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永州一中高二下学期6月月考试题生物含解析
展开一、选择题(本题共12小题,每小题2分,共24分。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1. 尿糖试纸是用来检测尿糖情况的专用试纸,试纸将葡萄糖氧化酶和过氧化氢酶以及显色剂固定在纸条上,根据葡萄糖在葡萄糖氧化酶的催化作用下形成葡萄糖酸和过氧化氢,过氧化氢在过氧化氢酶的催化作用下形成水和原子氧,以及原子氧可以将某种无色的化合物氧化成有色物质的原理,测定尿液中葡萄糖的相对含量。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该尿糖试纸的检测原理与斐林试剂检测还原糖的原理相同
B. 显色剂变色的原因是H2O2将无色化合物氧化为有色化合物
C. 尿液中葡萄糖被葡萄糖氧化酶分解后会影响测量的准确性
D. 使用尿糖试纸检测糖尿病患者的尿液一定会产生显色反应
2. 在线粒体内膜上,ATP合成酶利用质子泵运输H+形成的浓度梯度驱动ATP合成,如下图所示。研究发现海狮棕色脂肪组织的线粒体内膜上存在一种U蛋白,可将质子泵运输的H+直接运回线粒体基质。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组成脂肪和质子泵的元素均为C、H、O、N
B. 脂肪和磷脂、固醇的结构相似,均不溶于水
C. 推测敲除U蛋白基因后,海狮棕色脂肪组织的线粒体内膜上合成的ATP增多
D. 图中H+从膜间隙回流至线粒体基质的方式是主动运输
3. 酿酒酵母在进行有性生殖时会发生基因重组,此时联会的同源染色体中可能会出现染色单体转变,即非姐妹染色单体中DNA双链的不等同交换,交换后,DNA会出现如图所示的特殊构象,称为Hliday模型(图中同种颜色表示原姐妹染色单体)。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 该现象最可能发生于减数分裂Ⅰ中期
B. 染色单体转变的本质是染色体变异中的易位
C. 观察到Hliday模型时,可以推断子代一定会发生性状分离
D. 出现上述染色单体转变时,可能会影响受精卵的正常发育
4. 有些人吃苦药时,会在药里加糖,但仍然感觉很苦。下图是哺乳动物感知味觉、调节摄食相关机制的过程,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 产生苦味和甜味这两种感觉的中枢在脑干
B. 苦药里加糖,仍然感觉很苦,是因为GCbt区会抑制脑干甜味中枢
C. 猫科动物因为缺失了甜味化合物的受体编码基因,所以品尝不出甜味
D. 吃苦药产生苦觉的过程不属于非条件反射
5. 惊跳反射是人与动物在进化过程中的一种防御性反射,是机体对威胁反应的重要表征。眨眼反射是一种比较连续和持久的惊跳反射。对大鼠的角膜吹气,大鼠会不自主发生眨眼反射,此时可检测到眼眨肌产生电信号。经过训练,大鼠发生了如图所示的变化。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
A. 吹向角膜的气流引起的眨眼反射是非条件反射,神经中枢在脑干
B. 经过训练,声音信号由非条件刺激转为条件刺激
C. 如果之后声音信号反复单独出现,则声音信号将不再引起眨眼肌电信号的产生
D. 条件反射的形成使机体具有更强的预见性和适应性,条件反射是可以消退的
6. 蜜蜂是农作物最理想的授粉者,通常在春季繁殖,冬季抱团越冬(依靠集体产生的温度保持蜂群温度)。在农业生态系统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如图)。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 冬季期间影响蜜蜂种群密度的最主要因素是死亡率
B. ①②属于信息传递的过程
C. 蚜虫与蚂蚁的种间关系是捕食,蚂蚁和蜜蜂的种间关系是竞争
D. 在种植沙枣的区域可以通过大量养殖蜜蜂来防治蚜虫
7. 野生型大肠杆菌菌株能在基本培养基上生长,赖氨酸营养缺陷型突变菌株由于发生基因突变只能在添加了赖氨酸的培养基上生长。下图是以野生型菌株为材料,诱变、纯化赖氨酸营养缺陷型突变菌株的部分流程,数字代表培养基,A、B、C表示操作步骤。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 紫外线照射可提高突变率,获得更多的突变菌株
B. B步骤采用了稀释涂布平板法在②培养基上接种
C. ③培养基中不需要添加赖氨酸,不需要提供氮源
D. 挑取④培养基中菌落甲进行纯化培养可获得所需突变菌株
8. HA蛋白是禽流感病毒的重要抗原。鸡卵清蛋白是由输卵管上皮细胞中卵清蛋白基因特异性表达后分泌至输卵管内,参与构成鸡蛋清的蛋白质。下图是利用基因工程技术制备HA蛋白鸡输卵管生物反应器的过程。几种可供选择的限制酶识别序列如下,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 ①为逆转录过程,该过程需要逆转录酶、4种游离的脱氧核苷酸等组分
B. 目的基因与鸡卵清蛋白基因启动子拼接前应先在目的基因两端分别引入HindⅢ和EcRⅠ的识别序列
C. 利用PCR技术扩增目的基因时,复性温度偏低、引物特异性差均可导致产物中出现部分非目标序列
D. 基因表达载体导入受精鸡胚的胚盘可以使用显微注射法
9. 目前发现的双胞胎有同卵双胞胎、异卵双胞胎和“半同卵双胞胎”。一对“半同卵姐弟双胞胎”形成过程如图所示,图中染色单体分离后分别移向细胞的三个不同方向,从而分裂成a、b、c三个细胞,染色体全部来自父系的“合子”致死。其中两个细胞发育成姐弟二人。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 图中的卵子位于输卵管中,处于减数分裂Ⅱ的中期
B. 若细胞a的染色体组成为MP1,则细胞b的染色体组成为MP2
C. 图中细胞C中含有两个父系染色体组、含有Y染色体的数目为0或1或2
D. “半同卵双胞胎”的产生与透明带反应和卵细胞膜反应异常有关
10. 我国科学家利用如下图所示液态厌氧发酵工艺,实现了高效产出乙醇和乙醇梭菌蛋白。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 乙醇梭菌以CO、CO2为主要的碳源,具有较强的固碳潜力
B. 乙醇梭菌是自养厌氧型细菌,其厌氧发酵的过程需要进行搅拌
C. 通过该工艺可高效生产清洁能源乙醇
D. 乙醇梭菌单细胞蛋白是通过发酵工程从微生物细胞中提取出来的一类蛋白质
11. 下图为玉米组织培养的相关研究,亲本植物的基因型为Aa,A、B、C表示以亲本植物为材料进行的三种人工繁殖过程,图中融合细胞只考虑两两融合。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B过程离体细胞需将其先用体积分数为70%的酒精消毒30s后,再用次氯酸钠处理30min,最后用无菌水清洗2~3次
B. A过程获得的植株可以显著提高变异频率,是进行体细胞诱变育种和研究遗传突变的理想材料
C. B过程中,与形成薄壁细胞不同,在配制分化芽培养基时需降低2,4-D的浓度
D. 若让C过程获得的植株和亲本植株杂交,其后代中基因纯合的类型所占比例为1/3
12. 苍耳是一种短日照植物,含有4片完全展开叶片的苍耳才有接受光周期的能力。为探究苍耳的开花调控与光周期的关系,研究人员对其进行了以下两个实验,图中光周期处理的L表示连续光照处理,D表示连续黑暗处理,除特殊说明外,均为整株处理;实验二中4株苍耳通过嫁接连在一起。一段时间后,实验一中的②③④不开花,其余均开花。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 苍耳感受光信号的物质是水溶性的光敏色素
B. 根据实验结果可知,仅靠一片叶片不足以完成光周期诱导的作用
C. 实验表明叶片感知光照信息后产生影响开花的物质,能够从嫁接部位传递给其他植株
D. 若提供合适光周期,但用闪光打断连续黑暗后不开花,则苍耳开花由连续黑暗时长决定
二、不定项选择题(本题4小题,每小题4分,共16分。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有的只有一个选项正确,有的有多个选项正确,全部选对的得4分,选对但不全的得2分,有选错的得0分。)
13. DNA指纹技术在案件侦破、亲子鉴定等工作中起着重要作用,如图是一幅DNA指纹技术应用图,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
A. DNA指纹技术能用于案件侦破,原因是个体的DNA的脱氧核苷酸序列具有特异性
B. 从出生到年老,每个人的DNA指纹会发生很大变化
C. 嫌疑人2体内核酸彻底水解产物有8种,受害人DNA的彻底水解产物有5种
D. 罪犯样品和怀疑对象1、2、3进行DNA指纹比对,怀疑对象2最可能是罪犯
14. 新疆利用“盐生经济植物+沙漠+盐碱地”模式生产三文鱼、澳洲大龙虾等“海鲜”并迎来大丰收。海鲜养殖后产生含盐的废水,以经济盐生植物(盐生植物具有“吸盐”功能,还可以作为青贮饲料来喂养鱼虾等)为媒介、盐碱地为载体,用于盐碱地改良。这样既能节水,又可以治理盐碱地,形成循环的盐碱地特色产业发展模式,实现改良利用双赢的目标。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
A. 盐生植物的细胞液浓度一定大于含盐废水溶液的浓度
B. 盐生植物“吸盐”过程需要大量消耗叶绿体提供的ATP
C. 盐生植物在未完全成熟时直接切碎就可以制成青贮饲料
D. 该模式遵循自生、循环、整体原理,没有体现协调原理
15. CD47是一种跨膜糖蛋白,可与巨噬细胞表面信号调节蛋白结合,从而抑制巨噬细胞的吞噬作用。肺癌肿瘤细胞表面的CD47含量比正常细胞高1.6~5倍,导致巨噬细胞对肿瘤细胞的清除效果减弱。为证明抗CD47的单克隆抗体可以解除CD47对巨噬细胞的抑制作用,科学家按照如下流程进行了实验,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 对照组应设置为:巨噬细胞+正常细胞共培养体系+单克隆抗体
B. 需将脾脏中产生抗CD47抗体的B细胞筛选出来进行细胞融合
C. CD47与巨噬细胞结合后会抑制后者的抗原处理、呈递功能
D. 若实验组的吞噬指数高于对照组,则单克隆抗体有解除CD47对巨噬细胞的抑制作用
16. 融合PCR技术采用具有互补末端的引物,形成具有重叠链的PCR产物,通过PCR产物重叠链的延伸,从而将不同来源的任意DNA片段连接起来。其原理如图所示,据图分析不正确的是( )
A. 上述过程中使用的引物P2和P3的碱基需要完全互补配对
B. 可在同一个反应体系中进行甲基因和乙基因的扩增
C. 融合PCR的第一步两条链重叠部位可互为另一条链的引物,不需要另加入引物
D. 若融合PCR的第二步获得128个融合基因,理论上该过程消耗了254个引物
三、非选择题(本题包括5小题,除标注外,每空2分,共60分。)
17. 某雌雄异株二倍体植物的花色由位于1号染色体同一位点上的基因A1、A2和A3控制,且A1、A2和A3中任何两个基因组合在一起,各基因都能正常表达,如图表示基因对花色的控制关系。分析并回答下列问题:
(1)该花色性状体现了基因通过___________从而控制该植物的花色。
(2)基因A1、A2、A3称为___________基因;基因A1、A2、A3的产生体现的基因突变特点是___________。
(3)若该植物子代出现四种表型,则亲代植株表型为___________;白花植株的基因型有___________种。
(4)现有各种花色的植株若干,若要判断其中某一白花植株的基因型,请简要写出杂交实验的实验思路和预期结果。
实验思路: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预期结果:______________________。
18. 土壤盐碱化是我国最严重生态环境问题之一,严重影响着农业生产。其中苏打盐碱地由于其含盐量高、高pH胁迫以及土壤通透性差,致使植物难以生长。水稻是我国主要的粮食作物之一,其生存能力强,盐碱地种植水稻是一项实现盐碱地资源高效利用的有利措施,可达到恢复生态与发展粮食经济的双重目的。据此,我国研究人员探究了苏打盐碱胁迫对水稻光合特性的影响,结果如下表,根据结果回答以下问题:
(1)水稻叶片叶绿素含量测定时,可先提取叶绿体色素,再进行测定。提取叶绿体色素时,选择___________作为提取液
(2)该实验的自变量为___________,气孔导度是否为该实验中净光合作用速率的限制因素?___________(填“是”或“否”)。判断依据是___________苏打盐碱胁迫与叶绿素含量的关系是___________。
(3)脱落酸在植物应对环境胁迫中发挥重要的作用,为探究脱落酸(ABA)对水稻抗性的影响,科学家以D-4和J-51两种品系的水稻为实验材料,进行了一系列实验,结果如图。活性氧物质包括超氧自由基、H2O2等,活性氧的过量积累会对植物体造成多方面的损伤,能破坏植物体内的蛋白质、膜质、DNA、RNA等,同时植物体内的其他细胞组分也受到严重损伤,导致植物的多个生理代谢紊乱。
某同学认为ABA能提高水稻对苏打热碱的通的抗性和苏打盐碱水田中水稻的产量,据图分析他得出此结论的依据是_____________.推测ABA的作用机理为____________,从而提高水稻的耐受性。
19. 在我国农村面临着耕地荒废严重、居民集中安置点环境污染加重、废物再利用率低、产业结构单一等比较突出的问题,农村综合发展型生态工程建设需要加快脚步。图为某区域农村生态工程建设示意图,请分析回答下列问题:
(1)根据如图分析,人、农作物、牲畜和鱼之间由捕食关系建立的营养结构示意图可表示为___________。
(2)与传统农业生态系统相比较,该生态工程以___________(填“种植业”“养殖业”或“沼气”)为核心工程进行建设,实现了对能量的多级循环利用,提高了能量的___________。
(3)沼气工程的优点有___________(至少答出两点)。
(4)从能量流动的角度分析,稻田除虫、除草的意义是___________。
20. 某化工厂的污水池中有一种有害的难以降解的有机化合物X,研究人员用化合物X、磷酸盐、镁盐以及微量元素等配制培养基,成功筛选得到能高效降解X的细菌(目的菌),实验的主要步骤如图所示(含化合物X的培养基不透明)。回答问题:
(1)培养基中加入化合物X作为唯一碳源的目的是___________。
(2)实验过程中获得纯净“目的菌”的关键是___________。实验人员应该挑取图2乙中___________菌落重复图1所示实验过程,将固体培养基得到的目的菌重复多次上述图1过程的目的是___________。
(3)图2甲所示接种方法是平板划线法,1是起始区,在图中___________(填图中序号)区域更易获得单菌落。
(4)实验人员将一段人工合成的DNA转入大肠杆菌,使大肠杆菌产生能降解化合物X的酶(酶Y),为了比较酶Y与天然酶(酶W)降解X能力的差异,利用含有一定浓度化合物X的固体培养基进行实验,请写出简要实验思路:___________。
21. 研究人员将黑曲霉菌高产糖化酶基因导入毕赤酵母GS115中,构建能直接利用淀粉的工程菌,该过程所用质粒(仅示部分结构)如图1所示。图2是高产糖化酶基因及PCR扩增后的示意图(仅示部分碱基),甲、乙、丙和丁为引物。请回答下列问题。
(1)______是培育直接利用淀粉的工程菌的核心步骤。
(2)获取目的基因需要利用PCR技术扩增目的基因,应选用的引物组合为________,并在其_______(填“5'”或“3'”)端添加限制酶切割位点。A为扩增后添加限制酶切割位点,则图中A处的碱基序列应为________。
(3)毕赤酵母GS115是一种组氨酸营养缺陷型微生物,自身不能合成生长必需的组氨酸,并且对氨苄青霉素敏感,因此可最好利用________的培养基(不含淀粉)筛选导入高产糖化酶基因表达载体的毕赤酵母GS115(重组细胞),再将筛选出的细胞转接至含_____的培养液(含淀粉)中进行发酵产酶性能测定。处理
叶绿
素a
叶绿
素b
叶绿
素a/b
净光合作用速率
[μml/(m2·s)]
气孔导
度[μml/(m2·s)]
胞间CO2浓度
(μL/L)
产量
(g/盆)
对照组
1.05
0.18
5.78
22.08
1068.63
316.61
109.19
轻度胁迫
0.95
0.16
6.01
20.18
1045.28
332.40
93.98
中度胁迫
0.90
0.12
734
15.45
996.52
338.85
71.46
重度胁迫
0.82
0.08
10.42
10.81
952.12
343.44
53.48
永州一中2024年高二第二次月考
考试时间:75分钟
一、选择题(本题共12小题,每小题2分,共24分。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1. 尿糖试纸是用来检测尿糖情况的专用试纸,试纸将葡萄糖氧化酶和过氧化氢酶以及显色剂固定在纸条上,根据葡萄糖在葡萄糖氧化酶的催化作用下形成葡萄糖酸和过氧化氢,过氧化氢在过氧化氢酶的催化作用下形成水和原子氧,以及原子氧可以将某种无色的化合物氧化成有色物质的原理,测定尿液中葡萄糖的相对含量。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该尿糖试纸的检测原理与斐林试剂检测还原糖的原理相同
B. 显色剂变色的原因是H2O2将无色化合物氧化为有色化合物
C. 尿液中葡萄糖被葡萄糖氧化酶分解后会影响测量的准确性
D. 使用尿糖试纸检测糖尿病患者的尿液一定会产生显色反应
【答案】D
【解析】
【分析】根据葡萄糖在葡萄糖氧化酶的催化作用下形成葡萄糖酸和过氧化氢,过氧化氢在过氧化氢酶的催化作用下形成水和原子氧,以及原子氧可以将某种无色的化合物氧化成有色的化合物的原理,将上述两种酶和无色化合物固定在纸条上,制成测试尿糖含量的酶试纸。
【详解】A、该尿糖试纸的检测原理是根据葡萄糖在葡萄糖氧化酶的催化作用下形成葡萄糖酸和过氧化氢,过氧化氢在过氧化氢酶的催化作用下形成水和原子氧,以及原子氧可以将某种无色的化合物氧化成有色的化合物的原理,与斐林试剂检测还原糖的原理不相同,A错误;
B、显色剂变色的原因是原子氧将无色化合物氧化为有色化合物,B错误;
C、尿液中葡萄糖被葡萄糖氧化酶形成葡萄糖酸和过氧化氢,再进行下一步的反应,不影响测量结果,C错误;
D、糖尿病患者的尿液中含有葡萄糖,使用尿糖试纸检测糖尿病患者的尿液一定会产生显色反应,D正确。
故选D。
2. 在线粒体内膜上,ATP合成酶利用质子泵运输H+形成的浓度梯度驱动ATP合成,如下图所示。研究发现海狮棕色脂肪组织的线粒体内膜上存在一种U蛋白,可将质子泵运输的H+直接运回线粒体基质。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组成脂肪和质子泵的元素均为C、H、O、N
B. 脂肪和磷脂、固醇的结构相似,均不溶于水
C. 推测敲除U蛋白基因后,海狮棕色脂肪组织的线粒体内膜上合成的ATP增多
D. 图中H+从膜间隙回流至线粒体基质的方式是主动运输
【答案】C
【解析】
【分析】1、有氧呼吸过程分为三个阶段:有氧呼吸第一阶段是葡萄糖酵解形成丙酮酸和[H],释放少量能量发生在细胞质基质中;有氧呼吸第二阶段是丙酮酸和水反应产生二氧化碳和还原氢,释放少量能量,发生在线粒体基质中;有氧呼吸第三阶段是[H]和氧气结合形成水,产生大量能量,发生在线粒体内膜上。
2、图中结构①能够驱动ATP的合成,说明结构①具有ATP合成酶活性。
【详解】A、组成脂肪元素为C、H、O,不含有N,A错误;
B、脂肪、磷脂和固醇三种脂质的结构相差很大,B错误;
C、U蛋白可将质子泵运输的H+直接运回线粒体基质,ATP合成酶就不能利用质子泵运输H+形成的浓度梯度驱动ATP合成,敲除U蛋白基因后,就不能合成U蛋白,海狮棕色脂肪组织的线粒体内膜上合成的ATP增多,C正确;
D、图中H+从膜间隙回流至线粒体基质是顺浓度梯度,物质运输的方式是协助扩散,D错误。
故选C。
3. 酿酒酵母在进行有性生殖时会发生基因重组,此时联会的同源染色体中可能会出现染色单体转变,即非姐妹染色单体中DNA双链的不等同交换,交换后,DNA会出现如图所示的特殊构象,称为Hliday模型(图中同种颜色表示原姐妹染色单体)。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 该现象最可能发生于减数分裂Ⅰ中期
B. 染色单体转变的本质是染色体变异中的易位
C. 观察到Hliday模型时,可以推断子代一定会发生性状分离
D. 出现上述染色单体转变时,可能会影响受精卵正常发育
【答案】D
【解析】
【分析】1、基因突变:DNA分子中发生碱基的替换、增添或缺失,而引起的基因碱基序列的改变。
2、生物体的体细胞或生殖细胞内染色体数目或结构的变化,称为染色体变异。染色体变异包括染色体结构变异和染色体数目变异,染色体结构变异包括染色体片段的缺失、重复、易位、倒位;染色体数目变异包括细胞内个别染色体增加或减少、细胞内染色体数目以一套完整的非同源染色体为基数成倍地增加或成套地减少。
【详解】A、由题意可得,该现象发生于同源染色体联会时,即减数分裂Ⅰ前期,A错误;
B、染色单体转变只涉及基因重组,不属于染色体变异,B错误;
C、若亲本为纯合子,染色单体这类基因重组不会导致子代发生性状分离,C错误;
D、上述过程可能导致染色体上的相关基因丢失,可能会影响受精卵的正常发育,D正确。
故选D。
4. 有些人吃苦药时,会在药里加糖,但仍然感觉很苦。下图是哺乳动物感知味觉、调节摄食相关机制的过程,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 产生苦味和甜味这两种感觉的中枢在脑干
B. 苦药里加糖,仍然感觉很苦,是因为GCbt区会抑制脑干甜味中枢
C. 猫科动物因为缺失了甜味化合物的受体编码基因,所以品尝不出甜味
D. 吃苦药产生苦觉的过程不属于非条件反射
【答案】A
【解析】
【分析】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是反射,完成反射的结构基础是反射弧,反射弧由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效应器五个部分构成。
【详解】A、大脑皮层是所有感觉的产生部位,产生苦味和甜味这两种感觉的中枢大脑皮层,A错误;
B、苦药里加糖,在GCbt产生苦的感觉,从图中可知,会正反馈作用于脑干中苦味神经元感觉更苦,同时抑制脑干中甜味神经元,故苦药里加糖,仍然感觉很苦,B正确;
C、感觉的产生需要相关物质与受体结合,猫科动物因为缺失了甜味化合物的受体编码基因,无法合成相关受体,所以品尝不出甜味,C正确;
D、反射的完成需要经过完整的反射弧,甜味和苦味分子引起大脑皮层产生相应感觉的过程没有传出神经和效应器的参与,不属于反射,D正确。
故选A。
5. 惊跳反射是人与动物在进化过程中的一种防御性反射,是机体对威胁反应的重要表征。眨眼反射是一种比较连续和持久的惊跳反射。对大鼠的角膜吹气,大鼠会不自主发生眨眼反射,此时可检测到眼眨肌产生电信号。经过训练,大鼠发生了如图所示的变化。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
A. 吹向角膜的气流引起的眨眼反射是非条件反射,神经中枢在脑干
B. 经过训练,声音信号由非条件刺激转为条件刺激
C. 如果之后声音信号反复单独出现,则声音信号将不再引起眨眼肌电信号的产生
D. 条件反射的形成使机体具有更强的预见性和适应性,条件反射是可以消退的
【答案】B
【解析】
【分析】1、出生后无须训练就具有的反射,叫做非条件反射;出生后在生活过程中通过学习和训练而形成的反射叫做条件反射。
2、无关刺激:无关刺激不引起机体产生反射;非条件刺激:非条件刺激能引起机体非条件反射。
【详解】A、据题干信息可知,对大鼠的角膜吹气,大鼠会不自主发生眨眼反射,故该反射为非条件反射,眨眼反射的神经中枢在脑干,A正确;
B、经过训练后,声音信号可以引起大鼠出现条件反射,而训练前,声音不能引起眨眼反射,所以声音信号由无关刺激转为条件刺激,B错误;
CD、条件反射建立之后,如果反复应用条件刺激而不给予非条件刺激强化,条件反射就会逐渐减弱,最后完全不出现,故条件反射必须不断的强化,否则就会消退,C正确,D正确。
故选B。
6. 蜜蜂是农作物最理想的授粉者,通常在春季繁殖,冬季抱团越冬(依靠集体产生的温度保持蜂群温度)。在农业生态系统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如图)。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 冬季期间影响蜜蜂种群密度的最主要因素是死亡率
B. ①②属于信息传递的过程
C. 蚜虫与蚂蚁的种间关系是捕食,蚂蚁和蜜蜂的种间关系是竞争
D. 在种植沙枣的区域可以通过大量养殖蜜蜂来防治蚜虫
【答案】C
【解析】
【分析】生态系统中的信息既有来自生物的,也有来自无机环境的,信息种类繁多,信息量庞大。依据信息的性质和产 生方式,生态系统中的信息可以分为物理信息、化学信息 和行为信息。生态系统中各种信息的作用不是 孤立的,而是相互制约、互为因果关系的。
【详解】A、蜜蜂是农作物最理想的授粉者,通常在春季繁殖,因此,冬季期间影响蜜蜂种群密度的最主要因素是死亡率,A正确;
B、①沙枣植株开花吸引蜜蜂,②蜜蜂跳舞吸引同伴都属于信息传递的过程,即①②属于信息传递的过程,B正确;
C、据图所示,蚂蚁不吃蚜虫,只是吃蚜虫分泌的蚜蜜,蚜虫与蚂蚁的种间关系不是捕食,属于寄生关系,C错误;
D、大量养殖蜜蜂,可减少蚂蚁的数量,减轻对瓢虫捕食的抑制作用,从而减少蚜虫的数量,D正确。
故选C。
7. 野生型大肠杆菌菌株能在基本培养基上生长,赖氨酸营养缺陷型突变菌株由于发生基因突变只能在添加了赖氨酸的培养基上生长。下图是以野生型菌株为材料,诱变、纯化赖氨酸营养缺陷型突变菌株的部分流程,数字代表培养基,A、B、C表示操作步骤。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 紫外线照射可提高突变率,获得更多的突变菌株
B. B步骤采用了稀释涂布平板法在②培养基上接种
C. ③培养基中不需要添加赖氨酸,不需要提供氮源
D. 挑取④培养基中菌落甲进行纯化培养可获得所需突变菌株
【答案】C
【解析】
【分析】由题图信息分析可知,图中首先利用稀释涂布平板法分离细菌,然后运用影印法将菌种接种到两种培养基中,分别是基本培养基、完全培养基;野生型大肠杆菌菌株能在基本培养基上生长,而氨基酸营养缺陷型菌株由于发生基因突变无法合成某种氨基酸只能在完全培养基上生长,据此利用培养基的种类便可以选择出氨基酸突变株。
【详解】A、紫外线作为物理诱变因素,用其照射可提高突变率,获得更多的突变菌株,A正确;
B、根据图②中菌落分布均匀可知,B步骤采用了稀释涂布平板法在②培养基上接种,B正确;
C、图中①②④为完全培养基,需添加赖氨酸,③为基本培养基,不能添加赖氨酸,但由于野生型菌株其它含氮物质的合成也需要氮源,所以③中应添加除赖氨酸以外的其它氮源,C错误;
D、结合图示可知,甲在基本培养基中无法生长,在完全培养基中可生长,说明甲是氨基酸缺陷型菌落,故经C过程影印及培养后,可从④培养基中挑取甲菌落进行纯化培养即可获得所需突变株,D正确。
故选C。
8. HA蛋白是禽流感病毒的重要抗原。鸡卵清蛋白是由输卵管上皮细胞中卵清蛋白基因特异性表达后分泌至输卵管内,参与构成鸡蛋清的蛋白质。下图是利用基因工程技术制备HA蛋白鸡输卵管生物反应器的过程。几种可供选择的限制酶识别序列如下,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 ①为逆转录过程,该过程需要逆转录酶、4种游离的脱氧核苷酸等组分
B. 目的基因与鸡卵清蛋白基因启动子拼接前应先在目的基因两端分别引入HindⅢ和EcRⅠ的识别序列
C. 利用PCR技术扩增目的基因时,复性温度偏低、引物特异性差均可导致产物中出现部分非目标序列
D. 基因表达载体导入受精鸡胚的胚盘可以使用显微注射法
【答案】B
【解析】
【分析】基因表达载体包括目的基因、标记基因、启动子和终止子等;启动子是一段由特殊序列结构的DNA片段,位于基因的上游,是RNA聚合酶识别和结合的部位,有了它才能驱动基因转录出mRNA,最终表达出蛋白质;终止子位于基因的下游,作用是终止转录,也是一段有特殊序列结构的DNA片段。
【详解】A、图中①以禽流感病毒RNA形成目的基因DNA过程,为逆转录过程,需要的酶是逆转录酶,逆转录合成的是DNA,需要4种脱氧核苷酸作为原料,A正确;
B、要使目的基因能够与启动子结合,目的基因应连接在启动子下游,并借助启动子启动转录过程,按照图中启动子上的箭头方向推测,在重组质粒中目的基因插入的位置位于BamHI和EcRI限制酶切位点之间,故引物应具有BamHI和EcRI限制酶识别序列,B错误;
C、PCR技术扩增目的基因时,若复性温度偏低、则可能导致引物与非目的基因序列部分配对,进而扩增出非目的基因,引物特异性差也会导致和非目的基因序列部分配对,导致产物中出现部分非目标序列,C正确;
D、受体细胞为动物细胞时通常采用显微注射法,因此基因表达载体导入受精鸡胚的胚盘可以使用显微注射法,D正确。
故选B。
9. 目前发现的双胞胎有同卵双胞胎、异卵双胞胎和“半同卵双胞胎”。一对“半同卵姐弟双胞胎”形成过程如图所示,图中染色单体分离后分别移向细胞的三个不同方向,从而分裂成a、b、c三个细胞,染色体全部来自父系的“合子”致死。其中两个细胞发育成姐弟二人。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 图中的卵子位于输卵管中,处于减数分裂Ⅱ的中期
B. 若细胞a的染色体组成为MP1,则细胞b的染色体组成为MP2
C. 图中细胞C中含有两个父系染色体组、含有Y染色体的数目为0或1或2
D. “半同卵双胞胎”的产生与透明带反应和卵细胞膜反应异常有关
【答案】C
【解析】
【分析】根据图示,半同卵双胞胎的形成过程有两个精子同时进入到一个卵细胞,受精卵中有三个染色体组;有丝分裂过程中,染色体复制,有丝分裂后期形成6个染色体组,通过三极纺锤体将六个染色体组拉开,每一极2个染色体组,其中有两极的染色体各有一组来自双亲,有一极染色体均来自父亲。细胞分裂后,其中两个细胞发育成个体。
【详解】A、正常情况下只能有一个精子细胞进入处于减数分裂Ⅱ中期的卵子,图1表示卵子的异常受精过程,此时卵子发育到减数分裂Ⅱ中期,A正确;
B、来自母系的染色体为M,来自父系的染色体为P1、P2,经过复制后,染色体进行组合,若细胞a的染色体组成为MP1,细胞c的染色体均来自父亲,其染色体组成为P1P2,细胞b的染色体组成为MP2,B正确;
C、由图可知,a细胞含有双亲染色体组各一组,且a和b发育成姐弟,若细胞c的性染色体组成为YY,则其为来自父亲的两个相同染色体组的精子结合而成的,则a和b来自父亲的染色体组成相同,a和b则发育成的个体性别相同,不会发育成姐弟,所以图中细胞C中含有两个父系染色体组、含有Y染色体的数目为0或1,C错误;
D、阻止多精入卵的两道屏障是透明带反应和卵细胞作用,该卵子与2个精子受精,表明透明带和卵细胞膜未能完全阻止多精入卵,D正确。
故选C。
10. 我国科学家利用如下图所示的液态厌氧发酵工艺,实现了高效产出乙醇和乙醇梭菌蛋白。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 乙醇梭菌以CO、CO2为主要的碳源,具有较强的固碳潜力
B. 乙醇梭菌是自养厌氧型细菌,其厌氧发酵的过程需要进行搅拌
C. 通过该工艺可高效生产清洁能源乙醇
D. 乙醇梭菌单细胞蛋白是通过发酵工程从微生物细胞中提取出来的一类蛋白质
【答案】D
【解析】
【分析】培养基是人们按照微生物对营养物质的不同需求,配制出供其生长繁殖的营养基质;根据物理性质分为固体培养基和液体培养基,培养基中一般含有水、碳源、氮源和无机盐。在提供上述几种主要营养物质的基础上,培养基还需要满足微生物生长对pH、特殊营养物质和氧气的要求。例如,培养乳酸杆菌时需要在培养基中添加维生素,培养霉菌时需将培养基的pH调至酸性,培养细菌时需将pH调至中性或微碱性,培养厌氧微生物时则需要提供无氧的条件。
【详解】A、培养基中一般含有水、碳源、氮源和无机盐,乙醇梭菌以CO、CO2为主要的碳源,具有较强的固碳潜力,A正确;
B、乙醇梭菌是自养厌氧型细菌,其厌氧发酵的过程需要进行搅拌,通过搅拌可使细菌和营养物质充分混合,提高培养基的使用效率,B正确;
C、通过该工艺高效生产清洁能源乙醇,可减少化石燃料的燃烧,C正确;
D、乙醇羧菌单细胞蛋白是通过发酵工程而生产的微生物菌体,即单细胞蛋白是微生物菌体本身,D错误。
故选D。
11. 下图为玉米组织培养的相关研究,亲本植物的基因型为Aa,A、B、C表示以亲本植物为材料进行的三种人工繁殖过程,图中融合细胞只考虑两两融合。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B过程离体细胞需将其先用体积分数为70%的酒精消毒30s后,再用次氯酸钠处理30min,最后用无菌水清洗2~3次
B. A过程获得的植株可以显著提高变异频率,是进行体细胞诱变育种和研究遗传突变的理想材料
C. B过程中,与形成薄壁细胞不同,在配制分化芽培养基时需降低2,4-D的浓度
D. 若让C过程获得的植株和亲本植株杂交,其后代中基因纯合的类型所占比例为1/3
【答案】C
【解析】
【分析】A表示利用生殖细胞得到单倍体植株;②诱导原生质体融合,B为植物组织培养,C为植物体细胞杂交。
【详解】A、B过程离体细胞需要用体积分数为70%的酒精消毒30s后,用无菌水清洗2~3次,再用次氯酸钠处理30min后,立即用无菌水清洗2~3次,A错误;
B、由于大多数单倍体植株的细胞中只含有一套染色体,染色体加倍后得到的植株的隐性性状容易显现,因此它是进行体细胞诱变育种和研究遗传突变的理想材料,提高变异频率需要物理化学等因素的处理,B错误;
C、为促进愈伤组织(由薄壁细胞组成)再分化,在配制分化芽培养基时需降低2,4-D的浓度,C正确;
D、C植株是经过亲本细胞Aa经过体细胞杂交形成的,细胞中含有同源染色体,且同源染色体可以联会,所以是可育的,其基因型是AAaa,产生的配子AA∶Aa∶aa=1∶4∶1,当其与亲本Aa(产生的配子为A∶a=1∶1)杂交时,后代纯合子AAA和aaa所占的比例为1/6×1/2+1/6×1/2=1/6,D错误。
故选C。
12. 苍耳是一种短日照植物,含有4片完全展开叶片的苍耳才有接受光周期的能力。为探究苍耳的开花调控与光周期的关系,研究人员对其进行了以下两个实验,图中光周期处理的L表示连续光照处理,D表示连续黑暗处理,除特殊说明外,均为整株处理;实验二中4株苍耳通过嫁接连在一起。一段时间后,实验一中的②③④不开花,其余均开花。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 苍耳感受光信号的物质是水溶性的光敏色素
B. 根据实验结果可知,仅靠一片叶片不足以完成光周期诱导的作用
C. 实验表明叶片感知光照信息后产生影响开花的物质,能够从嫁接部位传递给其他植株
D. 若提供合适光周期,但用闪光打断连续黑暗后不开花,则苍耳开花由连续黑暗时长决定
【答案】B
【解析】
【分析】植物的生长发育过程始终在环境因素的影响、调节下完成的。光在植物生长、发育的全过程中都起调节作用。温度、重力等其他环境因素也参与调节植物的生长发育。植物生命活动的调节有基因控制、激素调节和环境因素影响三个方面,它们相互作用、协调配合。
【详解】A、苍耳具有能感受光信号的分子,水溶性的光敏色素是其中的一种,A正确;
BC、实验一中①②与③④组比较,二者的区别是光周期处理的不同,结果只有①组开花,②③④组均不开花,说明苍耳开花需要的光周期为15L+9D;在实验二中四株苍耳通过嫁接连在一起,用15L+9D处理一株苍耳的一片叶片,其余三株苍耳均用16L+8D处理,结果均能开花,说明仅靠一片叶片能够完成光周期诱导的作用,叶片感知光照信息后产生影响开花的物质,能够从嫁接部位传递给其他植株,B错误,C正确。
D、若提供合适的光诱导周期,但在连续黑暗的时段,施加足够强度的闪光间断,苍耳则不能开花,这说明,苍耳的开花调控是由连续黑暗的时长所决定的,D正确。
故选B。
二、不定项选择题(本题4小题,每小题4分,共16分。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有的只有一个选项正确,有的有多个选项正确,全部选对的得4分,选对但不全的得2分,有选错的得0分。)
13. DNA指纹技术在案件侦破、亲子鉴定等工作中起着重要作用,如图是一幅DNA指纹技术应用图,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
A. DNA指纹技术能用于案件侦破,原因是个体的DNA的脱氧核苷酸序列具有特异性
B. 从出生到年老,每个人的DNA指纹会发生很大变化
C. 嫌疑人2体内核酸彻底水解产物有8种,受害人DNA的彻底水解产物有5种
D. 罪犯样品和怀疑对象1、2、3进行DNA指纹比对,怀疑对象2最可能是罪犯
【答案】BCD
【解析】
【分析】DNA分子的多样性和特异性:(1)DNA分子的多样性主要表现为构成DNA分子的四种脱氧核苷酸的排列顺序千变万化。(2)DNA分子的特异性主要表现为每个DNA分子都有特定的碱基序列,这也是DNA指纹的主要依据。
【详解】A、DNA分子的特异性主要表现为每个DNA的脱氧核苷酸序列各不相同,这也是DNA指纹技术能获得嫌疑人信息用于案件侦破的根本原因,A正确;
B、每个人的DNA具有稳定性,从出生到年老,DNA指纹一般不会发生变化,B错误;
C、嫌疑人2体内核酸有DNA和RNA,彻底水解产物有核糖、脱氧核糖、磷酸、A、T、C、G、U五种含氮碱基,所以共8种产物,受害人DNA的彻底水解产物有脱氧核糖、磷酸和A、T、C、G四种含氮碱基,共6种产物,C错误;
D、怀疑对象1的DNA指纹图与从受害者体内分离的样品最相似,故怀疑对象1最可能是罪犯,D错误。
故选BCD
14. 新疆利用“盐生经济植物+沙漠+盐碱地”模式生产三文鱼、澳洲大龙虾等“海鲜”并迎来大丰收。海鲜养殖后产生含盐的废水,以经济盐生植物(盐生植物具有“吸盐”功能,还可以作为青贮饲料来喂养鱼虾等)为媒介、盐碱地为载体,用于盐碱地改良。这样既能节水,又可以治理盐碱地,形成循环的盐碱地特色产业发展模式,实现改良利用双赢的目标。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
A. 盐生植物的细胞液浓度一定大于含盐废水溶液的浓度
B. 盐生植物“吸盐”过程需要大量消耗叶绿体提供的ATP
C. 盐生植物在未完全成熟时直接切碎就可以制成青贮饲料
D. 该模式遵循自生、循环、整体原理,没有体现协调原理
【答案】A
【解析】
【分析】生态工程以生态系系统的自我组织、自我调节为基础,遵循着自生(通过有效选择生物组分并合理布设,有助于生态系统维持自生能力)、循环(在生态工程中促进系统的物质迁移与转化,既保证各个环节的物质迁移顺畅,也保证主要物质或元素的转化率较高)、协调(处理好生物与环境、生物与生物的协调与平衡,需要考虑环境容纳量)、整体(进行生态工程建设时,不仅要考虑自然生态系统的规律,更要考虑经济和社会等系统的影响力)等生态学基本原理。
【详解】A、盐生植物需要从含盐废水中吸收水分,因此其细胞液浓度一定大于含盐废水,A正确;
B、盐生植物以主动运输的方式“吸盐”,消耗的ATP主要由线粒体提供,叶绿体产生的ATP主要用于暗反应产生有机物,B错误;
C、青贮饲料是未完全成熟的秸秆等通过厌氧发酵制成的,C错误;
D、该生产模式中生物组分合理布设,遵循了自生原理,青贮饲料喂养鱼虾,实现了废物利用,遵循了循环原理,实现改良利用双赢的目标,遵循了整体原理,在设计该模式时,生物与环境、生物和生物必然存在协调与适应,体现了协调原理,D错误。
故选A。
15. CD47是一种跨膜糖蛋白,可与巨噬细胞表面的信号调节蛋白结合,从而抑制巨噬细胞的吞噬作用。肺癌肿瘤细胞表面的CD47含量比正常细胞高1.6~5倍,导致巨噬细胞对肿瘤细胞的清除效果减弱。为证明抗CD47的单克隆抗体可以解除CD47对巨噬细胞的抑制作用,科学家按照如下流程进行了实验,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 对照组应设置为:巨噬细胞+正常细胞共培养体系+单克隆抗体
B. 需将脾脏中产生抗CD47抗体的B细胞筛选出来进行细胞融合
C. CD47与巨噬细胞结合后会抑制后者的抗原处理、呈递功能
D. 若实验组的吞噬指数高于对照组,则单克隆抗体有解除CD47对巨噬细胞的抑制作用
【答案】AB
【解析】
【分析】单克隆抗体制备流程:先给小鼠注射特定抗原使之发生免疫反应,之后从小鼠脾脏中获取已经免疫的B淋巴细胞;诱导B细胞和骨髓瘤细胞融合,利用选择培养基筛选出杂交瘤细胞;进行抗体检测,筛选出能产生特定抗体的杂交瘤细胞;进行克隆化培养,即用培养基培养和注入小鼠腹腔中培养;最后从培养液或小鼠腹水中获取单克隆抗体。
【详解】A、根据单一变量原则可知,应设置不加单克隆抗体的巨噬细胞和肿瘤细胞的共培养体系为对照,A错误;
B、需获取小鼠脾脏中已经免疫的B淋巴细胞,与杂交瘤细胞融合后,再进行筛选得到杂交瘤细胞,B错误;
C、CD47是一种跨膜糖蛋白,可与巨噬细胞表面的信号调节蛋白结合,从而抑制巨噬细胞的吞噬作用,抑制抗原处理、呈递功能,C正确;
D、抗CD47的单克隆抗体可以解除CD47对巨噬细胞的抑制作用,没有抗体抑制,CD47对巨噬细胞有抑制作用,因此若实验组的吞噬指数高于对照组可验证上述推测,D正确。
故选AB。
16. 融合PCR技术采用具有互补末端的引物,形成具有重叠链的PCR产物,通过PCR产物重叠链的延伸,从而将不同来源的任意DNA片段连接起来。其原理如图所示,据图分析不正确的是( )
A. 上述过程中使用的引物P2和P3的碱基需要完全互补配对
B. 可在同一个反应体系中进行甲基因和乙基因的扩增
C. 融合PCR的第一步两条链重叠部位可互为另一条链的引物,不需要另加入引物
D. 若融合PCR的第二步获得128个融合基因,理论上该过程消耗了254个引物
【答案】AB
【解析】
【分析】PCR是利用DNA在体外摄氏95°高温时变性会变成单链,低温(经常是60°C左右)时引物与单链按碱基互补配对的原则结合,再调温度至DNA聚合酶最适反应温度(72°C左右),DNA聚合酶沿着5'→3'的方向合成互补链。基于聚合酶制造的PCR仪实际就是一个温控设备,能在变性温度,复性温度,延伸温度之间很好地进行控制。
【详解】A、上述过程中使用的引物P2和P3的碱基不需要完全互补配对,只需要部分碱基互补配对即可,A错误;
B、不可在同一个反应体系中进行甲基因和乙基因的扩增,B错误;
C、结合图示可知,融合PCR的第一步两条链重叠部位即互补配对,可互为另一条链的引物,不需要另加入引物,C正确;
D、若融合PCR的第二步获得了128个融合基因,引物数目和新合成的子链数目相同,即该过程消耗了128×2-2(母链数)=254个引物,D正确。
故选AB。
三、非选择题(本题包括5小题,除标注外,每空2分,共60分。)
17. 某雌雄异株二倍体植物的花色由位于1号染色体同一位点上的基因A1、A2和A3控制,且A1、A2和A3中任何两个基因组合在一起,各基因都能正常表达,如图表示基因对花色的控制关系。分析并回答下列问题:
(1)该花色性状体现了基因通过___________从而控制该植物的花色。
(2)基因A1、A2、A3称为___________基因;基因A1、A2、A3的产生体现的基因突变特点是___________。
(3)若该植物子代出现四种表型,则亲代植株的表型为___________;白花植株的基因型有___________种。
(4)现有各种花色的植株若干,若要判断其中某一白花植株的基因型,请简要写出杂交实验的实验思路和预期结果。
实验思路: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预期结果: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控制酶的合成来控制代谢过程
(2) ①. 等位/复等位 ②. 不定向性
(3) ①. 橙花和紫花 ②. 3/三
(4) ①. 实验思路:让该白花植株与红花植株杂交,观察并统计子代的表型及比例 ②. 预期结果:若子代全为橙花,则白花基因型为A2A2;若子代全为紫花,则白花基因型为A3A3;若子代橙花:紫花=1:1,则白花基因型为A2A3
【解析】
【分析】题图分析,该花色性状体现了基因通过控制酶的合成来控制代谢过程从而控制该植物的花色,花色分别为橙花A1A2、紫花A1A3、红花A1A1和白花A2A2、A3A3、A2A3。
【小问1详解】
据图可知,该花色性状体现了基因通过控制酶的合成来控制代谢过程从而控制该植物的花色,这体现了基因对性状的间接控制过程。
【小问2详解】
基因A1、A2、A3位于1号染色体同一位点上,故称为复等位基因;基因A1、A2、A3是基因突变产生的,体现了基因突变的不定向性。
【小问3详解】
若该植物子代出现四种表型,可对应的子代四种基因型只能是:A1A2(橙花)、A1A3(紫花)、A1A1(红花)和A2A3(白花),则亲本植株为橙花(A1A2)和紫花(A1A3)。白花植株有A2A2、A3A3、A2A3三种。
【小问4详解】
若要判断某一白花植株的基因型,可将该白花植株与红花植株(A1A1)杂交,观察并统计子代的表型及比例。若子代全为橙花(A1A2),则白花基因型为A2A2;若子代全为紫花(A1A3),则白花基因型为A3A3;若子代橙花(A1A2):紫花(A1A3)=1:1,则白花基因型为A2A3。
18. 土壤盐碱化是我国最严重的生态环境问题之一,严重影响着农业生产。其中苏打盐碱地由于其含盐量高、高pH胁迫以及土壤通透性差,致使植物难以生长。水稻是我国主要的粮食作物之一,其生存能力强,盐碱地种植水稻是一项实现盐碱地资源高效利用的有利措施,可达到恢复生态与发展粮食经济的双重目的。据此,我国研究人员探究了苏打盐碱胁迫对水稻光合特性的影响,结果如下表,根据结果回答以下问题:
(1)水稻叶片叶绿素含量测定时,可先提取叶绿体色素,再进行测定。提取叶绿体色素时,选择___________作为提取液
(2)该实验的自变量为___________,气孔导度是否为该实验中净光合作用速率的限制因素?___________(填“是”或“否”)。判断依据是___________苏打盐碱胁迫与叶绿素含量的关系是___________。
(3)脱落酸在植物应对环境胁迫中发挥重要的作用,为探究脱落酸(ABA)对水稻抗性的影响,科学家以D-4和J-51两种品系的水稻为实验材料,进行了一系列实验,结果如图。活性氧物质包括超氧自由基、H2O2等,活性氧的过量积累会对植物体造成多方面的损伤,能破坏植物体内的蛋白质、膜质、DNA、RNA等,同时植物体内的其他细胞组分也受到严重损伤,导致植物的多个生理代谢紊乱。
某同学认为ABA能提高水稻对苏打热碱的通的抗性和苏打盐碱水田中水稻的产量,据图分析他得出此结论的依据是_____________.推测ABA的作用机理为____________,从而提高水稻的耐受性。
【答案】(1)无水乙醇
(2) ①. 苏打盐碱胁迫程度 ②. 否 ③. 苏打盐碱胁迫下,气孔导度比正常组低,但胞间CO2浓度比正常组高 ④. 负相关
(3) ①. 在苏打盐碱胁迫条件下,ABA可以提高D-4和J-51两种品系的水稻幼苗存活率,提高叶绿素的含量,促进光合作用的进行,降低超氧阴离子含量和H2O2含量,减少活性氧的过量积累对植物体造成多方面的损伤 ②. ABA的作用机理为降低超氧阴离子含量和H2O2含量,减少活性氧的过量积累对植物体造成多方面的损伤
【解析】
【分析】分析题意和表格可知,该实验的自变量为苏打盐碱胁迫程度,因变量为叶绿素的含量、净光合作用速率、气孔导度、胞间CO2浓度和产量。
【小问1详解】
叶绿体中的光合色素易溶于无水乙醇,因此用乙醇作为提取液。
【小问2详解】
分析题意和表格可知,该实验的自变量为苏打盐碱胁迫程度;由表格数据可知,在苏打盐碱胁迫下,气孔导度比正常组低,但胞间CO2浓度比正常组高,说明气孔导度不是该实验中净光合作用速率的限制因素。分析表格数据可知,在苏打盐碱胁迫下,叶绿素a和叶绿素b的含量都比正常组低,并且随着苏打盐碱胁迫的程度越高,叶绿素a和叶绿素b的含量越低,由此可知,苏打盐碱胁迫与叶绿素含量为负相关的关系。
【小问3详解】
分析题图,在苏打盐碱胁迫条件下,ABA可以提高D-4和J-51两种品系的水稻幼苗存活率,提高叶绿素的含量,促进光合作用的进行,降低超氧阴离子含量和H2O2含量,减少活性氧的过量积累对植物体造成多方面的损伤,由此可知,ABA能提高水稻对苏打盐碱胁迫的抗性和苏打盐碱水田中水稻的产量。由此推测ABA的作用机理为降低超氧阴离子含量和H2O2含量,减少活性氧的过量积累对植物体造成多方面的损伤,从而提高水稻的耐受性。
19. 在我国农村面临着耕地荒废严重、居民集中安置点环境污染加重、废物再利用率低、产业结构单一等比较突出的问题,农村综合发展型生态工程建设需要加快脚步。图为某区域农村生态工程建设示意图,请分析回答下列问题:
(1)根据如图分析,人、农作物、牲畜和鱼之间由捕食关系建立的营养结构示意图可表示为___________。
(2)与传统农业生态系统相比较,该生态工程以___________(填“种植业”“养殖业”或“沼气”)为核心工程进行建设,实现了对能量的多级循环利用,提高了能量的___________。
(3)沼气工程的优点有___________(至少答出两点)。
(4)从能量流动的角度分析,稻田除虫、除草的意义是___________。
【答案】(1) (2) ①. 沼气 ②. 利用率
(3)发展沼气,提供燃料;集中处理废物,减少环境污染;发展多种经营,经济收入。
(4)合理调整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关系,使能量持续高效流向对人类最有益的部分。
【解析】
【分析】生态工程以生态系系统的自我组织、自我调节为基础,遵循着自生(通过有效选择生物组分并合理布设,有助于生态系统维持自生能力)、循环(在生态工程中促进系统的物质迁移与转化,既保证各个环节的物质迁移顺畅,也保证主要物质或元素的转化率较高)、协调(处理好生物与环境、生物与生物的协调与平衡,需要考虑环境容纳量)、整体(进行生态工程建设时,不仅要考虑自然生态系统的规律,更要考虑经济和社会等系统的影响力)等生态学基本原理。
【小问1详解】
该生态系统中,食物链和食物网的起点是生产者(农作物),终点是不被捕食的最高营养级(人),根据其中的捕食关系可构建营养结构示意图如下:
【小问2详解】
结合题图可知,与传统农业生态系统相比较,该生态工程以沼气为核心工程进行建设,实现了对能量的多级利用,提高了能量的利用率。
【小问3详解】
沼气工程的优点有:发展沼气,提供燃料;集中处理废物,减少环境污染;发展多种经营,经济收入。
【小问4详解】
从能量流动的角度分析,稻田除虫、除草的意义是合理调整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关系,使能量持续高效流向对人类最有益的部分。
20. 某化工厂的污水池中有一种有害的难以降解的有机化合物X,研究人员用化合物X、磷酸盐、镁盐以及微量元素等配制培养基,成功筛选得到能高效降解X的细菌(目的菌),实验的主要步骤如图所示(含化合物X的培养基不透明)。回答问题:
(1)培养基中加入化合物X作为唯一碳源的目的是___________。
(2)实验过程中获得纯净“目的菌”的关键是___________。实验人员应该挑取图2乙中___________菌落重复图1所示实验过程,将固体培养基得到的目的菌重复多次上述图1过程的目的是___________。
(3)图2甲所示接种方法是平板划线法,1是起始区,在图中___________(填图中序号)区域更易获得单菌落。
(4)实验人员将一段人工合成的DNA转入大肠杆菌,使大肠杆菌产生能降解化合物X的酶(酶Y),为了比较酶Y与天然酶(酶W)降解X能力的差异,利用含有一定浓度化合物X的固体培养基进行实验,请写出简要实验思路:___________。
【答案】(1)筛选目的菌
(2) ①. 防止杂菌污染 ②. 透明圈直径大(有透明圈) ③. 纯化目的菌株
(3)5 (4)在含有一定浓度X的培养基上,A处滴加含酶Y的缓冲液,B处滴加等量的相同浓度的天然酶(酶W)的缓冲液。一段时间后测定透明圈的直径。
【解析】
【分析】题意分析,该实验的目的是筛选出高效降解化合物X的细菌,在以化合物X为唯一碳源的培养基中只有能降解化合物X的微生物才能以化合物X为碳源生长繁殖,不能利用化合物X的微生物因缺乏碳源,无法生长繁殖。
【小问1详解】
本实验的目的是“筛选到能高效降解化合物X的细菌”,因此培养基中加入化合物X作为唯一碳源,目的是为了筛选目的菌。
【小问2详解】
获得纯净“目的菌”的关键是无菌技术,防止外来杂菌入侵。含化合物X的培养基不透明,当化合物X被分解后,会出现透明圈,因此应该挑取图2乙中透明圈直径大的菌落重复图1所示实验过程,将固体培养基得到的目的菌重复多次上述实验的目的是对菌种进行纯化。
【小问3详解】
图2甲所示接种方法是平板划线法,1是起始区,且随着连续划线的进行,细菌数量逐步得到稀释,因此,在划线的末端5处更容易获得单菌落。
【小问4详解】
为了比较酶Y与天然酶(酶W)降解X能力的差异,该实验的自变量为酶的种类,因变量为降解X能力,可用透明圈的直径来表示,其他为无关变量,应保持相同且一致,故实验步骤为:在含有一定浓度X的培养基上,A处滴加含酶Y的缓冲液,B处滴加等量的相同浓度的天然酶(酶W)的缓冲液。一段时间后测定透明圈的直径。
21. 研究人员将黑曲霉菌高产糖化酶基因导入毕赤酵母GS115中,构建能直接利用淀粉的工程菌,该过程所用质粒(仅示部分结构)如图1所示。图2是高产糖化酶基因及PCR扩增后的示意图(仅示部分碱基),甲、乙、丙和丁为引物。请回答下列问题。
(1)______是培育直接利用淀粉的工程菌的核心步骤。
(2)获取目的基因需要利用PCR技术扩增目的基因,应选用的引物组合为________,并在其_______(填“5'”或“3'”)端添加限制酶切割位点。A为扩增后添加限制酶切割位点,则图中A处的碱基序列应为________。
(3)毕赤酵母GS115是一种组氨酸营养缺陷型微生物,自身不能合成生长必需的组氨酸,并且对氨苄青霉素敏感,因此可最好利用________的培养基(不含淀粉)筛选导入高产糖化酶基因表达载体的毕赤酵母GS115(重组细胞),再将筛选出的细胞转接至含_____的培养液(含淀粉)中进行发酵产酶性能测定。
【答案】(1)构建基因表达载体
(2) ①. 乙、丙 ②. 5' ③. 5'-TCTAGA-3'
(3) ①. 不含组氨酸且含有氨苄青霉素 ②. 甲醇
【解析】
【分析】PCR需要的条件:模板、Taq酶及引物和四种游离的脱氧核苷酸(原料);构建基因表达载体是基因工程技术中最为重要的一步,需要限制酶(“基因剪刀”)、DNA连接酶(“基因针线”)等工具。
【小问1详解】
构建基因表达载体是基因工程技术中最为重要的一步,是基因工程的核心步骤;
【小问2详解】
因为DNA聚合酶只能沿5'→3'沿伸,因此引物应与3'端结合,因此应选择引物组合为乙和丙,在5'端添加限制酶切割位点;由图1可知,该目的基因应插入甲醇诱导型启动子与终止子之间,不能选用限制酶PstⅠ,因其会破坏复制原点,限制酶BamHⅠ会破坏目的基因,故应选择限制酶XbaⅠ,故A处的碱基序列应为5'-TCTAGA-3';
【小问3详解】
由于毕赤酵母GS115是一种组氨酸营养缺陷型微生物,自身不能合成生长必需的组氨酸,因此可利用不含组氨酸且含有氨苄青霉素的基础培养基(不含淀粉)初步筛选导入高产糖化酶基因表达载体的毕赤酵母GS115,由于质粒上含有甲醇诱导型启动子,所以再将筛选出的细胞转接至含甲醇的培养液(含淀粉)中进行发酵产酶性能测定。
处理
叶绿
素a
叶绿
素b
叶绿
素a/b
净光合作用速率
[μml/(m2·s)]
气孔导
度[μml/(m2·s)]
胞间CO2浓度
(μL/L)
产量
(g/盆)
对照组
1.05
0.18
578
22.08
1068.63
316.61
109.19
轻度胁迫
0.95
0.16
6.01
2018
1045.28
332.40
93.98
中度胁迫
0.90
0.12
7.34
15.45
996.52
338.85
71.46
重度胁迫
0.82
0.08
10.42
10.81
952.12
343.44
53.48
2024安徽省A10联盟高二下学期6月月考试题生物含解析: 这是一份2024安徽省A10联盟高二下学期6月月考试题生物含解析,共28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非选择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2024南阳六校高二下学期6月月考试题生物PDF版含解析: 这是一份2024南阳六校高二下学期6月月考试题生物PDF版含解析,共14页。
2024兰州一中高二下学期3月月考试题生物含解析: 这是一份2024兰州一中高二下学期3月月考试题生物含解析,共26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