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校园欺凌说“不” 主题班会教案
展开1. 认识校园欺凌的定义、形式和危害。
2. 培养学生的同理心和尊重他人的意识。
3. 教导学生正确应对校园欺凌的方法。
4. 增强学生的自我保护意识和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
1. 教学重点:了解校园欺凌的实质和危害,掌握正确应对校园欺凌的方法和策略。
2.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培养学生的同理心和社会责任感。
三、教学方法
讲授法、讨论法、案例分析法、角色扮演法。
四、教学准备
1. 收集有关校园欺凌的案例和视频资料。
2. 制作相关的 PPT 课件。
3. 准备角色扮演的道具。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5 分钟)
通过播放一则近期发生的校园欺凌事件的新闻视频或讲述一个相关案例,引起学生对校园欺凌问题的关注和思考,引出本节课的主题。
案例一:河北邯郸一初中生遭3名同班同学杀害并掩埋:据多家媒体报道,受害人是一名男孩,就读于邯郸市肥乡区某中学。3月10日下午,该男孩被同学约出去玩之后遇害,嫌疑人是三名学生,其中一人还是其同桌。受害人疑似长期遭受校园霸凌。
案例二:2024年3月16日(周六)17时40分,接群众报警称湘南实验中学校门前发生打架事件。公安机关迅速出警赶赴现场处置。经查,在校大学生洪某旺(男,22岁)、马某超(男,22岁)等7人于3月16日下午来到湘南实验中学进行招生宣传,其间在校门外与该校学生张某(男,15岁)因言语琐事发生冲突。之后洪某旺、马某超等人持细铁棍冲进学校对张某等人进行追打,导致张某受轻微伤。
案例三:广西一男生被同学欺凌、用开水烫伤:2024年5月,广西隆安县龙翔学校隆安校区发生一起学生欺凌事件。中学生赵某某、蒙某某等8人对同校同学张某通过殴打、水烫等方式进行欺凌,造成张某身体多处受伤。目前,张某已在区直医院进行治疗,身体状况恢复良好。公安机关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对年满16周岁的赵某某、蒙某某等2名涉事学生采取刑事拘留,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法》对未满16周岁的其余6名涉事学生予以行政拘留,案件正在进一步侦办中。
案例四:山西长子县“中学女生遭欺凌”事件:2024年5月18日,山西省长治市长子县公安局民警在工作中发现一条疑似辖区某校学生被欺凌视频在网络上传播,并立即展开调查。经查证,该视频情况属实。目前,公安机关已依法对相关涉事人员作出处罚,并要求学校进一步加强学生的日常行为管理。5月20日,山西省长治市长子县教育局对丹朱一中校长给予免职,对其余相关责任人员分别给予相应党政纪处分。同时,第一时间成立工作组进驻学校,全面加强学校日常管理和安全工作。
(二)知识讲解:(10 分钟)
- 讲解校园欺凌的定义、形式(包括身体欺凌、言语欺凌、网络欺凌等)和危害(对受害者的身心健康、学习和生活造成的不良影响)。
校园欺凌的定义:
校园欺凌是指发生在学生之间,一方蓄意或者恶意通过肢体、语言及网络等手段实施欺压、侮辱,造成另一方人身伤害、财产损失或者精神损害的行为。
校园欺凌的类型:
1.肢体欺凌:推撞、拳打脚踢以及抢夺财物等,是最容易察觉的欺凌形式。
2.言语欺凌:当众嘲笑、辱骂以及为别人取侮辱性绰号等。
3.社交欺凌:孤立、令其身边没有朋友等。
4.网络欺凌:在网络发表对受害者不利的网络言论、曝光隐私以及对受害者的照片进行恶搞等。
校园欺凌的具体:
表现典型欺凌者通常表现为:
1、霸道和冲动,倾向使用暴力欺压他人;
2、比较自我中心,对受害同学缺少同情心;
3、得到部分同辈的认同;
4、行为上比起其他同学突出。
被动欺凌者通常表现为:
1、看见欺凌者的暴力行为得逞,于是协助及附和欺凌者,有些则藉此保护自己,免受欺凌;
2、看见欺凌者欺凌同学后,则嘲笑受害者无用。
被欺凌者(受害者):
1、性格内向、害羞、怕事;
2、在同学间不受重视,只有很少朋友,在学校中十分孤单;3、缺乏与同辈相处的社交技巧,容易引起同学不满和反感;4、有身体障碍者、有智力障碍者;
5、沉默、表达能力不佳者;
6、性格或行为上有异于他人。
校园欺凌在一定程度上会导致受害者产生心理问题,影响身心健康,甚至影响人格发展。同时校园欺凌者实施欺凌同学的行为是一种主动攻击行为,是不会妥善处理人际关系的表现。
校园欺凌的危害:
校园欺凌对被欺凌者的影响及危害:
①变得胆怯、 畏缩、自卑、孤僻,严重者可能造成人格障碍。例如,可能会认为“不要得罪比我厉害的人,没有人是值得信任的。”
②变得敏感猜疑、警惕,没有安全感。例如,可能会想“他们在看我,是不是在评论我?”
③导致情绪抑郁,自我评价和自我价值感降低。例如,产生“我的存在似乎没有任何意义。”的情绪。
④形成讨好型人格,做事蹑手蹑脚。内心会认为“我必须这样做他们才会满意。”
⑤学习困难,厌学逃学。因情绪紧张焦虑,上课时注意力不能集中,学习成绩不断下降,不愿上学。
(2)校园欺凌对欺凌者的影响及危害:
①形成错误认知,性格的畸形发展,因惯性走向犯罪。成年后其犯罪概率高于平均水平。
②形成骄横跋扈、恃强凌弱等不良人格特点。多表现出固执、偏执、狭隘及易怒的倾向,容易与周围人发生摩擦,难以适应正常的社会生活。
③形成暴力倾向。若欺凌行为没有得到有效矫正,欺凌者在遭遇挫折和面临困境时往往会采取极端的方式解决问题,对他人和社会造成严重危害。
(3)校园欺凌对旁观者的影响及危害:
旁观者欺凌行为会影响到其他学生群体,比如推动或引起效仿。旁观者容易迷失方向,缺乏辨别能力,出现心理健康问题。欺凌行为的频繁发生还会使学生群体中存在一种不安全感,影响他们在学校的学习和生活。在欺凌事件中,每个参与者都会受到伤害。
对于欺凌者来说,遭受欺凌后可能导致欺凌者出现恃强凌弱、自以为是等情况,形成自私、暴力等人格特征,甚至可能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如果一个孩子被长期欺凌,不仅在躯体上受到伤害,还会导致心理上的创伤。尤其是在得不到心理支持的情况下,很可能会发生以下的问题:
1、难以适应学校生活
被欺凌之后,孩子内心里会产生恐惧、羞辱、委屈感,也会在一段时间里处于“应激状态”而无法放松,以至于难以集中注意力学习,从而导致学习成绩下降、不自信、孤独,有的还可能为了逃避欺凌而厌学、逃学。
2、出现行为上的退缩
孩子由于遭受欺凌而处于极度恐惧当中,会变得远离人群、胆小怕事,不愿意与人交流。一些孩子受到欺凌之后,往往不愿意和家人、老师提起这个事情,怕被报复、怕被责怪,而一味隐忍,出现退缩行为。
3、情绪及人格出现问题
长期被欺凌的孩子会更容易患上抑郁症,有些被欺凌的孩子可能会因此对家庭、学校甚至社会充满怨恨,而产生极端行为。的人生态度。
- 分析校园欺凌产生的原因,如家庭环境、社会氛围、个人心理等。
家庭环境方面:
- 缺乏关爱和教育:有些家庭中父母对孩子疏于关心、陪伴和教育引导,导致孩子情感缺失,缺乏正确的行为规范认知。
- 不良的教养方式:如过度溺爱会使孩子自我中心,放纵任性;过于严厉或暴力的家庭氛围则可能让孩子模仿暴力行为。
- 家庭不和谐:父母经常争吵、离异等不稳定的家庭环境会给孩子带来心理创伤和不安全感,可能通过欺凌他人来发泄情绪或寻找存在感。
社会氛围方面:
- 暴力文化的影响:影视、游戏等媒体中充斥着暴力情节,青少年容易受到这些不良内容的影响而模仿。
- 社会价值观偏差:过于强调竞争、丛林法则等观念,可能使一些学生认为通过欺凌可以显示自己的“强大”。
- 监管不到位:社区等环境中对不良行为的监管不足,也为校园欺凌提供了一定滋生空间。
个人心理方面:
- 自卑心理:自身存在自卑情绪的学生可能通过欺凌他人来获得心理上的优势感。
- 情绪控制能力差:不能很好地控制自己的愤怒、嫉妒等情绪,从而以攻击性的方式表现出来。
- 认知偏差:对人际关系和行为后果的认知存在错误,认为欺凌是解决问题或获得关注的有效方式。
- 心理障碍:部分有心理障碍的学生,如反社会人格等,可能更容易实施欺凌行为。
(三)小组讨论:(15 分钟)
- 组织学生分组讨论以下问题:
- 你身边是否发生过校园欺凌事件?
- 如果你目睹了校园欺凌,你会怎么做?
- 如何预防和应对校园欺凌?
- 每组推选一名代表进行发言,分享小组讨论的结果。
(四) 角色扮演:(10 分钟)
- 安排学生进行角色扮演,模拟校园欺凌场景,让学生亲身体验受害者和旁观者的感受。
- 表演结束后,组织学生进行讨论,分析角色的行为和感受,引导学生思考正确的应对方式。
(五)应对方法:(10 分钟)
- 讲解应对校园欺凌的正确方法,如保持冷静、及时报告、寻求帮助、学会自卫等。
预防“校园欺凌”,应做到“三不”,即:不做受害者、不做欺凌者、不做附和者或冷眼旁观者。
1.不做受害者
①不携带较多的钱和手机等贵重物品,不公开显露自己的财物。
② 前往校园周边巷子拐角等校园欺凌可能多发地时尽量结伴而行。
③与同学友好相处,宽容、理性、平和解决矛盾,不采用过激方式。
④提升自我防护意识和防护能力,平时加强身体素质训练,以便在危险的时刻进行自保。
2.不做欺凌者
①要学会善待同学、尊重同学,通过欺凌他人取乐无法得到真正的友谊。
②欺凌行为是国家法律和学校明确禁止的行为,欺凌行为会给他人带来极大伤害。
③故意殴打他人、暴力侮辱他人、暴力索取他人财物以及故意非法伤害他人的行为有可能构成刑法中的寻衅滋事罪、强制侮辱罪、抢劫罪、故意伤害罪等。
3.不做附和者或冷眼旁观者
①拒绝煽风点火,拒绝成为欺凌者的“帮凶”。
②拒绝当事不关己的旁观者,适当对被欺凌者表达同情和关心。
③在能力范围内施以援手,帮助被欺凌者。
④及时向老师、家长报告,甚至报警。
- 强调学生在面对校园欺凌时要勇敢说“不”,并提供相关的资源和支持渠道,如学校心理咨询老师、班主任、家长等。
预防校园欺凌可以采取以下措施:
(1)表现得自信:欺凌者往往会寻找那些表现出不安、恐惧和自卑的孩子作为目标。教孩子们表现出自信有时比教他们反抗欺凌者更加简单有效。
(2)保持眼神接触:教孩子如何进行坚定的眼神交流,并且用非语言的方式告诉欺凌者“别闹了”。眼神交流传达的是自信和自尊,如果被欺负的孩子能够直视对方的眼睛,那么欺凌者更有可能退缩。
(3)摒弃受害者思维:长期处于不公平对待的孩子,会习惯性地觉得自己是个受害者,需要让孩子认识到,成为欺凌的受害者并不能定义他们是什么样的人。为防止产生受害者思维,要避免在情感上陷入孩子的不适中。
(4)保持坚定果断:确保孩子知道攻击性和果断的区别。例如,坚定果断的人会站出来维护自己的权利,并乐于捍卫自己或他人免受不公平待遇。他们会用一种强大而自信的声音以尊重的方式表达自己的观点。相反,好斗的人通常只会利用控制、恐吓和吼叫来达到目的。一定要教会孩子在适当的时候说“不”。
(5)建立自尊心:自尊心强的孩子更有信心和能力,自尊也可以帮助预防欺凌行为。那些容易对欺凌者的嘲讽和戏弄做出反应的人更容易成为欺凌的目标。所以那些平时行事自信大方的孩子不会被选为欺凌对象。
(6)建立友谊:欺凌者会找那些缺少朋友或者孤僻的孩子,并以他们为目标。而有朋友的孩子比孤僻的孩子更不容易被欺负。
(7)警惕容易发生欺凌的地方:让孩子知道哪些地方是欺凌的高发地点,比如更衣室,浴室,食堂,操场或者校车。避免和已知的欺凌者单独处于高危区域内。
(8)明确谁该对欺凌负责:当孩子们被欺负时,他们往往会责怪自己。因此,受害者往往不会告诉任何人有关欺凌的事情,并试图改变他们的外观或行为,以避免再次被欺凌。告诉孩子,欺凌者要对这些不好的行为负责,错不在那些受欺负的人。
(六)总结归纳:(5 分钟)
- 与学生一起回顾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强调拒绝校园欺凌的重要性。
- 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积极践行所学知识,共同营造一个和谐、安全的校园环境。
(七)课后作业:(5 分钟)
- 布置课后作业,让学生写一篇关于如何拒绝校园欺凌的短文,或者制作一份宣传海报。
- 要求学生将所学知识传递给身边的人,如家人、朋友等,扩大宣传范围。
(八)推荐电影:
1.《悲伤逆流成河》 :根据郭敬明的同名小说改编,由落落执导的青春校园电影。电影中女主经历的霸凌让人痛心疾首。
2.《伤痕累累的恶魔》 :山岸圣太执导的一部校园欺凌电影,讲述了高中生舞在初中时参与了朋友欺凌同学诗乃的事情,在转学的学校里,她与初中时被舞的朋友欺凌的同级生诗乃再会,再次发生欺凌事件。
3.《蚯蚓》 :于2017年4月20日在韩国拍摄发行的校园犯罪片,由尹学烈导演,讲述了子若在考上大学后,被有权有势的人欺凌,最终选择自杀的故事。
4.《第二十条》 :以司法公正为主题,其中校园霸凌的故事线值得每一个家长和孩子多看几遍。
六、教学延伸
1. 组织学生开展校园欺凌主题的演讲比赛或征文活动。
2. 设立校园欺凌举报信箱或热线,鼓励学生及时报告欺凌行为。
3. 加强与家长的沟通与合作,共同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和行为表现。
主题班会 校园欺凌 小学《向校园欺凌说“不”》教学设计: 这是一份主题班会 校园欺凌 小学《向校园欺凌说“不”》教学设计,共3页。
向校园欺凌说“不” 主题班会教案: 这是一份向校园欺凌说“不” 主题班会教案,共12页。教案主要包含了教学目标,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学过程,教学方法和手段,课堂练习,辅助教学资源与工具,总结,教学反思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向校园欺凌说“不”主题班会教案: 这是一份向校园欺凌说“不”主题班会教案,共6页。教案主要包含了教学目标,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学过程,教学方法和手段,课堂练习,辅助教学资源与工具,总结,教学反思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