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中图版 (2019)选择性必修1 自然地理基础第一节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学案
展开一、自然地理要素及其相互关系
1.自然地理环境的组成:地貌、气候、水文、生物、土壤等要素。
2.自然地理环境要素之间的关系:相互作用和相互联系,相互依赖、相互制约。
3.自然地理要素间相互联系的表现形式:物质交换和能量转化。
判断下列说法的正误。
1.阳光不属于自然地理环境要素。( )
2.自然地理环境中的各要素相互独立,彼此不发生任何联系的。( )
3.自然地理环境中某一要素的变化,只影响当地自然地理环境。( )
4.“大河滔滔、泥沙俱下”反映的是能量交换过程。( )
提示:1.× 阳光是太阳辐射的重要表现形式,不断为地球提供能量,是自然地理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
2.× 自然地理环境中各要素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某一要素发生变化,其他要素甚至整体都会发生改变。
3.× 某一要素的变化,不仅影响当地的整个自然地理环境,还会对其他地区的自然地理环境产生一定的影响。
4.× 泥沙俱下反映了物质的迁移而不是能量的交换。
二、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的表现
1.表现
(1)自然地理要素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和相互渗透形成一个有机整体。
(2)各自然地理要素之间是相互制约的,某一自然地理要素的变化会导致其他自然地理要素甚至整个自然地理环境整体的变化,即“牵一发而动全身”。
(3)自然地理要素之间相互作用会产生单个自然地理要素所不具备的新功能,如生产功能和平衡功能。
2.意义:对于自然资源的开发利用、自然地理环境变化的预测、自然区划、生态环境保护和区域开发等方面都具有重要意义。
举例说明一个地区自然地理环境要素的变化是否会影响到其他区域。
提示:是的。如黄河中游流经黄土高原,黄土高原夏季降水集中,多暴雨,水土流失严重,黄河下游泥沙堆积,形成“地上河”。
2020年8月21日凌晨,四川省雅安市汉源县富泉镇中海村6组受连续强降雨影响,发生山体滑坡。原本覆盖绿色植被的山体表面露出一块斜长约880米、宽约280米的泥黄色破坏面。此次山体滑坡造成省道435线交通中断,9人被埋,其中7人遇难,2人失联。
问题1 (综合思维)此次山体滑坡影响了哪些地理要素?
提示:地貌形态的改变。山体滑坡导致水文状况发生改变(形成堰塞湖),进而影响了人类活动(淹没村庄,摧毁交通)。
问题2 (综合思维)植被要素的变化与山体滑坡有何关系?
提示:山区植被覆盖率的减少可能会引发山体滑坡。
自然地理要素及其相互关系
1.下图为陆地环境主要构成要素的相互关联图。读图,完成(1)~(2)题。
(1)松花江和珠江水文特征不同,关键是图中哪个箭头所起的作用( )
A.① B.② C.③ D.④
(2)能表示黄土高原地貌特征形成的箭头是( )
A.⑤ B.⑥ C.⑦ D.⑧
(1)A (2)B [第(1)题,河流的水文特征包括流量大小、流量的季节变化、结冰期长短、含沙量大小等方面,而这些方面与河流流域内的气候密切相关。松花江地处我国东北地区,为温带季风气候区,而珠江位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区,两条河流由于流经地区气候不同,水文特征差异很大。第(2)题,黄土高原地表千沟万壑的形态,主要是由流水侵蚀作用形成的,图中⑥表示水文对地貌的影响。故选B。]
森林过度采伐导致东北自然环境的整体变化
东北林区北部为寒温带针叶林,南部为针阔叶混交林(图a)和温带落叶阔叶林。经过100多年的大规模采伐(图b),至20世纪末,东北林海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森林面积锐减。森林面积锐减,一方面造成土壤缺乏枯枝落叶的补给,且水土流失加剧,土壤肥力下降;另一方面降低了森林滞留降水的功能,导致降水时易形成洪水(图c),无降水时河流水量锐减甚至断流。水土流失加剧使地面沟谷纵横(图d),土层变薄,岩石裸露,岩石的风化速度加快。
自20世纪末,随着天然林保护工程的实施,东北林区得到了有效的保护,森林逐渐恢复。
问题1 (区域认知)说出我国东北林区的范围及气候特征。
提示:我国东北林区的范围主要包括大、小兴安岭以及长白山地。该区的气候特征是夏季短促、高温多雨,冬季漫长、寒冷干燥。
问题2 (综合思维)东北林区森林面积锐减后带来的环境变化主要有哪些表现?
提示:水土流失加剧、土壤肥力下降、旱涝灾害加剧。
问题3 (人地协调观)目前,东北林区的生态环境正在逐步改善,其主要原因是什么?
提示:实施了天然林保护工程,停止了天然林的砍伐,森林逐渐恢复,因此生态环境逐步改善。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规律
1.自然地理环境各要素并不是孤立存在和发展的,而是作为整体的一部分发展变化着。例如,撒哈拉沙漠各要素的关系。
2.某一要素的变化会导致其他要素甚至整个自然地理环境状态的改变。即自然地理环境具有“牵一发而动全身”的特点。例如,全球变暖的原因及危害。
3.不同区域自然地理环境之间是相互联系的,一个区域的变化会影响到其他区域。例如,黄土高原水土流失对黄河下游地区的影响。
4.自然地理要素间相互作用产生新功能
自然地理环境作为一个系统,除了具有每个自然地理要素的独特功能外,还具有各要素相互作用产生的一些新功能,如生产功能、平衡功能等。如下表:
2.下图中M表示绿色植物。读图,回答(1)~(2)题。
(1)图示过程反映了自然地理环境的( )
A.生产功能B.呼吸作用
C.分解功能D.化合作用
(2)大气中二氧化碳含量增加的主要原因是( )
A.植物的光合作用
B.化石燃料的燃烧
C.动植物尸体的分解
D.动植物的呼吸作用
(1)A (2)B [第(1)题,图示过程反映了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自然地理环境通过光合作用实现了生产功能。第(2)题,燃烧化石燃料,向大气中排放大量的二氧化碳,加上森林的砍伐使森林吸收二氧化碳的能力减弱,导致大气中二氧化碳含量增加。]
题组1 自然地理环境要素及其相互关系
富铝土是指土壤形成过程中由于淋溶作用强烈,铁、铝氧化物因流动性小而相对积累起来的一类土壤的总称。其在我国分布广,包含多种土壤类型,并具有下图所示的过渡关系。据此完成1~2题。
1.影响富铝土形成的主要自然因素是( )
A.成土母质 B.气候 C.生物 D.地形
2.下列土壤类型中,铁、铝相对含量最高的是( )
A.赤红壤B.砖红壤
C.红壤D.黄壤
1.B 2.B [第1题,由材料可知,富铝土的形成是强烈的淋溶作用的结果,淋溶作用强的地区,气候湿热,B正确。第2题,根据材料可知,湿热气候更易形成富铝土。红壤、赤红壤分布区,热量较低,土壤铁、铝相对含量较少,A、C错误;黄壤分布的地区热量较低,铁、铝相对含量较少,D错误;砖红壤分布区热量高,且相对湿润,所以铁、铝相对含量最高的是砖红壤,B正确。]
题组2 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的表现
读我国某干旱地区农业生产系统各要素相互作用示意图,回答3~4题。
3.图中①②③所代表的环节分别是( )
A.降水增加、大陆性增强、降水减少
B.地面蒸发的水量增多、气温变幅减小、降水增加
C.气温变幅减小、蒸发增强、降水增加
D.地下水位上升、气温变幅增大、土壤表层盐分积累
4.该示意图体现了( )
A.自然环境的差异性
B.自然环境的整体性
C.自然环境的相对稳定性
D.人类对自然环境的改造力量是无穷的
3.B 4.B [第3题,土壤湿度影响地面蒸发,地面蒸发又影响空气湿度;土壤湿度增大,土壤比热容增大,气温变幅减小;土壤湿度增大,地面植被增加,蒸腾作用加强,大气降水增加。第4题,在干旱地区,灌溉、水分条件的变化引起了一系列自然环境的变化,体现了自然环境的整体性。]
在干旱、半干旱地区,经过一系列的物理过程和生物过程,灌木下的土壤往往具有更多的养分,这种现象被称为“沃岛效应”。下图为“沃岛效应”现象景观图。据此完成5~6题。
5.影响干旱、半干旱地区“沃岛效应”现象产生的关键因素是( )
A.土壤 B.气候 C.水分 D.植被
6.“沃岛效应”现象的主要生态效益是( )
A.保持水土B.防风固沙
C.调节气候D.涵养水源
5.D 6.B [第5题,由材料可知,在干旱、半干旱地区,经过一系列的物理过程和生物过程,灌木下的土壤往往具有更多的养分,这种现象被称为“沃岛效应”,故植被是影响“沃岛效应”形成的关键因素。第6题,由材料可知,“沃岛效应”发生在干旱、半干旱地区,“沃岛效应”现象出现后,灌木下的土壤具有更多的养分,植被生长更茂盛,有利于防风固沙。]
教材P116探索
原因:大同市地形类村名的数量较多与大同所处的黄土高原土质疏松易受侵蚀、地面支离破碎、沟谷众多的地貌特点相符合。地形特点:大同西北部有阴山山脉和吕梁山脉,东南部有太行山脉。桑干河自西南向东北横贯全市,形成周围高、中间低、两山夹一川的槽型盆地。
教材P118思考
参考探究点1[归纳提升]
教材P119活动
略。
教材P119思考
略。
教材P121思考
1.略。2.略。
教材P122~123作业题
1.(1)世界古代文明主要分布在中低纬度。
(2)世界古代文明的发祥地主要受地形、气候、水文、土壤等自然地理要素的影响。这些古文明发祥地都具有气候温暖湿润、地形平坦、土壤肥沃、水源充足等特征。
2.结合当地实际分析回答。
3.刚果盆地的森林被大量砍伐,森林资源减少,物种多样性减少;气温日较差增大,降水变率增大;水土流失加剧,地形崎岖;河流径流量季节变化增大,含沙量增多。还会影响到赤道两侧非洲的气候,使得赤道附近的热带草原气候变得干旱,甚至形成沙漠气候。
课程标准
运用图表并结合实例,分析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学习目标
1.结合示意图,了解自然地理环境的要素及其相互关系。(综合思维)
2.结合实例,掌握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的表现。(综合思维)
3.运用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原理解释有关的地理现象。(地理实践力)
自然地理要素及其相互关系
要素
相互关系
实例
气候与
地貌
不同的气候条件下形成不同的地貌;不同地貌条件下形成不同的气候特点
云贵高原的喀斯特地貌是在湿热气候条件下形成的,西北内陆的风沙地貌是在干旱气候条件下形成的;横断山区“一山有四季,十里不同天”的气候状况与当地山高谷深、气温垂直变化大有关系
气候与
水文
不同的气候条件下形成不同的水文特征;水文条件不同的地方,气候也有差异
我国北方河流大多有结冰期,是因为北方最冷月气温在0 ℃以下;温带海洋性气候区河流水位季节变化小,是因为流域内降水均匀。在湖泊、水库的周围,空气湿度大,昼夜温差小
气候与
生物
一定气候条件下,生长着相应的植物,活动着相应的动物;植物的分布对气候有调节作用
赤道附近为热带植物,而亚寒带地区则为耐寒植物;森林茂盛的地方,周围的气候要湿润得多
气候与
土壤
不同的气候条件下形成不同的土壤类型;土壤的干湿状况,对空气的湿度、温度有一定的影响
东北平原气候冷湿,土壤有机质分解慢,形成肥沃的黑土;江南丘陵地区,由于气候湿热,土壤有机质分解速度快,形成贫瘠的红壤;内陆干旱地区,由于矿物质流失速度慢,形成钙质土
地貌与
水文
不同地貌条件下水文状况不同;水文条件对地貌的影响也非常深刻
刚果河的向心状水系与盆地地形有直接关系;黄土高原的沟壑地形、长江三峡的峡谷地形都是流水切割的结果;一望无际的华北平原、河网密布的恒河三角洲,都是河流堆积作用形成的
地貌与
生物
地貌影响生物,生物也影响地貌
阴坡和阳坡的植物分布是不同的,马尾松分布在阳坡,冷杉分布在阴坡。生物对地貌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一方面加快岩石的风化过程,改变地貌形态;另一方面又具有保持水土、减少侵蚀的作用,保护了原始地貌形态
水文与
生物
不同水文条件下,生存着不同类型的生物;生物的出现也改变着水文状况
骆驼刺生长在干旱环境,芦苇生长在水湿环境;水生生物通过生命活动,不断改变着水的化学成分
土壤与
生物
生物在土壤的形成过程中起着主导作用;土壤也影响生物的分布
没有生物就没有土壤,生物在土壤的形成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一是有机质的积累过程,二是养分元素的富集过程。南方低山丘陵的酸性红壤就非常适宜茶树的生长
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的表现
功能
生产功能
平衡功能
概念
自然地理环境具有的合成有机物的能力
自然地理要素之间通过物质循环和能量转化,使自然地理环境的性质保持相对稳定的能力
性质
生产功能是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功能,而非单个自然地理要素的功能
自然地理环境拥有的各个自然地理要素本身不具备的功能
形成
过程
光合作用通过物质和能量的交换,将生物、大气、水、土壤、岩石等统一在一起,在一定的条件下,生产出有机物
二氧化碳的平衡作用:在海洋生物作用下,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和海水中溶解的钙,加速形成碳酸钙沉淀
氧气的平衡作用:植物光合作用释放氧气,生物呼吸作用和燃烧消耗氧气
举例
生态系统的生物生长发育
大气中二氧化碳的平衡,大气中氧气的平衡,一定范围内各物种数量基本恒定
1.自然地理环境要素的组成及关系是什么?
2.自然地理要素间相互联系的主要表现形式是什么?
3.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的表现有哪些?
中图版 (2019)选择性必修1 自然地理基础第三章 天气的成因与气候的形成第一节 常见天气现象及成因导学案: 这是一份中图版 (2019)选择性必修1 自然地理基础<a href="/dl/tb_c4009051_t4/?tag_id=42" target="_blank">第三章 天气的成因与气候的形成第一节 常见天气现象及成因导学案</a>,共18页。学案主要包含了常见天气系统,天气图,利用天气图分析常见天气现象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地理选择性必修1 自然地理基础第一节 地球的自转和公转导学案及答案: 这是一份地理选择性必修1 自然地理基础<a href="/dl/tb_c4009043_t4/?tag_id=42" target="_blank">第一节 地球的自转和公转导学案及答案</a>,共14页。学案主要包含了地球的自转,地球的公转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高中地理中图版 (2019)选择性必修3 资源、环境与国家安全第一节 碳排放与碳减排导学案及答案: 这是一份高中地理中图版 (2019)选择性必修3 资源、环境与国家安全<a href="/dl/tb_c4009092_t4/?tag_id=42" target="_blank">第一节 碳排放与碳减排导学案及答案</a>,共15页。学案主要包含了碳循环与温室效应,碳排放对环境的影响,碳减排与国际合作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