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生物】2024年四川省乐山市井研县八年级初中学业水平适应性考试(解析版)
展开
这是一份【生物】2024年四川省乐山市井研县八年级初中学业水平适应性考试(解析版),共18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单项选择题,填空题,实验探究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54分)
1. 生物既能适应环境,也能影响环境。下列有关生物与环境关系的叙述错误的是( )
A. “草盛豆苗稀”——草和豆苗是竞争关系
B. “南橘北枳”——生物因素对生物的影响
C. “千里之堤,溃于蚁穴”——生物影响环境
D. “万物生长靠太阳”——生物的生存离不开环境
【答案】B
【分析】环境中影响生物的生活和分布的因素叫做生态因素,包括非生物因素和生物因素。非生物因素有光、温度、水、空气等。生物因素是指环境中影响某种生物个体生活的其他所有生物,包括同种和不同种的生物个体。
【详解】A.“草盛豆苗稀”描述的是豆苗与草,相互争夺阳光、水分、无机盐和生存的空间等,属于竞争关系,A正确。
B.淮南、淮北方温度不同,柑橘是热带水果,在温度高的淮南生长良好;在温度较低的淮北方生长不好,温度低影响了柑橘的品质。因此“橘生淮南则为橘,橘生淮北则为枳”表明生物的性状受环境温度的影响,体现了环境中的非生物因素对生物的影响,B错误。
C.“千里之堤,溃于蚁穴”是白蚁在大堤内挖穴活动导致大堤的牢固性降低,洪水来临时容易溃堤,表明生物白蚁对环境大堤的影响,体现了生物影响环境,C正确。
D.生态系统的能量最终来源于太阳能。“万物生长靠太阳”说明了生物的生存离不开环境,D正确。
故选B。
2. 下图所示是某水库中甲、乙、丙三种生物在某一时间段内相对数量的关系。三种生物之间能构成一个完整的食物链。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
A. 甲、乙、丙三种生物构成的食物链是甲→乙→丙
B. 该水库中所有生物生命活动所需的能量归根结底来自于生产者甲
C. 该水库是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除图中所示生物外,还应包含分解者
D. 因某种原因造成水库中乙生物短期内数量骤减,一段时间内丙的数量将会增加
【答案】D
【分析】生态系统包括生物成分和非生物成分,生物成分包括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生态系统中能量沿着食物链是逐级递减的。在一个食物链中营养级别越高,生物的相对数量越少,营养级别越低,生物的相对数量越多。如图所示某水库中甲、乙、丙三种生物在某一时间段内相对数量的关系图可知甲生产者,丙是初级消费者,乙是次级消费者。
【详解】A.在一个食物链中营养级别越高,生物的相对数量越少,营养级别越低,生物的相对数量越多。根据生物的相对数量的关系图可知,该食物链是:甲→丙→乙,A错误。
B.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是从生产者固定太阳能开始的。因此该水库中所有生物生命活动所需的能量归根结底来自于太阳能,B错误。
C.若要成为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除图中所示生物(生产者和消费者)外,还应包含非生物成分和分解者,C错误。
D.因某种原因造成水库中乙生物短期内数量骤减,一段时间内丙生物将因为天敌减少而增加,D正确。
故选D。
3. 甲、乙两图是某同学用显微镜观察菠菜叶片下表皮时的两个物像,I、II、III、IV是该同学在观察过程中用到的四种镜头,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从甲图到乙图的过程中,首先需要向右上方移动玻片标本
B. A细胞能进行光合作用,B细胞不能进行光合作用
C. I、III镜头组合比I、IV镜头组合视野更亮,细胞数目更少
D. 视野甲转换成乙时要调节粗准焦螺旋
【答案】B
【分析】(1)图甲中A保卫细胞、B表皮细胞;图乙是放大的保卫细胞围成的气孔;Ⅰ、Ⅱ为目镜;Ⅲ、Ⅳ为物镜。
(2)显微镜放大倍数越大,观察到的细胞数目就越少。
【详解】A.从甲图到乙图的过程,是将物像由左下方向视野中央移动的过程,由于在显微镜下成倒像的特点,即像与玻片上下相反、左右相反。所以,从甲图到乙图的过程中,首先需要向左下方移动玻片标本,A错误。
B.植物叶片上的B表皮细胞不含有叶绿体,不能进行光合作用,而A保卫细胞中含有叶绿体,能够进行光合作用。所以,A细胞能进行光合作用,B细胞不能进行光合作用,B正确。
C.Ⅰ5×、Ⅳ40×镜头组合,放大倍数是:5×40=200倍,Ⅰ5×、Ⅲ16×镜头组合,放大倍数是:5×16=80倍。所以,Ⅰ、Ⅲ镜头组合比Ⅰ、Ⅳ镜头放大倍数小,视野更亮,看到的细胞数目多,C错误。
D.从甲图转为乙图是由低倍镜换用高倍镜进行观察。由低倍镜换用高倍镜进行观察的步骤是:移动玻片标本使要观察的某一物像到达视野中央→转动转换器选择高倍镜对准通光孔→调节光圈,换用较大光圈使视野较为明亮→再转动细准焦螺旋使物像更加清晰,D错误。
故选B。
4. 细胞是生物体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许许多多活细胞有组织有秩序地结合在一起,形成生物体的各种结构,构成一个个充满生命活力的生物。下图表示多细胞生物体的结构层次,有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
A. 细胞中的遗传物质是DNA,一个DNA分子上有许多个基因控制生物的性状
B. 细胞分裂过程中,染色体先复制再均分
C. 叶表皮属于a层次,与皮肤一样属于保护组织
D. c代表的是植物体,d代表的是动物体
【答案】C
【分析】绿色开花植物体的结构层次由小到大依次是:细胞→组织→器官→绿色开花植物体,动物体体的结构层次从小到大依次是细胞→组织→器官→系统→动物体。图中a组织、b器官、c植物个体、d动物个体。
【详解】A.DNA是遗传信息的载体,它由两条长长的、互相盘绕的链组成,构成双螺旋结构,上面有许多携带特定遗传信息的片段叫做基因,生物的各种性状都是分别由这些不同的基因控制的,A正确。
B.细胞核分裂时染色体变化最明显。染色体复制,DNA也随之复制后形成形态和数目都相同的两份(加倍),然后平均分配到两个子细胞中,使得前后代细胞染色体数目相同(恒定),从而保证了后代遗传特性的稳定,B正确。
C.组织是由许多形态相似、结构、功能相同的细胞联合在一起形成的细胞群,叶表皮具有保护作用属于保护组织,皮肤属于上皮组织,C错误。
D.绿色开花植物体的结构层次由小到大依次是:细胞→组织→器官→绿色开花植物体,动物体的结构层次从小到大依次是细胞→组织→器官→系统→动物体,因此c代表的是植物体,d代表的是动物体,D正确。
故选C。
5. 下面为绿色植物的植株、花、果实和种子的示意图,相关说法正确的是( )
A. 图甲中根尖吸收水分无机盐的主要部位是伸长区
B. 图乙中的受精卵未来会发育成图丁中的①②③④
C. 图甲中的①和②分别由图丁中的②和①发育而来
D. 图丙中的①和②分别由图乙中的④和⑥发育而来
【答案】B
【分析】图甲中①叶、②子叶、③根;图乙中①柱头、②花药、③花丝、④花柱、⑤子房壁、⑥胚珠;图丙中①果皮、②种子;图丁中①胚轴、②胚芽、③胚根、④子叶、⑤种皮。
【详解】A.根尖吸收水和无机盐的主要部位是成熟区,不是伸长区,A错误。
B.受精卵将来发育成胚,胚包括胚根、胚轴、胚芽以及子叶,对应的图丁是①胚轴,②胚芽,③胚根,④子叶,B正确。
C.图甲中的①是叶,胚芽发育成茎和叶,对应的是图丁中的②,C错误。
D.图丙中①是果皮,②是种子,子房壁发育成果皮,胚珠发育成种子,对应的图乙中子房壁是⑤,⑥是胚珠,④是花柱,D错误。
故选B。
6. 生活中人们采取的措施与其目的不一致的是( )
A. 移栽树木时剪去部分枝叶——减弱水分散失
B. 对果树部分枝条的茎部(树皮)进行环割以提高产量——减缓蒸腾作用
C. 对蔬菜大棚中喷施“气肥”——促进植物的光合作用
D. 育苗时覆盖地膜——提高地表温度,保持土壤湿度
【答案】B
【分析】生活中人们经常利用光合作用、蒸腾作用、呼吸作用的原理采取一系列措施以达到相应的目的。
【详解】A.植物的生活需要水,移栽树木时根系功能尚未完全恢复时,水分和养料的供给入不敷出,剪去部分枝叶,降低蒸腾作用以减少水分的蒸发,保证成活,A正确。
B.绿叶制造的有机物经叶脉、叶柄、茎中的筛管可运输到植株各处。筛管位于韧皮部,对果树部分枝条的茎部(树皮)进行环割,有机物质下运受阻以提高产量。而水分从活的植物体表面以水蒸气状态散失到大气中的过程,叫做蒸腾作用,B错误。
C.光合作用实质上是绿色植物通过叶绿体,利用光能,把二氧化碳和水转化成储存能量的有机物(如淀粉),并且释放出氧气的过程。原料中二氧化碳是气体,对蔬菜大棚中喷施“气肥”是二氧化碳,促进蔬菜的光合作用提高产量,C正确。
D.铺盖地膜,可以提高土壤的温度,减少土壤水分蒸发,能促进种子萌发和植株生长,从而达到提前播种、提前收获的目的,D正确。
故选B。
7. 下图为绿色植物三大生理作用的概念图,相关分析正确的是( )
A. ③表示蒸腾作用,它可拉动⑤的进行并促进水循环
B. 植物绿色部位进行①过程,其他部位进行②过程
C. 植物白天进行①过程,晚上进行②过程
D. ④表示导管运输有机物,⑤表示筛管运输水和无机盐
【答案】A
【分析】(1)绿色植物通过叶绿体,利用光能,把二氧化碳和水转化成储存能量的有机物,并且释放出氧气的过程,叫做光合作用。细胞内的有机物在氧的参与下被分解成二氧化碳和水,同时释放出能量的过程,叫做呼吸作用。蒸腾作用是指植物体内的水分以水蒸气的形式散失到体外的过程。导管运输水和无机盐,筛管运输有机物。
(2)图中①表示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释放氧气;②表示呼吸作用,吸收氧气,释放二氧化碳;③表示蒸腾作用,植物体内的水分以水蒸气的形式散失到体外的过程;④筛管运输有机物;⑤导管运输水和无机盐。
【详解】A.③表示蒸腾作用,植物体内的水分以水蒸气的形式散失到体外的过程,蒸腾作用是根吸水的动力,促进了⑤导管运输水和无机盐,并且为大气提供大量的水蒸气,促进了生物圈的水循环,A正确。
B.植物绿色部位既进行①光合作用,也进行②呼吸作用,B错误。
C.植物在白天主要进行①光合作用、②呼吸作用和③蒸腾作用,晚上进行②呼吸作用和③蒸腾作用,C错误。
D.有机物主要在叶片产生,④表示筛管向下运输有机物;根的作用是吸收水分和无机盐,⑤表示导管向上运输水和无机盐,D错误。
故选A。
8. 青春期是身体发育和智力发展的黄金时期。以下对于人体进入青春期后的认识错误的是( )
A. 青春期的一个显著特点是身高突增
B. 养成早睡早起,坚持锻炼,讲究卫生的好习惯
C. 进入青春期虽然有了强烈的独立意识,但不可自我封闭,需与师长密切交流
D. 男生会表现出喉结突出、声音变粗、长出胡须等第二性征,这与睾丸分泌的生长激素有关
【答案】D
【分析】青春期是人身体发育的黄金时期,身体会发生很大的变化,据此作答。
【详解】A.青春期是一个生长和发育发生重要变化的时期,其中人体形态发育的显著特点是身高突增和体重增加,故A正确。
B.青春期是身体发育和智力发展的黄金时期,要养成早睡早起,坚持锻炼,讲究卫生的好习惯,故B正确。
C.青春期的男孩和女孩由于生理上的变化,心理上也发生着明显的变化,生活中常常会有较多的心理矛盾,遇到一些问题要经常与家长、老师交流思想,接受指导,不能觉着自己长大了,就不想和家长交流,同时要正确处理和异性的关系,男、女同学互相帮助,集中精力学习,积极的参加各种文体活动和社会活动,健康的度过这人生的金色年华,故C正确。
D.性发育包括生殖器官的生长发育和第二性征的发育,男性的睾丸重量增加,能产生生殖细胞和分泌性激素,性激素的分泌使得青春期的男生出现第二性征,如男生出现喉结、阴毛、腋毛、胡须等,还出现声音变粗的变声现象,故D错误。
故选D。
9. 下图表示人体呼吸系统的组成,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 呼吸道由①②③④⑤构成
B. ⑥与外界的气体交换通过呼吸运动实现
C. ⑥扩张时完成呼气
D. ②是食物和气体的共同通道
【答案】C
【分析】图可知,①鼻腔,②咽,③喉,④气管,⑤支气管,⑥肺。
【详解】A.呼吸系统的组成包括呼吸道和肺两部分。呼吸道的组成包括①鼻腔、②咽、③喉、④气管、⑤支气管,是气体进出的通道,故A正确。
B.肺通气是⑥肺与外界的气体交换,通过呼吸运动实现的,呼吸运动包括吸气和呼气,故B正确。
C.呼吸运动的过程是:平静吸气时,膈肌与肋间肌收缩,引起胸腔前后、左右及上下径均增大,肺随之扩大,形成主动的吸气运动;当膈肌和肋间外肌舒张时,肋骨与胸骨因本身重力及弹性而回位,结果胸廓缩小,肺也随之回缩,形成被动的呼气运动,⑥肺扩张时完成吸气,故C错误。
D.消化系统是由消化道和消化腺组成的,其中消化道由口腔、咽、食道、胃、小肠、大肠和肛门组成,呼吸系统由鼻腔、咽、气管、支气管和肺组成,咽是空气和食物进入人体的共同通道,所以②咽是食物和气体的共同通道,故D正确。
故选C。
10. 眼和耳是人体重要的感觉器官。下列叙述与它们的结构和功能不相符的是( )
A. 通过调节眼球中②的曲度,人可以看清远近不同的物体
B. 遇到强光时,眼球中的①会变小以减少对④过强的刺激
C. 呼吸道感染时,病菌可能通过⑥进入中耳,引起中耳炎
D. 遇到巨大声响时,迅速张开口,可使鼓膜两侧气压平衡
【答案】A
【分析】题图中:①是瞳孔,②是角膜,③是晶状体,④是视网膜,⑤是耳蜗,⑥是咽鼓管。
【详解】A.②是角膜,人体能看远近不同的物体主要是通过睫状体调节晶状体的曲度完成的。人视近物时,睫状体收缩,晶状体曲度变大;视远物时,睫状体舒张,晶状体曲度变减小。故通过调节眼球中③的曲度,人可以看清远近不同的物体,A符合题意。
B.①是瞳孔,④是视网膜,虹膜中央有瞳孔,瞳孔的大小可以调节,能够控制进入眼球内的光线。强光下瞳孔缩小,减少进入眼内的光量,以保护视网膜不受过强的刺激,B不符合题意。
C.⑥是咽鼓管,咽鼓管连通了咽喉部和鼓室。因此,咽喉有炎症时,病菌可能通过咽鼓管侵入中耳引起中耳炎,C不符合题意。
D.当听到巨大声响时,空气震动剧烈导致鼓膜受到的压力突然增大,容易击穿鼓膜。这时张大嘴巴,可以使咽鼓管张开。因咽鼓管连通咽部和鼓室,这样口腔内的气压(即鼓室内的气压)与鼓膜外气压(即外耳道的气压)保持平衡。保持鼓膜内外大气压的平衡,以免震破鼓膜,D不符合题意。
故选A。
11. 图是人体完成反射活动的神经结构模式图,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1是效应器,能将神经冲动传到神经中枢
B. 同学们完成“听到上课铃声走进教室”的反射活动只受到3的控制
C. 若4处受到损伤,有感觉,但不能完成反射活动
D. 在缩手反射中神经冲动传导的方向是5→4→3→2→l
【答案】C
【分析】(1)反射弧包括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抠、传出神经、效应器五部分。
(2)图中:2上有神经节,所以2为传入神经,则1感受器,3神经中枢,4传出神经,5效应器。反射弧中神经冲动传导的路线:1感受器→2传入神经→3神经中枢→4传出神经→5效应器。
【详解】A.根据分析可知,1为感受器,能感受到刺激并传导兴奋,A错误。
B.“听到上课铃声走进教室”属于复杂反射,神经中枢在大脑,受大脑调控,B错误。
C.反射弧的的任一结构受损,反射都无法完成,所以4传出神经受损,不能完成反射活动,但是信号可以通过脊髓传到大脑产生感觉,所以4受损,人体有感觉,C正确。
D.根据分析可知,反射弧中神经冲动传导的路线为:1感受器→2传入神经→3神经中枢→4传出神经→5效应器,D错误。
故选C。
12. 下列疾病与其病因的对应关系中,正确的一组是( )
A. 呆小症——成年时期肾上腺素分泌不足
B. 肢端肥大症——成年时期生长激素分泌过多
C. 巨人症——幼年时期生长激素分泌不足
D. 侏儒症——幼年时期甲状腺激素分泌不足
【答案】B
【分析】激素是由内分泌腺的腺细胞所分泌的、对人体有特殊作用的化学物质。它在血液中含量极少,但是对人体的新陈代谢、生长发育和生殖等生理活动,却起着重要的调节作用。激素分泌异常会引起人体患病。
【详解】A.呆小症是由于幼年时期甲状腺激素分泌不足引起的,A错误。
B.肢端肥大症是由于成年时期生长激素分泌过多引起的,B正确。
C.巨人症是由于幼年时期生长激素分泌过多引起的,C错误。
D.侏儒症是由于幼年时期生长激素分泌不足引起的,D错误。
故选B。
13. 如图是某些生物结构或部分结构示意图,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
A. ①无成形的细胞核,属于原核生物
B. ②可以用来酿酒、制作面包
C. ③可以通过分裂方式繁殖后代
D. 与⑤相比,④没有细胞壁、叶绿体和液泡
【答案】C
【分析】图中①是细菌,②酵母菌,③病毒,④动物细胞,⑤植物细胞。
【详解】A.①是细菌,其结构包括细胞壁、细胞膜、细胞质和DNA及集中的区域,它没有成形的细胞核,属于原核生物,A正确。
B.②酵母菌,属于单细胞真菌,它在无氧环境下,可以将有机物发酵分解为酒精和二氧化碳,广泛用于食品制作,如制造面包和酿酒,B正确。
C.③病毒,其结构简单,没有细胞结构,只是由蛋白质外壳和内部的遗传物质组成,寄生在活细胞中,繁殖方式为自我复制,C错误。
D.⑤植物细胞的结构为:细胞壁、细胞膜、细胞质(内有线粒体、液泡、叶绿体等结构)、细胞核;④动物细胞的结构为:细胞膜、细胞质(内有线粒体等结构)、细胞核。故与⑤相比,④没有细胞壁、叶绿体和液泡,D正确。
故选C。
14. 下列关于基因、DNA和染色体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每个DNA分子上只有一个基因B. 人的体细胞中染色体数为23条
C. 男性的Y染色体一定来自于父亲D. 女性的X染色体只能来自于母亲
【答案】C
【分析】(1)DNA存在于细胞核中的染色体上,呈双螺旋结构,是遗传信息的载体。
(2)染色体存在于细胞核中,由DNA和蛋白质等组成,DNA是染色体的主要成分。
(3)基因是DNA上有特定遗传信息的片段,控制生物性状的基因有显隐性之分,它们控制的生物性状就有显性性状和隐性性状之分。
【详解】A.通常,每一条染色体上具有一个DNA分子,每个DNA分子上有许多个基因,A错误。
B.人的体细胞中染色体数为23对,生殖细胞中染色体是体细胞的一半,即23条,B错误。
CD.人体的性别遗传如图所示:
由图可知:男性的Y染色体一定来自于父亲,女性的X染色体一条来自于母亲,一条来自于父亲,C正确,D错误。
故选C。
15. 如图为白化病的系谱图。I、II、III分别代表三代人,相应基因用D、d表示。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据图判断,白化病是一种显性遗传病
B. II-6体细胞的基因组成是DD或Dd
C. II-5产生的精子染色体组成是22条+Y
D. II-3和II-4再生一个健康孩子的概率是3/4
【答案】D
【分析】(1)生物的性状是由一对基因控制的,当控制某种性状的一对基因都是显性或一个是显性、一个是隐性时,生物体表现出显性基因控制的性状;当控制某种性状的基因都是隐性时,隐性基因控制的性状才会表现出来。(2)在一对相对性状的遗传过程中,子代个体中出现了亲代没有的性状,新出现的性状一定是隐性性状,亲代的基因组成是杂合体。
【详解】A.根据某家族白化病的遗传图解可知:Ⅱ-3和Ⅱ-4均正常,而Ⅲ7患病,表明正常是显性性状,患病是隐性性状,因此根据Ⅲ-7个体的性状表现,可以推断该遗传病为隐性基因遗传病,A错误。
B.Ⅲ-9患病,其基因组成为dd,分别来自Ⅱ-5和Ⅱ-6,因此Ⅱ-6体细胞的基因组成为Dd,B错误。
C.在亲代的生殖细胞形成过程中,经过减数分裂,染色体彼此分离,男性产生两种类型的精子--含22条+X染色体的精子或含22条+Y染色体的精子。Ⅱ-5表示男性,其产生的生殖细胞中染色体的组成是22条+X或22条+Y,C错误。
D.若用D、d表示控制该性状的基因,正常是显性性状,患病是隐性性状,由于Ⅱ-3和Ⅱ-4表现正常,Ⅲ-7患病,遗传图解如图所示:
根据遗传图解,Ⅱ-3和Ⅱ-4再生一个孩子,则这个孩子健康的概率是75%,D正确。
故选D。
16. 生物性状的变异是普遍存在的,引起变异的原因也是多种多样的。下列属于可遗传变异的是( )
A. 种在肥沃土壤里的水稻颗粒饱满
B. 经常练习举重的人,胸肌变得发达
C. 一对肤色正常夫妇生育白化病女儿
D. 单眼皮做过整形手术后成为双眼皮
【答案】C
【分析】(1)变异是指亲子间和子代个体间的差异。按照变异的原因可以分为可遗传的变异和不可遗传的变异。
(2)可遗传的变异是由遗传物质改变引起的,可以遗传给后代;仅由环境因素引起的,没有遗传物质的发生改变的变异,是不可遗传的变异,不能遗传给后代。
(3)在一对相对性状的遗传过程中,子代个体中出现了亲代没有的性状,新出现的性状一定是隐性性状,由一对隐性基因控制,亲代的性状是显性性状,亲代的基因组成是杂合的。所以,根据“一对肤色正常夫妇生育白化病女儿”可知,正常为显性性状(基因组成可表示为AA或Aa),患白化病病是隐性性状(基因组成可表示为aa)。该正常夫妇的基因组成含有a基因,是Aa,而白化病女儿的基因组成是aa。
【详解】结合分析可知:“一对肤色正常夫妇生育白化病女儿”是由遗传物质改变引起的变异,属于可遗传变异;而“种在肥沃土壤里的水稻颗粒饱满”、“经常练习举重的人,胸肌变得发达”和“单眼皮做过整形手术后成为双眼皮”是由环境因素引起的,遗传物质没有发生变化,属于不可遗传的变异。故C正确,ABD错误。
故选C。
17. 下列做法与传染病的预防措施对应关系,错误的是( )
A. 加强体育锻炼——保护易感人群B. 接种疫苗——切断传播途径
C. 通风、消毒——切断传播途径D. 将患者隔离——控制传染源
【答案】B
【分析】传染病是由细菌、病毒或寄生虫等病原体引起的,能在人与人之间或人与动物之间传播的疾病。传染病具有传染性和流行性,有的还具有季节性和地方性的特点。传染病若能流行起来必须具备传染源、传播途径、易感人群三个环节。因此,控制传染病的措施有三个:控制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保护易感人群。
【详解】AB.一般来说,凡是对健康人采取的措施均为保护易感人群。因此加强体育锻炼、接种疫苗都属于保护易感人群,A正确、B错误。
C.传播途径是病原体离开传染源到达健康人所经过的途径,如空气传播、饮食传播、生物媒介传播等。切断传播途径就是采取一定的措施,阻断病原体从传染源转移到易感宿主的过程。可见,通风、消毒属于切断传播途径,C正确。
D.凡是对病人或怀疑是病人的采取的措施均为控制传染源。可见,将患者隔离属于控制传染源,D正确。
故选B。
18. 下列免疫过程,不属于非特异性免疫的是( )
A. 呼吸道黏膜上的纤毛清扫异物B. 白细胞吞噬病菌
C. 接种麻疹疫苗后产生相应抗体D. 溶菌酶杀死细菌
【答案】C
【分析】非特异性免疫是生来就有的,人人都有,能对多种病原体有免疫作用。包括第一、二道防线。特异性免疫是指第三道防线,产生抗体,消灭抗原,是出生后才有的,只能对特定的病原体有防御作用,是患过这种病或注射过疫苗后获得的。
【详解】ABD.“呼吸道黏膜上的纤毛清扫异物”、“白细胞吞噬病菌”和“溶菌酶杀死细菌”,都是生来就有的,人人都有,能对多种病原体有免疫作用,属于非特异性免疫,ABD不正确。
C.特异性免疫是指第三道防线,产生抗体,消灭抗原,是出生后才有的,只能对特定的病原体有防御作用,是患过这种病或注射过疫苗后获得的。所以接种麻疹疫苗后产生相应抗体,属于特异性免疫,C正确。
故选C。
二、填空题(每空2分,共32分)
19. 绿色植物能够把__________和水转化成储存能量的有机物,并释放氧气,这有助于维持生物圈中的碳——氧平衡。绿色植物能够完成该生理过程的细胞结构是________。
【答案】①. 二氧化碳##CO2 ②. 叶绿体
【详解】绿色植物通过叶绿体,利用光能,把二氧化碳和水转化成储存能量的有机物,并且释放出氧气的过程,叫做光合作用,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不断消耗大气中的二氧化碳,释放氧气,维持了生物圈中二氧化碳和氧气的相对平衡。
由此可知,绿色植物能够把二氧化碳和水转化成储存能量的有机物,并释放氧气,这有助于维持生物圈中的碳——氧平衡。绿色植物能够完成该生理过程的细胞结构是叶绿体。
20. 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是____,它是指人体通过____,对外界或内部的各种刺激所发生的有规律的反应。
【答案】①. 反射 ②. 神经系统
【分析】反射是指人或动物在神经系统的参与下,人体对内外环境刺激所作出的有规律性的反应。
【详解】反射是指人或动物在神经系统的参与下,人体对内外环境刺激所作出的有规律性的反应,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是反射,反射活动的结构基础称为反射弧,它是由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效应器组成,任何一个环节中断反射不能进行。因此,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是反射,它是指人体通过神经系统,对外界或内部的各种刺激所发生的有规律的反应。
21. 下图中的甲、乙分别是细菌和青霉的结构示意图,请据图回答:
(1)图甲生物遇到恶劣环境时,能够形成的休眠体是___,以抵抗不良环境。
(2)图乙中⑤的名称是___,它在适宜的条件下可以发育成一个新个体。图乙中能从营养物质中吸收有机物的结构是___(填图中序号)。
【答案】(1)芽孢
(2)①. 孢子 ②. ⑦
【分析】(1)细菌的都是单细胞的,基本结构包括细胞壁、细胞膜、只有DNA集中的区域,没有成形的细胞核,有些细菌的细胞壁外面荚膜、鞭毛;细菌细胞内没有叶绿体,营养方式是异养;分裂生殖;有些细菌在条件恶劣时能形成休眠体芽孢。
(2)真菌的基本结构有细胞壁、细胞膜、细胞质、细胞核,没有叶绿体,营养方式是异养;孢子生殖。
(3)图甲是细菌,其中①是DNA集中的区域,②是鞭毛,③是细胞质,④是荚膜;图乙是青霉,其中⑤是孢子,⑥是直立菌丝,⑦是营养菌丝。
【小问1详解】有些细菌在环境条件不良时,个体缩小、细胞壁增厚,形成芽孢;芽孢是细菌的休眠体,对不良环境有较强的抵抗能力;小而轻的芽孢还可随风飘散各处,落在适当环境中,又能萌发成细菌。
【小问2详解】图乙中⑤是孢子,属于生殖细胞,它在适宜的条件下可以发育成一个新个体。图乙中⑦营养菌丝能从营养物质中吸收有机物,供青霉利用。
22. 白鳍豚是生活在我国长江流域的一种珍稀水生哺乳动物。2006年科学家沿长江专门调查白鳍豚的数量,结果连一头都没发现。保护生物多样性迫在眉睫,保护生物的___,保护___,是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根本措施。
【答案】①. 栖息环境 ②. 生态系统的多样性
【分析】生物多样性通常有三个层次的含义,即生物种类的多样性、基因的多样性和生态系统的多样性。
【详解】保护生物多样性首先要保护生物的栖息环境,生物的栖息环境是生物赖以生存的基础,保护了生物的栖息环境,即保护了环境中的生物,环境与生物是一个统一的整体,二者构成生态系统,因此保护生物的栖息环境,就是保护生态系统的多样性。保护生物的栖息环境、保护生态系统的多样性是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根本措施。
23. “共和国勋章”获得者袁隆平是第一位将水稻的杂交优势成功应用于生产的科学家,他研究的海水稻(耐盐碱水稻),普遍生长在海边滩涂地区,具有抗干旱、抗倒伏、抗盐碱等特点,并且营养丰富。海水稻稻壳顶端有的具有芒,有的没有芒。无芒有利于收割,脱粒及稻谷的加工。为研究海水稻有芒和无芒的遗传规律,科研团队进行了以下三组杂交实验。请根据表格回答下列问题:
(1)海水稻的稻壳顶端有芒和稻壳顶端无芒是一对_______。根据亲本的杂交组合及后代的性状表现可以判定______是隐性性状。
(2)若控制海水稻稻壳顶端有芒、无芒性状的显性基因用D表示,隐性基因用d表示,推测第3组亲本组合中无芒的基因组成是_______;在第3组后代的无芒植株中,基因型为DD的植株理论上应有______株。
(3)把海水稻种植在肥沃的地方,稻穗大且多;若把同株海水稻种植在贫瘠的地方,稻穗小且少,这说明生物的性状除受基因控制外,还受到_______的影响。
【答案】(1)①. 相对性状 ②. 有芒
(2)①. Dd和Dd ②. 800
(3)环境条件
【分析】(1)在一对相对性状的遗传过程中,子代个体出现了亲代没有的性状,则亲代个体表现的性状是显性性状,子代新出现的性状一定是隐性性状,由一对隐性基因控制。
(2)在一对相对性状的遗传过程中,亲代(都是纯合体)有两种性状,而子代只有一种性状,子代表现的性状是显性性状,在子代中没有出现的是隐性性状,亲代的基因组成是纯合体。
(3)生物的性状是由一对基因控制的,当控制某种性状的一对基因都是显性或一个是显性、一个是隐性时,生物体表现出显性基因控制的性状;当控制某种性状的基因都是隐性时,隐性基因控制的性状才会表现出来。
【小问1详解】海水稻的稻壳顶端有芒和稻壳顶端无芒是同种生物的同一性状的不同表现形式,此种现象在生物学上称为相对性状。
由分析可知,在一对相对性状的遗传过程中,子代个体出现了亲代没有的性状,则亲代个体表现的性状是显性性状,子代新出现的性状一定是隐性性状,由一对隐性基因控制。表格中,第3组亲本性状无芒×无芒,子代性状中出现了有芒,由此可知,无芒是显性性状,有芒是隐性性状。
【小问2详解】用D表示显性基因,d表示隐性基因,则无芒的基因组成是DD或Dd,有芒的基因组成是dd,亲代无芒遗传给子代有芒(dd)的基因一定是d,因此第3组中亲代无芒的基因组成是Dd×Dd,传图解如下图所示:
由此可知,基因型为DD占第3组后代的无芒植株中的1/3,无芒植株共有2400,因此基因型为DD的植株理论上应有800(2400×1/3=800)株
【小问3详解】把海水稻种植在肥沃的地方,稻穗大且多;若把同株海水稻(遗传物质没有改变)种植在贫瘠的地方,稻穗小且少,这说明生物的性状除受基因控制外,还受到环境的影响。
24. 为提高人们对艾滋病的认识,世卫组织将每年的12月1日定为世界艾滋病日,号召世界各国和国际组织在这一天举行相关活动,宣传和普及艾滋病的知识,关爱艾滋病病人。从艾滋病流行的基本环节分析,艾滋病病人属于___,静脉注射毒品、不安全性行为属于___。
【答案】①. 传染源 ②. 传播途径
【分析】(1)传染病是指由病原体引起的,能够在人与人之间、人与动物之间传播的疾病;具有传染性和流行性。预防传染病的措施有控制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保护易感人群。
(2)艾滋病是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引起的一种免疫缺陷病,艾滋病主要通过静脉注射毒品、不安全性行为传播,也可以通过输入含HIV的血液和血液制品或使用未消毒的、艾滋病病人用过的注射器等传播,已感染HIV的妇女可通过分娩哺乳等传给胎儿或婴儿;握手、拥抱、蚊虫叮咬、共进晚餐不会传播艾滋病。
【详解】传染病流行的三个基本环节是:传染源、传播途径和易感人群。传染源是指能够散播病原体的人或动物;传播途径是指病原体离开传染源到达健康人所经过的途径叫传播途径,如空气传播、饮食传播、生物媒介传播等;易感人群是指对某种传染病缺乏免疫力而容易感染该病的人群叫易感人群。因此从艾滋病流行的基本环节分析,艾滋病病人属于传染源;静脉注射毒品、不安全性行为属于传播途径。
三、实验探究题(每空2分,共32分)
25. 某生物兴趣小组做了“探究外界环境因素对大豆种子萌发的影响”的实验,实验方案及结果如下表所示。请根据表格分析回答问题
(1)用1号与2号作对照实验,你提出的探究问题是___。
(2)实验探究中,选用30粒大豆种子而不是3粒的原因是___。
(3)1号培养皿中还有2粒种子没有萌发最可能的原因是:___。
(4)某同学想用3号和4号作对照,探究空气对大豆种子萌发的影响。该同学的实验设计科学吗?___,理由是___。
(5)如果想进一步探究光对大豆种子萌发的影响,请你在上述实验的基础上完善实验设计:再取一个培养皿,编号为5号,放入30粒大豆种子,___。预期的实验结果及结论是___。
【答案】(1)水分对大豆种子的萌发有影响吗?
(2)避免实验偶然性,减小实验误差
(3)种子正处于休眠期##胚已经死亡
(4)①. 不科学 ②. 有空气和温度两个条件不同
(5)①. 将种子放在无光的环境中,其他条件均与1号培养皿一致 ②. 光对大豆种子的萌发没有影响
【分析】(1)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提出问题、作出假设、制定计划、实施计划、得出结论、表达和交流。
(2)对照实验:在探究某种条件对研究对象的影响时,对研究对象进行的除了该条件不同以外,其他条件都相同的实验。一般来说,对实验变量进行处理的,就是实验组,没有处理是的就是对照组。
(3)种子在环境条件和自身条件都具备时才能萌发。种子萌发的环境条件为一定的水分、适宜的温度和充足的空气;自身条件是胚是完整的、胚是活的、种子不在休眠期以及具有足够的胚发育所需的营养物质。
【小问1详解】通过分析可知,用1号与2号作对照实验,唯一的变量是水分,因此提出的探究的问题是水分对大豆种子的萌发有影响吗?
【小问2详解】实验探究中,选用30粒大豆种子而不是3粒的原因是避免偶然性,减小实验误差。
【小问3详解】种子萌发的自身条件是胚是完整的、胚是活的、种子不在休眠期以及具有足够的胚发育所需的营养物质。1号培养皿中还有2粒种子没有萌发最可能的原因是胚不完整或己死亡。
【小问4详解】某同学想用3号和4号作对照,探究空气对大豆种子萌发的影响,就需要以空气作为唯一变量设计对照组,而表格中的3号和4号有两个变量:空气和温度,不能作为对照组,因此用来探究空气对种子萌发的影响是不科学的。
【小问5详解】要探究光对大豆种子萌发的影响,就需要设计以光为唯一变量的对照实验:再取一个培养皿,编号为5号,放入30粒大豆种子,将种子放在无光的环境中,其他条件均与1号培养皿一致。预期的实验结果:种子大都萌发;结论:光对大豆种子的萌发没有影响(或大豆种子的萌发与光照无关)。
组别
亲本组合
后代性状表现有芒(株)
和植株数目无芒(株)
1
有芒×有芒
3200
0
2
有芒×无芒
1600
1600
3
无芒×无芒
800
2400
培养皿编号
种子数量(粒)
种子所处的环境条件(有光,其他条件均适宜)
种子萌发数量(粒)
1
30
少量水,25℃
28
2
30
无水,25℃
0
3
30
少量水,4℃
0
4
30
水淹没种子,25℃
0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2024年四川省乐山市井研县八年级初中学业水平适应性考试生物试题,共7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单项选择题,填空题,实验探究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2023年四川省乐山市井研县中考生物适应性试卷(含解析),共19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简答题,实验探究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2023年四川省乐山市五通桥区初中学业水平适应性考试生物试题,共7页。试卷主要包含了2022世界杯决赛中,阿根廷7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