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 (新课标)必修1第二章 化学物质及其变化第二节 离子反应教学设计
展开1.能通过溶液导电性实验建立电离模型
2.能从电离的角度认识酸、碱、盐的本质
3.能从宏观和微观的角度理解电解质的概念,会识别判断电解质与非电解质。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电离、电解质与非电解质的概念
教学难点:从电离角度理解电解质与非电解质的概念
教学过程
教学流程与评价思路
电解质概念的形成的历史线
教学环节一: 情境引入
教学环节二 化合物导电性实验
教学环节三 探究化合物导电原因
教学环节四
教学环节五 重新定义酸碱盐
教学环节六 电解质与非电解质
教学环节七 课堂反馈
1.判断正误,并说明理由:
(1)铜丝、NaCl溶液和盐酸都能导电,所以三者都是电解质。
(2)SO2、CO2的水溶液能导电,所以SO2、CO2均是电解质。
(3)NaCl是电解质,所以NaCl固体可以导电。
(4)BaSO4难溶于水,其水溶液几乎不导电,所以BaSO4不是电解质。
(5)电解质发生电离,是在通电条件下才发生的。
2.现有下列物质:
①NaOH固体 ②NaOH溶液 ③氯化氢气体 ④盐酸 ⑤乙醇(C2H5OH)
⑥稀硫酸 ⑦CO ⑧铜丝 ⑨熔融氯化钠 ⑩胆矾晶体
请用序号填空:
(1)上述状态下可导电的有
(2)属于电解质的有 ,属于非电解质的有
(3)上述状态下的电解质不能导电的有
板书设计
1. 物质导电性原因
2. 电离的概念
3. 酸、碱、盐的概念
4. 电解质与非电解质的概念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投影】介绍英国物理学家、化学家法拉第在1834年的论文中首先使用和明确定义了电解质、电极、阴离子、阳离子等概念。他把这种电流能使化合物分解的现象称为电解, 而将分解前的物质称为电解质。且认为离子是通电后产生的。
【提问】离子真的是通电后才产生的吗?
【过渡】1882年还是大学生的阿伦尼乌斯研究浓度很稀的电解质溶液的导电性,他发现电解质溶液的浓度对导电性有明显的影响。 他开始思考“水在这里起了什么作用?”
倾听,结合已有知识思考:离子真的是通电后才产生的吗?
离子真的是通电后才产生的吗?
科学家存在的误区实际上也是学生学习过程中存在的误区,通过让学生经历化学家对电解质导电的研究过程而体会到知识发展的历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演示实验】
将如图装置中的样品依次更换为NaCl固体、KNO3固体、蒸馏水、NaCl溶液、KNO3溶液(根据情况可与小灯泡串联灵敏电流计)
完成实验现象及结论
从宏观层面感知电解质溶液的导电性,为微观探析提供条件。知道电解法是研究化学物质性质的一种方法,落实科学探究与创新意识这一核心素养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设问】
1.物质导电的原因?
2.分析化合物(以NaCl为例)导电的原因
3.熔融NaCl中自由移动的离子是如何形成的?
4.水合钠离子与水合氯离子是如何形成的?
【讲解】梳理、评价学生结论
【过渡】水合钠离子的概念提出一百多年来,科学家(来自北京大学与中国科学院的科研团队)首次获得其原子级图像
讨论、发言
1.物质导电的原因是因为有自由移动、带电荷的粒子
2.电解质导电是因为在水溶液和熔融状态下形成了自由移动的离子
3.当氯化钠固体熔化时,离子运动随温度升高而加快,克服了离子间的相互作用,产生了能够自由移动的Na+,Cl–
4.当将氯化钠固体加入水时,在水分子的作用下,Na+,Cl–脱离固体表面,进入水中,能够形成自由移动的水合钠离子与水合氯离子
让学生学会从微观本质去理解物质变化的过程,百年之后,中国科学家用实验证明了电离学说,离子的产生与通电无关。让学生理解理论可以指导实践,实践决定理论这一哲学思想。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动画】
1.氯化钠导电的微观过程
2.水合钠离子与水合氯离子的形成过程
【引导】动画与学生想法是否一致
【课件】电离的概念,电离方程式的书写方法
【讲解】科学家一百多年前就通过实验知道酸、碱、盐的溶液可以导电,要求学生书写酸、碱、盐的电离方程式
【观看】思考电离过程的表示方法,能准确表述电离过程。
【练习】书写常见酸、碱、盐的电离方程式
从宏观、微观、符号三个层面认识电离的概念。知道电离过程是需要条件的,且是一个动态的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过渡】有常见酸碱盐的电离方程式的书写过渡到酸碱盐的重新定义
【观察】电离方程式中共同的电离产物
【讨论】得出酸、碱、盐的概念
从电离角度理重新认识酸、碱、盐的概念,为学生归纳电解质的种类做铺垫。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过渡】酸、碱、盐具有共同的通性电离,可将此作为分类标准将它们归为同一类,这类物质就叫做电解质。
【讲解】19世纪初,戴维已经知道熔融的碱和盐以及某些金属氧化物有很好的导电性
【引导】总结归纳电解质的概念及分类。强调电解质的电离与通电无关。百年之后电解质的概念已经发生了变化,保留“电解质”只是为了纪念法拉第。
完成学案中电解质与非电解质概念的对比学习
形成电解质概念并明确其分类标准。概念的形成要经历抽象化阶段、类化阶段、辨别阶段。此过程为最后阶段。
化学人教版 (2019)第二节 离子反应教学设计及反思: 这是一份化学人教版 (2019)第二节 离子反应教学设计及反思,共7页。教案主要包含了实验1-3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高中化学第一章 物质及其变化第二节 离子反应教学设计: 这是一份高中化学第一章 物质及其变化第二节 离子反应教学设计,共4页。教案主要包含了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过程,科学•模型微课堂,课堂小结,板书设计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高中化学人教版 (2019)必修 第一册第二节 离子反应教案: 这是一份高中化学人教版 (2019)必修 第一册第二节 离子反应教案,共3页。教案主要包含了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过程,课堂小结,板书设计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