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属成套资源:2023-2024学年度高一第二学期语文期末冲刺试卷
2023-2024学年度高一第二学期语文期末冲刺试卷(三)
展开
这是一份2023-2024学年度高一第二学期语文期末冲刺试卷(三),文件包含冲刺试卷三参考答案docx、2023-2024学年度高一第二学期语文期末冲刺试卷三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23页, 欢迎下载使用。
(2)C
(3)A
(4)①乡村蕴藏着巨大价值潜力。
②乡村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发源地,民族要复兴,乡村必振兴。
③同时乡村振兴面临着诸多难题,如人口流失、乡村空心等老问题,以及新的生产与生活方式对传统文化的挑战,标准化、模式化的现代文化对乡村特色的影响等新问题。振兴乡村任重道远。
(5)①乡村应在深入发掘自然景观与文化基因的基础上,培育特色文化产业。
②用艺术创生激活乡村美学。
③通过数字技术赋能乡村文化,使其得以广泛传播。
【详解】(1)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A.“这是当代青年为乡村振兴贡献应有之力的根本原因”无中生有。材料中没有表达此种意思。材料一第二段只是说“作为新时代青年,我们尤应树立无私奉献、锐意进取、勇于创造的劳动观念,为乡村振兴贡献自己的应有之力”。
B.“就必须将民俗节庆、农事,节气和传统赛事有机融合”说法错误。材料一第三段的表述为“民俗节庆、农事节气和传统赛事是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促进三产有机融合的重要载体”。只是重要载体,而非必须。
C.“虽然存在老问题,但是并不妨碍已达成乡村产业兴旺的总体目标”说法错误。首先,文中并没有说乡村存在的老问题不影响乡村产业兴旺目标的达成,其次,乡村产业兴旺目标尚未达成,而选项说已达成。
故选D。
(2)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
C.“乡村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发源地,因此梁漱溟认为乡村建设实际上是中国社会之建设”强加因果。从材料一最后一段“梁漱溟先生认为,‘乡村建设,实非建设乡村,而意在整个中国社会之建设’。乡村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发源地,民族要复兴,乡村必振兴”可知,二者不存在因果关系,文章只是表达了两个观点,“乡村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发源地”是作者的观点,“乡村建设实际上是中国社会之建设”则是梁漱溟的观点。
故选C。
(3)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
A.选项没有体现当地的自然景观与文化基因,是各地几乎都有的经济活动,不属于乡村振兴方式手段。
B.选项体现出利用文化与旅游天然的耦合性,组织具有仪式感、参与性、场景化的乡创活动,推动乡村文旅融合。属于乡村振兴方式手段。
C.选项体现出利用发掘当地自然景观,培育具有地方特色的画展业,属于乡村振兴方式手段。
D.选项体现将传统的资源与现代的生产体系相融合,属于乡村振兴方式手段。
故选A。
(4)本题考查学生评价文本的主要情感观点态度的能力。
首先,通过材料一第一段“中国乡村建设的努力从未停步。21世纪以来,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提出,到‘乡村振兴’被提为国家战略,乡村作为一种整体的、系统的生态空间和文化场域,其蕴藏的巨大价值潜力正日益显现”可知,乡村蕴藏着巨大价值潜力。
通过材料一最后一段“梁漱溟先生认为,‘乡村建设,实非建设乡村,而意在整个中国社会之建设’。乡村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发源地,民族要复兴,乡村必振兴”可知,乡村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发源地,民族要复兴,乡村必振兴。
最后,从材料一最后一段“同时人口流失、乡村空心等老问题尚未得到有效解决,新的生产与生活方式对传统文化的挑战,标准化、模式化的现代文化对乡村特色的影响等新问题又时有发生”可知,乡村振兴面临着诸多难题,如人口流失、乡村空心等老问题,以及新的生产与生活方式对传统文化的挑战,标准化、模式化的现代文化对乡村特色的影响等新问题。振兴乡村任重道远。
(5)本题考查学生探究文本的某些问题,提出自己见解的能力。
通过材料一第三段“乡村应在深入发掘自然景观与文化基因的基础上,培育特色文化产业。一是依托乡村生活习惯和风土民情,将传统的乡土文化与现代审美相结合……”可知,乡村应在深入发掘自然景观与文化基因的基础上,培育特色文化产业。
通过材料一第四段“艺术创生是激活乡村美学的重要手段……艺术介入乡村不只是简单的村容焕新,而是综合的审美创造”可知,应用艺术创生激活乡村美学。
通过材料一第五段“数字技术是联结乡村世界的重要链路”“乡村的形象、风物在新媒体时代因短视频传播、电商直播而不再“养在深闺人未识”,乡村的资源禀赋、民族技艺因数字技术的赋能而实现了创新性发展”可知,应通过数字技术赋能乡村文化,使其得以广泛传播。
2.AD 3.①优美、逶迤曼妙、还原从容生活;
②清丑、凸显倔强的气势和生命的顽强;
③能够抚慰心灵、让人感到圆满;
④文人曲笔让人感悟身世浮沉;
⑤艺术曲笔表现清雅、文雅、儒雅,不激不厉绵里藏针;
⑥含蓄、蕴藉,引人深入品味;
⑦带给人新鲜、陌生、惊喜的感受,引发关于童年、家园的情感。(写出五点即可) 4.①描写了工厂中笔直的事物,和直接、紧张的工作和生活,突出了与直线有关的事物只能给人僵硬残缺的感受。
②与和曲线有关的乡村生活做对比,衬托出曲线深厚、沉着、让人感到迷醉、能给人抚慰的特质。 5.①“盘纡”“迥出”等动词,生动描绘出石径曲折、松柏高耸的特点。
②“楼阁以廊延伸,溪流随桥隐现”运用对偶,展示了园林中楼阁、溪桥、长廊构成的曲线美。
③比喻,将好奇比作双翅展开的飞鸟,表达了人在曲线构成的园林中探寻美景的兴致。
④句式长短、整散结合,富于变化。
⑤语言古朴雅致,展示了园林一程又一程的风情。(以上五点写出三点即可)
⑥表达了作者对曲线构成的园林美景的喜爱,对曲笔中蕴含匠心、充满技巧和学养的赞叹。
【解析】2.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A. “昆虫行动的轨迹和袅袅而起的炊烟等不同曲线之间的对比”错。结合原文“又在黄昏时见到了袅袅而起的炊烟,和大漠笔直孤烟不同的是……”可知,文中并未对比昆虫行动的轨迹和袅袅而起的炊烟,而是将袅袅炊烟与大漠笔直的孤烟进行对比;
D. 对“一丘藏曲折,缓步百跻攀”的行程并不乐意只是人之常情。选项过度解读文意,作者并未批判急功近利的人生态度。
故选AD。
3.本题考查学生分析形象特点、筛选并概括文中信息的能力。
第二段写灶烟“炊烟躲闪摇曳,像逶迤曼妙的时光,去了又来。可以据此说,这些漫无目的的袅娜炊烟,还原了一种从容的生活”,可概括出:优美、逶迤曼妙、还原从容生活;
第三段写山间贫瘠的渊薮里的树“这些艰难的生存构成了风景,风景如此‘清丑’”“根、茎喷发出倔强的气势”,可概括出:清丑、凸显倔强的气势和生命的顽强;
第四段开头写“常常是在提起笔来的时候,就想写乡村,除了那里的草木清幽山川秀逸,还有弥漫其中的抚慰气息”,还对比当工人的时光和在村子劳动的时光,“午后三时,尖刻的汽笛声如利刃出鞘,划破大夜班工人的梦中情节,不得圆满。这时,我依恋村子里生产队长手上的牛角,它发出的深厚沉着的召唤,带着土地的泥腥味,亲和勤快的手脚”,可概括出:能够抚慰心灵、让人感到圆满;
第五段由园林的曲笔写到文人的曲笔,“在白话盛行,高声大嗓博人赏识的时刻,曲线的委婉诚如低吟浅唱,需要从容地坐下来听”“仿佛穿过时光看见了底色,隐蔽在岁月深处的玄妙,靠品味钩沉而起”,可概括出:文人曲笔让人感悟身世浮沉;
第五段由园林设计的曲笔感悟到“清雅、文雅、儒雅,大多交由曲笔。从外表来看是一个机趣的表现,充满了技巧、能力。可是从内部看,却是智慧学养凝积而成,不激不厉绵里藏针”,可概括出:艺术曲笔表现清雅、文雅、儒雅,不激不厉绵里藏针;
第五段由文人的曲笔感悟到“含蓄、蕴藉的过往时光斑斑驳驳,多少‘且听下回分解’的情调,都解密一般地敞开了”,可概括出:含蓄、蕴藉,引人深入品味;
第六段写胡同的曲笔“可有的人可以,折入胡同,陌生含着新鲜,还有探险的惊喜——-陈旧的门框、古怪的门坦、雕饰、方圆漏窗,还有高大杨树上的老鸦窝”“恋旧的人在曲线的伸长里,找到童年生活家园”,可概括出:带给人新鲜、陌生、惊喜的感受,引发关于童年、家园的情感。
4.本题考查学生分析重要情节、语段的作用的能力。
作者这样描写工厂,“钢筋、水泥柱、轨道、烟囱、仪表,笔直僵硬,我操作的角度,不需要点滴的夸饰和表现,直截了当最能博得师傅的微笑。而午后三时,尖刻的汽笛声如利刃出鞘,划破大夜班工人的梦中情节,不得圆满”,“钢筋、水泥柱、轨道、烟囱、仪表”这些事物“笔直僵硬”;我的工作“不需要点滴的夸饰和表现,直截了当”;半夜的汽笛声“划破大夜班工人的梦中情节,不得圆满”。突出了工厂直接、紧张的工作和生活,与直线有关的事物只能给人僵硬残缺的感受。
本文主要想写的是“曲线”,很明显写工厂的“僵直”“直接”等是为了与乡村生活做对比。乡村生活在“我”眼中是“我依恋村子里生产队长手上的牛角,它发出的深厚沉着的召唤”“原野上令人迷醉的曲线,使许多直线不值一提”“在安定的日子,想到吟诗作赋的古文人,高官厚禄、歌舞升平里是能出锦绣文章的,再进一步,旁观他们跌入低谷、身陷缧绁的苦痛时光,挣脱时,笔下锦绣已化作满纸萧瑟”,乡村生活是深厚、沉着,让人迷醉,能给人抚慰的。可见作者写工厂是为了与和曲线有关的乡村生活做对比,衬托出曲线深厚、沉着、让人感到迷醉、能给人抚慰的特质。
5.本题考查学生赏析语言艺术的能力。
赏析句子可从用词、修辞、句式、语言风格等角度鉴赏。
从用词上看,“盘纡”写出石径的曲折;“挺然”“迥出”写出松柏枝干挺直、高耸的特点;“隐现”写出溪流时而被桥遮挡,时而出现的趣味。
从修辞上看,“楼阁以廊延伸,溪流随桥隐现”是对偶手法,“楼阁”对“溪流”,“以廊延伸”对“随桥隐现”,不但写出了园林中楼阁、溪桥、长廊构成的曲线美,而且声调和谐,富有节奏感,有一种整齐之美;“窥探隐秘的好奇,像一只鸟要向前飞的样子,双翅伸张”,运用比喻,本体是“窥探隐秘的好奇”,喻体是一只“双翅伸张”“要向前飞”的鸟,生动地写出人在曲线构成的园林中探寻美景的兴致。
从句式上看,句式长短、整散结合,富于变化。如“才过眼,绕堤芙蓉红翠相间,楼阁以廊延伸,溪流随桥隐现,不走一程,不能解一层风情”,“才过眼”“不走一程”是短句,“绕堤芙蓉红翠相间”“不能解一层风情”是长句;“楼阁以廊延伸,溪流随桥隐现”是整句,“才过眼,绕堤芙蓉红翠相间”“不走一程,不能解一层风情”是散句。这样的句式变化错落有致,富有美感。
从语言风格来看,“信步”“盘纡”“迥出林表”“过眼”“隐现”等词语古朴雅致,展示了园林一程又一程的风情。
最后看效果,结合下面“清雅、文雅、儒雅,大多交由曲笔。从外表来看是一个机趣的表现,充满了技巧、能力”可知,这段画线句表达了作者对曲线构成的园林美景的喜爱,对曲笔中蕴含匠心、充满技巧和学养的赞叹。
6.D 7.B 8.C 9.(1)不知句子(如何)停顿,向老师请教,有的(疑惑)却不向老师学习,小的方面倒要学习,大的方面反而放弃(不学),我没看出那种人是明智的。
(2)回头看日观峰以西的山峰,有的被日光照到,有的没照到,或红或白,颜色错杂,都像弯腰曲背鞠躬致敬的样子。 10.首先指出授予平章事(宰相)的标准是要有重望显功,为后面的论述张本;接着指出王锷种种荒谬的做法,意在指出其不符合标准;最后假设论证,指出朝廷如果授予王锷平章事(宰相)一职将导致一系列恶果,强化了反对的理由。
【解析】6.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句意:魏征任宰相,太宗用造殿堂的材料修成他的正室,后代不能守得住,陛下也应当因他是贤者的子孙赎回并赐还给他。李师道作为臣下,不应当掠取美名。
“太宗用殿材成其正寝”,“成”的宾语为“其正寝”;“后嗣不能守”,“后”是“嗣”的定语,所以应在“寝”后面断开,排除AC;
“陛下犹宜以贤者子孙赎而赐之”,“赎”和“赐”这两个动作是顺承关系,用“而”连接,中间不能断开,并且“赐”的宾语为“之”,所以应在“之”后断开,排除B。
故选D。
7.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学文化常识以及理解文言词语含义的能力。
A.正确。升任;贬黜;句意:升任左拾遗。/贬黜流放的官吏,多愁善感的诗人。
B.错误。此处的“拔萃”为唐代科举考试的科目之一。
C.正确。
D.正确。
故选B。
8.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C.“所以,白居易被贬为江州司马”错误。由原文“宰相嫌其出位,不悦。俄有言:‘居易母堕井死,而居易赋《新井赋》,言浮华,无实行,不可用。’出为刺史。中书舍人王涯上言不宜治郡,追贬江州司马”可知,宰相认为他越职言事和流言使得白居易被贬为刺史,后有中书舍人王涯的上言,白居易才被追贬为江州司马。
故选C。
9.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1)“句读之不知”,宾语前置,应为“不知句读”,不知道句子的停顿;“惑之不解”,宾语前置,应为“不解惑”,不能解决疑难问题;“师”,从师学习;“不”,通“否”;“小学”,小的方面学到了,“明”,高明。
(2)“或”,有的;“绛”,大红;“皓”,白色;“若偻”,像脊背弯曲的样子,引申为鞠躬、致敬的样子。
10.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概括信息的能力。
由原文“宰相天下具瞻,非有重望显功不可任”可知,宰相是普天下人所敬仰的,非贤良有重望和显赫功勋不可以授任。首先指出授予平章事(宰相)的标准是要有重望显功,为后面的论述张本。
由原文“按锷诛求百计,不恤雕瘵,所得财号为‘羡余’以献”可知,考察王锷百般勒索民财,所得财物称为“羡余”作为进献。即指出王锷种种荒谬的做法,意在指出其不符合标准。
由原文“今若假以名器,四方闻之,皆谓陛下得所献,与宰相。诸节度私计曰:‘谁不如锷?”争裒割生人以求所欲。与之则纲纪大坏,不与则有厚薄,事一失不可复追”可知,现在如果把宰相的重任授予他,天下的人听说这件事,都会说陛下得到他献奉的财物才给他宰相职位的。各节度使私下想:‘谁还不如王锷?’争相宰割百姓搜刮钱财,向您要求自己想得的官职。”如果授职,则朝廷的法纪就会遭到破坏;如不授予他们,则待臣子有亲疏,事情处理得不适当就不能再挽回了。通过假设论证,指出朝廷如果授予王锷平章事(宰相)一职将导致一系列恶果,强化了反对的理由。
参考译文:
白居易,字乐天。居易聪敏超人,擅长作文章。贞元年间,白居易应考进士、拔萃科都中。元和元年,对制策为乙等,调任盩厔尉,任集贤校理,在这个月中,召白居易入翰林院任学士。升任左拾遗。
元和四年,天子因旱情严重,下诏适当减免借贷,赈济、解除灾害。白居易见诏文细节不够具体详备,便建议乞请全部免除江、淮两赋,以救助逃荒的饥民,并多放出一些宫里人。宪宗认真采纳。李师道进献私钱六百万,为魏征的孙子赎回旧宅。白居易说:“魏征任宰相,太宗用造殿堂的材料修成他的正室,后代不能守得住,陛下也应当因他是贤者的子孙赎回并赐还给他。李师道作为臣下,不应当掠取美名。”皇帝同意。河东王锷将被授以宰相职位,居易认为:“宰相是普天下人所敬仰的,非贤良有重望和显赫功勋不可以授任。考察王锷百般勒索民财,所得财物称为‘羡余’作为进献。现在如果把宰相的重任授予他,天下的人听说这件事,都会说陛下得到他献奉的财物才给他宰相职位的。各节度使私下想:‘谁还不如王锷?’争相宰割百姓搜刮钱财,向您要求自己想得的官职。如果授职,则朝廷的法纪就会遭到破坏;如不授予他们,则待臣子有亲疏,事情处理得不适当就不能再挽回了。”
后来白居易在殿中答对时,辩论刚正鲠直,帝不理解,就进言说:“陛下错了。”皇帝不高兴,答对结束后,皇帝对李绛说:“这个人是我亲自提拔的,却敢这样,我不堪忍受他这样做,一定赶走他(贬逐)!”李绛说:“陛下开启进言之路,所以群臣敢于议论得失。如果贬黜他,这是封住(堵塞)他们的口,使他们为自身谋划,这不是用来彰显皇上高尚品德的做法。”皇帝领悟,对待白居易如同当初。第二年,授任左赞善大夫。
在这时候,刺客刺杀宰相武元衡,京都震动。白居易第一个向皇帝进呈奏章,要求马上捕捉凶犯,以洗刷朝廷的耻辱,要求务必全部缉捕归案。宰相嫌他超越职权(以宫官先于谏官言事),因而不高兴。不久就传言:“白居易的母亲是坠井死的,但他却写了《新井篇》的诗,言辞浮华,没有德行,不能在朝中任职。”于是派他出京为江州刺史。中书舍人王涯又上书说白居易不宜任刺史,于是追诏再贬为江州司马。被贬以后,白居易能顺应这种遭遇,寄托心志于佛道生死之说,好像无所顾忌。过了很久,调任忠州刺史。入京担任司门员外郎。
穆宗喜好打猎,白居易进献《续虞人箴》委婉劝谏。文宗即位,以秘书监召入白居易。大和初年,二李党争发生,利用是非,交替排挤对方,进退毁誉,如朝夕般短促。白居易厌恶因与党人有瓜葛而受贬斥,便上书称病回到东都。会昌初年,以刑部尚书退休。六年,去世,追赠尚书右仆射。宣宗写诗悼念他。白居易留下遗言要求薄葬,不请求谥号。
11.D 12.①表现了词人年纪虽大却依然想要收复中原的壮志。“老去情怀,犹作天涯想”一句中,鲜明地表现了词人的雄心壮志。②抒发了壮志难酬、报国无门的无奈之感。词人空有收复中原之志,却无人支持,被迫离职隐居,终究“空惆怅”。③抒发了缺乏知音理解的孤寂之情。大好河山,“独”“与谁同赏”,流露出孤独失意之情。④鼓励身边的年轻人应胸襟豪迈、胸怀大志。词人激励年轻人应该豪放,“莫学衰翁样”。
【解析】11.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鉴赏诗歌炼字的能力。
D.“意在突出自己的老态”理解错误,词人奉劝少年“莫学衰翁样”意在激励晚辈们要胸襟豪迈、胸怀大志。
故D。
12.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中作者的思想情感的能力。
“老去情怀,犹作天涯想”使词人“笑谈”的豪情一下转向了对国事的忧虑和惆怅。以“老去情怀”反衬“天涯想”的爱国心切和矢志不渝,表现出“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的气概,鲜明地表现了词人的雄心壮志。
但是整个时局,毕竟不是个人的壮志豪情所能改变的,“老去情怀,犹作天涯想。空惆怅”是指作者闲居卞山,自觉回天无力,空有收复中原之志,却无人支持,被迫离职隐居,所以“空惆怅”,又回到了无可奈何、孤独寂寞的境界,不免要表现出某些颓丧情绪。
“缥缈”形容亭既高且小,从远处看,若隐若现,这是紧扣题中“绝顶小亭”来写的。“笑谈”可见其豪放旷达,纵情山水,年老而不衰。可是遥望中原,看到北方的万里山河,纵横乱杂地泛溢着云烟雾浪,又能与谁同赏?“与谁”二句是说找不到同心同德,一起去收复失地的人。抒发了词人缺乏知音理解的孤寂之情。流露出孤独失意之情。
“少年豪放,莫学衰翁样”体现了作者对报国无门的不甘心,在结句鼓励身边的年轻人应胸襟豪迈、胸怀大志。劝勉随从小辈应该豪放一点,不要学习衰老之人的模样。
13. 士不可以不弘毅 任重而道远 锲而不舍 金石可镂 后人哀之而不鉴之 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
注意以下字词的书写:弘毅、锲、镂、鉴。
14.(1)C
(2)①交感神经活跃;
②其睡眠质量也会降低;
③放下手机。
【详解】(1)本题考查学生正确理解词义的能力。
文中画波浪线处的“你”是泛指任何一个人,无论什么人,无论哪个人。
A.句中的“你”具体指的是红烛。
B.句中的“你”具体指借给《乡土中国》这本书的人。
C.句中的“你”泛指任何一个人,无论什么人,无论哪个人。
D.句中的“你”是指说凤娇等人小的人,即“北京话”。
故选C。
(2)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情境补写的能力。
第一空,根据前句“睡前玩手机会刺激交感神经”和后面“会让人处于高度兴奋状态”等信息,可知此处是说人眼如果在睡前受到手机、电脑、电视机等产品发出的强光照射的话,交感神经收到强光刺激会很活跃,故补写内容是“交感神经活跃”。
第二空,根据前句“这种状态如果持续下去,你不仅难以入睡”和后句“睡眠质量低”可知,此处是说强光刺激,交感神经活跃,睡眠质量会下降,故补写内容是“其睡眠质量也会降低”。
第三空,由后句中“减少了一天中一点儿玩手机的时间”可知,此处是说睡前尽量空出时间,不要玩手机,故补写内容应是“放下手机”。
15.(1)①言简意赅
②字里行间
③铮铮铁骨
(2)《祭侄文稿》是唐代书法家颜真卿为了纪念在安史之乱中牺牲的侄儿颜季明写下的一篇祭文。
(3)①“如项羽挂甲,樊哙排突,铁柱将立”运用了比喻的手法,形象生动地写出了颜真卿的字具有刚韧气质和雄浑气势。
②“昂然有不可犯之色”运用了拟人的手法,形象生动地写出了颜真卿的字具有“骨气”之美,也写出了颜真卿其人的刚烈雄壮。
【解析】【小题1】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
第一空,根据前文“与其他书法家洋洋洒洒的评论不同”,说明柳公权的“心正则笔正”的评论比较简洁,可填入与“洋洋洒洒”相反的“言简意赅”。“言简意赅”形容说话写文章简明扼要。
第二空,根据语境,指颜真卿的《祭侄文稿》中流淌着国耻家仇、民族大义,所以第二空可填入“字里行间”。“字里行间”意思是指文章的某种思想感情没有直接说出而是通过全篇或全段文字透露出来。
第三空,根据前文宋代书法家米芾对颜真卿字的评价可知,颜真卿的性格比较刚健,有骨气,可填入“铮铮铁骨”。“铮铮铁骨”比喻人的刚正不阿,坚强不屈的骨气。
【小题2】本题考查学生句式变换的能力。
先找出短句中的中心主语、中心谓语及宾语组成的主干句:《祭侄文稿》是一篇祭文。
然后把其他短句变成修饰成分。如把“作者是唐代书法家颜真卿”换成定语“唐代书法家颜真卿”;把“颜真卿为了纪念在安史之乱中牺牲的侄儿颜季明写下了这篇文章”换成“为了纪念在安史之乱中牺牲的侄儿颜季明写下的”。
最后可增删个别语词,调整句子内部结构,使之连贯、通畅,注意该长句只有一套主谓宾。
【小题3】本题考查学生分析修辞手法和表达效果的能力。
“如项羽挂甲,樊哙排突,硬弩欲张,铁柱将立”是比喻的手法,本体是“颜真卿的字”,喻体是“项羽挂甲,樊哙排突,硬弩欲张,铁柱将立”。“项羽挂甲”是在描述颜体字的结体。用项羽挂甲的阳刚威猛、正气逼人来形容颜字方正端庄、正气威严、稳健厚重的特点。“樊哙排突”是在描述颜体字的行笔和运笔。用樊哙排突的目的精准,出击迅猛来形容颜真卿的书法在落笔、行笔、收笔之处的果敢和具有力道的特点。“硬弩欲张”、“铁柱将立”是在笔画特征和章法气息的层面形容了颜体字的特点。笔画之间采取横细竖粗的对比错综方法,犹如铁柱林立,形式颇雄;在钩末、捺末挑踢出尖锋,有如箭锋耀其精神。这四句写出了颜体字的刚韧气质和整体的雄浑气势。
“昂然有不可犯之色”是拟人的手法。说颜真卿的字带着一副昂首挺胸凛然不可侵犯的神情,把颜真卿的字赋予了人的情态,写出了颜真卿的字具有“骨气”之美,字如其人,也写出了颜真卿其人刚烈雄壮的性格特点。
16.例文:
忙闲相辅相成,方为人间至味
岁月如白驹过隙,呼啸而过;时代浪潮滚滚向前,永不停息。四季无声交替,只留下我们静静思索:“人生当如何才能更有意义?”于我观之,忙而有价,闲而有趣,忙出意义,闲出情义,此乃人生正道。
青衿之志,履践致远。忙是通往成功的必要基石,以只争朝夕的忙铸造成功之梯。君可见“无双国士”于敏,利用别人吃饭睡觉的时间做演算、写推导,在短短两年多的时间里成功研制出中国第一颗氢弹,铸造大国重器;君可见我国空间站首位载荷专家桂海潮,少年时挑灯苦读,圆梦北航,大学期间在图书馆与实验室两点一线的忙碌中提前攻读博士,成为该领域的世界级专家,史上最年轻的航天……成功的背后是只争朝夕的忙碌,是永不停息的奋斗。我辈青年也当在最好的年纪播种,静待花开。
岁月缱绻,葳蕤生香。闲是滋养人生的不二法门,以听风赏月的闲涵养精神力量。德国古典诗人荷尔德林曾写下这样的诗句:“人充满劳绩,但还诗意地安居于大地之上。”人生的本质是一首诗,适时停下忙碌的脚步,欣赏沿途的风景,在心中修篱种菊,看外界云卷花开,方能以丰沛的心灵、饱满的精神迈出更加坚实的前进步伐。法国著名作家福楼拜“拼命工作,按时看日出”的人生信条,亦在启示我们在承担着沉重而繁杂的生活与工作之余,也不能忘了给审美和诗意留一些空间,留一段时间。肯慢,肯闲,肯在内心修篱种菊,才能发现生命的光彩,活出生命的独特韵味。
张弛有度,快意人生。必要的忙与适度的闲共谱生命乐章,助力行稳致远。你可还记得世界著名的“哲学家小道”?德国古典哲学创始人康德无论每天讲课多忙、任务多繁重,都强制留出一个小时的时间去哥尼斯堡城郊散步,散够了就坐在路边冥想,每天一小时的休闲时光让康德的体力、精力得到很好的恢复,助力他元气满满地再次投入工作。在快节奏的社会中,学会忙里偷闲方能参透生命的意义。周作人曾说:“人生,有必要的忙,也要有必要的闲。只争朝夕的忙,是为了夕阳看花的闲。”闲而不散,忙而不乱,生活当张弛有度,方能行稳致远。
反观当下,“内卷”之风盛行,不少人被生活裹挟着向前奔跑,错失身边的美好。而另一面,“摆烂”之气甚嚣尘上,不少人打着“拒绝内卷、活在当下”的旗号安逸享乐、躺平摆烂。要知道,过度的闲散往往会让我们丧失斗志,一如温水煮青蛙,于温床中走向消亡;而忙乱的日子又常常使我们心浮气躁,既过不好当下,也看不见未来。青年立身于世,当学会忙闲相济,适时放松,不懈奋斗,如此方能一路高歌,一路前进。
《菜根谭》中有言:“故君子闲时要有吃紧的心思,忙处要有悠闲的趣味。”忙闲相济,才是人生最好的状态。愿我辈青年既能追风赶月,又能吟风弄月,实现人生真正的价值。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写作的能力。
审题:
这是一则引语式材料作文题。
材料引用了周作人的言论,阐述了忙与闲的关系。他认为人生需要忙和闲,但是忙是为了更好的闲。然后由此进行评论,认为适当的忙与闲都是人生所必需的,可以体现人生的最好状态和人生真正的价值。
可见,这是一则关系型作文,材料引用周作人的话,引导学生思考“忙”与“闲”这两者关系,通过对“忙与闲”的思考,追求积极有趣、有情有义的人生。“人生,有必要的忙,也要有必要的闲”,告诉我们:“忙”和“闲”是人生的一体两面,不能分开。“只争朝夕的忙,是为了夕阳看花的闲”,告诉我们“忙”和“闲”的关系:“忙”是为了“闲”。再用评价性话语“忙而有价,闲而有趣”,“忙出意义,闲出情义”,揭示了“忙与闲”的内涵:“忙”要有价值、有意义,“闲”要有趣味,有情义。这体现出了人生最好的状态和真正的价值。汇总起来说,“忙”和“闲”的辩证关系是:人生需要“忙与闲”;“忙”是为了更好的“闲”;忙中有闲才是人生的好状态;忙要有意义,闲在有情义。
从“联想和思考”可知,文体可以是记叙文或议论文。若写记叙文,写人叙事的过程当中可将“忙”与“闲”对照起来写,通过人物与人物之间、人物自身之间的“忙”与“闲”的对比,来凸显文章的主旨。若写议论文,要体现“忙和闲”的辩证关系,切忌泛泛而谈,空谈道理,应该结合生活实际或具体实例来谈。无论选择哪种文体,写作时“忙”和“闲”两个方面缺一不可,不能只写一方面,也不能肯定一个而否定另一个。
立意:
1.忙闲相辅相成,方为人间至味。
2.忙闲相应,人生才有乐趣。
3.道是忙碌却悠闲。
4.忙着去奋斗,闲来赏月明。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2023-2024学年度高一第二学期语文期末冲刺试卷(六),文件包含2023-2024学年度高一第二学期语文期末冲刺试卷六docx、冲刺试卷六参考答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22页, 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2023-2024学年度高一第二学期语文期末冲刺试卷(五),文件包含2023-2024学年度高一第二学期语文期末冲刺试卷五docx、冲刺试卷五参考答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21页, 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2023-2024学年度高一第二学期语文期末冲刺试卷(四),文件包含2023-2024学年度高一第二学期语文期末冲刺试卷四docx、冲刺试卷四参考答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22页, 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