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属成套资源:人教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课件多份
- 《蜀道难》课件20 课件 1 次下载
- 《蜀相》课件1 课件 0 次下载
- 《蜀相》课件3 课件 0 次下载
- 《蜀相》课件5 课件 0 次下载
- 《蜀相》课件6 课件 0 次下载
高中语文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 下册3.2 *蜀相集体备课课件ppt
展开
这是一份高中语文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 下册3.2 *蜀相集体备课课件ppt,共30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阅读诗歌整体感知,景语含情情景交融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1、掌握诗歌鉴赏的基本方法:知人论世,以意逆志。注:以意逆志,是以己之意迎受诗人之志而加以钩考。即从作品的整体出发,由表及里、由浅入深地理解诗作的主旨,用自己的切身体会去推测作者的本意。(以,用;意,自己的切身体会;逆,推测;志,作者写作诗歌的本意) 2、分析本诗的表现手法,掌握“炼字”这种题型的答题方法。分析本诗情感。
杜甫(712—770)字子美,自称少陵野老,京兆杜陵人,唐代大诗人。他创作的许多诗歌,显示了唐代由盛转衰的历史过程,因而称为“诗史”。其主要作品有“三吏”“三别”等。三吏:石壕吏、潼关吏、新安吏;三别: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
因其卓越的成就,被人尊称为“诗圣”,与“诗仙”李白齐名。著有《杜工部集》。
杜甫的生活和创作大致可以分为四个时期:
1、读书漫游时期(35岁之前):(涉世不深 浪漫主义)《望岳》
2、困守长安时期(35~44岁):(忧国忧民)《丽人行》《兵车行》《出塞》《赴奉先咏怀》
3、陷贼与为官时期(45~48岁)(现实主义创作达到高峰)《月夜》《春望》“三吏”《新安吏》《石壕吏》《潼关吏》“三别”《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
4、漂泊西南时期(48~58岁):(思想更深邃、诗风更沉郁)《闻官军收河南河北》《蜀相》《登高》《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江村》《登岳阳楼》
个人处境:《蜀相》作于唐肃宗上元元年(760年)的春天。759年底,杜甫结束了在甘肃天水一带颠沛流离的生活,暂时落脚在成都浣花溪畔的茅屋里。政治上很不得志,生活上艰难困苦(思想上有很大变化:不再“自比稷与契”,而是向往诸葛亮,并公然说“凄其望吕葛,不复梦周孔”)社会现实:安史之乱仍未平息,唐王朝仍处于风雨飘摇之中;唐肃宗昏庸,信任宦官,猜忌功臣(包括如杜甫这样真正忧国忧民的文人)。人民大量死亡,生产遭到大破坏。 目睹国势艰危,生民涂炭,而自身又请缨无路,报国无门,因此诗人对开创基业、挽救时局的诸葛亮,无限仰慕,备加敬重。 这段时间,他创作了一系列赞扬诸葛亮的诗篇,《蜀相》为其中最著名的一首。
收二川,排八阵,六出七擒,五丈原前,点四十九盏明灯,一心只为酬三顾; 取西蜀,定南蛮,东和北拒,中军帐里,变金木土爻神卦,水面偏能用火攻。
教师范读环节(1分钟)
学生自读环节(3分钟)
学生范读环节(4分钟)
去哪里寻找武侯诸葛亮的祠堂?在成都城外那柏树茂密的地方。
碧草照映台阶自当显露春色,树上的黄鹂隔枝空对婉转鸣唱。
三顾茅庐频繁的商论天下大计,辅佐两代君主的老臣忠心耿耿。
可惜出师伐魏未捷而病亡军中,常使历代英雄感慨泪湿衣襟!
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
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诗歌字面翻译
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自问自答 点明地点
描述景象 凄凉冷落
称赞业绩 表达仰慕
壮志未酬 痛苦伤感
思考:这首诗标题为“蜀相”,为什么诗歌却从祠堂入手写起?诗人写这首诗,是为了追思、仰慕、钦敬诸葛亮。歌颂诸葛亮的才智和功业,同时惋惜他的壮志未酬。写武侯祠,是因为“盖千古人物,莫可亲承;庙貌数楹,临风结想”,可以由祠写到诸葛亮。写祠是为了写人,因此题为《蜀相》。
不只是历史记录,更是一种崇敬
本诗主旨句是什么?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怀?本诗主旨句是“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诗人借歌颂诸葛亮的过人才智和丰功伟绩,惋惜自我的壮志未酬,抒发了其功业未就的深沉感慨。
两表酬三顾,一对足千秋。
世上疮痍,诗中圣哲;
民间疾苦,笔底波澜。
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
思考:诗人为什么会与诸葛亮这样一个悲剧英雄产生共鸣?他的情感为什么是深沉和悲伤的?
“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
设问。首联两句,前一句“丞相祠堂何处寻”是问,后一句“锦官城外柏森森”是答。“锦官城外柏森森”是诗人望中所得的景象,写的是丞相祠堂的外景,点明祠堂的所在地,用来呼应前一句。柏森森:1.不只是祠堂标志,更是历代人民爱戴诸葛亮的见证。2.借“柏森森”写出武侯祠的历史悠久,烘托一种寂静、肃穆的氛围,借以表达在这种氛围中诗人所产生的凭吊古人的特定心境。3. 衬托诸葛亮的形象,表达了诗人对诸葛亮的崇敬之情。
织锦业发达,汉代派锦官管理
君臣已与时际会,树木犹为人爱惜。 ——杜甫《古柏行》蔽芾甘棠,勿剪勿伐,召伯所茇——《诗经》
寻——有目的的专程来访,不是漫不经心地信步由之——对诸葛亮的强烈景仰和缅怀、显访庙吊古心思的急切。
自和空。自的意思是独自,空的意思是白白的,徒然的。这里两个字是互文对举。也成为互训(自可以解释为空,空也可以解释为自)。台阶旁的绿草独自葱翠,昭示着春光的明媚,躲在叶下的黄鹂尽管叫声悦耳,却无人倾听;尽管春意盎然,却令诗人感到冷寂、凄凉。大好春光,人无不爱,为何这里却写“自”“空”呢?因为“伤心人别有怀抱”——一心想念祠堂主人(由景到人,写景更抒情)作者以乐景衬哀情,表现了心中的感伤,为下文感叹诸葛亮的壮志未酬作铺垫。
“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内容:写景特点:炼字 反衬
“写祠庙荒凉”(清仇兆鳌《杜诗详注》)有待商榷
情景相融而莫分也。 ——宋 范晞文《对床夜语》 情景名为二,而实 不可分。神于诗者,妙 合无限。巧者则有情中 景,景中情。 ——清 王夫之《姜斋诗话》
“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天下计——鼎足三分,联吴抗曹的道路,也称“隆中对策”。 开济——帮助刘备开创基业/辅佐刘禅匡济艰危 。 天下计:雄才大略 老臣心:忠心报国
东联孙权,北拒曹操,西取刘璋,南抚夷越
大处着眼,言简意赅,高度概括和评价诸葛亮一生的功绩和才德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情感一:对诸葛亮的死,诗人表示了无限的哀思,对于他未能实现回复汉室、统一全国的天下大计,深表痛惜。
情感二:泪满襟——当然是诗人杜甫自己。但“长使”——大大扩充了感染的范围,不仅普天之下的,而且把千百年后所有的有志未遂的英雄都包含其内。这两句诗表达了诗人对历史上一切事业未竟的英雄人物壮志未酬的深深遗憾和共鸣。
诸葛亮一生中最感动人的是他的死
常考题目讨论:这里的“英雄”有没有包括杜甫自己呢?请做具体分析。有。这里的“英雄”也包括杜甫自己,他从小立志干一番事业(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却郁郁不得志,一生坎坷(朝扣富儿门,暮随肥马尘。残杯与冷炙,到处潜悲辛)。杜甫是一位忧国忧民、以天下为己任、有远大抱负的诗人。怀着“致君尧舜上”的政治抱负,却始终没有机会。但即便如此,他却依然忧念国事,挂怀天下,所以他的内心是非常苦痛的。这苦痛是杜甫心头永远的伤口。为此,我们可以说,“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寄托了诗人自己“致君尧舜上”的理想难以实现的悲哀,是杜甫用自己壮志难酬的苦痛和对诸葛亮的仰慕、叹惋之情熔铸成的千古名句。
专程寻访祠堂渲染冷落荒凉
概述盖世勋业慨叹壮志难酬
1、对下面句子中加点字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两朝开济老臣心(名词,朝代) 相如每朝时,常称病(动词,朝见,朝拜)B.朝辞白帝彩云间(读zhā,名词,早晨) 耆老皆朝于庠(动词,聚集)C.朝济而夕设版焉(名词,济水) 如有离违,宜别图之,以济大事(动词,成就)D.先生岂有志于济物哉(动词,救助,救济) 人才济济(众多的样子)答案: C 解析: C项,“朝济而夕设版焉”中的“济”,动词,渡过。
2、对这首诗中词句的解释,不恰当的一项是( )A.“蜀相”是蜀汉丞相诸葛亮。“锦官城”是成都的别称。“柏森森”即柏树茂盛的样子。B.“映阶”二句是说祠堂内碧草空有春色,黄鹂徒有好音,却没有多少人去欣赏。C.“频烦”即频繁,连续。“天下计”指统一中国、兴复汉室的计策。“两朝”指东汉和蜀汉。“开”指开创基业,“济”是渡过难关。D.“出师”指诸葛亮出兵伐魏。“英雄”指诸葛亮和千古以来为国为民的仁人志士,也包括诗人自己。答案:C 解析:C.“两朝”,指蜀先主刘备和后主刘禅两代。
3、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首联以设问引起,开门见山。一个“寻”字表达了诗人对诸葛亮的仰慕之情向往之意。B.颔联由远及近,以草绿莺啼的美景衬托诸葛亮人格的清高。C.颈联高度概括了诸葛亮一生的行事。“天下计”见匡时雄略,“老臣心”、“身先死”显报国忠诚。D.诗的前四句写祠堂之景,后四句写丞相之事。全诗通过对历史人物的缅怀和赞颂,寄托了诗人忧心忧国、痛感济世无人的哀伤。答案:B 解析:B.首先是由近及远描绘景象,用武侯祠内春意盎然的景象反衬出了祠堂的荒凉冷落,并含有诗人感物思人、追怀先哲的情味。诗人将自己的主观情感渗进客观景物中,使景中生意,把自己内心的忧伤从景物中传达出来,反映出诗人忧国忧民的爱国精神。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的题目。太原早秋①李 白岁落众芳歇,时当大火②流。霜威出塞早,云色渡河秋。梦绕边城月,心飞故国楼。思归若汾水,无日不悠悠。(注)①此诗作于唐玄宗开元二十三年(735年)秋天。这年夏季,诗人应友人元演之邀,同来太原,意欲攀桂以求闻达,然而辗转三晋,时历数月,终未能得到实现抱负之机会,到了秋季便写下了这首诗。②大火:星名,二十八宿之一,即心宿。4.下列对本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借自然景物含蓄地表明了季节。从律诗的结构来看,这一联是起,以写景起头,是诗歌创作常见模式。B.颔联中“威”就是威力、威风,在此处指秋霜很浓。“塞”指边塞,“河”指黄河。此联直接描写了太原的自然气候。C.颈联形式上相对,意义上递进,转入诗人对边关国事的挂念,写的是诗人梦境,含蓄地写出诗人正处在异域他乡。D.诗人虽心绪不高,而此诗格调自高,且带边塞诗之雄健。后半写怀归之意,意重而不觉其重,语直而不觉其直。
4、C【解析】本题考查对原诗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这是一道综合考核诗歌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思想情感的题目,每个选项一个考点,几乎涵盖诗歌的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主要的错误是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不正确,内容一般为曲解诗意,答题时注意仔细辨析。题中C项,“转入诗人对边关国事的挂念,写的是诗人梦境,含蓄地写出诗人正处在异域他乡”分析错误。颈联从上面描写“早秋”的景色中,转入对家乡亲人的思念。“梦绕边城月”写的是梦境,含蓄地写出诗人正处在异域他乡。“心飞故国楼”写梦醒之后的状况。故选C。
5.本诗尾联颇受称道,尤其“悠悠”二字更佳,请赏析其妙处。
①“悠悠”本是忧郁的意思,也有情悠悠、思悠悠之意。联系“思归若汾水”来看,“悠悠”也有绵延不断的意思。②这两句运用了比喻修辞,以水喻情。大意是说,我思念归家之情时时刻刻萦绕心头,就如同汾河水一样,没有一天断绝过。③为了强调自己的“思归”之情的深远,通过日夜不停的汾河水不停流淌,形象而生动地表现出了自己日夜思归的情怀。
【解析】本题考核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这种题型是要求品味这些经锤炼的字的妙处。答题时不能把该字孤立起来谈,得放在句中,并结合全诗的意境情感来分析。综合赏析诗句注意从意境的创设、构思的精巧、手法的运用和情感的表达的角度进行分析,此题注意从“比喻的修辞手法”“叠词的运用”和“情感的表达”的角度分析。“思归若汾水,无日不悠悠”这两句的意思是说,我思念归家之情时时刻刻萦绕心头,就如同汾河水一样,没有一天断绝过啊。所以这两句运用了明喻的修辞手法,以水喻情,生动形象地把抽象的思归之情形象化。此处的“悠悠”要联系“思归若汾水”来看,“悠悠”有连绵不断的意思,表达了自己的思归不断的情怀。
相关课件
这是一份高中语文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 下册3.2 *蜀相教案配套课件ppt,共38页。
这是一份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 下册3.2 *蜀相示范课ppt课件,共28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走进作者,背景介绍,孔雀东南飞,课文解析,写作特点,课堂小结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高中语文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 下册3.2 *蜀相背景图课件ppt,共21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杜甫诗中的泪,寻找他们的相似之处,问题串联,比较鉴赏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