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黑龙江省哈尔滨市宾县第一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三次月考(6月)历史试卷(无答案)
展开
这是一份[历史]黑龙江省哈尔滨市宾县第一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三次月考(6月)历史试卷(无答案),共11页。试卷主要包含了06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2024、06、11
第I 卷(选择题共计48分)
1. 袁行需教授认为:古埃及、古巴比伦和古印度文明都处在相对集中的较小范图, 一旦遭到外族入 侵或自然灾害,就难以恢复;而中华文明所在范围和回旋余地很大,便于吸纳与整合不同民族的势 力和文化,也不致因地区性的自然灾害而全体毁灭。这一观点旨在( )
A. 从文化角度论证中华文明的包容性 B 从地理角度论证中华文明的连续性
C. 从文化角度论证中华文明的先进性 D. 从地理角度论证中华文明的本土性
春秋时期,中原各国因社会发展较四周戎狄蛮夷先进而自称为华显, 一些诸侯国以“尊王攘夷” 6号召组织同盟,合力对抗他们认定的所谓“夷狄”国家。,据此可知()
A. 周王室的地位得到提升 B. 周边少数民族的威胁增强
C. 华夏认同观念得到发展 D. 诸侯王对分封秩序的维护
s. 据《睡虎地秦简》等记载,秦朝明确规定,为官不仅要有“五善”;忠信敬上、清廉毋谤、举事审 当、喜为警行、恭敬多让;还应戒除奢侈无度、富贵生骄、任性乱为、冒犯上级却不知危当,不礼 贤下士而看重财货等五种道德红线行为,秦朝这一规定(一)
, 提升了官员的素质 B. 加强了对基层官吏考核
Q. 旨在培养良吏巩固统治 D. 维护了中央的权威
4. 秦汉时期的民族边强治理主要百三方面的内容; 一是强调“仁德”,倡导感化;二是推广农进,改 造或改变当地生产方式;三是移风易俗,大力进行华受礼乐和习俗教育。这些指施( )
A. 促进了少数民族政权的封建化 B. 体现了羁縻政策因俗而治特点
C. 推动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 D. 维护了宗藩关系的长期稳定性
6. 汉代后粗,官员繁举无人监督,常常随意推荐,且被举荐者还会一辈子将察举官视为恩主。曹魏 帝国推行九品中正制,细化中正官的分级。并增设吏部的最终烧拔权。选官制度的变化(`
A. 提升了官员素质 B. 加强了中央集权
C 扩大了统治基础 D. 魏定了社会秩序
6、魏晋时掘,江南地区壁面通常以风景、生活为表现内容,而中原地区的壁画往往以历史和宗教为 生题。目是随着时代的变迁,南北朝时中原地区的繁面也开始描绘更多的世俗主题,如日常生活、 风景和肖像。这一变化反映出魏晋南北朝时期( )
A. 艺术领域呈现出交融的趋势 B. 北民南迁促进区域文化整合
C. 社会经济文化水平超过前代 D. 给画主题政治生活色彩浓厚
7. 南朝时期,荆楚人民“寒食节”吃“弯强’、“六月伏日,作汤饼”,湘州人民“亟乘轻船,载米粟及 笼鸡鸭”支级陈军,此外,陈朝也曾明确要求“租田米粟、厘调绵组丝布表”。由这些现象可以推知南 方 ( )
历史试卷第1页(共6页)
A. 农业生产技术的进步
C. 农副业多种经营日盛
B. 稻凌轮作制度相当普及
D. 农业生产呈区妙化分工
. 魏晋时期,逍遥自然成为士人的追求,对女子的评价出打破“三从四德”的标准,赏识知晓道义忠 正廉洁的女性。注重内在修养、明理兽辩的女性得测了士人的贵识。这反映出魏晋时期( )
A. 女性社会地位提离 B. 儒家思想受到冲击
C. 经济重心加速南移 D. 社会普遍粜尚自由
下图为唐代关于史言修史的相关规定。这些规定(】
、别置史馆于蓉巾,史官临时被召至史馆修史
二、史官修史所用材料必须是由记注言每季报送虫馆的起层油
三 、监修官专掌序赞总论
A. 表明史盲制度的沿袭和演进 B. 反映直书与实录精神的传统
C 体现史学的官方化和垄断化 D. 说明史料征集范围的多样性
”1a·磨代; 一些大城市中出现了许多手工业作坊,有的称为“铺”“作铺”,有的称为“行”,作坊主是 所诚的“长老”或“师”,他们同卷展、徒弟在铺的后面制造,在铺的前面销售。相同行业的手工业者 还组织了各种行会。这皮映射唐代( )
A. 重农抑离政策松弛 B. 手工业者的地位较高
C. 坊市制度趋于崩溃 D. 民营手工业得到发展
1. 据《贞观政要》记载:府太宗鉴于“隋代君主不责成臣下,事事亲决”的情况,转而采取先让臣 僚商最政事,提出意见;经宰相(申书门下尚书三省长宜)第划统一、做出适当的决定,然后 卷交批准颁行。唐太宗这一思想的推行( )
A. 减少了政府决策的失误 B. 提高了政府的行政效率
C. 意在强化封建君主权力 D. 体现了三省一体化趋势
盛膺诗人李白曾用“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表达自信与昂扬,现实主义诗人教甫体
会民间疾苦“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而晚唐诗人李商隐则伤感“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 残。”唐诗风格的盛异反映了( )
A. 社会意识影响历史走向 B. 开放包容促进文化繁荣
C: 文学作品折射社会变迁 D. 国家兴衰决定诗人际遇
宋代地方要员在离京赴任时,通常要当面向皇帝本人辞行,时称“陛辞”。宋孝宗时,“静江府李
·胡辞进对,上谕监事曰;相度以闻,盲吏贪虐、庸惯、不任职,奏来。”由此可知,“陛辞”制度的
丧数旨衣( )
A. 安抚离京言员的情绪 B. 防止地方官擅用权力
C. 改兽地方的政治风气 D 对地方进行有效管控
描绘北宋都坡的水陆交通及日常生活的《消明上河图》中,缺乏两种市井常见动物——马 和 羊 , 画面上,开封的大车都用费牛成水牛拖拉。对这一信息解读合理的是,宋代( )
A. 交通工具的落后导致马匹供不应求 B. 政府严格执行了赴农抑商的政策
C. 文人阶层对市井生活的乏基本常识 D 边息使政府加强对战备物资的控制
15. 辽圣宗于1007年营建中京大定府,宋望使节路报在《乘轺录》中记载辽中京“幅员三十里”,王
箜则记述该坡方圆“四里许”。1956年,内蒙古文物工作队对辽中京进址进行了勘探和试掘,结果证
历史试卷 第2页(共6页)
明该城周长约一方五千米。这说明( )
A. 实物史料价值低于文献史料 B. 文献史料难以还跟历史的真相
,C 考古发现可以验证文献史料 D. 记录者的立场影响历史的记述
16. 图为同学总结的思维导图。画线的空白部分应为( )
江
登
北宋
海、北由官
行省制度
猛安球克
贸
元
南宋
金
历史试卷 第3页(共6页)
A.
因俗而治
习传夷风
天下一家
D
华夷同风
天下一家
习传夷风
c
天下一家
华夷同风
习传夷风
D.
习传夷风
华夷同风
天下一家
第 II卷(非选择题)
17.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自是之后,用事者争言水利。期方、西河、河西、酒泉皆引河及川谷以溉田;而关中 辅渠,灵帜引堵水;汝南、九江引淮;东海引巨定;秦山下引汶水:皆穿渠为溉田,各万余项。佗 小渠披山通道者,不可胜言。然其著者在宣房。
太史公曰:余南登庐山,观离疏九江,遂至于会稽太湟,上姑苏,望五湖;东窥洛汭、大邳, 迎河,行淮、泗、济、漂洛渠;西瞻蜀之帆山及离班;北自龙门至于期方。曰:甚哉,水之为利客 也!余从负薪塞宜房,悲铄子之诗而作河渠书。
——摘自司马迁《史记》
村料二据《新唐书地理志》所记载全因水利工程共236处,前期为155处,后期81处,前 期约占三分之二弱。若以秦岭及淮水以南为南方,以其北为北方,则北方前期水利工程占104处, 南方51处,北方占三分之二强。但若加上前期院右道地区的水利,则前期北方占十分之七八或更多。 从后期南北地区情况看,后期81处水利中北方仅为14处,南方67处,南方占十分之八强。
—摘编自姚汉源《中国水利史纲要】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钢识~概括说阴西汉时期水利兴修的特点及意义(6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唐代水利工程的分布概况及形成原因。(8分)
18.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唐前期敦煌文化的内容极其丰富。西汉以来几百年的发展为敦煌奠定了深厚的文化基 础,丝绸之路的畅通,使得众多商胡到来和定居,又为这里带来了城外文化的精髓,儒学、佛学、 道学和其他外来宗教学说在这里交相辉映。随着生产力的提和件的改善,这一时期的莫高窟在形象 塑造上、深受大唐积极健康的审美情趣影响,绘塑的人物皆是丰盈润泽,健硕强壮;壁画内容不再 追求苦行清修,转而宣扬天国的欢乐和现世的幸福。画面用色多浓郁华丽,与早期的古朴沉稳恰成 对比,创作出的艺术品具有极强的生命力。
—— 据杨宝玉《敦煌史话》 材料二1900年5月,引起世界轰动的藏经洞被发现,部分当地官员认识到洞内文物价值,希
望运到省城兰州保存,但甘前省政府以无暇筹措运费为由,拒绝这一提议。1907年后,西方国家源 出的“深除队”先后进入敦煌,大量文物就此流散世界各地, 一度造成“敦煌在中国,救煌学在外 国”的局面。1944年,国民政府在文化届和社会典论的强烈呼吁下成立敦烛艺术研究所。新中国成 立后,敦煌艺术研究所更名为敦煌文物研究所,直接由中央文化部领导,增加人员编制,扩大工作 范围。1961 年,莫高窟被列入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84年,敦煌文物研究所扩建为救煌 研究院,成为目前世界史最大的敦煌相关研究实体,经过学人的努力退渐形成了“敦煌在中国,救 烛学在世界”的局面。1987年,敦煌莫高窟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改革开放 以来,敦煌和莫高窟在丝纲之路上再度放出光辉,世界学者络蜂不绝,旅游者接踵于道。如今,人 们正在领略着这份丰富绚烂的文化财富,整理研究,吸收运用。
—— 据樊锦诗、赵声良《灿烂敦煌》;宁可、郝春文《敦煌的历史和文化》整理
历史试卷 第4页(共6页)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唐前期敦煌文化的特点,(4分)
(2)根据材料二,分析20世纪以来影响敦熄学发展的主要因素,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文化传承 与保护的认识,(10分)
19.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树料一唐末五代时期,军阀割据混战、社会动荡不安,行伍出身的赵国胤黄袍加身建立北宋 以后,般然革除武将所凭恃的政治资本,奉行“重文抑武”的基本围策,通过一系列政治变苹,将 国家治理方式由武转文,以至于“今之武臣欲尽令读书”。为了以本朝文人官僚取代前朝旧臣,将 科举取士规模空前扩大,士大夫势力迅逸崛起,迎渐成为与皇权相互依赖、相互制约的官僚集团,
形成了“皇帝与士大夫共治天下”的政治格局。
——据邓小南《祖宋之法:北宋前期政治述略》第 材料二宋代的中央政府管理体系多头分权。效率并不很高。但是,宋代没有责族,皇室和后
族基本上都不参与政治,政府是由科举出身的文官组成的。文官们有一定的文化素养,也有一定的 办事能力。但是,就宋代整体而言,并不是效率很好的政磨。整个宋代有那么多著名的文人和思想 家,可是其找不出一个像样的政治家。政府内部党鲁不断,许多贤达之士就在党争之中冲销了彼此 的贡献,甚至于因此而牺牡了。宋代并没有管制思想,也没有官方钦定的理论,可是那么多思想家 的自由竞争,并没有真正形成一个像西方启蒙时代一样的民气。
——摘编自许伴云《许伸云说历史:大国霸业的兴皮》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宋代“皇帝与士大夫共治天下”政治格局形成的原因。(6分)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对宋代“效率并不很高”进行合理驿释。(6分).
历史试卷 第5页(共6页)
20.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两宋时期是不同政权并立的分裂时期。网时更是中华文明深度融合的新阶段.多政权并 立的分裂局面,并没有破坏中华文明的整体性,反而彩显了中华文明的整体性特征。首光表现在各 政权内部构建的多民族共存、多制度并行、多层次管理的治理模式.这一模式有效处理了多民族因家 的治理问题,是对卷汉以来统一多民族国家治理经脸的继承与发展,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其次 体现在两宋时期不同民族的政权,共享相同的“天下秩序”理念,以共阿的理念认识及处理与外部 世界的兴系一并付诸共体类效。这一“天下仗序一窝含的正坑观念和朝贡秩序始终相向大一统格局,
—摘编白黄纯艳《从有宋一代政权格局透视文明统一性】
材料是该学者从两宋时期历史发展中提炼的中华文明的特性。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另烘 中国某一历史时期,提炼一个中华文明的特性,并予以阐释。(要求:所选的历史时期和提炼的特性 均不得与材料重复,史论结合,逻辑清晰。)(12分)
历史试卷 第6页(共6页)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黑龙江省哈尔滨市宾县第一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三次月考历史试卷,共6页。
这是一份2023-2024学年黑龙江省哈尔滨市宾县第二中学高二上学期第三次月考历史试题含答案,共6页。试卷主要包含了英法百年战争,秦简中的《傅律》规定,据《中国经济史考证》记载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147,黑龙江省哈尔滨市宾县第二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三次月考历史试题,共4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古代金文中,下图历史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父前行,子踵后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