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物质的量 教案 高一上学期人教版高中化学(2019)必修第一册第1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3/7/15864745/0-1718507472214/0.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第三节 物质的量 教案 高一上学期人教版高中化学(2019)必修第一册第2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3/7/15864745/0-1718507472302/1.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化学第三节 物质的量教案
展开
这是一份化学第三节 物质的量教案,共4页。教案主要包含了导入新课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1)了解物质的量的单位—摩尔,理解掌握物质的量这个重要概念。
(2)知道从定量的角度认识宏观物质和微观粒子的相互关系是研究化学问题的科学方法之一。
(3)通过了解生产、生活、科研中的多种计量方法,认识化学计量方法的选择取决于实际需要,初步学会从实际需求的角度审视化学问题。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物质的量的概念 , 培养宏观与微观相结合的思想。
教学难点:物质的量的概念,培养宏观与微观相结合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讲授新课
课堂小结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导入新课
教师:我们在初中学习了原子和分子,那么原子和分子属于什么级别呢?是宏观还是微观呢?
学生:属于微观
教师:我们物质的构成由哪些粒子构成?
学生:原子、分子、离子、、、
教师:那这些粒子看不看得见?摸不摸得着?
学生:看不见;摸不着。
教师:因为它们的体积和质量非常的小。
教师:思考:1滴水(约0.05g)含有多少个水分子?
学生:无数个,很多个、、、
教师:展示一滴水的图片以及1滴水中水分子的数目。
大家对这数据可能没有直观感受,下面我们来做一个分组活动。大家桌子上都有一杯米,现在大家倒出来数一下,6个同学一起数,一分钟之内看能数多少?
学生:前后6个学生一组,一起看最多能数多少粒米。
教师:时间到,你们数了多少粒米?
学生:567;628;783;561;
教师:6个人在1分钟内一起数,有的600多,有的700多粒米。我们现在这个杯子估算一下是多少克?
学生:估算回答、、、、、
教师:我们可以称量它的质量,大约10g不到。我们一碗饭需要多少粒米?买两斤米有多少粒米?10斤米呢?30斤米呢?50斤米呢?如果要你数50斤米你估计会崩溃,你妈妈要你煮饭,要煮6个人吃的,那么你可能要煮1斤米,里面有很多粒米,煮饭时,你妈妈会要你煮一万粒米吗?
学生:不会
教师:所以相对于我们这个小的物质的来说,我们不是用一粒一粒,而是用一个集体来计量,比如说一杯米,或者是一勺米等等。
我们再看一下下面这个反应。展示图片:
这个方程式可以表示宏观的也可以表示微观的。
那么这个从宏观上表示什么?
学生:一起回答
教师:那么微观的呢?我们用班级优化大师随机抽取一个幸运观众来回答。
学生1:抽取的学生回答
学生2补充
教师:点评,学生1没有指出具体微粒。
那么我们化学反应会不会是一个一个在反应呢?肯定不会,而是很多在粒子在反应。作为微观粒子,比如原子、分子、离子等是难以称量的。对化学反应进行定量研究时,能否将可称量的物质与难以称量的微观粒子之间联系起来呢?这时我们就需要引入一个物理量,那就是物质的量。所以这个物质的量是联系宏观和微观的桥梁。
学生积极思考回答问题
在老师的带领下,对问题积极进行思考。
前后6个学生作为一组来合作,一起数,计时,看最多能数多少粒米
在生活和化学问题的思考和讨论交流中引出本节课概念内容。
从初中所学的原子、分子入手,引导学生宏观微观联系起来,从平时重点培养学生宏观辨识与微观探析的核心素养。
通过对物质的量的学习,从微观上理解物质由不同粒子构成,进而从宏观上明确物质的量的桥梁作用。
充分 利用信息技术,比如希沃白板、班级优化大师的计时器倒计时功能,让信息技术和课堂融合起来。
创设生活情境,突出学习物质的量的必要性和重要性。通过简单的活动和思维训练能够让学生不害怕对本节课知识点学习,对集体计量有了更深入的认识。
用具体的化学反应为例,从宏观和微观思考,突出引入物质的量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加深理解物质的量是联系宏观和微观的桥梁作用。循序渐进,帮助学生更好的接受新知识。
讲授新课
这个词看上去很别扭,我们来看下它是什么意思,我们来看下它的前世今生。大家认真阅读。
学生:阅读科学科学史话
教师:根据刚才看的科学史话,我们来总结一下要点
物质的量其实是一个物理量。
我们一起来读一下它的定义。
学生:朗读定义
教师:解读物质的量的定义、单位、符号
学生:思考回答
教师:板书物质的量的定义、单位、符号
教师:在日常生活、生产和科学研究中,人们常常根据不同的需要使用不同的计量单位。例如,用米、厘米等来计量长度;用千克、毫克等来计量质量。人们用摩尔作为计量原子、离子或分子等微观粒子的“物质的量”的单位。(展示图片)
教师提问:什么是“物质的量”?
教师:引出本节课学习内容
教师利用多媒体设备向学生投影出下面
【新课讲解】物质的量
教师:物质的量是一个物理量,它表示含有一定数目粒子的集合体,符号为n。物质的量的单位是摩尔,简称摩,符号为ml。国际规定,1ml粒子集合体所含的粒子数约为6.02×1023。
注意:“物质的量”是一个专有名词。
“粒子”包含分子、原子、离子、电子、质子等。
【思考讨论】教师用摩尔作为计量原子、离子或分子等微观粒子的“物质的量”的单位。那么1ml可以代表多少粒子呢?
答案:国际规定,1ml粒子集合体所含的粒子数约为6.02×1023。(展示图片)
【思维启迪】国际单位制(SI)的7个基本单位包含:长度、质量、时间、电流、热力学温度、物质的量以及发光强度(展示图片)
【思考讨论】教师:物质的量的单位——“ml”,可以计量哪些物质?
答案:作为物质的量的单位,ml可以计量所有微观粒子(包括原子、分子、离子、原子团、电子、质子、中子等),如1mlFe、1mlO2、1mlNa+、1mlSO42-等。
老师:用班级优化大师随机抽取两名学生参加化学趣味运动会答题比赛,增强课堂的趣味性。
学生认真阅读记录笔记,认真倾听。
老师和同学一起讨论,思考问题。
记录笔记,认真倾听。
老师和同学一起讨论,思考问题。
记录笔记,在书中相应部位进行誊写,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参加pk比赛,对物质的量的概念加深理解。
通过阅读科学史话、书写和口述帮助学生对知识点进行记忆,锻炼阅读理解能力。
讨论交流,帮助同学对知识点的掌握。
通过书写和口述帮助学生对知识点进
通过老师口述和实验展示,帮助同学们掌握知识点,并加深对知识点的印象。
通过班级优化大师的倒计时功能、随机抽取学生等功能,以及运用希沃白板5设计趣味对抗游戏,有助于提高学生学习化学的学习兴趣,达到寓教于乐的目的。
课堂小结
物质的量:
概念:表示含有一定数目粒子的集合体,通常用字母“n”表示。
单位:摩尔,简称:摩
符号:ml。
学生和老师一起快速回顾本次课的学习内容。
通过对课堂学习知识的总结,帮助同学们加深印象。
板书(思维导图)
学生在笔记本上对板书进行誊写。
采用思维导图的方式,方便学生课后回顾和建立知识体系。
相关教案
这是一份高中化学人教版 (2019)必修 第一册第二章 海水中的重要元素——钠和氯第三节 物质的量教案,共5页。
这是一份化学必修 第一册第三节 物质的量教案,共5页。教案主要包含了教学重难点,教学过程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人教版 (2019)必修 第一册第三节 物质的量教学设计,共5页。教案主要包含了教学重难点,教学过程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