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陕西省西安市陕西师范大学附属中学中考二模化学试题(解析版)
展开可能用到的相对原子质量:H-1 C-12 O-16 Mg-24 Cl-35.5 Fe-56 Cu-64 Zn-65
一、选择题(共18小题,每小题1分,计18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意)
1. 在春节燃放烟花爆竹是我国的传统习俗。小明根据下列现象推测烟花爆竹的成分中可能含有什么物质,其中不合理的是
A. 燃放烟花时,发出耀眼的白光,说明烟花中可能含有镁粉
B. 燃放烟花时,发出蓝紫色火焰,说明烟花中可能含有铁粉
C. 爆竹的火药呈现黑色,说明火药的成分中可能含有木炭粉
D. 爆竹爆炸后,产生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说明火药的成分中可能含有硫粉
2. 下列变化,前者属于化学变化,后者属于物理变化的是
A. 工业上从空气中分离出液氧、煤的干馏得到焦炭
B. 天然气燃烧、用汽油洗去油污
C. 石油的分馏得到汽油、水通电生成氢气和氧气
D 干冰用于人工降雨、将铜和锌熔成合金
3. 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 原子最外层电子数:S>N>Al>Mg
B. 金属活动性顺序:Al>Fe>Zn>Cu
C. 质子数:S>C>N>O
D. 空气中气体体积分数:CO2>O2>N2
4. 天宫课堂中,航天员王亚平视频展示了在无容器材料实验柜中进行的“锆金属熔化与凝固”实验。下图是锆元素在元素周期表中的信息及原子结构示意图。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 锆原子的质子数为40B. 氯化锆的化学式可能为ZrCl2
C. 锆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为91.22gD. 锆原子在化学反应中容易失去2个电子
5. 下列有关叙述与对应的化学方程式、所属反应类型都正确的是
A. 铁丝在氧气中燃烧: 化合反应
B. 甲烷完全燃烧: 氧化反应
C. 工业煅烧石灰石: 分解反应
D. 工业上利用CO冶炼赤铁矿(主要成分为氧化铁) 置换反应
6. 在化学王国里,数字被赋予了丰富的内涵。下列化学用语中数字“2”的说法正确的是
①②2NH3③H2SO4④⑤⑥⑦H2O2
A. 表示离子个数的是⑤⑥
B. 表示离子所带电荷数的是④⑤
C. 表示分子中原子个数的是③⑦
D. 表示分子个数的是①②
7. 分类是认识物质的一种有效方法。下列各组物质按混合物、化合物、单质顺序排列的是
A. 生铁、氯化亚铁、铁粉B. 不锈钢、水、空气
C. 氧化铜、碘酒、水银D. 冰水混合物、食盐水、氢气
8. 规范的操作方法是实验安全和成功的重要保证。下列关于过氧化氢溶液在二氧化锰催化下制取氧气的实验操作符合规范的是
A. 倾倒过氧化氢溶液B. 氧气验满
C. 回收二氧化锰D. 收集氧气
9. 构建化学基本观念是学好化学的基础,下列认识错误的是
A. 微粒观:保持镁化学性质的最小微粒是镁原子
B. 守恒观:4g氢气和36g氧气反应,生成40g水
C. 变化观:酒精在充足的氧气中燃烧生成水和二氧化碳
D. 元素观:过氧化氢和水的组成元素相同
10. 艾草中含有丰富的矢车菊黄素,有平喘镇咳,缓解风寒感冒的效果,其化学式为C18H16O8,下列关于C18H16O8的说法正确的是
A. 矢车菊黄素由碳、氢、氧原子构成
B. 一个矢车菊黄素分子由18个碳原子、16个氢原子、8个氧原子构成
C. 矢车菊黄素中氧元素质量分数最大
D. 一个矢车菊黄素分子中含有8个氢分子
11. 科学思维是化学核心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下列示例说法正确的是
A. 比较:一氧化碳和二氧化碳的组成元素相同,所以两者的性质完全相同
B. 推理:单质由同种元素组成,所以同种元素组成的物质一定是单质
C. 分析:金刚石与石墨物理性质差异很大是由于碳原子排列方式不同
D. 归纳:氢分子由氢原子构成,氧分子是由氧原子构成的,所以氨分子是由氨原子构成的
12. 鉴别、除杂是化学实验常用方法。下列实验方案不能达到实验目的的是
A AB. BC. CD. D
13. 在一密闭容器中有X、Y、Z、Q四种物质,在一定条件下发生化学反应,一段时间后,测得有关数据如下表,则关于此反应的认识正确的是
A. 物质X一定属于该反应的催化剂
B. 该反应一定是化合反应
C. 反应过程中Y、Q的质量比5:2
D. 物质Z一定是化合物
14. 乙醇是一种重要的化工原料。科学家以金(Au)纳米粒子和二氧化钛(TiO2)作催化在一定条件下制取乙醇的微观示意图如下。
关于该反应的说法正确的是
A. 反应前后金和二氧化钛的质量及性质均不变B. 参加反应的氢气与二氧化碳的质量比为3:22
C. 反应前后原子和分子的数目均没有增减D. 乙醇由2个碳原子,6个氢原子、1个氧原子构成
15. 某小组设计了如下图的创新实验,内层小试管和外层大试管底部分别放有用石蕊溶液染过色的滤纸片,内层小试管壁上有一小孔。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 干燥滤纸片不变色,说明CO2不能使石蕊变色
B. 通入CO2后润湿的滤纸片由红色变紫色
C. 澄清石灰水变浑浊是因为碳酸钙难溶于水
D. 蜡烛熄灭说明CO2不支持燃烧也不可燃
16. 如图所示,室温下,盛有水的烧杯内放置了两支试管甲和乙,试管甲和乙分别盛放的是KNO3饱和溶液和一定溶质质量分数的石灰水。向烧杯内的水中加入NaOH固体后,乙中观察到变浑浊的现象。(不考虑溶剂蒸发)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加入NaOH固体前,石灰水一定是饱和溶液
B. 加入NaOH固体后,甲中溶质质量分数会变小
C. 若加入的固体是NH4NO3,甲中一定有固体析出
D. 实验后,将甲乙试管中溶液倒一起,硝酸钾溶液仍为饱和溶液
17. 氯化铵(NH4Cl)是农业生产中的一种肥料。80℃时,取50gNH4Cl固体放入100g水中充分溶解,得到的甲溶液按如图所示进行操作。下列分析错误的是
A. 甲烧杯中的溶液可能是饱和溶液
B. 乙烧杯中溶质的质量分数小于甲
C. 丙溶液中不含NH4Cl
D. 操作X的名称为“过滤”
18. 下列所示的四个图像中,能正确反映对应变化关系的是
A. 向一定质量的硝酸亚铁溶液中逐渐加入锌粉
B. 二氧化碳气体的溶解度与温度和压强的关系
C. 加热氯酸钾和二氧化锰固体混合物制取氧气
D. 在盛有氧气的密闭容器中点燃镁条
第二部分(非选择题共42分)
二、填空及简答题(共5小题,化学方程式2分,其余每空1分,计25分)
19. 化学与人类生活、科技发展密切相关,回答下列问题。
(1)西安地铁发展迅速,在建设过程中使用的大量钢材属于______(填“金属材料”或“合成材料”)。
(2)黑火药是中国古代四大发明之一,由硝酸钾、硫磺和木炭按照一定的比例混合而成。黑火药着火时,发生如下化学反应:。其中X的化学式是______。
(3)陕西历史博物馆中珍藏着许多古代名人字画,用墨汁所作的书画能保存至今的原因是______。
(4)陕西有许多美食,例如:肉夹馍、凉皮、柿饼等,这些食物被端上桌后香味扑面而来,从微观角度解释其原因是______。
20. 用化学用语填空。
(1)地壳中含量最高的金属元素与非金属元素组成的化合物为______;
(2)表示的微粒所形成的离子______;
(3)标出氧化铁中铁元素的化合价______;
(4)氯化钠是由______构成。
21. 现有A、B、C、D、E、F、G、H、I九种初中化学常见的物质,常温下,A、B都是无色液体且组成元素相同,C、D为气体单质,E为黑色固体,F、I是常见的无色气体且组成元素相同,G为大理石的主要成分。它们之间的转化关系如图所示,回答下列问题。
(1)A的化学式为______。
(2)D、E、F是初中化学中常见的还原剂,E还原氧化铜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
(3)反应⑦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上述编号①-⑤反应中属于分解反应的是______(填编号)。
22. 实验结束时,同学们将含有CuSO4、ZnSO4、FeSO4的废液倒在废液缸里,如果将废液直接排放就会造成水污染。于是几位同学利用课余处理废液,回收工业重要原料硫酸锌和有关金属。实验过程如下:
(1)操作1是______,固体A的成分______。
(2)滤液1和滤液2中溶质相同,该溶质是______(填化学式)。
(3)若实际操作过程中加入锌粉的量不足,则一定发生的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加入适量稀硫酸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
23. 如图是A、B、C三种物质的溶解度曲线,回答下列问题:
(1)10℃时,A、B两种物质溶解度大小关系为A______B(填“>”或“<”)。
(2)10℃时将3gA物质加入50g水中,得到的是A物质______溶液(填“饱和”或“不饱和”)。
(3)20℃时,向100g水中加入15gB物质配制成溶液,求该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______(计算结果保留一位小数)。
(4)30℃时,等质量的A、B、C的饱和溶液降温至10℃,以下说法中正确的是______(填序号)。
①析出晶体最多的是A
②变为不饱和溶液的是C
③所得溶液中溶剂质量最多的是C
三、实验及探究题(共2小题,化学方程式2分,其余每空1分,计12分)
24. 如图是实验室制取气体的常用装置。
(1)仪器X的名称是______;加热氯化铵和熟石灰的固体混合物可制取氨气(NH3),氨气密度小于空气,且极易溶于水,则制取并收集氨气应选用的一套装置为______(填字母代号)。
(2)若选择A、F组合一套装置制取氧气,写出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
(3)若用图G装置采用排水法收集H2,气体从______导管(填“b”或“c”)进入。
25. 垃圾是放错地方的资,城市的废旧电器是一座“金属矿山”。某废旧电器中含有锌、铜、镍(Ni)三种金属,兴趣小组的同学为了从中回收金属铜和镍,做了如下的探究。已知:硫酸镍(化学式NiSO4)能溶于水。
实验一:探究锌、铜、镍三种金属在溶液中的活动性强弱
提出猜想】
兴趣小组结合常见金属活动性顺序,提出了以下猜想。
(1)猜想一:Zn>Ni>Cu;猜想二:Zn>Cu>Ni;猜想三:______。
【进行实验】
(2)兴趣小组进行了如下的实验,请完成实验报告。
实验二:兴趣小组向装有镍片的试管中加入稀硫酸,观察到镍片表面有气泡生成。兴趣小组根据此现象设计了如图所示的物质转化流程,从含有锌、铜、镍三种金属的废旧电器中回收铜和镍。
(3)步骤①中得到的A是______。写出步骤①中有镍参与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
四、分析与计算题(共1小题,计5分)
26. 小丽同学为了测定黄铜样品(铜、锌合金)中锌的质量分数,进行了如图实验。请回答下列问题:
(1)第一次加入150g稀盐酸充分反应后______。
A. 锌有剩余B. 盐酸有剩余C. 恰好完全反应D. 无法判断
(2)此黄铜样品中锌的质量为______(仅填写结果)。
(3)若将反应后的滤液a加入31.1g水,计算所得溶液中氯化锌的质量分数(写出计算过程)。
答案解析
一、选择题(共18小题,每小题1分,计18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意)
1. 在春节燃放烟花爆竹是我国的传统习俗。小明根据下列现象推测烟花爆竹的成分中可能含有什么物质,其中不合理的是
A. 燃放烟花时,发出耀眼的白光,说明烟花中可能含有镁粉
B. 燃放烟花时,发出蓝紫色火焰,说明烟花中可能含有铁粉
C. 爆竹的火药呈现黑色,说明火药的成分中可能含有木炭粉
D. 爆竹爆炸后,产生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说明火药的成分中可能含有硫粉
【答案】B
【解析】
A、镁燃烧时能够发出耀眼的白光,所以燃放烟花时,发出耀眼的白光,说明烟花中可能含有镁粉,故A说法合理;
B、硫在氧气中燃烧时能够发出蓝紫色火焰,铁燃烧时不能产生火焰,所以燃放烟花时,发出蓝紫色火焰,说明烟花中可能含有硫(而不是铁粉),故B说法不合理;
C、木炭粉是黑色的,所以爆竹的火药呈现黑色,说明爆竹的成分中可能含有木炭粉,故C说法合理;
D、硫燃烧会产生刺激性气味,所以爆竹爆炸后,产生刺激性气味的气体,说明爆竹的成分中可能含有硫粉,故D说法合理;
故选:B。
2. 下列变化,前者属于化学变化,后者属于物理变化的是
A. 工业上从空气中分离出液氧、煤的干馏得到焦炭
B 天然气燃烧、用汽油洗去油污
C. 石油的分馏得到汽油、水通电生成氢气和氧气
D. 干冰用于人工降雨、将铜和锌熔成合金
【答案】B
【解析】
A、工业上从空气中分离出氧气,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煤的干馏有新物质煤焦油、焦炭、焦炉气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此选项错误;
B、天然气燃烧生成水和二氧化碳等新物质,属于化学变化;汽油洗去油污过程中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此选项正确;
C、石油分馏出汽油、柴油,原理是利用各成分的沸点不同分离,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水通电生成新物质氢气和氧气,属于化学变化,此选项错误;
D、干冰用于人工降雨,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将铜锌熔合成合金过程中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此选项错误。
故选B。
3. 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 原子最外层电子数:S>N>Al>Mg
B. 金属活动性顺序:Al>Fe>Zn>Cu
C. 质子数:S>C>N>O
D. 空气中气体体积分数:CO2>O2>N2
【答案】A
【解析】
A、硫为16号元素,由于原子序数=原子的质子数=核外电子数,则硫原子的核外电子数为16,核外电子排布为2、8、6,即最外层电子数为6,同理可知,氮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为4、铝的最外层电子数为3、镁的最外层电子数为2,则原子最外层电子数:S>N>Al>Mg,该选项叙述正确;
B、金属活动性顺序:Al>Zn>Fe>Cu,该选项叙述不正确;
C、原子序数=原子的质子数,S、C、N、O的原子序数分别为16、6、7、8,则质子数:S>O>N>C,该选项叙述不正确;
D、空气中的成分按体积分数计,氮气约占78%,氧气约占21%,二氧化碳约占0.03%,则空气中气体体积分数:N2>O2>CO2,该选项叙述不正确。
故选A。
4. 天宫课堂中,航天员王亚平视频展示了在无容器材料实验柜中进行的“锆金属熔化与凝固”实验。下图是锆元素在元素周期表中的信息及原子结构示意图。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 锆原子的质子数为40B. 氯化锆的化学式可能为ZrCl2
C. 锆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为91.22gD. 锆原子在化学反应中容易失去2个电子
【答案】C
【解析】
A、原子结构示意图中圆圈的数字为原子的质子数,由图可知,锆原子的质子数为40,选项正确;
B、由图可知,锆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为2,在化学反应中容易失去最外层的2个电子,化合价为+2价,氯元素的化合价为-1价,根据化合物中各元素的化合价的代数和为零,则氯化锆的化学式写为ZrCl2,选项正确;
C、元素信息图最下方的数字为盐酸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由图可知,锆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为91.22,选项错误;
D、由图可知,锆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为2,在化学反应中容易失去最外层的2个电子,选项正确,故选C。
5. 下列有关叙述与对应的化学方程式、所属反应类型都正确的是
A. 铁丝在氧气中燃烧: 化合反应
B. 甲烷完全燃烧: 氧化反应
C. 工业煅烧石灰石: 分解反应
D. 工业上利用CO冶炼赤铁矿(主要成分为氧化铁) 置换反应
【答案】B
【解析】
A、铁燃烧生成四氧化三铁,而不是氧化铁,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且该反应为多种物质生成一种物质的反应,属于化合反应,该选项不符合题意;
B、甲烷燃烧生成二氧化碳和水,方程式书写正确,该反应为甲烷与氧气的反应,属于氧化反应,该选项符合题意;
C、石灰石的主要成分为碳酸钙,碳酸钙高温分解生成氧化钙和二氧化碳,但生成气体没有标箭头,正确的方程式为,且该反应为一种物质生成多种物质的反应,属于分解反应,该选项不符合题意;
D、一氧化碳和氧化铁在高温条件下反应生成铁和二氧化碳,方程式书写正确,但该反应反应物均为化合物,不属于置换反应,该选项不符合题意。
故选B。
6. 在化学王国里,数字被赋予了丰富的内涵。下列化学用语中数字“2”的说法正确的是
①②2NH3③H2SO4④⑤⑥⑦H2O2
A. 表示离子个数的是⑤⑥
B. 表示离子所带电荷数的是④⑤
C. 表示分子中原子个数的是③⑦
D. 表示分子个数的是①②
【答案】C
【解析】
A、元素符号右上角的数字表示离子所带电荷数,离子符号前的数字表示离子所带电荷数,则①⑥中的“2”表示离子个数,该选项说法不正确;
B、元素符号右上角的数字表示离子所带电荷数,则⑤中的“2”表示离子所带电荷数,该选项说法不正确;
C、元素符号右小角的数字表示分子中原子个数,则③⑦中的“2”表示分子中原子个数,该选项说法正确;
D、化学式前的数字表示分子个数,则②中的“2”表示分子个数,该选项说法不正确。
故选C。
7. 分类是认识物质的一种有效方法。下列各组物质按混合物、化合物、单质顺序排列的是
A. 生铁、氯化亚铁、铁粉B. 不锈钢、水、空气
C. 氧化铜、碘酒、水银D. 冰水混合物、食盐水、氢气
【答案】A
【解析】
A、生铁是铁的合金,属于混合物,氯化亚铁是由铁元素和氯元素组成的纯净物,属于化合物,铁粉是由铁元素组成的纯净物,属于单质,故A正确;
B、不锈钢是铁的合金,属于混合物,水是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的纯净物,属于化合物,空气是由氮气、氧气等多种物质组成的,属于混合物,故B错误;
C、氧化铜是由一种物质组成的,属于纯净物,碘酒是由碘和酒精组成的,属于混合物,水银是金属汞的俗称,是由汞元素组成的纯净物,属于单质,故C错误;
D、冰水混合物是由水一种物质组成的,属于纯净物,食盐水是由氯化钠和水组成的,属于混合物,氢气是由氢元素组成的纯净物,属于单质,故D错误;
故选:A。
8. 规范的操作方法是实验安全和成功的重要保证。下列关于过氧化氢溶液在二氧化锰催化下制取氧气的实验操作符合规范的是
A. 倾倒过氧化氢溶液B. 氧气验满
C. 回收二氧化锰D. 收集氧气
【答案】B
【解析】
A、向试管中倾倒液体药品时,瓶塞要倒放,标签要对准手心,瓶口紧挨试管口,试管应倾斜,该选项操作不正确;
B、氧气具有助燃性,能使带火星的木条复燃,则验满方法为将带火星的木条放在集气瓶口,该选项操作正确;
C、过滤时,滤液应用玻璃棒引流,且漏斗下端应仅靠烧杯内壁,该选项操作不正确;
D、氧气不易溶于水,且密度比水小,则用排水法收集氧气时,氧气应从短口通入,该选项操作不正确。
故选B。
9. 构建化学基本观念是学好化学的基础,下列认识错误的是
A. 微粒观:保持镁化学性质的最小微粒是镁原子
B. 守恒观:4g氢气和36g氧气反应,生成40g水
C. 变化观:酒精在充足的氧气中燃烧生成水和二氧化碳
D. 元素观:过氧化氢和水的组成元素相同
【答案】B
【解析】
A、镁是由镁原子构成,则保持镁原子化学性质的最小微粒为镁原子,该选项认识正确;
B、由于,则4g氢气和36g氧气反应时,只能消耗32g氧气,则生成水的质量为4g+32g=36g,该选项认识错误;
C、化学反应前后元素的种类不变,酒精充分燃烧生成二氧化碳和水,该选项认识正确;
D、过氧化氢和水均是由氢、氧元素组成,即它们的组成元素相同,该选项认识正确。
故选B。
10. 艾草中含有丰富的矢车菊黄素,有平喘镇咳,缓解风寒感冒的效果,其化学式为C18H16O8,下列关于C18H16O8的说法正确的是
A. 矢车菊黄素由碳、氢、氧原子构成
B. 一个矢车菊黄素分子由18个碳原子、16个氢原子、8个氧原子构成
C. 矢车菊黄素中氧元素的质量分数最大
D. 一个矢车菊黄素分子中含有8个氢分子
【答案】B
【解析】
A、矢车菊黄素由分子构成,其分子由碳、氢、氧原子构成,故说法不正确;
B、由化学式可知,一个矢车菊黄素分子由18个碳原子、16个氢原子、8个氧原子构成,故说法正确;
C、矢车菊黄素中碳、氢、氧元素的质量比为(12×18):(1×16):(16×8)=27:2:16,碳元素质量比最大,则碳元素的质量分数最大,故说法不正确;
D、分子是由原子构成的,一个矢车菊黄素分子中含有16个氢原子,故说法不正确。
故选B。
11. 科学思维是化学核心素养重要组成部分,下列示例说法正确的是
A. 比较:一氧化碳和二氧化碳的组成元素相同,所以两者的性质完全相同
B. 推理:单质由同种元素组成,所以同种元素组成的物质一定是单质
C. 分析:金刚石与石墨物理性质差异很大是由于碳原子排列方式不同
D. 归纳:氢分子由氢原子构成,氧分子是由氧原子构成的,所以氨分子是由氨原子构成的
【答案】C
【解析】
A、同种分子性质相同,不同分子性质不同,一氧化碳和二氧化碳的分子构成不同,所以两者的性质不相同,故说法错误;
B、单质都是由同种元素组成的,但同种元素组成的物质不一定是单质,可能是混合物。如:石墨和金刚石混合,属于混合物,故说法错误;
C、金刚石和石墨的物理性质不同,由于构成它们的碳原子排列方式不同,故说法正确;
D、氢分子是由氢原子构成的,氧分子是由氧原子构成的,氨分子是由氮原子与氢原子构成的,不存在氨原子,故说法错误。
故选C。
12. 鉴别、除杂是化学实验常用方法。下列实验方案不能达到实验目的的是
A. AB. BC. CD. D
【答案】A
【解析】
A、碳在空气中燃烧生成二氧化碳,但铜也能和氧气反应生成氧化铜,不仅除去了杂质,也能除去主要物质,该选项方案不能达到实验目的;
B、肥皂水可鉴别硬水和软水,其中产生较多泡沫的为软水,产生较少泡沫或较多浮渣的为硬水,该选项方案能达到实验目的;
C、碳酸钙高温分解生成氧化钙和二氧化碳,既能除去杂质,也不引入新杂质,该选项方案能达到实验目的;
D、二氧化碳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但一氧化碳不能,则能鉴别,该选项方案能达到实验目的。
故选A。
13. 在一密闭容器中有X、Y、Z、Q四种物质,在一定条件下发生化学反应,一段时间后,测得有关数据如下表,则关于此反应的认识正确的是
A. 物质X一定属于该反应的催化剂
B. 该反应一定是化合反应
C. 反应过程中Y、Q的质量比5:2
D. 物质Z一定是化合物
【答案】D
【解析】
A、根据反应前后物质的总质量不变,则反应后X的待测质量为4g+31g+21g+10g-40g-6g-16g=4g,则反应前后X的质量不变,催化剂是指能改变反应速率,但反应前后物质的质量和化学性质不变,则物质X可能为催化剂,也可能为杂质,该选项认识不正确;
B、根据表中数据可知,反应后Y、Q质量增加,为生成物,Z质量减小,为反应物,则该反应为一种物质生成多种物质的反应,属于分解反应,该选项认识不正确;
C、根据表中数据可知,反应过程中Y、Q的质量比(40g-31g):(16g-10g)=3:2,该选项认识不正确;
D、根据反应前后元素的种类不变,Z中一定含有Y、Q所含元素种类之和,则Z一定为化合物,该选项认识正确。
故选D。
14. 乙醇是一种重要的化工原料。科学家以金(Au)纳米粒子和二氧化钛(TiO2)作催化在一定条件下制取乙醇的微观示意图如下。
关于该反应的说法正确的是
A. 反应前后金和二氧化钛的质量及性质均不变B. 参加反应的氢气与二氧化碳的质量比为3:22
C. 反应前后原子和分子的数目均没有增减D. 乙醇由2个碳原子,6个氢原子、1个氧原子构成
【答案】B
【解析】
【分析】由反应的微观示意图可知,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A、金和二氧化钛是该反应的催化剂,反应前后金和二氧化钛的质量及化学性质均不变,但物理性质可能发生改变,故选项说法错误;
B、由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可知,参加反应的氢气与二氧化碳的质量比为(6×2):(2×44)=3:22,故选项说法正确;
C、由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可知,反应前后原子的数目均没有改变,但分子的数目发生了改变,故选项说法错误;
D、乙醇由乙醇分子构成,一个乙醇分子由2个碳原子,6个氢原子、1个氧原子构成,故选项说法错误;
故选:B。
15. 某小组设计了如下图的创新实验,内层小试管和外层大试管底部分别放有用石蕊溶液染过色的滤纸片,内层小试管壁上有一小孔。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 干燥滤纸片不变色,说明CO2不能使石蕊变色
B. 通入CO2后润湿的滤纸片由红色变紫色
C. 澄清石灰水变浑浊是因为碳酸钙难溶于水
D. 蜡烛熄灭说明CO2不支持燃烧也不可燃
【答案】B
【解析】
A、二氧化碳不显酸性,不能使石蕊溶液变色,故说法正确;
B、二氧化碳和水反应生成碳酸,碳酸能使石蕊溶液变红,故说法错误;
C、二氧化碳和石灰水中的氢氧化钙反应生成碳酸钙沉淀和水,澄清石灰水变浑浊是因为碳酸钙难溶于水,故说法正确;
D、蜡烛熄灭,说明了二氧化碳不能支持燃烧也不燃烧,故说法正确。
故选B。
16. 如图所示,室温下,盛有水的烧杯内放置了两支试管甲和乙,试管甲和乙分别盛放的是KNO3饱和溶液和一定溶质质量分数的石灰水。向烧杯内的水中加入NaOH固体后,乙中观察到变浑浊的现象。(不考虑溶剂蒸发)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加入NaOH固体前,石灰水一定是饱和溶液
B. 加入NaOH固体后,甲中溶质质量分数会变小
C. 若加入的固体是NH4NO3,甲中一定有固体析出
D. 实验后,将甲乙试管中溶液倒一起,硝酸钾溶液仍为饱和溶液
【答案】C
【解析】
A、氢氧化钠固体溶于水会放出热量,导致水温升高。加入NaOH固体后,试管乙中石灰水变浑浊,说明有氢氧化钙晶体析出,但不能说明加入NaOH固体前,石灰水一定是饱和溶液。因为氢氧化钙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降低,加入NaOH固体前,也可能是不饱和溶液,故选项A不正确;
B、氢氧化钠固体溶于水放出热量,导致水温升高。硝酸钾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甲中盛放的硝酸钾饱和溶液会变成不饱和溶液,但溶液的组成没有发生变化,则溶质质量分数不变,故选项B不正确;
C、NH4NO3固体溶于水会吸收热量 ,导致水温降低。硝酸钾的溶解度随温度的降低而降低,甲中盛放的硝酸钾饱和溶液由于溶解度减小,一定会有晶体析出,故选项C正确;
D、实验后,将甲乙试管中溶液倒一起,石灰水中的溶剂将使硝酸钾饱和溶液稀释,从而变成不饱和溶液,故选项D不正确。
故选:C。
17. 氯化铵(NH4Cl)是农业生产中的一种肥料。80℃时,取50gNH4Cl固体放入100g水中充分溶解,得到的甲溶液按如图所示进行操作。下列分析错误的是
A. 甲烧杯中的溶液可能是饱和溶液
B. 乙烧杯中溶质的质量分数小于甲
C. 丙溶液中不含NH4Cl
D. 操作X的名称为“过滤”
【答案】C
【解析】
A、甲烧杯中没有氯化铵晶体,可能氯化铵恰好饱和,也可能形成的溶液不饱和,故A正确;
B、甲溶液降温析出晶体后形成了溶液乙,溶剂质量不变,溶质减少,故乙烧杯中溶质的质量分数小于甲,故B正确;
C、由图可以知道,20℃时,烧杯底部有NH4Cl晶体析出,所以乙中溶液为NH4Cl的饱和溶液,经过X可以得到NH4Cl固体和丙溶液,可以推知经过“操作X”时进行固液分离,因此丙溶液应为NH4Cl的饱和溶液,故C错误;
D、经“操作X”后可以得到NH4Cl固体和丙溶液,因此“操作X”进行的是固液分离,所以“操作X”的名称为“过滤”,故D正确。
故选C。
18. 下列所示的四个图像中,能正确反映对应变化关系的是
A. 向一定质量的硝酸亚铁溶液中逐渐加入锌粉
B. 二氧化碳气体的溶解度与温度和压强的关系
C. 加热氯酸钾和二氧化锰固体混合物制取氧气
D. 在盛有氧气的密闭容器中点燃镁条
【答案】B
【解析】
A、锌和硝酸亚铁反应生成铁和硝酸锌,由于,则加入锌粉后,固体质量会增加,但由于消耗的锌的质量大于生成的铁的质量,则开始时增加的质量的没有后面增加的质量快,该选项图像不正确;
B、气体的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减小,随压强增大而增大,该选项图像正确;
C、氯酸钾在二氧化锰催化作用下加热生成氯化钾和氧气,反应后固体中的氧元素质量减小,则固体中氧元素的质量分数减小,但由于反应前后二氧化锰的质量不变,则反应后固体中氧元素的质量分数不会变为零,该选项图像不正确;
D、镁和氧气反应生成氧化镁,由于,图中消耗镁的质量为56g-32g=24g,则消耗氧气的质量不为32g,该选项图像不正确。
故选B。
第二部分(非选择题共42分)
二、填空及简答题(共5小题,化学方程式2分,其余每空1分,计25分)
19. 化学与人类生活、科技发展密切相关,回答下列问题。
(1)西安地铁发展迅速,在建设过程中使用的大量钢材属于______(填“金属材料”或“合成材料”)。
(2)黑火药是中国古代四大发明之一,由硝酸钾、硫磺和木炭按照一定的比例混合而成。黑火药着火时,发生如下化学反应:。其中X的化学式是______。
(3)陕西历史博物馆中珍藏着许多古代名人字画,用墨汁所作的书画能保存至今的原因是______。
(4)陕西有许多美食,例如:肉夹馍、凉皮、柿饼等,这些食物被端上桌后香味扑面而来,从微观角度解释其原因是______。
【答案】19. 金属材料
20. N2 21. 墨汁中含有碳单质,常温下,碳的化学性质稳定 22. 分子在不断运动
【解析】
【小问1】
钢为铁合金,属于金属材料。
【小问2】
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和数量不变,等号左边K、N、C、S、O的个数分别为2、2、3、1、6,等号右边除X外,K、N、C、S、O的个数分别为2、0、3、1、6,则X中含有2个氮原子,则化学式为N2。
【小问3】
墨汁中含有碳单质,在常温下,碳的化学性质稳定,则用墨汁所作的书画能保存至今。
【小问4】
能闻到饭香,是因为分子在不断运动,香味中的分子运动到鼻孔中。
20. 用化学用语填空。
(1)地壳中含量最高的金属元素与非金属元素组成的化合物为______;
(2)表示的微粒所形成的离子______;
(3)标出氧化铁中铁元素的化合价______;
(4)氯化钠是由______构成。
【答案】(1)Al2O3
(2)S2- (3)
(4)Na+、Cl-
【解析】
【小问1】
地壳中元素含量由高到低的顺序为氧>硅>铝>铁,则地壳中含量最高的金属元素与非金属元素分别为铝和氧,在化合物中,氧元素化合价为-2价,铝元素化合价为+3价,则组成的化合物的化学式为Al2O3。
【小问2】
原子结构示意图中,圆圈内的数字表示原子的质子数,原子序数=原子的质子数,16号元素为硫元素,且硫原子最外层电子数为6,大于4,在化学变化中易得到2个电子形成带2个单位负电荷的离子,则形成的离子的符号为S2-。
【小问3】
氧化铁中,铁元素的化合价为+3价,氧元素化合价为-2价,则化学式为Fe2O3,元素符号正上方的数字表示元素化合价,则标出氧化铁中铁元素的化合价为。
【小问4】
离子符号是在元素符号右上角标出离子所带正、负电荷数的符号。数字在前、符号在后,如数字为1则省略不写。氯化钠是由钠离子和氯离子构成的,则符号为Na+、Cl-。
21. 现有A、B、C、D、E、F、G、H、I九种初中化学常见的物质,常温下,A、B都是无色液体且组成元素相同,C、D为气体单质,E为黑色固体,F、I是常见的无色气体且组成元素相同,G为大理石的主要成分。它们之间的转化关系如图所示,回答下列问题。
(1)A的化学式为______。
(2)D、E、F是初中化学中常见的还原剂,E还原氧化铜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
(3)反应⑦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上述编号①-⑤反应中属于分解反应的是______(填编号)。
【答案】(1)H2O2
(2)
(3) ①. (合理即可) ②. ①②
【解析】
【分析】常温下,A、B都是无色液体且组成元素相同,C、D为气体单质,A能转化成B和C,B能转化成C和D,则A是过氧化氢,B是水,C是氧气,D氢气;G为大理石的主要成分,则G是碳酸钙;E为黑色固体,F、I是常见的无色气体且组成元素相同,E和氧气反应生成F,F能转化成I,I能和碳酸钙相互转化,则E是碳,F是一氧化碳,I是二氧化碳;二氧化碳和水反应生成H,则H是碳酸;带入验证,推断合理。
【小问1】
由分析可知,A是过氧化氢,化学式为:H2O2;
【小问2】
E是碳,则E还原氧化铜的反应是碳和氧化铜在高温的条件下生成铜和二氧化碳,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小问3】
反应⑦可以是碳酸钙高温分解产生氧化钙和二氧化碳,化学方程式为;
①过氧化氢分解产生水和氧气,属于分解反应;
② 水在通电条件下生成氢气和氧气,属于分解反应;
③碳在氧气中不充分燃烧,生成一氧化碳,属于化合反应;
④氢气在氧气中燃烧,生成水,属于化合反应;
⑤水和二氧化碳反应生成碳酸,属于化合反应。
故选①②。
22. 实验结束时,同学们将含有CuSO4、ZnSO4、FeSO4的废液倒在废液缸里,如果将废液直接排放就会造成水污染。于是几位同学利用课余处理废液,回收工业重要原料硫酸锌和有关金属。实验过程如下:
(1)操作1是______,固体A的成分______。
(2)滤液1和滤液2中溶质相同,该溶质是______(填化学式)。
(3)若实际操作过程中加入锌粉的量不足,则一定发生的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加入适量稀硫酸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
【答案】(1) ①. 过滤 ②. 锌、铁、铜
(2)ZnSO4 (3) ①. ②.
【解析】
【小问1】
由流程可知,操作1能将固体和液体分离,则其名称为过滤;
由于金属活动性顺序:锌>铁>铜,则加入过量的锌粉,锌能和硫酸铜反应生成铜和硫酸锌,且锌能和硫酸亚铁反应生成铁和硫酸锌,则固体A的成分为铁、铜和过量的锌。
【小问2】
结合前面分析可知,滤液1中的溶质为硫酸锌,化学式为ZnSO4。
【小问3】
由于金属活动性顺序:锌>铁>铜,则锌先和硫酸铜反应生成铜和硫酸锌,则一定发生的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铁能被磁铁吸引,则固体B中的成分为锌和铜,加入稀硫酸,锌能和硫酸反应生成硫酸锌和氢气,铜不反应,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23. 如图是A、B、C三种物质的溶解度曲线,回答下列问题:
(1)10℃时,A、B两种物质溶解度大小关系为A______B(填“>”或“<”)。
(2)10℃时将3gA物质加入50g水中,得到的是A物质______溶液(填“饱和”或“不饱和”)。
(3)20℃时,向100g水中加入15gB物质配制成溶液,求该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______(计算结果保留一位小数)。
(4)30℃时,等质量的A、B、C的饱和溶液降温至10℃,以下说法中正确的是______(填序号)。
①析出晶体最多的是A
②变为不饱和溶液是C
③所得溶液中溶剂质量最多的是C
【答案】(1)< (2)饱和
(3)9.1% (4)①②③
【解析】
【小问1】
据图可知,10℃时,A、B两种物质溶解度大小关系为A小于B;
【小问2】
10℃时A的溶解度是5g,将3gA物质加入50g水中,得到的是A物质的饱和溶液;
【小问3】
20℃时,B物质的溶解度是10g,向100g水中加入15gB物质配制成溶液,该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为:;
【小问4】
①由溶解度曲线可知B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A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但是从10℃到30℃,A的溶解度变化幅度比B大得多,C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溶解度逐渐减小;所以将等质量的三种物质的饱和溶液降温到10℃,A析出晶体的质量最多,B析出较少,C无晶体析出,故正确;
②由①可知AB都有晶体析出,仍是饱和溶液,C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溶解度逐渐减小,所以变为不饱和溶液的是C,故正确;
③30℃时,A物质的溶解度最大,C物质的溶解度最小,等质量的A、B、C三种物质的饱和溶液中,A物质的溶剂最少,C物质的溶剂最多,降温到10℃,不会影响溶剂质量的变化,所得溶液中溶剂质量最多的是C溶液,故正确;
故选①②③。
三、实验及探究题(共2小题,化学方程式2分,其余每空1分,计12分)
24. 如图是实验室制取气体的常用装置。
(1)仪器X的名称是______;加热氯化铵和熟石灰的固体混合物可制取氨气(NH3),氨气密度小于空气,且极易溶于水,则制取并收集氨气应选用的一套装置为______(填字母代号)。
(2)若选择A、F组合一套装置制取氧气,写出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
(3)若用图G装置采用排水法收集H2,气体从______导管(填“b”或“c”)进入。
【答案】(1) ①. 长颈漏斗 ②. AD
(2)## (3)c
【解析】
【小问1】
由图可知,仪器X为长颈漏斗;
实验室制取氨气的反应为加热固体的反应,发生装置选A,氨气密度小于空气,且极易溶于水,收集装置选D。
【小问2】
A为加热固体的装置,适用于高锰酸钾和氯酸钾制取氧气,高锰酸钾加热生成锰酸钾、二氧化锰和氧气,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氯酸钾在二氧化锰催化作用下加热生成氯化钾和氧气,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小问3】
氢气密度比水小,用G装置收集时,气体应从c端通入。
25. 垃圾是放错地方的资,城市的废旧电器是一座“金属矿山”。某废旧电器中含有锌、铜、镍(Ni)三种金属,兴趣小组的同学为了从中回收金属铜和镍,做了如下的探究。已知:硫酸镍(化学式NiSO4)能溶于水。
实验一:探究锌、铜、镍三种金属在溶液中的活动性强弱
【提出猜想】
兴趣小组结合常见金属活动性顺序,提出了以下猜想。
(1)猜想一:Zn>Ni>Cu;猜想二:Zn>Cu>Ni;猜想三:______。
【进行实验】
(2)兴趣小组进行了如下的实验,请完成实验报告。
实验二:兴趣小组向装有镍片的试管中加入稀硫酸,观察到镍片表面有气泡生成。兴趣小组根据此现象设计了如图所示的物质转化流程,从含有锌、铜、镍三种金属的废旧电器中回收铜和镍。
(3)步骤①中得到的A是______。写出步骤①中有镍参与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
【答案】(1)Ni>Zn>Cu
(2) ①. 一 ②.
(3) ①. Cu##铜 ②.
【解析】
【小问1】
由于锌比铜活泼,再结合其他猜想,则还可能为Ni>Zn>Cu。
【小问2】
镍能将铜从其化合物溶液中置换出来,但不能将锌置换出来,则说明镍比铜活泼,但没有锌活泼,则说明金属活动性顺序Zn>Ni>Cu,即猜想一成立;
镍和硫酸铜反应生成铜和硫酸镍,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小问3】
将镍放入稀硫酸中,镍表面有气泡,说明镍能和硫酸反应,则步骤①中,加入稀硫酸,镍、锌都能和硫酸反应,则得到的A中只有铜;
镍和硫酸反应生成硫酸镍和氢气,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四、分析与计算题(共1小题,计5分)
26. 小丽同学为了测定黄铜样品(铜、锌合金)中锌的质量分数,进行了如图实验。请回答下列问题:
(1)第一次加入150g稀盐酸充分反应后______。
A. 锌有剩余B. 盐酸有剩余C. 恰好完全反应D. 无法判断
(2)此黄铜样品中锌的质量为______(仅填写结果)。
(3)若将反应后的滤液a加入31.1g水,计算所得溶液中氯化锌的质量分数(写出计算过程)。
【答案】26. A 27. 26g
28. 设a溶液中氯化锌的质量为x,
x=40.8g
则将反应后的滤液a加入31.1g水,所得溶液中氯化锌的质量分数为:×100%=20.4%;
答:加31.1g水后所得溶液中氯化锌的质量分数为20.4%。
【解析】
【小问1】
由图可知,先向40g黄铜中加入150g稀盐酸,充分反应后,过滤,得到滤渣和滤液a,向滤渣中加入足量稀盐酸,滤渣质量减小,说明滤渣中还含有锌,说明第一次加入150g稀盐酸充分反应后锌有剩余,故选A;
【小问2】
黄铜中的锌能与稀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锌和氢气,铜和稀盐酸不反应,最后剩余的滤渣为铜的质量,则此黄铜样品中锌的质量为:40g-14g=26g;
【小问3】
见答案。选项
实验目
实验方案
A
除去铜粉中混有的少量炭粉
在空气中灼烧
B
鉴别硬水和软水
取样,分别加入等量肥皂水,振荡,观察
C
除去CaO中的少量CaCO3
高温煅烧至质量不再减少
D
鉴别CO和CO2
将气体分别通过澄清石灰水观察现象
物质
X
Y
Z
Q
反应前质量/g
4
31
21
10
反应后质量/g
待测
40
6
16
实验步骤
实验现象
解释与结论
取两支试管,分别向其中加入一定量的硫酸锌溶液和硫酸铜溶液,然后将大小、形状相同的镍片分别插入两支试管中。
插入硫酸铜溶液中的镍片表面出现红色固体物质,另一支试管无明显变化。
猜想______正确。镍与硫酸铜反应的化学方程是______。
选项
实验目的
实验方案
A
除去铜粉中混有的少量炭粉
在空气中灼烧
B
鉴别硬水和软水
取样,分别加入等量肥皂水,振荡,观察
C
除去CaO中的少量CaCO3
高温煅烧至质量不再减少
D
鉴别CO和CO2
将气体分别通过澄清石灰水观察现象
物质
X
Y
Z
Q
反应前质量/g
4
31
21
10
反应后质量/g
待测
40
6
16
实验步骤
实验现象
解释与结论
取两支试管,分别向其中加入一定量的硫酸锌溶液和硫酸铜溶液,然后将大小、形状相同的镍片分别插入两支试管中。
插入硫酸铜溶液中的镍片表面出现红色固体物质,另一支试管无明显变化。
猜想______正确。镍与硫酸铜反应的化学方程是______。
2024年陕西省西安市陕西师范大学附属中学中考五模化学试卷(原卷版+解析版): 这是一份2024年陕西省西安市陕西师范大学附属中学中考五模化学试卷(原卷版+解析版),文件包含2024年陕西省西安市陕西师范大学附属中学中考五模化学试卷原卷版docx、2024年陕西省西安市陕西师范大学附属中学中考五模化学试卷解析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25页, 欢迎下载使用。
2024年陕西省西安市陕西师范大学附属中学中考五模化学试卷: 这是一份2024年陕西省西安市陕西师范大学附属中学中考五模化学试卷,共6页。
2024年陕西省西安市陕西师范大学附属中学中考三模化学试题(原卷版+解析版): 这是一份2024年陕西省西安市陕西师范大学附属中学中考三模化学试题(原卷版+解析版),文件包含精品解析2024年陕西省西安市陕西师范大学附属中学中考三模化学试题原卷版docx、精品解析2024年陕西省西安市陕西师范大学附属中学中考三模化学试题解析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26页, 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