押济南卷第6-11题 课内文言文对比阅读-备战中考语文临考题号押题(山东济南卷)
展开《初中语文新课程标准》对初中文言文阅读有明确要求:阅读浅显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
济南市近三年课内文言文考查从题型上看,均为选择题;从考点上看,命题重在考查文言文实词的意义、虚词的用法、主题思想的把握和情感的体验等;济南市近三年课外文言文考查从题型上看,均为主观题;从考点上看,命题重在考查文言文断句、文言文的翻译、主题思想的把握和情感的体验等。
从延续性上看,2024年文言文考查应延续上序考法,但是,2024年济南市各地区的一模试题基本全部改为课内外文言文对比阅读,综合性极大的增强;从题型上,基本没有变化,只不过课内外综合考查,不再局限于课内外分开考查;从分值上,分值由17分增加到了21分,山东重视传统文化的趋势又显著体现。
所以,同学们在备考复习时,应从以前的课内外文言文分开考查,转向课内外文言文的综合考查。
(2023·山东济南·中考真题)阅读下面文段,完成下面小题。
三峡
郦道元
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1.下列加点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不见曦月 曦:日光,这里指太阳
B.沿溯阻绝 溯:顺流而下
C.清荣峻茂 荣:茂盛
D.属引凄异 引:延长
2.下列各项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其间千二百里 其如土石何
B.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生物之以息相吹也
C.则素湍绿潭 出则无敌国外患者
D.故渔者歌曰 后遂无问津者
3.下列对选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文写四季景象,未按时序来写,而是借文脉之势,先写夏水襄陵之峻急雄壮。
B.作者描绘三峡沉静优美的春冬景象时,运用了正侧面描写结合、动静结合等手法。
C.本文写景语言精确凝练,如“林寒涧肃”四字,营造出秋天的肃杀氛围。
D.本文选自《水经注》。《水经注》是我国古代地理名著,有较高的文学价值。
【答案】
1.B 2.D 3.B
【解析】1.考查文言词语理解。B.有误,句意:下行和上行船只的航路都被阻断。溯:逆流而上;故选B。
2.考查一词多义。A.代词,这/在“如……何”前,表反问语气;B.动词,认为/介词,用;C.连词,就/连词,如果;D.都是名词,“……的人”;故选D。
3.考查内容理解。B.有误,作者描绘三峡沉静优美的春冬景象时,运用了正面描写和动静结合的手法,并未运用“正侧面描写结合”手法;故选B。
参考译文:
在三峡七百里之间,两岸都是相连的高山,完全没有中断的地方。重重叠叠的山峰像屏障一样,遮挡了天空和太阳。如果不是正午或午夜,就看不见太阳或月亮。
等到夏天江水漫上山陵的时候,下行和上行船只的航路都被阻断,无法通行。有时皇帝的命令要紧急传达,这时只要早晨从白帝城出发,傍晚就到了江陵,这中间有一千二百里,即使骑乘奔驰的快马,驾着风,也不如船快。
等到春天和冬天的时候,就可以看见白色的急流,碧绿的潭水,回旋的清波,倒映着各种景物的影子。极高的山峰上生长着许多奇形怪状的松柏,山峰间悬泉瀑布飞流冲荡。水清,树荣,山峻,草盛,趣味无穷。
每逢初晴的日子或者下霜的早晨,树林和山涧就显出一片清凉和寂静,常常有猿猴在高处拉长声音鸣叫,声音持续不断,显得非常凄惨悲凉,在空荡的山谷里传来猿叫的回声悲哀婉转,很久才消失。所以三峡中渔民的歌谣唱道:“巴东三峡之中巫峡最长,猿猴鸣叫几声凄凉得令人眼泪打湿衣裳。”
(2023·山东济南·中考真题)阅读下面文段,完成下面小题。
方克勤,字去矜,宁海人,授济宁知府。时始诏民垦荒,阅三岁乃税。吏征率不俟期,民谓诏旨不信,辄弃去,田复荒。克勤与民约,税如期。区田为九等,以差等征发,吏不得为奸,遂野田日辟,民食以裕。又立社学数百葺孔子庙堂教化兴起。盛夏,守将督民夫筑城。克勤曰:“民方耕耘不暇,奈何复困于此役?”请之中书省,得罢役。济宁人皆赞之。视事①三年,户口增数倍,一郡饶足。
【注释】①视事:办公。
4.用“/”给下面的文字断句。(画两处)
又 立 社 学 数 百 葺 孔 子 庙 堂 教 化 兴 起
5.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民方耕耘不暇,奈何复困于此役?
6.结合选文内容,用自己的话分析方克勤是如何做到“视事三年,户口增数倍,一郡饶足”的。(答出两点即可)
【答案】
4.又立社学数百/葺孔子庙堂/教化兴起
5.示例:百姓正忙着耕种,没有空闲,怎么能再被这种劳役困住呢?
6.示例:(1)方克勤取信于民,按照约定时间向百姓征税;(2)他为政公平公正,按照田地等级征税;(3)他重视教育教化,建学校,修孔子庙堂;(4)他体恤百姓,为百姓请命免除徭役。
【解析】
4.考查文言句子断句。句意:同时(方克勤)又设立学堂几百个,修缮孔子庙堂,兴起教育文化的风尚。“又立社学数百”和“葺孔子庙堂”为方克勤为教育所做的举措,二者为并列短句,中间停顿;“教化兴起”为最终效果,单独成句。故断句为:又立社学数百/葺孔子庙堂/教化兴起。
5.考查文言句子翻译。重点词语有:方:刚刚,正;耕耘:耕种;暇:空闲;奈何:怎么能,怎么办;役:劳役。
6.考查内容理解概括。根据“克勤与民约,税如期”可概括为:方克勤取信于民,按照约定时间向百姓征税;根据“区田为九等,以差等征发”可概括为:他为政公平公正,按照田地等级征税;根据“又立社学数百,葺孔子庙堂,教化兴起”可概括为:他重视教育教化,建学校,修孔子庙堂;根据“请之中书省,得罢役”可概括为:他体恤百姓,为百姓请命免除徭役。
参考译文:
方克勤,字去矜,宁海人。被授予济宁知府。当时朝廷下诏号召百姓开垦荒地,三年后才征缴赋税。然而当地官吏征收赋税都不等到三年的期限,百姓都说诏旨不可信,于是就弃田离去,田地又再次荒芜。方克勤就与百姓互相约好,赋税一定按期限(三年后)交纳。区分田地为九等,按田地的等级征税,官吏不得耍奸,田地一天天开垦起来,老百姓的粮食已经充足。同时(方克勤)又设立学堂几百个,修缮孔子庙堂,兴起教育文化的风尚。盛夏时节,守城将领督使百姓修筑城池,方克勤说:“百姓这个时候正在耕耘田地都忙不过来,怎么能够承受这么重的工程。”就写信到中书省去为百姓请命,得以停止服役。济宁人都称赞他。(方克勤)在这里做事三年,人丁兴旺了几倍多,整个县郡都丰衣足食。
(2022·山东济南·中考真题)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下面小题。
卖油翁
欧阳修
陈康肃公善射,当世无双,公亦以此自矜。尝射于家圃,有卖油翁释担而立,睨之久而不去。见其发矢十中八九,但微颔之。
康肃问曰:“汝亦知射乎?吾射不亦精乎?”翁曰:“无他,但手熟尔”康肃忿然曰:“尔安敢轻吾射!”翁曰:“以我酌油知之。”乃取一葫芦置于地,以钱覆其口,徐以杓酌油沥之,自钱孔入,而钱不湿。因曰:“我亦无他,惟手熟尔。”康肃笑而遣之。
7.下列加点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有卖油翁释担而立 释:放下
B.但微颔之 颔:下巴
C.尔安敢轻吾射 轻:轻视
D.康肃笑而遣之 遣:打发
8.下列各项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尝射于家圃 皆朝于齐
B.睨之久而不去 公亦尝闻天子之怒乎
C.徐以杓酌油沥之 今吾以十倍之地,请广于君
D.自钱孔入,而钱不湿 杂然而前陈者
9.下列对选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与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
A.欧阳修,号醉翁,北宋政治家、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
B.“置、覆、酌、沥”,四个动作一气呵成,卖油翁身手不凡的形象便跃然纸上。
C.本文主要通过语言描写、动作描写、心理描写来塑造人物形象。
D.本文故事短小,记述简洁生动,深入浅出地阐明了“熟能生巧”的道理。
【答案】
7.B 8.C 9.C
【解析】
7.本题考查文言实词的理解,注意结合语境理解词义。A.句意:有个卖油的老翁放下担子,站在那里。释:放下;B.句意:只是微微对此点头,意思是略微表示赞许。颔,点头;C.句意:你怎么敢轻视我射箭(的本领)。轻:轻视,看轻;D.句意:陈尧咨笑着将他送走了。遣:打发;故选B。
8.本题考查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A.介词,在/介词,向;B.代词,他/结构助词,的;C.均为介词,均译为“用”;D.表转折,但是、却/表修饰,不译;故选C。
9.C.选文中“睨之”“但微颔之”,为神态描写,准确而传神,既表示对陈尧咨熟练的射箭技术的肯定,又写出他尚有不满意的静观神情;“康肃忿然曰”“康肃笑而遣之”陈尧咨从盛气凌人,对卖油翁轻视的态度,转变为“笑而遣之”,表明陈尧咨从卖油翁的行动中受到启示并心悦诚服;这些是对人物的神态描写;“乃取一葫芦置于地,以钱覆其口,徐以杓酌油沥之”,为动作描写,准确地描述了卖油翁沥油的过程,表现了他沉着镇静,从容不迫的度态;“康肃问曰……”“翁曰……”“因曰……”等是对人物的语言描写;故本文主要通过语言描写、动作描写、神态描写等来塑造陈尧咨的自命不凡、知错就改,卖油翁的纯朴厚直、怀技而谦谨的形象;选文并未运用心理描写;故选C。
参考译文:
康肃公陈尧咨善于射箭,世上没有第二个人能跟他相媲美,他也就凭着这种本领而自夸。曾经(有一次),(他)在家里(射箭的)场地射箭,有个卖油的老翁放下担子,站在那里斜着眼睛看着他,很久都没有离开。卖油的老头看他射十箭中了八九箭,但只是微微点点头。
陈尧咨问卖油翁:“你也懂得射箭吗?我的箭法不是很高明吗?”卖油的老翁说:“没有别的(奥妙),不过是手法熟练罢了。”陈尧咨(听后)气愤地说:“你怎么敢轻视我射箭(的本领)!”老翁说:“凭我倒油(的经验)就可以懂得这个道理。”于是拿出一个葫芦放在地上,把一枚铜钱盖在葫芦口上,慢慢地用油杓舀油注入葫芦里,油从钱孔注入而钱却没有湿。于是说:“我也没有别的(奥妙),只不过是手熟练罢了。”陈尧咨笑着将他送走了。
(2022·山东济南·中考真题)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下面小题
杨业,并州太原人。业练习攻战,以骁勇闻,屡立战功,所向克捷,国人号为“无敌”。雍熙三年,大兵北征。代①北苦寒,士卒多服毡罽②,业但挟纩③,露坐治军事,傍不设火。侍者殆④僵仆而业怡然无寒色。朔州之败,麾下尚百余人,业谓曰:“与我俱死无益也。汝等各有父母妻子,可走还报天子。”众皆感泣不肯去。
业既没,太宗闻之痛惜甚,曰:“求之古人,何以加此!”
(节选自《宋史》)
【注释】①代:地方名。②毡罽(jì)毛织品。③纩(kuàng):丝绵絮。④殆:几乎。
10.用“/”给下面的文字断句。(只画一处)
侍 者 殆 僵 仆 而 业 怡 然 无 寒 色
11.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汝等各有父母妻子,可走还报天子。
12.请结合选文内容(用自己的话),说说太宗为何评价杨业“求之古人,何以加此”。(答出两点即可)
【答案】
10.侍 者 殆 僵 仆/而 业 怡 然 无 寒 色
11.示例:你们各自都有自己的父母、妻子儿女,可以跑回去报告天子。
12.示例;这是太宗对他的高度评价:杨业屡立战功,所到之处克敌获胜,可看出他骁勇善战;朔州战败时,杨业体谅士卒多有家眷,让大家先离开,可看出他体恤士卒。
【解析】
10.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根据文言文断句的方法,先梳理句子大意,结合语法,然后断句。句意:侍奉的人几乎都懂得蜷缩在一起,但是杨业神色安然丝毫没有露出寒冷的脸色。“而”表示转折,应在“而”前断一处;故断为:侍者殆僵仆/而业怡然无寒色。
11.本题考查学生对句子翻译能力。我们在翻译句子时要注意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特殊句式等情况,如遇倒装句就要按现代语序疏通,如遇省略句翻译时就要把省略的成分补充完整。重点词有:汝,你;妻子,妻子和孩子;还,回去;走,跑。
12.本题考查人物形象分析。从“业练习攻战,以骁勇闻,屡立战功,所向克捷,国人号为‘无敌’”可知,杨业屡立战功,所到之处克敌获胜,可看出他骁勇善战;从“业但挟纩,露坐治军事,傍不设火”,可以看出杨业肯吃苦;从“与我俱死无益也。汝等各有父母妻子,可走还报天子”可知,朔州战败时杨业体谅士卒多有家眷,让大家先离开,可看出他体恤士卒。据此概述即可。
参考译文:
杨业是并州太原人。他经常练习作战,并凭勇猛矫健而闻名,在战争中多次立功,所到的地方每战必胜,北汉人都称他为“杨无敌”。雍熙三年间,他带兵向北出征,代这个地方环境艰苦且寒冷,士兵多穿着毛织品,杨业只是披着丝棉絮,坐在地上治理军事,旁边也没有点火把取暖。侍奉的人几乎都懂得蜷缩在一起,但是杨业神色安然丝毫没有露出寒冷的脸色。朔州战争失败之后,他部下还剩下几百人,杨业对他们说:“你们和我一起死,对你们没有好处,你们还有父母妻儿,你们可以回去了,报告天子。”大家都痛哭流涕不肯离开。
杨业去世后,太宗听到这个消息十分遗憾,说:“即使拿古人与他相比,也没有人能超过他!”
2024年中考一模济南市文言文阅读问题设计有六种类型,即考查实词解释题、虚词的意义和用法、内容理解题(选择)、文言文断句、文言文的翻译及内容理解题(简答)。对于不同的题目则采用不同的解题方法:
1.实词解释题。
这类题目多数是考查文言实词中一词多义的现象,而这些文言实词基本上都是在课内文言文中学习过的。解题时,应先套用已经学习过的文言实词的意思,再联系上下文检验,经检验意思通顺,则为正确答案。
2.解释文言虚词的三种方法。
①根据语境推断词义。即根据上下文,借助句子的大意进行推断。②组词代入推断词义。确定一个多义词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可先把这个多义词组成若干个词语或把它的常用义列举出来,然后用代入法把这些词放在具体语境中去体会,从而推断词语的含义。③迁移联想。初中阶段,对课外文言文的考查很浅显,需要考查的重点词一般都在课内见过。我们只要能够把课内知识迁移到课外,运用联想法,就能顺利推断出词语的含义。
3.内容理解题。
解决这种类型的题目有三种方法:第一,引用原文句子回答;第二,摘录原文关键的词语回答;第三,用自己的话组织文字回答。三种方法,采用第一、二种方法回答的准确率一般会比较高。
4.如何把握文言断句。
(1)通过句意断句:阅读文句,了解大意,注意文言文单音节词占多数的特点,抓住几个关键字词翻译以理解句意,然后根据逻辑关系断句。(2)根据语法断句:主语、谓语之间要停顿;谓语动词与宾语、补语之间要停顿;成分省略处要停顿。(3)借助词语断句:句首发语词、关联词后要停顿;时间状语在句首要停顿;句中表转折关系、并列关系、顺接关系的连词前要停顿;连在一起的两个单音节词中间要停顿;句中语气助词“也”后要停顿。
5.句子翻译题。
翻译句子应该在直译的基础上意译。首先,在草稿上把关键的字词的意思解释出来(直译);然后,将句子的大致意思写出来(意译)。二是文言文中有些特殊句式(如主谓倒装、宾语前置、状语后置等倒装句)和现代汉语的语序不一样,翻译时要作适当的调整。
(2024·山东济南·一模)文言文阅读,完成下面小题。
(甲)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珮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同游者:吴武陵,龚古,余弟宗玄。隶而从者,崔氏二小生,曰恕己,曰奉壹。
(选自柳宗元《小石潭记》)
(乙)
自西山道口径北,逾黄茅岭而下,有二道。其一西出,寻之无所得;其一少北而东,不过四十丈,土断而川分,有积石横当其垠①。其上为睥睨②、梁欐③之形,其旁出堡坞④,有若门焉。窥之正黑,投以小石,洞然有水声,其响之激越,良久乃已。环之可上,望甚远,无土壤而生嘉树美箭⑤,益奇而坚,其疏数偃仰,类智者所施设也。
噫!吾疑造物者之有无久矣。及是,愈以为诚有。又怪其不为之于中州⑥,而列是夷狄⑦,更千百年不得一售其伎⑧,是固劳而无用。神者傥不宜如是,则其果无乎?或曰:“以慰夫贤而辱于此者。”或曰:“其气之灵不为伟人而独为是物故楚之南⑨少人而多石。”是二者,余未信之。
(选自柳宗元《小石城山记》)
【注释】①垠:边界,尽头。②睥睨(pì nì):“埤堄”,城上有孔的矮墙。③梁欐(lì):屋的正梁。④堡坞(wù):小城堡,此处是指由山石天然形成的,因此作者称其“小石城山”。⑤箭:指竹子。⑥中州:中原,指黄河中下游一带。⑦夷狄:这里指偏远地区。⑧伎:同“技”,技艺,指小石城山的奇景。⑨楚之南:湖南一带是古代楚国的南部。
13.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根据语法分析法,“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的“西”在句中解释为“向西”。
B.乙文中的“投以小石”为倒装句。“投以小石”就是“以小石投”的意思。
C.甲文中的“小生”,意思是对读书人的自称。在传统戏曲中是生角的一种。
D.成语“行兵列阵”的“列”是“排列,布置”的意思,根据成语释义法,“而列是夷狄”的“列”字可解释为“排列,布置”。
14.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思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投以小石 以其境过清
B.是固劳而无用 潭西南而望
C.其上为睥睨、梁欐之形 马之千里者
D.是二者,余未信之 是鱼之乐也
15.下列关于【甲】【乙】两文的叙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甲文中作者采用定点观察的方法来记叙发现小石潭记的经过,用移步换景的方法来描写小石潭及周围的景物。
B.甲文文章结构严谨,作者以游踪为序,先写小石潭的整体风貌,后写谭中景物,再写谭边环境,最后抒发感触。
C.乙文描写了小石城山奇妙优美的山水景色,并且感叹这样奇妙优美的山水却被弃置在偏远的地方,“不得一售其伎”。
D.两篇选文都有对水的描写,但描写的手法有所不同,甲文用侧面描写的手法,以“皆若空游无所依”体现出小石潭水的清,乙文用正面描写的手法,以“窥之正黑”体现出水的深。
16.对乙文中画波浪线句子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其气之灵/不为伟人而独为/是物故楚之南/少人而多石
B.其气之/灵不为伟人/而独为是物故楚之南/少人而多石
C.其气之灵/不为伟人/而独为是物/故楚之南少人而多石
D.其气之灵不为/伟人而独为是物/故楚之南少人而多石
17.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自西山道口径北,逾黄茅岭而下,有二道。
(2)吾疑造物者之有无久矣。及是,愈以为诚有。
18.这两篇短文都是唐代文学家柳宗元被贬到湖南永州时写的作品,在这两篇短文中,作者借小石潭周围清幽冷寂的氛围和小石城景色奇秀却在荒远之地,各抒发了怎样的感情?
【答案】
13.C 14.D 15.A 16.C
17.(1)从西山路口一直向北走,越过黄茅岭往下走,有两条路。
(2)我怀疑造物者的有无已很久了,到了这儿更以为造物者确实是有的。
18.在《小石潭记》中,作者借小石潭周围清幽冷寂的氛围,表达了凄苦孤寂的感情;在《小石城山记》中,作者借小石城景色奇秀却在荒远之地,抒发了自己有才能却无法施展的不平之气。
【解析】
13.本题考查文言词义。C.甲文中的“小生”,意思是“年轻人”,不是指读书人;故选C。
14.本题考查一词多义。A.介词,用\介词,因为;B.表转折,却\表修饰,不译;C.助词,的\定语后置的标志;D.代词,这\代词,这;故选D。
15.本题考查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A.根据文章内容可知,作者用移步换景的方法来记叙发现小石潭的经过,用定点观察的方法来描写小石潭及周围的景物。因此本项“作者用定点观察的方法来记叙发现小石潭的经过,用移步换景的方法来描写小石潭及周围的景物”说法错误;故选A。
16.本题考查断句。句意:这地方山川钟灵之气不孕育伟人,而唯独凝聚成这奇山胜景,所以楚地的南部少出人才而多产奇峰怪石。“其气之灵”是主语;“不为伟人”“而独为是物”,是转折关系,中间应断开;“故楚之南少人而多石”是结论。故断句为:其气之灵/不为伟人/而独为是物/故楚之南少人而多石。故选C。
17.本题考查翻译语句的能力。直译为主,意译为辅。(1)重点词:自,从;径,向;逾,越过;道,道路。(2)重点词:之,用在主谓之间,无实义;及是,到了这儿;诚,确实。
18.本题考查比较阅读。联系甲文中的“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可知,作者内心因为被贬而产生的凄苦孤寂的感情,因为受到小石潭环境的触发,而涌上心头。前文虽然写到了“乐”,但“乐”只是表象,“苦”才是实质。联系乙文中“又怪其不为之于中州,而列是夷狄,更千百年不得一售其伎,是固劳而无用”可知,小石城景色奇秀却在荒远之地,虽有极佳的景致,却无人欣赏。作者借小石城的遭遇,含蓄地抒发了自己有才能却不得施展的抑郁不平之气。
参考译文:
【甲】
从小丘向西走一百二十多步,隔着竹林,可以听到流水的声音,好像人身上佩带的玉佩、玉环相互碰击发出的声音,心里十分高兴。砍伐竹子,开辟道路,向下看见一个小潭,水格外清澈。小潭以整块石头为底,靠近岸边的地方,石底有些部分翻卷出来,露出水面,成为水中的高地,像是水中的小岛,也有高低不平的石头和小岩石(露了出来)。青葱的树木,翠绿的藤蔓,覆盖缠绕,摇动连结,参差不齐,随风飘拂。潭中的鱼大约有百多条,都好像在空中游动,什么依靠也没有。阳光直照到水底,鱼的影子映在水底的石上。鱼儿呆呆地一动不动,忽然向远处游去,来来往往,轻快敏捷,好像在和游玩的人逗玩。
向小石潭的西南方望去,看到溪水像北斗星那样曲折,水流像蛇那样蜿蜒前行,时而看得见,时而看不见。溪岸的形状像狗的牙齿那样参差不齐,不能知道溪水的源头在哪里。
我坐在潭边,四下里竹林和树木包围着,寂静没有旁人。使人感到心神凄凉,寒气透骨,幽静深远,弥漫着忧伤的气息。因为那种环境太过凄清,不能长时间停留,于是记录下了此地就离开。
一同去游览的人有吴武陵、龚古、我的弟弟宗玄。我带着一同去的,有姓崔的两个年轻人。一个名叫恕己,一个名叫奉壹。
【乙】
从西山路口一直向北走,越过黄茅岭往下走,有两条路:一条向西走,沿着它走过去什么也得不到;另一条稍微偏北而后向东,走了不到四十丈,路就被一条河流截断了,有积石横挡在这条路的尽头。石山顶部天然生成矮墙、栋梁的形状,旁边又凸出一块好像堡垒,有一个像门的洞。从洞往里探望一片漆黑,丢一块小石子进去,咚地一下有水响声,那声音很洪亮,好久才消失。石山可以盘绕着登到山顶,站在上面望得很远。山上没有泥土却长着很好的树木和竹子,而且更显得形状奇特质地坚硬。竹木分布疏密有致、高低参差,好像是有智慧的人特意布置的。
唉!我怀疑造物者的有无已很久了,到了这儿更以为造物者确实是有的。但又奇怪他不把这小石城山安放到人烟辐辏的中原地区去,却把它摆在这荒僻遥远的蛮夷之地,即使经过千百年也没有一次可以显示自己奇异景色的机会,这简直是白耗力气而毫无用处,神灵的造物者似乎不会这样做的。那么造物者果真没有的吧?也有人说:“造物者之所以这样安排是用这佳胜景色来安慰那些被贬逐在此地的贤人的。”也有人说:“这地方山川钟灵之气不孕育伟人,而唯独凝聚成这奇山胜景,所以楚地的南部少出人才而多产奇峰怪石。”这两种说法,我都不信。
(2024·山东济南·一模)阅读下面两段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甲】
于是入朝见威王,曰:“臣诚知不如徐公美。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王曰:“善。”乃下令:“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
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选自《邹忌讽齐王纳谏》)
【乙】
詹何以独茧丝为纶,芒针为钩,荆篠①为竿,剖粒为饵,引盈车之鱼于百仞之渊、汩流之中,纶不绝,钩不伸,竿不挠。楚王闻而异之,召问其故。
詹何曰:“曾闻先大夫之言,蒲且子之弋②也,弱弓纤缴③,乘风振之,连双鸧④于云际,用心专,动手均也。臣因其事,放⑤而学钓,五年始尽其道。当臣之临河持竿,心无杂虑,唯鱼之念;投纶沉钩,手无轻重,物莫能乱。鱼见臣之钩饵犹尘埃聚沫吞之不疑。所以能以弱制强,以轻到重也。大王治国诚能若此,则天下可运于一握,将亦奚事哉?”
楚王曰: “善! ”
(节选自《列子·汤问》)
【注释】①篠:细小的竹子。②弋:用系有绳子的箭射。③缴(zhuó):拴在箭上的生丝绳。④鸧(cāng):黄鹂。⑤放:同“仿”。
19.下列加点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
A.臣之妻私臣 私:偏爱B.闻寡人之耳者 闻; 使……听到
C.楚王闻而异之 异:对……感到惊异D.纶不绝 绝:消失
20.下列各项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
A.皆以美于徐公 詹何以独茧丝为纶
B.由此观之 多助之至
C.五年始尽其道 其真无马耶
D.芒针为钩 全石以为底
21.下列对【甲】【乙】两篇选文的理解与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
A.甲文选自《战国策》,纪传体通史,西汉刘向根据战国时期史料整理编辑,共33篇。
B.乙文从钓鱼之事推及治国之道,道理由浅入深,体现了詹何高超的劝谏艺术。
C.邹忌和詹何均以自己切身感受类比劝说,语气委婉,让君王易于理解和接受。
D.甲乙两文的“善”字,能看出齐威王和楚王都乐于采纳谏言,是开明而明智的君主。
22.用“/”给【乙】文中划线的句子断句。(两处)
鱼见臣之钩饵犹尘埃聚沫吞之不疑
2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1) 臣因其事,放而学钓,五年始尽其道。
(2) 大王治国诚能若此,则天下可运于一握,将亦奚事哉?
24.【申】【乙】两文均谈到治国之道,邹忌和詹何各有何见解?请结合文章内容简要分析。
【答案】
19.D 20.D 21.A
22.鱼见臣之钩饵/犹尘埃聚沫/吞之不疑
23.(1)我根据他的讲述,放手去实践学习钓鱼,用了五年的时间才完全掌握了钓鱼的道理。
(2)大王您治理国家如果可以像这样做到这些,那么天下就可以掌握在手中随意运转,哪里还会有什么麻烦的事情呢?
24.【甲】【乙】两文确实均谈及治国之道。邹忌主张广开言路,虚心纳谏,让百姓敢于直言,以此实现国家政治清明。他通过自身经历劝谏齐威王,推行改革,使齐国逐渐强盛。而詹何则以钓鱼为喻,指出治国应专心致志,用心专一,如此方能掌控大局,使国家安定繁荣。两者虽角度不同,但都强调了君主明智治国的重要性。
【解析】
19.本题考查文言文实词。D.有误,该句句意:钓丝还不断;绝:断。故选D。
20.本题考查文言文虚词、一词多义。A.以:认为/介词,用;B.之:代词,代指前面提到的情况或事实/之: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C.其:代词,代指前面提到的“钓鱼之道”/其:副词,表示反问语气,意为“难道”;D.为:都是“作为”的意思;故选D。
21.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A.有误,《战国策》并不是纪传体通史,而是国别体史书。故选A。
22.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这句话的意思是“鱼看见我的钓饵,就像看见尘埃或聚集的泡沫一样,吞食它不会怀疑”。在断句时,我们首先要理解句子的意思,然后根据句子的结构和语义进行断句。在这里,“鱼见臣之钩饵”是句子的主语和谓语部分,描述的是鱼看见了我的钓饵这一行为,所以在这里断开。“犹尘埃聚沫”是比喻部分,形容钓饵对于鱼来说就像尘埃和泡沫一样微不足道,因此在这里也应该断开。“吞之不疑”是结果部分,描述了鱼毫不犹豫地吞食钓饵,所以这里不需要再断开。因此,正确的断句应该是:鱼见臣之钩饵/犹尘埃聚沫/吞之不疑。
23.本题考查文言文句子翻译。翻译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要落实重点字词,不能遗漏,句意通顺连贯。还要注意通假字、古今异义词、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等特殊用法的词语,以及省略句、被动句、倒装句等特殊句式的翻译。重点词语有:(1)因:根据;放:放手;尽:掌握。(2)诚:如果;运:运转;奚:哪里。
24.本题考查文言文对比阅读。邹忌在《邹忌讽齐王纳谏》中,通过自身的经历,以“王之蔽甚矣”为警醒,强调君主应广开言路,虚心纳谏。他认为,只有让百姓敢于直言,国家政治才能清明,进而实现国家的强盛。这一观点在“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这一具体措施中得到了体现。而詹何在《詹何钓鱼》中,则以钓鱼为喻,指出“当臣之临河持竿,心无杂虑,唯鱼之念;投纶沉钩,手无轻重,物莫能乱”,强调治国应专心致志,用心专一。他认为,只有如此,君主才能掌控大局,使国家安定繁荣。这一理念在“大王治国诚能若此,则天下可运于一握”这一结论中得到了体现。综上所述,邹忌和詹何虽从不同角度探讨治国之道,但都强调了君主明智治国的重要性,为后世的统治者提供了宝贵的借鉴。
参考译文:
甲文:
于是邹忌就去拜见齐威王,说:“我确实知道自己不如徐公美。我的妻子偏爱我,我的妾害怕我,我的客人有求于我,他们都说我比徐公美。现在齐国有方圆千里的疆土,一百二十座城池,宫中的姬妾和身边的近臣,没有不偏爱大王的;朝廷上的大臣,没有不惧怕大王的;国内的百姓,没有不对大王有所求的。由此看来,大王您受到的蒙蔽太严重了!”
齐威王说:“你说得很好!”于是就下了命令:“所有的大臣、官吏、百姓,能够当面指责我的过错的,可得上等奖赏;上书劝谏我的,可得中等奖赏;能在众人集聚的公共场所指责议论我的过失,并传到我耳朵里的,可得下等奖赏。”命令刚下达,许多大臣都来进献谏言,宫门和庭院像集市一样喧闹;几个月以后,还不时地有人偶尔进谏;满一年以后,即使有人想进谏,也没有什么可说的了。
燕国、赵国、韩国、魏国听说了这件事,都到齐国朝拜齐威王。这就是身居朝廷,不必用兵就战胜了敌国。
乙文:
詹何用单股的蚕丝做钓鱼的丝绳,用芒刺做钩,用细竹做钓竿,用剖开的小米粒作为钓饵,在有百丈深渊、湍急的水流中钓到可以装满一辆车的鱼,钓丝还不断,钓钩没有被扯直,钓竿没有被拉弯。楚国的国王听到了觉得很惊异,就把他叫来问他原因。
詹何说:“我曾经听说我的先父说过,蒲且子射箭啊,用弱弓和细丝绳,顺着风势射出去,能在云层上射中双飞的鸧鹒鸟,这是因为用心专一,用力均匀的缘故。我根据他的这一道理,模仿着学习钓鱼,五年才完全弄懂其中的道理。当我靠着河岸拿着钓竿的时候,心中没有任何杂念,只想着鱼,丢出钓丝、放下钓钩,手上用力轻重得当,外界的事物不能扰乱我的神思。鱼看见我的钓饵,就像看见尘埃或聚集的泡沫一样,吞食它不会怀疑。所以我能以弱胜强,以轻取重。大王您治理国家如果可以像这样做到这些,那么天下就可以掌握在手中随意运转,哪里还会有什么麻烦的事情呢?”
楚王说:“好!”
(2024·山东济南·一模)阅读下面【甲】【乙】两文段,完成下面小题。
【甲】
醉翁亭记
环滁皆山也。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作亭者谁?山之僧智仙也。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山肴野蔌,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
【乙】
某再拜启:
山州穷绝,比乏水泉。昨夏秋之初,偶得一泉于州城之西南,丰山之谷中,水味甘冷。因爱其山势回抱,构小亭于泉侧。又理①其傍为教场,时集州兵弓手,阅其习射,以警饥年之盗。间亦与郡官宴集于其中。方惜此幽致,思得佳木美草植之,忽辱宠②示芍药十种,岂胜欣荷③!山民虽陋,亦喜遨游。今春寒食,见州人靓妆盛服但于城上巡行便为春游。自此得与郡人共乐,实出厚赐也。愧刻④,愧刻!
(选自欧阳修《与韩忠献王⑤》)
【注释】①理:整理。②辱宠:谦辞,意思为屈辱您。③欣荷:用于书信中表示感谢或客气。④愧刻:惭愧极了。⑤韩忠献王:韩琦,北宋政治家、名将。
25.下列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野芳发而幽香 舜发于畎亩之中
B.至于负者歌于途 负箧曳履行深山巨谷中
C.山州穷绝 湖中人鸟声俱绝
D.间亦与郡官宴集于其中 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
26.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望之蔚然而深秀者”中的“之”与“以警饥年之盗”中的“之”,意义不同。
B.“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中的“于”与“构小亭于泉侧”中的“于”,意义相同。
C.丝和竹都是古代的乐器名,其中“丝”是管乐器,“竹”是弦乐器。
D.“阅其习射”中“习射”是“练习射箭”,礼、乐、射、御、书、数统称为“六艺”。
27.下列对【甲】【乙】两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甲文是山水游记,写景、写人、写乐交织,融记叙、描写、抒情、议论于一体。
B.甲文骈散结合,句式整齐又富有变化,“也”“而”的灵活运用,使语言具有音韵美。
C.乙文是欧阳修的贬谪之作,表达出居于“山州穷绝”之地,无力改变现状的彷徨苦闷。
D.乙文是一封写给朋友韩琦的书信,言辞恳切,体现了中国文化自谦而敬人的语言特色。
28.乙文画线句有两处需要断句。(请在答题卡上选涂两项,多选不得分)
见 州 人A 靓 妆 B盛 服C 但D 于 城 上E 巡 行F 便 为 春 游
29.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①山民虽陋,亦喜遨游。
②自此得与郡人共乐,实出厚赐也。
30.欧阳修初到滁州,曾写信给韩琦倾吐内心苦闷“惟食禄端居,未能报国,此为愧尔”。但在【甲】【乙】两文中,我们看到的更多是“乐”。请结合两文具体内容,简析欧阳修“乐”的内涵。(写出两点即可)
【答案】
25.B 26.C 27.C 28.C F
29.①这里的山民虽然浅陋,也喜欢游玩。
②从此能和郡中百姓一起快乐,实在是出自上天的厚爱恩赐。
30.示例:(1)山水之乐。甲文写“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作者虽被贬,却有赏山水美景的快乐。乙文作者寻泉、修亭、种花,春游,也多有山水之乐。
(2)与民同乐:甲文“太守之乐其乐”“醉能同其乐”表达出作者以百姓之乐为乐,与民同乐的情感;乙文作者“与郡人共乐”也表达出与民同乐的情感。
【解析】
25.本题考查文言实词一词多义。A.动词,开放/动词,被任用,被起用;B.相同。动词,背着;C.形容词,偏僻/动词,消失;D.副词,偶尔/副词,私自,偷着;故选B。
26.本题考查内容理解和文化常识。C.有误,丝和竹都是古代的乐器名,但“丝”指的是弦乐器,如琴瑟等,“竹”则指的是管乐器,如箫笛等;故选C。
27.本题考查内容理解和辨析。C.有误,根据乙文“昨夏秋之初,偶得一泉于州城之西南”“间亦与郡官宴集于其中”以及“山民虽陋,亦喜遨游”“自此得与郡人共乐”可知,作者虽然被贬谪到山州这个偏僻的地方,但是他并没有表现出彷徨苦闷的情绪,反而积极适应环境,与民同乐,体现出一种乐观积极的生活态度;故选C。
28.本题考查文言文的断句。文言文断句首先要读懂句子的意思,根据句子的意思可以准确断句。句意:(我)看到州里的人们都打扮得漂漂亮亮穿着盛装,只到城墙上面走一圈,就当作是春游了。重点字词:见,看见。州人:州城里的居民。靓妆:指艳丽的妆容。盛服:华丽的服饰。但:仅仅,只是。于:在。巡行:巡视、游览。为:是。便:就此、于是。句子结构:“见州人靓妆盛服”说明了州人的装扮情况,是一个独立的意群。“但于城上巡行”描述了州人的具体活动,是另一个独立的行为单元。“便为春游”是对前面行为的总结和定义,也形成了一个独立的意义单元。根据以上分析,可推知:见州人靓妆盛服/但于城上巡行/便为春游。故选CF。
29.本题考查文言语句的翻译。①重点字词:陋,见识不广,质朴。亦:也。遨游:指游乐、嬉游。
②重点字词:自此,从这时开始。得:能够。共乐:一起快乐。实:实在,确实。赐:恩赐。
30.本题考查内容理解和情感主旨分析。根据甲文“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以及乙文“偶得一泉于州城之西南”“构小亭于泉侧”“思得佳木美草植之”“于城上巡行便为春游”等可知,欧阳修的“乐”首先体现在山水之乐上。他虽被贬至滁州,但依然能从自然美景中找到心灵的慰藉和快乐。根据甲文“太守之乐其乐也”“醉能同其乐”,以及乙文“与郡人共乐”等可知,欧阳修的“乐”还体现在与民同乐上。他不仅仅独自享受山水之美,更重视与当地百姓共同分享这份快乐,体现出他作为一方父母官的民本情怀。这种与民同乐的情感,使他的“乐”更加深厚和有意义。
参考译文
【甲】
滁州城的四面都是山。它西南方向的山峦,树林和山谷尤其优美,远远看去树木茂盛、幽深秀丽的,是琅琊山啊。沿着山路走六七里,渐渐地听到潺潺的水声,(又看到股水流)从两个山间飞淌下来的,是酿泉啊。山势回环,道路弯转,有一个亭子四角翘起像鸟张开翅膀一样高踞于泉水之上的,是醉翁亭啊。造亭的人是谁?是山里的和尚智仙啊。给它起名的是谁?是太守用自己的别号称它的。太守和宾客来这里饮酒,喝得少也总是醉,而年龄又最大,所以给自己起了个别号叫“醉翁”。醉翁的心意不在酒上,而在山光水色中啊。游赏山水的乐趣,有感于心而寄托在酒上罢了。
要说那太阳出来而林间的雾气散了,烟云聚拢而山谷洞穴昏暗了,这明暗交替变化的景象,就是山中的早晨和晚上。野花开放而散发出幽微的香气,美丽的树木枝繁叶茂而一片浓荫,秋风浩浩,天气晴好,霜露洁白,水流减少,石头裸露,这是山中的四季景色。早晨上山,傍晚返回,四季的景色不同,而那快乐也是无穷无尽的。
至于背着东西的人在路上歌唱,走路的人在树下休息,前面的呼喊,后面的应答,老人弯着腰,小孩由大人抱着领着,来来往往,络绎不绝的,是滁州人们的出游啊。到溪边来钓鱼,溪水深鱼儿肥;用泉水来酿酒,泉水甜酒水清,山上野味菜蔬,杂七杂八摆放在面前的,这是太守的酒宴啊。酒宴上的乐趣,没有管弦乐器(助兴),投壶的投中了,下棋的下赢了,酒杯和酒筹杂乱交错,起来坐下大声喧哗,是众位宾客快乐的样子。脸色苍老,头发花白,醉醺醺地坐在人群中间,这是太守喝醉了。
不久夕阳落到西山上,人的影子散乱一地,是太守回去,宾客跟从啊。树林茂密荫蔽,上下一片叫声,是游人走后鸟儿在欢唱啊。然而鸟儿(只)知道山林的乐趣,却不知道游人的乐趣;游人知道跟着太守游玩的乐趣,却不知道太守以他们的快乐为快乐啊。醉了能和他们一起快乐,酒醒后能写文章记述这事的,是太守啊。太守是谁?就是庐陵人欧阳修啊。
【乙】
我恭敬地再次向您表达敬意:
山州这地方偏僻荒凉,以前缺少水源。就在去年夏天和初秋时节,偶然在州城西南的丰山山谷中发现了一股泉水,水质甜美而清凉。我因此喜爱这里的山势回环,就在泉水旁边建了一座小亭子。又在附近整理出一块地作为教练场,时不时召集州里的士兵、弓箭手,在这里练习射箭,以便防御饥荒年份的盗贼。有时我也和同郡的官员们在这个地方设宴集会。我正可惜这里的幽静雅致,想找些好的花木来种植,忽然承蒙您赠送我十种芍药花,真是十分感谢和高兴啊!我这个山民虽然浅陋,也喜欢畅游山水。在这个春天的寒食节,我看到州里的人们都打扮得漂漂亮亮,穿着盛装,只到城墙上面走一圈就当作是春游了。从此以后,我们郡里的人们就能够一同享受这种快乐了,实在是您赐予我们的厚礼啊。真是感到万分惭愧感激!
(2024·山东济南·模拟预测)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甲】
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选自《孟子》)
【乙】
越国大饥,王恐,召范蠡①而谋。范蟲曰:“王何患焉?今之饥,此越之福,而吴之祸也。夫吴国甚富,而财有馀,其王年少,智寡才轻,好须臾之名,不思后患。王若重币卑辞以请籴②于吴,则食可得也。食得其卒越必有吴而王何患焉?”越王曰:“善!”乃使人请食于吴。不出三年,夫差③为禽。
(选自《吕氏春秋》,有删改)
【注】①范蠡(lǐ):人名,越国大臣。②籴(dí):买进谷物。③夫差:吴国君主。
31.下列加点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困于心,衡于虑 衡:同“横”,梗塞、不顺
B.发于声,而后喻 喻:了解、明白
C.王何患焉 患:祸患
D.夫差为禽 禽:通“擒”,捉住
32.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舜发于畎亩之中 乃使人请食于吴
B.傅说举于版筑之间 而吴之祸也
C.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召范蠡而谋
D.入则无法家拂士 则食可得也
33.下列对文章内容和写作手法的理解和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
A.甲文从个人和国家两个不同角度论证了“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道理。
B.甲文认为“受大任”的人是在艰苦环境中造就的,因此要增长才干必须先经受艰苦磨炼。
C.甲文在阐述思路上,先谈个人再谈国家,这样使文章论述层次更加清楚。
D.乙文略写了“请食”前勾践与范蠡之间的人物对话,详写了“请食”的经过,详略得当,突出主旨。
34.把下面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王若重币卑辞以请籴于吴,则食可得也。
35.用“/”给下面的句子断句。(限断两处)
食 得 其 卒 越 必 有 吴 而 王 何 患 焉?
36.【甲】【乙】两篇文章都运用了正反面相结合的方式论述了“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道理,请结合具体内容进行简要分析。
【答案】
31.C 32.B 33.D
34.您如果用贵重的钱币和谦卑的言辞来向吴国请求买进谷物,那么粮食就可以得到。
35.食得/其卒越必有吴/而王何患焉?
36.甲文写个人成才是正面论证;写国家危机是反面论证。乙文写越过大饥,但于忧患之中成功打败吴国是正面论述;吴国虽然富庶,但是吴王夫差不思后患,最终被擒是反面来论述。
【分析】
31.本题考查解释文言实词。C.有误,句意:您忧虑什么呢?患:担心,担忧。故选C。
32.本题考查一词多义。A.于:介词,从/介词,向;B.之:都是助词,的;C.而:连词,表并列/连词,表承接;D.则:连词,表假设,如果/连词,表承接,就;故选B。
33.本题考查写作手法和内容理解。D.有误。乙文中只有“乃使人请食于吴”描述“请食”的经过,因此,乙文详写了“请食”前勾践与范蠡之间的人物对话,略写了“请食”的经过。故选D。
34.本题考查文言语句翻译。若:如果。重币:重金,厚礼,重额的钱币。卑辞:谦卑的言辞。以:来。籴:买粮。则:那么。得:得到。
35.本题考查文言断句。句意:得到粮食,最终越国必定会占有吴国,您又何必忧虑呢?“食得”省略主语“越”,正确的语序是“(越)得食”,“其卒越必有吴”中“越”是主语,“有”是谓语,“吴”是宾语。“而王何患焉”是宾语前置句,“王”是主语,“患”是谓语,“何”是宾语。据此断句为:食得/其卒越必有吴/而王何患焉?
36.本题考查论证方法。在甲文中,作者首先列举了舜、傅说、胶鬲、管夷吾、孙叔敖、百里奚等人从困厄中奋起的例子,他们都是在经历磨难后取得成功的典范,这是正面的论证。接着,作者又指出,一个人如果常常犯错,然后能改正;内心忧困,思想阻塞,然后才能奋起;表现在脸色上,流露在言谈中,才能被人了解。这是从个人层面说明生于忧患的道理。最后,作者从国家层面进行反面论证,指出一个国家,如果内部没有坚持法度和辅佐君王的贤士,外部没有敌国外患,这个国家就往往会灭亡。这是通过对比,强调了忧患意识对于个人和国家的重要性。在乙文中,作者通过越王勾践的故事,从国家层面进行论证。越国遭遇大饥荒,面临生死存亡的考验,然而越王勾践并未因此而消沉,反而看到这是越国的福气,是吴国的灾难。他积极采取措施,派人向吴国请求购买粮食,从而度过了难关。最终,越国战胜了吴国,实现了国家的复兴。这是正面的论证。同时,吴国因为过于安乐,没有忧患意识,最终导致了国家的灭亡,这是反面的论证。
参考译文:
[甲]
舜从田野耕作之中被起用,傅说从筑墙的劳作之中被起用,胶鬲从贩鱼卖盐中被起用,管夷吾是从狱官手里被释放并加以任用的,孙叔敖从海滨隐居的地方被起用,百里奚被从奴隶集市里赎买回来并被起用。所以上天要把重任降临在某人的身上,必定要先使他的内心痛苦,使他的筋骨劳累,使他经受饥饿之苦,以致肌肤消瘦,使他身处贫困之中,使他做事不顺,通过那样的途径来使他的心灵受到震撼,使他的性情坚韧起来,增加他所不具备的能力。
人常常犯错,然后才能改正;内心忧困,思想阻塞,然后才能奋起;表现在脸色上,流露在言谈中,才能被人们了解。一个国家,在内如果没有坚守法度的大臣和足以辅佐君王的贤士,在外没有与之匹敌的邻国和来自外国的祸患,就常常会有覆灭的危险。这样,就知道忧愁患害足以使人生存,安逸享乐足以使人灭亡的道理了。
[乙]
越国遭到严重饥荒,越王很害怕,把范蠡找来商量。范蠡说:“您忧虑什么呢?现在的饥荒正是越国的福分、吴国的祸患。吴国非常富足,财富有余,他们的君主年轻,缺少智谋和才能,喜欢一时的名声,不考虑后患。您如果用贵重的礼物、谦卑的言辞去向吴国借粮,粮食就可以得到。得到粮食,最终越国必定会占有吴国,您又何必忧虑呢?”越王说:“好!”于是就派人向吴国请求借粮。……不到三年,吴国也遭受饥荒,派人向越国请求借粮,越王不给,反而攻打吴国,吴王夫差便被活捉了。
37.(2024·山东济南·一模)课内外文言比较阅读。
(甲)
余幼时即嗜学。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至舍,四支僵劲不能动,媵人持汤沃灌,以衾拥覆,久而乃和。寓逆旅,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同舍生皆被绮绣,戴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烨然若神人;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盖余之勤且艰若此。
(选自宋濂《送东阳马生序》)
(乙)
铨①九龄,母授以《礼记》《周易》《毛诗》,皆成诵。暇更录唐宋人诗,教之为吟哦声。母与铨皆弱而多病,铨每病,母即抱铨行一室中,未尝寝;少痊,辄指壁间诗歌,教儿低吟之以为戏。先府君②苟有过,母必正色婉言规。或怒不听则屏息俟怒少解复力争之听而后止。先府君在客邸,督铨学甚急,稍怠,即怒而弃之,数日不及一言。吾母垂涕扑③之,令跪读至熟乃已,未尝倦也。铨故不能荒于嬉,而母教由是益以严。
(选自蒋世铨《忠雅堂集》)
【注释】①铨:作者蒋世铨的自称。②先府君:指作者已去世的父亲。③扑:打。
(1)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 )
A.“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中“假”与成语“久假不归”中“假”的释义均为“借”。
B.甲文中的“加冠”,意思是到了成年。古时男子二十岁行加冠礼,戴上成人的帽子,表示进入成年。
C.“每假借于藏书之家”与“母授以《礼记》《周易》《毛诗》”句式都为宾语前置的倒装句式。
D.甲文是赠序,乙文是自传,体裁各异,但语言都细致生动,读来耐人寻味。
(2)选出下列加点词语意义与用法相同的一项( )
A.无从致书以观 母授以《礼记》《周易》《毛诗》
B.益慕圣贤之道 教儿低吟之以为戏
C.足肤皲裂而不知 母与铨皆弱而多病
D.久而乃和 令跪读至熟乃已
(3)下列关于甲、乙两文的叙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甲文中“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写出了作者谨于求学、渴求知识的情状。
B.甲文中作者通过自己求学的亲身经历,勉励马生勤奋求学、谦虚求教。文章情感真挚,循循善诱。
C.乙文通过作者的自述,再现了幼年读书时父母督促自己学习的场景,在温馨回忆的同时,也有对父母过于苛责的不满情绪。
D.两篇选文都阐明“学业有成,必须勤奋”这一道理,但表述的侧重点有所不同,甲文侧重于学习要注重积极求索的内在动力,乙文侧重于学习需要鞭策督导等外在因素。
(4)下列对文中画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或怒不听/则屏息俟怒/少解/复力争之/听而后止
B.或怒不听/则屏息/俟怒少解/复力争之/听而后止
C.或怒/不听则屏息/俟怒少解/复力争之听/而后止,
D.或怒/不听则屏息/俟怒少解/复力争之听/而后止
(5)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①先府君苟有过,母必正色婉言规。
②铨故不能荒于嬉,而母教由是益以严。
(6)甲、乙两文的主人公最终学有所成,你觉得他们成功的因素有哪些?请结合文章内容分别谈一谈。
【答案】(1)C
(2)D
(3)C
(4)B
(5)①如果父亲有了过错,母亲必定会严肃地婉言规劝。
②我因此不能荒废学业,母亲的教育因此更加严厉。
(6)宋濂:他刻苦勤奋,比如“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寓逆旅,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走送之,不敢稍逾约”等;他虚心求教,比如“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未尝稍降辞色”等。
蒋世铨:一是母亲的关爱与教育,比如“母授以《礼记》《周易》《毛诗》,皆成诵”“暇更录唐宋人诗,教之为吟哦声”“母与铨皆弱而多病,铨每病,母即抱铨行一室中,未尝寝;少痊,辄指壁间诗歌,教儿低吟之以为戏”等;二是父亲的要求严格,比如“先府君苟有过,母必正色婉言规。或怒不听则屏息俟怒少解复力争之听而后止”“先府君在客邸,督铨学甚急,稍怠,即怒而弃之,数日不及一言”等。
【详解】(1)本题考查语言的表述分析。C.有误,“每假借于藏书之家”省略介词“于”,应是“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是介宾短语作状语,状语后置;“母授以《礼记》《周易》《毛诗》”中“以”是“把”的意思,也是介宾短语作状语,状语后置;故选C。
(2)本题考查一词多义。A.连词,表目的/介词,把;B.助词,的/代词,代指这些诗句;C.连词,表转折/连词,表并列;D.相同,副词,才;故选D。
(3)本题考查内容的理解。C.有误,“也有对父母过于苛责的不满情绪”说法错误。作者虽对父亲要求严格有些不满,但更多的是对母亲关爱教育自己的感激之情;故选C。
(4)本题考查文言文的断句。文言文断句首先要读懂句子的意思,根据句子的意思可以准确断句。句意:有时父亲生气不听,母亲就静静地等待,等到父亲怒气稍稍缓解后,再力争说服父亲,直到父亲听从为止。重点字词:或:有时。怒:愤怒。屏息:暂时沉默。俟:等待。解:缓解。复:再次。止:停止。句子结构:“或怒不听”是前提或条件,表示有时会遇到对方愤怒并拒绝听取建议的情况;“则屏息”是紧接着的行为反应,即暂时沉默;“俟怒少解”即等待对方怒气稍减;“复力争之”即再次提出论点或坚持自己的立场;“听而后止”则是最终的结果,只有当对方接受(听)之后,才停止争论。这五个分句均表意完整,可分别独立成句。根据以上分析,可推知:或怒不听/则屏息/俟怒少解/复力争之/听而后止。故选B。
(5)本题考查翻译。①重点字词:苟:如果。正色:严肃的态度。婉言:委婉的话语。规:规劝。②重点字词:故:所以。荒:荒废。由是:因此。益:更加。
(6)本题考查内容的理解和概括。宋濂:从内在因素说,他“嗜学”,也就是说对学业有着浓厚的兴趣,这是他勤奋学习、克服种种困难、最终学有所成的根本原因。从外在因素说,一是他有着良好的学习条件,比如“遍观群书”“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等;二是他刻苦勤奋,比如“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寓逆旅,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走送之,不敢稍逾约”等;三是他虚心求教,比如“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未尝稍降辞色”等。蒋世铨:一是母亲的关爱与教育,比如“母授以《礼记》《周易》《毛诗》,皆成诵”“暇更录唐宋人诗,教之为吟哦声”“母与铨皆弱而多病,铨每病,母即抱铨行一室中,未尝寝;少痊,辄指壁间诗歌,教儿低吟之以为戏”等;二是父亲的要求严格,比如“先府君苟有过,母必正色婉言规。或怒不听则屏息俟怒少解复力争之听而后止”“先府君在客邸,督铨学甚急,稍怠,即怒而弃之,数日不及一言”等。
参考译文
(甲)
我年幼时就非常喜欢读书。家境贫穷,无法得到书来看,常常向藏书的人家求借,亲手用笔抄录,计算着日期按时送还。冬天非常寒冷,砚台里的墨汁都结了冰,手指冻得不能弯曲和伸直,也不放松抄录书。抄写完毕后,便马上跑去还书,不敢稍微超过约定的期限。因此有很多人都愿意把书借给我,于是我能够遍观群书。成年以后,我更加仰慕古代圣贤的学说,又苦于不能与学识渊博的老师和名人交游,曾经快步赶到数百里以外,拿着经书向乡里有道德学问的前辈请教。前辈德高望重,门人弟子挤满了他的屋子,他的言辞和脸色从未稍变得缓和。我站着陪侍在他左右,提出疑难,询问道理,俯下身子,侧着耳朵恭敬地请教;有时遇到他大声训斥,我的表情更加恭顺,礼节更加周到,不敢说一个字反驳;等到他高兴了,则又去请教。所以我虽然愚笨,但最终获得不少教益。当我外出求师的时候,背着书箱,拖着鞋子,行走在深山峡谷之中。隆冬时节,刮着猛烈的寒风,雪有好几尺深,脚上的皮肤因寒冷干燥裂开都不知道。回到客舍,四肢僵硬不能动。服侍的人拿着热水为我洗浴,用被子裹着我,很久才暖和起来。寄居在旅店里,旅店老板每天供应两顿饭食,没有鱼肉类美味佳肴的享受。同客舍的人都穿着华丽的绸缎衣服,戴着用红色帽带和珠宝装饰的帽子,腰间悬挂着白玉环,左边佩戴宝刀,右边挂着香囊,光彩照人,像神仙一样;我却穿着破旧的衣服处于他们之间,但我毫无羡慕之心。因为心中有足以快乐的事情,所以不觉得吃的、穿的享受不如别人。我求学的辛勤和艰苦大概就是像这个样子。
(乙)
蒋世铨在九岁的时候,母亲就把《礼记》《周易》《毛诗》这些书传授给他,让他都能够背诵。有空的时候,还会录下唐宋时期诗人的诗作,教他如何吟咏。母亲和蒋世铨身体都比较弱,常常生病。每当蒋世铨生病的时候,母亲就会抱着他,在房间里走来走去,夜里也不让他睡觉;病情稍稍好转,母亲就指着墙上的诗歌,教他低声吟诵,作为游戏。如果父亲有什么过错,母亲必定会严肃地用婉转的话语来规劝。有时父亲生气不听,母亲就静静地等待,等到父亲怒气稍稍缓解后,再力争说服父亲,直到父亲听从为止。父亲在外地客居时,对蒋世铨的学习要求非常严格,一旦发现他有所懈怠,就会生气地弃他不顾,连续几天都不和他说话。母亲就会含着眼泪打他,让他跪着读完直到熟练为止,母亲从未感到厌倦。因此,蒋世铨没有被玩耍所荒废,母亲的教诲因此变得更加严格。
(2024·山东济南·一模)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甲】
文帝之后六年,匈奴大入边。乃以宗正刘礼为将军,军霸上;祝兹侯徐厉为将军、军棘门;以河内守亚夫为将军,军细柳,以备胡。
自劳军。至霸上及棘门军,直驰入,将以下骑送迎。已而之细柳军,军士吏被甲,锐兵刃,彀弓弩,持满。天子先驱至,不得入。先驱曰:“天子且至!”军门都尉曰:“将军令曰: ‘军中闻将军令,不闻天子之诏。’”居无何,上至,又不得入。于是上乃使使持节诏将军:“吾欲入劳军。”亚夫乃传言开壁门。壁门士吏谓从属车骑曰:“将军约,军中不得驱驰。”于是天子乃按辔徐行。至营,将军亚夫持兵揖曰:“介胄之士不拜,请以军礼见。”天子为动,改容式车。使人称谢:“皇帝敬劳将军。”成礼而去。
玩出军门,群臣皆惊。文帝曰:“嗟呼,此真将军矣!曩者霸上、棘门军,若儿戏耳,其将固可袭而虏也。至于亚夫,可得而犯邪?”称善者久之。
【乙】
李牧者,赵之良将也。常居雁门,备勾奴。以便宜①“置史,市租皆输入莫府”,为士卒费。日击数牛飨②士。习射骑,厚遇战士。为约曰:“匈奴即入盗③,急入收保④,有敢捕虏者斩。”匈奴每入,烽火起,辄入收保,不敢战。如是数岁,亦不亡失。然匈奴以李牧为怯,虽赵边兵亦以为吾将怯。
赵王让⑤李牧,李牧如故。赵王恕,召之,使他人代将。岁余,匈奴每来,出战,数不利,失亡多。复请李牧。李牧至如故约匈奴数岁无所得。边士日得赏赐而不用,皆愿一战。于是乃具选车得千三百乘。选骑得万三千匹。百金之士五万人,教者十万人。悉勒习战。李牧多为奇阵,大破杀匈奴十余骑。其后十余岁。匈奴不敢近赵边域。
(节选自《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有删改)
【注释】①便(biàn)宜:依照实际情况灵活掌握。②飨(xiǎng):用酒食招待。③入盗:入侵。④收保:收拢人马物资退入营堡,“保”通“堡”。 ⑤让: 责备。
38.选出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 )
A.军细柳 上自劳军
B.居无何 常居雁门
C.乃使使持节诏将军 使他人代将
D.已而之细柳军 赵之良将也
39.选出下列断句正确的一项( )
A.李牧至如/故约匈奴/数岁无所得。B.李牧至/如故约/匈奴数岁无所得。
C.李牧至/如故约匈奴/数岁无所得。D.李牧至如故约/匈奴数岁/无所得。
40.选出对甲乙两文理解分析有误的一项( )
A.甲文中“改容式车”是表现文帝为周将军的威严整肃而动容,于是以身作则,恪守军礼,以示君威。
B.甲文中汉文帝在细柳军不仅未得到至尊待遇,而且处处都要服从军令,他却对周亚夫大加称赞,体现了汉文帝的开明、识大体。
C.甲文中写细柳军吏全副武装,写军门都尉、壁门军士传达将军的指示,写文帝及群臣的反应,都是从侧面衬托周亚夫“真将军”的形象。
D.乙文中“匈奴每来,出战,数不利,失亡多”从反面说明李牧之前对匈奴的用兵策略是正确的。
41.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史记》是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原名《太史公书》。该书被公认为中国史书的典范,记载了从上古传说中的黄帝到汉武帝共三千余年的历史,是“二十四史”之首。
B.古时称四匹马拉的车为一乘。如“于是乃具选车得千三百乘”。
C.乙文中“习射骑”的“射”是“射箭”,是古代“六艺”之一。
D.甲文中“将军亚夫持兵揖曰”中的“揖”和“拜手”“稽首”都是古代的一种跪拜礼。
42.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如是数岁,亦不亡失。
②边士日得赏赐而不用,皆愿一战。
43.从以上两文中看,李牧在治军方面与周亚夫有什么共同点?李牧又有什么独特之处?
【答案】
38.C 39.B 40.A 41.D
42.(1)像这样几年,没有什么遗漏和损失。
(2)边关的士兵每天都得到赏赐,却不愿享用,都宁愿出战。
43.共同点:治军严谨(恪尽职守、令出如山),坚持原则(刚正不阿、不取悦君主)。
独特之处:李牧做到了厚遇战士(在战略上以退为进,蓄势以待)。
【解析】
38.本题考查一词多义。A.军:驻扎/军队;B.居:经过/驻守;C.使:都是“派遣”之意;D.之:动词,到,往/结构助词,的;故选C。
39.本题考查文言断句。句意是:李牧到达边境,按照原来的法规、号令办事,匈奴好几年一无所得。“李牧至”中“李牧”是主语,“至”是谓语,该句是完整的句子。“如故约”中的“如”是谓语,“故约”是宾语,该句是动宾结构,是完整的句子。“匈奴数岁无所得”中“匈奴”是主语,“无所得”是谓语,该句也是完整的句子。据此可断句为:李牧至/如故约/匈奴数岁无所得。故选B。
40.本题考查内容理解。A.“以身作则,恪守军礼,以示君威”理解分析有误。“天子为动,改容式车”意思是皇上因此而感动,脸上的神情也改变了,俯身扶在横木上。这是侧面在写周亚夫的军威,而不是要表现皇上的威严。故选A。
41.本题考查文学文化常识。D.“揖”是拱手行礼,不是跪拜礼。“拜手”和“稽首”是跪拜礼,“稽首”是最隆重的一种跪拜礼。故选D。
42.本题考查文言语句翻译。①如:像。是:这样。数岁:几年。亡:丢失,失掉。失:损失。②边士:边关的士兵。日:名词作状语,每天。用:使用。皆:都。一战:打一战。
43.本题考查对比阅读。甲文中“将军令约”和乙文中“为约曰”表明二者治军严谨;甲文中周亚夫面对文帝说“我是盔甲在身的将士,不便跪拜,请允许我按照军礼参见”,乙文中李牧戍边坚守不出而被罢官,后被重新起用,还是按照以前的方法来抵御匈奴,可见二者均坚持原则。乙文中李牧将“防地内收得的税收都送进将军幕府中,作为士兵的经费。(他下令)每天杀几头牛犒劳士兵”,甲文中并没有周亚夫如何对待士兵的描述,也不见周亚夫如何抵御外敌的战略战术的内容。故二者不同之处为“李牧做到了厚遇战士;在战略战术上以退为进,蓄势以待”。
参考译文:
【甲】
汉文帝后元六年,匈奴大规模侵入汉朝边境。于是,朝廷委派宗正官刘礼为将军,驻军在霸上;祝兹侯徐厉为将军,驻军在棘门;委派河内郡太守周亚夫为将军,驻军细柳,以防备匈奴侵扰。
皇上亲自去慰劳军队。到了霸上和棘门的军营,驱驰而入,将军及其属下都骑着马迎送。随即来到了细柳军营,只见官兵都披戴盔甲,手持锋利的兵器,开弓搭箭,弓拉满月,戒备森严。皇上的先行卫队到了营前,不准进入。先行的卫队说:“皇上将要驾到。”镇守军营的将官回答:“将军有令:‘军中只听从将军的命令,不听从天子的命令。’”过了不久,皇上驾到,也不让入军营。于是皇上就派使者拿符节去告诉将军:“我要进营慰劳军队。”周亚夫这才传令打开军营大门。守卫营门的官兵对跟从皇上的武官说:“将军规定,军营中不准驱车奔驰。”于是皇上的车队也只好拉住缰绳,慢慢前行。到了大营前,将军周亚夫手持兵器,双手抱拳行礼说:“我是盔甲在身的将士,不便跪拜,请允许我按照军礼参见。”皇上因此而感动,脸上的神情也改变了,俯身扶着横木上,派人致意说:“皇帝敬重地慰劳将军。”劳军礼仪完毕后辞去。
出了细柳军营的大门,许多大臣都深感惊诧。文帝感叹地说:“啊!这才是真正的将军。先前的霸上、棘门的军营,简直就像儿戏一样,匈奴是完全可以通过偷袭而俘虏那里的将军,至于周亚夫,岂是能够侵犯他吗?”长时间对周亚夫赞叹不已。
【乙】
李牧是赵国镇守北部边境的优秀将领,常年驻扎在代地,雁门郡,防御匈奴。他有权根据实际需要任命官吏,城市的税收都送进将军幕府中,作为士兵的费用。他下令每天杀几头牛犒劳士兵,教士兵射箭、骑马。谨慎地把守烽火台,多派侦察人员,优待战士。制订规章说:“匈奴如果侵入边境来抢掠,应立即进入营垒坚守,有胆敢擅自捕捉俘虏的处斩刑。”匈奴每次入侵,烽火台就严谨地举烽火报警,战士们随即进入营垒防守,不敢应战。这样过了好几年,也没有什么伤亡和损失。可是匈奴认为李牧是胆小怕事,即使是赵国的边防兵也认为我们的将军胆小怕事。
赵王责备李牧,李牧仍然以前一样。赵王发怒,调他回京,派另外的人替代他边将的职务。 一年多,匈奴每次来侵犯,新将领都领兵出战。每次出战,多是失利,伤亡损失很多。当时又请李牧出山,李牧到达边境,按照原来的法规、号令办事。匈奴好几年一无所得。守边的士兵常得到奖赏却不被使用,都希望与匈奴一战。这时李牧就准备了经过挑选的兵车一千三百辆,精选出战马一万三千匹。还有曾经获得百金奖赏的勇士五万人,能拉硬弓的优秀射手十万人,全部组织起来进行军事演习。李牧大量布下灵活奇特的战阵,大败匈奴,斩杀匈奴人马十多个。这次战役以后的十几年,匈奴不敢接近赵国边境上城邑。
押济南卷第7-9题课内文言文阅读备战2023年中考语文临考题号押题(山东济南卷): 这是一份押济南卷第7-9题课内文言文阅读备战2023年中考语文临考题号押题(山东济南卷),共37页。
押济南卷第16-18题说明文阅读备战2023年中考语文临考题号押题(山东济南卷): 这是一份押济南卷第16-18题说明文阅读备战2023年中考语文临考题号押题(山东济南卷),共36页。
押济南卷第15题名著阅读备战2023年中考语文临考题号押题(山东济南卷): 这是一份押济南卷第15题名著阅读备战2023年中考语文临考题号押题(山东济南卷),共35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