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属成套资源:人教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课件多份
- 《石钟山记》课件1 课件 0 次下载
- 《石钟山记》课件2 课件 0 次下载
- 《石钟山记》课件4 课件 0 次下载
- 《石钟山记》课件5 课件 0 次下载
- 《石钟山记》课件6 课件 0 次下载
高中语文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 下册12 *石钟山记教学ppt课件
展开
这是一份高中语文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 下册12 *石钟山记教学ppt课件,共19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走进作者,检查预习读准字音,疏通课文积累字词,展示成果教师点拨,细读课文感悟内容,背诵课文阐发道理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学习目标1.语言建构与运用 积累常见文言实词虚词以及词法句法现象。2.思维发展与提升 理清文章的写作思路,体会作者在文中提出的观点和主张。3.审美鉴赏与创造 感受集记叙、描写、议论于一体的行文特点和自然流畅、挥洒自如的文笔。4.文化传承与理解 学习本文了解苏轼散文的特点及其严谨治学的态度。
解题 “石钟山”,在今江西湖口鄱阳湖东岸,有南、北二山,在县城南边的叫上钟山,在县城北边的叫下钟山。关于其得名原因,明代有人认为,“盖全山皆空,如钟覆地,故得钟名”。今人经过考察,认为石钟山之所以得名,是因为它既具有钟之“声”,又具有钟之“形”。“记”,游记。本文是一篇因事说理的游记,记录作者考察石钟山得名的原因的过程。
苏轼是北宋中期文坛领袖,在诗、词、散文、书、画等方面取得很高成就。文纵横恣肆;诗题材广阔,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开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同是豪放派代表,并称“苏辛” ;散文著述宏富,豪放自如,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苏轼善书,“宋四家”之一;擅长文人画,尤擅墨竹、怪石、枯木等。
写作背景 苏轼平生最讲究求实,早年他针对北宋危机的形势,上书仁宗皇帝,要求革新弊政。神宗时代,他认为熙宁新法有些激进,便站在保守派边反对,等到哲宗亲政,旧党上台要彻底废除新法时,他却又“因法以便民,民赖以安”而倒行逆施,竭力主张保留新法的合理内容。即使遭贬,也不“随时上下”,这种可贵的求实精神不仅贯穿在他的政治生涯中,也体现在他的作品中——深入实地考察和因事阐发。《石钟山记》就是在深入调査后总结的事理:“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可乎?”
e7d195523061f1c0092ce48a5fc95870a0687ac45bc8b2caB227BFDC40F9DB2B7A559DE97B8BDC6E716585DDCE188C7BF488BAA08C98985C74A3E1B5E305210FABE6A8AE2A6A8AB67019A6860E9B7AF58A2B57A1C6B8F2C85CB0EAED40C4F82894BC2D39F64AE6627D776777574710C96A2982A5D0BB6553398D7E5F4D6303B11156A917EB4EF75F035612C03AD96E20
彭蠡( ) 郦( ) 桴( )止响腾 铿( ) 栖鹘( ) 磔磔( ) 噌吰( ) 罅( ) 识( ) 无射( )窾坎( ) 镗鞳( )穴( )罅( ) 如乐( )作焉
小组合学1.小组内合作完成以下任务:朗诵课文、找文言知识点,翻译句子等三项不同任务。2.1-4组第一段,5-8组第二段,9-12组第三段。
第一段彭蠡之口有石钟山焉:焉,于是,在那里。扣而聆之:扣,敲击;聆,聆听。南音函胡:函胡,重浊而模糊。桴止响腾:桴,鼓棰;响,声响;腾,传播。余韵徐歇:徐,慢慢;歇,停止,消失。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之,的,定语后置的标志;所在,到处;是,这样。
第二段舟行适临汝:舟,名词作状语,乘舟;适,往。硿硿焉:焉,形容词词尾,……的样子。余固笑不信:固,本来。 发于水上:于,从。微波入焉:焉,于是,到里面。 舟回至两山间:回,掉转。涵澹澎湃而为此也:为,形成;此,即前面的噌吰之声。有大石当中流:当,挡;中流,水流的中间。空中而多窍:空中,中间是空的;窍,窟窿。如作乐焉:焉,语气助词,啊,呀。古之人不余欺也:宾语前置句,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
第三段殆与余同:殆,大概。故莫能知:莫,没有人。此世所以不传也:所以,……的原因。而陋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乃,竟,竟然;斤,斧子;考击,敲击。自以为得其实:其实,石钟山命名的真相。余是以记之:是以,以是,因此。盖叹郦元之简:盖,发语词。
齐读课文 ,理清思路
第一自然段:(记叙、议论)对石钟山命名缘由的两种说法表示怀疑。第二自然段:(记叙、描写)记游石钟山。第三自然段:(议论)对石钟山得名由来的感想,表明写作意图。
小组共同完成以下问题 1. 郦道元、李渤对石钟山得名由来,各有什么说法?为什么郦道元的说法“人常疑之”,对李渤的说法“余尤疑之”? 2.用原文回答,作者月夜考察看到的和听到的情景。 3.世人不能准确知道石钟山得名由来的原因。 4.体会一下作者的三次笑,分别是什么意思?
1. 郦道元、李渤对石钟山得名由来,各有什么说法?为什么郦道元的说法“人常疑之”,对李渤的说法“余尤疑之”?
郦元以为下临深潭,微风鼓浪,水石相搏,声如洪钟。 李渤始访其遗踪,得双石于潭上,扣而聆之,南声函胡,北音清越,桴止响腾,余韵徐歇。
今以钟磬置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也,而况石乎? 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而此独以钟名,何哉?
2.用原文回答,作者月夜考察看到的和听到的情景。
看到:大石侧立千尺,如猛兽奇鬼,森然欲搏人。听到:而山上栖鹘,闻人声亦惊起,磔磔云霄间;又有若老人咳且笑于山谷中者,或曰此鹳鹤也。余方心动欲还,而大声发于水上,噌吰如钟鼓不绝。
3.世人不能准确知道石钟山得名由来的原因。
不能流传的原因,有三点:一是郦道元说法正确,可是说得太过简略,导致“人常疑之”;二是士大夫不肯亲身实践,不做实地考察,所以不能知道真相。三是渔工水师虽然知道却不能写成文章记录下来。另一个方面:李渤之类的“陋者”,主观臆断,产生错误观点,后人以讹传讹
4.体会一下作者的三次笑,分别是什么意思?
对寺僧和小童,是否定的笑,不认同他们的给出的答案。对苏迈,是高兴的笑,因为实地考察后探究出原因。对李渤,是讥讽的笑。因为他主观臆断,没有实地考察。
苏轼写《石钟山记》的意图是“叹郦元之简,而笑李渤之陋”。这说明“事不目见耳闻”,不能“臆断其有无”。但后人考证认为,苏轼的说法也不正确。那么,学习这篇文章的意义是什么呢?
相关课件
这是一份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 下册12 *石钟山记集体备课ppt课件,共23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辛弃疾,李清照,白居易,陶渊明,作者简介,文体知识-游记,写作背景,走进文本,石钟山简介,内容评析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高中语文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 下册12 *石钟山记课前预习课件ppt,共24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学习目标,唐宋八大家文,辛弃疾,苏辛词,黄庭坚米芾蔡襄,苏黄米蔡书法,新知讲解,研习思考第一自然段,人常疑之,余尤疑之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高中语文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 下册12 *石钟山记备课课件ppt,共60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石钟山,泛舟赤壁,疏通文意,课堂检测,南声函胡,通“含糊”重浊模糊,至莫夜月明,通“暮”晚上,汝识之乎,通“志”知道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