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属成套资源:2025届人教版新高考高三历史一轮总复习考点规范练附解析多份
- 2025届人教新高考高三历史一轮复习单元目标检测卷1从中华文明起源到秦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与巩固(Word版附解析) 试卷 0 次下载
- 2025届人教新高考高三历史一轮复习单元目标检测卷2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民族交融与隋唐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Word版附解析) 试卷 0 次下载
- 2025届人教新高考高三历史一轮复习单元目标检测卷4明清中国版图的奠定与面临的挑战(Word版附解析) 试卷 0 次下载
- 2025届人教新高考高三历史一轮复习单元目标检测卷5晚清时期的内忧外患与救亡图存(Word版附解析) 试卷 0 次下载
- 2025届人教新高考高三历史一轮复习单元目标检测卷6辛亥革命与中华民国的建立(Word版附解析) 试卷 0 次下载
2025届人教新高考高三历史一轮复习单元目标检测卷3辽宋夏金多民族政权的并立与元朝的统一(Word版附解析)
展开
这是一份2025届人教新高考高三历史一轮复习单元目标检测卷3辽宋夏金多民族政权的并立与元朝的统一(Word版附解析),共5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非选择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时间:50分钟 满分:100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5小题,每小题3分,共45分)
1.北宋时,在州郡之上设置路一级的派出机构。各路设转运司,掌财赋;设提点刑狱司,掌刑政;设提举常平司,掌常平仓救济、农田水利等;设安抚司,掌军政。这四个机构相互平行、互相监督,又共同负责对地方州郡的监督,也被称为“外台”。这一举措( )
A.削弱了三省六部的权力
B.加强了中央集权统治
C.提高了中央的行政效率
D.扩大了地方行政权力
答案:B
解析:根据题干材料“这四个机构相互平行、互相监督,又共同负责对地方州郡的监督”,可知在州郡之上设置路一级的派出机构,是为了加强对地方的管理,从而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故B项正确;三省六部制是中央官制,题干材料的内容是加强对地方的管理,故排除A项;题干材料与提高中央的行政效率关系不大,排除C项;在州郡之上设置路一级的派出机构,使地方的权力受到了制约,故D项错误。
2.宋朝某项政策的实行,使得中原王朝丧失了尚武精神,以至其在与辽、西夏、金等少数民族政权的战争中屡屡败北。这项政策是( )
A.重农抑商 B.崇文抑武
C.和亲会盟D.闭关自守
答案:B
解析:根据题干材料“使得中原王朝丧失了尚武精神”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北宋为抑制武将势力膨胀,采取重用文官的崇文抑武的方针,罢免宿将兵权,任用文官担任枢密院长官,这导致宋朝在与辽、西夏、金等少数民族政权的战争中屡屡败北,B项正确。
3.宋神宗曾评价与北宋并立的北方少数民族政权“二虏之势所以难制者,有城国,有行国……比之汉唐最为强盛”。由此判断宋神宗认为北方少数民族政权强大的原因是( )
A.宋朝守外虚内,军队作战能力较弱
B.少数民族政权组成对抗宋朝的军事联盟
C.少数民族政权历史悠久,自汉朝已存在
D.这些政权走向了封建化,有别于传统游牧部落
答案:D
解析:根据题干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宋神宗认为北方少数民族建立了城郭,即实现了封建化,所以逐渐强大,故D项正确。
4.辽宋夏金元时期,少数民族政权的统治者创制并实施了“南北面官”“猛安谋克”“四等人制”等一系列制度。这些制度( )
A.沿袭了唐朝的政治制度
B.植根于民族发展水平的差异
C.实现了疆域内民族平等
D.消除了民族之间的矛盾
答案:B
解析:根据题干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辽宋夏金元时期,少数民族政权的统治下都有多个民族,“南北面官”“猛安谋克”“四等人制”等一系列制度的设置,都是为了适应各个民族发展的不同而采取的具有特色的管理措施,因此这些制度植根于民族发展水平的差异,故B项正确。
5.宋朝农民在从事农业生产的同时,普遍以兼业的方式从事手工业小商品生产、小商业经营、小雇佣劳动,从而出现小农、小工、小商的三位一体化趋势。这一趋势( )
A.冲击了地主所有制经济
B.增强了小农经济的韧性
C.提高了农民的社会地位
D.制约了农业生产的发展
答案:B
解析:农民一方面从事农业生产,另一方面进行兼业,从而减少了对农业的依赖程度,增强了小农经济的韧性,故B项符合题意;宋朝农民的兼业并没有冲击地主所有制经济,故排除A项;中国古代实行重农抑商政策,农民社会地位并不低下,故排除C项;兼业不会挫伤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不会制约农业生产的发展,故排除D项。
6.北宋中期,“蜀民以铁钱重,私为券,谓之交子,以便贸易,富民十六户主之。其后富者资稍衰,不能偿所负,争讼数起”。这表明交子( )
A.具有民间交易凭证功能
B.产生于民间的商业纠纷
C.提高了富商的社会地位
D.促进了经济重心的南移
答案:A
解析:根据题干材料“私为券”“以便贸易”,可知交子可以作为民间贸易凭证,故A项正确;根据题干材料,可知交子产生之后由于富者“不能偿所负”,才出现商业纠纷,故B项错误;题干材料没有体现富商社会地位的提高,故C项错误;交子产生于四川地区,题干材料没有体现经济重心的南移,故D项错误。
7.南宋时期,“今杭城茶肆亦如之……夜市于大街有车担设浮铺,点茶汤以便游观之人”“巷陌街坊,自有提茶瓶沿门点茶,或朔望日,如遇吉凶二事,点送邻里茶水,倩其往来传语”。上述材料可用来说明当时( )
A.政治与经济中心合一
B.城市商业比较发达
C.官府加强了经济监管
D.理学思想压制迷信观念
答案:B
解析:题干材料“夜市……点茶汤以便游观之人”“巷陌街坊,自有提茶瓶沿门点茶”均反映了南宋夜市比较繁荣,说明当时城市商业比较发达,故B项正确。
8.南宋临安城“保佑坊前孔家头巾铺、沙皮巷孔八郎头巾铺都卖头巾。李家丝鞋铺专卖上好鞋子,彭家专卖油靴。中瓦子前徐茂之家扇子铺。喜欢时尚的顾客会往周家选购折扇;至于要买团扇,陈家的店铺是个更好的选择”。据此可知宋朝( )
A.城市布局固守市坊分离传统
B.商业经营凸显品牌特色
C.商业活动仍未突破时间限制
D.地域性的社会分工明显
答案:B
解析:根据题干材料南宋“孔家头巾铺”“李家丝鞋铺”“彭家专卖油靴”“徐茂之家扇子铺”“往周家选购折扇”等,可以看出宋朝商业经营凸显品牌特色,故选B项。
9.据《都城纪胜》记载,临安的茶馆三教九流汇聚,不仅张挂名人书画,插四时花,还有弦歌和说书。对茶馆主来说,茶水费的收入有限,故他们往往兼营其他生意,如兼卖酒、汤、果汁等饮食。这反映了宋代茶馆( )
A.集中分布南方
B.凸显理学观念
C.运营手段灵活
D.经营收入微薄
答案:C
解析:根据题干材料“临安的茶馆三教九流汇聚,不仅张挂名人书画,插四时花,还有弦歌和说书……故他们往往兼营其他生意,如兼卖酒、汤、果汁等饮食”,可知宋代茶馆中不仅经营饮茶,还经营着其他生意,茶馆布置精心,以招揽更多顾客,反映了运营手段灵活,C项正确;材料没有提及茶馆在宋朝的分布情况,无法得出A项结论,排除;材料不涉及理学观念,排除B项;材料提及茶水费的收入有限,但茶馆还有其他经营项目,不能说明茶馆收入少,排除D项。
10.《宋史·食货志》有载:“太平兴国二年,始令镇、易、雄、霸、沧州各置榷务,辇香药、犀象及茶与交易。……所入者有银钱、布、羊马、橐驼,岁获四十余万。”据此可知,榷场的设立( )
A.结束了宋与辽的对峙
B.推动了农业的发展
C.实现了经济重心南移
D.促进了民族的交流
答案:D
11.宋神宗时四川九陇县茶税户党元吉等人“雇召人工趁时采造茶货”,石光义等茶户“召雇人工,每日雇钱六十文”。这反映了当时( )
A.赋税征收以实物为主
B.劳动力的商品化趋势
C.经济作物种植面积的扩大
D.饮茶渐成为社会风尚
答案:B
解析:根据题干材料,可知宋朝采茶行业存在雇工现象,说明当时可以靠出卖劳动力维持生计,这反映了当时劳动力的商品化趋势,故选B项;题干材料反映的是宋朝四川地区茶税户的雇工现象,与赋税征收形式无关,排除A项;宋朝采茶行业存在雇工现象,但不能据此得出经济作物种植面积扩大的结论,排除C项;宋朝采茶业存在雇工的现象,与饮茶是否成为社会风尚无关,排除D项。
12.北宋理学家程颢、程颐兄弟喜欢半日读经半日静坐,与佛门坐禅静虑相似。南宋陆九渊和明朝王阳明的心学思想都受到佛教禅宗的启发。理学家近乎白话文的语录颇有禅宗风格。这说明( )
A.宋朝理学家排斥佛教
B.儒学发展受到了佛教的影响
C.儒学与佛教合二为一
D.佛教已成为思想主流
答案:B
解析:根据题干材料中程颢、程颐如佛门“坐禅静虑”,心学受禅宗的启发和理学家语录中的禅宗风格等信息,可知儒学发展过程中受到了佛教的影响,故选B项。
13.王国维在谈到中国古代戏曲发展时说:“盖自唐宋以来,士之竞于科目者,已非一朝一夕之事,一旦废之,彼其才力无所用……适杂剧之新体出,遂多从事于此……充其才力,而元剧之作,遂为千古独绝之文字。”下列对王国维的观点,解读最准确的是( )
A.社会环境对文化发展产生影响
B.科举制的废止是元朝戏剧繁荣的根本原因
C.科举考试在元朝发展受阻
D.士大夫在元朝受到压制
答案:A
解析:根据题干材料“一旦废之,彼其才力无所用……适杂剧之新体出,遂多从事于此……充其才力”,可知元杂剧繁荣的部分原因是当时科举制的废止,这说明社会环境对文化发展产生影响,故选A项;科举制的废止是元杂剧繁荣的部分原因,而非根本原因,排除B项;C、D两项表述不全面,排除。
14.《世界文明史》中记载,元朝戏曲的地位提高,成为一种主要的艺术形式,部分原因是科举中止,才子们无法求取功名,转而在以往不屑一顾的这种群众喜闻乐见的文娱形式上下功夫。这说明元朝戏曲兴盛的原因是( )
A.国家政策的影响B.商品经济的发展
C.元朝的专制统治D.科考功名的需要
答案:A
解析: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根据题干材料“部分原因是科举中止,才子们无法求取功名”,可知元朝科举制中止,导致文人转而在元曲这种“群众喜闻乐见的文娱形式上下功夫”,促进了元曲的兴盛,这说明元朝戏曲的兴盛受国家政策的影响,故A项正确。
15.北宋画家论及山水画的创作,提出“春山烟云连绵,人欣欣;夏山嘉木繁阴,人坦坦;秋山明净摇落,人肃肃;冬山昏霾翳塞,人寂寂”。这反映出中国山水画的特征是( )
A.注重对客观自然景物的逼真摹写
B.强调以花鸟为主要描绘内容
C.注重用画面传达主观情致与神韵
D.强调人物为核心的布局构图
答案:C
解析:运用季节性画面体现画家的主观情感,符合文人画中山水画的特点,故选C项;中国画不强调逼真摹写,排除A项;花鸟题材不是山水画的主要内容,排除B项;强调人物为核心的布局构图是人物画的特征,山水画不是以人物为核心,排除D项。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4小题,第16题15分,第17题14分,第18题12分,第19题14分,共55分)
16.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理学家们为了建立儒家的形而上学,他们一方面借鉴佛教和道教在哲学本体论方面的成果,一方面在传统儒学中寻找能够用来构筑哲学形而上学的因素,传统儒学经由理学家们的改造,道德信条式的理论体系终于变成以哲学形而上学作基础的哲学理论体系。就此而言,它体现着宋明理学家们融合创造的哲学智慧。
——摘编自王兴立《中国传统文化和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材料二 中国宋朝实现了社会经济的跃进,都市的发达,知识的普及,与欧洲文艺复兴现象比较,应该理解为并行和等值的发展。
——摘编自[日本]宫崎市定《东洋近代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宋明理学的特点。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宋明理学的积极影响。(7分)
(2)根据材料二,概括作者关于宋朝的观点。结合所学知识,请你为材料二中有关经济方面的观点提供较为充分的史实依据。(8分)
参考答案:(1)特点:哲学化(思辨性);以伦理道德为核心;佛道化。积极影响:有利于稳定社会秩序;有利于塑造中华民族性格。
(2)观点:宋朝是十足的“东方的文艺复兴时代”。依据:商品经济发达,城市商业活动的时间与空间限制被打破,出现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商业市镇发展;海外贸易繁荣。
17.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宋朝是中国社会市民阶级正式产生的年代,大批的手工业者、商人、小业主构成了宋朝的中产阶级。他们生活富足,又有自己独立的价值追求。市民富裕闲暇的生活以及独立的审美趣味和生活情趣,促成了宋朝文化的高度繁荣,戏曲、杂技、诗歌、小说等都在宋朝高度繁荣。
——摘编自沈泓《宋代钱币收藏与投资》
材料二 每当人们在中国的文献中查找一种具体的科技史料时,往往会发现它的焦点在宋朝,不管在应用科学方面或纯粹科学方面都是如此……中国的科技发展到宋朝,已呈巅峰状态。
——摘编自[英]李约瑟《中国科学技术史》
材料三 朱熹生活的南宋时代,整个社会统治阶级鲜廉寡耻,生活奢侈无度。在这种时代背景下,朱熹提出了“存天理,灭人欲”之说。天理是公道与良知。朱熹说:“须知天理只是仁、义、礼、智之总名,仁、义、礼、智便是天理之件数。”朱熹区分了“欲”和“人欲”。欲是正常的,饥而欲食,渴而欲饮,这是正常的欲。朱熹要灭的是“人欲”,又叫“物欲”……朱熹认为当时国之大患根在君王心术已受蒙蔽。应当根据《大学》之教,以正心诚意作为治国平天下的根本。针对当时朝野上下普遍信奉佛教禅宗思想,他提出了“格物致知”之旨,即要求人要“推究事物的原理,以获得知识”。
——摘编自洪映萱《另一种声音——对朱熹
“存天理、灭人欲”等理学观念的反思》
(1)根据材料一,指出宋朝阶级结构发生的变化。(2分)
(2)材料二称“中国的科技发展到宋朝,已呈巅峰状态”,结合所学知识加以说明。(3分)
(3)根据材料三,概括理学思想的进步之处。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宋朝经济文化的总体认识。(9分)
参考答案:(1)变化:市民阶级正式产生。
(2)说明:指南针应用于航海;火药被大量制造并应用于军事;活字印刷术发明。
(3)进步之处:理学思想具有忧患意识,关注国家政治;崇尚道德,强调道德对社会的重要性;主张力行,具有务实倾向。总体认识:城市商品经济繁荣,出现符合市民阶级审美情趣和生活情趣的通俗文化;儒学发展到新高度并形成严密的哲学体系。
18.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如果我们能以开放的、理性的态度去看待宋朝历史,则不难发现这一时期在中国历史演进序列中特有的重要意义。
严复先生早就指出:“若研究人心、政俗之变,则赵宋一代历史最宜究心。中国所以成为今日现象者,为善为恶姑不具论,而为宋人之所造就,什八九可断言也。”
陈寅恪先生也曾指出:“华夏民族之文化,历数千载之演进,造极于赵宋之世。后渐衰微,终必复振。”
钱钟书先生曾经说:“在中国文化史上有几个时代是一向相提并论的:文学就说‘唐宋’,绘画就说‘宋元’,学术思想就说‘汉宋’——都得数到宋朝。”
——摘编自邓小南《宋代历史再认识》
材料反映了近现代学者对宋朝历史地位的认识,对此(整体或任意一点)提出你自己的见解(赞成、质疑、修改皆可),并结合中国古代史的相关知识说明理由。(要求:见解明确,持论有据,表述清晰)(12分)
参考答案:示例
见解:近现代学者充分肯定了宋朝在中国历史上的重要地位,其具有合理性。
理由:政治方面,宋朝科举制度得到发展和完善,文人政治兴起。经济方面,小农经济进一步发展,经济重心加速南移,南宋时经济重心南移完成;以制瓷业为代表的手工业兴盛;商业经营活动打破时空限制,海外贸易空前繁荣;出现中国最早的纸币。思想文化方面,儒学复兴,理学兴起;印刷术、指南针、火药等传统科技进一步发展;宋词、风俗画等世俗文化取得辉煌成果。综上所述,宋朝在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方面进一步推动了中华传统文明的进步,对后世产生深远影响。
19.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唐、宋时期耕地面积及粮食产量的比较情况
材料二 唐、宋时期水利工程的分省统计表
材料三 唐、宋时期财政收支的比较情况
——以上材料均摘编自杜文玉
《唐宋经济实力比较研究》
分别提取三则材料中的信息,并据此对宋朝经济指标的变化加以说明。(14分)
参考答案:信息:材料一,宋朝耕地面积与唐朝相比有所增加;粮食总产量大幅度提高。材料二,宋朝水利工程与唐朝相比总数大幅度增加;南方增幅大,宋朝北方水利工程略少于唐朝。材料三,宋朝的财政收入远超唐朝,且财政收入中工商业收入多于唐朝;唐朝的财政收入不如宋朝丰厚但收支平衡,宋朝财政收入增多但入不敷出。
说明:自唐朝中期以后随着北民南迁,南方地区得到进一步开发;宋朝大量开垦土地,生产技术进步,兴修水利工程,社会经济发展;在农业发展的基础上,宋朝商品经济较唐朝发达,社会经济结构发生了变化;宋朝由于采取守内虚外、崇文抑武的政策,出现“冗官、冗费、冗兵”现象,财政收支严重失衡。时间
耕地面积(万亩)
百分比
岁入粮食(万石)
百分比
唐朝(天宝中)
48 546
100%
2 506
100%
宋朝(天禧五年)
51 111.47
105%
3 278.2
146%
时间
陕西
河南
山西
河北
甘肃
江苏
安徽
浙江
江西
福建
广东
湖北
湖南
总计
唐朝
32
11
32
24
4
18
12
44
20
29
—
4
7
237
宋朝
20
11
25
20
2
17
16
302
56
402
44
21
5
941
时间
财政收入数(万贯)
财政支出数(万贯)
支出占收入之比
唐朝
3 411.49(其中工商业收入为1 522.42)
3 306
97%
宋朝
5 875.28(其中工商业收入为4 619.71)
9 599
163%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2024届广西新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单元目标检测卷9】古代时期的世界,共10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非选择题,十七世纪英国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2024届广西新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单元目标检测卷3】辽宋夏金多民族政权的并立与元朝的统一,共9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非选择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2024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课时作业(浙江专用)第三单元辽宋夏金多民族政权的并立与元朝的统一(Word版附解析),共4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Ⅰ,非选择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