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属成套资源:2023-2024学年度高一第二学期语文期末冲刺试卷
2023-2024学年度高一第二学期语文期末冲刺试卷(四)
展开
这是一份2023-2024学年度高一第二学期语文期末冲刺试卷(四),文件包含2023-2024学年度高一第二学期语文期末冲刺试卷四docx、冲刺试卷四参考答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22页, 欢迎下载使用。
(二)不同意。①报告文学承继了中国文学写实和叙史传统,有在“非虚构”写作冲击下的立足根基。②报告文学承载的社会职能并没有丧失,能有效消除社会负面情绪,安抚焦虑不安,这是“非虚构”写作不能替代的。③“非虚构”写作的冲击对报告文学是警钟,会唤醒它的自信,进行自救。
【解析】1.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分析文章内容的能力。
B.“非虚构作品的理直气壮决定了它的受众接受度高、关注度高和对现实的介入度广”因果关系错误,是受众接受度高、关注度高和对现实的介入度广决定了非虚构作品的理直气壮;“而报告文学因底气不足正好相反”错误,应该是与之相反,使报告文学底气不足。
C.“两者内涵相同”错。材料一中提到“非虚构写作对现实的介入性”,“非虚构写作将一切以现实元素为背景的写作都收入旗下,体现出一种开放性和亲历性”“体现了大众的参与性。由于是切身的经历与感受,情感和文字表达更具有强烈的感染力”;材料二中提到的“非虚构”“长于个人经验叙事”,“但这也意味着在某些时候,……极力逃离主流,刻意回避积极,从而陷入消极悲观等情绪之中,借渲染以共情,点燃更广的社会负面情绪”,由此可见,二者内涵并不相同。
D.“如果……也就不会……”假设推导错误。材料一说的是“2010年由《人民文学》发起的非虚构写作的倡导,得到了社会广泛的响应,有一批作家积极参与其中,陆续推出了自己的非虚构作品。非虚构写作的兴盛,对报告文学造成了强大的冲击,消解着报告文学的主体地位”,“消解报告文学的主体地位”的是“非虚构写作的兴盛”,所以“《人民文学》倡导‘非虚构’写作”,并不一定导致“非虚构”写作对报告文学的主体地位的消解”。
故选A。
2.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
B.“文章以此证明人们渴望生活及生命的真实的观点”错误,从文中来看,文章以此证明“碎片化的信息、只言片语的评论,常常遮蔽真实,曲解真实”的观点。
故选B。
3.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
材料二第二段的观点是:报告文学在当代仍是伟大、不凡的,能显出严肃的庄重、真诚的悲悯,力图构建出深广和完整的代面貌。
A.说的是现代主义的特点。
B.说的是作家如何艺术创作。
C.说的是报告文学要关注个人的故事性、传奇性。
D.选项说的是报告文学的价值,符合这个观点。
故选D。
4.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呢容,分析文段论证思路的能力。
语段先列出评论家们预言报告文学的消亡的理由,“一是报告文学没有像小说、诗歌那样深广的传统根基,在急剧变化的社会环境下已经无法生存;二是既‘报告’又‘文学’的作品既会伤害报告又会伤害文学”,然后进行反驳,如“第一点理由逻辑上便已经不能自洽,如果……第二点理由又恰恰是报告文学的魅力所在”,针对对方的观点一一击破,借助假设的方式,采用归谬法指出其在逻辑上不成立;
接着语段先列出对方错误的两个观点,然后一个个击破,“第一点理由逻辑上便已经不能自洽”“第二点理由又恰恰是报告文学的魅力所在”,指出其不成立,而这也是报告文学立足的依据,这是破立结合;
最后作者用辩证思维阐明问题本质:“所言‘伤害’不如说是一种周全”,这“伤害”从另一个角度来说,其实就是“周全”。
5.本题考查学生探究文本中的某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的能力。
首先表明观点,即“同意”或“不同意”。然后陈述理由。
(1)如同意“非虚构作品是报告文学消亡的推手”这一观点,考生需要到文中找到依据。
结合材料一“非虚构写作的兴盛,对报告文学造成了强大的冲击,消解着报告文学的主体地位。首先是报告文学的受众接受度远不及非虚构写作。”可知,非虚构写作抢夺了报告文学的受众,让报告文学受到冲击。
结合材料一第一段“再次是非虚构写作对现实的介入性在广度上超越了报告文学。非虚构写作将一切以现实元素为背景的写作都收入旗下,体现出一种开放性和亲历性。……这种普泛的介入性和可触的现实感是专业化写作的报告文学难以做到的,而这种切近生命感同身受的体验也更具有‘带入性’,容易引发受众的共鸣”,这是说非虚构写作自身的特点让报告文学在内容形式方面的缺陷放大,让报告文学失去竞争力。
结合材料一第二段“与非虚构作品越来越理直气壮形成鲜明对照的是,报告文学近年来显得有些失了底气,因为不论是报告文学作家,还是报告文学的研究者,正在失去对报告文学这一文体的充分自信,而文体自信的丧失正掣肘着报告文学这一文体的存续发展”可知,非虚构写作让报告文学的创作主题阐述不自信,影响了其持续发展。
(2)如不同意“非虚构作品是报告文学消亡的推手”这一观点,可以从报告文学自身特点分析。
结合材料二第一段“一是报告文学没有像小说、诗歌那样深广的传统根基,在急剧变化的社会环境下已经无法生存……第一点理由逻辑上便已经不能自洽,如果报告文学因为没有深广的传统根基便沦入消亡……报告文学既是写实传统的赓续,也是述史传统的现代表达”可知,报告文学承继中国文学写实和叙史的传统,在“非虚构”的冲击下立足根基。
结合“报告文学既有其报告性(新闻性),又有其文学性,这也是报告文学区别于新闻纪实、小说、散文等体裁而独立门户的原因”“报告文学在快餐化、娱乐化、媚俗化的文学生态格局中更显出严肃的庄重、真诚的悲悯。在解构的狂欢之中,报告文学将情感宣泄的碎片捡起,力图重新建构出深广和完整的时代面貌”“报告文学却常可‘以光明的心地和远大的眼光安抚个人的焦虑和不安’”可知,报告文学承载的社会职能并没有丧失,能有效消除社会负面情绪,安抚焦虑不安,这是“非虚构”写作不能替代的。
结合“从‘非虚构’的发展之中,报告文学也应取其长处,躬亲自省……‘非虚构’的警钟敲响,正是报告文学的自救契机”可知,“非虚构”写作的冲击对报告文学是警钟,会唤醒它的自信,进行自救。
6.B 7.D 8.①同:都有一种解放的力量;②异:基调不同。建安风骨的基调荒凉高亢,盛唐气象的基调鲜明爽朗。 9.①多角度、多侧面刻画人物。②突出人物的独特之处。③强调写诗、治学、为人三者之间。
【解析】6.本题考查学生对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
B.“并在《独漉篇》的诗句中读出了‘盛唐气象’,在《新秋之歌》中表现了‘盛唐气象’”错误。由原文“他告诉我,李白的《独漉篇》,……才明白它很能代表李白独特的风格,末尾四句:‘罗帏舒卷,似有人开。明月直入,无心可猜。’这样奇特的想象和构思,这样明快而新鲜的语言,非李白写不出的”“我特别喜欢他51岁时写的那首《新秋之歌》……这样铿锵的韵律,这样富有启发性的意象,这样新鲜的感受和语言,四十年后读起来还觉得好像是旦晚才脱笔砚的”可知,“读出”“表现”盛唐气象欠妥。
故选B。
7.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本并推断问题的能力。
A.“‘蓝天为路,阳光满屋’两句,……体现了近体诗鲜明的形象性和韵律美”错误,“近体诗”错误,是现代诗。
B.“说明治学严谨细致的重要性”错误。从原文第三段“这首诗我原来没有留意,经老师指点,细细读了几遍,才明白它很能代表李白独特的风格”来看,选这首诗的原因是这首诗代表李白独特的风格,不能说明治学严谨。
C.“林庚‘盛唐气象’的见解一直遭到学界的反对”错误。从原文第三段“当这个见解刚发表的时候,遭到强烈的反对,但他从未放弃,后来终于得到学术界的承认”来看,并不是一直遭到反对,最后得到学术界的承认。
故选D。
8.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信息的能力。
由“建安时代乃是一个解放的时代,那是从两汉的宫廷势力之下解放出来,从沉闷的礼教束缚之下解放出来”“盛唐时代是出现在百年来不断上升的和平繁荣的发展中,它是一个进展得较为顺利的解放中的时代”分析可知,建安风骨与盛唐气象都有一种解放的力量;
由“一种荒凉高亢的歌声,所谓‘惊风飘白日’‘高台多悲风’,就是建安风骨的基调”“盛唐诗歌的色调要比建安更为鲜明,其基调也更为爽朗”分析可知,建安风骨的基调荒凉高亢,盛唐气象的基调鲜明爽朗。
9.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鉴赏文章写作技巧的能力。
本题要求给文章写小评论,并且限定了评论的范围“诗歌魅力、学术魅力与人格魅力”,
“诗歌魅力、学术魅力与人格魅力”的主题,是从这三个方面刻画人物形象,故可以从刻画人物的角度方面来进行评论。
既是刻画人物,就要写出人物的独特之处,故可以从突出人物不同之处来评论文章。
“诗歌魅力”是人物的文学创作,“学术魅力”指的是人物的治学能力,“人格魅力”指人物的为人处世,“交融”,指人物把这三个方面有机的融合在一起,故可以强调写诗、治学、为人三者之间的关联角度评论。
10.BDF 11.C 12.D 13.(1)事情果真都像您说的那样,为什么这两种情况都违反了常理却全部得到了应验呢?(2)您驻扎在郊郢来抵御四国(的军队),我带领精锐部队连夜攻打郧军。 14.都是在采纳了正确的建议后,对对方情况有了准确的判断才取得的胜利。
【解析】10.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句意:将军虽然善于用兵,却并非能和曹操匹敌。军队虽然刚刚撤退,曹操一定会在行军时走在最后面。
非……也”,否定判断,所以在“非”前、“也”后需要停顿,即BD处。
“曹公”作“必自断后”的主语,其前断开,即F处断开。
故选BDF。
11.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学文化常识及文言一词多义的能力。
A.正确。连续、频频;等到。句意:后来太祖接连出兵征伐张绣。/等到离开时,用手关上门。
B.正确。攻克、战胜;能够。句意:而您说一定会战胜他们。/大都有一个良好的开端,但很少有人能够善始善终。
C.错误。帮助、援助;渡河。句意:何不向君王请求增加军队?/早上渡过了黄河,晚上就在那里修筑防御工事。
D.正确。
故选C。
12.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D.“并联合贰、轸两国军队”曲解文意。原文“楚屈瑕将盟贰、轸”,是想要联合贰、轸两国军队,而最终在斗廉的建议下“遂败郧师于蒲骚”,是自己打败郧师,而后才“卒盟而还”。
故选D。
13.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1)“悉”,都;“何”,为什么;“验”,应验。
(2)“次”,驻扎;“宵”,连夜;“加”,攻打。
14.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概括文中信息的能力。
由“诩谓绣曰:‘促更追之,更战必胜。’……绣信之,遂收散卒赴追,大战,果以胜还。问诩曰……诩曰:‘此易知耳。将军虽善用兵非曹公敌也军虽新退曹公必自断后;追兵虽精,将既不敌,彼士亦锐,故知必败。曹公攻将军无失策,力未尽而退,必国内有故;已破将军,必轻军速进,纵留诸将断后,诸将虽勇,亦非将军敌,故虽用败兵而战必胜也。’绣乃服”和“莫敖患之。斗廉曰:‘郧人军其郊,必不诚,且日虞四邑之至也。君次于郊郢以御四邑,我以锐师宵加于郧。郧有虞心而恃其城,莫有斗志。若败郧师,四邑必离。’……遂败郧师于蒲骚,卒盟而还”可知,都是在采纳了正确的建议后,对对方情况有了准确的判断才取得的胜利。
参考译文:
材料一:
贾诩游说了张绣与刘表联合。后来太祖接连出兵征伐张绣,有一天曹操带兵退回,张绣亲自追讨。贾诩告诉张绣说:“不可以去追击他,追击他一定会失败。”张绣不肯接纳贾诩的意见,派兵前往和太祖会战,终于大败而退还。贾诩告诉张绣说:“现在赶紧再极力追讨,继续打下去一定可以获胜。”张绣谢绝贾诩的意见而说:“就因为没有采用你的话,以至到这种地步。现在已经失败了,为何还要继续追击呢?”贾诩回答他说:“出兵作战的形势是随时变化的,赶紧前往追击一定会获利。”张绣采信他的话,于是整收溃散的兵卒前往追击,和太祖再度作战,果然获胜而回来。张绣问贾诩说:“我率领精锐的士兵去追赶他们撤退的军队,而您说一定会兵败;我撤退后带领被打败的士兵去交战得胜的士兵,而您说一定会战胜他们。事情果真都像您说的那样,为什么这两种情况都违反了常理却全部得到了应验呢?”贾诩说:“这其中的道理很容易知道。将军虽然善于用兵,却并非能和曹操匹敌。军队虽然刚刚撤退,曹操一定会在行军时走在最后面;追赶的士兵虽然是精英,将军虽然不凡,他们的士兵也很锐利,所以知道肯定会失败。曹操攻打将军没有失算,力气并未用尽就撤退了,一定是国内出现了重大问题;已经打败了将军,一定率领了轻装的部队迅速行进,虽然留下了众多将领行走在最后面,众多的将领虽然英勇,但仍然不是将军的对手,所以即便用打败的士兵交战也一定会胜利。”张绣因此很敬佩贾诩。
材料二:
十一年春正月,齐国人、卫国人、郑国人在恶曹结盟。楚屈瑕准备与贰、轸二国结盟。郧国人陈兵于蒲骚,准备与随、绞、州、蓼军队一起攻打楚国。莫敖对此表示忧虑。斗廉说:“郧国人把军队驻扎在自己的郊区,一定不会警戒,并且天天在盼望四国的军队到来。您驻军于郊郢用以抵御四国的军队,我带领精锐部队连夜攻打郧军。郧军有盼望之心又凭仗城池可守,没有斗志。如果击败郧军,四国一定会离心散去。”莫敖说:“何不向君王请求增加军队?”斗廉回答说:“军队战胜的关键在于同心协力,不在乎人数的多少。商朝打不过周朝,这是您所知道的。整顿好军队而出击,又何需增加人员呢?”莫敖说:“占卜问一下吉凶。”斗廉回答说:“占卜是为了解决心中的疑惑,没有疑惑,何须占卜?”于是在蒲骚打败了郧军,最终与贰、轸结盟而回。
15.D 16.①诗歌写二人不事二主的事迹,是将陶渊明和这二人相提并论,赞颂陶渊明对晋王朝的忠诚。②为下文具体表现陶渊明的形象特征做铺垫。③两人宁死不屈的悲壮行为为全诗奠定了感情基调。
【解析】15.本题考查学生综合鉴赏诗歌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
D.“语句华丽”错,全诗用语平淡质朴,通俗易懂。
故选D。
16.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思想内容的能力。
①“张良思报韩,龚胜耻事新”是运用典故,韩国破灭后,张良还有私家仆从三百人,他在弟弟死后没有办理葬礼,而是将全部家财都投入反秦事业,征求刺客行刺秦王政,为韩国报仇。结合注释“龚胜……王莽数次遣使找他,要拜他为上卿,而他却在‘吾受汉厚恩,岂以一身事二姓哉’的感叹声中,绝食而死”可知,诗歌写张良和龚胜不事二主的事迹,表现出对叛乱分子誓不两立的决然态度,是将陶渊明和这二人相提并论,赞颂陶渊明对晋王朝的忠诚。
②结构上,下文写陶渊明出生官宦之家,世世代代都将晋王朝的政事放于心上。此处叙述张良和龚胜的事迹,为表现陶渊明的形象特征做铺垫。
③诗歌开头写两人宁死不屈的悲壮行为,是借歌颂张良、龚胜来表达自己的气节,为全诗奠定了感情基调。
17. 蟹六跪而二螯 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 吾师道也 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书生意气 挥斥方遒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
注意以下字的书写:螯、庸、遒。
18.可因其具有条理秩序;礼之中也必有乐 19.一首曲子本是由不同的音符、节奏、力度等配合而形成的,音乐和谐与否,就看这配合有无条理秩序。 20.D
【解析】18.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情境补写的能力。
第一空,“而形式之所以为形式”后面填原因,根据下文“他必定有条理秩序”可知,应填:可因其具有条理秩序。
第二空,此处是说礼与乐不可分割的关系,参照前句“乐之中有礼”,此处应填:礼之中也必有乐。
19.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
原句有两处错误:
第一,“……配合……等形成的”不符合逻辑,本句没有主客体的倾向,没有讲清楚谁配合谁的问题。可改为“……和……等配合而形成的”或“……和……等组成的”。所以“一首曲子本是由不同的音符配合节奏、力度等形成的”可以改为:一首曲子本是由不同的音符、节奏、力度等配合而形成的。
第二,“音乐的和谐,就看……有无条理秩序”两面对一面,可以改为“音乐和谐与否”。
20.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标点的能力。
D.“表示转变话题”错误,本句的破折号表示插入补充说明。
故选D。
21.①朗朗上口 ②前所未有 22.①从修辞角度来看,原句由六个“有……”句式构成排比修辞,句式整齐,音韵和谐,增强语势,突出唐诗刚健有为、昂扬向上的时代精神,表现出作者对唐诗的赞美之情,改句则是普通的陈述句,没有这样的表达效果。②从句式来看,原句是几个短句,节奏明快,干脆有力,和唐诗刚健有力、昂扬向上的精神相符,而改句是一个长句,读来拗口拖沓,缺乏原句的表达效果。③从内容来看,原句分类清楚,有地名、天体和精神状态等,改句把它们混在一起,较为混乱。
【解析】21.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
①处,与“泠泠入耳”同义,语境形容读唐诗的声音,可用“朗朗上口”。朗朗上口:指诵读诗词文章时的声音大而顺口。
②处,语境指唐诗获得了空前发展,可用“前所未有”。前所未有:意思是从来没有过的。
22.本题考查学生分析句子表达效果的能力。
①从修辞角度来看,原句“有长江、黄河,有高山广漠,有太阳、明月,有乐观自信,有壮志豪情,有一种蓬勃向上的生命精神”运用排比句式,连用六个“有……”字句,形式上句式整齐,增强了语势和节奏感;内容上,用不同的意象分类表达,强化了唐诗刚健有为、昂扬向上的时代精神,表现出作者对唐诗的赞美之情。改句运用陈述句,语气平淡,缺乏表现力。
②从句式来看,原句有长江、黄河,有高山广漠,有太阳、明月,有乐观自信,有壮志豪情,有一种蓬勃向上的生命精神”是一组短句,句式简短,简洁明快,与唐诗刚健有为、昂扬向上的时代精神风格一致。而改句“这里面有长江、黄河、高山、广漠、太阳、明月、乐观自信、壮志豪情和一种蓬勃向上的生命精神”是一个长单句,语句冗长,缺少节奏感。
③从内容来看,原句“有长江、黄河,有高山广漠,有太阳、明月”分类清晰,“有乐观自信,有壮志豪情,有一种蓬勃向上的生命精神”从不同角度展现唐诗的精神状态,层次清晰。改句是一个长并列短语,显得逻辑混乱。
23.略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写作的能力。
审题:
这是一道任务驱动类材料作文题。
此则材料指向对“好东西”的存亡的辩证思考。东野圭吾的“不会消亡”论是从人类历史长河的长远角度来看的,世间的好东西经得起时间的洗涤,有其恒常性,一如苏轼所说,水与月“未尝往也”。只是有时人们被蒙蔽了双眼,感觉不到它的存在罢了。而“经不起糟蹋”的观点更多的是着眼于当下,好东西不会主动现身和长存,一个人若不懂得主动求取,并倍加珍惜,那自然与好东西无缘,甚至眼前的好东西也会离自己而去。这样一来,看似矛盾的两方论点其实也是可以统一的,好东西一直都在,如果我们精心呵护,它也可以常伴左右;若不珍惜,并不是说它不在了,只是不属于自己了。所以好东西属不属于某个人,在于人们对它的态度。
考生可以赞同某一方观点并进行论述,强调好东西不会消亡或者经不起糟蹋;也可以从辩证角度去看待,只要我们懂得珍惜,好东西是可以长存的。
写作时,可采用递进式的论证结构,从“好东西”的内涵,“好东西”的意义,如何正确对待“好东西”等角度展开具体论证。在论说“‘好东西’的意义”时,可以从个人成长、社会发展等角度切入展开论证,使论证更深入。在论述“我们应如何对待‘好东西’”时,可以从不同角度切入辩证分析,如我们应懂得珍惜,好好保护传承;我们应肩负起责任,让其创新发展;我们应树立正确价值观,目光长远,着眼未来等。
立意:
1.美在人间需珍惜。
2.立足长远,珍惜当下。
3.携你我之手,传世间之美。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2023-2024学年度高一第二学期语文期末冲刺试卷(六),文件包含2023-2024学年度高一第二学期语文期末冲刺试卷六docx、冲刺试卷六参考答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22页, 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2023-2024学年度高一第二学期语文期末冲刺试卷(五),文件包含2023-2024学年度高一第二学期语文期末冲刺试卷五docx、冲刺试卷五参考答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21页, 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2023-2024学年度高一第二学期语文期末冲刺试卷(三),文件包含冲刺试卷三参考答案docx、2023-2024学年度高一第二学期语文期末冲刺试卷三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23页, 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