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04-2024年中考生物考前冲刺模拟卷(山西专用)(解析版)
展开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第Ⅰ卷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回答第Ⅱ卷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4.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第Ⅰ卷(选择题 共15分)
选择题(本题共15小题,每小题1分,共15分。在每小题的四个选项中,选出最符合题目要求的一项。)
1.某人轻微腹痛原因是受幽门螺旋菌感染,你认为医生的处方中应包括下面哪一类药较合适?( )
A.抗病毒药B.抗菌素药
C.驱风油D.抗菌素药、维生素片
【答案】D
【分析】抗生素是治疗细菌性疾病的药物,维生素有助于增强抵抗力,利于伤口恢复。
【详解】抗生素是治疗细菌性疾病的药物,维生素有助于增强抵抗力,利于伤口恢复,幽门螺旋菌是细菌,因此医生的处方中应包括抗菌素药、维生素片。
故选D。
2.下列现象中,一定属于顺相对含量梯度跨膜运输的过程是()
A.蔗糖分子通过细胞壁B.蛋白质分子通过细胞膜
C.水分子通过细胞膜D.K+通过细胞膜
【答案】C
【详解】细胞壁不属于膜结构,不具有选择透过性,A错误;蛋白质分子是大分子物质,通过胞吞或胞吐方式进出细胞,B错误;水分子通过细胞膜的方式为自由扩散,一定属于顺相对含量梯度跨膜运输,C正确;K+通过细胞膜的方式为主动运输,是逆相对含量梯度跨膜运输,需要载体、消耗能量,D错误。
3.我国上海医学遗传研究所成功培育出第一头携带人白蛋白的转基因牛,还研究出一种可大大提高基因表达水平的新方法,使转基因动物乳汁中的药物蛋白含量提高30多倍,转基因动物是指( )
A.提供基因的动物
B.能产生白蛋白的动物
C.基因组中插入了非自身基因的动物
D.能表达基因信息的动物
【答案】C
【分析】此题考查了转基因动物,转基因技术就是把一个生物体的基因转移到另一个生物体DNA中的生物技术。由于基因控制着生物性状的表达,因此通过转基因技术可以得到生物新品种。
【详解】将人工分离和修饰过的基因导入到生物体基因组中,由于导入基因的表达,引起生物体的性状的可遗传的修饰,这一技术称之为转基因技术,人们常说的“遗传工程”、“基因工程”、“遗传转化”均为转基因的同义词。利用转基因技术,将控制人分泌人体蛋白的基因转移到牛的DNA的基因序列中,使这一基因控制的性状在后代牛的乳腺细胞得到表达,产生的乳汁中有人的白蛋白,这样牛就称为转基因牛。因此说,转基因动物是指基因组中插入了非自身基因的动物。C正确。
【点睛】转基因技术被广泛的应用,是一个热点话题,同学们应熟练掌握转基因技术的原理和应用。
4.下列关于生物特征的说法,错误的是( )
A.“落叶知秋”体现了生物能适应环境
B.“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体现的是生物能生长
C.“种瓜得瓜,种豆得豆”体现的是生物有变异的特性
D.“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体现的是生物能对外界刺激作出反应
【答案】C
【分析】生物的共同特征有:①生物的生活需要营养;②生物能进行呼吸;③生物能排出身体内产生的废物;④生物能对外界刺激作出反应;⑤生物能生长和繁殖;⑥生物都有遗传和变异的特性;⑦除病毒以外,生物都是由细胞构成的。
【详解】A、“落叶知秋”是植物对变化的环境的一种适应,体现了生物能适应环境,属于生物的特征,A不符合题意。
B、“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体现的是生物能生长,属于生物的特征,不符合题意。
C、 “种瓜得瓜,种豆得豆”体现的是生物有遗传的特性,不是变异的特征,C符合题意。
D、“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体现的是生物能对外界刺激作出反应,属于生物的特征,D不符合题意。
故选C。
【点睛】解此题的关键是理解生物的特征并要具备较高的语文水平。
5.图A、B、C分别表示绿色植物的三个重要生理过程。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农民给作物中耕松土的目的是促进A过程
B.能促进植物对水的吸收和运输的是B过程
C.对维持大气中碳氧平衡起重要作用的是C过程
D.A、B、C三个生理过程在黑暗处仍能正常进行
【答案】D
【分析】植物体呼吸作用吸收氧气,放出二氧化碳;光合作用是吸收二氧化碳放出氧气;蒸腾作用是水分以水蒸气的形式从植物体内散发到体外的过程。因而A表示呼吸作用,B表示蒸腾作用,C表示光合作用,据此解答。
【详解】A.农民给作物中耕松土的目的是促进根的A呼吸作用,正确。
B.蒸腾作用是水分以水蒸气的形式从植物体内散发到体外的过程,能促进植物对水的吸收和运输的是B蒸腾作用,正确。
C.绿色植物通过叶绿体,利用光能,把二氧化碳和水转化成储存能量的有机物,并且释放出氧气的过程,叫光合作用。因此C表示光合作用,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不断消耗大气中的二氧化碳,释放氧气(超过了自身对氧的需要),维持了生物圈中二氧化碳和氧气的相对平衡,即碳-氧平衡,正确。
D.A呼吸作用、B蒸腾作用在黑暗处仍能正常进行,而C光合作用,在无光黑暗处不能正常进行,错误。
故选D。
【点睛】回答此题的关键是要明确植物的光合作用、呼吸作用和蒸腾作用的概念、过程及光合作用、呼吸作用的关系等。
6.北京香山的红叶出现红色,是由于细胞中含有花青素的缘故。花青素存在于( )
A.叶绿体中B.细胞核中C.细胞膜上D.细胞液中
【答案】D
【分析】植物细胞有细胞壁、细胞质、细胞核、液泡、叶绿体等结构,各具有一定的功能。细胞壁是细胞外的一层透明的薄壁,起保护和支持细胞的作用;细胞核里含有与遗传有关的物质染色体等;细胞质是细胞膜以内,细胞核以外的结构,活细胞的细胞质具有流动性,从而加速细胞内、外的物质交换。植物细胞的细胞质里有液泡和叶绿体、线粒体,液泡内的细胞液中溶解着多种物质,如营养物质、有味道的物质、色素等,叶绿体是光合作用的场所,线粒体是呼吸作用的场所。
【详解】正常生长的叶是绿色的,这是因为这样的叶中含有大量的叶绿素,在正常光合作用期间,叶绿体中的色素对绿光的吸收量非常少,几乎都反射出来了,造成了叶片的绿色。而到了秋天,叶片衰老,由于叶绿素不够稳定,逐渐分解,而失去了反射绿光的作用,而这时花青素的颜色就显现出来了,花青素又称红色素,位于叶片细胞中的液泡内,它与叶片中其他色素不同,不参与光合作用。D符合题意。
故选D。
【点睛】细胞的其它的结构和功能也是重点,也要注意掌握。
7.小明和爸爸都有耳垂,妈妈无耳垂,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
A.隐性基因不决定性状
B.控制耳垂的基因能遗传给下一代
C.小明耳垂的基因组成与爸爸一样
D.控制耳垂的基因只存在于生殖细胞中
【答案】B
【分析】生物体的性状是由一对基因控制的,当控制某种性状的一对基因都是显性或一个是显性、一个是隐性时,生物体表现出显性基因控制的性状;当控制某种性状的基因都是隐性时,隐性基因控制的性状才会表现出来。
【详解】A.显性性状由一个显性基因和一个隐性基因控制时,表现出显性基因控制控制的性状,只是隐性基因控制的性状没有表现,隐性性状则是由两个隐性基因控制,所以隐性基因决定性状,故A错误。
B. 子代的基因一半来自于父方,一半来自于母方,所以控制耳垂的基因能遗传给下一代,故B正确。
C. 有耳垂由显性基因A控制,无耳垂由隐性基因a控制,妈妈无耳,其基因组成是aa,传递给小明有一个基因a,小明有耳垂,基因组成是Aa,但是爸爸有耳垂的基因可能是AA或Aa,所以小明耳垂的基因组成与爸爸不定一样,故C错误。
D. 每种生物的体细胞中的染色体是成对存在的,基因位于染色体上,基因也是成对存在的。在形成精子或卵细胞的细胞分裂过程中,染色体都要减少一半,而且不是任意的一半,是每对染色体中各有一条进入精子或卵细胞。精子和卵细胞的染色体数目比体细胞的染色体数目减少一半,生殖细胞(包括精子和卵细胞)的染色体和基因是成单存在,故D错误。
故选B。
【点睛】解答此类题目的关键是理解掌握基因的显性与隐性以及与性状之间的关系。
8.我国政府提出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即通过植树造林、节能减排等形式,使碳净排放量降为零。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实现碳中和离不开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
B.实现碳中和与居民日常用电量多少无关
C.碳中和意味着可以抵消生物产生的二氧化碳
D.绿色植物是生态系统的生产者,不产生二氧化碳
【答案】A
【分析】(1)绿色植物通过叶绿体利用光能把二氧化碳和水转化成储存着能量的有机物,并释放出氧气,叫光合作用。
(2)活细胞利用氧,将有机物分解成二氧化碳和水,并且将储存在有机物中的能量释放出来。供给生命活动的需要,这个过程叫作呼吸作用。
【详解】A.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释放氧气,因此说实现碳中和离不开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A正确。
B.碳中和与每个人息息相关。为了减碳,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可以随手关灯节约用电出门多步行多乘公交,B错误。
C.碳中和即通过植树造林、节能减排等形式,抵消自身产生的二氧化碳排放,使碳净排放量降为零,C错误。
D.绿色植物是生态系统的生产者,既能进行光合作用,也能进行呼吸作用,因此能产生二氧化碳,D错误。
故选A。
9.微生物无处不在,人们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加以利用或抑制。下列有关微生物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冰箱冷藏新鲜蔬菜、水果是为了抑制微生物的大量繁殖
B.白酒酿造过程中先后利用霉菌和酵母菌两类真菌发酵
C.细菌分布广泛,与它有能度过恶劣环境的芽孢有关
D.制作酸奶时,应立即向煮沸后的新鲜牛奶中倒入酸奶
【答案】D
【分析】由于各种细菌、真菌等微生物,接触到食物,并利用食物上的有机物,发育繁殖,期间会产生很多的生长代谢产物,产生各种各样的味道,如酸、臭等等。因此食物腐败变质是由于微生物的生长和大量繁殖而引起的。根据食物腐败变质的原因,食品保存就要尽量的杀死或抑制微生物的生长和大量繁殖;酿酒时要用到酵母菌,在无氧的条件和适宜的温度下,酵母菌能分解葡萄糖产生酒精和二氧化碳,我们把此过程称之为酒精发酵。制酸奶和泡菜要用到乳酸菌,在无氧的条件下,乳酸菌发酵产生乳酸,使得菜或牛奶呈现一种特殊的风味。
【详解】A.防止食品腐败的原理是杀死或抑制微生物的生长和繁殖,将新鲜蔬菜和水果放冰箱冷藏低温可抑制微生物的生长和繁殖;同时,低温还可抑制果蔬自身的呼吸作用,减少有机物的消耗,A正确。
B.白酒酿制过程包括制曲、糖化、发酵、蒸馏,酒曲中最主要的微生物是各种霉菌,其中霉菌主要起到糖化的作用,把米中的淀粉转化成葡萄糖;酵母菌在无氧的条件下,把葡萄糖分解成酒精和二氧化碳;所以白酒酿制先后用到霉菌和酵母菌两类真菌发酵,B正确。
C.细菌是单细胞生物,个体较小,靠分裂进行生殖的,繁殖速度快。芽孢是细菌的休眠体,对不良环境有较强的抵抗能力。小而轻的芽孢还可随风飘散各处,落在适当环境中,又能萌发成细菌。所以细菌快速繁殖、形成芽孢的特性以及个体微小的特点,使它们几乎无处不在,C正确。
D.自制酸奶过程中,应将加糖后的新鲜牛奶煮沸冷却后,装入已消毒的玻璃瓶中,再加入适量酸奶并密封,制酸奶要用到乳酸菌,在无氧的条件下,乳酸菌发酵产生乳酸,使得牛奶呈现一种特殊的风味。若立即向煮沸后的新鲜牛奶中倒入酸奶会把乳酸菌杀死,D错误。
故选D。
10.自古以来,植物一直在默默地改善和美化着人类的生活环境,也是生态平衡的重要支柱。为探究绿色植物的生命活动,某兴趣小组的同学设计并实施了以下实验,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甲装置实验选叶遮光的目的是设置对照实验
B.乙装置可以探究水是植物光合作用必需的原料
C.丙装置观察到的现象是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
D.丁装置实验现象说明萌发的种子呼吸作用产生了二氧化碳
【答案】D
【分析】(1)绿叶在光下制造有机物的实验步骤:暗处理→选叶遮光→光照→摘下叶片→酒精脱色→漂洗加碘→观察颜色。实验要点:光合作用需要光、光合作用制造淀粉、淀粉遇到碘液变蓝色,酒精溶解叶片中的叶绿素。
(2)绿色植物通过叶绿体,利用光能,把二氧化碳和水转化成储存能量的有机物,并且释放出氧气的过程,叫做光合作用。
(3)细胞利用氧,将有机物分解成二氧化碳和水,并且将储存在有机物中的能量释放出来,供给生命活动的需要的过程叫做呼吸作用。
【详解】A.甲装置是验证绿叶在光下产生淀粉,实验变量为光照的有无,叶片遮光与未遮光部分形成以光照为变量的对照实验,故A正确。
B.叶脉内有导管,导管运输水和无机盐。折断主叶脉,导致根部吸收的水分不能运输到叶片上半部分,因此,叶片B处和A处以水分为变量形成一组对照实验,A处不能进行光合作用,B处能进行光合作用,由此,可以推测:水是光合作用的原料,B正确。
C.萌发的种子呼吸作用十分旺盛,通过呼吸作用产生大量二氧化碳,二氧化碳能使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所以丙装置观察到的现象是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C正确。
D.萌发的种子进行呼吸作用,消耗瓶中的氧气,所以燃烧的蜡烛熄灭,所以丁装置实验现象说明萌发的种子进行呼吸作用需要氧气参与,D错误。
故选D。
【点睛】解答此类题目的关键是理解掌握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相关的实验。
11.如图是人体呼吸系统的组成示意图,叙述错误的是
A.呼吸系统由①②③④⑤⑥组成
B.哮喘是结构③感染或者过敏引起的一种疾病
C.空气中的PM2.5由人体吸入后经呼吸道进入⑥
D.北欧人鼻子高挺,鼻腔相应较长,有利于预热寒冷空气
【答案】B
【分析】呼吸系统由呼吸道和肺两部分组成,其中,鼻腔、咽、喉、气管、支气管是气体进出肺的通道,称为呼吸道,有清洁、湿润、温暖吸入的空气的作用。肺是主要器官,是进行气体交换的主要场所。图中①为鼻腔,②为咽,③为喉,④为气管, ⑤为支气管,⑥为肺。
【详解】A.呼吸系统由呼吸道和肺两部分组成其中,①鼻腔、②咽、③喉、④气管、⑤支气管是气体进出肺的通道,称为呼吸道, ⑥肺是呼吸系统的主要器官,是进行气体交换的主要部位,A正确。
B.哮喘一般是由于吸入了过敏性物质引起的⑤支气管感染,症状有咳嗽、喘息、呼吸困难、胸闷、咳痰等。典型的表现是发作性伴有哮鸣音的呼气性呼吸困难,B错误。
C.呼吸道是气体进出的通道,空气中的PM2.5由人体吸入后经呼吸道进入⑥,C正确。
D.北欧人的鼻子要比生活在赤道附近的人大一些,更好地温暖寒冷的空气,是与其生活环境相适应的,D正确。
故选B。
【点睛】本题主要考查呼吸系统的结构与功能的相关知识。
12.下列关于蚯蚓的叙述,正确的是( )
A.蚯蚓主要靠刚毛完成运动B.体壁分泌的黏液主要是为了便于穴居运动
C.有环带的一端为蚯蚓的后端D.身体由许多相似的环状体节构成
【答案】D
【分析】蚯蚓身体呈长圆筒形,褐色稍淡,细长约由100多个体节组成。前段稍尖,后端稍圆,在前端有一个分节不明显的环带。身体是由许多彼此相似的体节构成,属环节动物;蚯蚓能分解土壤中的腐烂有机物,获取物质和能量维持生存;蚯蚓的呼吸要靠能分泌黏液、始终保持湿润的体壁来完成;蚯蚓能通过肌肉和刚毛的配合使身体蠕动,蚯蚓是变温动物。
【详解】A.蚯蚓能通过肌肉和刚毛的配合使身体蠕动,A错误。
B.蚯蚓的呼吸要靠能分泌黏液、始终保持湿润的体壁来完成,蚯蚓靠湿润的体表来进行呼吸的,B错误。
C.蚯蚓身体前段稍尖,后端稍圆,在前端有一个分节不明显的环带,C错误。
D.蚯蚓的身体由许多彼此相似的体节构成,属于环节动物,D正确。
故选D。
13.如图中有关植物生殖方式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
A.①是扦插,要去掉部分叶片,以减少水分散失
B.②是嫁接,成功的关键是两者的形成层紧密结合
C.③该植株的形成属于无性生殖,且只有母体遗传性状
D.④是组织培养,可以加快植物繁殖的速度
【答案】C
【分析】植物的生殖方式有两种:经过两性生殖细胞结合的生殖方式属于有性生殖;不经过两性生殖细胞结合的生殖方式属于无性生殖。图中①扦插、②嫁接、④组织培养,都是无性生殖,③种子繁殖是有性生殖。
【详解】A.营养生殖是由高等植物体的营养器官--根、茎、叶的一部分,在与母体脱落后,发育成一个新的个体。农业、林业和园艺工作上常用分根、扦插、压条和嫁接等方法。①是扦插,属于营养生殖,要去掉部分叶片,以减少水分散失,A正确。
B.嫁接属于无性繁殖,成功的关键是接穗和砧木两者的形成层紧密结合,B正确。
C.③用种子繁殖是有性生殖,具有母本和父本双方的体遗传性状,C错误。
D.④是组织培养。植物的组织培养指的是在无菌的条件下,将植物的茎尖、茎段或是叶片等切成小块,培养在特制的培养基上,通过细胞的增殖和分化,使它逐渐发育成完整的植物体。利用组织培养技术,可以在短时间内大批量的培育出所需要的植物新个体;还可以防止植物病毒的危害,极大的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率,D正确。
故选C。
【点睛】点评无性生殖与有性生殖的本质区别是否有两性生殖细胞的结合。
14.排泄是指人体排出体内废物的过程,下列关于排泄叙述正确的是( )
A.呼吸是人体排泄废物的一种途径
B.排泄是排出消化道内的食物残渣的过程
C.排泄是排出体内多余的水分和尿素的过程
D.排泄的途径只有两个
【答案】A
【分析】人体细胞代谢活动产生的废物,如二氧化碳、水、无机盐、尿素等,它们属于代谢终产物,它们排出体外过程称为排泄。
【详解】A.人体内废物的排泄途径主要有三条:呼吸系统(主要器官是肺)呼出气体、泌尿系统(主要器官是肾脏)排出尿液、皮肤排出汗液。呼吸系统呼出的气体,主要排出二氧化碳和少量的水,A正确。
B.人体内食物残渣叫做粪便,粪便通过肛门排出体外的过程叫排遗,不属于排泄,B错误。
C.排泄是把人体细胞代谢活动产生的废物,如二氧化碳、水、无机盐、尿素等排出体外过程,C错误。
D.人体内废物的排泄途径主要有三条:呼吸系统(主要器官是肺)呼出气体、泌尿系统(主要器官是肾脏)排出尿液、皮肤排出汗液,D错误。
故选A。
15.以下改善生产、生活的实践事例中,与呼吸作用原理的应用无关的是( )
A.低温、低氧条件下保存新鲜的水果、蔬菜
B.粮食晾晒后入仓
C.用“豆粮间作”的种植方式来提高产量
D.不随意踩踏草坪
【答案】C
【分析】呼吸作用指的是细胞内有机物在氧的参与下被分解成二氧化碳和水,同时释放能量的过程。呼吸作用受水分、温度、氧气和二氧化碳的影响。
【详解】A.“低温、低氧条件下保存新鲜的水果、蔬菜”是利用低温、低氧环境抑制水果、蔬菜的呼吸作用,减少有机物的消耗,从而延长储存时间,A不符合题意。
B.“粮食晾晒后入仓”,是利用减少水分,抑制了种子的呼吸作用,延长了种子的储存时间,B不符合题意。
C.用“豆粮间作”的种植方式提高产量是利用与豆科植物共生的根瘤菌可以固定氮元素,提高土壤肥力,C符合题意。
D.踩踏草坪会使土壤硬化,土壤中的氧气不足,影响草的根的呼吸。因此,不能随意踩踏草坪,D不符合题意。
故选C。
第Ⅱ卷( 共3题,共35分)
二、综合题(11分)
16.地球上动物种类繁多,它们多种多样的运动方式和行为扩大了其活动范围,便于更好地生存和繁衍。
(一)下列是与动物运动有关的结构示意图,请据图分析回答:
(1)图甲中,蚯蚓靠 协调配合完成运动;图乙中,Ⅰ。Ⅱ。Ⅲ表示蝗虫身体的各部,①②③表示蝗虫的某些器官,其中飞行器官及所在身体部位分别是 、 (填标号)。
(2)图丙是人的关节及屈肘动作模式图,与关节的灵活性有关的结构有[ ] 和[3]中的滑液。屈肘动作的产生是[ ] 受神经传来的刺激而收缩,牵动骨绕着[9]活动。
(3)如图是某同学绘制的人体骨、关节、骨骼肌关系模式图,其中正确的是 (填字母),理由是 。
(二)动物的行为常常表现为各种各样的运动。请分析下面资料并回答:
资料一 幼狮天生的利爪能够帮助它成功狩猎,本能地突袭那些引起它注意的目标,这非常有利于它的生存。然而,要想完全掌握捕猎技巧,还需要不断实践以积累经验。
资料二 蚕农发现,雌雄蛾从茧中钻出来,必须在最短的时间内爬到一起进行交配,否则,因寿命短暂会失去传宗接代的机会。雌雄蛾能在较短的时间内爬到一起,完全是靠它们之间释放“气味”和闻到“气味”实现的。
(4)资料一说明 行为是学习行为的基础,学习行为的优越性在于使动物能够 。
(5)资料二中,雌雄蛾依靠“气味”爬到一起,能散发这种“气味”的物质在生物学上叫作 。
【答案】(1) 肌肉和刚毛 ③ Ⅱ
(2) 4关节软骨 6肱二头肌
(3) A 骨骼肌绕过关节附着在不同的骨上
(4) 先天性 更好地适应复杂环境的变化
(5)性外激素
【分析】(1)环节动物的主要特征是身体呈圆筒形,由许多彼此相似的体节组成;靠刚毛或疣足辅助运动。
(2)先天性行为是指动物生来就有的,由动物体内的遗传物质所决定的行为;学习行为是指在遗传因素的基础上,通过环境的作用,由生活经验和学习而获得的行为。
(3)图甲:蚯蚓;图乙:蝗虫,①触角、②足、③翅,Ⅰ头部、Ⅱ胸部、Ⅲ腹部;图丙:1关节头、2关节囊、3关节腔、4关节软骨、5关节窝、6肱二头肌、7肱三头肌、8骨、9关节。
【详解】(1)蚯蚓属于环节动物,蚯蚓体壁有发达的肌肉,肌肉与刚毛配合可以完成运动。蝗虫的身体分为Ⅰ头、Ⅱ胸、Ⅲ腹三部分,蝗虫的胸部生有②足三对,分别为前足、中足和后足,足分节,后足发达,适于跳跃,另外蝗虫还有两对③翅,前翅革质、狭长,有保护作用,后翅柔软宽大,适于飞行,可见蝗虫的飞行器官是③翅,所在身体部位是Ⅱ胸部。
(2)关节面上覆盖着一层光滑的软骨,即4关节软骨,可减少运动时的摩擦,有弹性,还能减缓运动时的震动和冲击;3关节腔是关节软骨和关节囊围成的狭窄间隙,正常时只含有少许滑液,可以减少骨与骨之间的摩擦。可见使关节运动灵活性的结构是关节面上覆盖的4关节软骨和3关节腔的滑液。骨的位置变化产生运动,但骨本身是不能运动的,骨的运动要靠骨骼肌的牵拉,骨骼肌受神经传来的刺激收缩时,就会牵动骨绕关节活动,于是躯体的相应部位就会产生运动。屈肘时,肘部弯曲,则6肱二头肌收缩,7肱三头肌舒张,可见屈肘动作的产生是6肱二头肌受神经传来的刺激而收缩,牵动骨绕着9关节活动。
(3)骨骼肌包括中间较粗的肌腹和两端较细的肌腱,同一块骨骼肌的两端跨过关节分别固定在两块不同的骨上,图A的同一块骨骼肌的两端绕过关节连在不同的骨上,图B的同一块骨骼肌的两端没有绕过关节连在同一的骨上,则图A符合骨、关节、骨骼肌关系模式。
(4)结合分析可知,先天性行为是学习行为的基础,动物的先天性行为使动物能适应环境,得以生存和繁殖后代,动物的学习行为可以让它们更好地适应复杂环境的变化。
(5)性外激素是昆虫成虫腹部末端或其他部位的腺体所分泌的一种能引诱同种异性昆虫前来交尾的化学物质,各种昆虫的性外激素有专一性。因此资料二中,雌雄蛾依靠“气味”爬到一起,能散发这种“气味”的物质在生物学上叫作性外激素。
三、实验探究题(12分)
17.当我们细细地咀嚼馒头时,会感觉到有甜味。某同学猜测,在牙齿的咀嚼和舌的搅拌下,是口腔中的唾液使馒头变甜的。元旦假期,他做了如下实验:
I:取适量新鲜馒头,切成碎屑、做成浆糊并振荡,分成2等份。将口漱净,取4毫升唾液放入小烧杯中。
II:取2只洁净试管,分别编号为①、②,做如下处理:(如下图)
(1)该同学将馒头切成碎屑、做成浆糊并振荡,这是为了模拟 。
(2)该实验的目的是观察 的消化作用。
(3)实验D过程中,[1]号试管中颜色 ,原因是 。
(4)该实验过程中,设置两支试管的作用是 。
(5)如果将C过程烧杯中的水换成5℃,再重复D过程,这两个试管中浆糊的颜色 。
【答案】(1)牙齿的咀嚼和舌的搅拌(或牙齿和舌的作用)
(2)唾液淀粉酶对淀粉
(3) 变蓝; 清水对淀粉无消化作用,淀粉没有被分解,淀粉遇碘变蓝
(4)作对照
(5)均变蓝
【分析】在科学探究中,控制变量和设置对照实验是设计实验方案必须处理好的两个关键问题,该实验为探究唾液对淀粉的消化作用,以唾液为变量设置了一组对照实验。
【详解】(1)食物的消化包括物理性消化和化学性消化,物理性消化能使食物与消化液充分混合,促进了化学性消化的进行;口腔中牙齿的咀嚼和舌的搅拌就属于物理性消化,实验中将馒头切成碎屑、做成浆糊并振荡就是模拟口腔中牙齿的咀嚼和舌的搅拌。
(2)该实验以唾液为变量设置了一组对照实验,目的就是探究唾液淀粉酶对淀粉的消化作用。
(3)淀粉遇碘变蓝色,麦芽糖遇碘不会变蓝。该组实验中,1号试管中加入的是清水,清水对淀粉无消化作用,淀粉没有被分解,因此滴加碘液后变蓝色,2号试管里加入的是唾液,唾液中的唾液淀粉酶能将淀粉分解为麦芽糖,因此加入碘液后不变蓝。
(4)该实验以唾液为变量设置了一组对照实验,互为对照。
(5)低温抑制了唾液淀粉酶的活性,因此将实验装置放在5℃的环境中,淀粉不会被分解,滴加碘液后会都变蓝色。
四、资料分析题(12分)
18.地球上生物种类繁多,请分析下面材料并回答。
材料一:狮子天生的利爪能够帮助它成功狩猎,本能地突袭那些引起它注意的目标,这非常利于它的生存。然而,要想完全掌握捕猎技巧,还需要不断实践以积累经验。雌狮在奔跑中贴住羚羊或直接趴在猎物身上,伺机咬住羚羊的颈部直到它窒息而死。这时狮群的其他成员会一哄而上,尽享美餐。
材料二:人类有5000年玫瑰培育历史,却无法获得蓝色的玫瑰。在2018年,我国科学家利用生物学技术成功研发出全球首枝蓝玫瑰。由于蓝玫瑰获取不易,所以市场上售卖的“蓝玫瑰”通常是将白色月季用蓝色染料染色而成。如果在种植“蓝玫瑰”的土壤里大量施肥,反而会让“蓝玫瑰”加速枯萎。
(1)材料一说明 行为是学习行为的基础。
(2)羚羊为躲避狮子追捕,拼命奔跑,从行为特点上看,这是 行为。
(3)当某只雄狮咬住羚羊的脖子,其他狮子会一哄而上,这说明狮群中存在 行为。
(4)材料二中,染料是通过茎中的 管,运输到花瓣上的,因为该结构可以运输植物体所需要的 。
(5)“蓝玫瑰”加速枯萎的原因是,土壤溶液浓度大于植物细胞液浓度,植物 水。
【答案】(1)先天性
(2)防御
(3)社群/社会
(4) 导 水和无机盐
(5)失
【分析】(1)先天性行为是动物生来就有的,由动物体内的遗传物质决定的行为,是动物的一种本能,不会丧失。
(2)后天学习行为是动物出生后,在动物的成长过程中,通过生活经验和学习逐渐建立起来的新的行为。
(3)植物体内主要有两条运输管道﹣﹣导管和筛管。筛管位于韧皮部,运输有机物,方向从上往下;导管位于木质部,运输水和无机盐,方向自下而上。
(1)
资料一说明先天性行为是学习行为的基础,学习行为使动物能够适应复杂的环境。
(2)
防御行为是指动物为了保护自己,防御敌害的各种行为,如逃跑、装死、释放臭气、保护色、警戒色、机体防御等。羚羊为躲避狮子追捕,拼命奔跑就是一种防御行为。
(3)
当某只雄狮咬住羚羊的脖子,其他狮子会一哄而上,这说明狮群能够团结合作,是一种具有社会(社群)行为的动物。
(4)
导管是由一种死亡了的,只有细胞壁的细胞构成的,而且上下两个细胞是贯通的。它位于植物茎的木质部内,它的功能是把从根部吸收的水和无机盐输送到全身各器官,运输方向自下而上。因此材料二中,染料是通过月季花茎中的导管,运输到花瓣上的。
(5)
植物细胞吸水和失水的原理是:细胞外部溶液的浓度大于细胞内部浓度时失水,细胞外部溶液的浓度小于细胞内部浓度时吸水。
卷03-2024年中考生物考前冲刺模拟卷(山西专用)(原卷版): 这是一份卷03-2024年中考生物考前冲刺模拟卷(山西专用)(原卷版),共5页。
2024年中考生物考前冲刺:选择题真题冲刺练(原卷版+解析版)(福建专用): 这是一份2024年中考生物考前冲刺:选择题真题冲刺练(原卷版+解析版)(福建专用),文件包含2024年中考生物考前冲刺选择题真题冲刺练福建专用原卷版docx、2024年中考生物考前冲刺选择题真题冲刺练福建专用解析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39页, 欢迎下载使用。
生物:卷04-2024年中考生物考前冲刺模拟卷(安徽卷)(解析版): 这是一份生物:卷04-2024年中考生物考前冲刺模拟卷(安徽卷)(解析版),共13页。试卷主要包含了下列关于传染病的叙述,正确的是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