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 (2019)必修 第一册第三节 物质的量教学设计及反思
展开
这是一份人教版 (2019)必修 第一册第三节 物质的量教学设计及反思,共3页。教案主要包含了情景引入,提出问题,学生总结,设计意图,学生讨论,学生归纳,老师讲述,学习任务,评价任务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宏观辨识与微观探析:通过对物质的量的学习,从微观上理解物质是由不同粒子构成的,进而从宏观上明白物质的量的运用。
证据推理与模型认知:通过完成物质的量的学习,学生了解科学的推导过程,理解微观粒子模型在化学研究中的重要作用,提高归纳、推理的能力。
科学态度与社会责任:利用物质的量的学习,知道物质的量的化学学科意义和应用价值,培养学习的科学态度,理解科学家从微观研究到宏观概念的哲学思想。
教学重难点
物质的量概念的理解
教学过程
【情景引入,提出问题】
情景1
情景2
【问题1】两种情景出现的本质是什么?
【学生总结】看问题的角度不同,分别从“宏观”与“微观”的角度表达自己的观点,很难让人把他们联系在一起。
【设计意图】通过生活的日常对话,化学课上问题的回答,让学生明白宏观与微观是有关联的,宏观物体是由微观粒子组成的,体现宏观辨识和微观探析的学科素养。
情景3:展示学生调查报告单的截图。
【设计意图】联系生活的宏观现象,将微观粒子数宏观化,引导学生学会运用类比推理的科学基本方法,落实模型构建与科学精神素养。
【老师】展示学生的小组调查报告单
【学生讨论】各小组报告单上的分析与总结。
【学生归纳】1.生活中的物品需要计量;2.计量方式:①较大物体以个体计量;②较小物体以集合体来计量。3. 若较小的物体变成微观粒子时,计量微粒数目的方式总能是“打包”或“分堆”。
【老师讲述】像这种“打包”或“分堆”来计量微粒数目的物理量,我们就把它称为“物质的量。”它是联系宏观与微观的桥梁,用以描述微观粒子。
【学习任务】认识物质的量
1.定义:表示含有一定数目粒子集合体的物理量。
2.符号:用“n”表示。
3.单位:摩尔,简称摩,符号ml。
【学生讨论】物质的量定义的要点有哪些?
【学生归纳】①一定数目;②粒子;③集合体;④物理量。
【老师讲述】①“物质的量”是一个专有名词,由固定字数组成,不能分割、不能增减;②物质的量是衡量微观粒子数目的物理量,“摩尔”是单位。③“物质的量”衡量的对象是微观粒子(分子、原子、离子、中子、质子、电子、原子团)。
【问题2】“物质的量”是个物理量,与常见的物理量质量、时间、长度有何相似之处呢?
【设计意图】学习物质的的量概念,通过与其它物理量的类比,感悟模型构建在学习过程中的优势。
【评价任务】
例1.下列说法正确是(②④⑤⑦⑧ ),说明理由。
①1ml苹果 、②1mlO、③1ml氧、④1mlH2O、⑤1mle—、 ⑥1ml质子 、⑦1mlOH— 、⑧1mlNaCl
例2.说出下列符合的意义。
① 2H ② 2mlH ③ 2mlH+ ④ 2mlH2
答案:① 两个氢原子 ;② 两摩尔氢原子;③ 两摩尔氢离子;④ 两摩尔氢分子
【练后反思】用物质的量来描述微观粒子时,必须用“化学式”指明具体粒子的种类。
【知识小结】物质的量 ——“四化”(专有化、微观化、具体化、集体化)
【设计意图】终身学习的意识和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能运用已有知识和方法综合分析化学过程对自然可能带来的各种影响,权衡利弊,勇于承担责任。
板书设计
一、物质的量(专有名词)
宏观 ←→微观
1.定义:表示含有一定数目粒子集合体的物理量。
2.符号:用“n”表示。
3.单位:摩尔,简称摩,符号ml。
4.计量对象 :原子、分子、离子、原子团、电子、质子、中子等所有微观粒子。
相关教案
这是一份化学第三节 物质的量教案,共4页。教案主要包含了导入新课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高中化学人教版 (2019)必修 第一册第二章 海水中的重要元素——钠和氯第三节 物质的量教案,共5页。
这是一份化学必修 第一册第三节 物质的量教案,共5页。教案主要包含了教学重难点,教学过程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