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课 从隋唐盛世到五代十国 课件--2025届高三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一轮复习
展开【观点】 秦始皇创秦制,为汉以后各朝所沿袭,隋文帝创隋制,为唐以后各朝所遵循,秦、隋两朝都有巨大的贡献,不能因为历年短促,忽视它们在历史上的作用。(范文澜《中国通史简编》)
【原因】 大运河开凿的客观条件①国家统一,社会秩序逐步稳定。②江南经济地位不断提高,政治中心在北方。③社会经济得到初步恢复和发展,具备了物质条件。④中央集权加强,能够组织大规模人力和物力。⑤利用旧有的人工运河和天然河道。【归纳】 隋朝和秦朝主要相似之处①都是结束长期分裂实现大一统的王朝。②都开创了政治制度并对后世产生深远影响。③都兴建举世闻名的大工程。④都是短暂统治,因暴政被农民起义推翻。⑤继承的都是长期的强盛的大一统王朝。
2. 民族关系(选必1第11课)
视角1 隋朝大运河史料 隋朝南北统一,再建统一的中央集权封建国家,加强了封建国家对人力、物力的控制。隋炀帝即位后,开通了以东都洛阳为中心,北起涿郡,南到余杭的大运河。一方面,开运河是为了巩固隋封建政权的需要,通过运河直达江淮,从而加强了洛阳与江南地区的联系,以进一步控制江南。另一方面,江南地区“鱼盐杞梓之利,充仞八方;丝绵布帛之饶,覆衣天下”。关中和河洛地区的物资不足以供应隋中央政府的需要,须转运南方的物资。运河开通后,连接了海河、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五大水系,全长2 500多公里,是世界上最雄伟的工程之一。——朱绍侯、齐涛等《中国古代史》
根据史料,概括隋朝大运河开通的原因。(2分)答案:隋朝的国家统一;中央集权封建国家可集中力量兴建大型工程;为了加强对南方的有效控制,巩固统治;适应南方经济地位提高的趋势,保障中央政府的物资供应。(任答两点,2分)
【解析】据材料“逋亡奸伪无所容足”“而朝廷官寺、民居市区不复相参”,可以看出从管理的角度来设计都城,故选C项。A项与材料无关,主要表现在两宋时期;城建不适合交通和商业,排除B、D两项。
1. (2012福建高考)《隋都城图》题记:“畦分棋布,闾巷皆中绳墨,坊有墉(墙),墉有门,逋亡奸伪无所容足。而朝廷官寺、民居市区不复相参,亦一代之精制也。”由此可见,隋都城的设计重在( )A. 打破市坊的空间界限B. 便利居民的交通出行C. 加强官府的严格控制D. 促进城市的商业活动
2. (2023山东高考)下图为西汉与隋京畿区示意图。与西汉相比,隋京畿区的变动是为了( )A. 减少制度变革阻力B. 拓宽财政收入来源C. 促进中原地区民族交融D. 缓解关中地区经济压力
【解析】从图中可看出,隋京畿区相对于西汉出现了明显东移的趋势。这是由于两汉以来,随着关中地区土地的开垦,水土流失日益严重,土壤肥力下降,可耕地减少,已无法养活日益增加的人口,于是隋通过京畿区的东移,将京畿重心逐渐转向以洛阳为中心的黄河中下游地区,这样可以缓解关中地区的经济压力,D项正确;制度变革的阻力主要来自旧势力,京畿区的东移与旧势力没有必然联系,A项错误;以洛阳为中心的黄河中下游地区在汉代和隋代均为国家财政收入的来源地,B项错误;民族交融不属于主观目的,C项错误。
考点二 唐朝繁荣与民族交融
2. 唐朝经济和教育发展(选必2相关内容)
3. 民族交融(融入选必1第11课)
【概念】 羁縻政策中国古代封建王朝管理边疆民族的一种常用政策。“羁”就是用军事和政治手段加以控制,“縻”就是以经济和物质利益给以抚慰。涉及区域在政治上隶属于中央王朝,在经济上有朝贡义务,其余由少数民族自治。羁縻体现因俗而治的一面,也体现与中原体制一体化的一面,是统一多民族国家形成过程中的一种补充治理方式。历史表现有汉朝属国、南朝左郡、唐朝羁縻府州县、明朝羁縻卫所、明清西南土司。
视角2 唐朝币制改革(2015全国卷)史料 从秦朝铸造“半两”钱开始,铜币主要以重量为名。汉代的“五铢”钱,“重如其文”,直到隋代,都被视为标准性的钱币。由于盗铸、剪凿良币以取铜等原因,钱币实际重量与钱币上铭文不符的现象时常发生。隋末,劣币盛行,“千钱初重二斤,其后愈轻,不及一斤”。币值混乱,影响流通。针对这种情况,武德四年(621)唐高祖下诏铸“开元通宝”钱,即在钱币上铸“开元通宝”字样(或识读成“开通元宝”),大小仿汉“五铢”,称作一文,亦称一钱,每十钱重一两。“新钱轻重大小最为折衷,远近甚便之”。这成为衡法由十六进位制变为十进位制的关键。“钱”取代“铢”成为“两”以下的重量单位。此后历代钱币均称“通宝”或“元宝”,钱币上不再标识重量。宋代以后,使用皇帝的年号作为钱名逐渐成为常制,如“熙宁通宝”“光绪元宝”等。——彭信威《中国货币史》等
根据史料,指出唐代币制改革的主要内容,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唐代币制改革的意义。(15分)答案:内容:推动了衡法向十进位制转变;不再直接以钱币重量体现币值。(6分)意义:终止了五铢钱长期流通的历史,开启了新的货币体系;币值与钱币重量脱钩,为非金属货币产生创造了条件;方便了流通,有利于商品经济的发展;为年号钱的出现奠定了基础。(9分)
视角3 唐代民族贸易(2022北京高考)史料一 唐与突厥互市,“以金帛市马”“以助军旅”,唐马“既杂胡种,马乃益壮。天宝后,诸军战马动以万计”“秦、汉以来,唐马最盛”。唐代驿制“凡三十里一驿,天下凡一千六百三十有九所”,各驿站的官马多至75匹、少至8匹,“冠盖相望,邮驿继踵”。士庶也喜骑马出行,“贵贱所行,通鞍马而已”。马球蔚然成风,太宗“闻西蕃人好为打球,比亦令习”。史料二 突厥、回纥与唐朝进行绢马贸易,规模巨大。回纥“每一马易四十缣(注:细绢),动至数万匹”,除自身消费外,还将多余的绢帛通过中间商人不断向西销售。突厥、回纥还开始建设据点聚积物资,突厥毗伽可汗“欲修筑城壁,造立寺观”。回纥最初“风俗朴厚”,获得唐朝厚利后,登里可汗“筑宫殿以居,妇人有粉黛文绣之饰”。
以绢马贸易为例,阐述唐代农耕与游牧民族互动的影响。(9分)答案:引入突厥马种,改良了中原马匹质量,壮大了唐的骑兵部队。随着马匹数量的增加,驿递得到发展。社会风气随之转变,士庶也喜骑马出行,马上运动兴起。少数民族获得大量织物,同时通过中间贸易获得财富。少数民族逐渐与汉族交融,吸收汉文化,社会上层建造宫殿以居住,贵妇粉饰装扮。整体而言,农耕与游牧民族互动促进了民族交融交往交流。(9分)
【解析】①反映了政治开明,④反映了社会安定。根据材料要求,①④直接反映了“贞观之治”的特点,C项正确;②反映了经济发达,③反映了文化繁荣,②③直接反映了“开元盛世”的特点。
3. (2023北京高考)“贞观之治”与“开元盛世”是对唐代两个重要时期的赞誉。一般认为,“贞观之治”更强调政治开明、社会安定;“开元盛世”更强调经济发达、文化繁荣。以下诗文能够直接反映“贞观之治”特点的有( )①“君臣相得”“乐闻直谏” ②“小邑犹藏万家室”“公私仓廪俱丰实” ③“五尺童子,耻不言文墨” ④“商旅野次,无复盗贼,囹圄常空”A. ①③ B. ②④C. ①④ D. ②③
4. (2023江苏高考)唐《杂令》规定,公私借贷可自行签订契约,官府不干涉,但利息总量不得超过本金一倍。唐敬宗发布敕文,对“出利过本两倍”的私债,官府不负责追讨超过法定利率的债务。由此可知唐朝( )A. 暂时放松重农抑商的政策B. 禁止民间的资本性借贷活动C. 保障借贷主体和适当权益D. 通过法律手段调整人身关系
【解析】“利息总量不得超过本金一倍”“不负责追讨超过法定利率的债务”,体现了唐朝对借贷商业活动的适度把控,对借贷双方均有保护和限制,故C项正确。材料与重农抑商政策无关,排除A项;B项“禁止”与材料表述不符;人身关系一般指与人身不可分离而无直接财产内容的社会关系,材料未涉及,排除D项。
5. (2023福建高考)吐鲁番出土的一批质库账历,记录了唐代长安普通居民的质典活动:他们为了借钱,抵押旧衣衫、铜镜等日常物品,并在赎回时支付本息。这批账历可用来说明当时长安( )A. 对外联系频繁 B. 商品经济活跃C. 汇兑业务发达 D. 阶层分化严重
【解析】这些质库账历主要记录唐代长安普通居民的质典活动,说明当时存在大量的借贷现象,这自然是商品经济活跃的表现,故选B项。这些借贷现象主要是在当地进行,排除A项;材料属于借贷业务,而不是汇兑业务,排除C项;D项与材料主旨不符。
6. (2023湖北高考)唐代初期,太宗称:“我今为天下主,无问中国及四夷,皆养活之。不安者,我必令安;不乐者,我必令乐。”由于边远诸族聚居地生产相对落后,无法执行内地赋役标准,朝廷依据实情实施轻税政策,如建中元年(780)规定:“诸边远州有夷僚杂类之所,应输课役者,随事斟量,不必同之华夏。”上述材料集中体现了唐朝( )A. 采取灵活政策促进民族交往B. 重视边境民族地区的社会治理C. 调整经济政策推动区域发展D. 坚持推行因俗而治的民族政策
【解析】唐朝根据各地生产力发展的不同,采取不同的赋税标准,体现了唐朝采取灵活政策促进民族交往,故选A项;材料主要涉及税收问题,而非社会治理,排除B项;材料重心是民族赋税问题,“推动区域发展”不得而知,排除C项;“因俗而治”是指社会风俗,排除D项。
考点三 安史之乱、黄巢起义和五代十国
【观点】 藩镇割据并不等同藩镇全部割据藩镇中真正比较稳定地维持割据状态的,只有河北地区的三个藩镇;唐朝后期设在北部、西部和中原的藩镇,基本只能算是半割据;南方的藩镇,不但不割据,反而在绝大部分时间里听命于中央,源源不断地向朝廷供给粮食财物。(张帆《安史之乱与藩镇割据》)
【图解】 隋唐五代十国兴衰
视角4 唐朝地方治理(2018海南高考)史料 710年,唐睿宗李旦登基,改年号为“景云”。其时,吐蕃、突厥、契丹等与唐关系紧张,以前采取的临时任命将领率兵出征的办法,已难以应对边境危机。景云二年,唐朝派出河西节度使,募集军队,驻守河西走廊,“自此始有节度之号”。同年,改变以前朝廷临时遣使分“道”巡察地方的办法,设置十三道按察使,驻地相对固定,大多由所在地行政长官兼任,代表朝廷纠举、处理所在道的州、县官员违法乱纪行为,“风俗一变”。712年,唐玄宗正式即位,随后十余年间,节度使制度在边境地区广泛推行,十三道增为十五道。这些制度成为“开元盛世”的重要保证,也给唐玄宗晚年的政治动荡埋下了隐患。——白钢《中国政治制度通史》等
根据史料,说明唐代景云年间改革的目的,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改革的影响。(15分)答案:目的:应对边防危机;(3分)整顿地方吏治。(3分)影响:形成新的边防体制;(3分)监察体制完善;(3分)促成“开元盛世”,节度使掌握兵权成为安史之乱爆发的一个原因。(3分)
视角5 唐朝南升北降史料 唐朝中后期南北户口升降比较表——王育民《论唐代南北户口分布比重的消长》
根据史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对表格中的数据变化做出合理的历史解释。(12分)答案:变化趋势:南北户数都大幅度下降,但北方下降幅度高于南方。(2分)变化原因:安史之乱、藩镇割据带来政治动荡、经济破坏;北方人民大批南迁。变化影响:进一步促进江南经济的开发和经济重心的不断南移;南方的社会影响力不断增强等。(10分)
【解析】唐代中期北方爆发长达八年的安史之乱,此后又出现了藩镇割据局面,造成北方的社会政局混乱,大量人口迁移到社会局势相对安定的南方,因此,“江南”成为文人间诗歌唱和的重要主题,故选A项。坊市制度在宋代才被打破,排除B项;山水田园诗兴起于魏晋南北朝时期,排除C项;因果关系不成立,排除D项。
7. (2023全国乙卷)唐代中后期文人间流行诗歌唱和之风,“江南”成为唱和的重要主题。杭州、苏州、湖州、宣州(今安徽宣城)等地名常在唱和诗歌中出现。这种风尚( )A. 得益于稳定的地方秩序B. 缘于坊市制度的崩溃C. 助推山水田园诗的兴起D. 导致经济重心的南移
第6课 从隋唐盛世到五代十国 课件--2024届高三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一轮复习: 这是一份第6课 从隋唐盛世到五代十国 课件--2024届高三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一轮复习,共29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单元时空,历史解释,课程标准,时空观念,华夏认同,民族融合,史料实证,唐三彩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第6课 从隋唐盛世到五代十国 课件 --2024届高三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一轮复习: 这是一份第6课 从隋唐盛世到五代十国 课件 --2024届高三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一轮复习,共20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课标解读,考情分析,复习建议,阶段特征,学习任务,学习任务一,即时小练,学习任务二,学习任务三,学习任务四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第6讲 从隋唐盛世到五代十国 教学课件--2024届高三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一轮复习: 这是一份第6讲 从隋唐盛世到五代十国 教学课件--2024届高三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一轮复习,共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