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上传资料 赚现金
    英语朗读宝

    《石钟山记》课件5

    《石钟山记》课件5第1页
    《石钟山记》课件5第2页
    《石钟山记》课件5第3页
    《石钟山记》课件5第4页
    《石钟山记》课件5第5页
    《石钟山记》课件5第6页
    《石钟山记》课件5第7页
    《石钟山记》课件5第8页
    还剩14页未读, 继续阅读
    下载需要15学贝 1学贝=0.1元
    使用下载券免费下载
    加入资料篮
    立即下载

    选择性必修 下册12 *石钟山记教课内容课件ppt

    展开

    这是一份选择性必修 下册12 *石钟山记教课内容课件ppt,共22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学习目标,解题释义石钟山,解题释义记,表明写作意图,写作背景,升华主旨,因事说理的游记,情景名句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中国千古奇音第一山——石钟山
    石钟山,在今江西湖口鄱阳湖东岸。石钟山海拔61.8米,相对高度40米左右,面积0.2平方千米。石钟山,实际上不是一座山,而是两座山,都由石灰岩构成,下部均有洞穴,形如覆钟,面临深潭。两山分据南北,相隔不到1000米。南面一座濒临鄱阳湖,称上钟山;北面一座濒临长江,称下钟山,两山合称“双钟山”。 
    记:是古代的一种散文文体。它可以记人和事,可以记山川名胜,可以记器物建筑,故又称“杂记”。在写法上大多以记叙为主而兼有议论、抒情成分,或即景抒情,或托物言志。一般的游记重在抓住山川风物的特点,表现山水之美,抒发作者感情,但宋朝的游记往往在记游的基础上增加大量议论,议论是文章的中心,记叙只是引子。
    我国古代的杂记内容较多,具体类别常常不易截然划分。可将杂记大体分为四类:亭台名胜记、游览山水记、图画器物记、人物事件记。 如:《小石潭记》
    任务一 反复诵读,读准字音
    1、同桌齐读,互相纠正字音。2、检测强化。3、抽查朗读
    任务二 积累文言知识——重点字词检测
    1、解释红色词语,翻译划线句子微风鼓浪,水石相搏,声如洪钟。今以钟磬置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也,而况石乎!桴止响腾,余韵徐歇。
    2、写出下列句中红色字体词的活用类型和含义微风鼓浪虽大风浪不能鸣也而此独以钟名,何哉
    (3)判断下列句子的句式特点并翻译石之铿然有声者,得双石于潭上。
    任务三 梳理思路,理解内容
    游因 游历 游得
    阅读课文第一段,思考问题
    1、第一段主要写了什么内容?
    2、阅读第一段,完成下列表格(用原文回答):
    石钟山得名由来的两种说法,以及对这两种说法的怀疑。
    下临深潭,微风鼓浪,水石相搏,声如洪钟。
    以钟磬置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也,而况石乎!
    得双石于潭上,扣而聆之,南声函胡,北音清越,桴止响腾,余韵徐歇。
    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而此独以钟名,何哉?
    3、判断下列句子的句式特点并翻译①又有若老人咳且笑于山谷中者。 而大声发于水上。②噌吰者,周景王之无射也 古之人不余欺也!
    4、解释下列句中古今异义词的古义①余方心动欲还②与风水相吞吐 空中而多窍
    1、解释红色词语,翻译划线句子①余自齐安舟行适临汝 余固笑而不信也②有窾坎镗鞳之声,与向之噌吰者相应,如乐作焉。 汝识之乎?
    2、写出下列句中红色字体词的活用类型和含义①余自齐安舟行适临汝①大石侧立千尺
    元丰七年六月丁丑,余自齐安舟行适临汝,而长子迈将赴饶之德兴尉,送之至湖口,因得观所谓石钟者。寺僧使小童持斧,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硿硿焉。余固笑而不信也。至莫夜月明,独与迈乘小舟,至绝壁下。大石侧立千尺,如猛兽奇鬼,森然欲搏人;而山上栖鹘,闻人声亦惊起,磔磔云霄间;又有若老人咳且笑于山谷中者,或曰此鹳鹤也。余方心动欲还,而大声发于水上,噌吰如钟鼓不绝。舟人大恐。徐而察之,则山下皆石穴罅,不知其浅深,微波入焉,涵淡澎湃而为此也。舟回至两山间,将入港口,有大石当中流,可坐百人,空中而多窍,与风水相吞吐,有窾坎镗鞳之声,与向之噌吰者相应,如乐作焉。因笑谓迈曰:“汝识之乎?噌吰者,周景王之无射也;窾坎镗鞳者,魏庄子之歌钟也。古之人不余欺也!”
    阅读课文第二段,思考问题
    1.作者是怎样才有了独到发现的?苏轼的实地考察分几个阶段?作者的情感态度是怎样的?尝试找出一个字概括。
    记叙实地考察石钟山得以探明其名由来的经过。
    石钟山得名是因为风水进出石洞缝穴发出的声音与钟声相似。 ——水石相搏说
    白天:寺僧演示—— 两个阶段 暮夜:夜泊绝壁——
    2.经实地考察,作者认为石钟山得名的由来是什么?3.本段主要写了什么内容?
    找出作者描写月夜绝壁下的情景的句子,分析作者是怎样描写的?有何作用?
    大石侧立千尺,如猛兽奇鬼,森然欲搏人;
    山上栖鹘,闻人声亦惊起,磔磔云霄间;又有若老人咳且笑于山谷中者,或曰此鹳鹤也。
    余方心动欲还,而大声发于水上,噌吰如钟鼓不绝。舟人大恐。徐而察之,则山下皆石穴罅,不知其浅深,微波入焉,涵澹澎湃而为此也。舟回至两山间,将入港口,有大石当中流,可坐百人,空中而多窍,与风水相吞吐,有窾坎镗鞳之声,与向之噌吰者相应,如乐作焉。
    【手法】①比喻摹状—如猛兽奇鬼 ②比喻摹声—若老人咳且笑、如钟鼓不绝 直接摹声—磔磔、噌吰、窾坎镗鞳 视听结合--大石侧立千尺、磔磔、噌吰、窾坎镗鞳③动静结合—大石侧立;栖鹘惊起④高低结合—山上栖鹘;山谷鹳鹤⑤侧面烘托—心动、大恐
    【作用】 ①描绘出一幅阴森恐怖、冷清凄厉的石钟山夜景,有形有声,有动有静,有高有低,十分逼真,使人有身临其境之感。 ②着力渲染阴森可怖的环境气氛,衬托出亲身探访的不易,为下文批评“士大夫终不肯以小舟夜泊绝壁之下”伏笔。
    1、解释红色词语,翻译句子郦元之所见闻,殆与余同, 士大夫终不肯以小舟夜泊绝壁之下而陋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
    2、写出下列句中红色字体词的活用类型和含义士大夫终不肯以小舟夜泊绝壁之下事不目见耳闻
    4、解释下列句中古今异义词的古义此世所以不传也自以为得其实
    3、判断下列句子的句式特点并翻译此世所以不传也。
    阅读课文第三段,思考问题
    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可乎?郦元之所见闻,殆与余同,而言之不详;士大夫终不肯以小舟夜泊绝壁之下,故莫能知;而渔工水师虽知而不能言。此世所以不传也。而陋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自以为得其实。余是以记之,盖叹郦元之简,而笑李渤之陋也。
    郦道元:言之不详 士大夫(李渤):不肯以小舟夜泊绝壁之下渔工水师:虽知而不能言陋者(李渤):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
    1、作者认为前人(4)不能准确解释石钟山名字由来的原因是什么? 作者对前人不同做法的态度又是什么?
    写探明石钟山得名由来的感想
    2、第三段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道理:目见耳闻,不可臆断
    任务二 积累文言知识——难点字词探讨
    1.至莫夜月明2.故莫能知3.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4、莫用众人之议也。5、其事体莫须有。6、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者
    通“暮”,日落时分没有(谁),没有什么表否定,不表禁止,不要表测度,或许没有 
    日莫时分,有好友二人离于沧州,二人皆语友人曰莫相忘,其一人曰:“人当重义,不义之财莫取。如此,莫能加害于尔也。”
    1.相当于“之”,可译为“它”“他”“那里”。①犹且从师而问焉。——《师说》译文:尚且跟从老师向老师请教②然力足以至焉——《游褒禅山记》译文:然而能力足够用来到达那里。2.疑问代词,“哪里”,“怎么”。①未知生,焉知死。——《论语》译文:活着的事情还没有弄清楚,怎么知道死去的事情呢?②割鸡焉用牛刀。——《论语》译文:杀只鸡哪里要用宰牛的刀。3.句末语气词,译为:了,啊,呢。①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六国论》译文:等到后来燕太子丹用派遣荆轲刺杀秦王作对付秦国的计策。
    4.作形容词副词词尾,相当于“然”,译为“…的样子”“…地”。 硿(kōng)硿焉。
    5、相当于“于之”“于此”“于彼”。①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在其中)。——《论语》译文:孔子说:"几个人一同走路,其中必定有可以做我的老师。②积土成山,风雨兴焉。——《劝学》译文:堆土成为高山,风雨就从那里兴起。③置杯焉则胶。——《逍遥游》译文:放只杯子在里面就会粘住。
    1、因得观所谓石钟者。2、得双石于潭上3、自以为得之矣。
    作者在探明石钟山得名的由来以后,悟出了什么道理?
    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可乎?
    苏轼平生最讲究求实,早年他针对北宋危机的形势,上书仁宗皇帝,要求革新弊政。神宗时代,他认为熙宁新法有些激进,便站在保守派边反对,等到哲宗亲政,旧党上台要彻底废除新法时,他却又“因法以便民,民赖以安”而倒行逆施,竭力主张保留新法的合理内容。即使遭贬,也不“随时上下”,这种可贵的求实精神不仅贯穿在他的政治生涯中,也体现在他的作品中——深入实地考察和因事阐发。 元丰三年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到黄州,元丰七年六月,苏轼由黄州团练副使调任汝州(现河南)团练副使时,顺便送他的长子苏迈到饶州德兴县(今江西)任县尉,途经湖州,游览了石钟山,为辨明石钟山命名的由来,进行实地考察,写了这篇文章。
    大胆质疑 小心求证
    点明主旨:强调“目见耳闻”进行实地考察的重要,反对主观臆断,草率盲从。
    本文的叙议是如何安排的?试分析。
    第一段质疑,对石钟山得名由来的两种说法表示怀疑,属议论;第二段解疑,通过实地考察探究石钟山得名由来,属记叙;第三段得出要认识事物真相必须“目见耳闻”,切忌“臆断其有无”的结论。 按照“议论——记叙——议论”的结构,一脉相承。全文由思而行,由感而发,夹叙夹议,记叙、描写、议论、抒情环环相扣,浑然一体,是为因事说理的千古名篇。
    苏轼写《石钟山记》的意图是“吸郦元之简,而笑李渤之陋”。这说明“事不目见耳闻”,不能“臆断其有无”。但后人考证认为,苏轼的说法也不正确。那么,学习这篇文章的意义是什么呢?
    观点一 不轻信旧说。 苏轼的说法也许不完全正确,但并不能因此否定苏轼的努力。 人们对于客观事物的认识,本来就有一个过程,而且后人对苏轼说法的怀疑、察疑、释疑,正是和苏轼的不迷信古人,不轻信旧说,不主观臆断,而自愿亲身实地观察的精神一致。观点二 实践出真知。 作者在文中强调耳闻目见进行实地考察的重要性,反对主观臆断,草率盲从,这是科学的、重调查研究的态度。 我们强调实践出真知,就应该像苏轼一样勇于实践。
    1.(江苏省南京市2021—2022学年度第二学期六校联合体高二语文期末模拟)苏轼在《石钟山记》中明确指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是错误的做法,表现出注重调查研究的实践精神。2.(山东省滨州市2021-2022高二下学期期末)《石钟山记》中充满求真辨伪的旨趣,“________,________”两句表达了对郦道元和李渤两人缺乏深入考察精神的不赞同。3.(广东省多校/河北省沧州市部分学校2022-2023学年高三10月联考)苏轼《石钟山记》中,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说明了石钟山“窾坎镗鞳之声”形成的原因。4.(2021届江苏省高三下学期“五一”押题卷语文试题)苏轼在《石钟山记》中,用“_____,_____”两句概述了李渤叩击山石时南北两边发出声音的特征。
    1.(江苏省南京市2021—2022学年度第二学期六校联合体高二语文期末模拟)苏轼在《石钟山记》中明确指出“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是错误的做法,表现出注重调查研究的实践精神。2.(山东省滨州市2021-2022高二下学期期末)《石钟山记》中充满求真辨伪的旨趣,“盖叹郦元之简,而笑李渤之陋也”两句表达了对郦道元和李渤两人缺乏深入考察精神的不赞同。3.(广东省多校/河北省沧州市部分学校2022-2023学年高三10月联考)苏轼《石钟山记》中,用“空中而多窍,与风水相吞吐”两句说明了石钟山“窾坎镗鞳之声”形成的原因。4.(2021届江苏省高三下学期“五一”押题卷语文试题)苏轼在《石钟山记》中,用“南声函胡,北音清越”两句概述了李渤叩击山石时南北两边发出声音的特征。
    5.(山东省烟台市2021届高三高考适应性练习(二模))在《石钟山记》中,苏轼夜探石钟山,现场阴森恐怖、冷清凄厉,其中分别描摹栖鹘和鹤鹤叫声的句子是∶“ ”和“ ”。6.(福建省漳州市华安县一中2021-2022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石钟山记》一文,苏轼用一个定语后置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来否定唐代李渤对石钟山名字来历的看法。7.(山东省青岛市三区市2021-2022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苏轼《石钟山记》中“________,________”两句嘲笑了李渤和寺僧这类人的浅陋和自以为是。8.(山东省青岛市2022届高三下学期二模语文试题)判断要有根有据,切忌道听途说,妄加揣测。正如苏轼在《石钟山记》中所言:“ , ”,怎么能行呢?

    相关课件

    高中语文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 下册12 *石钟山记课前预习课件ppt:

    这是一份高中语文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 下册12 *石钟山记课前预习课件ppt,共24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学习目标,唐宋八大家文,辛弃疾,苏辛词,黄庭坚米芾蔡襄,苏黄米蔡书法,新知讲解,研习思考第一自然段,人常疑之,余尤疑之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高中语文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 下册12 *石钟山记备课课件ppt:

    这是一份高中语文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 下册12 *石钟山记备课课件ppt,共60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石钟山,泛舟赤壁,疏通文意,课堂检测,南声函胡,通“含糊”重浊模糊,至莫夜月明,通“暮”晚上,汝识之乎,通“志”知道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高中语文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 下册12 *石钟山记图片课件ppt:

    这是一份高中语文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 下册12 *石钟山记图片课件ppt,共21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石钟山记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文档详情页底部广告位
    • 精品推荐
    • 所属专辑
    • 课件
    • 教案
    • 试卷
    • 学案
    • 其他
    欢迎来到教习网
    • 900万优选资源,让备课更轻松
    • 600万优选试题,支持自由组卷
    • 高质量可编辑,日均更新2000+
    • 百万教师选择,专业更值得信赖
    微信扫码注册
    qrcode
    二维码已过期
    刷新

    微信扫码,快速注册

    手机号注册
    手机号码

    手机号格式错误

    手机验证码 获取验证码

    手机验证码已经成功发送,5分钟内有效

    设置密码

    6-20个字符,数字、字母或符号

    注册即视为同意教习网「注册协议」「隐私条款」
    QQ注册
    手机号注册
    微信注册

    注册成功

    返回
    顶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