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课 秦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 课件--2025届高三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一轮复习(选必融合)
展开
这是一份第3课 秦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 课件--2025届高三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一轮复习(选必融合),共40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备考引领,阶段特征,秦朝暴政与速亡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考点一 军事统一:统一六国和开疆拓土
视角1 秦人统一的原因、举措和影响史料一 秦人所以能收成功之利,则(一)它地处西垂,开化较晚,民风较为诚朴。(二)三晋地狭人稠,秦地广人稀,秦人因招致三晋之民,使之任耕,而使自己之民任战。(三)又能奉行法家的政策,裁抑贵族的势力,使能尽力于农战的人民,有一个邀赏的机会。该是其最重要的原因。——吕思勉《吕著中国通史》据史料一,概括秦人统一六国的原因。(4分)答案:民风诚朴;招民耕种,发展生产;奉行法家,奖励耕战。(4分)
史料二 秦始皇又增派援军,终于征服了越族,建置了南海、桂林、象三郡。……秦在统一过程中,派遣数十万内地人民到南方去戍守,把中原人民的先进生产技术和生产工具带到南方。南北劳动人民在共同开发南方边地的过程中,修通了道路,特别是修凿了灵渠,使长江水系同珠江水系连结起来。——朱绍侯等《中国古代史》根据史料二,概括秦始皇为统治越族地区采取的具体举措,并结合所学,分析由此带来的积极影响。(8分)答案:具体举措:军事征服、设置三郡、迁民戍守、通畅交通。(4分)影响:促进南方地区的开发与发展;促进民族间的交往交流交融;促进国家统一。(4分)
【解析】材料中对比关东六国,秦国的选官用官并非主要依据宗族血缘身份,而是才能,政策较为实用,即官僚政治色彩浓厚,故选A项。材料反映的是秦国注重能力,使用不同地区的人才,用人政策相对稳定,排除B项;春秋战国时期,宗法制逐步瓦解,排除C项;D项材料中未体现,且与史实不符,关东六国也多有变法。
1. (2023湖南高考)战国时期,关东六国国君任相多用其宗族及国人。数代秦王所用秦相,商鞅为卫人,楼缓为赵人,张仪、魏冉、范雎为魏人,蔡泽为燕人,吕不韦为韩人,李斯为楚人。据此可推知( )A. 秦国官僚制相对完善B. 秦国用人政策不断改变C. 六国严格遵行宗法制D. 法家人物在六国遭排挤
考点二 制度统一:建立中央集权制度
【观点】 (钱穆《国史大纲》)秦人统一,此期间有极关重要者四事:一、为中国版图之确立(秦并六国,分建四十二郡,造成此下二千年中国疆域之大轮廓)。二、为中国民族之抟成(春秋时代华夷杂处之局,逐渐消融,而成“车同轨,书同文,行同伦”之社会)。三、为中国政治制度之创建(封建制破弃,郡县制成立,平民、贵族两阶级对立之消融)。四、为中国学术思想之奠定(此就态度倾向而言,一曰大同观,二曰平等观,三曰现实观)。
1. 皇帝制度:决策系统
2. 三公九卿制:中央政府
【认识】 廷议制度是中国封建社会统治阶级内部的一种“民主”制度,在一定程度上保障决策合理性。廷议制度虽对君主权力有一定制约,但其作用有限,廷议结果是否被采纳,仍然取决于君主意志。
3. 郡县制:地方行政区划
【比较】分封制与郡县制
【辨析】 君主专制和中央集权君主专制:指一个人或者少数人独裁的政权组织形式,体现为地位终身制和皇位世袭制。其主要特征是皇帝个人专断独裁,集国家最高权力于一身,从决策到行使军政财等大权具有很大独断性和随意性。中央集权:针对中央和地方的关系,是一种国家行政管理体制,与地方分权相对。其特点是全国军、政、财等大权都归属中央,地方必须听命于中央。
【特点】 秦朝中央集权制度①以皇权为中心:三公九卿分工严密,各司其职,但都围绕皇权来设置和运转。②体现“家天下”,家国同构:如“九卿”中奉常、宗正、郎中令、少府等就是为皇室专设和服务的。③形成中央垂直管理地方的形式:地方绝对服从中央,最后集权于皇帝。④实行官僚政治:采用俸禄制,官位概不世袭,重要官吏由皇帝任免、调遣。
4. 其他统一制度和措施
【辨析】 赋役、赋税、田赋、丁税、徭役
【概念】 乡里制度指中国古代县以下的各级基层行政区划的制度。拥有编排户口、宣布教化、督催赋税、摊派力役、传递政令、维持治安、兼理司法的职权。乡里制度具有宗法性与行政性的高度整合。先秦是中国乡里制度的起源时期,经过长期的演变逐步由秦汉的乡官制变成后世的职役制。
【比较】 驰道、直道、五尺道
5. 民族关系和对外关系
6. 认识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建立的意义
【理解】 “周秦之变”①最高权力由分散到集中:由商周天子权力不集中到秦朝专制独裁的皇帝制度。②地方权力由独立到集权:由独立性较强的诸侯分封制到集权于中央的郡县制。③权力执掌由贵族到官僚:由商周时期的世官制到秦朝由皇帝任命的官僚执掌。
视角2 统一业绩的影响(2021浙江高考节选)史料 秦并海内,兼诸侯,南面称帝,以养四海。天下之士斐然乡风。若是者何也?曰:近古之无王者久矣。周室卑微,五霸既殁,令不行于天下,是以诸侯力政,强侵弱,众暴寡,兵革不休,士民罢敝。今秦南面而王天下,是上有天子也。既元元之民冀得安其性命,莫不虚心而仰上。——司马迁《史记》根据史料和所学知识,概括“元元之民”“莫不虚心而仰上”的原因。从统一多民族国家的角度,阐述“秦并海内”和“大一统”政体建立的意义。(4分)答案:原因:战国时代频繁的战争给人民带来无穷灾难,秦的统一顺应民心。(2分)意义:开创中华民族国家统一的新纪元,奠定中国统一多民族中央集权国家的基本疆域,“大一统”政体为中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和巩固奠定了基本格局。(2分)
视角3 统治思想(2019天津高考节选)史料 万乘之主,有能服术行法……其兼天下不难矣。故治民无常……法与时转则治,治与世宜则有功。是故诸侯之博大,天子之害也……万物莫如身之至贵也,位之至尊也,主威之重,主势之隆也。——《韩非子》依据史料,概括韩非子“兼天下”思想的特点。结合所学知识,简述秦在实践法家思想上的成败。(7分)答案:特点:强调法、术、势的作用;主张以法治国、法随时变;宣扬君权至上。(3分)成败:秦奉行法家思想,富国强兵,进行统一战争结束割据局面,建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开创统一多民族国家。秦朝推行严刑峻法,实施暴政,迅速灭亡。(4分)
视角4 秦朝户籍管理史料 秦国自商鞅变法以后,更加强了户口调查登记制度,地方官员每年都要将载有人口数字的“计籍”送中央汇总。《商君书》载:“四境之内,丈夫女子,皆有名于上,生者著,死者削”,并强调“强国知十三数……老、弱之数,官、士之数,以言说取食者之数,利民之数,马、牛、刍藁之数”。……这套户口登记、统计和上报制度也随之推行到了全国。秦代的户口、土地的调查登记,是首先让本人或户主申报。申报之后,也还有官府审验等程序。秦代的户口调查登记已经包括了职业、居所、爵位、年龄(或身高)、财产等项内容。——陈锋《中国古代户籍制度与人口税的演进》根据史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秦户口调查登记制度的特点。(8分)答案:特点:地方官办理,中央总控;涉及范围广,包括全国男女;自己申报与政府审核验印相结合;内容全面细致,指导思想明确。(8分)
【解析】商鞅变法后秦国逐渐建立了集权统治,推动国家组织人力、物力、财力开展大规模的经济建设,故选D项;春秋战国,井田制遭破坏,封建土地私有制逐步确立,公田制度受到破坏而非完善,排除A项;秦汉时期铁农具得以普及,排除B项;秦统一六国后修筑驰道、直道,加强了交通运输,排除C项。
2. (2019全国卷)战国后期,秦国建造了一批大型水利工程,如郑国渠、都江堰等,一些至今仍在发挥作用。这些工程能够在秦国完成,主要是因为( )A. 公田制度逐渐完善 B. 铁制生产工具普及C. 交通运输网络通畅 D. 国家组织能力强大
3. (2022河北高考)有学者研究简牍发现,秦代上级机构向下级机构下达的行政文书中通常有“书到相报,不报,追”等字样,郡向属县下发文书时也特别要求“别书相报……”,汉代同类文书则不再额外强调。这说明( )A. 秦代集权体制有其限度B. 汉代官吏管理水平提高C. 汉代交通利于文书传递D. 秦汉治国思想发生转变
【解析】 据材料及所学知识可知,秦朝时期,上级向下级下达的行政文书常有不能送达的情况,而汉代“不再额外强调”,说明这类文书基本都能送达,反映了汉代集权体制强于秦代,故选A项。材料只涉及文书传递,排除B项;交通只是一方面,如执行力也很重要,排除C项;治国思想与文书传递没有直接关系,排除D项。
4. (2021浙江高考)秦兵马俑造型精美,比例匀称,神态逼真,威武雄壮的军阵生动再现了秦统一中国的磅礴气势。秦兵马俑大型艺术群塑体现了( )A. 和当地的自然环境和谐地融为一体B. 实用性与装饰性精确巧妙地结合C. 鲜明的民本意识和高超的表现技巧D. 高度概括和细腻写实的艺术手法
【解析】秦兵马俑大型艺术群塑体现了高度概括和细腻写实的艺术手法,真实地刻画秦军的风采,形象地展示秦朝军队的兵种、编制和武器装备的情况,生动地再现了两千多年前秦军的磅礴气势,是我国雕塑艺术史上的一枝奇葩,故选D项。
考点三 秦朝暴政与速亡和全面认识大一统国家治理
【迁移】 秦朝短命而亡对后世的影响①儒家地位的逐步提升,如汉武帝把董仲舒改造后的儒家思想作为王朝的正统思想。②民本思想的有限回归,如西汉初年采用黄老无为学说,实行休养生息政策。③君主权力的适度制约,如西汉初年丞相位高权重,对皇权有一定制约。④民族问题的羁縻政策,对民族地区政治现状采取宽容、默认、分化。
2. 全面认识大一统国家治理
视角5 “大一统”内涵的变化史料 由于夏、商、西周朝代的共主与各诸侯国都是作为相对独立的政治行为体并列存在,使得该时期的大一统主要体现在土地、民心层面,而秦统一六国则最终实现了制度层面的天下大一统。在此过程中,尽管历次朝代更迭都会出现土地及民心层面的天下分裂,但伴随着民族文化的碰撞与融合,也使得土地范围从中原地区不断向四方扩展,民心也更加凝聚到对共主的认同上,并在最终经历过春秋战国的重重洗礼之后实现了制度层面上从统一礼仪向建立秦朝中央集权体制的飞跃。——王宣华《先秦中原文化区域“大一统”秩序观及当代价值探析》
根据史料,指出先秦至秦朝时期“大一统”内涵的变化,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导致其变化的原因。(8分)答案:变化:由土地和心理层面的统一到制度层面的统一;从天下共主到中央集权(或分封制到郡县制)。(4分,言之有理即可)原因:封建经济的发展,各地区经济联系的加强;民族交融推动国家认同感的增强;中原文化传播的影响;法家思想的影响;中央集权体制建立的推动。(任答两点,4分)
相关课件
这是一份秦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 课件--2025届高三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一轮复习(选必融合),共30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政治制度,官员的选拔与管理,法律与教化,引经注律,民族关系,典属国等,大鸿胪,基层治理与社会保障,常平仓,理解记忆2分钟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第3课 秦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 课件--2024届高三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一轮复习(选必融合),共15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时空观念,历史解释,秦的统一,2区别,秦朝的暴政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第3讲 秦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 课件--2024届高三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一轮复习(选必融合),共29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多民族,统一多民族国家,中央集权,专制主义,皇权与相权,中央与地方,封建国家,皇帝独尊,皇权至上核心,皇位世袭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