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1《论语》十二章课件+活动单+练习(含答案) 课件 0 次下载
- 5.2《大学之道》课件+活动单+练习(含答案) 课件 0 次下载
- 6.1《老子》四章课件+活动单+练习(含答案) 课件 0 次下载
- 6.2《五石之瓠》课件+活动单+练习(含答案) 课件 0 次下载
- 7《兼爱》课件+活动单+练习(含答案) 课件 0 次下载
高中语文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 上册5.3 *人皆有不忍人之心一等奖ppt课件
展开阅读课文,划分层次,分析文章思路。要求:语言简洁,层次清晰,概括准确。【答案】 第一层(从开头到“治天下可运之掌上”):提出“人皆有不忍人之心”的观点,指出“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治理天下就很容易了。
第二层(从“所以谓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者”到“非恶其声而然也”):举例论证“人皆有不忍人之心”的观点。第三层(从“由是观之”到“不足以事父母”):阐述人要有“恻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是非之心”,并知道扩充它们,就足以安定天下。
孟子曰:“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先王有不忍人之心,斯有不忍人之政矣;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治天下可运之掌上。
不忍人:怜爱别人运:运转,转动
认真研读文本,疏通文义,为班级研学活动打好基础。1.通读文本,疏通文义,解释加点的词语,将释义填写在右边空白栏内。
所以谓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者:今人乍见孺子将入于井,皆有怵惕恻隐之心;非所以内交于孺子之父母也,非所以要誉于乡党朋友也,非恶其声而然也。由是观之,无恻隐之心,非人也;无羞恶之心,非人也;无辞让之心,非人也;无是非之心,非人也。
怵惕:惊骇,恐惧 恻隐:哀痛,怜悯(别人的不幸) 内:同“纳”要誉:博取名誉 乡党:同乡 辞让:谦逊推让
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人之有是四端也,犹其有四体也。有是四端而自谓不能者,自贼者也;谓其君不能者,贼其君者也。凡有四端于我者,知皆扩而充之矣,若火之始然,泉之始达。苟能充之,足以保四海;苟不充之,不足以事父母。”
端:萌芽,发端四体:四肢 贼:伤害然:同“燃” 达:流通,指泉水涌出 保:安定
2.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 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治天下可运之掌上。【答案】 凭着怜爱别人的心来实施怜爱别人的统治,治理天下就可以像在手掌上运转东西一样容易了。(2) 凡有四端于我者,知皆扩而充之矣,若火之始然,泉之始达。【答案】 凡是具有这四种发端的人,如果知道把它们扩大充实起来,便会像刚刚燃烧的火(终必不可扑灭),刚刚流出的泉水(终必汇成江河)。
认真研读文本,探究下面的问题。1.如何理解“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答案】 孟子认为人所具有的“恻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是非之心”是“仁、义、礼、智”的发端,人具有为善、为仁政的“仁心”,扩充这些善端,就足以安定天下。
2.孟子说理善用比喻论证,请从文中找出示例并分析其作用。【答案】 “人之有是四端也,犹其有四体也”用人的生理构造比喻心理特点,便于读者理解“四端”与生俱来的特点和不可或缺的重要性,并为后文的论述张本:人有“四端”而自弃,就像自残四肢一样愚蠢。接着用刚燃烧的火和刚涌出的泉水两个比喻,生动论证了“四端”需要扩大充实。
孟子认为“不忍人之心”是人所固有的,即“性本善”,但又要求“知皆扩而充之”,你认为是否矛盾?请说明理由。提示:注意不同观点表达的角度,矛盾可能是视角的不同。【答案】 示例:不矛盾。孟子认为每个人皆有不忍人之心,相信人性本善,但并不代表我们不需要后天的教育。后天的环境对于人的影响很大,人都是存有私欲的,在后天的活动中可能会有各种原因导致人的本性中的“善”的部分逐渐丧失,所以必须扩充“善”,这就需要后天的教育,教导人们向善,扩大充实自己的“善心”。作为君主也是一样,要对百姓心存善意,要施行仁政,这样才能安定天下。
一厢情愿的不忍人之心,古今中外,一直存在。善心结不出善果的现象,一直存在。试举例论证。【答案】 示例:“人皆有不忍人之心”,是说人性本善。这种善,从良好的愿望出发,以为好心好意,就能带来好结果,殊不知,有时好心也会办坏事。西晋有位叫王浚的将军,有一回带兵打仗,路上遇到一位朋友,这朋友就说,你的兵什么素质啊,抢了多少良家妇女,老百姓都骂你呢。
王浚一听就怒了,竟然还有这种事,马上下令,谁强抢民女了,格杀勿论!士兵们一听吓得连夜把抢来的几千个妇女,偷偷扔河里淹死了。将军的一时好心,反而害死了更多人。我们承认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这是真的;不忍人之心会带来伤害,这也是真的。我们需要用辩证的眼光,来看待孟子的这一思想,奉行鲁迅先生提倡的拿来主义,有选择地吸收借鉴,让传统经典重新焕发出新的光芒。
1.历代评论司马迁《史记·孟子荀卿列传》:“游事齐宣王,宣王不能用。适梁,梁惠王不果所言,则见以为迂远而阔于事情。当是之时,秦用商君,富国强兵;楚、魏用吴起,战胜弱敌;齐威王、宣王用孙子、田忌之徒,而诸侯东面朝齐。天下方务于合从连衡,以攻伐为贤,而孟轲乃述唐虞三代之德,是以所如者不合。”班固《汉书·楚元王传》:“自孔子后,缀文之士众矣。唯孟轲、孙况、董仲舒……此数公者,皆博物洽闻,通达古今,其言有补于世。”
韩愈《进学解》:“孟轲好辩,孔道以明。”林语堂《孟子说才志气欲》:“现代青年人,应该多读《孟子》,常读《孟子》,年年再读《孟子》一遍(《万章》《告子》《尽心》诸篇最好)。孟子一身都是英俊之气,于青年人之立志淬砺工夫,是一种补剂。孟子专言养‘志’养‘气’,‘志’一则动‘气’,‘气’一则动‘志’,是积极的。”
郭沫若《我国思想史上之澎湃城》:“孟子不知究何居心,而偏不明示当时史实,或者有未见到处耶?”冯友兰:“孔子在中国历史的地位,如苏格拉底之在西洋史;孟子在中国历史的地位,如柏拉图在西洋史。”
王蒙:“孟子是一个敢说话的人,而且有些话说得比孔子要尖锐得多。他说话的对象是社会上层人物,即社会精英。社会精英应该对老百姓负什么责任,如何关注民生,老百姓应该有多少宅基地,是种桑、养猪、养鸡,还是养狗。什么时候才能实现五十岁以上的人能穿到帛的衣服,七十岁的人能够经常吃到肉。那时生产力水平低下,‘人生七十古来稀’,普通老百姓活到七十岁还能够经常吃上肉,这就是孟子的理想。孟子认为,治国者不能把自己的私利放在前面。孟子是把社会精英个人的美德修养、百姓的生活、政治的成败都打通了。”
2.作品延读孟子的寂寞认识孟子是从认识孟子的文章开始的,当我第一次读到那样气势磅礴的文章时,心已被这位“亚圣”折服了。在那一句句妙语连珠中,我仿佛看到一位大家穿梭于各诸侯国间的身影。文如其人,人如其文,孟子的宽广胸襟注定了他要心忧天下,情系百姓。孟子其实不是圣人,他只是一名普通的学者,普通的孟子有着常人的喜怒哀乐,他哀民生疾苦,乐国泰民安。
孟子是寂寞的。曲高和寡,孟子的寂寞在于他站得比别人高,看得比别人远,忧得比别人多。于是孟子便站在高岗上独自品味着孤独的寂寞。孟子不甘于寂寞,他不断地在各国游说,他只是为了实现“庖有肥肉,厩有肥马,民无饥色”的理想,然而在那个战乱纷纷的时代,孟子的理想是那样的遥不可及。他不断地寄希望于各国君主,而那些醉心于战争的君主们却一次次将他的希望摔得粉碎。
也许孟子在想:总有一天我会成功。那一刻,我突然佩服起他那坚定的信仰了。人,是不可以没有信仰的,没有信仰便失去了生活的价值,孟子的信仰源于那颗博大的仁爱之心。孟子终究没有成功,他还是孤独地站在高岗上,品味着孤独,坚持着他的坚持,努力着他的努力。这使我想起了庄子,那个消极避世,那个整天念叨着“逍遥游”“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的庄子,与其说他自在,不如说他自私。他虽然曾经努力过,但最终选择了放弃,他没有孟子的韧性和坚强,于是他冷眼旁观,观世间种种荒唐与罪恶。无可否认,庄子在放纵,在自暴自弃。
庄子的文章极美,美得飘然,美得轻逸。我喜欢庄子犹如喜欢孟子,却无法苟同庄子的人生观。庄子表面上是追求自由,事实上追求的是一种享受,在那样烽火连天的时代,庄子却享受着内心的悠闲自得,仿佛这个世界与他无关。他完全可以继续努力,他也曾有过那样的机会,但他怯于踏出看似渺茫的第一步,因此,我要说庄子是懦弱的!
庄子也是寂寞的,他的寂寞不是站在高岗上的寂寞,而是想要自由实则自由不了的寂寞,在那个大家都不自由的时代,庄子怎能独自超然于物外呢?正因为庄子不是站在高岗上,所以他没有孟子的视野开阔,所以他也写不出如孟子般大气磅礴的文章,他更说不出“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得道多助,失道寡助”这样富有哲理的至理名言。孟子和庄子都没有成功,然而却各自赋予了失败以新的意义,孟子是努力后的无怨无悔,庄子是放弃后的一事无成。孟子,庄子,孰高孰低?
【点评】 作者把孟子和庄子进行了比较,两人都很寂寞,但赋予了寂寞不同的内涵。庄子追求心灵的绝对自由,而孟子是满腔热血,心忧天下;庄子的寂寞是自由不了的寂寞,而孟子的寂寞是理想不能实现的寂寞。比较之下,作者肯定了孟子开阔的视野和积极入世的人生态度。
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 上册5.3 *人皆有不忍人之心优质课课件ppt: 这是一份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 上册5.3 *人皆有不忍人之心优质课课件ppt,文件包含《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课件pptx、《人皆有不忍人之心》教学设计docx等2份课件配套教学资源,其中PPT共45页, 欢迎下载使用。
高中语文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 上册5.3 *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完整版ppt课件: 这是一份高中语文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 上册5.3 *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完整版ppt课件,共47页。
高中语文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 上册5.3 *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说课课件ppt: 这是一份高中语文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 上册5.3 *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说课课件pp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