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终活动
搜索
    上传资料 赚现金
    英语朗读宝

    浙江省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学业水平适应性考试 语文试题(含答案)

    立即下载
    加入资料篮
    浙江省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学业水平适应性考试 语文试题(含答案)第1页
    浙江省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学业水平适应性考试 语文试题(含答案)第2页
    浙江省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学业水平适应性考试 语文试题(含答案)第3页
    还剩7页未读, 继续阅读
    下载需要10学贝 1学贝=0.1元
    使用下载券免费下载
    加入资料篮
    立即下载

    浙江省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学业水平适应性考试 语文试题(含答案)

    展开

    这是一份浙江省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学业水平适应性考试 语文试题(含答案),共10页。试卷主要包含了 考试结束后,只需上交答题纸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高二语文试题
    考生须知:
    1. 本卷共6页,满分100分,考试时间80分钟;
    2. 答题前,在答题卷指定区域填写班级、姓名、考场号、座位号及准考证号并填涂相应数字; 3. 所有答案必须写在答题纸上,写在试卷上无效;
    4. 考试结束后,只需上交答题纸。
    一、阅读与鉴赏(共14小题,4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2题。
    中国传统建筑以土、木为主要材料,很少使用石材。木材在耐久性方面远逊于石材,所以中 西两大文明的建筑给今人留下了截然不同的印象。从古希腊神庙到巴洛克教堂,以石构为主的欧 洲建筑遗产蔚为壮观;相比之下,从先秦到明清,以木构为主的中国建筑遗产似乎乏善可陈。迄 今为止,中国石结构建筑的低调表现,仍令很多学者感到困惑。为什么直到明清,在加工条件完 备、同时也不无需求的情况下,石材在中国始终未能大规模使用?梁思成曾经给出了一个大致不 错的推论:“中国结构既以木材为主,宫室之寿命固乃限于木质结构之未能耐久,但深究其故, 实缘于不着意于原物长存之观念。”然而中国人为什么“不着意于原物长存”,这依然是个问题。 要接近最终答案,还需要更加全面而深入的思考。
    其实我们并不缺乏石材。在中国广表的大地上,到处都存在着适合作建筑材料的优良石材, 其中最主要的是大理石。同时我们也要注意到,在中国古代,适用的木材并非随处都可轻易取得。 唐代杜牧《阿房宫赋》中说:“蜀山兀,阿房出。”秦代修建阿房宫,木材就是从四川运到陕西 的。随着木材的不断砍伐,优良的大木也日渐稀少,后世华北主要地区很难找到可用之材,以至 于要从长江流域搬运大量木材到北方。可见,古代建筑营造并非严格遵循“就地取材”的经济原 则。在古代的交通条件下,建筑材料的长途运输是很不经济的。只有当木材的使用超越物质层面, 进而成为一种执着的文化选择乃至建筑观念中的要素时,人们才会如此不惜人力、物力地寻找大 木建造房子。
    这种选择与华夏民族古老的价值观息息相关。中国自古以来宗教观念较为淡薄,在历史上从 未出现过神权凌驾一切的时代。因此我们的祖先有关建筑的基本思考,是从“人本”观念出发的。 建筑既然服务于人,其理性和适度的使用就十分重要。从材料的性质上看,木材显然比石材要容 易加工得多,用木材建造房屋效率更高、耗时更少。既然如此,花费大力气去建造石头房屋就没 有多大必要。但在西方古代社会,建筑既然服务于“神”,自当与神一样永恒,因此木材不耐久 的特性无法满足西方人对建筑永恒纪念性的追求,坚固而不易腐蚀的石材才能得到他们的青睐。
    中国传统哲学也未曾认真看待“永恒”这一命题,儒、释、道三家学说大体上都认为“万物 无常”,真正永恒的只有变化。这种“常变”和“循环”的观念,使得木材不耐久的特性成为对 于中国人来说并非严重的问题。建筑服务的主体是人,而人处在不断的繁衍更替之中。不同时代、 不同身份的人对建筑有不同的需求,建筑也应该新陈代谢,没有必要永恒不变。建筑物破旧了, 后代自会修缮,倒塌了,后代自会重建,这是一个不断循环、推陈出新的自然过程。我们实在不 必考虑过于久远的未来,能更好、更便利地满足当时人的需求更为重要。人生短暂,只有死亡才 是永恒的。所以,陵墓建筑在功能上提出了耐久的需求,在意象上更与永恒相关,这里便成了中
    高二语文试题第1页共6页
    国石材发挥作用的主要场所之一。此外在耐久性要求较高的建筑部件,如铺地、台基、柱础中也 曾大量使用石材。由此可知,中国传统建筑在材料选择上是十分理性的。
    (摘编自方拥《中国传统建筑十五讲》) 1.下列有关“中国传统建筑很少使用石材”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3 分 )
    A.与欧洲建筑遗产相比,中国石结构建筑表现低调,梁思成认为“不着意于原物长存之观念” 是主要原因。
    B. 我国虽然有丰富的建筑用石材,但长期喜用大木建造房子,且形成了一种文化选择,“石构 为主”自然难成传统。
    C.从华夏历史发展来看,人本观念可能是影响我们的祖先选择建材的重要因素,石结构“古建
    ”少应该与此有关。
    D.中国传统哲学有“万物无常”观念,修补或重建房屋是常态,这可能决定了国人对建筑的要 求宜居多于永恒。
    2.下列说法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3分)
    A.欧洲建筑重视使用石材,中国建筑从未形成大量使用石材的传统,其中原因应在中华文化
    发展的历程中寻找。
    B. 传统建筑营造常有南木北运等有违经济原则的做法,多因木材的使用超越了物质层面的意 义,已成为一种观念。
    C.中国石材在陵墓建筑和其他耐久性要求较高的建筑部件中使用较多,可见传统建筑在选材
    上主观意愿作用很大。
    D.建筑石材易得但难于加工,适用建筑木材并非易得,但便于加工,如何选择,主要取决于长期形成的价值观。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3-4题。
    鲁侍萍 她现在老了,嫁给一个下等人,又生了个女孩,境况很不好。
    周朴园 你知道她现在在哪儿?
    鲁侍萍 我前几天还见着她!
    周朴园 什么?她就在这儿?此地?
    鲁侍萍 嗯,就在此地。
    周朴园 哦 !
    鲁侍萍 老爷,您想见一见她么?
    周朴园 不,不。谢谢你。
    鲁侍萍 她的命很苦。离开了周家,周家少爷就娶了一位有钱有门第的小姐。她一个单身人,无亲 无故,带着一个孩子在外乡,什么事都做:讨饭,缝衣服,当老妈子,在学校里伺候人。
    周朴园 她为什么不再找到周家?
    鲁侍萍 大概她是不愿意吧。为着她自己的孩子,她嫁过两次。
    周朴园 嗯,以后她又嫁过两次?
    鲁侍萍 嗯,都是很下等的人。她遇人都很不如意,老爷想帮一帮她吗?
    周朴园 好,你先下去。让我想一想。
    鲁侍萍 老爷,没有事了? ( 【甲】望着朴园,眼泪要涌出)老爷,您那雨衣,我怎么说?
    周朴园 你去告诉四凤,叫她把我樟木箱子里那件旧雨衣拿出来,顺便把那箱子里的几件旧衬衣也 拣出来。
    鲁侍萍 旧衬衣?
    高二语文试题第2页共6页
    周朴园 你告诉她在我那顶老的箱子里,纺绸的衬衣,没有领子的。
    鲁侍萍 老爷那种绸衬衣不是一共有五件?您要哪一件?
    周朴园 要哪一件?
    鲁侍萍 不是有一件,在右袖襟上有个烧破的窟窿,后来用丝线绣成一朵梅花补上的?还有一件, 周朴园 (惊愕) 梅花?
    鲁侍萍 还有一件绸衬衣,左袖襟也绣着一朵梅花,旁边还绣着一个萍字。还有一件, —— 周朴园 ( 徐徐立起)哦,你,你,你是——
    鲁侍萍 我是从前伺候过老爷的下人。
    周朴园 哦,侍萍! (低声)怎么,是你?
    鲁侍萍 你自然想不到,侍萍的相貌有一天也会老得连你都不认识了。
    周朴园 你——侍萍? (【乙】不觉地望望柜上的相片,又望侍萍)
    鲁侍萍 朴园,你找侍萍吗?侍萍在这儿。
    3.舞台说明可以揭示人物内心,请以甲乙两处为例,分析人物心情的复杂性(4分) (1) 【甲】望着朴园,眼泪要涌出
    (2)【乙】不觉地望望柜上的相片,又望侍萍
    4.概述这段对白的特点? (4分)
    5. 《乡土中国》对解决当前中国的诸多问题仍有帮助,下列分析中不正确的一项是( ) ( 3 分 )
    A.2006 年以来,国家加大对乡村振兴和治理的扶持力度,取得显著成效。但是,除了国家现 代化治理体系之外,传统乡村治理体制仍有可用之处。
    B. 想要有效推进乡村全面振兴,一定要熟悉根植于孝亲、仁爱、民本、和合、天人合一等传统 文化思想上的乡土文化,那可能是乡村振兴的力量源泉。
    C. 费孝通笔下的乡土社会,人们从熟悉到信任,基本形成了无需法律维护的乡土社会信用,那是对契约的重视,值得当下的企业和个人学习。
    D.《 乡土中国》与《流浪地球》都关注家国情怀这一主题,只是乡土社会安土重迁,人口流 动很小,而后者为避免灾难带地球逃跑,绝不抛弃地球。
    6.下列关于《红楼梦》相关内容的表述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A. 宝玉偷读《会真记》,引出宝黛共读“西厢”,可见二人均有反叛封建礼教向往自由之 心,后来黛玉又偶然听到《牡丹亭》唱词,感慨戏上也有好文章。
    B. 宝玉住的怡红院富丽堂皇,玲珑精致,犹如小姐闺房,院落里面布满了竹子,连房屋的墙壁 和纱窗都是以绿纱作装饰,象征宝玉钟情于女儿的特点。
    C.刘姥姥因为生活困窘而去贾府寻求经济帮助,凤姐心知其意,表面热情周到客气,显得很
    尊重穷亲戚,实则傲慢虚情,不屑于刘姥姥这种打秋风的行为。
    D.宝玉在太虚幻境看到的“勘破三春景不长,缁衣顿改昔年妆。可怜绣户侯门女,独卧青灯古
    佛旁”判词,说的应该是性格孤僻、胆小怕事决意出家的惜春。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7-12题。
    庖丁为文惠君解牛,手之所触,肩之所倚,足之所履,膝之所跨,者然向然,奏刀賠然,莫不 中音。合于《桑林》之舞,乃中《经首》之会。
    文惠君曰: “嘻,善哉!技盖至此乎?”
    高二语文试题第3页共6页
    庖丁释刀对曰:“臣之所好者道也,进乎技矣。始臣之解牛之时,所见无非牛者;三年之后,
    未尝见全牛也。方今之时, 臣以神遇而不以目视,官知止而神欲行。依乎天理,批大邵,导大寐,因 其固然,技经肯藤之未尝,而况大抓乎!良庖岁更刀,割也;族庖月更刀,折也。今臣之刀十九年
    矣,所解数千牛矣, 而刀刃若新发于硼。彼节者有间,而刀刃者无厚;以无厚入有间, 恢恢乎其于游 刃必有余地矣!是以十九年而刀刃若新发于硼。虽然,每至于族,吾见其难为,怵然为戒, 视为止, 行为迟,动刀甚微。谍然已解,如土委地。提刀而立,为之四顾,为之踌躇满志,善刀而藏之。”
    文患君曰: “善哉!吾闻庖丁之言,得养生焉。”
    7.下列对句子中加点词“欲”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3 分 )
    A. 官知止而神欲行 欲:想要
    B.诚能见可欲则思知足以自戒 欲:贪图的
    C.欲出力助上以抗之 欲:想
    D.暴秦之欲无厌 欲:欲望
    8.下列句子中加点词“乎”的意义和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 3 分
    例:臣之所好者道也,进乎技矣。
    A. 摄乎大国之间 B. 山川相缪,郁乎苍苍
    C.其闻道也固先乎吾 D. 宜乎百姓之谓我爱也
    9.下列对相关文学文化常识的解说,有误的一项是( ) 3 分
    A.《庖丁解牛》选自《庄子·养生主》,其中的《桑林》《经首》均为传说中古时的乐曲名。
    B.《劝学》为战国荀子的作品,其中“跬”相当于现代人的一步,即行走时两脚间的距离。
    C.《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子路表示对治理有一千辆兵车的诸侯小国很自信。
    D.《阿房宫赋》夸张扬厉、感染力强,《六国论》逻辑严密、气势充沛,均为借古鉴今佳作。
    10.下列句子的句式与例句不相同的是( ) 3 分
    例:技经肯繁之未尝
    A.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B. 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
    C. 夫晋,何厌之有? D.唇吻翕辟,不知何词。
    11.文中划线句子翻译正确的一项是( ) 3 分
    A.臣以神遇而不以目视——我用神情表现我遇到的情况却不用眼睛去看。
    B. 而刀刃若新发于硎——可是刀口好像重新在石头上打磨过的。
    C.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宽宽绰绰的,它对于我锋利的刀来说大有用武之地。
    D.视为止,行为迟——目光因此而凝视不动,动作也因此缓慢下来。
    12.下列对选文的分析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 3 分
    A.开篇写庖丁解牛时神情悠闲、动作和谐,发出的声音如乐曲,为下文的记述奠定了基础。
    B. 庖丁讲述自己解牛经历时充分运用对比手法,意在阐明求于“道”而精于“技”的道理。
    C.文惠君闻庖丁之言得养生之“道”,足见庖丁解牛之事乃庄子对养生之法的形象喻示。
    D. 庄子善用形象化说理的手段,本文就采用夸张、对比、映衬等手法将道理说得晓畅透彻。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13题。
    短歌行 曹操
    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
    慨当以慷,忧思难忘。何以解忧?唯有杜康。
    高二语文试题第4页共6页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但为君故,沉吟至今。
    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我有嘉宾,鼓瑟吹笙。
    明明如月,何时可搬?忧从中来,不可断绝。
    越陌度阡,枉用相存。契阔谈端,心念旧恩。
    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何枝可依?
    山不厌高,海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
    13.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A.诗歌前八句诗人感慨时光易逝、人生短暂,愁思之情溢于言表,情感基调看似低沉,却深 藏着打开各路贤才心扉的巧妙用意。
    B.诗人引用“青青子衿,悠悠我心”“我有嘉宾,鼓瑟吹笙”等《诗经》中的名句,明确展 现了自己求贤求才的良苦用心。
    C. “明明如月,何时可掇”两句巧用比喻,将贤者喻为光照环宇的明月,有重视渴求人才之 意,也道出了人才难得的苦衷。
    D. 全诗音韵铿锵,立意深远,风格别致,集抒情、写景、叙事、说理于一炉,却能相互发热 增辉,不愧为建安诗歌的代表作。
    14.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4分。任选2题,如全选,则取前2题评分)
    (1)《涉江采芙蓉》中“ ) ”两句,空间突转,视角变化,思妇不说 自己,而写身在“远道”的夫君,以此表达相思之情。
    (2)《阿房宫赋》中“ ”两句以质问语气抨击秦始皇残酷剥削百姓 却不爱惜财物的罪行。
    (3)苏轼《赤壁赋》有“扣舷而歌之”之语,张孝祥在《念奴娇·过洞庭》则化用此语,以 ”两句抒发与自然交融而忘我的满腔豪情。
    二 、表达与交流(共6题,5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17题。
    正像达尔文发现有机界的发展规律一样,马克思发现了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即历来为(烦芜/ 繁芜)丛杂的意识形态所 着的一个简单事实:人们首先必须吃、喝、住、穿,然后才能从事政 治、科学、艺术、宗教等等;所以,直接的物质的生活资料的生产,从而一个民族或一个时代的一 定的经济发展阶段,便 基础,人们的国家设施、法的观点、艺术以至宗教观念,就是从这个 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因而,也必须由这个基础来解释,而不是像过去那样做得相反。
    不仅如此。马克思还发现了现代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和它所产生的资产阶级社会的特殊的运动规 律。由于剩余价值的发现,这里就豁 (huō/huò) 然开朗了,而先前无论资产阶级经济学家 社会主义批评家所做的一切研究都只是在黑暗中
    一生中能有这样两个发现,该是很够了。(即使/既使)只能作出一个这样的发现,也已经是幸 福的了。但是马克思在他所研究的每一个领域, 在数学领域,都有独到的发现,这样的领域 是很多的,而且其中任何一个领域他都不是浅尝辄(zé/zhé)止。
    15.文中加点字的注音或字形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 3 分 )
    高二语文试题第5页共6页
    A.烦芜丛杂
    豁(huò)然开朗
    即使
    浅尝辄 (zé) 止
    B. 繁芜丛杂
    豁(huō)然开朗
    既使
    浅尝辄 (zhé) 止
    C. 烦芜丛杂
    豁(huō) 然开朗
    既使
    浅尝辄 (zé) 止
    D. 繁芜丛杂
    豁(huò)然开朗
    即使
    浅尝辄 (zhé) 止
    16.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 3 分 )
    A. 隐藏 构成 和 摸索 几乎
    B.掩盖 构成 或者 摸索 甚至
    C.隐藏 形成 和 探索 几乎
    D. 掩盖 形成 或者 探索 甚至
    17.下列语句与划波浪线句子使用论证方法不同的一项是( ) ( 3 分 )
    A.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
    B.尼采就自诩过他是太阳,光热无穷,只是给与,不想取得。然而尼采究竟不是太阳,他发了疯。
    C.是以太山不让土壤,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择细流,故能就其深;王者不却众庶,故能明其德。
    D.一篇文章充满了符号,不说赞成什么,反对什么,终究还是一个中药铺,没有什么真切的内容。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19题。
    将一门技术掌握到炉火纯青,这固然是工匠精神,( )。有人说:“没有一 流的心性,就没有一流的技术。”的确,倘若没有发自肺腑、专心如一的热爱,怎能有废寝忘 食、尽心竭力的付出;没有臻于至善、超今冠古的追求,怎能有出类拔萃、巧夺天工的卓越;
    没有冰心一片、物我两忘的境界,怎能有雷打不动、脚踏实地的笃实。( ) , 有 格物致知、正心诚意的生命哲学,也有技进乎道、超然达观的人生信念。从赞叹工匠继而推崇 工匠精神,见证着社会对浮躁风气、短视心态的自我疗治,对美好器物、超凡品质的主动探
    寻。我们不必人人成为工匠,却可以人人成为工匠精神的践行者。
    ( ),我们的时代将以怎样的面貌被书写,取决于我们每个人的表现。 工匠 精神是手艺人的安身之本,是企业的金色名片,亦是社会品格、国家形象的荣耀写照,亦是我
    们生命的尊严所在。工匠精神并不以成功为旨归,却足以为成功铺就通天大道。 18.下列依次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顺序最恰当的一项是( ) ( 3 分 )
    ①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气质 ②但工匠精神的内涵又远不限于此 ③工匠精神中所深藏的
    A.①③② B.③②① C.③①② D.②③①
    19.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 3 分 )
    A. 工匠精神是手艺人的安身之本,是企业的金色名片,亦是我们生命的尊严所在;亦是社会品
    格、国家形象的荣耀写照。
    B.工匠精神是手艺人的安身之本,亦是我们生命的尊严所在;是企业的金色名片,亦是社会品
    格、国家形象的荣耀写照。
    C.工匠精神是企业的金色名片,亦是社会品格、国家形象的荣耀写照;是手艺人的安身之本,
    亦是我们生命的尊严所在。
    D. 工匠精神是手艺人的安身之本,亦是社会品格、国家形象的荣耀写照;是企业的金色名片,
    亦是我们生命的尊严所在。
    20.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40分)
    有人说“能说服一个人的,从来不是道理,而是南墙;能点醒一个人的,从来不是说教,而 是磨难”,而我们的高中生活中似乎除了听课作业考试外,大多就是老师家长的道理和说教了, 谈何成长呢?
    对此,你有怎样的感悟和思考,请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题目自拟,角度自选。②明确文体,不要写成诗歌。③不少于600字。④不得透 露个人信息。
    高二语文试题第6页共6页
    2024年6月浙江省学业水平适应性考试
    高二语文参考答案
    一、阅读与鉴赏(共14小题,45分)
    1. 【答案】B
    解析:应该是“文化选择乃至建筑观念中的要素”造成“喜用大木建造房子”,而非“喜用大木
    建造房子”形成了这样的“文化选择”。
    2. 【答案】C
    解析: “传统建筑在选材上主观意愿作用很大”有误,原文说“由此可知,中国传统建筑在材料
    选择上是十分理性的”。
    3. 【答案】
    甲处由“望着朴园”这个动作可知鲁侍萍对周朴园旧情未忘,期望被认出;由“眼泪要涌出”这 一神情可知侍萍回想起往事,爱恨情愁涌上心头,有感动,有怨恨,有委屈,有不甘,有期待,心 情很复杂。
    乙处由“望望柜上的相片,又望侍萍”可知,周朴园并未认出侍萍,对眼前的人就是侍萍这一事 实有怀疑,更多的是确定,内心开始惶恐不安,思考着如何应对,心情很复杂。
    (评分标准:甲处,答出“期望被认出”给1分,答案“委屈、不甘”给1分;乙处,答出“感到 意外、怀疑是真的”给1分,答案“吃惊、惶恐不安”给1分。)
    解析:甲处,分析舞台说明,要结合上下文语境。前面侍萍在和周朴园对话时,很显然被周的温
    情打动了,她很想被周朴园认出,很想看看这个口口声声关心着自己的人是不是还依然爱着自己, 所以在周朴园让她下去的时候,满含深情地说“老爷,没事了?”,称周朴园为“老爷”说明她跟 周朴园有距离感还怨恨着他,但问的时候又那样的动作神情,可知她内心很矛盾,想起当年相爱时 的温馨,也想起三十年来的辛酸苦楚,有对命运的不甘,也有对未来的期许,心情很复杂。而之后 周朴园的厉声喝问,让她彻底清醒,完全放弃了幻想。
    乙处,借助周朴园认出侍萍前后的语言可知,周朴园怀念的是过去那个年轻漂亮已逝去的对自己 没有影响的梅侍萍,不是眼前这个历经苦难苍老的鲁妈,从后面他的厉声喝问可知,他的内心,最 终是维护自己封建家长形象的现实需求占了上风,他对侍萍的关心都是虚伪的。
    4. 【答案】范例
    对白特点: (1)符合人物身份,富有个性化; (2)简短却能揭示人物复杂心理; (3)富有暗 示性,有弦外之音;(4)侍萍多陈述遭遇揭露真相,较主动,而周朴园多试探问询,较被动;(5) 提示人物动作表情的舞台说明较多(4分,每点1分)
    解析: 这段对白的矛盾冲突主要在周朴园和鲁侍萍之间,是官僚资本家和下层劳动妇女的矛盾, 也是有三十年情感纠葛的一对男女间情感冲。这段对白主要以一问一答得方式缓慢展开;周朴园听 说侍萍没死后主观感受和理性处理上有矛盾,他一方面对侍萍有愧疚有同情, 一方面又怕侍萍的出 现损害自己的形象,对话就以简短的问询为主,显得有些被动;鲁侍萍见到周朴园,听闻他对自己 很关心,勾起了自己对三十年前美好生活的回忆,很想知道相认后这个自己曾爱过的人会怎样对待 自己,但她也知道自己这么苦难的生活都是这个人造成的,这就使得对话中她的主动陈述较多。
    5. 【答案】C
    解 析 :在《乡土中国》“乡土本色”一章的最后,讲到乡土社会人和人之间非常熟悉,费孝通写 到乡土社会的信用不是对契约的重视,而是发生于对一种行为的规矩熟悉到不假思索时的可靠性。
    高二语文参考答案第1页共4页
    6. 【答案】B
    解析: 《红楼梦》宝玉园中种植芭蕉海棠象征宝玉怜香惜玉,娇生惯养,钟情于女儿的特点。黛 玉院落里面布满了竹子,连房屋的墙壁和纱窗都是以绿纱作装饰,形成一种高洁素雅的氛围象征黛
    玉性格清高不屈、自尊心强、多愁善感的特点。
    7. 【答案】A
    解析: “官知止而神欲行” 中“欲”和“神”语意相近,皆为“精神、意念”之意。
    8. 【答案】C
    解析:例句中的“乎”相当于介词“于”,引入动作行为关涉的对象、方面等,C 项“乎”也相 当于介词“于”,可“引出对象”,亦可为“比”,故选C 项。A 项“乎”相当于“于”译为"在", B 项中“乎”为助词,此处为形容词后缀,无实意,而D 项中的“乎”,在这个主谓倒装的句子里,
    相当于句尾语气助词。
    9. 【答案】C
    解析: 在春秋后期,“千乘之国”是中等国家,非“诸侯小国”,故C 项错。 10. 【答案】B
    解析:例句的句式结构为宾语前置句,见必修下《庖丁解牛》课下注解,这句话翻译为:用刀的 技术高超,从不经过容易使刀口钝折的地方。A 项是以“之”为标志的宾语前置句, C 项是疑问代 词作宾语的宾语前置句,D 项是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的宾语前置句,而B 项是被动句式,以介词“于” 为标志。
    11. 【答案】D
    解析:D 项翻译正确,而A.项应该翻译为“我用精神去接触牛,不再用眼睛看它”,B. 项而刀刃 若新发于硎应该翻译为“可是刀口像刚从磨石上磨出来一样”,C. 项应该翻译为“宽宽绰绰的,它 对于刀的运转必然是大有余地的了”。
    12. 【答案】A
    解析: A. 项中“为下文的记叙奠定了基础”错误,应该是“为下文的论述奠定了基础”,。 白话译文
    有个名叫丁的厨师给文惠君宰牛。他的手接触的地方,肩膀靠着的地方,脚踩着的地方,膝盖顶住 的地方,都哗哗地响,刀子刺进牛体,发出霍霍的声音。没有哪一种声音不合乎音律:既合乎《桑林》 舞曲的节拍,又合乎《经首》乐章的节奏。
    文惠君说: “嘿,好哇!你的技术怎么高明到这种地步呢?”
    厨师丁放下屠刀,答道:“我所喜好的,是‘道’,它比技术进一步了。我开始宰牛的时候,看到 的无一不是整头的牛;三年之后,就不曾再看到整头的牛了;现在呢,我用精神去接触牛,不再用眼睛 看它,感官的知觉停止了,只凭精神在活动。顺着牛体天然的结构,击入大的缝隙,顺着骨节间的空处 进刀;依着牛体本来的组织进行解剖,脉络相连、筋骨聚结的地方,都不曾用刀去碰过,何况那粗大的 骨头呢!好的厨师,每年换一把刀,因为他们用刀割肉; 一般的厨师,每月换一把刀,因为他们用刀砍
    断骨头。现在,我的这把刀用了十九年啦,它宰的牛有几千头了,可是刀口像刚从磨石上磨出来一样。 因为那牛体的骨节有空隙,刀口却薄得像没有厚度,把没有厚度似的刀口插入有空隙的骨节,宽宽绰绰 的,它对于刀的运转必然是大有余地的了。因此,它用了十九年,刀口却像刚刚从磨石上磨出来一样。 虽说是这样,每当遇到筋骨交错聚结的地方,我看到它难以处理,因此小心翼翼地警惕起来,目光因此 集中到一点,动作因此放慢了,使刀非常轻,结果它霍地一声剖开了,像泥土一样散落在地上。我提着 刀站起来,为此我环顾四周,为此我悠然自得,心满意足,把刀擦拭干净收起来。”
    文惠君说: “好哇!我听了庖丁的这些话,从中获得了保养身体的道理。”
    高二语文参考答案第2页共4页
    13. 【答案】B
    解析: “明确展现”表述错误。“青青子衿,悠悠我心”将贤才比喻为日思夜想的爱人,表达对 人才的渴慕; “我有嘉宾,鼓瑟吹笙”,描绘宾主欢宴的场面,表达盛情款待人才的意愿,都是含 蓄委婉表达,而不是明确展现。
    《短歌行》参考译文
    一边喝酒一边高歌,人生短促日月如梭。好比晨露转瞬即逝,失去的时日实在太多!席上歌声激昂慷 慨,忧郁长久填满心窝。靠什么来排解忧闷?唯有狂饮方可解脱。那穿着青领的学子哟,你们令我朝夕思 慕。只是因为您的缘故,让我沉痛吟诵至今。阳光下鹿群呦呦欢鸣,悠然自得啃食在绿坡。 一旦四方贤才 光临舍下,我将奏瑟吹笙宴请嘉宾。当空悬挂的皓月哟,什么时候才可以拾到;
    我久蓄于怀的忧愤哟,突然喷涌而出汇成长河。远方宾客踏着田间小路, 一个个屈驾前来探望我。
    彼此久别重逢谈心宴饮,争着将往日的情谊诉说。月光明亮星光稀疏, 一群寻巢乌鹊向南飞去。绕树 飞了三周却没敛翅,哪里才有它们的栖身之所?高山不辞土石才见巍峨,大海不弃涓流才见壮阔。
    我愿如周公般礼贤下士,愿天下英杰真心归顺我。
    14.【答案】 (1)还顾望旧乡,长路漫浩浩 (必修上《涉江采芙蓉》)
    (2)奈何取之尽锱铢,用之如泥沙 (必修下《阿房宫赋》)
    (3)扣舷独啸,不知今夕何夕 (必修下《念奴娇·过洞庭》)
    二、表达与交流(共6题,55分)
    15. 【答案】D
    解 析 :“繁芜”意指多而杂乱, “烦芜”现代汉语无此写法;“豁”为多音字,有huō,huò,huá 三个读音, “豁然开朗”中就读huò; “即使”有假设之意,此处使用符合语境,而“既使”并无 这样的作用;辄读音只有zhé 。故选择项。
    16. 【答案】B
    解 析 :“隐藏”“掩盖”都有不让别人发现之意,而前者强调“隐蔽躲藏”,后者强调“遮盖”, 后者更符合语境;“构成”强调各部分的组合统一,而“形成”强调经过发展变化而成为,前者更 符合语境;“和”指二者共同,而“或者”指其中之一,后者更合语境; “摸索”侧重指在什么都 不清楚的情况下,去寻找一些东西,而“探索”侧重于搜查,去解决问题,此处“摸索”更合适; 最后“几乎”和“甚至”相比,“甚至”更合语境,表递进强调。
    17. 【答案】D
    解析:例句“达尔文发现有机界的发展规律”,在在生物领域有划时代意义, “马克思发现了人 类历史的发展规律”,在人类社会有划时代意义,作者使用类比推理方法,以表明马克思的伟大。
    ABC都采用类比的方法说理,只有D 项将写文章列条目列数字,不思考不解决实际问题的做法比喻 为开中药铺,运用的是比喻论证的方法。
    18. 【答案】D
    解析:①放在最后一个括号,和后面“我们的时代将以怎样的面貌被书写”衔接更自然,强调每
    个时代有每个时代的特点气质; ②放在第一个括号,接在“这固然是工匠精神”后,以提示“工匠 精神”还有更丰富的内涵;③放在第二个括号,以引出后面对“工匠精神”更多的解读。
    19. 【答案】B
    解析:这个句子以“工匠精神”开头,从个人到集体,从客观描述到主观评价,表述了对“工匠” 精神的正确理解。所以先说“工匠个人”“是手艺人的安身之本,亦是我们生命的尊严所在”,再
    说集体国家层面, “是企业的金色名片,亦是社会品格、国家形象的荣耀写照”。 20.作文(40分)
    高二语文参考答案第3页共4页
    作文解析:
    (1)引用的话直指人的“成长”这一主题,将“道理”“说教”和“南墙”“磨难”相比,意 在强调坎坷经历、人生磨难对一个人成长的促进作用,并没有贬低“道理”“说教”之意,而后面 对高中生活的感慨,是从高中生的视角,表述对高中生活的表层理解,以期引起考生对自己学习生 活的深入思考,从而理解成长的内涵。只要以“成长”为话题,并围绕“成长”与“说教”“磨难” 的关系立意都切合题意。
    (2)“听课作业考试”“师长的道理和说教”是高中生活最平常的元素,它们代表着高中学习生活, 但又不止于此,关键是看考生如何理解,而理解这些又跟成长息息相关,也是写这篇文章的关键。
    (3)读了材料后的“感悟和思考”是这篇作文的主体,“感悟”应当是考生阅读材料后触动、 感悟、收获类的思绪,而“思考”则是这些话与“成长”的联系,可以思考“何为成长”“如何成 长” “成长的动因”,而且还要能跟自己现在的生活联系起来。
    作文评分标准(40分)
    说 明 :字数不足600字,每少50字扣1分,最多扣3分。
    高二语文参考答案第4页共4页项目 等级
    内容、表达(36分)
    说 明
    书写(4分)
    一类卷
    (40—34)
    要求:能结合高中生活的经历体验, 真正理解“南墙”“磨难”对成长的促 进作用,同时正确认识“道理”“说教”, 有明确观点,论说有针对性,能辩证地 分析问题,表达条理清楚,文章结构合
    理,语言生动有力,偶尔有别字或语病。
    赋分范围:38—30分
    以33分为基准分,上 下浮动,然后加书写项的
    得分。
    4分
    书写工整,标点正确,错别字2
    个以下,格式规范。
    二类卷
    (33—30)
    要求:理解领悟“南墙”“磨难” 在成长中的作用,能结合自己的生活体 验,正确分析认识“道理”“说教”, 有明确的主张,表达清晰有逻辑,语言 比较通顺。
    赋分范围:29—26分
    以28分为基准分,上 下浮动,然后加书写项的 得分。
    3分
    书写工整,标点大体正确,错别 字3—4个,格式规范。
    三类卷
    (29—24)
    要求:基本符合题意,内容尚充实, 中心基本明确;条理基本清楚,结构基
    本完整;语言基本通顺,有5—6处语
    病。
    赋分范围:25—20分
    以23分为基准分,上 下浮动,然后加书写项的 得分。
    2分
    字迹不够清楚,标点错误较多, 错别字5—7个,格式大体规范。
    四类卷
    (23—0)
    要求:不符合题意,内容空洞,中 心不明确;条理不清楚,结构不完整;
    语言不通顺,有7处以上语病。
    赋分范围:19—0分
    以13分为基准分,上 下浮动,然后加书写项的 得分
    1—0分
    字迹潦草,难以辨认,标点错误
    很多,错别字8个以上,格式不规范。

    相关试卷

    浙江省普通高中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6月学业水平适应性考试语文试题(含答案):

    这是一份浙江省普通高中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6月学业水平适应性考试语文试题(含答案),共8页。

    2023-2024学年第二学期杭州市联谊学校高二学业水平考试适应性考试-语文试题含答案:

    这是一份2023-2024学年第二学期杭州市联谊学校高二学业水平考试适应性考试-语文试题含答案,共6页。

    2024年5月浙江省普通高中学业水平适应性考试语文试题:

    这是一份2024年5月浙江省普通高中学业水平适应性考试语文试题,文件包含2024年5月浙江省普通高中学业水平适应性考试语文试题docx、2024年5月浙江省普通高中学业水平适应性考试语文答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8页, 欢迎下载使用。

    文档详情页底部广告位
    欢迎来到教习网
    • 900万优选资源,让备课更轻松
    • 600万优选试题,支持自由组卷
    • 高质量可编辑,日均更新2000+
    • 百万教师选择,专业更值得信赖
    微信扫码注册
    qrcode
    二维码已过期
    刷新

    微信扫码,快速注册

    手机号注册
    手机号码

    手机号格式错误

    手机验证码 获取验证码

    手机验证码已经成功发送,5分钟内有效

    设置密码

    6-20个字符,数字、字母或符号

    注册即视为同意教习网「注册协议」「隐私条款」
    QQ注册
    手机号注册
    微信注册

    注册成功

    返回
    顶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