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属成套资源:全套中图版高中地理选择性必修2课时分层作业含答案
中图版 (2019)第三章 区域协调第一节 珠江三角洲地区的产业转移及其影响课后作业题
展开
这是一份中图版 (2019)第三章 区域协调第一节 珠江三角洲地区的产业转移及其影响课后作业题,文件包含中图版高中地理选择性必修2课时分层作业7珠江三角洲地区的产业转移及其影响docx、中图版高中地理选择性必修2课时分层作业7答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13页, 欢迎下载使用。
11.(1)东南亚地区相对于我国部分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偏低,劳动力价格也较低,且可规避贸易壁垒,由此可降低生产成本,获得较高利润。
(2)特点:由东到西、由沿海向内陆地区转移。主要原因:东部沿海地区经济发达,劳动力价格高;而西部内陆地区经济欠发达,劳动力价格相对较低,生产成本较低。
(3)企业将研发中心、营销中心等转移到大城市,主要是为了利用大城市先进的通信技术、雄厚的科研力量以及完善的金融、物流、营销等现代服务体系。
16.(1)美国劳动力成本上升;半导体加工产业利润降低;日本劳动力较美国廉价。
(2)半导体产业不断发展与升级;产业链更加完整、细化;掌握利润高、具有核心竞争力的设计等高技术环节。
(3)劳动力成本较低;半导体产业下游应用发展迅速,消费市场广阔;我国科技发展迅速,具备了相应的技术条件;资金充裕。
(4)有利于增加我国半导体市场在国际市场中的份额;有利于我国的产业转型升级;能够提供就业机会,促进经济发展;有利于提升我国产品的核心竞争力;促进我国的科技发展等。
1~2 第1题,从材料中可知,目前,新疆出口的家具主要销往中亚,说明中亚有很大的消费市场,新疆家具企业在中亚建立家具加工厂和物流中心是为了占领市场。第2题,产业转移对转入地的影响有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增加就业机会,促进基础设施建设。产业转移会使得转入地的生态环境变差;家具厂是市场导向型产业不是技术导向型产业,不能提高科技水平。
3~4 第3题,服装制造业属劳动密集型产业,孟加拉国经济发展水平较低,人口众多,用工成本低,成衣制造厂转移至孟加拉国有利于企业降低人工成本,提高利润,故A正确。第4题,由上题可知,成衣制造厂转移至孟加拉国有利于企业降低人工成本,从而提高产品竞争力,C正确;由材料“所需原材料、辅料、机械设备等多从中国进口”可知,接近原材料产地不是主要目的,A错误;带动当地就业和分散投资风险不是主要目的,B、D错误。
5~6 第5题,改革开放初期,我国劳动力素质并不高。第6题,长江三角洲地区原料、能源和珠江三角洲地区一样都缺乏。
7~8 第7题,从图中可知,淘汰落后产业不是中西部地区吸引东部地区产业转入的拉力。第8题,产业转入中西部地区,可以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促进经济发展,推动区域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促进产业结构调整,但不能扭转环境恶化的局面。
9~10 第9题,东南亚地区经济发展水平低于我国,劳动力和土地成本低于我国,所以最可能转移到东南亚的行业应该是科技投入强度小、劳动力需求大以及对美国出口需求拉动的产出比例大的行业(受贸易摩擦影响大)。由图可知,木材加工和纺织服装最符合条件。第10题,不理解中美两国国情是该题易错的原因。在中美贸易摩擦的背景下,我国对美国出口贸易会受到影响,但是我国依靠科技实力提升产品的利润,利用国内原有的产业配套设施保持生产上的优势,再加上我国人口众多,内需旺盛,产品在国内生产、消费的空间仍然很大。
11.第(1)题,近年来,我国部分纺织服装企业将生产基地转移到东南亚地区的原因可从其经济发展水平、劳动力价格以及规避贸易壁垒等方面分析。第(2)题,由材料二可知,我国服装产业国内转移的特点为由东向西,由沿海向内陆地区转移,原因主要是劳动力价格不同。第(3)题,由材料三可知,产业“反方向转移”是将研发中心、营销中心等转移到大城市,主要是为了利用大城市先进的通信技术、雄厚的科研力量以及完善的金融、物流、营销等现代服务体系。
12~13 第12题,读图可知,W市的产业结构调整和城市化进程促使企业回流,进而促进了劳动力的被动回流,A错;近年来,服装企业陆续回迁M镇,企业的第二波回流带动了劳动力主动回流,B对;M镇提供优惠的就业和投资政策,促成了服装企业回迁,产生了第二波回流,C错;在企业回流和本地就业利好的作用下,M镇就业机会增加、生产条件改善,更多劳动力主动回流,D错。第13题,服装企业对技术要求不高,环境污染也较小,A错。服装产品质量轻,交通运输成本较低,动力消耗也较少,B、D错。20世纪80年代,W市是该服装企业的主要销售市场,服装企业从M镇迁往W市主要是为了靠近市场;近年来,服装企业在政策的作用下又陆续迁回,C对。
14~15 第14题,图中显示,东部地区原料聚集区主要位于沿海地区,当地水陆交通便利,大豆加工企业多,利于大豆原料在此聚集,A项符合题意。图中大豆原料聚集区气候湿润,光照弱,大豆生长周期短,品质较差,产量较少,因此这些大豆原料聚集区形成不是因为本地原料丰富,排除B项。大豆加工技术要求不高,因此加工技术先进不是原料聚集区形成的主要原因,排除C项。对该产业的国家政策支持地区差别不大,因此不是形成聚集区的主要原因,排除D项。第15题,大豆加工企业向中西部转移,加工业还在国内,因此对扩大产品国际市场影响不大,A错误。大豆加工业为生产消费资料的工业,属于轻工业,因此大豆加工业向中西部转移,不会降低转出地的重工业比重,B错误。图中的中西部地区不是大豆原料的主产区,因此不会降低原料运输成本,C错误。大豆加工业向中西部转移,使得当地就业岗位增多,向外迁移的青壮年劳动力减少,从而缓解转入地的人口老龄化,D正确。
16.第(1)题,美国半导体产业进行第一次产 业转移,始于20世纪80年代,由美国本土向日本转移。主要原因是半导体加工产业利润降低,美国劳动力成本上升,日本劳动力较美国廉价。第(2)题,第二次转移,美国开始主动将生产线外搬,采用委外代工的模式。随着半导体产业不断发展与升级,美国逐步把IC(集成电路,也称芯片)的设计与制造进行分离,并将制造业转移。此阶段美国半导体产业的生产特点是半导体产业不断发展与升级,产业链更加完整、细化。美国本土仍然掌握着利润高、具有核心竞争力的设计等高技术环节。第(3)题,我国承接半导体第三次转移的优势条件主要从劳动力、市场、技术、资金等因素考虑。根据材料二可知,我国半导体产业厚积薄发,半导体产业下游发展兴旺。目前我国已成为全球第一大消费电子生产国和消费国。我国劳动力成本较低,利于降低生产成本;半导体产业下游应用发展迅速,消费市场广阔;我国科技发展迅速,具备了相应的技术条件;经济增长快,资金充裕。第(4)题,半导体产业转移给我国带来的有利影响主要从市场、产业升级、就业、经济、科技发展等方面考虑。增加我国半导体市场在国际市场中的份额;推动我国产业转型升级;产业发展能够提供就业机会,促进经济发展;提升我国产品的核心竞争力;促进我国的科技发展等。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B
A
A
C
A
C
B
B
C
D
B
C
A
D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中图版 (2019)选择性必修1 自然地理基础第三节 海——气相互作用及其影响随堂练习题,共7页。试卷主要包含了海—气的物质与能量交换不包括,从图中可以看出,当拉尼娜现象发生时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高中地理中图版 (2019)选择性必修2 区域发展第一节 珠江三角洲地区的产业转移及其影响同步测试题,共9页。
这是一份中图版 (2019)选择性必修2 区域发展第三章 区域协调第一节 珠江三角洲地区的产业转移及其影响一课一练,共8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各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