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中图版 (2019)选择性必修2 区域发展第四节 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治理导学案
展开一、生态脆弱区及其特点
1.生态脆弱区
(1)概念:生态脆弱区一般位于两种不同类型生态系统的过渡地带,是生态环境变化明显的区域,也是生态保护的重要领域。
(2)特点
①生态系统结构稳定性较差,抗干扰能力弱,自然恢复时间较长。
②对全球气候变化敏感,自然灾害频发。
③时空波动性强。
④生态过渡性显著,环境梯度变化明显。
2.我国的生态脆弱区及其特点
(1)分布:大多位于生态过渡区和植被交错区,处于农牧、林牧、农林等复合交错带。
(2)特点
①分布面积大、类型多、生态脆弱性表现明显。
②是我国目前生态问题突出、经济相对落后和人民生活贫困的地区。
(3)主要问题
①草地退化,土地沙化面积大。
②土壤侵蚀强度大,水土流失严重。
③自然灾害频发,地区贫困不断加剧。
④气候干旱,水资源短缺,资源环境矛盾突出。
⑤湿地退化,调蓄功能下降,生物多样性丧失。
我国生态脆弱区面积广大的原因是什么?
提示:我国地理环境复杂多样,人口和经济发展的压力大,因此生态脆弱区广泛分布。
二、黄土高原水土流失及其危害
1.黄土高原概况
(1)范围:太行山脉以西、乌鞘岭以东、长城以南、秦岭以北。
(2)特点:是世界上最大的黄土堆积区,水土流失严重,生态环境脆弱。
2.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原因
(1)自然因素
①地貌形态的不稳定性与黄土的易侵蚀性。
②降水集中,多暴雨。
③植被稀少。
(2)人为原因
①长期的农业生产过程中,黄土高原的森林和草原被大面积破坏,地表抗侵蚀性大大减弱。
②不合理利用土地,如陡坡开垦、过度樵采、过度开矿等。
3.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危害
判断下列说法的正误。
1.水土流失问题主要出现在黄土高原地区。( )
2.黄土高原的形成与黄土高原千沟万壑的成因相同。( )
3.黄土高原水土流失只影响黄土高原地区。( )
提示:1.× 黄土高原是我国水土流失最严重的地区,而水土流失问题在许多地区都有分布。
2.× 黄土高原是风力堆积作用形成的,黄土高原千沟万壑是流水侵蚀作用形成的。
3.× 黄土高原水土流失造成黄河下游泥沙沉积,形成“地上河”,洪水季节易引起淮河下游洪涝灾害。
三、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综合治理
治理水土流失,应以人类活动为着眼点,努力控制人类造成的破坏。
把黄土高原水土流失治理类型与具体措施用直线连接起来。
[特别提醒] 提高植被覆盖率是治理水土流失的根本措施之一,而植被的破坏与当地人口的增长、生产力水平低下有密切的关系,因此在水土流失的治理过程中一定要控制人口的增长,提高人口素质,使当地人口数量与环境承载量相适应,并通过提高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减少人口增长对植被的破坏及对土地利用的压力。
阅读下面的材料,回答问题。
北方那消失了的一抹黄色,就是荒凉的黄土高原。那里沟壑纵横,土地被流水切割得支离破碎,面积却要占全省版图的百分之四十五。这季节那里仍然是一望无际的荒凉——他(省委书记乔伯年)出生在那里,闭住眼也能看见故乡一年四季的景象。
——路遥《平凡的世界》
问题1 (综合思维)黄土高原典型地貌的形成与哪一种外力作用有关?
提示:流水侵蚀。
问题2 (综合思维)水土流失可能诱发和加剧哪些自然灾害?对当地的社会经济发展有哪些不利影响?
提示:旱涝灾害、滑坡、泥石流、塌陷等。制约当地农业和其他各行业的发展,阻碍社会经济发展。
问题3 (综合思维)引起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主要人为原因有哪些?
提示:轮荒耕作制度,露天开矿,无计划地建窑洞、修路、建设水利设施等。
1.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原因
2.我国南方低山丘陵地区水土流失的成因
水土流失原因分析的一般思路
水土流失的原因有自然原因和人为原因。自然原因主要是由地貌、气候、土壤、植被等因素造成的,人为原因主要指引起地表土壤加速破坏和移动的不合理的生产建设活动以及其他人为活动。具体分析如下:
3.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危害
从表面上看,水土流失表现为土壤侵蚀,但其过程是地貌、土壤、生物、水文统一变化的过程,黄土高原景观也正是在这种统一变化过程中形成的。
1.陕西安塞区是一个典型的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科研工作者对这一地区的水土流失进行研究发现:自然因素引起的水土流失量占目前总水土流失量的9.6%,而人为因素引起的水土流失量占90.4%。据此回答(1)~(3)题。
(1)黄土高原千沟万壑的自然景观形成的主要原因是( )
A.水土流失 B.风力强劲
C.土质疏松D.高原地貌
(2)现代黄土高原植被遭破坏的人为因素有( )
①营造宫殿、修建花园 ②修筑公路、开石动土 ③开荒弃荒 ④退耕还草 ⑤植树护坡、打坝建库 ⑥露天开矿,开挖原生地面
A.①②④ B.①③⑤ C.①②③ D.②③⑥
(3)人类与水土流失的关系是( )
A.人类活动只能加速水土流失,不会引发水土流失
B.人类活动可能造成水土流失,但不能治理水土流失
C.人为因素是现代水土流失的主要原因,人类也可以防治水土流失
D.人类只能减缓水土流失,但不能预防水土流失
(1)A (2)D (3)C [第(1)题,黄土高原沟壑发育的主要原因是水土流失。第(2)题,造成水土流失的人为因素有很多,如过度放牧、滥伐、开荒和开矿等。①是古代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原因,可排除;④⑤是防治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措施,可排除。故选D。第(3)题,人为因素是现代水土流失的主要因素,只要人类控制和改善自己的行为,并采取一定的措施,水土流失是可以预防和治理的。]
读黄土高原某小流域综合治理示意图,完成下列问题。
问题1 (区域认知)图中梯田主要分布在黄土高原什么地形区?该区的治理措施还有什么?其作用是什么?
提示:地形区:黄土坡。措施:封坡育林育草。
作用:拦截、涵蓄坡面径流,保证生产,增加收入。
问题2 (区域认知)在塬面上采取的主要治理措施(工程措施、生物措施和农业技术措施)有哪些?其作用是什么?
提示:工程措施:平整土地;生物措施:营造护田林网;农业技术措施:喷灌、滴灌,节约水资源。
作用:合理利用水土,提高劳动生产率。
问题3 (综合思维)在沟谷地带采取的工程措施和生物措施分别是什么?其作用又是什么?
提示:工程措施:建淤地坝、修水库;生物措施:营造防护林。
作用:拦泥蓄水,防止沟谷继续扩展。
1.水土流失的治理措施
2.以小流域为单元的综合治理
(1)在以小流域为单元实施综合治理的过程中,应该贯彻生物措施与工程措施紧密结合的原则。
(2)小流域综合治理模式针对不同的地貌(塬、沟、坡),采取相应的治理措施,具体分析如下:
[特别提醒] 修建水平梯田是治理水土流失的重要措施。水平梯田可以最大限度地利用坡地资源,同一水平梯田在同一等高线上可减缓水的流速,有利于水土保持。
生态脆弱区发展的分析思路
(1)影响:对当地、周边地区的影响,从生态、社会、经济三方面分析。如河流上游水土流失导致当地表土流失,土层变薄,土壤贫瘠,粮食减产;对中下游地区的影响,河流含沙量增大,河床抬高,湖泊淤积,调蓄功能减弱,旱涝威胁加重。
(2)成因:自然原因和人为原因。自然原因一般从气候、地形、地貌、植被等因素入手分析,人为原因多是指不合理的人类活动。原因分析要结合区域特征具体分析,避免泛泛而谈、照搬模板。如我国西北地区的荒漠化,在不同地区其主要人为因素是有差异的,过度垦殖、农牧争地是农牧交错地带荒漠化的主要人为因素;过度放牧、开矿是内蒙古草原区荒漠化的主要人为因素;过度樵采、水资源利用不当是西部绿洲地区荒漠化的主要因素。
(3)综合治理:针对自然原因和人为原因对症下药找出应对措施,从所在区域的环境特征出发,因地制宜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治理措施一般包括组织管理、工程、生物、农业技术措施等。
2.读图,回答(1)~(2)题。
(1)为解决当地生态环境问题,在①②③④四处所采取的措施,最合理的是( )
A.①处种草护坡B.②处打坝建库
C.③处平整土地D.④处修筑梯田
(2)平整土地可以减少( )
A.地表径流B.地下径流
C.雨水下渗D.雨水蒸发
(1)D (2)A [第(1)题,由图示区域位置可知,该地位于黄土高原。根据①②③④四处的位置可知,①处较平坦,可以平整土地,②处是陡坡,应种草护坡,③处为沟谷,应打坝建库,④处为缓坡,可修筑梯田。第(2)题,平整土地可以减小坡度,增加雨水下渗,从而减少地表径流。]
题组1 生态脆弱区及其特点
2020年底,我国实现了贫困地区全面脱贫的目标。下图为脱贫攻坚初期某学者为研究脱贫工作绘制的我国贫困县分布与生态脆弱区关系图。读图,完成1~2题。
1.我国贫困县与生态脆弱区的描述正确的是( )
A.东部经济地带没有贫困县
B.生态脆弱区人口分布稀少
C.生态脆弱区自然条件恶劣
D.生态脆弱区易连片出现贫困县
2.下列关于我国生态脆弱区的说法,正确的是( )
A.甲地主要是过度放牧导致生态脆弱
B.乙地退耕还林是改善生态脆弱的重要手段
C.丙地地表水短缺是生态脆弱主要原因
D.全球气候变化对丁地生态没有影响
1.D 2.B [第1题,读图可知,在渤海湾的西北附近是有贫困县存在的,该区域属于东部经济地带,故A项错误;在浙江和江西等区域有一定量的生态脆弱区的分布,该区域的人口并不稀少,故B项错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在浙江和江西等区域的生态脆弱区的自然条件还是比较优越的,故C项错误;生态脆弱区的贫困县的数量往往比较多,由此可知,生态脆弱区易连片出现贫困县,故D项正确。第2题,读图可知,甲地位于东北平原的农耕地带,该区域的生态脆弱主要是由过度农垦导致的,故A项错误;读图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乙区域的低山丘陵的数量比较多,地形起伏较大,且该区域降水比较多,水土流失比较严重,因此可知乙地退耕还林进行水土保持是改善生态脆弱的重要手段,故B项正确;丙地区位于我国西南,该区域喀斯特地貌广布,石漠化比较严重,严重的石漠化是该区域生态环境脆弱的主要原因,故C项错误;全球变暖会使得丁区域蒸发加剧,对该区域是有影响的,故D项错误。]
题组2 黄土高原水土流失及其危害
下图是黄土高原某县河流下游剖面图。读图,回答3~4题。
3.图中水土流失最严重的地点是( )
A.甲 B.乙 C.丙 D.丁
4.严重的水土流失对该县造成的影响包括( )
①加重河流泥沙淤积 ②导致土壤肥力下降 ③使沟壑逐渐趋于平坦 ④有利于发展农业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3.B 4.A [第3题,图中乙地坡度最大,植被覆盖情况最差,水土流失最严重。第4题,水土流失会使河流含沙量增大,造成河流下游泥沙淤积;水土流失使黄土高原地区沟壑纵横,土壤肥力下降,不利于发展农业。]
题组3 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综合治理
下图为黄土高原某小流域示意图。读图,回答5~6题。
5.黄土高原小流域综合治理的重点是( )
A.保持水土B.提高中、低产田的产量
C.改良土壤D.解决农村燃料不足
6.下列关于甲、乙、丙、丁四处土地利用和治理措施,叙述不合理的是( )
A.甲处通常用作耕地
B.乙处适宜修筑水平梯田
C.丙处应植树种草
D.丁处平整土地
5.A 6.D [第5题,黄土高原主要的生态环境问题是水土流失,小流域综合治理的重点是保持水土,A正确。第6题,甲处位于高原顶部,地形平坦,通常用作耕地,A正确。乙处位于较缓坡地,适宜修筑水平梯田,B正确。丙处坡度较陡,应植树种草,保持水土,C正确。丁处位于沟口,宜打坝淤地,D错误。根据题意,选D。]
教材P64思考
提示:我国农牧交错地带的地理位置,大致以内蒙古自治区的海拉尔—锡林浩特—呼和浩特—宁夏回族自治区的银川—甘肃省的兰州—青海省的西宁—西藏自治区的拉萨—云南省的昆明—贵州省的贵阳等高原城市系列及其连线为一边,以黑龙江省的哈尔滨—吉林省的长春—辽宁省的沈阳—北京市—河北省的石家庄—陕西省的西安—四川省的成都—重庆市等平原、盆地城市及其连线为另一边,这两大城市系列及其连线之间的广大地带,是我国的农牧交错地带。因此,地处我国内陆腹地,太行山脉以西、乌鞘岭以东、长城以南、秦岭以北的黄土高原地区是北方农牧交错带的核心区。
教材P65思考
提示:过度开垦和放牧,陡坡开垦、过度樵采、过度开矿,无计划地修建窑洞、修路,建设水利设施等活动都会加剧黄土高原的水土流失。
教材P65~66活动
提示:(1)植树种草,增加地表植被;(2)修建排水沟和集水设施,减少流水对坡面的冲刷和对窑洞的破坏,同时能实现水资源的合理利用;(3)发展旅游业,增加收入,实现在开发中保护生态环境。
教材P66思考
提示:黄土高原的生态环境脆弱性问题:气候较干旱,降水集中于夏季,且多暴雨,易造成水土流失;黄土质地疏松,易受流水侵蚀;地表千沟万壑,支离破碎,环境破坏后难以修复。
异同:和南方红壤丘陵山地生态脆弱区相比较,两者共同的生态环境问题都是水土流失,但是在同等情况下,南方红壤丘陵山地生态脆弱区造成的危害更大。
教材P67思考
提示:黄土高原主要的保护和治理措施有生物措施、工程措施、小流域综合治理等。南方红壤丘陵山地生态脆弱区治理水土流失的措施:通过推广使用节能灶、使用沼气、种植薪炭林等解决农村薪柴问题;解决农村经济的发展与保持水土、改善生态环境间的矛盾;因地制宜,发展山区的优势资源,发展立体农业和生态农业等。
教材P68活动
提示:依据:土壤侵蚀的规律与整治方法。
(1)工程措施
(2)农业技术措施(耕地区)
①管理措施:平整土地、栽培种植、田间管理、增施肥料、轮作套种等。
②技术措施:选育良种、发展地膜及喷灌和滴灌技术、科学施肥等。
(3) eq \a\vs4\al(生物,措施) eq \b\lc\{\rc\ (\a\vs4\al\c1(不适宜耕种的土地:退耕还林还草——, 恢复地表植被,有条件的地区:大力植树种草,实行乔、灌、, 草相结合——提高地表抗侵蚀能力))
教材P72思考
提示:1.榆林位于毛乌素沙漠南缘,气候干旱,植被覆盖率低,历代战乱频繁、垦荒不断,导致当地水土流失和风蚀沙化现象严重。
2.(1)积极践行退耕还林、植树造林工作;(2)结合南北不同地貌,形成“南治土,北治沙”的针对性防治体系;(3)针对不同沙化土地类型区,采取不同治理措施。
教材P72~73作业题
提示:1.(1)森林具有调节气候、保持水土、涵养水源、防风固沙、净化空气、美化环境等生态效益,因此延安退耕还林政策可以扩大林地面积,对水土流失和风沙危害有防治作用。
(2)从辩证唯物主义的角度看,当前我国实行的耕地保护和退耕还林之间是一对矛盾的统一体。一方面,退耕还林与耕地保护是一对矛盾,退耕还林的实施必然以减少耕地数量为代价;反过来,耕地保护也必然制约退耕还林规模的扩张和推进。另一方面,二者又是辩证统一的。耕地保护为退耕还林的基础和前提,只有在保护好基本农田,确保粮食产量的前提下,才能谈得上退耕还林;退耕还林又反过来为耕地保护提供了生态保障,有利于提高保留耕地的质量和综合生产力。延安地处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在水土流失治理过程中必须从合理利用土地着手,调整土地利用结构,因地制宜安排农业生产,实现农林牧综合发展。在综合治理中应做到因地制宜,统筹规划,做到保护耕地与退耕还林协同发展,实现经济、社会与生态效益相结合。
2.(1)①直接导致土地承载能力大幅下降甚至丧失,缩小了人类的生存发展空间;②加重了自然灾害,导致旱涝灾害频发;③严重影响了河流的生态安全,导致河流淤积严重;④造成植被结构、生态系统简单化,导致生物多样性锐减。
(2)
3.(1)
(2)使贫困地区走上可持续发展的道路是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内容之一。石漠化地区是“老、少、边、山、穷”地区,经济发展严重滞后,贫困人口占全国贫困人口总数的1/3。贫困人口多也是石漠化地区生态环境恶化的根源之一,因此要实现石漠化地区的生态、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应把石漠化地区的脱贫放在重要位置。
4.略。
课时分层作业(六)
读我国自然生态环境脆弱地区分布示意图,完成1~2题。
1.图中A、C、D、E四个生态脆弱区共同存在的生态问题为( )
A.森林破坏B.水土流失
C.草场退化D.生物多样性锐减
2.B地区自然生态环境脆弱的形成原因包括( )
①深居内陆,气候干旱 ②地处第二、三级阶梯交界处 ③土地贫瘠,植被稀少 ④河流稀少,多为季节性河流
A.①②③B.②③④
C.①②④D.①③④
1.B 2.D [第1题,读图可知,四个地区都位于我国东部季风区,降水较多且集中于夏季;四个地区都有山地或丘陵分布,具备水土流失发生的条件,故选B项。第2题,B地区地处我国西北内陆地区,位于第一、二级阶梯的交界处,气候干旱,植被稀疏,河流多为内流河,故选D项。]
下图是我国沿38°N纬线的地形剖面示意图。读图,完成3~4题。
3.图中乙地较为突出的生态环境问题是( )
A.水土流失B.水体污染
C.土地沙漠化D.土地盐碱化
4.造成乙地生态环境问题严重的自然原因是( )
①破坏植被 ②夏季多暴雨 ③土质疏松 ④距海遥远,气候干旱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③④
3.A 4.C [第3题,读图可知,乙地大约位于北纬38°,东经112°,根据经纬度和海拔可以判断,乙地位于黄土高原,主要生态环境问题是水土流失。故选A项。第4题,注意审题,题目要求回答自然原因,破坏植被属于人为原因,①错误。黄土高原地处我国半湿润区向半干旱区过渡的地带,降水集中在夏季,②正确,④错误。黄土高原黄土覆盖,土质疏松,抗流水侵蚀能力差,③正确。故选C项。]
土壤中的CO2溶于水后溶蚀石灰岩,是形成喀斯特地上和地下景观的原始动力,不同植被条件下,土壤中的CO2浓度有较大差异。右图中①②③④分别代表我国喀斯特地区人工草坡、无植被耕地、天然草坡、柏树林植被条件下土壤中CO2体积分数的垂直变化曲线。据此完成5~6题。
5.为减少对石灰岩的溶蚀,当地最适宜采取的措施是( )
A.大量开垦耕地
B.积极营造人工草坡
C.努力保护和营造柏树林
D.大力保护天然草坡
6.如果该地植被破坏严重,最终产生的环境问题可能是( )
A.红漠化B.沙漠化
C.盐渍化D.石漠化
5.C 6.D [第5题,据图可知,四种植被条件中柏树林土壤中CO2体积分数最小,因此为减少对石灰岩的溶蚀,当地最适宜采取的措施是努力保护和营造柏树林,故选C项。第6题,我国喀斯特地区主要位于云贵高原,如果该地植被破坏严重,会造成地表裸露,且该地土层薄,基岩出露浅,暴雨冲刷力强,水土流失导致岩石逐渐凸显裸露,产生石漠化,故选D项。]
甘肃省定西市地处黄土高原的丘陵沟壑地区,下图为定西市综合治理开发模式示意图。读图,回答7~8题。
7.该区域兴修梯田的主要目的是( )
A.改造地形B.防治水土流失
C.增加热量D.改变复种指数
8.该综合治理开发模式的优势是( )
①保护农业生态环境 ②增加农民收入 ③延长产业链 ④优化农业种植结构
A.①②④B.①③④
C.①②③D.②③④
7.B 8.A [第7题,甘肃省定西市位于黄土高原地区,水土流失严重,兴修梯田的主要目的是防治水土流失。第8题,该综合治理开发模式可以保护农业生态环境、增加农民收入、优化农业种植结构,并没有延长产业链。]
贵州省通过实施各类生态建设项目,共治理水土流失面积1.27 万平方千米,提前超额完成“十三五”治理任务。下图为贵州省水土流失量等值线示意图(单位:吨/平方千米)。读图,完成9~10题。
9.该省东西部水土流失量差异较大的主要原因是( )
A.西部地区山地多,降水总量多
B.东部地区海拔低,地形较平坦
C.西部地区人口多,耕地比重大
D.东部地区距海近,降水强度大
10.治理该省水土流失的合理措施有( )
①引进技术,推广无土栽培 ②易地安置,缓解人地矛盾 ③退耕还林,减少耕地面积 ④打坝淤地,降低水流速度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9.B 10.B [第9题,该省降水量总体上由东向西减少,A错误;西部山区人口较东部少,且坡度陡,耕地比重较小,C错误;从区域大尺度来看,贵州东、西部距海远近差异较小,降水强度差异不大,D错误;东部地区海拔低,地形较平坦,影响该省水土流失的主要因素是地形地势,故选B。第10题,无土栽培技术主要是用于提高农作物产量,与防治水土流失无关,①错误;打坝淤地是黄土高原防治水土流失的措施,不适于贵州山区(云贵高原地表水易下渗),④错误。故选B。]
11.读黄土高原上韭园沟小流域治理纵剖面图,回答下列问题。
(1)从客观上讲,黄土高原水土流失对环境的有利影响是什么?
(2)黄土高原水土流失对环境的不利影响有哪些?
(3)从水土流失治理的三大类措施来看,图示治理措施有哪些类型?
(4)将下列治理措施和对应的治理目的进行连线。
[解析] 第(1)题,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有利影响主要是在黄河的下游形成了冲积平原,在河口处形成三角洲。第(2)题,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不利影响主要是对本区域(土壤养分流失、农作物减产等)及对其他区域(形成“地上悬河”、水库淤积等)。第(3)题,图示治理措施有工程措施及生物措施。第(4)题,只需理解每项措施的目的即可。
[答案] (1)在河流下游形成冲积平原,在河流入海口处形成三角洲。
(2)造成黄土高原地区土层变薄、土壤贫瘠、水资源减少等;下游地区河道泥沙淤积,形成“地上悬河”,旱涝灾害加剧,河流两岸土壤发生盐碱化;中游水库淤积,调蓄径流的能力降低。
(3)工程措施和生物措施。
(4)A—⑥ B—⑤ C—④ D—③ E—① F—②
包兰铁路自包头至兰州,全长990 km,全线有140 km在沙漠中穿行,其中在中卫和干塘间经过腾格里沙漠(下图所示)。所采取的防沙、治沙措施曾获1987年国家科学技术进步特等奖。读图,完成12~13题。
12.采用麦草方格沙障的方法用来防沙、治沙,是因为( )
A.增加土层腐殖质,有利于植物生长
B.降低风速,减少沙丘面风沙的吹蚀
C.有利于保持水分,有利于植物成活
D.麦草这一类原料丰富,成本低廉
13.图中绿洲在发展种植业的过程中,最有可能出现的农业生态问题是( )
A.土地盐碱化B.水土流失
C.土地酸化 D.地面沉降
12.B 13.A [第12题,采用麦草方格沙障可以增加地面粗糙度,从而降低风速,减轻沙丘风沙吹蚀。第13题,该处绿洲附近引水灌溉发展种植业,会导致地下水位上升而出现土地盐碱化。]
某校学生利用下图所示的实验装置开展水土流失成因探究的四次实验。四次实验中只有下表所列的条件有变化,其他条件都相同,且实验结束后坡面上都有残留沙土。据此完成14~15题。
14.四次实验结果可能会是( )
①b>a>d>c ②d>b>c>a ③b>d>a>c ④c>b>d>a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15.在不改造的情况下,此实验器材还可以用于模拟或演示( )
A.降水对风化的影响B.地形对降水的影响
C.完整的水循环环节D.冲积扇上河流改道
14.B 15.D [第14题,根据地形和降水强度对水土流失的影响可知,坡面坡度越大、降水强度越大,水土流失越严重,实验乙泥沙收集盘中的泥沙含量b最大,实验丙泥沙收集盘中的泥沙含量c最小,①③符合。故选B。第15题,该实验装置中没有岩石,体现不出岩石风化状况,无法演示降水对风化的影响;实验中的降水是从降水盘中滴出,与地形没有关系,无法演示地形对降水的影响;实验中只有降水和地表径流环节,无法模拟完整的水循环环节;泥沙收集盘内泥沙沉积可以模拟冲积扇,故此实验器材还可以用于模拟或演示冲积扇上河流改道。故选D。]
16.图Ⅰ是南方某区域等高线(单位:m)地形图,图Ⅱ是图Ⅰ中甲处的气候资料图。据清朝道光、咸丰年间的县志记载,图Ⅰ中甲处当时森林茂密,河深水清,舟楫畅行;然而现在展现在人们眼前的却是被切割得支离破碎的光山秃岭,一片“红色荒漠”景观。据此回答下列问题。
图Ⅰ
图Ⅱ
(1)根据材料,分析图Ⅰ中甲处形成“红色荒漠”景观的原因。
(2)简述图Ⅰ中甲处形成的“红色荒漠”带来的危害。
(3)在充分利用当地资源的基础上,我们应采取哪些有效措施防治图示区域日渐扩大的“红色荒漠”?
[解析] 第(1)题,“红色荒漠”景观是南方低山丘陵地区红壤流失的结果,当地红壤流失的原因包括自然原因和人为原因。自然原因从地形(坡度大)、气候(降水集中且多暴雨)、植被(覆盖率低)等方面分析;人为原因从植被破坏和不合理的土地利用等方面分析。第(2)题,分析水土流失带来的危害,主要考虑对当地的农业、交通和生态环境带来的不利影响,同时还要考虑对河流下游地区的影响。第(3)题,图示区域的资源主要有气候资源、土地资源、水能资源和矿产资源等,在开发利用这里的资源时,要保护当地生态环境,增加植被覆盖率,防治水土流失。
[答案] (1)自然原因:以山地丘陵为主,地势起伏大;亚热带季风气候,降水丰富且集中,多暴雨;河流众多,流水侵蚀作用强烈。
人为原因:开发历史悠久,人多地少,毁林开荒;能源短缺,乱砍滥伐。
(2)土层变薄,土壤肥力降低,粮食减产;使地表变得崎岖不平,影响交通等;水土流失会造成河湖淤塞,河湖调蓄洪水能力降低,旱、涝灾害加剧;同时还影响航运。
(3)发展立体农业;建设水电站,开发利用本区域丰富的水能资源;切实解决农村生活用能问题,如大力推广生活用煤,进行技术革新,提高能源的利用率,建沼气池和营造速生薪炭林等;封山育林,提高植被覆盖率。
专题强化练(三) 生态脆弱区的环境问题及治理措施
一、选择题
下图为我国部分生态问题的分布区图。读图,完成1~3题。
1.下列关于图示地区主要生态问题的搭配,不正确的是( )
A.丙地区—土地荒漠化
B.乙地区—水土流失
C.丁地区—土壤盐碱化
D.甲地区—土地石漠化
2.我国不同地区的主要生态环境问题不尽相同,这体现了区域的( )
A.整体性B.差异性
C.层次性D.可变性
3.目前治理丙地区生态环境问题的措施包括( )
①利用生物措施和工程措施构建防护林体系 ②调整农、林、牧用地比重 ③跨流域调水,扩大棉花种植面积 ④多途径解决农牧区能源问题
A.①②③B.②③④
C.①③④D.①②④
1.C 2.B 3.D [第1题,丙地区位于我国西北干旱地区,因此其生态环境问题是土地荒漠化;乙地区位于我国黄土高原地区,该地区是我国水土流失最严重的地区之一;丁地区位于我国的长江流域,该地为亚热带季风气候,土壤呈酸性,故该地土壤盐碱化不严重;甲地区位于两广丘陵地区,该地石灰岩广布,又属于我国地势第二、三阶梯的过渡地带,气候湿热多雨,水土流失严重,导致土地石漠化。综上所述,A、B、D正确,C错误。第2题,我国不同地区的地理环境特征不同,故不同地区的主要生态环境问题不尽相同,这体现了区域的差异性,B正确;整体性指区域内的各要素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故A与题意不符;区域的层次性是指一个空间范围较大的区域系统可分解成若干空间范围较小的区域系统,故C与题意不符;区域的可变性是指按不同的标准可以划出不同的地理区域,故D与题意不符。第3题,目前丙地区主要生态环境问题是土地荒漠化,利用生物措施和工程措施构建防护林体系,可以恢复植被,降低风速,可以防治土地荒漠化,①正确;调整农、林、牧用地比重可以减少水资源的消耗,节约用水,可以防治土地荒漠化,②正确;多途径解决农牧区能源问题,减少当地居民对植被的樵采,④正确;跨流域调水难度太大,扩大棉花种植面积会加剧水资源的紧张,加剧土地荒漠化,③错误。]
我国北方某地,在较陡的山坡上,地表被有序挖掘成半月形坑穴,这些坑穴呈品字形交错排列,状若鱼鳞,故称鱼鳞坑。鱼鳞坑具有一定的蓄水能力,再加上植树造林,可保土、保水、保肥,是一种生态整地方式。读图,完成4~5题。
4.该鱼鳞坑最有可能出现在( )
A.青藏高原B.塔里木盆地
C.东北平原D.黄土高原
5.若在鱼鳞坑附近植树,生态效果最好的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4.D 5.C [第4题,由图文材料可知,鱼鳞坑最有可能出现在黄土高原,D正确。第5题,鱼鳞坑附近植树是为了更好地涵养水源,在鱼鳞坑上坡位置可以拦截泥沙,减少入坑泥沙,使鱼鳞坑充分发挥保土、保水的作用。所以生态效果最好的位置是③,C正确。]
云贵高原某小村寨以传统玉米种植为主,石漠化严重,经济落后,近年来,通过区域整治与开发,生态改善,村民收入提高。下图示意整治前当地土壤厚度与岩石裸露率、坡度与坡位的关系。据此完成6~7题。
6.整治前当地土壤厚度与岩石裸露率、坡度与坡位的关系( )
A.坡位越高,土壤厚度越小
B.岩石裸露率越高,土壤厚度越小
C.坡位越低,土壤厚度越大
D.坡度越大,土壤厚度越小
7.村民种植玉米,造成石漠化最严重的坡位是( )
A.坡顶B.上坡
C.下坡D.洼地
6.D 7.B [第6题,读图可知,坡位与土壤厚度的关系是随坡位升高,土壤厚度先下降后升高;岩石裸露率在坡顶最高,土壤厚度在上坡最小;坡度与土壤厚度呈负相关。坡顶的坡位最高,土壤厚度不是最小的,A错误;坡顶的岩石裸露率最高,但上坡的土壤厚度最小,B错误;上坡比坡顶的坡位低,但土壤厚度小,C错误;坡度与土壤厚度呈负相关,所以坡度越大,土壤厚度越小,D正确。第7题,读图可知,上坡的坡度最大,且土壤厚度最小,种植玉米会加重水土流失,加剧石漠化,B正确。]
广东省南雄县大塘镇地处红色砂岩地区,当地土壤被雨水冲刷露出红色石山后形成一片寸草不生的红色荒漠,又称为红漠化,严重影响当地的农业发展。近年来随着人们的关注,该地区红漠化得到了有效遏制。下图示意当地红漠化景观。据此完成8~10题。
8.红漠化的实质是( )
A.开山取石B.乱伐森林
C.水土流失D.风力侵蚀
9.下列措施有利于改善红漠化现象的是( )
A.植树造林B.合理灌溉
C.退耕还牧D.开源节流
10.适合当地引种的植物特性有( )
①喜干热 ②耐贫瘠 ③喜湿热 ④耐盐碱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②④
8.C 9.A 10.C [第8题,由材料可知,当地土壤被雨水冲刷露出红色石山后形成一片寸草不生的红色荒漠,故红漠化实质就是该地区发生水土流失、土地退化的过程,C正确;开山取石、乱伐森林都会导致植被破坏,加剧水土流失,从而形成红漠化,故水土流失才是红漠化的实质,A、B错误;红漠化地区降水较多,流水侵蚀作用大于风力侵蚀,且红色荒漠主要在雨水冲刷条件下形成,D错误。第9题,适当的植树造林可以保持水土,改善红漠化,A正确;合理灌溉是缓解土地盐碱化的措施,B错误;退耕还牧是缓解草场退化的措施,C错误;开源节流是缓解水资源短缺的措施,D错误。第10题,广东地区气候湿热,水土流失后土壤比较贫瘠,所以该地引种的植物特征应该是耐贫瘠、喜湿热,②③正确,①④错误。]
下图中,呼伦湖位于呼伦贝尔草原西部(图a),湖内有30余个泉点出露,其东岸、南岸有河流注入,是内蒙古第一大湖,被誉为“草原之肾”。图b为1975~2011年呼伦湖水体面积变化示意图。读图,完成11~12题。
图a
图b
11.下列特点中,与呼伦湖被誉为“草原之肾”无关的是( )
A.湖泊面积大,与多条河流相通
B.纬度较高,气温低,蒸发量少
C.出露泉点多,地下水补给量大
D.以冰川融水补给为主,入湖水体洁净
12.图b中,呼伦湖水体面积变化,可能导致( )
①湖水盐度增加 ②湖区温差增大 ③周边草场退化 ④水土流失加剧
A.①③④B.①②④
C.①②③D.②③④
11.D 12.C [第11题,呼伦湖被称为“草原之肾”是因为呼伦湖自净能力强、水质好。从图中可以看出,呼伦湖的面积较大,有乌尔逊河、克鲁伦河注入,经额尔古纳河流出,与多条河流相通,水体更新速度快,自净能力强;该湖泊纬度高,气温低,不利于浮游生物的繁殖,湖泊水质好。同时,蒸发量少,湖泊面积大,自净能力强;该湖泊内有30余个泉点出露,地下水补给量大,湖泊水量大,自净能力强;该湖泊以地下水和大气降水补给为主,冰川融水补给少,D符合题意。第12题,读图可知,呼伦湖水体面积波动下降,说明湖泊水量减少,可能导致湖水盐度增大,①正确;呼伦湖水体面积波动下降,导致调节气候的功能下降,气温日较差增大,②正确;呼伦湖水体面积波动下降,使周边地区的地下水水位下降,可能导致草场退化,③正确;湖泊水位下降、面积减小并不会导致水土流失加剧,④错误。选C。]
沙产业是指积极利用沙漠、戈壁的土地和景观资源,在科学技术的支撑下,变“沙害”为“沙利”,向沙漠要效益的新兴产业。下图是包兰铁路宁夏沙坡头地区草方格沙障景观图。据此完成13~14题。
13.构筑草方格沙障的主要目的是( )
①保护铁路线 ②削减风力 ③改变气候类型 ④为牲畜提供食物来源 ⑤提高沙层含水量
A.②③⑤B.①②③
C.①②⑤D.①④⑤
14.下列不适合在该地区发展的沙产业是( )
A.建筑产业B.沙漠旅游休闲业
C.光伏发电产业D.沙生中药材产业
13.C 14.A [第13题,宁夏草方格沙障是为了避免包兰铁路被沙掩埋,①正确;草方格沙障可以增加地面摩擦力,从而减弱风力,②正确;草方格沙障不能改变当地气候类型,③错误;草方格沙障主要目的不是为了给牲畜提供食物,④错误;草方格沙障可以截留一部分水汽,从而增加沙层含水量,⑤正确。第14题,该地人烟稀少,不适合发展建筑产业,A符合题意;该地有独特的沙漠景观,可以发展沙漠旅游休闲业,B不符合题意;该地属于温带大陆性气候,降水少,太阳能资源丰富,可以发展光伏发电产业,C不符合题意;该地区可以种植一些中药材,如肉苁蓉,D不符合题意。]
二、综合题
15.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过去60余年,黄土高原先后经历了坡面治理、沟坡联合治理、小流域综合治理等退耕还林还草工程的发展历程,旨在探索生物或工程治理的最佳效果。从治理效果来看,退耕还林还草工程是黄土高原地区实施规模最大,也是最受好评的一项生态工程,但也产生了一些问题。近年来延安、靖边、中宁等地率先实施了“治沟(填沟)造地”工程,“治沟造地”模式可分为山下(丘陵低山区底部)小流域治沟(填沟)造地和山上(丘陵低山区上部)削峁建塬(小平原)两种类型。
(1)从生态环境角度,简述黄土高原退耕还林还草深受当地药果复合生态园好评的原因。
(2)从农业发展角度考虑,说出治沟造地模式的优势。
(3)某喀斯特地貌村落欲采用“治沟造地”模式治理当地水土流失,你是否赞成,请说明理由。
[解析] 第(1)题,黄土高原退耕还林还草工程增加了当地的植被覆盖率,增加了生物多样性,提高了药果复合生态园的生态效益;退耕还林还草有助于减缓水土流失,减少土壤侵蚀,提高土壤肥力,保护耕地;退耕还林还草可以减少黄河泥沙含量,促进黄土高原地区的生态环境恢复等。第(2)题,小流域治沟(填沟)造地、山上(丘陵低山区上部)削峁建塬造地可以增加耕地面积;可以减少水土流失,提高土壤肥力;可以保持土壤水分,改善土壤水分条件;有利于发展多种种植模式,促进产品多元化。第(3)题,喀斯特地貌主要分布于我国云贵高原地区,地势起伏较大,治沟造地工程量大;喀斯特地貌土壤发育较差,土层浅薄,河流泥沙含量较小,缺乏造地所需泥沙和土壤;喀斯特地貌多发于透水的石灰岩地区,治沟造地会加剧下渗,导致溶蚀作用加强。
[答案] (1)退耕还林还草工程实施增加了植被覆盖,增加了生物多样性,减轻了水土流失,入黄泥沙减少,使得黄土高原的生态环境日益恢复。
(2)增加耕地面积;改善土地水肥状况;产品多元化。
(3)不赞同。理由:喀斯特地貌为石质山地,治沟造地工程量大;喀斯特地貌区土层薄,缺乏造地所需土壤;喀斯特地貌区多为可溶性岩石,局部地貌趋于平坦会导致溶蚀作用加强。
16.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在塔克拉玛干沙漠北缘、天山南麓的阿克苏城区北郊和东郊有一条东西宽约2千米,南北长25千米的人工林带(下图)。这里曾是荒漠戈壁,生态环境脆弱。1986年,阿克苏启动柯柯牙绿化工程,从克服恶劣的自然条件种树,到“以林养林”模式的形成,绿色发展理念已成为几代人的共识。如今这里不仅有防护林,还有超过6%的经济林、基础配套设施,昔日的荒漠戈壁变成了今日的绿水青山和老百姓致富的“金山银山”。
(1)列举在阿克苏地区种树需要克服的两类恶劣自然条件。
(2)分析绿化工程呈条带状建在城市东边的原因。
(3)有人提议将目前由新疆杨、胡杨、沙枣、红枣、苹果、香梨组成的混交林,全部改为由红枣、苹果、香梨组成的混交林。你是否赞同,请表明态度并说明理由。
[解析] 第(1)题,由题中信息以及所学知识可知,阿克苏位于我国西北地区,气候干旱,水资源短缺,风沙肆虐。西北地区冬季气温低,昼夜温差大,且土壤盐碱化严重,这些都是需要克服的自然条件。第(2)题,由图文材料可知,当地主导风向是西北风和东南风,且风沙的沙源地也位于城市的东(南)部,绿化工程呈条带状建在城市东边能够有效保护城市免受风沙的侵袭和破坏。第(3)题,先表明观点,再阐述理由。若赞同,可以阐述的理由主要为该种混交林所起到的经济和生态效益。生态效益:有各种经济林组成的林带依然属于混交林,能达到防风固沙、保持水土等生态要求;经济效益:能增加当地居民的经济收入。若不赞同,主要阐述该混交林所带来的不利影响,主要为生态方面。混交林内树种的减少,将导致其生态功能降低或失衡,栽种经济林,耗费的水资源会更多。
[答案] (1)干旱缺水、风沙(沙尘暴)、霜冻低温、土壤盐碱化。(任答两点即可)
(2)保护城市免受风沙的侵袭。当地主导风向是西北风和东南风,危害城市的风沙沙源地(塔克拉玛干沙漠)位于城市的东(南)部。
(3)赞同。由各种经济林组成的林带依然属于混交林,能达到防风固沙、保持水土等生态要求;能增加当地居民的经济收入。
不赞同。混交林内树种的减少,将导致其生态功能降低或失衡;栽种经济林,耗费的水资源会更多。
章末综合测评(二)
一、选择题
浙江省形成了环杭州湾、温台沿海、浙中三大城市群和杭州等四大都市区,是长三角世界级城市群南翼的重要组成部分。下图为浙江省城镇体系规划图。据此完成1~3题。
1.相比其他两个城市群,浙中城市群发展的优势条件是( )
A.科技与教育较发达B.产业基础良好
C.处于交通十字路口D.矿产资源丰富
2.环杭州湾城市群的各城市( )
A.城市职能相同B.服务等级相同
C.历史文化一致D.空间位置邻近
3.该城镇体系规划,有利于该区域( )
A.推动城市化协调发展
B.优化长三角城市布局
C.扩大城市服务范围
D.形成统一发展模式
1.C 2.D 3.A [第1题,浙中城市群发展的优势条件是处于交通十字路口,地理位置优越,C正确;科技与教育不如环杭州湾城市群发达,产业基础不如环杭州湾、温台沿海城市群好,矿产资源也不丰富,A、B、D错误。第2题,环杭州湾城市群的各城市空间位置邻近,D正确;城市职能、服务等级不相同,不同城市历史文化也不同,A、B、C错误。第3题,该城镇体系规划有利于该区域推动城市化协调发展,A正确;主要对该区域内部产生影响,对整个长三角城市群影响不大,B错误;与扩大城市服务范围没有关系,C错误;根据区域特色会形成不同的发展模式,D错误。]
从小渔村变身大都市,深圳被称为“打工者建立的候鸟城市”。深圳云集了众多产值过亿的玩具、电子、鞋业等制造企业。但20世纪90年代开始,深圳部分制造业工厂出现倒闭和撤离,产业转型升级迫在眉睫。据此回答4~5题。
4.深圳部分制造业工厂出现倒闭和撤离的主要原因是( )
A.国家政策的调整B.市场需求的变化
C.生产成本上升D.生产技术落后
5.对珠三角地区众多的加工型企业而言,未来的出路应该是( )
A.开展技术创新,实现产业转型和升级
B.完善产业链配套水平,加快产业集聚
C.减少能耗,降低生产成本
D.加大宣传力度,开拓国际市场
4.C 5.A [第4题,深圳一些玩具、电子、鞋业等劳动密集型企业倒闭和撤离主要是由于工人工资、土地价格等上涨,生产成本上升,竞争力减弱,C项正确。第5题,珠三角地区随着经济的发展,劳动力成本和地价不断升高,已经不适宜一些加工等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发展,这些企业未来的出路应是开展技术创新,实现产业转型和升级。故A项正确。]
在鲁尔区的综合整治中,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布局调整是重要的举措。据此回答6~8题。
6.德国鲁尔区经济结构调整的具体表现有( )
①发展新兴工业和第三产业 ②改造煤炭、钢铁工业 ③新兴工业以大中型企业为主 ④煤炭和钢铁企业数量减少,规模扩大
A.①②④B.①②③
C.②③④D.①③④
7.鲁尔区在进行产业布局调整时,钢铁工业日益向西部集中,原因是( )
A.就近获得从国外进口的大量煤炭
B.就近将工业废水、废弃物排入莱茵河
C.就近获得通过莱茵河进口的铁矿石
D.便于得到充足的水源供应
8.针对区域突出的环境问题,该区域所采取的措施是( )
A.大力发展新兴产业
B.植树造林,保持水土
C.合理利用水资源
D.关闭所有煤炭和钢铁企业
6.A 7.C 8.A [第6题,优化产业结构,发展新兴工业和第三产业,调整企业生产规模,改善环境等都是资源型工业地域转型发展的共同性措施,其中新兴工业以中小型企业为主。第7题,鲁尔区将钢铁工业日益向西部集中,主要是为了就近获得通过莱茵河进口的铁矿石。第8题,鲁尔区的环境污染很严重,如水污染和大气污染等。鲁尔区进行了改造,如调整产业结构,发展科技,大力发展第三产业和新兴产业。]
为加快粤港澳产业深度合作、融合发展,广州市南沙新区积极承接港澳产业转移,加快形成以生产性服务业为主的现代产业体系,成为引领大珠江三角洲乃至华南地区产业转型升级的新高地。据此完成9~10题。
9.当前,南沙新区应优先承接香港转移的产业是( )
A.石化工业B.高端服务业
C.钢铁工业D.玩具制造业
10.下列南沙新区的发展举措中,对其成为广州经济制高点和未来发展龙头起到核心作用的是( )
A.依托岭南水乡文化,打造粤港澳优质生活圈
B.优化城市功能区布局和形态,提升城乡人居环境质量
C.高标准建设基础设施体系
D.构建区域性科技创新服务业
9.B 10.D [第9题,根据材料可知,南沙新区“加快形成以生产性服务业为主的现代产业体系”,高层次产业是其以后的重点发展方向,故当前应优先承接香港转移的高端服务业,B项正确。第10题,生产性服务业属于现代服务业,其发展要以现代科学技术为主要支撑,故南沙新区要发展成为广州经济制高点和未来发展龙头,应该构建区域性科技创新服务中心,D项正确。其余三项对于南沙新区发展现代服务业的促进作用较小。]
江西省萍乡市素有“湘赣通衢”“吴楚咽喉”之称,是中国近代工业发展最早的城市之一、曾经的“江南煤都”。2008年3月,萍乡市被列为全国首批12个资源枯竭型城市之一。那一年,萍乡市全面打响城市转型战役。经过多年努力,萍乡市逐渐发展成为江西省重要的新型工业城市。近年来,萍乡市坚持承接东部沿海产业转移,促进电子信息、先进装备制造、节能环保等新兴产业落户和发展壮大。下图示意萍乡市位置。据此完成11~12题。
11.萍乡市产业转型升级的优势区位条件是( )
A.消费市场广阔,城市等级较高
B.工业历史悠久,工业设备先进
C.距海较近、环境优美、气候宜人
D.基础良好、交通通达、政策优惠
12.萍乡市产业转型升级过程中需要克服的不利因素是( )
A.科技力量不足,资金短缺
B.失业人数过多,就业困难
C.雾霾天气多见,大气污染严重
D.外来人口过多,城市治安较差
11.D 12.A [第11题,萍乡市是我国历史悠久的工业城市,社会服务和生产协作条件较好;萍乡市素有“湘赣通衢”“吴楚咽喉”之称,交通通达度高;享有国家与当地政府的多项优惠政策,D正确。第12题,萍乡市城市等级较低,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较少,科技人才短缺;作为资源枯竭型城市,经济发展缓慢,资金短缺,A正确。]
谷坊是在易受流水侵蚀的沟道中为了固定沟床而修筑的土、石建筑物,坝高一般为1~3米。专家提出增加沙棘植物“柔性坝”,组成综合生物、工程坝系网。沙棘植物“柔性坝”是按一定株距和行距在垂直水流方向交错种植的若干行沙棘体。下图为内蒙古准格尔旗西召沟的综合生物、工程坝系网示意图。据此完成13~14题。
13.谷坊的修建可使( )
①河流含沙量减少 ②沟道下蚀作用增强 ③下游山洪危害减轻 ④沟道出口地区土壤肥力增加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14.“柔性坝”建成后,谷坊坝内( )
A.泥沙颗粒变细B.泥沙沉积增多
C.水体含沙量增大D.耕地增速加快
13.B 14.A [第13题,根据材料可知,谷坊指山区沟道内拦截泥沙的小坝,是在易受流水侵蚀的沟道中为了固定沟床而修筑的土、石建筑物。因此,谷坊的修建可拦截泥沙,使河流含沙量减少,①对;谷坊能够降低河流的流速,减弱下蚀作用,②错;谷坊降低河流的流速,能够减轻下游的洪涝危害,③对;谷坊拦截泥沙,沟道出口地区泥沙量减少,带来的淤泥减少,土壤肥力增加不明显,④错。故选B。第14题,植物“柔性坝”能够拦水落淤,使谷坊坝内泥沙颗粒变细,水体含沙量降低,减少谷坊坝内的泥沙沉积,A对,B、C错;“柔性坝”的修建与耕地增速无明显关联性,排除D。]
二、综合题
15.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湖北省黄石市是武汉都市圈的副中心城市,有“青铜古都”“钢铁摇篮”“水泥故乡”之称。图1为黄石市区位示意图。
材料二 黄石市2008年被确定为资源枯竭转型试点城市,2015年年底关闭第一批露天矿山,采掘业产值明显下降。图2为2008~2017年黄石市GDP和三大产业结构统计图,图3为2008~2017年黄石市轻重工业产值统计图。
图1
图2
图3
(1)简述当前黄石市产业结构的特点。
(2)说明目前黄石市第二产业发展的有利条件。
(3)简析黄石市第二产业转型升级的主要方向。
(4)要实现黄石市可持续发展,你认为可采取哪些有效措施?
[解析] 第(1)题,描述产业结构特点时,应主要从三大产业结构的比重及变化、主导产业等方面分析。由图2和图3可知,黄石市的产业结构中第二产业占比在50%以上,说明该市以第二产业为主,第二产业中重工业为主导产业,第一产业比重最低。第(2)题,黄石市第二产业发展的区位优势应主要从当地的产业基础、交通运输、政策、劳动力以及大城市辐射带动作用等方面分析。第(3)题,由材料分析可知,黄石市第二产业以重工业为主,所以其发展方向可以从平衡轻重工业比重、提高工业的科技含量以及工业产品的附加值等方面分析。第(4)题,在分析黄石市可持续发展的措施时,应主要从优化产业结构、恢复生态环境、防治环境污染、加大科技投入、提高资源利用率等方面分析。
[答案] (1)以第二产业为主;第二产业中重工业占据主导地位;第一、三产业占比较低;第三产业占比大于第一产业。
(2)产业基础好;临江水运便利;政策扶持;距中心城市武汉近;劳动力丰富。
(3)轻型化(提高轻工业比重);高附加值化(提升产品的附加值);高科技化(积极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加强传统优势工业技术改造。
(4)优化产业结构;增加就业岗位;提高资源利用率;加快生态恢复;防治环境污染;推进城市化进程。
16.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年降水量与林木覆盖率、草地覆盖率间存在密切的相关性。根据年降水量与林木覆盖率、草地覆盖率的对应关系,可以确定林草界线。下面两图分别为年降水量与林草覆盖率的关系图(图A)及我国局部地区年降水量的空间分布图(图B)。
图A
图B
(1)简述图B所示区域天然植被类型的空间分布特征,并说明成因。
(2)分析甲区域水土流失严重的原因。
(3)简述甲区域防治水土流失的生物措施。
[解析] 第(1)题,由图中年等降水量线的分布可知,图B所示区域年降水量东南多、西北少。结合图A可推断植被类型从西北部的荒漠草原向东南部的森林递变。第(2)题,由经纬度可知,该区域位于黄土高原。分析其水土流失的原因,应考虑降水、地形、植被等因素。第(3)题,从甲区域的位置特征来看,降水量为400~530 mm,适宜栽培耐旱的草本植物及灌丛;甲区域位于河流支流的发源地,河谷发育,应注意立体开发和治理等。
[答案] (1)年降水量小于400 mm的西北部为荒漠草原地区,水分条件不适宜林木的生长,地带性植被为草原,故草地覆盖率较大。年降水量大于530 mm的东南部为半湿润地区,适宜木本植被生长,故林木覆盖率较高。年降水量为400~530 mm的地区是林草过渡区。
(2)甲区域位于黄土高原,土质疏松,降水季节变化大,夏季多暴雨;开垦历史悠久,植被破坏严重;位于河流上游,沟谷发育,流水侵蚀作用较强,水土流失严重。
(3)栽培耐旱植物;小流域垂直空间注重林、灌、草的合理配置;进行退耕还林(草)的生物工程建设等。
课程标准
以某生态脆弱区为例,说明该类地区存在的环境与发展问题,以及综合治理措施。
学习目标
1.结合资料,说出生态脆弱区的基本含义,掌握我国生态脆弱区的分布和特点。(综合思维)
2.了解黄土高原的位置和范围,掌握黄土高原生态脆弱的原因及对区域发展的影响。(区域认知)
3.掌握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原因,学会分析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治理措施。(综合思维)
水土流失的成因及危害
影响因素
具体表现
自然因素
降水
集中在夏季,且多暴雨,冲刷力强
地形
地处平原向高原或山地的过渡地带,坡度大,坡面物质不稳定
植被
植被覆盖率低,对地面保护性差
土壤
由粉砂颗粒组成,土质疏松,垂直节理发育
人为因素
过度樵采、毁林开荒
植被破坏(水蚀、风蚀)
不合理的耕作制度
破坏林草植被
开矿
开挖露天煤矿
破坏植被,水土流失
河道滩地开矿
泥沙入河
水土流失的治理
措施
功能
工程措施
打坝建库、平整土地、修基本农田、引水灌溉
贮水拦沙、改善生产条件、合理利用水土
生物措施
植树种草
蓄水保土,发展多种经营
农业技术措施
深耕改土、粮草间作、选育良种、地膜覆盖、轮作套种
蓄水保土、提高肥力、充分利用光热
1.我国生态脆弱区一般分布在哪些地区?其主要特点是什么?
2.我国生态脆弱区的主要问题是什么?
3.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原因是什么?
4.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危害有哪些?
5.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综合治理的措施有哪些?
固沟工程
在沟谷修建淤地坝、小型水库、营造防护林——拦泥蓄水,防止沟谷继续扩展
护坡工程
在缓坡地段,封坡育林育草与修筑水平梯田相结合——拦截、涵蓄坡面径流
保塬工程
在塬面上,平整土地、营造护林网,合理利用水土,提高劳动生产率
石漠化地区
荒漠化地区
分布
以云贵高原为中心,北起秦岭南麓,南至广西盆地,西至横断山脉,东抵罗霄山脉西侧的岩溶地区
西北、华北的干旱和半干旱地区
景观特点
不同点
土壤侵蚀严重,基岩大面积裸露、砾石堆积
类似沙漠景观
相同点
植被稀疏,土地退化
存在问题
不同点
水旱灾害频繁发生,极易发生山洪、滑坡、泥石流灾害,水土流失严重,贫困人口多,农业产业结构不合理
水资源利用不当,过度樵采、过度放牧、过度开垦、沙丘活化
相同点
植被覆盖率低、土地退化严重、生态环境脆弱、生物多样性减少
措施
针对问题
大力发展生态产业与林业产业,推动地方经济发展和农民增收致富
生态环境恶化;农业产业结构不合理;贫困人口多
推行生态护林员制度
植被破坏,生态环境恶化;贫困人口多
A.控制工业及生活废弃物排放
①开发水能,加强灌溉,调蓄水源
B.调整产业结构
②减少水土流失及河道泥沙淤积
C.修坝筑堤,疏通河道
③调蓄洪水,减轻洪灾
D.建设分洪、蓄洪区
④便于航运和防洪
E.建设水利枢纽
⑤减轻生产活动对区域生态环境的压力
F.保护自然植被,植树造林
⑥减轻河水污染
实验组
实验甲
实验乙
实验丙
实验丁
坡面坡度
15°
25°
15°
25°
降水强度
2 mm/h
2 mm/h
1 mm/h
1 mm/h
泥沙收集盘中的泥沙含量
a
b
c
d
中图版 (2019)选择性必修2 区域发展第一节 上海大都市的辐射功能导学案: 这是一份中图版 (2019)选择性必修2 区域发展<a href="/dl/tb_c4009070_t4/?tag_id=42" target="_blank">第一节 上海大都市的辐射功能导学案</a>,共1页。
高中地理中图版 (2019)选择性必修2 区域发展第一节 区域的含义和类型学案设计: 这是一份高中地理中图版 (2019)选择性必修2 区域发展<a href="/dl/tb_c4009066_t4/?tag_id=42" target="_blank">第一节 区域的含义和类型学案设计</a>,共26页。学案主要包含了区域的含义,区域的划分,区域的特性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中图版 (2019)第二节 世界洋流的分布与影响学案及答案: 这是一份中图版 (2019)<a href="/dl/tb_c4009057_t4/?tag_id=42" target="_blank">第二节 世界洋流的分布与影响学案及答案</a>,共13页。学案主要包含了洋流的分类,世界洋流的分布,洋流对自然环境和人类活动的影响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