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属成套资源:2024年中考地理三轮复习冲刺试题(40份)
2024年中考地理三轮复习冲刺:实验探究类(原卷版+解析版)
展开
这是一份2024年中考地理三轮复习冲刺:实验探究类(原卷版+解析版),文件包含2024年中考地理三轮复习冲刺实验探究类原卷版docx、2024年中考地理三轮复习冲刺实验探究类解析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17页, 欢迎下载使用。
地理实践力:是指人们在地理户外考察、社会调查、模拟实验等地理实践活动中所具备的行动能力和品质。地理课程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在真实的情境中运用所学的地理知识和技能,观察、感悟、理解地理环境和人地关系状况,是学生学以致用的能力体现。因此在中考中地理实践力成为出题的热点。
答|题|技|巧
1.理解题目背景
地理实践探究类题目往往基于真实的地理现象或实际问题,因此理解题目背景至关重要。在解题前,应仔细阅读题目,弄清所探究的地理现象或问题的发生地、发生时间、涉及的地理要素等基本情况,为后续分析打下坚实基础。
2.收集分析相关材料
在理解题目背景后,应进一步明确题目要求探究的地理问题或现象,以及预期达到的结论或解决方案。明确的目标有助于对后续资料的收集和分析。针对题目所涉及的地理现象或问题,应收集相关的地理资料。资料可以来源于课本、地图、网络、实地调查等多种途径。在收集资料时,应注意资料的准确性、权威性和时效性,以确保分析结果的可靠性。
3.分析地理要素
在收集到相关资料后,应对其进行深入的分析。分析过程中,应关注地理现象或问题所涉及的各种地理要素,如地形、气候、水文、人口分布等。通过对这些要素的综合分析,可以揭示地理现象或问题的本质和规律。
4.得出合理结论
在完成资料收集、分析和运用地理方法后,应得出合理的结论。结论应基于充分的证据和分析,具有一定的逻辑性。同时,结论也应与题目背景和目标相呼应,满足题目的要求。
1.(2023·四川广安·中考真题)佳佳同学参加某中学组织的研学旅行,与同学们一起完成了水土流失小实验。读图,完成下列各题。
(1)佳佳出发前对研学路线做了详细研究,请你读左图,帮助她完善研学攻略。
①A地脚踏 (土壤类型)地,遥望林海茫茫;
②B地住 (传统民居),感受草原辽阔;
③C地骑 (“沙漠之舟”),欣赏大漠风光。
(2)下列地理分界线大致与左图中D山脉吻合的是_________。
①季风区与非季风区的分界线 ②800mm等降水量线
③内流区与外流区分界线 ④地势一、二级阶梯分界线
⑤牧区畜牧业与农耕区畜牧业的分界线 ⑥北方地区与西北地区分界线
A.①③⑤⑥B.①②④⑥C.①④⑤⑥D.②③④⑤
(3)在E地区,老师组织大家做了三组对比实验探讨影响水土流失的主要因素,如右图所示。
①以上三组实验中,实验 (填数字)体现了降水强度对水土流失的影响。
②请先从剩余两组实验中选择一组,再根据实验结果写出一条治理E地区水土流失的措施。
实验( )措施: 。
【答案】(1) 黑土 蒙古包 骆驼
(2)A
(3) 1 2 植树种草,恢复植被,提高植被水土保持作用,减少水土流失
【详解】(1)A地在我国的东北平原,土壤类型主要是黑土;B地在内蒙古高原,该地以畜牧业为主,传统民居是蒙古包;C地地处我国西北沙漠地区,骆驼是当地特色动物,被称为沙漠之舟。
(2)D山脉是大兴安岭,是我国季风区与非季风区的分界线,400mm等降水量线,河流中的内流区与外流区分界线,地势二、三级阶梯分界线,牧区畜牧业与农耕区畜牧业的分界线,我国北方地区与西北地区分界线,①③⑤⑥正确;800mm等降水量线为秦岭—淮河一线,地势一、二级阶梯分界线为昆仑山、祁连山、横断山脉一线,②④错误,故选A。
(3)据图示信息可知实验1的降水强度不同,实验2和3的降水强度相同,所以是实验1体现了降水强度对水土流失的影响。实验2中的降水强度相同,地形坡度相同,但植被不同,有植被覆盖的地区烧杯中的水更少,说明水土流失相对较轻,而无植被覆盖的水土流失量较大。所以治理水土流失的措施主要是植树种草,恢复植被,提高植被水土保持作用,减少水土流失。
2.(2024·山东济南·一模)阅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某校学生计划探究地形对气温的影响。在A1和A2点进行“海拔高低对气温的影响”的实验,在B1和B2点进行“坡向对气温的影响”的实验。图1为学生的工具包。图2为实验当天该学生绘制的太阳在天空中的移动轨迹。
(1)在工具包中,选择完成本次任务所需要的三个工具。
(2)观测当日,日出于 (方位),日落于 (方位)。
(3)在“海拔高低对气温的影响”的实验中,学生测得18.2℃和16.1℃两个数值。推测A1点对应的数值,并分析A1和A2点的气温值存在差异的原因。
(4)学生测得B2点气温高于B1点气温,简析两点气温值存在差异的原因。
(5)列举还可能会干扰实验测量点气温的自然因素。
【答案】(1)地图、温度计、北斗定位设备
(2) 东南 西南
(3)A1点的数值应为16.1℃。A1点海拔高,气温低,A2点海拔低,气温高
(4)当日太阳主要长时间照射山体的南面,B2所在的南面为阳坡,气温较高;而B1点位于北面,是阴坡,气温较低。
(5)云层遮蔽、树荫遮蔽、风速等。
【详解】(1)由材料探究地形对气温的影响可知,要完成本次任务所需要地图(查阅位置)、温度计(测量温度)、北斗定位设备(确定位置及海拔)等工具,与氧气含量和噪音无关,用不到氧气检测仪和噪音仪。
(2)读图2根据太阳轨迹方向可知,日出位于东南方,日落位于西南方。
(3)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气温随海拔的升高而降低,海拔越高,气温越低,读图可知,A1点海拔高,气温低,对应的数值应为16.1℃;A2点海拔低,气温高,对应数值是18.2°C。
(4)B1和B2位于同一条等高线上,地形的影响可以忽略不计。读图结合当天该地的太阳在天空中的移动轨迹可知,B2位于山体的南面(阳坡),B1位于山体背面(阴坡),当日太阳主要长时间照射山体的南面,B2所在的南面为阳坡,气温较高;而B1点位于北面,是阴坡,气温较低。
(5)由图可知,该实验为测量气温的试验,在测量过程中,可能有云层遮蔽、树荫遮蔽、风速等对测量地气温产生影响,进而对数据产生影响。
3.(2024·山西·一模)【地理实验】
实验背景:
海绵城市运用生态城市理念,在适应环境变化和应对雨水带来的自然灾害等方面具有良好的弹性,有望缓解城市内涝问题。目前,山西省正在系统化推进全省海绵城市建设工作,打造人水和谐、水城共融的“水弹性城市”。为此,某中学地理兴趣小组设计了模拟实验来研究地面状况对吸水、渗水的影响。
实验材料:
大小相同的多孔木槽、斜木架、草皮、不透水砖、水盆、喷壶等。
实验步骤:
①将两个多孔木槽固定在相同倾角的斜木架上;②将甲、乙水盆分别放在多孔木槽正下方;③将草皮、不透水砖分别铺在多孔木槽里;④将喷壶里的水用相同的速度和水量分别喷洒在草皮、不透水砖上;⑤静置十分钟后,观察甲、乙水盆里的水量。
实验现象:
(1)甲、乙盆内水量较多的是 。
实验结论:
(2)下雨时能吸水、渗水的是 (选填“草地”或“不透水砖”),分析其原因 。
实验思考:
(3)结合下图的海绵城市建设示意图,分析山西省开展“海绵城市”建设的意义。
(4)某小区计划打造“海绵小区”,请给出可行的做法。
【答案】(1)甲
(2) 草地 草地透水性好,水下渗得多
(3)有利于雨水的自然积存、自然渗透、自然净化、减轻城市内涝
(4)将水泥硬化路面改装成透水铺装、透水沥青、透水混凝土等;把高于地面的草坪改为低于地面的下沉绿地,将雨水引至渗水能力更强的泥土中等。
【详解】(1)由材料分析,甲脸盆用草皮覆盖,利于水的下渗;乙脸盆用不透水砖;甲、乙脸盆内水量较多的是甲。
(2)下雨时能吸水、渗水的是草地,草地透水性好,水下渗得多;不透水砖不利于雨水下渗。
(3)根据图示和材料分析,下雨时吸水、蓄水、渗水、净水,需要时将蓄存的水释放并加以利用,实现雨水在城市中自由迁移。有利于雨水的自然积存、自然渗透、自然净化的“海绵城市”建设,减轻城市内涝。
(4)由材料分析,海绵城市,指城市能够像海绵一样,在适应环境变化和应对自然灾害等方面具有良好的“弹性”,下雨时吸水、蓄水、渗水、净水,需要时将蓄存的水“释放”并加以利用。打造“海绵小区”,可行的做法有将水泥硬化路面改装成透水铺装、透水沥青、透水混凝土等;把高于地面的草坪改为低于地面的下沉绿地,将雨水引至渗水能力更强的泥土中;规划专用地方建设雨水蓄水池等。
4.(2024·湖北·模拟预测)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气候与人类活动密切相关,气候的形成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某班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进行了以“影响气候的主要因素”为主题的探究活动。
材料一:
【探究思考】
(1)读图甲,两等量太阳光照射到地球表面时,A地纬度较低,受热面积小,光热集中,单位面积获得热量 (多或少)。图乙中实验证明,白天沙石气温比水高,夜晚沙石气温比水低。这是因为 性质不同,沙石(代表陆地)吸热快,散热也快;水(代表海洋)吸热慢,散热也慢。所以,同纬度陆地与海洋相比,夏季 (海洋或陆地)的气温高,冬季则相反。图丙中安第斯山脉南段西侧为茂密的森林,东侧为草原荒漠,这是因为安第斯山脉阻挡了西风,西侧位于迎风坡,降水 (多或少)。
【探究结论】
(2)根据实验和图文资料可知,影响气候的自然因素有哪些。
【拓展应用】
材料二:近50年来,人类在生产、生活过程中燃烧石油、煤炭等化石燃料,排放的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急剧增加,使全球气温升高,旱涝等灾害频繁。
(3)结合材料二,说明全球气候变暖的人为原因 及危害 (各写出一条即可)。
(4)应对气候变暖已成为全人类共同面对的问题,请你为减缓气候变暖献计献策。
【答案】(1) 多 海陆热力 陆地 多
(2)影响气候的自然因素有纬度因素,海陆因素,地形因素。
(3) 化石燃料的使用 气温升高,旱涝等灾害频繁,冰川融化,海平面上升等 (合理即可)
(4)使用清洁能源,改善能源消费结构;提高能源利用效率;植树造林;加强国际合作等 (合理即可)
【详解】(1)读图甲,两等量太阳光照射到地球表面时,A地纬度较低,受热面积小,光热集中,单位面积获得热量多。同纬度陆地与海洋相比,夏季陆地的气温高,冬季则相反,这是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引起的气温差异。图丙中安第斯山脉南段西侧为茂密的森林,东侧为草原荒漠,这是因为安第斯山脉阻挡了来自太平洋的西风,西侧位于迎风坡,降水多,背风坡降水少。
(2)图甲AB两地气温差异是受到纬度因素的影响,图乙中的温度差异是受海陆因素的影响,图甲中的温度差异是受到地形因素的影响。故材料表明的影响气候的自然因素有纬度因素,海陆因素,地形因素。
(3)根据材料可知,全球气候变暖的原因主要是石油、煤炭等化石燃料的燃烧,排放的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急剧增加,使全球气温升高,造成全球变暖。产生的危害有全球变暖气温升高,导致两极冰川融化,海平面上升,沿海低地被淹。
(4)全球气候变暖的原因主要是石油、煤炭等化石燃料的燃烧,以及植被的破坏,因此主要措施为使用清洁能源,改善能源消费结构,降低化石能源在能源消费的比重;提高能源利用效率,控制温室气体的排放;植树造林,增加二氧化碳的排放;全球变暖已成为全人类共同面对的问题,应加强国际合作。
5.(2023·宁夏中卫·二模)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问题。
某中学地理兴趣小组开展主题为“一天中太阳光下物体影子长度的变化”的地理观测活动,观察一天中太阳光下物体影子的方向和长度的变化。
【实验材料】小木棒、橡皮泥、铅笔、白纸、卷尺、指南针等。
【实验过程】将小木棒竖直放在开阔的操场上用橡皮泥固定,从日出开始,每整点时间测量小木棒影子长度及方向。下面是实验小组所记录的影子长度及方向(北半球)统计表、测量影子长度的示意图。
【实验结果】
(1)一天中物体影子最短的时间是
【实验分析】
(2)日出到正午,物体影子逐渐 (填”变短或”变长"):正午到日落,物体影子逐渐 (填“变短”或“变长”)。
【拓展延伸】
(3)由日出日落影子的方向可以推断出太阳的方位。该日8:00时,太阳位于 方位;16:00时,太阳位于 方位。
(4)一天中物体影子长度变化的是由于 (填“地球自转”或“地球公转“)造成。
(5)推测该实验小组测量当天是 季节,并说出推测的依据。
【答案】(1)12:00
(2) 变短 变长
(3) 东南 西南
(4)地球自转
(5) 冬季 昼长短于12小时,太阳直射南半球
【详解】(1)由表格资料可知,一天中物体影子最长的时间是日出前后,最短的时间是正午12:00时。
(2)一天中,太阳光下物体影子先变短,再变长。日出到正午,随着太阳高度的不断变大,物体影子逐渐变短;正午到日落,随着太阳高度的逐渐变小,物体影子逐渐变长。
(3)影子方位和太阳方位相反,由日出日落影子的方向可以推断出太阳的方位。该日8:00时,影子朝向西北,故太阳位于东南方位;16:00时,影子朝向东北,故太阳位于西南方位。
(4)物体影子长度的变化,是由于随着地球自转,一天中太阳高度角先变大,再变小,跟地球的公转无关。
(5)推测该实验小组测量当天是冬季,推测依据是:昼长短于12小时。根据表格:日落-日出=昼长=16:53-7:32=9:21,当天白昼时长为9小时21分,昼短夜长,此时太阳应直射南半球,北半球处在一年当中的冬季。题型解读
主要考查方向
技能要求
实践探究类题目往往与现实生活和社会问题紧密相连,要求考生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这类题目通常具有一定情境性和实践性。要求考生具备一定的分析推理能力,能够从题干中提取关键信息,分析地理现象背后的原因和规律
地图应用与解读
要求考生运用地图技能,分析地理信息,如通过地图解读不同区域的自然和人文特征,识别地理现象的空间分布模式,以及预测未来的变化趋势。
气候变化与影响
需要设计实验来探究气候变化对当地环境的影响,如温度、降水、海平面上升等,并分析这些变化如何影响当地的生态系统、农业生产和社会经济结构。
地形地貌观察
会涉及地形地貌的实地观察,如地形测量、地貌形成过程的模拟等,考生需要分析地形地貌的形成原因,理解其对当地自然环境和人类活动的影响。
河流流域分析
需要对河流流域进行综合分析,包括河流的水文特征、流域内的土地利用等,探究河流流域内各种自然和人为因素对水资源的影响。
人文地理实践
要求考生进行人文地理的实地调查,如人口分布、文化差异、经济发展等,考生需要收集和分析数据,探究人文因素与地理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
生态环境保护
涉及生态环境保护的主题,如设计生态恢复方案、监测生态环境质量、评估生态保护措施的效果等,考生需要理解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并尝试提出有效的解决方案。
资源利用与管理
需要研究资源的合理利用与管理,如水资源、土地资源、矿产资源等,分析资源分布、开发利用现状及其对环境的影响,并提出合理的资源管理策略。
区域发展与规划
要求考生对特定区域的发展进行规划研究,包括经济发展、城市规划、基础设施建设等,考生需要分析区域发展的优劣势,提出可行的区域发展规划建议。
时间
7:32
(日出)
8:00
9:00
10:00
11:00
12:00
13:00
14:00
15:00
16:00
16:53
(日落)
影长/厘米
21.6
20.9
19.3
17.3
15.4
13.8
15.3
16.2
18.5
19.7
21.6
方向
西北
西北
西北
西北
西北
北
东北
东北
东北
东北
东北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2024中考地理中国地理(二)素养达标综合卷(原卷版及解析版),文件包含2024中考地理中国地理二素养达标综合卷原卷版docx、2024中考地理中国地理二素养达标综合卷解析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30页, 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2024中考地理三轮复习能力提升综合卷(原卷版和解析版),文件包含2024中考地理能力提升综合卷原卷版docx、2024中考地理能力提升综合卷解析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39页, 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2024年中考地理真题题源解密(全国通用)-题型突破02 地理运动分析和变式类(原卷版+解析版),文件包含2024年中考地理真题题源解密全国通用-题型突破02地理运动分析和变式类原卷版docx、2024年中考地理真题题源解密全国通用-题型突破02地理运动分析和变式类解析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23页, 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