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语文必修下9《说木叶》课件第1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3/2/15873331/0-1718689940639/0.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sharpen,100)
![统编版语文必修下9《说木叶》课件第2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3/2/15873331/0-1718689940765/1.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sharpen,100)
![统编版语文必修下9《说木叶》课件第3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3/2/15873331/0-1718689940794/2.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sharpen,100)
![统编版语文必修下9《说木叶》课件第4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3/2/15873331/0-1718689940818/3.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sharpen,100)
![统编版语文必修下9《说木叶》课件第5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3/2/15873331/0-1718689940849/4.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sharpen,100)
![统编版语文必修下9《说木叶》课件第6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3/2/15873331/0-1718689940904/5.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sharpen,100)
![统编版语文必修下9《说木叶》课件第7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3/2/15873331/0-1718689940933/6.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sharpen,100)
![统编版语文必修下9《说木叶》课件第8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3/2/15873331/0-1718689940957/7.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sharpen,100)
高中语文人教统编版必修 下册9 说“木叶”示范课课件ppt
展开
这是一份高中语文人教统编版必修 下册9 说“木叶”示范课课件ppt,共32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说“木叶”,学习目标,写作背景,暗示性,诗歌语言,启发性感染性,枝叶繁茂,饱含水分,饱满绵密,归纳中心总结主旨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林庚(1910—2006),字静希,福建福州人,现代著名诗人、古代文学学者、文学史家、北京大学教授。林庚的研究主要涉及唐诗、楚辞、文学史等方面。他的楚辞研究和唐诗研究可称为“双璧”。林庚对盛唐诗歌情有独钟,“盛唐气象”和“少年精神”是他提出的两个极为传神、深入骨髓的概念,不但在当时产生了强烈反响,在今天也具有积极影响,其研究成果汇集在《唐诗综论》里。
1.运用把握关键句的方法,能理清文章的写作思路。2.从文艺评论的写法入手,能运用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写作方法。
“说”是一种文体。“说”就是“谈谈”的意思,以记叙、议论或说明等方式来阐述事理,大多是陈述作者对某个问题的见解,写法较灵活。“说‘木叶’”是一篇文艺评论,就是谈谈古代诗歌中的“木叶”这个意象。
新诗的创作曾经历了20世纪30年代的辉煌,但当代诗坛却呈现出一派萎靡不振的景象,林庚说“当代诗歌的路子不对……诗歌的语言是艺术的语言、诗化的语言、精练的语言,它需要从日常的生活语言中不断进行提炼,既不能脱离生活语言,又要超越生活语言”。他写的《说“木叶”》,正是通过对古代诗歌中“木”字的艺术象征的阐释,说明诗歌语言的暗示性特点的。
学习任务一:初读课文,梳理文章脉络
活动1:快读阅读每一个自然段,概括每段的段意。
“木叶”成为诗人们所钟爱的形象。
“木叶”和“树叶”的不同。
“木叶”与“落木”的不同。
“木”的第一个艺术特征
“木”的第二个艺术特征
“木叶”到“树叶”的差别是一字千金。
抓关键句、关键词进行段意的归纳。
一、关键句。位置:开头总起句、过渡句、结尾总结句、转折句。表达方式:语段中心句、抒情句、议论句。
二、关键词。 题目、序列词、数词、转折词、反复出现的词、指示代词。
【提问】细读第1段,找出中心句是什么?作者如何论证这个中心句的?【明确】第一问:“木叶”是那么突出地成为诗人们笔下钟爱的形象。第二问:先引用屈原的诗句并指出屈原使用“木叶”形象;然后,按时间顺序举例,论证屈原使用“木叶”的影响,最后得出结论。(先列出现象)小结:引用论证,举例论证
【提问】第2段采用自问自答的形式推进论证,请具体说明其思路。【明确】①“木叶”是什么呢?(承接上文,引向下文)答:木叶就是树叶。②宕开一笔,补充问:我国古代诗歌为什么少用“树叶”呢?先宕开一笔答:其实树常见(举例论证:“就说……又说……也说”)。③回到前问:为什么“树叶”不常用呢?答:一般情况是“树叶”用“叶”代替,为了文字洗练。(举例论证)④产生新问:那为什么“木叶”就不讲究文字洗练?(举例证论)(结论:文字洗练不是理由,原因还在“木叶”上)⑤再次回到前问:“树叶”为什么从来就无人过问?而“木叶”却发展成为了“罗木”,这究竟是什么道理?(举杜甫、庾信为例)
【小结】第2段承第1段“木叶”成为诗人笔下钟爱的形象,进一步列举现象:“树叶”少用,“木叶”不仅多用,还发展为“落木”。【提问】第3段讲什么?有什么作用?【明确】承接上文,进一步解释:出现前文现象的关键在“木”字。因为诗歌的精妙语言不能单凭借概念。那么诗歌的精妙语言要凭借什么呢?接下来以“木”为例进行分析。所以,第3段是过渡段。
【提问】第4、5段的中心意思是什么?如何展开论证的?【明确】第4段:“木”含有落叶的意思。(“木”的第一个艺术特征)为什么?因为“木”用在一个秋风叶落的季节。举例证论,对比分析:“秋月照层岭,寒风扫高木”——叶子越来越少,空阔;“高树多悲风,海水扬其波” ——满树叶子吹动,饱满。第5段进一步分析,“木”含有落叶的意思这个艺术特征,所以第5段讲诗歌语言有暗示性。首先,讲诗歌理论:暗示性躲在概念的背后(照应第3段),与概念交织一起,形成丰富多彩的言说。然后,具体分析“木”的暗示性:“木”暗示着“树干”,让人联想到“疏朗”;而“树”暗示“繁茂的枝叶”,“叶”暗示着“密密层层的浓荫”。(举例论证,对比分析)结论:①“树”与“叶”十分一致,所以只用其中一个;② 而“木”还有第二个艺术特征,引出后文。【小结】道理论证、举例论证和对比论证相结合。
【提问】第6段自然讲“木”的第二个艺术特征,具体是什么?作者如何展开论证的?【明确】第二个艺术特征:有落叶的微黄与干燥之感,带来疏朗的清秋气息。首先,承接上文讲“木”暗示树干和颜色,“木”虽然是“树”的意思,但暗示着黄色和干燥,于是“木叶”就有落叶的微黄与干燥之感,带来疏朗的清秋气息。接着,举例论证,对比论证。木叶:微黄,干燥——离人的叹息、游子的漂泊。落叶:饱含水分,繁密。黄叶:有微黄无干燥(湿润)——无飘零之感。得出小结论:“木叶”最能表现清秋气息。进一步分析,落木:出现的环境更空阔——毫无绵密之意(绝情)。木叶:出现在秋风中——有袅袅余情(缠绵)。小结论:“木叶”能表现湘夫人对湘君忧伤的思念。
大结论:两组对比分析,可以证明“木”的第二个艺术特征,也说明了诗人们为什么喜欢用“木叶”(甚至“落木”)的原因:诗歌创作多用形象思维,不用概念思维。【提问】最后一段有什么作用,给我们什么启示?【明确】总结全文。启示:诗歌用语要精准(炼字),因为诗歌语言有暗示性。
活动2:根据每段段意,划分文章层次,理清文章思路。
“木叶”成为诗人们所钟爱的形象
分析“木”的两个艺术特征
艺术领域,“木叶”和“树叶”一字千金。
【小结】递进式结构,从现象到本质的分析思维。
学习任务二:精读文段,理解作者观点
活动3:1.阅读第2段, 梳理“木叶”是怎么发展成“落木” 的 ?
“木叶”就变为了“落木”
活动3:1.阅读第4——6段, 比较以下几组意象的不同。(一)木与树 (二)木叶与树叶(三)高木和高树
2.归纳“木”的两个艺术特征。
“木”比“树”更显得单纯,仿佛本身就含有一个落叶的因素。
“木”的第一个艺术特征:
“木”的第二个艺术特征:
“木”不但让我们容易想起树干,而且还会带来“木”所暗示的颜色,它可能是透着黄色,而且在触觉上它可能是干燥的而不是湿润的。带来疏朗的清秋气息。
学习任务二:精读文章,重点研讨
活动3:阅读第5、6段,分析“树叶”与“木叶”以及“落叶”与“落木”的区别,完成下面的表格。
比“木叶”更显得空阔,连“叶”这一字所留下的一点绵密之意叶洗净了
活动4:阅读第五段,思考说明“木”为什么具有这个特征——中国诗歌语言具有暗示性
仿佛是概念的影子,常常躲在概念的背后。我们不留心就不会察觉它的存在。敏感而有修养的诗人们正在于能认识语言形象中一切潜在的力量,把这些潜在的力量与概念中的意义交织组合起来,成为丰富多彩一言难尽的言说。
离人的叹息游子的漂泊清秋的性格
填写下表,归纳比较“(落)木(叶)”与“树(叶)”的不同意蕴。
学习任务三:了解文艺评论,鉴赏写作方法
活动1:速读朗读第一段,画出作者引用的诗句,思考:作者列举了谢庄《月赋》、陆厥《临江王节士歌》、王褒《渡河北》中的诗句,其目的和作用是什么?
①说明从屈原《九歌》开始,“木叶”成为诗人们笔下钟爱的形象。②引出文章论说的对象和主题——“木叶”。
活动2:速读朗读第二段,画出作者引用的诗句,思考:作者针对什么问题总结出了哪些规律性的知识?
规律性知识:①诗人运用文字洗练,而洗练却不能作为“叶”字独用的理由;②用“树叶”没有产生过精彩的诗句;③“木叶”为诗人所钟爱,发展为“落木”。
针对的问题:古代诗歌中为什么很少看见用“树叶”呢?
作者既是一位深谙诗歌妙道的学者,又是一位畅游诗歌海洋的高手,文中大量援引古代诗人关于“木叶”的诗句,从总体上揣摩一下这对于阐发道理起了怎样的作用。
援引古代诗人关于“木叶”的诗句,一是作为引子,引出议论话题;二是作为例证,使得分析说理有凭有据,深入浅出;三是调节文气,读来赏心悦目,更增添了文章的文化内涵。
课文着重分析了中国古典诗歌中用“木叶”而不用“树叶”,又由“木叶”发展为“落木”的原因,对“树”与“木”,“树叶”与“木叶”,“木叶”与“落叶”,“木叶”与“落木”所造成的诗歌的意境的差别,进行了极为精细的美学辨析,从而阐明了古典诗歌语言富于暗示性的特点。
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夜闻归雁生相思,病入新年感物华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其间旦暮为何物,杜鹃啼血猿哀鸣
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
体味下列诗句中各意象潜在暗含的意义,把它们各自表达的情感连线起来。
读诗,要读出躲在概念后面的语言的暗示性,从概念领域进入到艺术形象领域,才能读出诗歌丰富的内涵。
文化传统:历代文学作品、典故所构成的文化氛围。
阅读下列诗句,说说它们的暗示意义
月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杜甫《月夜忆舍北》)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张九龄《望月怀远》)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苏轼《水调歌头》)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王安石《泊船瓜洲》)明确:望月怀远,思念亲人,暗含有月圆人不圆的愁绪。
雁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范仲淹《渔家傲》)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王湾《次北固山下》)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李清照《声声慢》)明确:“雁足传书”为中国古典诗词中的常用之典,因此很多诗词中雁是传情物,雁也常常成为寄托离愁别绪的载体。
相关课件
这是一份高中语文人教统编版必修 下册9 说“木叶”多媒体教学ppt课件,共20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解题说“木叶”,识词释义,初读课文,通读文章理清结构,课堂小结,迁移练笔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高中语文人教统编版必修 下册9 说“木叶”图文ppt课件,共29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林庚说“木叶”,枝叶繁茂,全文总结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高中语文人教统编版必修 下册9 说“木叶”课前预习课件ppt,共18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学习任务,整体把握,任务二,任务三,课堂小结,迁移练笔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