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宁波市宁海县潘天寿中学2023-2024学年七年级下学期期中科学试题
展开一、选择题(本题有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是正确的,不选、多选、错选均不给分)
1. 2023年,日本福岛核污水排放引起全球关注。核污水不仅会污染海洋,还可能通过水循环进入大气,造成大气污染。下列各环节中,与污染物进入大气密切相关的是( )
A. 降水B. 蒸发C. 径流D. 下渗
【答案】B
【解析】
【详解】海洋中的污染物只能通过蒸发进入大气,在太阳能的作用下,地球表面的水蒸发到大气中形成水汽,水汽随大气环流运动,一部分进入陆地上空,在一定条件下形成雨雪等降水,大气降水到达地面后一部分形成地表径流,另一部分通过下渗转化为地下水、土壤水,地下径流和地表径流最终又回到海洋,由此形成水的动态循环,故水循环环节中,与污染物进入大气密切相关的是蒸发,B正确,ACD错误。故选B。
2. 自然界中的云、雨、雪、雾、露、霜等现象,都是水的物态发生变化形成的,下列对图中描述的现象理解正确的是( )
A. “飘渺的雾”是汽化现象B. “晶莹的露”是熔化现象
C. “凝重的霜”是凝华现象D. “轻柔的雪”是凝固现象
【答案】C
【解析】
【详解】A.雾是空气中的水蒸气液化形成的,是液化现象。故A错误;
B.露是由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形成的,是液化现象。故B错误;
C.霜是空气中的水蒸气凝华形成的小冰晶,是凝华现象。故C正确;
D.雪是由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形成的小冰晶,是凝华现象。故D错误。
3. 以下不能说明大气中存在水的例子是( )
A. 夏天,蜡烛容易变软
B. 香脆的饼干放了几天后变软
C. 夏天打开冰箱门,有“白气”冒出
D. 夏天将冷饮倒入玻璃杯中,外壁可看到有水珠出现
【答案】A试卷源自 每日更新,更低价下载,欢迎访问。【解析】
【详解】A.夏天,蜡烛容易变软,是因为温度升高,石蜡变软,和水分没关系,故A符合题意;
B.香脆的饼干放了几天后变软,是因为饼干吸收空气中的水分,故B不符合题意;
C.夏天打开冰箱门,有“白气”冒出,是因为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液化形成的,故C不符合题意;
D.夏天将冷饮倒入玻璃杯中,外壁可看到有水珠出现,是因为空气中水蒸气遇冷凝结,故D不符合题意。
4. 下列实验基本操作正确的是( )
A. 向试管里加粉末B. 用滴管取液体
C. 加入固体药品D. 量取液体药品
【答案】A
【解析】
【分析】
【详解】A、向试管里加粉末,试管横放,用药匙或纸槽把药品送到试管底部,图中所示操作正确;
B、用滴管取液体时,不能将滴管倒放,可能会腐蚀胶头滴管,图中所示操作错误;
C、向试管中装块状固体药品时,先将试管横放,用镊子把块状固体放在试管口,再慢慢将试管竖立起来,图中所示操作错误;
D、向量筒中倾倒液体药品时,瓶塞要倒放,标签要对准手心,瓶口紧挨;图中瓶塞没有倒放,图中所示操作错误。
故选A。
5. 用如图所示的装置进行电解水实验,有以下描述:①向水中加入少量硫酸,能增强水的导电性;②甲、乙两管内收集到的气体的质量比约为1:2;③乙管内产生的气体能燃烧;④甲管连接的是电源正极,乙管连接的是电源负极;⑤该实验说明水是由氢气和氧气组成的。以上描述中正确的是( )
A. ①②③④B. ②⑤C. ①②⑤D. ①③④
【答案】D
【解析】
【分析】电解水时“正氧负氢,氢二氧一”氢气具有可燃性,氧气具有助燃性。
【详解】①向水中加入少量硫酸,能增强水的导电性,故描述正确;
②由电解水的装置图可知,甲管中气体体积小,是氧气,乙管中气体体积大,是氢气,甲、乙两管内收集到的气体的体积比约为1:2,故描述错误;
③乙管内产生的气体是氢气,能燃烧,故描述正确;
④甲管中是氧气,连接的是电源正极,乙管中是氢气连接的是电源负极,故描述正确;
⑤该实验说明水是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的,故描述错误。
故选D。
6. 下列有关物质燃烧现象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
A. 铁丝在氧气中燃烧:火星四射,生成红色固体
B. 硫粉在空气中燃烧:产生微弱的淡蓝色火焰,生成一种刺激性气味的气体
C. 木炭在氧气中燃烧:发出白光,生成二氧化碳
D. 红磷在空气中燃烧:生成大量的白雾
【答案】B
【解析】
【详解】A、铁丝在氧气中燃烧:火星四射,生成黑色固体,错误;
B、硫粉在空气中燃烧:产生微弱的淡蓝色火焰,生成一种刺激性气味的气体,正确;
C、木炭在氧气中燃烧:“发出白光”描述的是实验现象,“生成二氧化碳”描述的是结论,不是现象,错误;
D、红磷在空气中燃烧:生成大量的白烟,不是白雾,错误。
故选B。
7. 2020年6月21日,在我国多地观察到日偏食现象。如图是小科在大树底下拍摄的地面照片,从照片中可以看到地面上有大量“月牙”形的光斑。下列选项的原理与“月牙”形光斑形成的原理不同的是( )
A. 彩虹B. 皮影戏
C. 日晷D. 月食
【答案】A
【解析】
【分析】地面上的“月牙”光斑,其实是太阳的光穿过树叶的缝隙时形成的小孔成像现象,原理是光的直线传播,据此分析判断。
【详解】A.彩虹是光的色散现象,故A符合题意。
B.皮影戏是光的直线传播形成的,故B不合题意。
C.日晷是利用光沿直线传播形成的影子工作的,故C不合题意。
D.月食是太阳光光沿直线传播时,照到月球上形成的地球的影子,故D不合题意。
故选A。
8. 如图,这是市面上常见的感冒药,食用前需要将药粉倒入水中充分溶解。下面几个选项中能作为判断溶解后的感冒药溶液是饱和溶液的依据是( )
A. 该溶液颜色很深B. 该溶液味道很苦
C. 感冒药溶解的很快D. 感冒药固体有剩余
【答案】D
【解析】
【详解】饱和溶液是指在一定温度下,一定量的溶剂中溶解,某种物质,当溶质不能继续溶解时形成的溶液是该温度下的饱和溶液,故判断溶解后的感冒药溶液是饱和溶液的依据是感冒药固体有剩余。故选D。
9. 人类生活经常要接触下列五种物质,它们是:①汽车尾气形成的烟雾;②石油化工厂排出的废气;③人体呼出的二氧化碳气体;④植物光合作用所放出的气体;⑤煤燃烧产生的烟尘,其中能使空气严重污染并对人类造成很大危害的物质是( )
A. ①②⑤B. ②③⑤C. ②④⑤D. ①④⑤
【答案】A
【解析】
【详解】①汽车排出尾气形成的烟雾会造成空气污染;
②石油化工厂排出的废气会造成空气污染;
③人呼出的二氧化碳气体不会使空气受到污染;
④植物光合作用放出的气体是氧气,不会造成污染;
⑤煤燃烧产生的烟尘会造成空气污染。
故选A。
10. 下列方法能使蒸发减慢的是( )
A. 用电吹风把头发吹干
B. 瓶里的酒精用过后,及时盖上瓶盖
C. 把湿衣服放在通风的地方
D. 用扫帚把积水摊开
【答案】B
【解析】
【详解】A.用电吹风把头发吹干,通过升高温度和加大空气流速的方式加快蒸发,故A不符合题意;
B.瓶里的酒精用过后,及时盖上瓶盖,通过减小上方空气流速的方式减小蒸发,故B符合题意;
C.把湿衣服放在通风的地方,通过加大空气流速的方式加快蒸发,故C不符合题意;
D.用扫帚把积水摊开,通过加快液体表面积的方式加快蒸发,故D不符合题意。
故选B。
11. 如图可能表示的是哪种情况下,温度随时间的变化情况( )
A. 正在熔化的玻璃 B. 正在沸腾的水
C. 正在不断蒸发的酒精 D. 正在熔化的冰
【答案】B
【解析】
【详解】A.玻璃是非晶体,熔化时温度改变,与图线不符,故A不符合题意;
B.水沸腾时温度不变,与图线相符,故B符合题意;
C.蒸发的酒精要吸收热量,温度会降低,与图线不符,故C不符合题意;
D.正在熔化的冰,温度应该保持在0摄氏度不变,与图线不符,故D不符合题意。
故选B。
12. 在黑暗的房间里点燃一根蜡烛,在白墙和蜡烛之间放一块中间刺有方形小孔的硬纸,在白墙上的字是( )
A. 烛焰的影子B. 方形的光像C. 烛焰倒立的像D. 方形的烛焰像
【答案】C
【解析】
【分析】
【详解】点燃的蜡烛上部发出的光线通过小孔后,射到了光屏的下部;下部发出的光线通过小孔后,射到了光屏的上部,因此蜡烛发出的光通过小孔后在塑料薄膜上会出现蜡烛倒立的实像。
故选C。
13. 下图是某同学研究水沸腾实验的过程,若将图丙的水继续加热2分钟,则水温将是( )
A. 96℃B. 98℃C. 99℃D. 100℃
【答案】B
【解析】
【分析】
【详解】水沸腾时,内部各个地方的水都在汽化,气泡在上升时里边的水蒸气会越来越多,加之越往上水的压强越小,因此,气泡会越来越大。根据图乙和图丙中气泡的变化情况可知,图丙中的水已经沸腾,所以继续加热,水温不发生改变,还是98℃。
故选B。
14. 水资源的保护刻不容缓,下列做法中,不利于保护水资源的是( )
A. 使用节水型马桶B. 建立水资源保护区
C. 工业废水引入地下D. 生活污水净化后排放
【答案】C
【解析】
【详解】A、使用节水型马桶,有利于保护水资源,故不符合题意;
B、建立水资源保护区,利于保护水资源,故不符合题意;
C、工业废水引入地下,会造成地下水的污染,不利于保护水资源,故符合题意;
D、生活污水净化后排放,利于保护水资源,故不符合题意。
故选C。
15. 课堂上,老师给同学们做了如下几个演示实验。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 图甲实验可观察到澄清石灰水变浑浊B. 图乙实验可观察到液体由紫色变红色
C. 图丙实验主要利用了二氧化碳的物理性质D. 图丁实验只利用了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
【答案】D
【解析】
【分析】
【详解】A、二氧化碳能和氢氧化钙反应生成碳酸钙导致溶液变浑浊,并且可以用此现象来检验二氧化碳的存在,故A正确。
B、二氧化碳与水反应生成碳酸,能使紫色石蕊试液变红,故B正确。
C、图丙实验主要利用了二氧化碳能溶于水的性质,故C正确。
D、图丁中,烧杯下面的蜡烛先熄灭,上面的蜡烛后熄灭,用到了二氧化碳不能燃烧也不支持燃烧和二氧化碳密度比空气大的性质,既有化学性质也有物理性质,故D错误。
故选D。
16. 古人在夕阳西下的时候吟出“柳絮飞来片片红”的诗句。洁白的柳絮这时看上去是红色的,是因为柳絮( )
A. 发出红光B. 透过夕阳的红光
C. 反射夕阳的红光D. 吸收夕阳的红光
【答案】C
【解析】
【详解】A.柳絮不是光源,不会发出红光,故A不符合题意;
BCD.洁白的柳絮能反射红色的夕阳光,洁白的柳絮是不透明的物体,根据不透明的物体由反射的色光决定的,所以洁白的柳絮看上去是红色的,故C符合题意,BD不符合题意。
故选C。
17. 小乐对教材中“探究二氧化碳性质”的相关实验装置进行了如图的改进。当小乐通入二氧化碳(CO2)一段时间后,下列现象及结论错误的是( )
A. 试管①内溶液的颜色变红色,证明CO2呈酸性
B. 试管②内溶液变浑浊,证明CO2能与澄清石灰水反应
C. 烧杯③中下面的蜡烛先熄灭,证明CO2密度比空气大
D. 烧杯③中的蜡烛熄灭,证明CO2不可燃也不助燃
【答案】A
【解析】
【详解】A、二氧化碳与水反应生成碳酸,碳酸显酸性,可使紫色石蕊试液变红,试管①内溶液的颜色变红色,说明有酸性物质产生,不能证明CO2呈酸性,说法错误,符合题意;
B、二氧化碳与氢氧化钙反应生成碳酸钙白色沉淀,试管 ②内溶液变浑浊,证明CO2能与澄清石灰水反应,说法正确,不符合题意;
C、烧杯③中下面的蜡烛先熄灭,说明二氧化碳先与下面的蜡烛接触,从而证明CO2密度比空气大,说法正确,不符合题意;
D、烧杯③中的蜡烛熄灭,证明CO2不可燃也不助燃,说法正确,不符合题意;
故选A。
18.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溶液都是无色透明、均一、稳定的混合物
B. 配制溶液时,搅拌溶液可以增大溶质的溶解度
C. 汽油可以洗去衣服上的油污,是因为油污能溶解在汽油中
D. 将10%的硝酸钾溶液倒出一半,剩余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为5%
【答案】C
【解析】
【详解】A、溶液是由至少两种物质组成的均一、稳定的混合物,不一定是无色透明液体;故A错误;
B、溶解度受温度、溶质的种类、溶剂的种类的影响,温度、溶质的种类、溶剂的种类不变,溶解度不改变;故B错误;
C、汽油能洗去油污是因为汽油和油污两者互溶;故C正确;
D、溶液是均一的,将10%的硝酸钾溶液倒出一半后,剩余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仍为10%;故D错误。
故选C。
19. 如图所示,一束太阳光通过三棱镜后,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光仍按原来方向传播B. 光将向斜上方偏转
C. 光屏上呈现各种色光D. 光屏上只呈现红、绿、蓝三种色光
【答案】C
【解析】
【详解】当太阳光经过三棱镜后,会分解成红、橙、黄、绿、蓝、靛、紫七种单色光,这是光的色散现象,光将向斜下方偏折,如图所示:
故C正确,ABD错误。
故选C。
20. 如图所示的一组实验可用于研究燃烧条件(已知:白磷的着火点为40℃,红磷的着火点为240℃)。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
A. 此组实验烧杯中的热水只起提高温度的作用
B. 图1白磷未燃是由于没有与氧气接触
C. 图2白磷未燃是由于温度没有达到着火点
D. 图3中的白磷如果换成红磷一样能够燃烧,因为红磷具有可燃性
【答案】D
【解析】
【分析】燃烧必须具备三个条件:一是有可燃物,二是温度要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三是可燃物要与氧气接触。
【详解】A、在此实验中,用热水给白磷和红磷提供热量,使温度能达到白磷的燃点,选项正确;
B、若没有氧气,可燃物不能燃烧,在图1中给白磷通入二氧化碳,白磷未燃是由于没有与氧气接触,选项正确;
C、图2中冰水的温度达不到白磷的着火点,白磷不燃烧,选项正确;
D、由于红磷的着火点为240℃,若将图3中白磷换成红磷,达不到红磷的着火点,红磷不会燃烧,选项错误,故选D。
【点睛】燃烧必须具备三个条件,三个条件必须同时具备,缺一不可。
21. 如图所示,实验装置中的小白鼠呼吸会产生二氧化碳,而产生的二氧化碳又会被氢氧化钠(NaOH)溶液吸收,则经过数个小时,U形管A、B两处的液面会出现的情况是( )
A. A处上升,B处下降
B. A、B两处都下降
C. A处下降,B处上升
D. A、B两处都不变
【答案】C
【解析】
【分析】二氧化碳能和氢氧化钠反应生成碳酸钠和水,小白鼠的新陈代谢过程中要消耗氧气,同时生成二氧化碳,二氧化碳被氢氧化钠溶液吸收,这样会导致试剂瓶中的气体越来越少,压强不断减小。
【详解】小白鼠的生命活动消耗氧气,生成二氧化碳,生成的二氧化碳能被氢氧化钠溶液吸收,这样会导致试剂瓶中的气体越来越少,压强不断减小,在外界大气压的作用下,会出现A处下降,B处上升的实验现象,C符合题意,ABD不符合题意。
故选C。
22. 甲乙两图分别是根据探究冰的熔化和水的沸腾实验数据绘制的图像,根据图像信息,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
A. 图甲:冰在BC段处于液态
B. 图甲:冰熔化的时间为10min
C. 图乙:此时水的沸点为98℃
D. 图乙:t=4min时,水停止吸热
【答案】C
【解析】
【详解】A.图甲中,在BC段冰的温度保持0℃不变,这是冰的熔化过程,则冰处于固液共存状态,故A错误;
B.冰在第4min时开始熔化,到第10min时熔化结束,则冰熔化的时间为
10min-4min=6min
故B错误;
C.图乙中,水沸腾时的温度保持98℃不变,则水的沸点为98℃,故C正确;
D.图乙中t=4min时,水没有停止吸热,继续吸热,故D错误。
故选C。
23. 如图所示:甲瓶中盛放的是浓硫酸(可吸收水蒸气)乙瓶中放的是用石蕊溶液染成紫色的干燥小花。甲同学关闭阀门Ⅰ,打开阀门Ⅱ,通入潮湿的二氧化碳观察紫色小花的颜色;乙同学关闭阀门Ⅱ,打开阀门Ⅰ,通入潮湿的二氧化碳观察紫色小花的颜色。甲乙两位同学观察到的紫色小花的颜色分别是( )
A. 不变色、变红色B. 变红色、不变色
C. 变红色、变红色D. 不变色、不变色
【答案】A
【解析】
【详解】甲瓶中盛放的是浓硫酸(可吸收水蒸气),乙瓶中放的是用石蕊溶液染成紫色的干燥小花,若关闭阀门Ⅰ,打开阀门Ⅱ,浓H2SO4有吸水性,通过甲装置后干燥的二氧化碳气体不能使紫色的干燥小花变色,即显紫色,关闭阀门Ⅱ,打开阀门Ⅰ,潮湿的二氧化碳气体中的二氧化碳与水反应生成碳酸,碳酸能使紫色的干燥小花变红色,即甲乙两位同学观察到的紫色小花的颜色分别是不变色、红色,故选A。
24. 如图甲是A、B、C三种物质的溶解度曲线图。如图乙烧杯中的某饱和溶液的溶质为A、B、C三种物质中的一种,已知生石灰与水反应会放出热量。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三种物质的溶解度大小关系为A>B>C
B. 在t2 ℃时,30 g A加入到50 g水中形成80 g溶液
C. 将t2℃下A、B、C的饱和溶液降温到t1℃,所得溶液中溶质质量分数大小关系为B>A=C
D. 生石灰与水反应完全后,如图乙烧杯中的饱和溶液变浑浊,说明该饱和溶液的溶质是C
【答案】D
【解析】
【详解】A、由图可知,当温度为t1℃时,三种物质的溶解度的关系为B>A=C,当温度为t2℃时,三种物质的溶解度的关系为A >B> C,题文中没有明确温度,不能比较三种物质的溶解度的关系,选项错误;
B、由图可知,t2℃时,A溶解度为50g,则t2℃时,将30 g A加入到50 g水中充分溶解,只能够溶解25gA物质,所得溶液的质量=50g+25g=75g,选项错误;
C、由图可知,A、B的溶解度都随温度升高而增大,且t1℃时B的溶解度大于A的溶解度,则将t2 ℃下A、B的饱和溶液降温到t1 ℃,A、B的溶解度都减小,溶液底部均有晶体析出,溶液仍为饱和溶液,此时B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大于A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C的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减小,且t2 ℃时,C的溶解度小于t1 ℃时A的溶解度,将t2 ℃下C的饱和溶液降温到t1 ℃,C的溶解度增大,溶液变为不饱和溶液,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不变,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小于A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即将t2 ℃下A、B、C的饱和溶液降温到t1 ℃,所得溶液中溶质质量分数大小关系为B>A>C,选项错误;
D、生石灰与水反应会放出热量,溶液的温度升高,图乙烧杯中的饱和溶液变浑浊,说明烧杯溶液中的溶质的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减小,图中A、B、C三种物质中,C的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减小,即图乙烧杯中的饱和溶液中的溶质是C,选项正确,故选D。
25. 一杯30℃的硝酸钾溶液100g,第一次恒温蒸发20g水析出9g硝酸钾,则第二次继续恒温蒸发20克水析出的硝酸钾是( )
A. 一定等于9克B. 一定大于9克
C. 可能小于9克D. 可能是9克,也可能大于9克
【答案】D
【解析】
【详解】当原溶液是30℃的饱和溶液时,两次恒温蒸发掉20克水时析出的晶体应该相等,都等于9克,当原溶液是30℃的不饱和溶液时,则第二次蒸发掉20克水析出的晶体质量应该大于第一次析出的晶体质量,所以第二次恒温蒸发20克水析出晶体的质量为等于或者大于9克;故选D。
二、填空题(本题有5小题,26~27题每空1分,28~30题每空2分,共30分)
26. 地球上存在着不同形式的水体,如海洋水、冰川水等,其中占地球总量最多的是________水。下图是大自然中水循环示意图,图中③所代表的物态变化的名称是________,“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从水循环的角度,________(填序号)环节可以否定这个观点。
【答案】 ①. 海洋 ②. 蒸发 ③. ①
【解析】
【详解】地球上存在着不同形式的水体,如海洋水、冰川水等,其中占地球总量最多的是海洋水。图中③所代表的物态变化的名称是蒸发,海洋水变成大气水。“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从水循环的角度,地表径流进入海洋之后,海水蒸发的水汽又可以通过水汽输送①还给陆地,所以①大气输送环节可以否定这个观点。
27. 科学就在我们身边,它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
(1)将面粉,食盐,食用油三种物质分别加入水中,能形成溶液的是________;
(2)在看不见的光中有红外线和紫外线,已被人们所利用,夜视摄像头是利用物体发出的________(填“红外线”或“紫外线”,下同)可以利用________来识别伪钞;
(3)清新的空气属于________(填“纯净物”或“混合物”);
(4)实验室常用________检验二氧化碳,写出有关反应的文字表达式________;
(5)冬天马路上冰雪覆盖很厚的时候,为了出行方便,需要除雪,一些地方将废弃的黑色煤渣洒在冰冻的路面上,这是利用了________的科学知识。
【答案】 ①. 食盐 ②. 红外线 ③. 紫外线 ④. 混合物 ⑤. 澄清石灰水 ⑥. 二氧化碳+氢氧化钙→碳酸钙+水 ⑦. 太阳热辐射
【解析】
【详解】(1)将面粉、食盐、食用油3种物质分别加入水中,能形成溶液的是食盐,因为只有食盐能溶于水形成均一稳定的混合物,面粉、食用油不溶于水;
(2)夜视摄像头是利用物体发出的红外线进行拍照的;紫外线荧光效应强,可以用来识别钞票的防伪标记;
(3)清新的空气中含有氮气、氧气等多种气体物质,属于混合物;;
(4)实验室常用澄清石灰水检验二氧化碳,二氧化碳能与石灰水中的氢氧化钙反应生成碳酸钙和水,则反应的文字表达式为:二氧化碳+氢氧化钙→碳酸钙+水;
(5)将废弃的煤渣洒在冰冻的路面上除雪,这是利用了黑色物体容易吸收太阳热辐射的科学知识。
28. 如图所示是电解水的实验装置图,请根据你所了解的知识填空:
(1)A管产生的气体是________,检验这种气体的方法是________。
(2)写出水电解的文字表达式________。
【答案】 ①. 氧气##O2 ②. 将带火星的木条伸入气体中,如果带火星的木条复燃,则该气体是氧气 ③. :水氢气+氧气
【解析】
【详解】(1)电解水时,正氧负氢、氢二氧一,所以A管产生的气体是氧气,氧气支持燃烧,检验氧气的方法是:将带火星的木条伸入气体中,如果带火星的木条复燃,则该气体是氧气。
(2)电解水生成氢气、氧气,反应的文字表达式为:水氢气+氧气。
29. 小华在实验室做了两个实验,如图所示。
(1)甲实验中反应前瓶底加入水的目的是________。
(2)乙实验中发出________色火焰,同时有刺激性气体产生,写出该反应的文字表达式:________。
【答案】 ①. 防止反应生成的固体物质溅落瓶底,致使集气瓶炸裂 ②. 明亮的蓝紫 ③. 硫+氧气二氧化硫
【解析】
【详解】(1)细铁丝在氧气中燃烧放出大量的热,生成物的温度较高,甲实验中反应前瓶底加入水的目的是是防止反应生成的固体物质溅落瓶底,致使集气瓶炸裂;
(2)硫在氧气中燃烧时发出明亮的蓝紫色火焰生成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硫和氧气点燃生成二氧化硫,反应的文字表达式为:硫+氧气二氧化硫。
30. 如图是小英同学在实验室用氯化钠固体配制一定溶质质量分数的氯化钠溶液可能用到的部分仪器。回答下列问题。
(1)E仪器的名称是________。配制时,除选用仪器B、C、E外,还需要的有________(填字母)。
(2)加入氯化钠固体后,天平指针略向左偏,若要使指针居中,接下来的操作是________。
(3)小明在进入实验室后进行了以下操作,其中会使得他配置氯化钠溶液溶质质量分数偏大的是________。
A.配置完的溶液有溅出
B.量筒俯视读数
C.用来配制溶液的烧杯里有水
【答案】 ①. 量筒 ②. HF##FH ③. 左盘取走少量氯化钠,直至天平平衡 ④. B
【解析】
【详解】(1)E仪器的名称是量筒;配制一定溶质质量分数的氯化钠溶液,配制过程中含有的步骤是:计算、称量、量取、溶解、装瓶贴签。称量需要托盘天平、药匙;量取需要量筒、胶头滴管;溶解需要玻璃棒、烧杯;所以配制过程还需要的有玻璃棒、胶头滴管。故填 :FH;
(2)若称量过程中天平指针左偏,说明氯化钠质量偏大,此时应该进行的操作是用药匙从左盘取走少量氯化钠,直至天平平衡;
(3)A、溶液具有均一性,转移已配好的溶液时,有少量溶液溅出,不改变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只是溶液的质量偏少一点,错误;
B、用量筒量取水时俯视读数,读数大于液体的实际体积数,所取的液体偏少,配制所得的氯化钠溶液溶质质量分数偏大,正确;
C、用来配制溶液的烧杯里有水,使配制的溶液中溶剂的质量偏大,溶使所配制的液溶质质量分数偏小,错误。
故选B。
31. 如下图为甲、乙(均不含结晶水)两种固体物质在水中的溶解度曲线。
(1)t1℃时,甲的溶解度________乙的溶解度(填“大于”或“小于”或“等于”)。
(2)t2℃时,乙的饱和溶液溶质质量分数为________。(保留整数)
(3)某同学在t1℃时开始如下实验,得到相应的溶液A、B、C,其中属于饱和溶液的是________。
【答案】 ①. 等于 ②. 13% ③. B
【解析】
【详解】(1)由图可知,t1℃时,甲、乙的溶解度曲线相交,表明t1℃时,甲的溶解度等于乙的溶解度;
(2)由图可知,t2℃时乙溶解度为15g,则t2℃时,乙的饱和溶液溶质质量分数=;
(3)由图可知,t1℃时,甲的溶解度为20g,根据溶解度概念可知,1℃时,100g水与20g甲形成饱和溶液。
A烧杯中的溶液是t1℃时,100g水中溶解15g甲,形成甲的不饱和溶液,错误;
B烧杯中的溶液是t1℃时,100g水中溶解20g甲形成的溶液,恰好是甲的饱和溶液,正确;
t2℃时甲的溶解度为40g,C烧杯中的溶液是t2℃时,100g水中溶解20g甲形成的溶液,是甲的不饱和溶液,错误。
故填B。
三、实验探究题(本题有3小题,每空2分,共24分)
32. 小宁找了一个空的易拉罐,用钉子在易拉罐底部的中央敲一个小孔,蒙上一层塑料薄膜,制成针孔照相机,他将点燃的蜡烛置于小孔前的适当位置,观察并研究小孔成像的特点:
(1)烛焰在塑料薄膜上所成的像是________(填“正立的实像”或“倒立的实像”或“正立的虚像”或“倒立的虚像”);
(2)为了增大烛焰所成的像,可采取的办法是________;
(3)该现象的原理是________。
【答案】 ①. 倒立的实像 ②. 减小烛焰到小孔的距离 ③. 光的直线传播
【解析】
【详解】(1)[1]烛焰经小孔成倒立的实像,像的形状与烛焰形状相同,像与小孔的形状无关,即烛焰在塑料薄膜上成的像是烛焰的倒立实像。
(2)[2]在小孔到光屏距离一定的情况下,为了增大烛焰所成的像,可采取的办法是:换用更大的蜡烛;减小烛焰到小孔的距离。
(3)[3]由(1)可知,该现象的原理是光的直线传播,因此烛焰在塑料薄膜上所成的像是倒立的实像。
33. 某化学兴趣小组想亲身感受科学家的探究历程,他们选择了《空气中氧气含量的粗略测定》为探究内容。
【实验回顾】实验室常用红磷燃烧的方法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如图甲、图乙),红磷燃烧的文字表达式为________。兴趣小组用该方法测出的氧气含量常常远低于21%;
【实验改进】甲同学认为误差主要是由实验装置造成的,于是改用图丙装置进行实验。
(1)按图乙装置实验,实验开始前应先进行的一步操作是________。实验中燃烧匙内盛放红磷的量必须________;
(2)按图丙装置实验,点燃红磷的方式不同于图甲,而是接通电源使电烙铁发热,点燃红磷后,断开电源。与图乙装置相比,图丙装置使用电烙铁可以减小实验误差,其原因是________;
(3)木炭不可代替红磷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的原因是________。
【答案】 ①. 氧气+磷五氧化二磷 ②. 检查装置气密性 ③. 足量或过量 ④. 改进后的装置无需打开瓶塞点燃红磷,避免瓶内空气外逸而造成实验误差 ⑤. 木炭燃烧虽消耗氧气但生成二氧化碳,反应前后瓶内压强未发生明显变化
【解析】
【详解】[实验回顾]红磷燃烧生成五氧化二磷,反应的文字表达式为:氧气+磷五氧化二磷;
(1)为了保证测定结果,实验开始前应先进行装置气密性的检验,为了将空气中的氧气耗尽,实验中燃烧匙内盛放红磷的量必须足量或过量;
(2)按图丙装置实验,点燃红磷的方式不同于图甲,而是接通电源使电烙铁发热,点燃红磷后,断开电源;与图乙装置相比,图丙装置使用电烙铁可以减小实验误差,其原因是改进后的装置无需打开瓶塞点燃红磷,避免瓶内空气外逸而而造成实验误差;
(3)该实验中不能用木炭燃烧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这是因为木炭燃烧生成二氧化碳气体,会导致水不能进入集气瓶。
34. 大多数可燃物在空气中就能燃烧,而铁丝在空气中不能燃烧,在氧气中可以剧烈燃烧。小组同学进行了下列探究。
(1)【提出猜想】由以上事实可以做出以下猜想:
猜想一:可燃物燃烧的剧烈程度可能与氧气的浓度有关。
猜想二:可燃物燃烧的剧烈程度可能与________有关。(请补充完整)
(2)小组同学基于以上猜想进行探究,发现氧指数(OI)是指在规定的条件下,材料在氧氮混合气流中进行有焰燃烧所需的最低氧浓度。以氧所占的体积百分数的数值来表示。氧指数高表示材料不易燃,氧指数低表示材料容易燃烧。一般认为:氧指数<27%属易燃材料,27%≤氧指数<32%属可燃材料,氧指数≥32%属难燃材料。下面是一些常见物质氧指数。
①写出铁在氧气中燃烧的文字表达式__________。
②由上表可知铁________材料(填“易燃”“可燃”或“难燃”)。
③蜡烛(足量)在如下图甲密闭装置内燃烧至熄灭,用仪器测出这一过程中瓶内氧气含量的变化如图乙所示。下列判断正确的是________。
A.蜡烛燃烧前装置内只有氧气
B.氧气浓度小于一定值时,蜡烛无法燃烧
C.蜡烛熄灭后,集气瓶内还有氧气
【答案】 ①. 可燃物的种类 ②. 铁+氧气 四氧化三铁 ③. 可燃 ④. BC##CB
【解析】
【详解】(1)由题干中的信息大多数可燃物在氧气中能燃烧,而铁丝不能燃烧,说明可燃物的种类不同发生燃烧的剧烈程度不同;
(2)①铁丝在氧气中剧烈燃烧,火星四射生成黑色固体四氧化三铁,反应的文字表达式为:铁+氧气 四氧化三铁;
②根据表中的数据可知,铁的氧指数为30%,27%≤氧指数<32%,铁属可燃材料;
③A、由瓶内氧气含量的变化图,反应前氧气的体积分数约是19.56%,说明蜡烛燃烧前装置内除了含有氧气,还含有其它气体,错误;
B、由瓶内氧气含量的变化图,当氧气的体积分数达到15.96%时,蜡烛熄灭,说明氧气的浓度低于一定值时,蜡烛无法燃烧,正确;
C、由瓶内氧气含量的变化图,当氧气的体积分数为15.96%时,蜡烛熄灭,蜡烛熄灭时并没有消耗装置内所有的氧气,正确。
故选BC。
四、计算题(本题有2小题,34题5分,35题5分,共10分)
35. 硝酸钾在不同温度下的溶解度如下表:
(1)30℃时把30克硝酸钾完全溶解在50克水中,求硝酸钾的质量分数________(写出计算过程,精确到0.1%)。
(2)将(1)所得的溶液盛放在如图所示的小烧杯中,若将适量的下列物质分别放到大烧杯的水中,不断搅拌,则小烧杯中一定有硝酸钾晶体析出的是________(填字母)。
A.水 B.冰 C.氢氧化钠 D.硝酸铵
【答案】 ①. 把30克硝酸钾完全溶解在50克水中,最多溶解为22.9g ;
溶质的质量分数=
答:硝酸钾的质量分数为31.4%。 ②. BD##DB
【解析】
【详解】(1)30℃时,硝酸钾的溶解度为 45.8g,即 30℃时,100g 水中最多可以溶解硝酸钾45.8g,见答案;
(2)因为硝酸钾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所以只要能使小烧杯中的温度降低的就可以使固体析出,即只要加到大烧杯中的物质能够吸热即可;冰融化要吸热;硝酸铵溶于水要吸热;氢氧化钠溶于水要放热,加水溶液温度无变化;故填:BD。
36. 医生给病人输液时,常用葡萄糖注射液。如图为葡萄糖注射液的部分标签图,根据下图回答下列问题。
(1)某病人一天共输入该葡萄糖注射液1000g,此病人这一天共补充葡萄糖多少克?(写出计算过程)
(2)如果从瓶中取出200g,将它变成2%的葡萄糖注射液,需要加入水多少克?(写出计算过程)
【答案】 ①. 某病人一天共输入该葡萄糖注射液1000g,此病人这一天共补充葡萄糖的质量为
1000g×5%=50g
答:此病人这一天共补充葡萄糖50g。 ②. 设需要加水的质量为x,则:
200g×5%=(200g+x)×2%
x=300g
答:需要加入水300g。
【解析】
【分析】(1)根据溶质的质量=溶液的质量×溶质的质量分数来分析。
(2)根据溶液加水稀释过程中,溶质的质量不变来分析。
【详解】(1)某病人一天共输入该葡萄糖注射液1000g,此病人这一天共补充葡萄糖的质量为1000g×5%=50g
答:此病人这一天共补充葡萄糖50g。
(2)设需要加水的质量为x,则:
200g×5%=(200g+x)×2%
x=300g
答:需要加入水300g。可燃物
红磷
木炭
硫
蜡烛
铁丝
氧指数
0.5%
4%
4.5%
15%
30%
温度(℃)
0
10
20
30
40
50
溶解度(克)
13.3
20.9
31.6
45.8
63.9
85.8
葡萄糖注射液5%
[规格]500g内含葡萄糖25g
[适应症]补充能量和体液及全静脉内营养等。
[生产日期]2015年8月27日
[有效期至]2018年8月26日
[产品批号]150827518
上海第二制药厂
浙江省宁波市宁海县潘天寿中学2023-2024学年七年级下学期期中科学试题: 这是一份浙江省宁波市宁海县潘天寿中学2023-2024学年七年级下学期期中科学试题,共22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填空题,实验探究题,计算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114,浙江省宁波市宁海县西片2023-2024学年七年级上学期11月期中联考科学试卷: 这是一份114,浙江省宁波市宁海县西片2023-2024学年七年级上学期11月期中联考科学试卷,共28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填空题,探究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浙江省宁波市宁海县西片2023-2024学年七年级下学期4月期中科学试题: 这是一份浙江省宁波市宁海县西片2023-2024学年七年级下学期4月期中科学试题,共10页。试卷主要包含了下列实验操作,错误的是,下列物体都属于光源的一项是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