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末复习】阅读常考题型考试难点辑录一-2023-2024学年六年级下册语文统编版课件PPT
展开通过讲练结合方式,帮助学生掌握阅读3个常考题类的解题方式,提高阅读得分率。
1. 标题的含义2. 标题的作用3. 概括文章中心(主题)
1.本文的标题有什么含义?2.这篇文章取这个标题有什么意义?
【答题步骤】:表层含义+深层含义+主题情感
表层含义:标题的字面含义。
(结合词语的含义,点明写作对象、概括文章主要内容)
(抒发了······情感,传达了······哲理,揭示或暗示了······主题)
深层含义:引申义、比喻义、象征义
深层含义要结合文章主旨。
引申义:在基本义的基础上推演发展而产生的意义。
词语含义题目中常见,标题中一般不考。
例:他被人扣了一顶帽子。►
比喻义:借用一个词的基本义来比喻另一种事物,从而产生的新的意义。
例:他戴着帽子出门了。 ►
比喻“罪名和坏的名义”
在标题中表现为比喻的修辞手法,可以在其中找到本体和喻体。
象征义:借用一个实际存在的具体事物来表现、暗指一种精神、品质或情感。
例:《跑过冬天》“冬天”象征了一些逆境和一些困难。“跑过冬天”是指克服困难,在逆境中生存。
文章的标题是某种事物,或者含有某种事物,这个事物通常具有象征义。
①一家老店,一把剪刀,一个老人。 ②他的腰上系着青蓝围裙,头发梳得油光发亮。那整齐的发丝如青草一样排布头顶。这是他给我的第一印象。 ③不经意间会被那墙上的油漆字所吸引,红红的“理发”二字,没有招牌,就那样被写在墙上。干练,给人一种精神气。他们说这是老人写的。 ④老人在帮人理发时,总会时不时自得地冒出一句:“怎么样,这发型挺不错吧?”常来常往的顾客顾及他年纪
大,总会敷(fū)衍(yǎn)几句“还行”。只有那叛逆期的少男少女,会认认真真地和他较劲儿:“老师傅手艺确实不错,就是发型种类少了点。太老了,不新潮。”老人脸色一变,红一半,紫一半的。 ⑤我担忧地望着老人,毕竟年纪大了。 ⑥几天后,当我再次经过这店时,店门紧闭。那木牌上写着,暂不营业。果然,老人不干了。我摇了摇头,转身离去。 ⑦外面,风微微吹着,叶子在树梢悠悠地扇动。
⑧日子在不经意间流逝,我的头发越来越长。母亲望着镜子中一头凌乱的我:“去找向师傅吧,最近他开门了。”我一惊,原来他不是彻底关门哪! ⑨于是,晨起。路上行人稀稀落落,树上的鸟儿唱着清脆的歌。 ⑩我走进小店时,老人正在扫地。我准备找个椅子坐下等老人,却发现屋内多了一张大沙发和几张旋转椅。那不远的茶几上还搁着几袋茶叶和几袋瓜子,也许是供客人等候时吃的。这时老人扫完了地,围上围裙,从不
远处的架子上找出本书,递给我,面容和蔼地看着我:“你找找看,喜欢哪个?”那上面满满的都是造型,种类繁多,看得我眼花缭乱。“向师傅,我还以为你不干了呢,原来拜师学艺去了呀!”我和他开起玩笑。“哈哈!你们现在的孩子,了不得!以前啊,我呢,太沉浸于过去的荣誉,直到孩子们点醒我,我才意识到,该去学习学习了,于是,我放了几个月假,去北京拜师父了。”说罢,摸着头,朝我微微一笑。 ⑪原来,那段时间,他真是学艺去了。我顿时因为自己的误解,涨红了脸。 ⑫我顶着一头崭新的发型,心满意足地离开了小店。顾客陆陆续续走进小店,无不惊讶于店内的布置和
发型的种类,也无不如我般满意地离开。老人望着一个个离去的背影,脸上绽放出灿烂的笑容。 ⑬依旧是那老店,老店不老。
你是怎么理解“老店不老”的?(提示:写出表层含义和深层含义)
指老师傅年纪很大,却依然能够顺应时代发展赴京拜师学习,老师傅的心不老,能够不断学习新的东西,不断进行改变。
指店内布置发生了改变,变得很新潮,以及老师傅理的发型发生变化,发型设计多种多样,从店内布置到师傅手艺都能顺应时代发展潮流,所以说老店不老。
①“哦!爸爸认输了,爸爸认输了!”随着弟弟的叫喊声,响起了爸爸爽朗的笑声:“是啊,我认输了,认输了。”爸爸一边摸着弟弟的小脑袋,一边用慈爱的眼光看着我。我看着弟弟那高兴的样子,脸上也浮现出自豪的笑容。 ②在我的家里,爸爸是权威,说起话来疾言厉色,妈妈也要让他三分。不过,爸爸对我们很好,虽然有时也教训我们几句,但我和弟弟知道,他那是为我们好。 ③这天,爸爸刚送走客人,也不知哪里来的气,在饭桌上就教训起我们来:“大人说话,小孩子插什么嘴。
不说话,还怕把你们当成哑巴?”弟弟受了顿训,虽然很委屈,但张一张嘴便不知怎么说,只好向我投来救援的眼光。我会意了,忙说:“小孩子插嘴有什么不好?你这种做法有点‘家长制’作风。”正当爸爸吐完一根鱼刺要反驳时,我又紧接着抛出两个有力的理由:“您知道美国的旧金山公立学校吧?他们有一份推荐智力超常儿童的行为表,其中第二十一条就是在大人说话时经常插话。爸爸,您对这一条怎么理解呢?”不等爸爸回答,我又接着“放炮”:“我国唐朝有个叫阎伯屿的地方官重修滕王阁,想请人作序。但是在场的名人不敢放肆,都——谦虚地谢绝了。只有王勃这个年仅14岁、乳臭未干的孩子,年少气盛,一口答应。结果呢?他写出的《滕
阅读下面的短文,回答文后的问题。
王阁序》名垂千古。爸爸,您对这件事又怎么看呢?” ④谁知我的这两个理由竟把爸爸“镇”住了,最后还是妈妈替他解的围。爸爸感慨地对妈妈说:“是呀!孩子对问题认识得这样深刻,真是后生可畏啊!”说完,他用慈祥的目光看着我,弟弟也仰起小脸望着我。看着弟弟那天真的小脸,我的脸上浮现出一丝胜利的微笑。
【解答题】你如何理解题目《后生可畏》在文章里的意思?
考查了对题目的理解。可以从“后生可畏”的本义来谈,再谈下在这篇文章中的含义。
关于标题的作用,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角度思考:
①标题与写作对象;②标题与文章内容;③标题与情感主旨;④标题与文章线索;⑤引起阅读兴趣;
有的以人或物作为文题的文章,其题目里指出的人或物就是文章的写作对象。
如:《北京的春节》《狼牙山五壮士》《故宫博物院》。
很多文题是对文章所叙之事的概括,抓住了这样的文题也就抓住了文章的中心事件。
如:《两小儿辩日》《送元二使安西》《智取生辰纲》。
文题直接揭示或形象暗示了文章的主旨,有的文题含蓄地传达着作者的思想感情。
如:《纪念刘和珍君》《花边饺里的母爱》。
标题本身就是行文线索。
“背影”是贯穿全文始终的线索:开头设疑——点出背影,望父买橘——刻画背影,父子分手——惜别背影,结尾思念——再现背影,这样就以“背影”为线索把各部分内容组织起来。
5.耐人寻味、引起阅读兴趣。
有些标题形式新颖,充满了趣味,让你看了标题就迫不及待想去探寻文章的内容。
如:《青山不老》《他们那时候多有趣呀》。
①点明写作对象;②概括主要内容;③揭示情感主旨;④贯穿全文的线索;⑤引起阅读兴趣;
答题时,应该怎样思考?答题步骤是怎样的呢?
答题时,先从词语含义、概括内容、点明对象等角度分析标题的本义;再思考标题的深层含义:是否是文章的线索或悬念?是否揭示了文章的主旨?是否表现了人物性格,表明了作者情感态度或是作者情感的出发点?是否运用了比喻、拟人、双关等修辞手法或其他表现手法? 然后分析标题作用,表明写作对象、体现主要内容、贯穿全文线索、揭示情感主旨。 最后分析标题的表达效果,可以用生动形象、新颖含蓄、意味深长、耐人寻味、引起阅读兴趣。
①奶奶一生有两个忌讳:照相,过生日。她认为照相会吸走人的精气,过一次生日就会折寿半年。她将这一理念坚持了一辈子,于是,我们做晚辈的,都尽量顺着她,不为她庆生,也不为她照相。尽管我曾偷拍过她几次,但终因怕她知道了不悦,也一直没让她看。她低调对待生命,不想在这个世界上留下她的任何印迹。 ②奶奶很上相。她坐在屋檐下剥玉米,银白色的头发贴在脑后,身材瘦削,穿着一件灰蓝色的长对襟衣,那模样本身就是一幅水墨画。我一直想给她拍张彩照,
等她百年之后使用,毕竟,她已年过九十了。但她从不配合,我的想法一直未能实行。 ③年过九十的人几乎是风里的一盏灯。 ④入秋的那场雨下过,天气呼啦一下就凉了。奶奶的老毛病气管炎犯得很准时,年年秋后。奶奶尽量压低喘息,但咳嗽声还是传了过来,一阵一阵的,将她的身子压得越来越低,让她的脚步更加蹒跚。 ⑤门外的那棵油桐树叶黄了,秋雨过后,“啪啪”地往地上落。“叶落归根了!”奶奶嘴里嘀咕一声,缩了缩身子,弯着腰回屋里了。奶奶怕风吹,就待在黑洞洞的屋子里不出来,有时,看半天没动静,喊她几声,她才
应一声。 ⑥转眼冬天来了。父亲打来电话,声音大得可怕,简直是吼,说:“老房门前被画了白线,有高速公路要从门口过,这叫人咋活呀?” ⑦这是很多农民当下面临的一个难题,谁也没办法。我还一直为我们家地处偏僻地带,不会被现代化设施骚扰而得意呢,没想到还是没躲过拆迁这一劫,想着想着,头就大了,跟老板请了假,回去看看。 ⑧院子里依然静悄悄的,只是房阶下三米以外的地
方醒目地画了一条白线。那棵高高挺立的油桐树首当其冲,白线就画在它的根部。 ⑨那条白线就像一道符,在太阳的光里显得阴森而恐怖。耳后,一阵急促的喘息声传来,回头看,是奶奶。 ⑩奶奶今天显得很精神,她将头发梳得光溜溜的,走出她“宅”了许久的屋子,微笑地看着我说:“二丫,你知道不,咱家门前的这棵油桐树是你爷爷盖房时栽的,你爹才7岁时,你爷爷蹬脚走了,他走时树才有碗口那么粗。”
⑪我只知道吃从树上掉下来的油桐籽,却从不知道这棵树竟然有这么长的历史。它现在粗得我一抱都搂不严。 ⑫奶奶说后,用手捋了捋头发,又说:“过不了几天,这树就要被砍了,咱们的老屋和院墙肯定也保不住了。二丫,你给我照张相吧,我要和树连同这老屋在一起,这么多年了,也该到头了。” ⑬我的眼泪一下子涌了下来,拿相机的手颤抖得厉害。
⑭奶奶端端地站在油桐树下,望着我,脸上透出少有的光。透过被泪水模糊的眼,我看了看镜头里的奶奶,使劲地摁了快门。奶奶看了看相机里的照片说:“我不敢看了,收起来吧,也不知道你爷爷敢不敢看。”她颤颤巍巍地走回了屋里。 ⑮一年后,奶奶和那棵老油桐以及老屋永远地待在了一起。
问:小说为什么以“奶奶的第一次合影”为题?
①小说以“奶奶的第一次合影”为线索,贯穿全文;②设置悬念,吸引读者的阅读兴趣;③“奶奶的第一次合影”是全文核心内容,揭示主旨;表现了奶奶对爷爷和过往的生活怀念,对家的热爱。
①父亲比我大了整整50岁,老来得子,高兴得放了两大挂鞭炮,摆了10桌宴席,还开了那瓶存放了两年都没舍得喝的五粮液。 ②8岁时,父亲带我去学二胡,从家到少年宫,骑自行车足足要一个小时。等我放学了,他把我送过去,晚上9点再去接我。到家时,已经10点多了,我饭没吃,功课也没做,不得不继续奋战到深夜。于是,父亲决定买一辆摩托车,这样我就能在晚上11点之前上床睡觉。我妈说:“你都这么大年纪了,能学会吗?”父亲握紧拳头,
一边展示胳膊上的肌肉一边豪情万丈地说:“穆桂英53岁还挂帅出征呢,我是个大老爷们,小小摩托车还征服不了?”他胳膊上的肌肉松垮垮的,看得我一个劲儿地捂着嘴偷笑。 ③我10岁时,父亲60岁,从单位光荣退休后的第二天,他就找个人多的街道,摆起了修鞋摊。收费低,活儿做得又好,常常忙得抽不出身吃饭。以前的同事闲逛到他的摊前,不解地调侃:“老黄,退休工资还不够花呀?都这么大岁数了,还干这活。你这手艺什么时候学会的呀,”父亲一边抱着鞋飞针走线,一边爽朗地笑:“这么年轻就闲着,还不得闲出病来。”看着他沟壑丛生的脸,我忽然感觉有点难为情。
现代文阅读,回答下面问题。
④我读高三那年,父亲执意在学校附近租间房子,学人家搞陪读,还不辞辛苦地把修鞋摊也搬了过来。我上课时,他在家做饭,我放学时,他急匆匆出摊。饭做早了会凉,但他总是把时间掐得很准,每次我都能吃到热腾腾的饭菜。可这样的话,他就只能饿着肚子干活,能吃饭时菜早已凉透。我帮他收摊,一个补鞋的中年妇女说:“你孙子都这么大了呀,那你干吗还这么拼命?让儿子养着就好了。”我站在旁边,脸上火烧火燎的,命令他:“以后不要再摆摊了,家里又不是穷得揭不开锅!”
他把脸一沉,气呼呼地说:“我还这么年轻,还能多挣点!”说这话时,他68岁,原本挺拔的腰身已经有些佝偻。 ⑤大学时,远离家乡,我和父亲难得见上一面,所有的交流都靠—根细细的电话线维系。他总是在电话里说:“想买啥就买啥,别太寒碜,我还年轻,养得起你。” ⑥毕业后,我留在大城市发展,工作和生活的压力让自己离远方的父母越来越远,连电话都打得少了。偶尔打过去,父亲还是那一套话:“家里一切都好,我这么年轻,能有什么事儿啊?在外面好好干,别瞎操心!”听他这样说,我就真的很少操心,连谈恋爱、买房子也心安理得地接受了父母的经济支援。此时的父亲已经
快80岁了,我知道他已经不年轻,但是我却一直以为他至少身体健康、没病没灾。直到母亲的电话打过来,我才知道,原来有那么多的秘密,我一直不知道。 ⑦父亲病了,是脑出血。他一直有高血压,常年离不开降压药。他是在鞋摊前病倒的,中午的太阳火辣辣地烤着,年轻人都避之不及,何况一个年近八旬的老人?父亲躺在床上,高大的身躯被岁月打磨得像一片瘪小的叶子,眼窝深陷,颧骨突出,头发白得如一团蓬松的棉花。而一周前,他还在电话里对我说:“我还年轻···”
⑧看见我,父亲想要坐起来,并努力张大干瘪的嘴,做好了展示年轻的准备,但最终,只发出极低的声音:“我一直不敢老,怕我老了,你就没有父亲帮、没有父亲疼了,可我还是老了……” ⑨原来,这么些年,父亲一直在用行动和语言激励自己,强逼自己时刻保持年轻状态,好给我挣足够多的钱,给我足够多的帮助,给我足够多的爱,也给我足够多的从容与坦然,让我不因有一个年迈的父亲而自卑自怜! ⑩而我,居然根本不懂父亲的良苦用心,竟在他夸耀自己还年轻时,曾生出一丝厌恶与不满。如今,在父亲病床前,看着老如朽木的父亲,我终于忍不住泪流满面。
【解答题】结合文章内容分析,作者为什么以“不敢老的父亲”为题?
以“不敢老的父亲”为题,是文章的线索,点明了文章的中心,能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
文章的思想感情是指作者写这篇文章的目的。 具体说是作者通过文章的主要内容赞扬了什么,批评了什么,反对什么,抒发什么感情,说明什么道理等等。
什么是文章的思想感情?
1.本文的中心思想是什么?2.文章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3.这段文字的主旨是什么?4.体会文章表达的情感,说说你的感受。
写人或记事的文章一般都是人的思想、品质、精神或事的情理;写景状物的文章一般都是表达一种情感;寓言、童话一般都是说明一个道理等等。
答题模板:中心思想=主要内容+写作目的即:本段文字(本文)通过_____(主要内容)表达出了作者的_____(要表达的思想)/歌颂_____高尚品质/揭露或反映_____罪恶或不良风气。
1.题目分析法。从题目中找出中心词,进而概括出中心思想。2.主要内容分析法。先概括出课文的主要内容,再想一想作者为什么要写这些内容,领会写作目的,然后归纳出中心思想。3.重点段落分析法。分析课文的重点段,理解主要情节包含的思想感情,从而概括出中心思想。4.主旨句分析法。理解主旨句所表达的意思,感悟作者所要表达的情感。
一位民工朋友,想让我辅导一下他孩子的作文。孩子的日记让我看了很惊讶,想不到一个10岁的孩子竟然会想那么多深刻的东西。X月x日星期x天气:小雨 今天,我想让爸爸给我买一双运动鞋,爸爸说等有时间了去收破烂那里给我买一双,2块钱就可以,去市场上买至少要20元。唉,又是去破烂市场买,那里的鞋根本不结实,穿不了几天就不能穿了。爸爸真是的,连20块钱都不舍得花。我们班的xx一个星期的零花钱都要
100多元!同样都是孩子,为什么有的只能穿2块钱的鞋子,有的却能挥金如土呢? 可爱的孩子,我不想直接回答你的问题,我只想告诉你一件真实的事情。 阿姨认识一位男孩子,他的父母也是普通农民,为了把两个孩子培养成有知识的人,他们不仅倾家荡产,还欠了几万元的债,别说两元钱的鞋,就是吃饭也压缩成一天一顿。 当男孩子大学毕业时,别人都是光彩照人地留影,而他,却只有一件当年报到时舅舅送的运动外衣还能穿得出去。是,他没有愤于世道不公,他相信命运掌握在自己手中,他要改变自己及全家人的生活。
【谁能给孩子一个答案】
他利用计算机专业的特长,开办了一家小型的IT公司。几年后,他终于实现了他的梦想,将父母接到他在北京的家。他骄傲地告诉家人和朋友:“我把握了自己的命运,也改变了全家人的命运。” 他没有把时间用在疑问与不解上,而是用行动,用不屈的精神,改变着生命的轨迹。相信我,孩子,任何的命运都不是一成不变的,只要付出,谁都会有收获。期待着你快乐、朝气蓬勃地面对生活,好好学习,相信有那么一天,你的爸爸妈妈会因你而感到骄傲!
问:文章用一个故事告诉男孩一个什么道理?
任何的命运都不是一成不变的,只要付出,谁都会有收获。
那一年,那个小男孩,不过八九岁。一天,他拿着一张筹款卡回家,很认真地对妈妈说:“学校要筹款,每个学生都要叫人捐钱。” 对小孩子来说,直接想到的“人”,就是自己的家长。 小男孩的妈妈取出5块钱,交给他,然后在筹款卡上签名。小男孩静静地看着妈妈签名,想说什么,却没开口。妈妈注意到了,问他:“怎么啦?” 小男孩低着头说:“昨天,同学们把筹款卡交给老师时,捐的都是100块、50块。”
小男孩就读的是当地著名的“贵族学校”,校门外,每天都有小轿车等候放学的学生。小男孩的班级是排在全年级最前面的。班上的同学,不是家里捐献较多,就是成绩较好。当然,小男孩毋庸置疑不属于前者。 那一天,小男孩说,不是想和同学比多,也不是自卑。他一向都认真对待老师交代的功课,这一次,也想把自己的“功课”做好。况且,学校还举行班级筹款比赛,他的班已领先了,他不想拖累整个班级。 妈妈把小男孩的头托起来说:“不要低头,要知道,你同学的家庭背景,非富则贵。我们必须量力而为,我们所捐的5块钱,其实比他们的500块钱还要多。你是学生,只要以自己的品学,尽力为校争光,就是对学
校最好的贡献了。” 第二天,小男孩抬起头,从座位走出去,把筹款卡交给老师。当老师在班上宣读每位同学的筹款成绩时,小男孩还是抬起头来。自此以后,小男孩在达官贵人、富贾豪绅的面前,一直抬起头来做人。 妈妈说的那一番话,深深地刻在小男孩心里。那时生平第一次,他面临由金钱来估量人的“成绩”的无言教育。非常幸运,就在这第一次,他学习到“捐”的意义,以及别人所不能“捐”到的、自己独一无二的价值。
【解答题】读完短文后,你明白了什么道理?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尊严,要自信,只要你尽力,就应该理直气壮地坚信自己的观点。
一天早晨,父亲做了两碗荷包蛋。一碗蛋卧在上边,一碗上边无蛋。端上桌,父亲问儿子:“吃哪一碗?” “有蛋的那碗!”儿子指着卧蛋的那碗。“让爸吃那碗有蛋的吧!”父亲说,“孔融7岁能让梨,你10岁啦,该让蛋吧!” “孔融是孔融,我是我——不让!”儿子态度坚决。 “真不让?”“真不让!”儿子一口就把蛋给咬了一半。 “不后悔?”“不后悔!”儿子又一口,把蛋吞了下去。待儿子吃完,父亲开始吃。当然,父亲碗里藏了两个荷包
蛋,儿子看得分明。 “记住:想占便宜的人,往往占不到便宜!”父亲指着碗里的荷包蛋告诫儿子。儿子显出一脸的无奈。 第二次,那是个星期天的上午,父亲又做了两碗荷包蛋面条。一碗蛋卧在上边,一碗上边无蛋。端上桌,问儿子:“吃哪碗?” “孔融让梨,我让蛋!”儿子笑着端起了无蛋的那碗。 “不后悔?”“不后悔!”儿子说得坚决。
儿子吃到底,也不见一个蛋。父亲的碗里,上卧一个,下藏一个,儿子看得分明。“记住,想占便宜的人,只能要吃亏!”父亲指着蛋教训儿子说。 第三次,父亲又做了两碗荷包蛋面条,还是一碗蛋卧在上边,一碗上边无蛋。 父亲问儿子:“吃哪碗?” “孔融让梨,儿子让面——爸爸您是大人,您先吃!”儿子手一挥做“绅士”状。 “那就不客气啦!”父亲端过上边卧蛋的那碗,儿子发
现了自己碗里面也藏卧着的荷包蛋。“不想占便宜的人,生活也不会让他吃亏!”父亲意味深长地对儿子说。
【解答题】这篇短文主要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
一心想占便宜,不仅占不到便宜,反而要吃亏。
【期末复习】统编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阅读常考题型考试难点辑录(二)课件PPT: 这是一份【期末复习】统编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阅读常考题型考试难点辑录(二)课件PPT,共29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学习目标,常考题型,答题格式,实操演练一,实操演练二,实操演练三,他善良有同情心,答题技巧,实操演练四,环境描写的作用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期末复习】统编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阅读常考题型考试难点辑录(一)课件PPT: 这是一份【期末复习】统编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阅读常考题型考试难点辑录(一)课件PPT,共36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学习目标,人物描写的方法,什么是人物描写,人物描写的作用,常考题型,实操演练一,实操演练二,实操演练三,他善良有同情心,加点词的含义及作用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期末复习】6篇阅读综合演练(下)-2023-2024学年六年级下册语文统编版课件PPT: 这是一份【期末复习】6篇阅读综合演练(下)-2023-2024学年六年级下册语文统编版课件PPT,共31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学习目标,阅读闯关,素昧平生油然而生,摘豆荚,不可磨灭,老大娘,亲切肃然起敬,考点汇总,第一题选词填空,第三题信息查找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