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福建省龙岩市上杭县东南片区2023-2024学年七年级下学期期中考试试题(解析版)
展开这是一份语文:福建省龙岩市上杭县东南片区2023-2024学年七年级下学期期中考试试题(解析版),共14页。试卷主要包含了积累与运用,阅读,作文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1.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古诗文阅读陶冶了我们的情怀:与韩愈漫步于晚春时节,他看到花木仿佛知晓春将逝去,脱口而出:“①____________,②____________”,这是诗人特别珍惜春光争芳斗艳,尽情舒展生命的本色;与王维静坐竹里馆,“③___________,④____________”一句诗人以新颖而独到的想象力,幽静闲远的格调,传递出诗人悠远宁静的心境,仿佛与自然的景致全部融为一体了;与李白来到洛城,“⑤_____________,⑥___________”一句以乐声传达诗人内心的思乡之情;和郭茂倩探讨乐府诗,“旦辞黄河去,暮至黑山头,⑦____________,⑧____________”,让我们领略了木兰在从军途中,触景生情所生发的思亲之情,而“⑨___________,⑩____________”一句让我们领略了花木兰战场生活的艰难苦寒。
【答案】 ①草树知春不久归 ②百般红紫斗芳菲 ③深林人不知 ④明月来相照 ⑤此夜曲中闻折柳 ⑥何人不起故园情 ⑦不闻爷娘唤女声 ⑧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 ⑨朔气传金柝 ⑩寒光照铁衣
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各小题。
“欲知大道,必先为史”。中华文化如同岁月珍酿,( )大国底蕴。一①(piě)一捺,书写汉字之古韵;一砖一瓦,建起长城之宏伟;一腔一调,唱出国②(cuì)之经典。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知所从来”方能保持定力,立足( )的中华五千多年文明史,真正理解中国道路的历史必然、文化内涵与独特优势;“识其所在”才能保持清醒,立足中华民族伟大历史实践和当代实践,用中国道理总结好中国经验,把中国经验提升为中国理论;“明其将往”才能坚定信念,将中华文化③(rónɡ)入中国式现代化的伟大实践中,共同努力创造属于我们这个时代的新文化,( )、信心百倍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
(摘自《推进文化自信自强 》选自《人民日报》2024年01月30日))
(1)根据拼音,依次写出①②③处相应的汉字(正楷字或行楷字)。
(2)依次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A. 凝聚 波涛汹涌 慷慨激昂
B. 汇聚 波涛汹涌 意气风发
C. 凝聚 波澜壮阔 意气风发
D. 汇聚 波澜壮阔 慷慨激昂
(3)文中横线上补写的句子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中华文明的智慧结晶和精华所在,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根基,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
B. 中华民族的根和魂,是中华文明的智慧结晶和精华所在,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根基。
C. 中华民族的根和魂,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根基,是中华文明的智慧结晶和精华所在。
D. 中华文明的智慧结晶和精华所在,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根基。
【答案】(1)撇 粹 融 (2)C (3)D
【解析】
(1)本题考查看拼音写汉字。
撇(piě):汉字主要笔画之一,自右上向左下斜。
国粹(guó cuì):指我国文化中的精华。
融入(róng rù):融合;混入、混合。
(2)本题考查词语运用。
第一处。凝聚:聚集;积聚。汇聚:聚集在一起。根据“大国底蕴”的意思,用“凝聚”搭配恰当;
第二处。波涛汹涌:形容波浪又大又急。波澜壮阔:比喻声势雄壮浩大(多用于诗文、群众运动等)。本处用来形容中华五千多年文明史,用“波澜壮阔”恰当;
第三处。慷慨激昂:形容情绪、语调激动昂扬而充满正气。意气风发:形容精神振奋,气概昂扬。根据“信心百倍”,可知用“意气风发”恰当;
故选C。
(3)本题考查句子衔接。
横线处三个句子,意思逐句深入,因此应补写“中华文明的智慧结晶和精华所在,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根基”;
故选D。
3. 名著阅读
(1)《骆驼祥子》中祥子买的第一辆车被_______抢走了;好不容易辛苦拉车攒下钱买的第三辆车因为置办_______的丧事不得不卖掉了。
(2)阅读下面的语段,按要求作答。
到了南长街口上,祥子乘着拐弯儿的机会,向后溜了一眼,那个人还跟着呢。他几乎忘了地上的雪,脚底下加了劲。直长而白亮的路,只有些冷冷的灯光,背后追着个侦探!…… 一气跑到北口,自行车还跟着呢!他进了小胡同,还跟着!出了胡同,还跟着!(《骆驼祥子》)
这则故事的结局是怎样?请简要写出事件的结果。
【答案】(1)①大兵 ②虎妞
(2)把祥子的全部积蓄都给敲诈走了。
【解析】
(1)本题考查名著阅读。
第一空:根据原文可知,祥子买的第一辆车是在军阀混战的年代被大兵抢走的。军阀混战导致社会秩序混乱,大兵们横行霸道,无恶不作,他们抢夺百姓的财物,甚至包括祥子辛苦拉车赚来的第一辆车。因此,此空应填“大兵”。
第二空:根据原文可知,祥子好不容易攒下钱买的第三辆车是因为置办虎妞的丧事而不得不卖掉的。虎妞是祥子的妻子,她的离世对祥子来说是一个巨大的打击,不仅情感上难以接受,经济上更是雪上加霜。为了筹措丧葬费用,祥子不得不将辛苦攒下的第三辆车卖掉。因此,此空应填“虎妞”。
(2)本题考查内容的理解和概括。
在这段文字中,我们可以看到祥子正处于一种极度紧张和恐惧的状态,原因是他身后一直紧跟着一个侦探。祥子不断加速,企图通过改变路线和速度来摆脱这位侦探的追踪,但无论他如何努力,侦探始终如影随形,紧追不舍。这种持续的追踪和威胁,最终导致了故事的高潮和结局。面对侦探的勒索和威胁,祥子无奈而又绝望地交出了自己辛苦攒下的全部积蓄。这不仅仅是祥子个人积蓄的丧失,更是他对于生活希望的破灭,对于未来梦想的幻灭。侦探的敲诈行为,无疑是对祥子的一次沉重打击。他原本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能够过上更好的生活,但现实却如此残酷,他的所有努力在一瞬间化为乌有。这个结局展示了当时社会的不公和残酷,也揭示了祥子作为底层劳动者的无奈和辛酸。因此,这则故事的结局是:侦探成功敲诈了祥子的全部积蓄,使得祥子的生活陷入了更大的困境,也让他对于未来的梦想和希望变得更为渺茫。
二、阅读(65分)
(一)(7分)
竹里馆
唐·王维
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
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书事
唐·王维
轻阴阁①小雨,深院昼慵开。
坐看苍苔色,欲上人衣来。
【注】①阁:同“搁”,阻止,延滞,停下来。
4. 对上面两首诗分析不正确的一项( )
A. 从体裁上看,两首诗都是五言绝句,从题材上看,两首诗都是写幽居之情趣。
B. 《竹里馆》前两句写诗人独自一人坐在幽深茂密的竹林之中,一边弹着琴,一边又发出长长的啸声。这些都体现出诗人叹惋惆怅的心境。
C. 《书事》中的“阁”字别有趣味,仿佛是轻阴迫使小雨停止。淡淡两句,把读者带到一片宁静的小天地中。
D. 《书事》中青苔本是静景,诗人化静为动,表现出色彩奇妙的运动,写出仿佛流动于整个空间的苍苔翠色,让人感受到深院的幽静。
5. 两首诗歌表达的情感有何相同之处?请结合诗句具体分析。
【答案】4. B
5. 相同之处:表现了诗人宁静淡泊的心情,对幽居生活的热爱与陶醉,以及高雅绝俗的追求。《竹里馆》诗中诗人身处竹林,弹琴、放歌自娱自乐,与月相伴,悠然自得。《书事》诗中诗人在院中坐看青苔,享受满院翠绿,闲静疏懒。
【解析】
【4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诗歌内容理解与分析。
B.“体现出诗人叹惋惆怅的心境”表述错误。《竹里馆》一二句,用“幽篁”“深林”“明月”三个词写景,以“独坐”“弹琴”“长啸”三个词写人物活动,写弹琴、长啸,则是以声响托出静境。这两句写出了竹林的清幽和诗人的闲适生活以及情趣,描绘了诗人月下独坐、弹琴长啸的悠闲生活,传达出诗人宁静、淡泊的心情,表现了清幽宁静、高雅绝俗的境界;
故选B。
【5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诗歌情感的理解。
解答此题要结合相关诗句分析。《竹里馆》诗前两句中情景交融,抒发了诗人安闲自得之情。“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使用了拟人化的手法,把倾洒着银辉的一轮明月当成心心相印的知己朋友,抒发了诗人置身于大自然的淡泊情志和闲适的胸怀;《书事》前两句中“阁”字别有趣味,仿佛是轻阴迫使小雨停止,虽是白昼,诗人也懒得去开那院门,表达诗人喜欢静谧的个性和雨后闲适的情调。“坐看苍苔色,欲上人衣来”作者运用移情和拟人手法,化无情之景为有情之物。诗中透露出对清幽恬静生活的陶醉之情。所以,两首诗的相同之处都表现了诗人闲适恬淡的心境,对清幽高雅的隐居生活的喜爱及淡泊宁静的情怀。
(二)(16分)
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下面小题。
初,权谓蒙及蒋钦曰:“卿今并当涂掌事,宜学问以自开益①。”蒙曰:“在军中常苦多务,恐不容复读书。”权曰:“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少时历《诗》《书》《礼记》《左传》《国语》,自以为大有所益。如卿二人,意性朗悟,学必得之,宁当不为乎?宜急读《孙子》《六韬》《左传》《国语》。孔子言‘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光武②当兵马之务手不释卷终成大业。孟德亦自谓老而好学。卿何独不自勉勖③邪?”蒙始就学。
(节选自《江表传》,有改动)
【注】①开益:启发。②光武:指汉光武帝刘秀。③勉勖:勉励。
6. 下列对乙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光武当兵马之务/手不释卷终成/大业
B. 光武当兵马之务/手不释卷/终成大业
C. 光武/当兵马之务手不释卷/终成大业
D. 光武/当兵马之务/手不释卷终成大业
7. 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
(1)权谓蒙及蒋钦曰 及:________
(2)宜急读《孙子》《六韬》《左传》《国语》 急:_________
(3)卿何独不自勉勖邪 何:_________
8. 用现代汉语翻译两文中画直线句子。
(1)在军中常苦多务,恐不容复读书。
(2)如卿二人,意性朗悟,学必得之,宁当不为乎?
9. 面对吕蒙的推托,《孙权历学》和本文中孙权采取的劝学方法有何异同?
【答案】6. B
7.(1)和 (2)赶紧、赶快 (3)为什么
8. (1)(我)在军队中经常苦于事务繁多,担心没有时间再去读书。(2)像你们两人,脑筋好用,学了肯定有用,为什么不去做呢?
9. 相同点:都采取了现身说法的方法。/不同点:乙文还采取了引用名言/和举名人事例的方法。
【解析】
【6题详解】
本题考查文言断句。
句意:当年光武帝统帅兵马的时候,仍然每天手不释卷,最后成就一番事业。
“光武当兵马之务”为状语,“手不释卷”和“终成大业”是对光武帝的描述;故断句为:光武当兵马之务/手不释卷/终成大业。
故选B。
【7题详解】
本题考查重点文言词语在文中的含义。解释词语要注意理解文言词语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用法,如通假字、词性活用、古今异义等现象。
(1)句意:孙权对吕蒙、蒋钦说。及:和。
(2)句意:应该赶快把《孙子》《六韬》《左传》《国语》。急:赶紧、赶快。
(3)句意:你们为什么不勉励呢?何:为什么。
【8题详解】
本题考查文言语句翻译。注意重点字词:
(1)苦:苦于;多务:事务繁多;恐:担心;不容:不许;复:又、再。
(2)如:像;朗悟:颖悟,聪明;宁:为什么;为:做;乎:呢。
【9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比阅读。
相同点:结合《孙权劝学》中“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和本文中“孤少时历《诗》《书》《礼记》《左传》《国语》,自以为大有所益”可知,两文中孙权都采取了现身说法的方式进行劝学。
不同点:结合本文中“孔子言‘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光武当兵马之务手不释卷终成大业。孟德亦自谓老而好学。卿何独不自勉勖邪”可知,乙文中孙权还通过引用名言和名人事例进行劝学。
参考译文:
当初,孙权对吕蒙、蒋钦说:“你俩现在一起当权掌管事务,应当多学习,对自己有好处。”吕蒙说:“在军中经常苦于军务繁忙,恐怕没有时间读书。”孙权说:“你说军务繁忙,谁像我?我小时候读《诗》《书》《礼记》《左传》《国语》,只是不读《易》。一直到统帅江东以后读三史、各家的兵书,自己觉得大有益处。像你们两人,脑筋好用,学了肯定有用,为什么不去做呢?应该赶快读《孙子》《六韬》《左传》《国语》。孔子说:‘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当年光武帝统帅兵马的时候,还手不释卷,最后成就一番事业。曹操也自称是老而好学。你们为什么不勉励呢?”吕蒙就开始学习。
(三)(2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年是一个动词
赵玉明
(1)年是一个动词,首先动起来的是心。
(2)刚进入腊月,我就接到母亲的电话。她知道我春节不回家,要把年货寄给我。
(3)虽然早就决定春节不回家,但对于远离故乡的人,特别是过年这样的传统节日,又是接到母亲的电话,就有些想家了。平静的心不再平静,心动了起来。
(4)故乡的年,从冬月就忙碌起来。进入冬月,开始杀年猪。杀年猪的人家,会挨家挨户地把同村的邻居都请到家里,吃猪肉、喝猪杂汤。男人们帮忙抬猪,女人们帮忙烧火做饭,孩子们边看热闹边等着吃杀猪饭。那时没有冰箱,无处存放新鲜猪肉。吃完杀猪饭,第二天腌肉。母亲早就把屋角的大瓦缸洗净晒干,先是在缸底撒上一层盐,铺上一层肉,再撒一层盐,铺一层肉。待肉都铺完、盐都撒匀后,才盖上桐木盖。一周过去,盐全部渗透到肉里,就可以取出来晾晒。冬日杲杲,北风干燥,在风和阳光的作用下,普通的猪肉不再普通。经过风吹日晒后,居然收获了意想不到的腊香美味。
(5)年猪杀好,肉腌好,过年的头等大事就算完成了。腊月的赶大集、买年货,妥妥地是过年前最开心的事。街上集市里炸年糕、炸糍粑、炒花生,好吃的零食品种繁多,还有好玩的风车、窗花、生肖灯笼,应有尽有。集市里人头攒动,热闹不已。
(6)故乡的年,想起来就让人心动。
(7)年是一个动词,除了心动,还有行动。要轮流值班的同事英子无法回家过年,早已行动起来。虽然她一人在异地过年,还是准备了丰富的年货。除了家乡特产,还有本地海鲜食材。酷爱猫咪的她,不仅买了猫咪对联,还给“毛孩子”买了新年装,准备参加朋友圈“晒娃”大赛。她说,即使无法回家,一个人也要好好地过出浓浓的年味。
(8)会议室里,好几个同事正在写春联。他们泼墨挥毫,飘逸隽永的行书,古拙典雅的隶书,整个会议室里弥漫着浓郁的墨香。红红的春联,一片火红的海洋,一片喜庆的海洋,不仅送上了深深的祝福,还营造了浓浓的年味,让留在榕城过年的同事感受到家的温馨,看得让人心里感动。
(9)小区外的早市,除了琳琅满目的蔬果食品,新增加的过年装饰用品,从街头一直蜿蜒到街尾,像是到了年货市场。一眼望去,红红的春联、窗花、红灯笼、中国结和“福”字,一条街都流淌着红红火火的年味,人的心情也跟着敞亮起来。
(10)年在岁末吹响集结号,让无数在外打拼的游子,背起思乡的行囊,行走在回家的路上。村头的槐树在招手,母亲做好佳肴依在小院门口翘首张望,期盼孩子回家乡。无论你走多远,无论你在干啥,无论是飞机、动车还是高铁,过年了,一个个在外的游子如迁徙的鸟,沿着家的方向,沿着出发时的路,回家。
(11)年是一个名词,更是一个动词。年越来越近,甚至空气中都弥漫着年的气息。这气息,在乡村,在城市,在无处不在的空间里,在你在我在他,在每个人的心里。
(摘自《福建日报》2024.2.4)
10. 下面对文章内容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作为远离故乡的人,特别是过年这样的传统节日,当接到母亲的电话,就会想家心动起来。
B. 浓浓的年味的营造不因空间的隔离和工作无法归乡的缘由而缺失,方式不同,年味浓浓。
C. 本文采用倒叙的手法,在回忆中充满对年的期盼与留恋,更是对母亲有深深的内疚与依恋。
D. 本文语言流畅清新,综合运用了记叙、描写、议论、抒情等表达方式,情感真挚读来共鸣。
11. 年有心动,也有行动,阅读全文,说说本文写了关于年的哪几件事?请简要概括。
12. 根据括号内的要求,回答问题
(1)母亲早就把屋角的大瓦缸洗净晒干,先是在缸底撒上一层盐,铺上一层肉,再撒一层盐,铺一层肉。待肉都铺完、盐都撒匀后,才盖上桐木盖。(赏析加点词语的表达效果)
(2)无论你走多远,无论你在干啥,无论是飞机、动车还是高铁,过年了,一个个在外的游子如迁徙的鸟,沿着家的方向,沿着出发时的路,回家。(从修辞和句式角度赏析句子)
13. 第(12)段划波浪线句子“这气息,在乡村,在城市,在无处不在的空间里,在你在我在他,在每个人的心里。”含义丰富,请说说你的理解。
14. 标题“年是个动词”有什么妙处?请简要分析。
【答案】10. C
11. (1)杀年猪腌猪肉(2)赶大集、买年货(3)为宠物(猫咪)置办年的行头(4)写春联(5)逛小区外挂满过年装饰用品的早市
12. (1)(1)“撒”“铺”“盖”一系列动词,细致写出母亲腌制猪肉过程,写出了母亲的细致与庄重。
(2)排比、比喻的修辞手法,强调了年对游子的吸引,归家的急切。长短句结合,句式变换,节奏感强。
13. 年的气息在乡村和城市里弥漫,在每个中华民族子孙里常驻永存,不因地域空间而改变,年是中华传统的载体,年是凝聚亲情的纽带,年是游子归家思乡的牵挂与依恋。(大意对即可)
14. (1)交代了写作对象,以年为特定对象,交代了关于对年俗年事的回忆和描写。(2)标题中的“动”一语双关,即指心动向往,也指行动,营造年味,体会年的乐趣。(3)题目新颖,充满画面感,把抽象的时间词“年”写活了,读来生动有趣。
【解析】
【10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与分析。
C.“对母亲有深深的内疚与依恋”表述错误,根据第(3)段“虽然早就决定春节不回家,但对于远离故乡的人,特别是过年这样的传统节日,又是接到母亲的电话,就有些想家了。平静的心不再平静,心动了起来”可知,作者只是想家,并没有流露出内疚和依恋的感情;
故选C。
【11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概括梳理。
(1)根据第(4)段“故乡的年,从冬月就忙碌起来。进入冬月,开始杀年猪。……居然收获了意想不到的腊香美味”,可以概括为:杀年猪腌猪肉;
(2)根据第(5)段“年猪杀好,肉腌好,过年的头等大事就算完成了。腊月的赶大集、买年货,妥妥地是过年前最开心的事。街上集市里炸年糕、炸糍粑、炒花生,好吃的零食品种繁多,还有好玩的风车、窗花、生肖灯笼,应有尽有。集市里人头攒动,热闹不已”可以概括为:赶大集、买年货;
(3)根据第(7)段“酷爱猫咪的她,不仅买了猫咪对联,还给“毛孩子”买了新年装,准备参加朋友圈“晒娃”大赛”可以概括为:为宠物(猫咪)置办年的行头;
(4)根据第(8)段“会议室里,好几个同事正在写春联。……看得让人心里感动”可以概括为:写春联;
(5)根据第(9)段“小区外的早市,除了琳琅满目的蔬果食品,新增加的过年装饰用品,从街头一直蜿蜒到街尾,像是到了年货市场。一眼望去,红红的春联、窗花、红灯笼、中国结和“福”字,一条街都流淌着红红火火的年味,人的心情也跟着敞亮起来”可以概括为:逛小区外挂满过年装饰用品的早市。
【12题详解】
本题考查赏析句子。
(1)加点的词语“撒”“铺”“盖”都是动词,这一系列的动词,生动细致地写出母亲腌制猪肉的过程,因为没有冰箱保鲜,所以母亲对腌猪肉的事儿做得认真而又细致,从侧面表现了人们对过年的重视。
(2)“无论……无论……无论……”构成了排比句,强调了所有的游子对家、对年的向往。“一个个在外的游子如迁徙的鸟”这一句,把游子比作迁徙的鸟,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强调了游子的长途奔波,以及归家的急切心情。从句式上看,这几句有长有短,长短句结合,句式变换,节奏感强。
【13题详解】
本题考查句子的含义。
“在乡村,在城市,在无处不在的空间里”,首先从空间范围上表现了年的气息弥漫之广,不管是城市还是乡村,只要有中华民族的子孙在的地方,就有对年的热烈期盼。“在你在我在他,在每个人的心里”则说明,年的气息在每个中华民族的子孙心里常驻永存,不因地域空间而改变,年是中华传统的载体,年是凝聚亲情的纽带,年是游子归家思乡的牵挂与依恋。
【14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标题的理解。
(1)“年”交代了写作对象,以“年”为特定对象,文中主要回忆了杀年猪,赶大集、买年货、写对联等和年俗、年事有关的回忆,描写了人们热烈迎接新年到来场景。
(2)根据第(6)段“故乡的年,想起来就让人心动”和第(7)段“年是一个动词,除了心动,还有行动”可知,标题中的“动”一语双关,即指心动向往,也指行动,营造年味,体会年的乐趣。
(3)“年是一个动词”,这个题目新颖,充满画面感,好像让人们看到了为迎接新年的到来,大家忙忙碌碌的场景。“年”本来是一个抽象的表示时间的词语,但是说它是一个动词,则通过种种事件的回忆和场景的描写,把“年”写活了,读来生动有趣。
(四)(1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①面对烂漫春光,有人在“红杏枝头”品味春意,于“拂堤杨柳”陶醉春雾,有人却语竭词穷,停留在“哇”“超赞”的简单感叹。尽管众人眼中的景色不同,但网络语言风靡、文化内涵缺失的现象,不经意间影响着越来越多人的日常交流和情感表达。
②汉语在表达上有简洁生动、意蕴深长的特点。比如,单就一个“笑”字,就有前仰后合的大笑、勉为其难的苦笑、尖酸刻薄的嘲笑等区分,仅形容笑声就有“哈哈”“嘻嘻”“嘿嘿”“扑哧”等。可以说,多样的表达折射出多重情感,反映着多彩生活。
③然而,最近的一项调查显示,76.5%的受访者感觉自己的语言越来越贫乏,主要表现在不会用复杂且精确的修辞,及基本不会引用乃至创作诗句。正如网友所说,“有时脑子里想一件事,无法很利索、饱满地说出来”,越来越多的人习惯用一套固定句式或很多夸张的语气词,看似个性实则雷同,既钝化了丰富多彩的表达方式,也在一定程度上阻滞了吐故纳新的文化积累。
④是我们的语言贫乏了吗?并不尽然。从存量上来说,我们词汇、句子、典故等语料的多少,可能并没有太大变化。从增量上说,网络语言等已有新的迅猛增加。与其说语言贫乏,不如说是表达上的一种偏爱。互联网时代争分夺秒,自然要求更直接的信息、更简洁的表达。信息洪流的湍急,也让同质化信息唾手可得,随手复制粘贴称得上高效。网络语言所创造的大量新词句、新修辞,在简化语言的同时也为其注入了鲜活的生命力和时代感。
⑤语言的活力来自常用常新。在一个新词汇层出不穷的时代,准确说出所思所想,比不假思索套用流行词汇更有价值。很多时候,网络用语的风头正盛只是暂时的,真正拥有生命力的语言总会在时间的沉淀下大浪淘沙。只有直面内心感受的差异化表达,才能经久不衰,造就语言的经典。
⑥身处网络时代,我们或许更需要“咬文嚼字”。一段时间以来,从教科书上的“姥姥”“外婆”的称谓之争,到“远上寒山石径斜”“乡音无改鬓毛衰”等诗词的古音讨论,如今的语言生活空前活跃也空前复杂。在语言的吐故纳新中,倒映着传统与现代的激荡、文化与生活的互动。如何对待语言、如何更好表达,其实也是如何善待文化、对待生活。语言是文化的载体,用丰富的表达去认清自我、认识生活,在创新与守正的辩证中感悟过去、探索未来,语言的河流就会奔腾不息,交流与沟通就能心心相印。
15. 下列对选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面对美好春色,人们的表达是不尽相同的,这与人们驾驭语言的能力有较大关系。
B. 76.5%的国人感觉自己的语言越来越贫乏,不会使用修辞,更不会引用或是创作诗句。
C. 虽然在表达时语言贫乏,但是从增量上来看,网络语言等已经有了新的迅猛增加。
D. 一些称谓之争及诗词的古音讨论,反映出如今语言生活的空前活跃和复杂。
16. 作者怎样看待网络语言风靡这一现象,请简要概括
17. 如何善用我们的语言宝库?请简要概括。
【答案】15. B
16. ①影响日常交际与表达。②钝化了丰富多彩的表达方式,阻止了吐故纳新的文化积累。③为语言注入了鲜活的生命力和时代感。
17. ①要直面内心感受,差异化表达。②咬文嚼字,吐故纳新。③表达要丰富,创新与守正要结合。
【解析】
【15题详解】
本题考查内容理解。B.第三段“最近的一项调查显示,76.5%的受访者感觉自己的语言越来越贫乏,主要表现在不会用复杂且精确的修辞,及基本不会引用乃至创作诗句。”中说是“76.5%的受访者,选项中说76.5%的国人是不对的。故选B。
【16题详解】
本题考查内容的筛选与概括。
第一段“尽管众人眼中的景色不同,但网络语言风靡、文化内涵缺失的现象,不经意间影响着越来越多人的日常交流和情感表达。”可以得出:影响了日常交流和情感表达;
第三段“越来越多的人习惯用一套固定句式或很多夸张的语气词,看似个性实则雷同,既钝化了丰富多彩的表达方式,也在一定程度上阻滞了吐故纳新的文化积累。”可以得出:钝化了丰富多彩的表达方式,也在一定程度上阻滞了吐故纳新的文化积累;
第四段“网络语言所创造的大量新词句、新修辞,在简化语言的同时也为其注入了鲜活的生命力和时代感。”可以得出:注入了鲜活的生命力和时代感。
【17题详解】
本题考查内容的理解与概括。
文章第一至四段写网络语言的缺点和优点,第五段和第六段写的是我们应该怎么面对。
第五段中“语言的活力来自常用常新。”“只有直面内心感受的差异化表达,才能经久不衰,造就语言的经典。”得出我们应该直面内心感受的差异化表达,而且要经常说。
第六段“身处网络时代,我们或许更需要‘咬文嚼字’。”“在语言的吐故纳新中,倒映着传统与现代的激荡、文化与生活的互动。”中可以概括为语言需要咬文嚼字、吐故纳新。“语言是文化的载体,用丰富的表达去认清自我、认识生活,在创新与守正的辩证中感悟过去、探索未来,语言的河流就会奔腾不息,交流与沟通就能心心相印。”中可以概括出语言是在创新与守正的辩证中得到发展。
(五)(10分)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2024年是甲辰年(龙)。中国龙具有很强的进取精神,它的活动空间十分广阔,能上九天,能潜深渊。中国传统艺术中的龙形象,大多是飞龙、腾龙或奔龙,朝气蓬勃,奋发向上,威武不屈。中国神话传说中的龙,大多是一往无前、势不可挡、无所畏惧的。同时中国龙也象征着独立精神,中国龙的艺术形象,与龙有关的种种文化现象也自成一体、独具一格。
材料二:
2024年春晚的标识
备注:龙行龘龘(lóng xíng dá dá)为中国古文,出自四库本《玉篇》23龙部第8字,
材料三:
中国龙与西方龙的比较
18. 下列对材料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中国传统艺术中的龙形象形态各异,栩栩如生,大多是飞龙、腾龙或奔龙。
B. 中国龙的艺术形象和中国龙有关的种种文化现象也是自成一体、独具一格。
C. 中国龙和西方龙在外形上都很庞大抽象,但在结构体形上有巨大鲜明的差异。
D. 中国龙和西方龙的英文名有差别,但它们的内涵文化在东西方交流可以统一。
19. 2024年春晚的标识很有创意,请你说说这一标识的组成和寓意。
20. 在班级开展“龙年说龙”主题活动中,请你参与某小组准备根据材料拟写一段中国龙推介语的活动,代表该小组在班级交流。
【答案】18. D
19. (1)标识上由数字2024、飘飞的龙爪,和文字龙行龘龘及春晚底色水印构成
(2)寓意:七龙共舞,群龙腾飞的姿态,2024年总台春晚以“龘”字为题眼,用“龘龘”之姿生动描摹十四亿中华儿女奋发有为、昂扬向上,一往无前,同时龘龘由龙的繁体字构成,来自四库本,充满中国传统文化元素,源远流长。
20. (1)中国龙外形综合多种动物,是综合体动物的抽象化身;(2)中国龙艺术形象鲜明,它朝气蓬勃,奋发向上,威武不屈,往往具有一往无前、势不可挡、无所畏惧的神话色彩。(3)在性格上威武正气,高贵尊荣,象征着中华文明的守护神,是权威与力量的象征,与西方龙有很大区别;(4)中国龙具有进取精神和独立精神。(答到三点即可)
【解析】
【18题详解】
本题考查材料信息的理解和分析。
D.有误。根据材料三中对中国龙和西方龙的比较,可以看出它们在性格、象征等方面有着显著的不同,反映了两种文化背景下对龙的理解和诠释的差异。因此,它们的内涵文化在东西方交流中并不能简单地统一。
故选D。
【19题详解】
本题考查图文转换。本题要求分析2024年春晚标识的组成和寓意。在回答时,考生需要首先明确标识的组成元素,包括主体图案、数字融合等,并解释这些元素是如何结合在一起的。其次,考生需深入挖掘标识的寓意,包括它如何体现中华民族的精神风貌、文化传承以及时代特色等。在回答过程中,要注意语言流畅、逻辑清晰,既要准确描述标识的组成,又要深入阐述其寓意。
组成:标识主体由汉字“龙”的繁体字“龍”演化而来,巧妙地融合了数字“2024”的元素。其中,“龙”字以一种动感的形态展现,仿佛群龙共舞,龙腾飞跃,赋予了整个标识生动的视觉效果。同时,数字“2024”巧妙地融入“龙”字之中,既体现了标识的主题年份,又使整个设计更加和谐统一。
寓意:标识以“龙”字为题眼,寓意着2024年总台春晚将展现中华民族奋发有为、昂扬向上的精神风貌。群龙腾飞的姿态象征着十四亿中华儿女一往无前的进取精神,以及追求美好未来的坚定信念。同时,“龙”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元素,也寓意着春晚将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展现中华民族的独特魅力和文化底蕴。此外,标识中的数字“2024”也代表着这一时代的特色,寓意着春晚将紧跟时代步伐,为观众带来一场充满时代感和创新精神的视听盛宴。
示例:2024年春晚标识的组成独具匠心,以繁体“龙”字为主体,巧妙融入“2024”字样,形成一幅既传统又现代的画面。龙身蜿蜒曲折,如同舞动的丝带,彰显着龙的精神和活力。数字“2024”则巧妙地穿插其中,既体现了标识的时效性,又增添了设计感。这一标识的寓意深远,龙作为中华民族的象征,代表着团结、奋进和力量。而“2024”则预示着新的一年,新的起点,新的征程。整个标识既是对传统文化的致敬,也是对未来的美好期盼。
【20题详解】
本题考查拟写推荐词。本题要求代表小组在班级交流活动中推介中国龙。在准备推介语时,应重点参考提供的资料,并围绕中国龙的外形、艺术形象、性格象征以及精神内涵等方面展开。推介语应简洁明了,既能准确传达中国龙的特点,又能引起听众的兴趣和共鸣。注意表达流畅,语气庄重,体现出对中国龙文化的尊重与自豪。
示例:
亲爱的同学们:今天,我要向大家推介的,是承载着中华民族深厚文化底蕴的中国龙。它外形威猛,艺术形象鲜明,代表着奋发向上、威武不屈的精神。中国龙是正义的化身,威严而尊贵,更是我们中华文明的守护神。在新的一年里,让我们一同传承龙的精神,昂首阔步,勇往直前!
三、作文(60分)
21. 根据要求作文。
月亮、芦苇、家书、年戏……离我们远吗?诗意、美好、民俗、传统……离我们远吗?
请以“未曾走远”或“渐渐远了”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1)除诗歌外文体自选;(2)不少于600字;(3)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地名、校名、人名,不得套作,不得抄袭。
【答案】略项目
中国龙
西方龙
英文名
lng
dragn
外形
头似驼、角似鹿、眼似兔、项似蛇、腹似蜃、鳞似鲤、爪似鹰、掌似虎、耳似牛
身体比较像美洲狮,有巨大的像蝙蝠一样的羽翼,还有四条腿,头比较像马,全身都覆盖着坚硬的鳞甲,会喷火和吞吐雷电
性格
威武正气,高贵尊荣
有魔力的怪兽,攻击性很强
象征
中华文明的守护神,权威与力量的象征
邪恶和恐惧的象征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福建省龙岩市上杭县东南片区2023-2024学年八年级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卷(含答案),共20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默写题,材料题,阅读理解与欣赏,写作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福建省龙岩市上杭县东北片区2023-2024学年八年级下学期期中语文试题(原卷版+解析版),文件包含福建省龙岩市上杭县东北片区2023-2024学年八年级下学期期中语文试题原卷版docx、福建省龙岩市上杭县东北片区2023-2024学年八年级下学期期中语文试题解析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26页, 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福建省龙岩市上杭县东北片区2023-2024学年八年级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文件包含八年级语文答题卷docx、八年级语文试题参考答案docx、福建省龙岩市上杭县东北片区2023-2024学年八年级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docx、八年级语文答题卷pdf等4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13页, 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