根据诗句中的关键词理作者所要表达的情感很重要。
1.本题考查学生对古诗作者和朝代的了解。王维与孟浩然都是唐朝著名的诗人,他们的诗对后世都产生了极深远的影响力。同时,他们也都是山水田园诗派的主要代表人物,世人将他们合称为“王孟”。
故答案为:唐;王维;唐;孟浩然
2.本题考查学生对古诗的理解。《田园乐(其六)》这首诗中写到春“眠”“莺啼”“花落”“宿雨”,与孟浩然的五绝《春晓》相似。两首诗写的生活内容有那么多相类之处,而意境却很不相同。
故答案为:夜雨;夜来风雨声;春眠;啼鸟;莺啼山客犹眠
3.本题考查学生对古诗的理解。王维和孟浩然都是山水田园诗人,说明他们都是热爱自然的诗人。
故答案为:热爱自然;亲近自然;热爱春天
(二)古诗文阅读。
4.阅读下面的诗,回答问题。
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
(1)《江南春》的作者是唐代文学家 。
(2)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前两句诗描绘江南春天之景,呈现出一派宁静、祥和氛围。
B.前两句诗中所选的景物色彩明朗绚丽,花鸟山水相互映衬。
C.后两句诗中的“烟雨”将前两句诗中的所有景象融化其中。
D.后两句诗中的“四百八十寺”为实指,强调庙宇数量之多。
【答案】(1)杜牧
(2)D
【解析】【分析】(1)本题考查古诗作者。 《江南春》是唐代诗人杜牧创作的一首七绝。诗中不仅描绘了明媚的江南春光,而且还再现了江南烟雨蒙蒙的楼台景色,使江南风光更加神奇迷离,别有一番情趣。迷人的江南,经过诗人生花妙笔的点染,显得更加令人心旌摇荡了。
故答案为:杜牧
(2)A:理解正确;
B:理解正确;
C:理解正确;
D:理解不正确;后两句诗中的“四百八十寺”为虚指,强调庙宇数量之多;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古诗的理解。解决此类问题,需要学生在学习古诗的时候,既要熟知古诗内容,还要了解古诗作者及诗意。
(三)古诗文阅读。
阅读古诗,回答问题。
示儿
[宋]陆游
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
____,家祭无忘告乃翁。
5.将古诗补充完整,填在文中横线上。
6.写出下列词语的意思。
同:
无忘:
7.诗人悲伤的是什么?他最大的愿望是什么?
8.诗歌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案】5.王师北定中原日
6.统一。;不要忘记。
7.诗人悲伤的是祖国的统一。他最大的愿望是朝廷的军队能够收复失地。
8.表达了诗人忧国忧民的爱国情怀。
【解析】【点评】学习诗歌时要求能基本能理解诗歌大意,通过反复自读,体会诗人主要表达的情感。并且把自己的理解,感受表达出来。
5.考查了诗歌默写。根据对诗歌的诵读完成即可。全诗为: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故答案为:王师北定中原日
6.考查了诗歌中字词意思的理解。根据译文可知答案。“但悲不见九州同”的意思是我唯一感到悲伤的是看不到祖国的统一。同:统一。“家祭无忘告乃翁”意思是祭祀的时候不要忘记把这个消息告诉我。无忘:不要忘记。
故答案为:统一;不要忘记。
7.考查对诗歌内容的理解。根据“但悲不见九州同”“王师北定中原日”可知,诗人悲伤的是祖国的统一。他最大的愿望是朝廷的军队能够收复失地。
故答案为:诗人悲伤的是祖国的统一。他最大的愿望是朝廷的军队能够收复失地。
8.考查了作者思想感情的感悟。根据诗歌的学习,从“但悲不见九州同,家祭无忘告乃翁”可知,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忧国忧民的爱国情怀。
故答案为:表达了诗人忧国忧民的爱国情怀。
(四)古诗文阅读。
阅读下面两首诗词,回答问题
[材料一]
江南春
(唐)杜牧
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
_______________, 。
[材料二]
江南春·波渺渺
(宋)寇準
波渺渺,柳依依。孤村芳草远,斜日杏花飞。江南春尽离肠断,蘋满汀洲人未归。
[1]柳依依:化用《诗经小雅采薇》诗句:“昔我往矣,杨柳依依。”
[2]芳草远:化用《楚辞招隐士》句:“王孙游兮不归,春草生兮萋萋。”
[3]蘋:一种水生植物
[4]汀州:水中的小块陆地
9.将材料一补充完整。
10.材料二中“江南春”是这首词的 。前四句通过描写 、依依杨柳、孤寂村落、 勾勒出一幅江南暮春图画。
11.同样是描写江南春天的景色,材料一和材料二在表达的情感上有何不同?
12.明代杨慎在《升庵诗话》中评论杜牧的《江南春》:“千里驾啼,谁入听得?千里绿映红,谁人见得?若作十里,鹭啼绿红之景,村郭、楼台、僧寺、 酒旗,皆在其中矣。”你同意吗?请谈谈你的看法。
【答案】9.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
10.词牌名;烟波浩渺;斜阳杏花
11.材料一表达了杜牧对风景依旧,物是人非的感慨。材料二中写的是对远方亲人的思念之情。
12.我认为这种意见不对,即使作十里,也未必听得着,看得见。千里之中,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无村无酒旗,四百八十寺多在烟雨中,这是出自文学艺术典型概况的需要。
【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课本中古诗的识记。解答此类题目,我们需要在平时的学习中,做好积累,根据提示语句写出相应的句子,尤其要注意不能出现错别字。理解性识记,注意结合语境填充。
(2) 考查了对词牌名这一知识的理解,以及对材料二这首诗的大意理解。词牌名是词的一种制式曲调的名称,亦即唐宋时代经常用以填词的大致固定的一部分乐曲的原名,有固定的格式与声律,决定着词的节奏与音律。
(3) 考查了两首诗的主旨思想的理解。 联系古诗词的写作背景才能准确理解。
(4) 考查了对诗歌的鉴赏能力。要做到观点明确,语句通顺连贯,不写错别字。
9.本题考查古诗句的识记。(唐)杜牧 《江南春》全诗为: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注意“寺”别写成“侍”。
故答案为: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
10.本题考查古诗词的理解。《 江南春·波渺渺 》是一首词,“江南春”是词牌名,“波渺渺”是词,词名。意思是烟波浩渺,岸边垂柳,柳枝飘飘。芳草萋萋蔓延至天际,夕阳映照下,孤零零的村落荒寂无人,只见纷纷凋谢的杏花飘飞满地。江南的春天已经过去,离人愁思萦绕;汀洲长满了蘋花,心上人还未回还。 前四句通过描写烟波浩渺、依依杨柳、孤寂村落、斜阳杏花的一幅江南暮春图画。
故答案为:词牌名;烟波浩渺、斜阳杏花
11.本题考查古诗词内容的理解。 材料一杜牧的 《江南春》以轻快的文字,极具概括性的语言描绘了一幅生动形象、颇有气魄的江南春画卷,呈现出一种深邃幽美的意境,表达出一缕缕含蓄深蕴的情思,千百年来素负盛誉。全诗表达了诗人对风景依旧、物是人非的感慨。表现了作者对江南春景的高度赞美与无限神往。 寇準 的《 江南春·波渺渺 》中将女主人公的离愁抒写得淋漓尽致,使人感觉到她的青春年华正在孤寂落寞的漫长等待中流逝。表达了诗人对远方亲人的思念之情。
故答案为: 材料一表达了杜牧对风景依旧,物是人非的感慨。材料二中写的是对远方亲人的思念之情。
12.考查了对诗歌的理解能力。观点明确,言之有理即可。如:我认为这种意见不对,即使作十里,也未必听得着,看得见。千里之中,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无村无酒旗,四百八十寺多在烟雨中,这是出自文学艺术典型概况的需要。
故答案为: 我认为这种意见不对,即使作十里,也未必听得着,看得见。千里之中,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无村无酒旗,四百八十寺多在烟雨中,这是出自文学艺术典型概况的需要。
(五)古诗文阅读。
13.读古诗《宿建德江》,完成题目。
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
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
(1)这首诗的作者是 代著名的山水田园派诗人 。本诗题目的意思是 。诗的前两句的大意是 。
(2)展开想象,诗中“日暮客愁新”和“江清月近人”的日月之景,带给读者的感受是 。
(3)诗中侧重借景抒情的是第 、 句,侧重叙事写景的是第 、 句。整首诗表达了诗人 之情。
【答案】(1)唐;孟浩然;停宿于建德江;把船停泊在烟雾弥漫的沙洲边上,此时正是日暮时分,一种愁绪不禁涌上心头。
(2)夕阳西下的黄昏时刻,正是回家的时候,而作者却只能在江上与明月为伴,表达出了作者夜宿建德江的孤寂之情。
(3)3;4;1;2;一个人在外地游历的孤苦、孤寂
【解析】【分析】(1)文学常识的信息点有:作者名(字、号)、称谓、生活时代、作品名、名句、体裁、书中人物、主要情节、作品主题及风格、流派等,阅读作品时要注意记忆,根据考试的要求作出相应的解答。本题考查学生对课文中重点词语及诗句的理解。可结合课后注释或查字典理解词义、诗句。(2)把握诗歌内容,就是要把握诗歌的意象和意境,是要求学生把握诗意以及基本表情达意的方式等,是诗鉴赏的重要考点之一。解答时就要紧扣“情”或“景”,仔细体味诗中的意象,借助联想和想象把握诗歌所抒发的情感。一般答题方法是抓住诗中主要景物再现画面,从而体会诗人的思想情感。(3)把握思想感情可以从以下方面入手:把握题目,即从题目看题材,也就是看诗词写的是什么。弄清诗句含义。探究作者的写作意图。明确与诗词有关的时代背景及作者生平、思想背景。
故答案为:(1)、唐、孟浩然、停宿于建德江、把船停泊在烟雾弥漫的沙洲边上,此时正是日暮时分,一种愁绪不禁涌上心头。(2)夕阳西下的黄昏时刻,正是回家的时候,而作者却只能在江上与明月为伴,表达出了作者夜宿建德江的孤寂之情。(3)3、4、1、2、一个人在外地游历的孤苦、孤寂
【点评】(1)主要考查学生对文化常识的掌握,要求学生平时多记多积累。解答本题,应根据作者的生平经历,诗歌的写作背景,对整首诗歌内容的感知并抓住重点词义的理解。(2)本题考查描绘诗歌画面的能力。(3)本题考查鉴赏作者思想感情的能力。
(六)古诗文阅读。
14.古典诗词我欣赏:请默写古诗《牧童》并完成下面的填空。可别忘了写题目,书写要整洁啊!
(1)默写
, 。
, 。
(2)填空:这首诗的作者是 ,你喜欢它的原因是 。
【答案】(1)草铺横野六七里;笛弄晚风三四声;归来饱饭黄昏后;不脱蓑衣卧月明
(2)吕岩;因为《牧童》向我们展示了一幅鲜活的牧童晚归休憩图。我们看到了牧童生活的恬静与闲适。透过诗,我们也看到了作者内心世界对远离喧嚣、安然自乐的生活状态的向往:广阔的原野,绿草如茵;晚风吹拂着野草,还没见归来的牧童,却先听见随风传来的牧童悠扬的愈来愈近的笛声,笛声时断时续,随风飘扬。牧童回来吃饱了饭,已是黄昏之后了,他连蓑衣也不脱,就躺在月夜的露天地里休息了。表现了孩子无忧无虑天真烂漫的天性。诗中有景、有情,有人物、有声音,这生动的一幕,是由远及近出现在我们的视野里的。
【解析】【分析】(1)本题考查古诗默写能力,属于直接型默写,结合提示默写即可。
(2)解答此题,要在理解诗句的前提下作答。
故答案为:(1)草铺横野六七里,笛弄晚风三四声。归来饱饭黄昏后,不脱蓑衣卧月明。
(2)吕岩;因为《牧童》向我们展示了一幅鲜活的牧童晚归休憩图。我们看到了牧童生活的恬静与闲适。透过诗,我们也看到了作者内心世界对远离喧嚣、安然自乐的生活状态的向往:广阔的原野,绿草如茵;晚风吹拂着野草,还没见归来的牧童,却先听见随风传来的牧童悠扬的愈来愈近的笛声,笛声时断时续,随风飘扬。牧童回来吃饱了饭,已是黄昏之后了,他连蓑衣也不脱,就躺在月夜的露天地里休息了。表现了孩子无忧无虑天真烂漫的天性。诗中有景、有情,有人物、有声音,这生动的一幕,是由远及近出现在我们的视野里的。
【点评】(1)针对古诗的背默题目是基础题,我们平时多背诵,多默写。
(2)考查对诗文的理解能力。
(七)古诗文阅读。
阅读《浣溪沙》完成练习。
15.游蕲水清泉寺,寺临兰溪,溪水西流。
①这是《浣溪沙》这首词的小序,点出了词人所观所感的地点是 ,其中的主要景物是 ,景物的最大特点是 。
②这个小序为词中的“ ”这一句作了铺垫。
16.山下兰芽短漫溪,松间沙路净无泥。萧萧幕雨子规啼。
①请你分别用四个字概括词中呈现的三幅图。
A. 图
B. 图
C. 图
②请你想象描述其中的一幅画面。
17.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
①解释词语。无再少: 唱黄鸡: 。
②下阕表达了作者 的性格。
③与下阕所表达的思想相近的一项是 。
A.一年之计在于春,一日之计在于晨
B.老当益壮,宁移白首之心
C.花有重开日,人无再少年
D.三更灯火五更鸡,正是男儿读书时
【答案】15.清泉寺;兰溪;溪水西流;门前流水尚能西
16.兰芽浸溪;沙路无泥;暮雨子规;山脚下兰草新抽的幼芽浸润在溪水中,松林间的沙路被雨水冲洗得一尘不染,傍晚时分,细雨萧萧,布谷声声。
17.不能回到少年时代;感慨时光的流逝;热爱生活、旷达乐观;B
【解析】【点评】本题考查了对诗歌的理解。学习诗歌时要求能基本能理解诗歌大意,通过反复自读,体会诗人主要表达的情感。并且把自己的理解,感受表达出来。
15.。细读小序可知,小序的三个分句分别点出了地点、景物和景物特点。从中可以看出,地点是“蕲水清泉寺或清泉寺”,景物是“兰溪”,“溪水西流”是清泉寺这条兰溪最大的特点,也就是它的水流方向与常态相反。再读全诗,找到与“溪水西流”意思相近的诗句即可。
故答案为:清泉寺;兰溪;溪水西流;门前流水尚能西
16.“山下兰芽短漫溪”指的是兰草刚长出的幼芽浸润在溪水中;“松间沙路净无泥”指的是松林间的沙路被雨水冲洗的一尘不染;“萧萧幕雨子规啼”意思是日暮时分,细雨萧萧,传来了布谷鸟的声声啼叫。画面的名字可以以(物+做了什么或怎么了)来概括。
选择其中一个画面来写具体。可以先翻译,再添加一些元素进去即可。
故答案为:兰芽浸溪;沙路无泥;暮雨子规;山脚下兰草新抽的幼芽浸润在溪水中,松林间的沙路被雨水冲洗得一尘不染,傍晚时分,细雨萧萧,布谷声声。
17.“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意思是谁说人生就不能再回到少年时期?门前的溪水都还能向西边流淌!不要在老年感叹时光的飞逝啊!无再少:不能回到少年时代;唱黄鸡:感慨时光的流逝。苏轼因为“乌台诗案”被贬到黄州,这对苏轼来说是一个沉重的打击。当苏轼看到清泉寺的兰溪西流时,发出令人振奋的言论“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表达了老当益壮,自强不息的内心,体现出乐观豁达的性格。B选项中的“老当益壮”正符合词人的心境。ACD都表示时间正在流逝,要抓住最好的时间学习。
故答案为:不能回到少年时代;感慨时光的流逝;热爱生活、旷达乐观;B
(八)古诗文阅读。
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天净沙·秋思
马致远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18.作者为什么要用“古道西风瘦马”,而不用“古道清风瘦马”呢?
19.这首小令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案】18.词写的是秋季景色,应为西风。西风较寒,使人的心情极度伤感,用这种景物能很好地衬托出作者此时的心情;清风给人的感觉是一种舒适的感觉,和作者此时的心情明显不相吻合。
19.在外游子孤寂愁苦、思念家乡的情感。或:在外游子的客愁与乡思。
【解析】【点评】(1)此题是炼字题,这种题型是要求品味这些经锤炼的字的妙处。答题时要把这个字得放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并结合全诗的意境情感来分析。本题型的答题思路为:①解释该字在句中的含义。②展开联想,把该字放入原句中描述景象。③点出该字烘托了怎样的意境,或表达了怎样的感情。
(2)此题主要考查对诗句理解的能力。体味诗歌的遣词和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译文
天色黄昏,一群乌鸦落在枯藤缠绕的老树上,发出凄厉的哀鸣。小桥下流水哗哗作响,小桥边庄户人家炊烟袅袅。古道上一匹瘦马,顶着西风艰难地前行。夕阳渐渐地失去了光泽,从西边落下。凄寒的夜色里,只有孤独的旅人漂泊在遥远的地方。
18.整体感知这首词的内容可知,这首词写的是秋季景色,由于秋景(特别是晚秋)多是冷落、萧瑟、凄暗,多与黄昏、残阳、落叶、枯枝相伴,成为万物衰亡的象征,故秋景一方面确能给人以生理上的寒感,另一方面又能引发人心之中固有的种种悲哀之情。应为西风。西风较寒,使人的心情极度伤感,用这种景物能很好地衬托出作者此时的心情;清风给人的感觉是一种舒适的感觉,和作者此时的心情明显不相吻合。
19.把握诗歌的思想感情要在理解诗歌意思的基础上抓住关键语句进行分析。在外游子孤寂愁苦、思念家乡的情感。或:在外游子的客愁与乡思。
(九)古诗文阅读。
课内外比较阅读。
雪梅
[宋]卢钺
梅雪 ① 未肯降,骚人阁笔 ② 。
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
(二)梅花
[宋]王安石
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
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
注释:①凌寒:冒着严寒。②遥:远远地。③知:知道。④为(wèi):因为。⑤暗香:指梅花的幽香。
20.读《雪梅》完成下面练习。
①把《雪梅》这首诗补充完整。① ②
②在诗人笔下,“ ”这一句表明了梅雪争春,谁也不肯相让。而诗人也无法评判,这是因为二者各有长处与不足:梅不如雪 ,雪没有梅 。
21.读《梅花》,完成下面练习。
①“ ”一词点明了梅花生长的地点,“ ”一词说明了当时的天气情况。
②诗人为什么远望就知道洁白的梅花不是雪呢?因为 。
22.比较这两首诗,下面说法不正确的是( )
A.这两首诗都是咏物诗,都赞颂了梅花的洁白与清香。
B.卢钺写道“梅雪争春”,王安石写道“独自开”,这两首诗都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方法。
C.《梅花》歌颂了梅花不畏严寒的高洁品性,表达了诗人对梅花的喜爱之情。
D.《雪梅》借雪梅的争春,告诫我们要谦虚礼让,和睦相处。
【答案】20.争春;费评章;梅雪争春未肯降;白;香
21.墙角;凌寒;梅花隐隐传来阵阵的香气
22.D
【解析】【点评】翻译与赏析古诗是一门学问,掌握到了其中的精髓,那么在阅读古诗时就更能与作者产生共鸣。
20.本题考查古诗赏析。
① 《雪梅》 前两句诗句为“梅雪争春未肯降,骚人阁笔费评章。”
②《雪梅》诗意为“梅花和雪花都认为各自占尽了春色,谁也不肯服输。难以评议梅与雪的高下,只得搁笔好好思量。 梅花须逊让雪花三分晶莹洁白,雪花却输给梅花一段清香。”由此可见,“梅雪争春未肯降”这一句表明了梅雪争春,谁也不肯相让;而诗人也无法评判,这是因为二者各有长处与不足:梅不如雪白,雪没有梅香。
故答案为:① 争春;费评章 ②梅雪争春未肯降;白;香。
21.本题考查古诗赏析。
①《梅花》 诗意为“墙角有几枝梅花,正冒着严寒独自盛开。 远远的就知道洁白的梅花不是雪,因为有梅花的幽香传来。”由此可见,“墙角”点明了梅花生长的地点 ;“凌寒” 说明了当时的天气情况。
②诗人远望就知道洁白的梅花不是雪,是因为有梅花的幽香传来。
故答案为:① 墙角;凌寒
②梅花隐隐传来阵阵的香气
22.本题考查古诗赏析。
A:这两首诗都是咏物诗,都赞颂了梅花的洁白与清香。所以正确。
B:卢钺写道“梅雪争春”,王安石写道“独自开”,这两首诗都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方法写出梅花不畏严寒的特点。所以正确。
C:《梅花》歌颂了梅花不畏严寒的高洁品性,表达了诗人对梅花的喜爱之情。正确。
D:《雪梅》借雪梅的争春,告诫我们万事万物都不是完美无缺的,都是既有优点也有缺点。所以错误。
故答案为:D
(十)古诗文阅读。
23.补全诗句,完成练习。
春日
胜日寻芳泗水滨,________________。
等闲识得东风面,________________。
(1)补全诗句。
(2)朱熹的这首诗表面描绘了 (季节)的美丽景色,实则是一首 (咏物 哲理)诗,表达了诗人于乱世中追求圣人之道的美好愿望。
(3)从“ ”一词可以看出这是一个晴朗的好天气,从“ ”一词可以知道作者是去踏青。作者在这个过程中看到了“ ”(诗句),由此发出赞叹: , 。
【答案】(1)无边光景一时新|万紫千红总是春
(2)春天;哲理
(3)胜日;寻芳;无边光景一时新;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
【解析】【分析】考查了对古诗句的理解。分析时要结合诗词表达的含义,总体把握,将它放在整个诗句中进行揣摩。
(1)《 春日 》作者宋代朱熹,全诗为“ 胜日寻芳泗水滨,无边光景一时新。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
(2)《 春日 》这首诗描绘了春日美好的景致,实际上也是一首哲理诗,表达了诗人于乱世中追求圣人之道的美好愿望。
(3)“ 胜日寻芳泗水滨,无边光景一时新。”意思是风和日丽之时泗水的河边踏青,无边无际的风光焕然一新。所以“ 胜日”意思是天气晴朗的好日子;“寻芳”意思是游春,踏青; 作者在这个过程中看到了“无边光景一时新”;由此发出赞叹“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
故答案为:(1) 无边光景一时新;万紫千红总是春。”
(2)春天;哲理
(3) 胜日;寻芳;无边光景一时新; 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
【点评】翻译与赏析古诗是一门学问,掌握到了其中的精髓,那么在阅读古诗时就更能与作者产生共鸣。
(十一)古诗文阅读。
阅读古诗,完成练习。
江雪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24.这首诗的作者是 代诗人 。
25.读了这首诗,你的眼前浮现出了怎样的画面?( )(多选)
A.路上没有人和动物的踪迹。
B.渔翁披蓑戴笠,独自垂钓。
C.百花盛开,江水缓缓地流着。
【答案】24.唐;柳宗元
25.A;B
【解析】【点评】翻译与赏析古诗是一门学问,掌握到了其中的精髓,那么在阅读古诗时就更能与作者产生共鸣。
24.本题考查文学常识。《 江雪 》 这首诗的作者是唐代诗人柳宗元。描绘了一幅幽静寒冷的画面:在下着大雪的江面上,一叶小舟,一个老渔翁,独自在寒冷的江心垂钓。借以表达诗人在遭受打击之后不屈而又深感孤寂的情绪。
25.本题考查古诗理解。诗句“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意思是所有的山上,飞鸟的身影已经绝迹,所有道路都不见人的踪迹。“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意思是江面孤舟上,一位披戴着蓑笠的老翁,独自在大雪覆盖的寒冷江面上垂钓。由此可见,AB项符合题意,C项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B
(十二)古诗文阅读。
诗歌阅读
咏月
[明]王守仁
山近月远觉月小,便道此山大于月。
若人有眼大如天,还见山小月更阔。
26.这首诗从“山近月远”时月亮显得“ ”,与其实是“ ”来写月的,这样对照着写,写出了新鲜的意思。
27.这首诗的另一特点是在描写月的形象大与小时,还说出了世间万物 ,很多情况在一定条件下又可以 的道理。
【答案】26.小;山小月更阔
27.存在和发展都是有条件的;相互转换位置
【解析】【点评】(1)本题主要考查对诗文内容的理解能力。解答本题,需要仔细阅读诗文的内容,然后结合题目提供的信息进行补充填空即可。
(2)此题主要考查对文章主题的理解,只要观点正确,表述合理,文通句顺即可。
26.这道题是按诗文内容填空,一定要理解诗文,边读边思考,才能填好每一空。结合诗意“山离得近,月亮离得远,就有人说山比月亮大。如果有人眼光开阔长远,便会发现不仅只是山高,而且月亮更为广阔!”可知,这首诗从“山近月远”时月亮显得“小”,与其实是“山小月更阔”来写月的,这样对照着写,写出了新鲜的意思。
27.这道题是对课文主题的考查。分析课文告诉我们的道理,要联系整篇课文的主要内容,继而理解文本的中心主题以及作者所要抒发的感情。这首诗的另一特点是在描写月的形象大与小时,还说出了世间万物存在和发展都是有条件的,很多情况在一定条件下又可以相互转换位置的道理。
(十三)古诗文阅读。
28.阅读下面的古诗,完成练习。
春日
胜日寻芳泗水滨,无边光景一时新。
等闲识得东风面,______________。
(1)在横线上将诗句补充完整。
(2)这首诗的作者是 (朝代)诗人朱熹。
(3)“等闲”一词的意思与本诗中的“等闲”不相同的一项是( )
A.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
B.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C.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
(4)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案】(1)万紫千红总是春
(2)宋代
(3)A
(4)表达了诗人热爱春天,赞美春天的思想感情。
【解析】【分析】(1)本题考查古诗默写能力,属于直接型默写,结合提示默写即可。书写时注意字迹清楚,不要出现多字、少字、错别字的情况。注意易错字:紫。
(2)文学常识的信息点有:作者名(字、号)、称谓、生活时代、作品名、体裁、书中人物、主要情节、作品主题及风格、流派等,阅读作品时要注意记忆,根据考试的要求作出相应的解答。这首诗的作者是宋代诗人朱熹。
(3)要求学生结合诗句理解词语。“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意思是谁都可以看出春天的面貌,春风吹得百花开放、万紫千红,到处都是春天的景致。等闲:平常、轻易。A: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意思是不要虚度年华,花白了少年黑发,只有独自悔恨悲悲切切。等闲:平常、轻易。B: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革命的路虽然还很长很艰苦,但我们的英雄红军一定要把它走到底,一直走到革命胜利,并且一直走下去。等闲:不把它(困难)当回事。 C: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石头)只有经过多次撞击才能从山上开采出来。它把烈火焚烧看成平平常常的事。 等闲:很平常的事情。 选A。
(4)本题考查鉴赏作者思想感情的能力。解答本题,应根据对整首诗歌内容的感知与理解,结合着具体诗句分析作答。这首诗表面描绘了春日美好的景致,实则是一首哲理诗,表达了诗人于乱世中追求圣人之道的美好愿望。
故答案为:(1)万紫千红总是春
(2)宋代
(3) A
(4)表达了诗人热爱春天,赞美春天的思想感情。
【点评】(1)针对古诗的背默题目是基础题,我们平时多背诵,多默写。要理解诗词的意思,要根据句子的语境判断汉字,是形声字,从形旁声旁来判断正确的写法。
(2)主要考查学生对文化常识的掌握,要求学生平时多记多积累。
(3)主要考查学生结合诗句理解词语的能力。平时要注意理解和识记。
(4)把握诗歌的思想感情要在理解诗歌意思的基础上抓住关键语句进行分析。
(十四)古诗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后面的问题。
登飞来峰
王安石
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
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
29.下列对《登飞来峰》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
A.这是一首七言绝句,前两句写出了飞来峰塔之高,后两句写登飞来峰塔的感想。
B.这首诗前两句的意思是:我登上飞来峰顶寻找高高的塔,听说每天黎明鸡叫的时候,在那里可以看到日出。
C.这首诗的后两句表面看是写自然现象,实际暗指社会现象。这里表示自己站得高,看得远,不怕阻挠。
D.作者善于把抽象的事理寓于具体形象中,借景抒怀,表明自己不畏艰难,对前途充满信心。
30.这首诗中,“浮云”一词的寓意是什么?
31.诗人善于把抽象事理寓于具体形象中。这首诗揭示了怎样的人生哲理?
【答案】29.B
30.浮云:暗喻奸佞的小人。
31.寄寓“站得高才能望得远”的哲理或比喻“掌握了正确的观点的方法,认识达到了一定的高度,就能透过现象看到本质,就不会被事物的假象迷惑。
【解析】【点评】翻译与赏析古诗是一门学问,掌握到了其中的精髓,那么在阅读古诗时就更能与作者产生共鸣。
29.本题考查古诗赏析。《 登飞来峰 》 的意思是登上飞来峰顶高高的塔,听说每天鸡鸣时分在这可以看到旭日升起。不怕层层浮云遮挡我远望的视线,只因为如今我站在最高层。这是一首七言绝句,前两句写出了飞来峰塔之高,后两句写登飞来峰塔的感想。后两句蕴含着深刻的哲理:人不能只为眼前的利益,应该放眼大局和长远。由此可见,
A CD项正确,B项错误。
故答案为:B
30.本题考查古诗词语理解。后两句意思是“不怕层层浮云遮挡我远望的视线,只因为如今我站在最高层。” 表现了诗人在政治上高瞻远瞩,不畏奸邪的勇气和决心。 所以,“浮云” 一词的寓意奸佞的小人。
31.本题考查古诗主旨的把握。 诗人善于把抽象事理寓于具体形象中。 诗的第一句中写峰上古塔之高,写出自己的立足点之高。第二句巧妙地虚写出在高塔上看到的旭日东升的辉煌景象,表现了诗人朝气蓬勃,对前途充满信心。 全诗寄寓“站得高才能望得远”的哲理或比喻“掌握了正确的观点的方法,认识达到了一定的高度,就能透过现象看到本质,就不会被事物的假象迷惑。
故答案为:寄寓“站得高才能望得远”的哲理或比喻“掌握了正确的观点的方法,认识达到了一定的高度,就能透过现象看到本质,就不会被事物的假象迷惑。
(十五)古诗文阅读。
阅读与理解
题西林壁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不识庐山真面目 ,只缘身在此山中。
32.把古诗补充完整。
33.这首诗是 代诗人 写的。
34.联系古诗,写出下列词语的意思。
题: 缘:
35.写出后两句诗的意思。
36.学了这首诗,你受到了什么启发?请你写下来。
【答案】32.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33.宋;苏轼
34.书写;因为
35.之所以不能认识庐山的真实面目,是因为身在庐山之中。
36.要冷静客观、全面、正确地认识事物。
【解析】【点评】(1)针对古诗的背默题目是基础题,我们平时多背诵,多默写。要理解诗词的意思,要根据句子的语境判断汉字,是形声字,从形旁声旁来判断正确的写法。
(2)主要考查学生对文化常识的掌握,要求学生平时多记多积累。
(3)主要考查学生结合诗句理解词语的能力。平时要注意理解和识记。
(4)此题主要考查对词语、诗句的理解的能力。
(5)此题主要考查对文章主题的理解,只要观点正确,表述合理,文通句顺即可。
32.本题考查古诗默写能力,属于直接型默写,结合提示默写即可。书写时注意字迹清楚,不要出现多字、少字、错别字的情况。注意易错字:岭、侧、峰、低。
33.文学常识的信息点有:作者名(字、号)、称谓、生活时代、作品名、体裁、书中人物、主要情节、作品主题及风格、流派等,阅读作品时要注意记忆,根据考试的要求作出相应的解答。这首诗是宋代诗人苏轼写的。
34.要求学生结合诗句理解词语。“题西林壁”写在西林寺的墙壁上。题:书写。“只缘身在此山中”是因为我人身处在庐山之中。缘:因为。
35.解答此题要先对整首诗有一个大致的了解,再抓住关键词语理解词义,然后用自己的话写出这首诗的意思即可。不识:不能认识,辨别。真面目:指庐山真实的景色,形状。缘:因为;由于。句意:之所以不能认识庐山的真实面目,是因为身在庐山之中。
36.这道题是对课文主题的考查。分析课文告诉我们的道理,要联系整篇课文的主要内容,继而理解文本的中心主题以及作者所要抒发的感情。这首诗启发我们要冷静客观、全面、正确地认识事物。
(十六)古诗文阅读。
课外阅读。
琴诗
苏轼
若言琴上有琴声,放在匣中何不鸣?
若言声在指头上,何不于君指上听。
37.解释词语。
若: 何:
38.这首诗里的问题是什么?请你给出一个答案。
39.用自己的话说说这首诗的意思。
【答案】37.如果;为什么
38.美妙的乐曲,来自哪里?
琴之所以能演奏出优美的音乐,这不光需要靠琴,还要靠人的指头弹动,只有两者相辅相成,才能奏出优美的音乐。
39.如果琴有琴声,为什么放在琴盒里就没有声音?如果声音出自于手指,为什么不在弹琴人手指上听音乐?
【解析】【点评】翻译与赏析古诗是一门学问,掌握到了其中的精髓,那么在阅读古诗时就更能与作者产生共鸣。
37.本题考查词义。先理解诗句意思,然后再根据句意确定词义。“ 若言琴上有琴声,放在匣中何不鸣? ”的意思是如果琴上有声音,放在箱中为何不响?所以“若”意思是如果,“何”意思是为什么。
38.本题考查古诗主题延伸。根据全诗的意思可知,第一行诗句提出的问题是如果琴上有声音,放在箱中为何不响?第二行诗句提出的问题是那如果声音是从手指上发出,为什么人们不在手指上听呢?所以这首诗提出的问题是: 美妙的乐曲,来自哪里? 联系生活实际可知美妙的音乐从何而来。
故答案为: 美妙的乐曲,来自哪里?琴之所以能演奏出优美的音乐,这不光需要靠琴,还要靠人的指头弹动,只有两者相辅相成,才能奏出优美的音乐。
39.本题考查古诗翻译。古诗翻译要注意方法的运用。先理解关键词的词义,然后把词义串联起来就是全诗的意思。如:若,如果。何,为什么。君,人们。诗意为: 如果琴有琴声,为什么放在琴盒里就没有声音?如果声音出自于手指,为什么不在弹琴人手指上听音乐?
故答案为:如果琴有琴声,为什么放在琴盒里就没有声音?如果声音出自于手指,为什么不在弹琴人手指上听音乐?
(十七)古诗文阅读。
登鹳雀楼
[唐]王之涣
___________,___________流。
欲穷_________,___________。
40.补全诗句。
41.请在诗中找出表示颜色的词。
42.诗人登楼的时间大概是一天中的 时分。(填序号)
A.早晨 B.中午 C.傍晚
你是从哪句诗判断出来的?
43.诗中哪两句表达了“站得高才能看得远”这个意思?
【答案】40.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千里目 更上一层楼
41.白、黄
42.C;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43.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解析】【点评】(1)针对古诗的背默题目是基础题,我们平时多背诵,多默写。要理解诗词的意思,要根据句子的语境判断汉字,是形声字,从形旁声旁来判断正确的写法。
(2)本题考查学生对诗中表示颜色的词语的掌握能力,要求学生平时多记多积累。
(3)此题主要考查对诗句的理解能力,应抓住关键语句来理解(如:白日依山尽)。
(4)此题主要考查对诗句的理解能力,要整体感知,然后在判断。
40.本题考查古诗默写能力,属于直接型默写,结合提示默写即可。书写时注意字迹清楚,不要出现多字、少字、错别字的情况。注意易错字:依、楼。
41.考查对诗中表示颜色的词语的掌握。寻找诗句中的表示颜色的词语相对简单,从文中挑出来即可。如:白、黄。
42.在理解诗句的基础上作答。诗的大意是站在高楼上,只见夕阳依傍着山峦慢慢沉落,滔滔黄河朝着大海汹涌奔流。想要看到千里之外的风光,那就要再登上更高的一层城楼。故诗人登楼的时间大概是一天中的傍晚时分。
43.语句意思“想要看到千里之外的风光,那就要再登上更高的一层城楼。”可知诗句是“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十八)古诗文阅读。
44.诗歌鉴赏
逢①雪宿②芙蓉山主人③
[唐]刘长卿
日暮苍山远④,天寒白屋⑤贫。
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
[注释]①逢:遇上。②宿:投宿;借宿。③芙蓉山主人:芙蓉山,这里指湖南桂阳或宁乡的芙蓉山。主人,即指留诗人借宿者。④苍山远:青山在暮色中影影绰绰显得很远。苍:青色。 ⑤白屋:未加修饰的简陋茅草房。一般指贫苦人家。
(1)结合古诗,解释下列词语的意思。
日暮一 贫一
犬吠—— 夜归人一
(2)本诗描绘的是一幅 图,按 顺序写的,从“ "一词中可以看出,“远"字写出了诗人 的心情。
(3)下列选项对本诗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
A首句写旅客薄暮在山路上行进时所感,次句写到达投宿人家时所见,后两句写入夜后在投宿人家所闻。
B就写作角度而言,前半首诗是从所见之景着墨,后半首诗则是从所闻之声下笔的。
C全诗纯用白描手法,语言朴实无华,格调清雅淡静,却具有悠远的意境与无穷的韵味。
D.古诗表达了作者对美蓉山主人的感激之情,同时也为主人在风雪之中听到狗叫声,不给开门的不解之情。
(4)这首诗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答案】(1)傍晚的时候;贫寒;狗叫;夜间回来的人
(2)风雪夜归;时间;日暮;孤寂劳顿的旅况和急于投宿
(3)D
(4)古诗表达了作者对芙蓉山主人的感激之情,同时赞扬主人热情好客、与人方便的美德。
【解析】【分析】诗歌的翻译是:暮色降临山色苍茫愈觉路途远,天寒冷茅草屋显得更贫困。柴门外忽传来犬吠声声,风雪夜回宿家的家人回来了。(1)本题考查词语的理解,我们学习古诗的时候,背诵时要背准确,书写时要写正确,理解的时候要结合日常积累来理解,还要在生活学习中尝试运用。“日暮”表示时间,即傍晚的时候;“贫”指的是贫寒;“犬吠”这里是狗叫的意思;“夜归人”指的是夜间回来的人。
(2)本题考查古诗的理解,要读懂古诗的意思,总结、归纳正确答案。时间是夜晚,环境是风雪,事件是归来,所以是一幅风雪夜归图。从“日暮、夜”看出是按时间顺序来写的,“远”通读全篇,点明了诗人孤寂劳顿的旅况和急于投宿的心情。
(3)本题考查古诗的理解,要掌握古诗内容的基础上,根据选项内容进行分析,判断正误。D.古诗表达了作者对美蓉山主人的感激之情,同时也为主人在风雪之中听到狗叫声,不给开门的不解之情。 在理解诗句的基础上。“犬吠声”只是一种环境,与“不给开门”没有联系。与诗意不符。
(4)本题考查思想情感,从诗歌的主要内容作答, 作者夜宿芙蓉山,对芙蓉山主人有感激之情,赞扬的是主人热情好客、与人方便的美德。
故答案为:(1)1、傍晚的时候2、贫寒3、狗叫4、夜间回来的人(2)1、风雪夜归2、时间3、日暮4、 孤寂劳顿的旅况和急于投宿 (3)D(4)古诗表达了作者对芙蓉山主人的感激之情,同时赞扬主人热情好客、与人方便的美德。
【点评】(1)本题考查词义,要求我们对词语本义有一定的了解,然后结合句子的意思,体会揣摩字义。要注意平时积累。(2)在理解诗歌内容的基础上,归纳总结恰当的答案。(3)要理解诗歌的意思、写法、表达的情感,然后结合选项,判断正误。(4)理解古诗内容,体会作者表达的情感,要联系古诗的主要事例作答。
(十九)古诗文阅读。
45.古诗词阅读
七步诗 (三国•魏)曹植
煮豆持作羹,漉菽以为汁。
萁在釜下燃,豆在釜中泣。
本自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1)我们想要对那些为争夺父母财产而反目成仇的不孝儿女们说一句: (填写文中诗句)
(2)作者巧比妙喻,用“萁”比喻哥哥曹丕,用“豆”比喻① ,“同根生”指② 。 (3)下面对这首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填序号)( )
A.兄弟之间情同手足,应该和睦相处互帮互助。
B.表达了作者对哥哥曹丕的理解与无奈。
C.表达了作者对骨肉相残的厌恶与憎恨。
【答案】(1)本自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2)曹植;同胞兄弟
(3)B
【解析】【分析】(1)考查对诗句的理解运用,答题时注意题目提供的信息筛选符合要求的诗句即可,这首诗的大意是锅里煮着豆子,是想把豆子的残渣过滤过后,留下豆汁来做成羹。豆秸在锅底下燃烧,豆子在锅里面哭泣。豆子和豆秸本来是同一条根上生长出来的,豆秸怎能这样急迫地煎熬豆子呢!所以我们想要对那些为争夺父母财产而反目成仇的不孝儿女们说一句:本自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2)“萁在釜下燃,豆在釜中泣。”曹植以“萁”比喻哥哥曹丕,以“豆”自喻,一个“泣”字充分表达了受害者的悲伤与痛苦。第二句中的“漉豉”是指过滤煮熟后发酵过的豆子,用以制成调味的汁液。“萁”是指豆茎,晒干后用来作为柴火烧,萁燃烧而煮熟的正是与自己同根而生的豆子,比喻兄弟逼迫太紧,自相残害,实有违天理,为常情所不容。诗人取譬之妙,用语之巧,而且在刹那间脱口而出,实在令人叹为观止。
(3)这首诗用同根而生的萁和豆来比喻同父共母的兄弟,用萁煎其豆来比喻同胞骨肉的哥哥曹丕残害弟弟,表达了对曹丕的强烈不满,生动形象、深入浅出地反映了封建统治集团内部的残酷斗争和诗人自身处境艰难,沉郁愤激的思想感情。故B错误。
故答案为:(1)本自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2)曹植、同胞兄弟
(3)B
【点评】(1)此题是根据意思写出相应的诗句。这就要求学生掌握诗句及意思。在此基础上,筛选符合要求的诗句即可。
(2)此题主要考查对诗句理解的能力。体味诗歌的遣词和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3)解答此类题目关键是抓住各项表述的要点,仔细理解这首诗的内容,结合选项判断正误。
(二十)古诗文阅读。
46.课内阅读,回答问题。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王维
独在异乡为异客,
每逢佳课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
遍插茱萸少一人。
(1)这首诗写了什么时间,谁在那个地方的什么事?请用一句话来回答。
(2)这首诗表达了诗人身在他乡,遇到佳节, 的思想感情,因此朗读时语速要(慢 快) ,声音应稍(低缓 高昂) 。假如你的亲人在外地工作,春节即将来到,你把自己最想对亲人说的话浓缩为一句话 。
【答案】(1)王维在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的异乡思念家乡亲人。
(2)思念亲人;慢;低缓;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解析】【分析】(1)此题较容易,由题目“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可知在九月九日,王维在异乡思念山东家乡的亲人。(2)语调、语速是思想感情运动状态支配下语句的声音形式。它由两个方面构成:一方面是一定的思想感情,一方面是一定的具体声音形式。了解常用的朗读句子的语调、语速,然后结合语境来分析。
故答案为:(1) 在九月九日,王维在异乡思念山东家乡的亲人。(2)1、思念亲人 2、慢 3、低缓 4、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点评】(1)池体主要考查对诗句的理解能力。(2)此题主要考查对句子语气的把握能力。
专题06 标点符号-备战2024年小升初语文专项训练必刷题(原卷+解析卷): 这是一份专题06 标点符号-备战2024年小升初语文专项训练必刷题(原卷+解析卷),文件包含专题06标点符号-备战2024年小升初专项训练必刷题解析版docx、专题06标点符号-备战2024年小升初专项训练必刷题原题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22页, 欢迎下载使用。
专题05 语句排序-备战2024年小升初语文专项训练必刷题(原卷+解析卷): 这是一份专题05 语句排序-备战2024年小升初语文专项训练必刷题(原卷+解析卷),文件包含专题05语句排序-备战2024年小升初专项训练必刷题解析版docx、专题05语句排序-备战2024年小升初专项训练必刷题原题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28页, 欢迎下载使用。
专题04 关联词语的运用-备战2024年小升初语文专项训练必刷题(原卷+解析卷): 这是一份专题04 关联词语的运用-备战2024年小升初语文专项训练必刷题(原卷+解析卷),文件包含专题04关联词语的运用-备战2024年小升初专项训练必刷题解析版docx、专题04关联词语的运用-备战2024年小升初专项训练必刷题原题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19页, 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