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2023学年陕西西安经开区九年级上学期化学期末试题及答案
展开
这是一份2022-2023学年陕西西安经开区九年级上学期化学期末试题及答案,共14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填空及简答题,实验及探究题,计算与分析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一、选择题(共9小题,每小题2分,计18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合题意的。请将正确答案的序号填在题前的答题栏中)
1. 下列属于纯净物的是
A. 洁净的空气B. 稀有气体C. 冰水混合物D. 石油
【答案】C
【解析】
【详解】A、洁净的空气中含有氮气、氧气、二氧化碳、稀有气体等物质,属于混合物;
B、稀有气体中含有氦气、氖气等物质,属于混合物;
C、冰是水的固体,冰水混合物中含有水一种物质,属于纯净物;
D、石油中含有汽油、煤油、柴油等物质,属于混合物。
故选C。
2. 劳动创造美好生活。做下列家务劳动时涉及化学变化的是
A. 对垃圾进行分类B. 点燃天然气炒菜
C 用清水擦洗家具D. 用自来水淘米
【答案】B
【解析】
【详解】A、对垃圾进行分类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不符合题意;
B、点燃天然气炒菜,天然气燃烧生成了新物质,属于化学变化,符合题意;
C、用清水擦洗家具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不符合题意;
D、用自来水淘米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不符合题意。
故选B。
3. 规范操作是安全进行化学实验的保障。下列实验操作中不正确的是
A. 点燃酒精灯B. 检查装置气密性
C. 量取液体D. 取用稀盐酸
【答案】D
【解析】
【详解】A、用点着的火柴点燃酒精灯,操作正确;
B、检查装置气密性的方法:把导管的一端浸没在水里,双手紧贴容器外壁,若导管口有气泡冒出,装置不漏气,操作正确;
C、量筒读数时,应将视线与凹液面的最低处保持水平,操作正确;
D、使用胶头滴管时,不能将胶头滴管倒置,否则会腐蚀橡胶帽,操作错误。
故选D。
4.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电器着火,立即用水扑灭
B. 高层住房内着火,立即打开所有门窗
C. 扑灭图书、档案使用二氧化碳灭火器
D. 水可以灭火是因为水可以降低可燃物的着火点
【答案】C
【解析】
【详解】A、电器着火,不能立即用水扑灭,会引起触电危险,所以应当首先切断电源,故A错误;
B、高层住房内着火,不能立即打开所有门窗 ,否则空气流通会造成燃烧更剧烈,故B错误;
C、二氧化碳灭火后不会留下任何痕迹,不会造成图书档案的损坏,故扑灭图书、档案使用二氧化碳灭火器 ,故C正确;
D、可燃物的着火点是不能改变的,水可以灭火是因为水汽化吸热使温度降到着火点以下,故D错误;
故选C。
5. 布洛芬的化学式为 C13H18O2,具有解热镇痛的功效。下列有关布洛芬的说法正确的是( )
A. 布洛芬是氧化物
B. 1个布洛芬分子中含有 1 个氧分子
C. 布洛芬的相对分子质量为206
D. 布洛芬中碳、氢、氧元素的质量比为 13:18:2
【答案】C
【解析】
【详解】A、根据布洛芬的化学式知:布洛芬由C、H、O三种元素组成,不属于氧化物,故错误;
B、一个布洛芬分子中含有两个氧原子,不是含有1个氧分子,故错误;
C、其相对分子质量为1213+118+162=206,故正确;
D、布洛芬中碳、氢、氧元素的质量比为(1213):(118):(162)=78︰9︰16。故错误。
故选C。
6. 下列对宏观现象的微观解释不正确的是
A. 金刚石和石墨物理性质有较大的差异—碳原子的内部结构不同
B. 一滴水中约有1.67×1021个水分子—分子的质量和体积很小
C. 氦很不活泼,氧比较活泼—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不同
D. 一氧化碳有毒,二氧化碳无毒—构成两种气体的分子不同
【答案】A
【解析】
【详解】A、金刚石和石墨均是由碳原子直接构成的,但由于碳原子的排列方式不同,则它们的物理性质有很大差异,该选项解释不正确;
B、一滴水中约有1.67×1021个水分子,说明分子的质量和体积很小,该选项解释正确;
C、决定元素化学性质的为最外层电子数,氦与氧最外层电子数不同,则它们的化学性质不同,该选项解释正确;
D、一氧化碳和二氧化碳的分子构成不同,则它们的化学性质不同,该选项解释正确。
故选A。
7. 以下是化学实验课上出现的一些异常的情况,相关解释不正确的是
A. AB. BC. CD. D
【答案】B
【解析】
【详解】A、铁丝在氧气中燃烧时,集气瓶炸裂,可能是因为实验过程中铁丝接触到集气瓶内壁,故A正确;
B、该实验中若澄清石灰水未变浑浊,可能是二氧化碳中混有氯化氢气体,氯化氢气体与氢氧化钙反应生成氯化钙和水,也可能是石灰水变质,就算石灰水的量不足也会变浑浊,故B错误;
C、在过滤操作中,若滤液浑浊,可能是滤纸破损或承接滤液的烧杯不干净或漏斗内的液面高于滤纸边缘,故C正确;
D、用红磷燃烧的方法来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时,若红磷的量不足会导致测定结果偏小,故D正确。
故选B。
8. 一密闭容器内有甲、乙、丙、丁四种物质,在一定条件下充分反应,测得反应前后各物质的质量分数如图所示,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 乙可能是该反应的催化剂
B. 丁可能是化合物
C. 该化学反应中甲、丙的质量变化之比为1:8
D. 反应后乙、丁的质量之比为1:3
【答案】B
【解析】
【分析】甲、乙、丙、丁反应前、反应后质量分数及变化如下:
由以上分析可知,该化学反应为。
【详解】A、由分析可知:乙在反应前后质量不变,可能是该反应的催化剂,也可能是杂质,说法正确;
B、由分析可知:该反应是一种物质反应生成两种物质,符合“多变1”的特点,属于化合反应,则丁一定是化合物,不是可能是化合物,说法错误;
C、由分析可知:该反应中甲、丙的质量变化之比为,说法正确;
D、由分析可知:反应后乙、丁的质量之比为,说法正确。
故选B
9. 下列图像能正确反映其对应变化关系的是
A. 利用红磷燃烧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
B. 加热氯酸钾和二氧化锰的混合物
C. 加热一定质量的高锰酸钾
D. 足量碳在盛有氧气的密闭容器内充分燃烧
【答案】C
【解析】
【详解】A、红磷燃烧消耗氧气,氧气约占空气体积的五分之一,故反应后装置内气体体积为反应前的五分之四,图像错误;
B、氯酸钾在二氧化锰的催化下生成氯化钾和氧气,固体质量减小,二氧化锰质量不变,固体中二氧化锰的质量分数增大,完全反应后质量分数不再变化,图像错误;
C、高锰酸钾受热分解为锰酸钾、二氧化锰和氧气,固体质量减小,锰元素的质量不变,固体中锰元素的质量分数增大,完全反应后质量分数不再变化,图像正确;
D、由化学方程式C+O2CO2知,每12份质量的碳消耗32份质量的氧气,生成44份质量的二氧化碳,气体质量增加,完全反应后质量不再变化,图像错误。
故选C。
二、填空及简答题(共6小题,计24分。化学方程式2分,其余每空1分)
10. 化学与生活息息相关,请用所学化学知识填空。
(1)除去水中的色素和异味,可在水中加入_______。
(2)日常生活中将硬水转化为软水常用方法是_______。
(3)金刚石常用于切割玻璃,是因为金刚石具有_______的性质。
【答案】(1)活性炭 (2)煮沸 (3)硬度大
【解析】
【小问1详解】
活性炭具有吸附性,能除去水中的色素和异味。
【小问2详解】
生活中可通过煮沸的方法将硬水软化。
【小问3详解】
金刚石是天然纯在最硬的物质,则常用于切割玻璃。
11. 春节是中华民族最隆重盛大的传统节日,民间有各种各样的习俗。
(1)贴春联。用墨汁书写的春联能长时间保存的原因是_______。
(2)吃饺子。煮饺子时用天然气做燃料,天然气燃烧的化学方程式是_______。
(3)放鞭炮。鞭炮中黑火药的主要成分是硝酸钾、木炭粉、硫粉等,点燃时发生爆炸的化学方程式为,其中X的化学式是_______。
【答案】(1)常温下,碳的化学性质稳定
(2)
(3)N2
【解析】
【小问1详解】
墨汁的主要成分是碳,用墨汁书写的春联能长时间保存的原因是常温下,碳的化学性质稳定。
【小问2详解】
天然气主要成分是甲烷,甲烷在氧气中燃烧,生成二氧化碳和水,化学方程式为:。
【小问3详解】
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化学反应前后的原子种类和个数保持不变,反应前有2个钾原子、2个氮原子、6个氧原子、1个硫原子和3个碳原子,反应后有2个钾原子、6个氧原子、1个硫原子和3个碳原子,所以X是N2。
12. 2022年北京冬奥会胜利闭幕,“双奥之城”——北京为奥林匹克运动镌刻下历史性辉煌一笔。
(1)张家口赛区点亮冬奥史上首支“绿氢”火炬。从微观角度解释,大量氢气能被压缩在储气瓶中的原因是_______。如图是氢气在氧气中燃烧的微观示意图,该反应属于_______(填基本反应类型),从微观角度分析,反应前后没有发生改变的_______。
(2)2月3日,我国利用水陆两栖机器人,实现奥运历史上首次水下机器人火炬传递,展现出“水火相融”的神奇景象。水下火炬燃烧的重点之一在于“自主补氧”,说明燃烧的条件之一是_______。
【答案】(1) ①. 分子之间有间隔 ②. 化合反应 ③. 氢原子和氧原子 (2)与氧气接触
【解析】
【小问1详解】
大量氢气能被压缩在储气瓶中,是因为分子之间有间隔,且压强增大,压强减小;
氢气与氧气反应生成水,该反应为多种物质生成一种物质的反应,属于化合反应;
化学变化的实质为:分子分成原子,原子重新组合成的新分子,则化学变化中原子种类不变,则该反应中氢原子和氧原子种类不变。
【小问2详解】
水下火炬燃烧的重点之一在于“自主补氧”,说明燃烧的条件之一为与氧气接触。
13. (含义丰富的化学符号是独特的化学语言,根据以下符号回答:
①C ② ③Na+ ④2N2 ⑤C1O2
(1)既能表示一种物质,又能表示一种元素,还能表示一个原子的是_______(填序号)。
(2)④表示两个_______。
(3)标出C1O2中氯元素化合价_______。
(4)②中数字“2”的含义是_______。
【答案】(1)① (2)氮分子
(3)
(4)一个碳酸根离子带两个单位负电荷
【解析】
【小问1详解】
碳是由碳原子直接构成的,所以碳的元素符号C既能表示一种物质,又能表示一种元素,还能表示一个原子。
【小问2详解】
④2N2表示两个氮分子。
【小问3详解】
C1O2中氧元素化合价为-2,所以Cl的化合价为+4,化合价要标在化学式对应元素的正上方,所以符号为:。
【小问4详解】
②中数字“2”的含义是一个碳酸根离子带两个单位负电荷。
14. 根据下列粒子的结构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
(1)属于同一种元素的是____(填字母,下同):不同种元素最本质的区别是_____不同;
(2)A~E中具有相对稳定结构的原子是_______。
(3)D和E元素形成化合物的化学式为_______(用字母表示):
(4)F元素原子中x的值是_______。
【答案】(1) ①. AB##BA ②. 质子数
(2)C (3)MgCl2
(4)8
【解析】
【小问1详解】
核内质子数决定元素的种类,AB的核内质子数相等,表示同种元素;不同种元素最本质的区别是质子数不同;
【小问2详解】
由于原子中质子数与核外电子数相等,当最外层电子数为8时为稳定结构,由结构示意图可知属于相对稳定结构的原子是C;
【小问3详解】
D的质子数是12,表示镁元素,E的质子数是17,表示氯元素,形成的化合物是氯化镁,其化学式为:MgCl2;
【小问4详解】
F 的质子数是18,表示氩元素,核电荷数=质子数=核外电子数,x=18-2-8=8。
15. 碳和部分碳的化合物间转化关系如图所示。
(1)写出物质X的化学式_______,空气中该物质的含量过高会造成_______。
(2)写出X→CO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
【答案】(1) ①. CO2 ②. 温室效应
(2)CO2+C2CO
【解析】
【分析】碳酸和X可相互转化,一氧化碳和X可相互转化,碳可以转化为X,故X为二氧化碳。
【小问1详解】
由分析可知,X为二氧化碳,化学式为CO2;二氧化碳含量过高会造成温室效应。
【小问2详解】
二氧化碳与碳高温反应生成一氧化碳,化学方程式为CO2+C2CO。
三、实验及探究题(共2小题,计13分。化学方程式2分,其余每空1分)
16. 如图是常见气体的实验室制备及性质探究。结合所学化学实际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仪器a的名称是_______。
(2)实验室用石灰石与稀盐酸反应制备和收集二氧化碳,应该选_______(填字母)装置组合。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
(3)检验二氧化碳是否收集满的方法是_______。
(4)在实验F中观察到溶液颜色的变化是_______(填字母)
A. 紫色→红色→无色B. 紫色→红色→紫色C. 红色→紫色→紫色
【答案】(1)长颈漏斗
(2) ①. BD ②. CaCO3+2HCl=CaCl2+CO2↑+H2O
(3)将燃烧的木条放在集气瓶口,木条熄灭则说明集满二氧化碳 (4)B
【解析】
【小问1详解】
仪器a的名称是长颈漏斗。
【小问2详解】
实验室用石灰石与稀盐酸制二氧化碳属于固液常温型,二氧化碳密度比空气大,能溶于水,应用向上排空气法,故应该选BD装置组合。反应为碳酸钙和稀盐酸生成氯化钙、水和二氧化碳,化学方程式为CaCO3+2HCl=CaCl2+CO2↑+H2O。
【小问3详解】
二氧化碳不能燃烧也不支持燃烧,故检验二氧化碳是否收集满的方法是将燃烧的木条放在集气瓶口,木条熄灭则说明集满二氧化碳。
【小问4详解】
二氧化碳和水生成碳酸,碳酸呈酸性,使紫色石蕊溶液变红,碳酸不稳定,受热分解,溶液变回紫色,故选B。
17. 某化学小组在老师的指导下用如图所示装置探究水的组成。
【实验记录】接通电源后,在两侧玻璃管内观察到的现象是两个电极上都有气泡冒出,玻璃管B、A内收集到的气体体积比约为_______。
【查阅资料】水通电分解生成的气体可能是氢气和氧气。
【猜想与假设】
甲:A管内收集到气体的是氢气,B管内收集到气体是氧气;
乙:A管内收集到气体的是氧气,B管内收集到气体是氢气。
【实验探究】
甲:用燃着的木条检验两种气体;
乙:用带火星的木条检验两种气体。
甲在检验A管气体时观察到的现象是_______,检验B管气体时观察到的现象是_______。乙在检验气体时观察到能使带火星木条复燃是_______管气体。
【实验结论】水是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的,水电解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
【交流与讨论】实验时往电解器里的水中加入少量烧碱(NaOH)的目的是_______。
【答案】 ①. 1:2 ②. 气体燃烧,发出淡蓝色火焰,放热 ③. 木条燃烧更剧烈 ④. B ⑤. 2H2O2H2↑+O2↑ ⑥. 增强溶液导电性
【解析】
【详解】[实验记录]电解水时,负极产生氢气,正极产生氧气,体积比约为2:1。由图可知,接通电源后,在两侧玻璃管内观察到的现象是两个电极上都有气泡冒出,玻璃管B、A内收集到的气体体积比约为1:2;
[实验探究]电解水时,负极产生氢气,正极产生氧气,体积比约为2:1,A管与电源的负极相连,产生的气体较多,则A管产生的是氢气,氢气具有可燃性,B管与电源的正极相连,产生的气体较少,则B管产生的气体为氧气,氧气具有助燃性;甲用燃着的木条检验两种气体,在检验A管气体时观察到的现象是气体燃烧,发出淡蓝色火焰,放热;检验B管气体时观察到的现象是木条燃烧更剧烈;乙用带火星的木条检验两种气体,在检验气体时观察到能使带火星木条复燃的是氧气,即为B管气体;
[实验结论]水通电生成氢气和氧气,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2H2O2H2↑+O2↑ ;
[交流与讨论]NaOH在水中解离出阴、阳离子,增强溶液导电性。
四、计算与分析题
18. 某小组同学进行了如图所示的实验,请分析并计算:
(1)反应前后MnO2的质量和_______不变。
(2)计算反应前过氧化氢溶液中所含过氧化氢的质量。
【答案】(1)化学性质
(2)解:生成氧气的质量是
设反应前过氧化氢溶液中所含过氧化氢的质量为
答:反应前过氧化氢溶液中所含过氧化氢的质量是3.4g。
【解析】
【小问1详解】
过氧化氢溶液在二氧化锰作催化剂的条件下反应生成氧气和水,催化剂反应前后的质量和化学性质都不变,故填:化学性质;
【小问2详解】
见答案。实验
铁丝燃烧实验
检验实验室制取的二氧化碳
除去粗盐中的泥沙
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
异常情况
集气瓶炸裂
澄清石灰水未变浑浊
滤液浑浊
测定结果偏小
解释
A.可能是实验过程中铁丝接触到集气瓶内壁
B.可能是石灰水的量不足
C.可能是滤纸破损
D.可能是红磷的量不足
甲
乙
丙
丁
反应前质量分数
17%
10%
25%
48%
变化质量分数
+2%
0%
+16%
-18%
反应后质量分数
19%
10%
41%
30%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陕西省西安市未央区经开二校2023-2024学年九年级上学期1月期末化学试题,共6页。
这是一份陕西省西安市经开区2023-2024学年九年级化学第一学期期末综合测试试题含答案,共9页。
这是一份陕西省西安市经开区第一学校2022-2023学年九年级上学期期末化学试题(含答案),共8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单选题,填空题,实验题,计算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