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省沈阳市皇姑区沈阳市翔宇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5月月考语文试题(无答案)01](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3/2/15849787/0-1718179615437/0.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辽宁省沈阳市皇姑区沈阳市翔宇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5月月考语文试题(无答案)02](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3/2/15849787/0-1718179615517/1.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辽宁省沈阳市皇姑区沈阳市翔宇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5月月考语文试题(无答案)03](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3/2/15849787/0-1718179615602/2.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辽宁省沈阳市皇姑区沈阳市翔宇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5月月考语文试题(无答案)
展开(本试题共150分,答题时间150分钟)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5小题,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鼎是青铜时代最具代表性的器物,贯穿了整个青铜时代的始终。从公元前21世纪至公元前5世纪,在大约1500年的历史进程中,鼎从一件日常的生活用器逐渐走向政治舞台,成为国家政权的标志。尊贵的社会地位,深厚的精神内涵,完美的艺术形式,汇聚于铜鼎一身,使其成为中国青铜文化的代表。
铜鼎是由新石器时代的陶鼎演化而来,最初用来烹煮食物。最早的铜鼎见于夏代晚期的河南偃师二里头遗址,经商、周发展至极盛,两汉至魏晋时期逐渐衰落。早期的铜鼎,因铸造技术的局限,形制比较单一,以锥足圆鼎为主,器壁较薄,纹样简单,充满了原始性。
商中期以后,随着铸造技术的提高和日益重要的祭祀的需要,鼎的形制也发生了很大变化:出现了方鼎和分档鼎,且形体也不断变大,鼎足由原来单一的锥足发展为柱足和造型各异的扁足;同时纹饰也逐渐精美繁缛起来,甚至整器都有装饰的纹饰,而且主次分明。值得一提的是在商代中期偏晚的时候,以族徽与日名为主题所构成的铭文开始出现,中国国家博物馆收藏的后母戊鼎就是这一时期的代表。青铜鼎由此进入了它的繁荣期。
西周是青铜鼎发展的全盛时期,时代的更替变革必然会给青铜器的发展注入新鲜血液。这一时期的变化主要发生在纹饰和鼎足上,纹饰由繁缛逐渐变得简约,青铜器满花的装饰风格已经不是主流。另外一个较为明显的变化是鼎足。西周早期的柱足从中期开始向蹄足的方向发展。更重要的突变是这一时期的青铜鼎已经成为“经国家,定社稷,序民人,利后嗣”的礼制用器,由此也赋予了青铜鼎政治与精神的含义。列鼎制度就是在这时兴起的,具有纪念碑性质的长篇铭文也是这一时期出现的。铭文内容涉及革命、战争、诉讼和婚嫁等许多方面。在类型上,西周青铜鼎较前代也有所发展,既有庙堂重器,也有人间烟火气息浓郁的实用型的温鼎等。
东周以降,周王室日趋衰微,争霸与兼并不断,这是一个礼崩乐坏的时期,却迎来了铜鼎的第二个高峰。各地诸侯为了彰显实力和等级,僭越造鼎的现象不断,于是各地都发展出具有本地特色的铜鼎。如繁复精美的楚式铜鼎,就是以如浪花飞溅般的变形蟠螭纹为主要装饰纹饰,显现出楚人的浪漫主义精神,如现藏中国国家博物馆的王子午鼎。而承袭了周人文化的秦式铜鼎却日趋质朴,纹饰也较楚式铜鼎简单。这种充满了僭越意味的铜鼎与周代礼制相矛盾,于是,作为礼器的铜鼎就渐渐消失了。虽然它已经失去了“名尊卑,分上下”的社会功能,作为曾经的庙堂祭器,人们还是给予鼎很高的礼遇,并赋予其文化象征意义。
汉代是青铜鼎走向衰落的时期,铜鼎形体较小,以实用为主,器壁较薄,多为鼓腹、素面,铭文一般刻于鼎外,如宝鸡青铜器博物院收藏的羽阳宫鼎。
(摘编自《源远流长的鼎文化》)
材料二:
在商周时期,统治者都将定都或建立王朝称为“定鼎”。从“大禹造九鼎”的传说开始,青铜鼎被视为全国的重器,国家以及权力的象征,“鼎”这一个字也被赋予了显赫、尊贵的意义。而在一些典章制度以及试卷源自 每日更新,更低价下载,欢迎访问。册封、祭祀等重大场合中,青铜鼎也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春秋战国时期的国君或者大臣在重要的典礼或接受赏赐时都要铸造青铜鼎,用来记载盛况。这种仪式直到现在仍然流传。为了庆祝联合国五十年华诞,中国在1995年10月21日向联合国赠送一尊青铜巨鼎——世纪宝鼎,象征着和平与团结。无论是古代还是现代,青铜鼎的文化内涵十分深厚,而它的政治功能同样发挥得淋漓尽致。
在商周时期,工匠在青铜器上雕纹,而在春秋战国时期,则改用印纹。印纹运用一种花纹模具,能够多次连续使用,既节省工作时间,又能够创造出精美统一的艺术图案,是中国古代工艺领域上的一大进步。
在春秋战国时期,青铜鼎上的纹样构成上下左右连续的四方连续纹样,统一但并不单调。在装饰的纹样当中最主要的是蟠螭纹,顾名思义,没长角的小龙缠绕叠压。此外还有目羽纹,即将羽毛形状的纹路做成眼睛形状的;还有绳索纹,即像绳索的样子及像贝壳一样的纹路。总体来说,这些纹路都是由前代各种野兽纹路的变形演变而成的。
而在战国后期,随着冶铁技术的发展,铁制工具逐渐产生,这给了青铜器的装饰一个十分便利的条件。铁制工具可以在青铜器上刻画精致的纹路,此时的青铜鼎更加的精妙华美。从印纹发展到了划纹,青铜鼎上的纹路体现了一个时代的艺术特征。
(摘编自《青铜器中权力的象征,浅谈青铜鼎的功能及艺术特色》)
1.下列对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铜鼎是由新石器时代的陶鼎演化而来,因其尊贵的社会地位、深厚的精神内涵、完美的艺术形式,成为中国青铜文化的代表。
B.早期的铜鼎形制比较单一,纹样简单,以锥足圆鼎为主,充满了原始性,是因为铸造技术有局限性。
C.商代中期偏晚的时候,铭文开始出现,以中国国家博物馆收藏的后母戊鼎为代表的青铜鼎由此进入繁荣期。
D.西周时期,青铜鼎被赋予政治与精神的含义,所以青铜鼎也成为“经国家,定社稷,序民人,利后嗣”的礼制用器。
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细观铜鼎纹饰的变化,周人文化是相对简约质朴的,秦式铜鼎和汉代铜鼎也承袭了周人文化。
B.青铜器的发展受到时代更替变革的影响,其外在变化体现在纹饰和鼎足,内在则是政治和精神等文化含义。
C.商代中期偏晚以后,青铜鼎外开始出现铭文,铭文内容有重要的史料价值,也能为古文字学提供研究资料。
D.虽然在铜鼎的衰落时期,作为礼器的铜鼎渐渐消失,其实用性成为主流,但人们还是赋予铜鼎文化象征意义。
3.下列选项中,不能支持材料二观点的一项是( )(3分)
A.《公羊传》载:“天子九鼎,诸侯七,卿大夫五,元士三也。”
B.《吕氏春秋》载:“周鼎有窃曲,状甚长,上下皆曲。”
C.《左传》载:“桀有昏德,鼎迁于商,载祀大百。商纣暴虐,鼎迁于周。”
D.《周礼》郑玄注:“镬所以煮肉及鱼腊之器,既熟,乃脅于鼎。”
4.下列关于材料一在论证上的特点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论证结构上,材料一为总分式。先提出中心论点“鼎是中国青铜文化的代表”,再以朝代为轴,主要介绍了铜鼎自商、周繁荣发展至汉逐渐衰落的历史。
B.论证方法上,用了引证法,如引用《左传》对礼的表述,有力地说明了观点。
C.论证方法上,用了举例论证和对比论证,如举繁复精美的楚式铜鼎、以实用为主的羽阳宫鼎等论证观点。
D.论证语言生动典雅,准确严密。如“繁复精美的楚式铜鼎,就以如浪花飞溅般的变形蟠蠄纹为主要装饰纹饰,显现出楚人的浪漫主义精神”。
5.中国国家博物馆的“镇馆之宝”之一——后母戊鼎,以形体巨大、纹饰精美而著称于世,具有凝重和精美相结合的艺术魅力。班级要举办“后母戊鼎文化推介会”,请你结合材料列出发言要点。(6分)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4小题,17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火线
尹杰
①我知道你身处火线。
我梦见风把你吹圆了。这样也好,显得你强壮些。要不了几场风的滋养,你的筋骨就会真正地圆起来,抢回风占据的地方。现在你要做的就是扎紧棉衣上的带子,把它像钢丝一样缠裹在身上。我在朝鲜的棉衣还真不如你的。你母亲见到了,让我脱下来,捶洗了几次,也没法还原本色。②把血汗洗掉,把硝烟的黑灰洗掉,把战火的腥味、宿营沾染的霜露、急行军浸入的风雪一层层都洗掉,也就薄得透亮了。压在那大红色的箱子底里,黑铁抓手的大红箱子,你知道的,但你一定不知道那里面装着家里的过去,压着咱们的家底。和棉衣在一起的,应该还有一条腰带、一本证书和一包奖章。
我在火线上的那条棉裤,屁股上打了千层底的补丁。那是我自己打的,打了补丁,下坡才快。那些补丁驮着我,哧溜一滑就到了坡底,线拐子都赶不上我。那线拐子跟着我,木柄被烟火舔舐得发亮,③淬过异国的风雪已硬成钢了。绕缠在拐子上的花线哗啦啦把自己放出去,它们知道自己将被弹雨绞碎。可我们也收获了不少敌人留下的黑皮线,因为队伍已经冲锋,阵地滚动前移,我们又向前推进了。我拾起他们的线头,那些未送达的撤退指令就从断口处一股股冒出来,麻酥酥地沾染了一手。重新卷好的线拐子因为缠绕了太多的军情而鼓鼓囊囊沉坠着。没多久,那里面就吹响了咱们冲锋的号角,回荡起胜利的欢呼,传播着丰收的喜讯。我想,这丰收果实里有一小块要归于那些补丁。
你也要打些补丁,并且应该打在肩上。也可能不需要,油田勘探已经让你的肩膀生出了茧,并层层厚实起来,我们的茧都生在要生的地方。屁股和脚底不用说了,我腰上的茧是线拐子磨的,手指头上的是接线搓出来的。因为我是通信兵,我的主要任务是让战友们的枪口能在节骨眼上喷出火来,我刚把电话线从团指挥所拉上来,火焰就通过这根线从枪口喷射出去,映红了整座山谷。
你那里一定不缺少声音,四处都嘹亮着钢铁奏出的旋律和音色。可有一种声音,你说之前从没听过,说戈壁滩上真的有豺狼和鬼怪。那是一种灰白色的号叫,和灰白色的风重叠在一起,有着相同的形状。那鬼狼只在有风的时刻出没。那叫声鞭刃锋利,像钻头一样浑身长满刀片,在砂岩丘的转角雕琢自己的形状。那声音把铭刻自己当成宿命,所以那岩丘的样子就是那声音的样子,就是听不到了,也看得到摸得到,长久地挑战你。
我想那就是风了,你那里是风的喉头和声带。那声音在后方就显得愚钝、浑浊和啰唆,没有了犀利和灵气,但也同样蛮横莽撞。你一定还记得,它把咱家的凉棚掀翻过,还吹倒了鸡窝矮墙。风停了,房后会出现一条泄洪后干涸的河道。树和电线杆都折断了,黄白色的茬口尖尖地向上戳着,就迎着风来的方向,做出一个反抗者的姿态。那些堵过的朝北的窗户还要再去添上两块砖头,塞些碎毛毡和卫生球进去。
你们在那里战斗,一定打了胜仗吧。见到那带火的泥浆了吗?它一股股地喷涌出来,泼洒在蓝天上。你们在开辟新的疆域和战场,打的是先锋,在最前线。你们遭遇看不见的地下岩石,钻凿怪叫的风和戈壁的火,就像我们在朝鲜迎向流弹,冲进吞掉肢体的弹坑和漫天卷地的火焰。
从朝鲜回来,部队去了天津。我们打了一个秋天、一个冬天,外加半个春天。仗打到一半,我负了伤,一块炮弹皮斜插在我的屁股上。我趴着阅读了在医疗所头一个夜晚的每一分每一秒,用睁大的双眼问候不断变换面孔的夜色。我辜负了日落的好意,面枕黑夜而不能沉入安眠的湖底。我耳边依旧震颤着炸弹的闷响,一声接着一声。脸颊还在等着掀起的砂石劈头盖过来,而且真的感受到了暴雨倾泻般针扎的痛感。刚有了些睡意,脖颈软下来,梦又燃烧起来,炙烤得人难受,疼痛得又昂起头。邻床的士兵一直在呻吟,一块弹片插进了他的前额。士兵试图用最小的力气发出最大的声响来稀释疼痛。太阳抚触到额头的时候,我眯了一会儿,再睁开眼,他的床位已躺着一个汽车兵。
到了天津,就到了另一个世界,然后就遇见了你妈。你妈是村里的妇女队长,年龄比我小一轮,这你是知道的。她见我年纪大,个子又小,不太乐意。可见过几次面后,婚事还是定了下来。然后就是转业。现在想,如果不去朝鲜,如果回不来,我也不会遇见你妈,也不会有你。在朝鲜,我们又往南挺进了。那几天冻得手粘在线上拿不下来,四周又都狂舔着火信子。火海的浪涛拍击着耳朵,那冲击波穿透了岩石,把我们胸腔沸腾着的能量释放出来,就像用钻杆打通矿脉,让地火自由地喷发。我把话机递给前线指挥,④一只手还一直死死地攥着那根线,另一只胳膊则拼命抵挡不断喷射过来的砂土石块。我怕线断了就再找不到头了,我感觉到线路里战情通报正汹涌奔流。后来在天津的海边休整,我也长久地不能下水。我分不清那到底是海水还是火焰。
我接到松开那根线的命令时,也被告知负伤了,因为血已浸透棉裤。我趴在一块门板上,准备被抬下去。抬我的人也带着伤,一个包着头,另一个也包着头。他们尽量平稳地抬我起来,我抓紧了门板的边缘。这时一个沙哑充血的嗓音从背后叫住了我们。这个疙里疙瘩的声音粗拉拉地勾出一个问句,你写申请书了吗?我觉得在这个将走不走的当口,他问的一定是门板上的我。我报告一声,写了。后来,“火线”这两个字就刻进了我的生命里。我想,你此刻就身在火线。
(有删改)
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父亲叮嘱儿子要在肩上打补丁,既表现对儿子在“火线”工作的关心,也是教育儿子应发扬勤俭节约的作风。
B.父亲回忆在天津海边休整时仍不能下水的经历,写出了战争给父亲带来的心灵创伤,侧面表现出战争的残酷。
C.小说结尾段写两个战士“一个包着头,另一个也包着头”,展现出志愿军战士受伤不下火线的战斗精神。
D.文中父亲始终在与没有出场的儿子聊天,内容看似随意,但字里行间饱含真情,是两代人在精神上的接力。
7.下列对文中画横线句子的分析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句子①单独成段,开篇点题,让读者将阅读关注点聚焦于“火线”,迅速进入小说情境,增强阅读体验。
B.句子②用排比写出父亲战争经历的丰富与不可磨灭,棉衣被母亲捶洗后“薄得透亮”,让父亲备感失落。
C.句子③“淬”字一方面写木柄经过异国风雪洗礼而坚硬如钢,另一方面暗示战争也是对父亲身心的淬炼。
D.句子④“攥着”“抵挡”等动作描写,再现了战场上父亲为保护电话畅通所展现出来的舍生忘死的精神。
8.“火线”作为小说标题,意蕴丰富。请结合文本内容谈谈你的理解。(5分)
9.本文在叙事上很有特色,请结合文本加以分析。(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6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材料一::
后唐庄宗李存勖,小字亚子,代北沙陀人,晋王李克用之子。晓音律,习《春秋》,通大义,善骑射。晋王疽发于首,病笃。晋王命其弟克宁等立其子存勖为嗣,曰“此子志气远大,必能成吾事,尔曹善教导之!及卒,亚子袭位为晋王。五月辛未朔,晋王伏兵三垂冈下。诘旦,大雾,进兵直抵夹寨。梁军无斥候,不意晋兵之至。晋王命周德威、李嗣源分兵为二道,填堑烧寨,鼓噪而入。梁兵大溃,南走。帝闻夹寨不守,大惊,既而叹日“生子当如李亚子,克用为不亡矣。”晋王归晋阳,休兵行赏。命州县举贤才,黜贪残,宽租赋,抚孤穷,伸冤滥,禁奸盗,境内大治。龙德三年,攻灭后梁,梁未帝朱友贞自焚而死。初,克用在世,刘仁恭求救于李克用,以恨仁恭返覆,竟未之许。其子存勖谏曰:“今天下之势,归朱温者什七八,自河以北,能为温患者,独我与幽、沧耳!今幽、沧为温所困,我不与之并力拒之,非我之利也。夫为天下者不顾小怨,且彼尝困我而我救其急,以德怀之,乃一举而名实附也。”克用以为然,乃许仁恭和,召其兵。
(节选自《通鉴纪事本末·后唐灭梁》)
材料二:
庄宗之嗣位也,志在渡河,但恨河东地狭兵少,思欲百练其众,以取必胜于天下,乃下令曰:“凡出师骑军不见贼不许骑马或步骑前后已定不得越军分以避险恶。其分路并进,期会有处,不得违晷刻。并在路敢言病者皆斩之。”故三军惧法而戮力,皆一以当百,故朱梁举天下而不能御,卒为所灭,良有以也。
(节选自《五代史补·后唐二十条》)
10.材料二中画波浪线部分有三处须加句读,请将要加句读处的字母按顺序填写到答题卡上的横线处。(3分)
凡出师A骑军B不见贼C不许骑马D或步骑E前后已定F不得越G军分H以避险恶。
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尔,指你们,与《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率尔”的尔意思不同。
B.治,本文中是安定、太平之意,与《屈原列传》中“明于治乱”的治意思相同。
C.恨,本文中是遗憾之意,与《孔雀东南飞》中“恨恨那可论”的恨意思相同。
D.期,有期求、约定之意,文中为后者,《归去来兮辞》中“帝乡不可期”为前者。
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李存勖精擅音律,爱读《春秋》,通微言大义,善于骑射。他的父亲晋王李克用对他十分器重,认为他定能完成自己的大业,临终前立其为继承人。
B.李存勖令周德威、李嗣源分兵两路,填沟烧寨,擂鼓呐喊而入,后梁士兵溃不成军,向南逃跑。夹寨没守住的消息传到后梁帝那里,使其大惊失色。
C.李存勖认为打天下的人不应顾念小的仇怨,而应该用恩德安抚对方,才能一举而名实相符合,李克用听从了他的建议,与刘仁恭讲和,并召请其军。
D.李存勖从小志向远大,即位后立志渡河,夺取天下。他用多种手段训练士兵,激发他们必胜的信心,所以三军戮力齐心,以一当百,最终灭掉了后梁。
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诘旦,大雾,进兵直抵夹寨。梁军无斥候,不意晋兵之至。(4分)
(2)刘仁恭求救于李克用,以恨仁恭返覆,竟未之许。(4分)
14.晋王李存勖为什么能够灭掉后梁,请结合文本简要概括。(3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宋词,完成15~16题。
哭李商隐(其二)
崔珏
虚负凌云万丈才,一生襟抱未曾开。
鸟啼花落人何在,竹死桐枯凤不来。
良马足因无主跑①,旧交心为绝弦哀。
九泉莫叹三光隔,又送文星入夜台。
【注】①跑(wǎn):屈曲、弯曲的意思。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首联总评友人怀才不遇、坎坷的一生,“虚负”与“万丈才”、“一生襟抱”与“未曾开”连在一起,形成强烈的反差跌宕。
B.颔联描写鸟儿悲啼、花儿凋残、竹死桐枯的悲凉画面,寄情于景,以景言情,极为感人。
C.颈联写良马因腿脚屈曲而没有遇到好主人,以此来比喻友人不遇明主,无法施展才能。
D.尾联想象奇特,诗人以告慰的语气劝说亡友,也是诗人悲哀无极的心情的曲折表达。
16.这是一首情辞并茂的悼友诗,“哭中有誉,哭中寓愤”,请结合本诗分析“誉”“愤”体现在哪里。(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
17.补写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在《陈情表》中,李密向晋武帝陈述了自己而对朝廷多次召唤却不能赴任的矛盾心情:想奉旨赴任,“______”;如果抗旨不去,“______”。
(2)《归去来兮辞》中“______,______!”表现了作者乐天安命,顺随自然的变化走到生命的尽头的思想。
(3)成都很早就有比较发达的织锦手工业。蜀汉王朝曾设锦官和建立锦官城以保护蜀锦的生产,因此,成都又被成为“锦城”“锦官城”。这两种别称在唐宋诗词里屡见不鲜,如“______,______”。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19题。
一切都看厌了,乘火车在我就变成了一桩讨嫌的事。以前上车总要拣个靠窗的好位置,现在不拘,但求有得坐。以前在车中不绝地观赏窗内窗外的人物景色,现在都不要看了,一上车就拿出一册书来,不顾环境的动静,只管摆头在书中,直到目的地的达到。为的是老乘火车,一切都已见惯,觉得这些 ① 的状态没有甚么看头。不如利用这冗长无聊的时间来用些功。但并非欢喜用功,而是无可奈何似的用功。每当看书疲倦起来,就埋怨火车行得太慢,看了许多书才走得两站!这时候似觉一切乘车的人都同我一样,大家焦灼地坐在车厢中等候到达。看到凭在车窗上指点谈笑的小孩子,我鄙视他们,觉得这班初出茅庐的人 ② ,其浅薄可笑。有时窗外有飞机驶过,同车的人大家立起来观望,我也不屑从众,回头一看立刻埋头在书中。总之,那时我在形式上乘火车,而在精神上仿佛遗世独立,依旧笼闭在自己的书斋中。那时候我觉得世间一切 ③ ,无可享乐,只有沉闷、疲倦、和苦痛,正同乘火车一样。
18.请在文中画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3分)
19.请简要赏析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文段。(4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0~22题
“人生除了扎堆还有什么?”“接着扎堆。”动画电影《快乐的大脚2》中,两只南极磷虾的对话道出了它们的生活习性——成群结队。通常情况下,扎堆的虾群厚度有二三十米,长度达几百米,可使大片海域呈现红褐色。由此可见, ① ,目前估计蕴藏量可能有6亿至10亿吨。
为什么南极海域能孕育如此庞大的磷虾种群?研究显示, ② 。来自北部温暖洋流的水体在此处形成上升流,水体中含有丰富的营养物质,且水温较高,使得浮游植物大量繁殖,成为磷虾摄食和栖息的理想场所。
在南大洋,常常能看到鲸张开大嘴冲向虾群,以及海豹、企鹅等往来穿梭于虾群间捕食。“在南大洋生物食物链中, ③ 。”杨嘉樑介绍,南极磷虾以浮游植物为饵料,同时又是鲸、海豹、企鹅等动物的主要食物,堪称南极这座生物大厦的基石。
此外,南极磷虾还被誉为“蛋白质仓库”。“南极磷虾的肉具有高蛋白质.含量远高于生肉和一般鱼类,但是含有人体所必需的多种氨基酸。”杨嘉樑表示,这并不意味着建议人类直接食用磷虾。
20.下列各项中破折号用法与文中画横线句子相同的一项是( )(3分)
A.周朴园:嗯,——我们想把她的坟墓修一修。
B.带工的老板或者打杂的懒散地站在正门出曰——好像火车站轧票处一般的木栅子的前面。
C.每年——特别是水灾、旱灾的时候,这些在东洋厂里有“脚路”的带工便会到农村去招“包身工”。
D.捣乱,失败,再捣乱,再失败,直至灭亡——这就是反动派对待人民事业的逻辑。
21.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6分)
22.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不得改变原意。(4分)
四、写作(60分)
23.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写作文。
有的人认为,历史温度是传统节日的魂,传统节日应该增强历史温度。传统节日是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其中的时令习俗等包含着前人的故事,系着中国乡土情。
有的人却认为现代气息是传统节日的新生土壤,让传统节日气息融入我们的生活,利于传统节日焕发新的生命力。
对此你有怎样的感悟与思考?请结合上述材料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辽宁省沈阳市皇姑区沈阳市翔宇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5月月考语文试题: 这是一份辽宁省沈阳市皇姑区沈阳市翔宇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5月月考语文试题,共8页。
辽宁省沈阳市浑南区东北育才学校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6月月考语文试题(无答案): 这是一份辽宁省沈阳市浑南区东北育才学校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6月月考语文试题(无答案),共7页。
2023-2024学年辽宁省沈阳市翔宇中学高二上学期12月阶段测试语文试题含答案: 这是一份2023-2024学年辽宁省沈阳市翔宇中学高二上学期12月阶段测试语文试题含答案,共18页。试卷主要包含了现代文阅读,古代诗文阅读,语言文字运用,写作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语文朗读宝](http://img.51jiaoxi.com/images/5b3db8a16b5d6587ba18abcf3fc66c64.p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