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终活动
搜索
    上传资料 赚现金
    英语朗读宝

    新人教版高一(初升高)暑期语文衔接第01讲:第一单元重点篇目《沁园春·长沙》练习(学生版+解析)

    新人教版高一(初升高)暑期数学衔接第01讲:第一单元重点篇目《沁园春·长沙》练习(学生版+解析)第1页
    新人教版高一(初升高)暑期数学衔接第01讲:第一单元重点篇目《沁园春·长沙》练习(学生版+解析)第2页
    新人教版高一(初升高)暑期数学衔接第01讲:第一单元重点篇目《沁园春·长沙》练习(学生版+解析)第3页
    还剩31页未读, 继续阅读
    下载需要10学贝 1学贝=0.1元
    使用下载券免费下载
    加入资料篮
    立即下载

    新人教版高一(初升高)暑期数学衔接第01讲:第一单元重点篇目《沁园春·长沙》练习(学生版+解析)

    展开

    这是一份新人教版高一(初升高)暑期数学衔接第01讲:第一单元重点篇目《沁园春·长沙》练习(学生版+解析),共34页。
    1.领悟诗人以天下为己任的胸怀,体会字里行间的豪情壮志;
    2.解作品情景交融的表现手法,感受凝练、豪放的语言的风格。
    【知识精讲 】
    第一课 沁园春·长沙
    【知识梳理】
    1.文学文化常识
    毛泽东,字润之,笔名子任。1893年12月26日生于湖南湘潭韶山冲一个农民家庭。1976年9月9日在北京逝世。中国人民的领袖,马克思主义者,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战略家和理论家,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解放军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缔造者和领导人,诗人,书法家。一个外国人曾这样评价他——“一个诗人赢得了一个新中国”。
    1911年,18岁的毛泽东同志来到湖南省会长沙, 开始了他在此地长达13年之久的求学和革命斗争生活。自1913年至1918年,他在湖南第一师范学校读书。1918年4月,与何叔衡等同志创立了以改造中国和世界为奋斗目标的新民学会。1919年起,他先后在长沙修业小第一师范附属小学等校任教。“五四”时期,他组织领导了长沙学生和市民的爱国运动,主编《湘江评论》,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论文,引起了全国进步思想界的重视。随后,又领导了驱逐湖南督军兼省长、皖系军阀张敬尧的斗争。1920年9月,他与何叔衡等同志建立了湖南共产主义小组。1921年7月中国共产党诞生后,又组建了中共湘区委并任书记。1923年4月,他离开长沙,赴上海、广州等地继续从事革命工作。1925年春,他回湖南老家指导农民运动讲习所,途径长沙,游橘子洲、岳麓山,追怀1911至1923年间在长沙的求学生活和革命斗争经历,因有《沁园春·长沙》。本篇首次公开发表于《诗刊》1957年1月。
    2.内容分析
    (1)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
    这里作者为我们描绘了富有生机的秋色图。分别写了山、林、江、舸、鹰、鱼,又分别描绘了它们的特征如红、染、碧、流、击、翔,再突出它们的数量、程度、范围,如万、展、漫、百、长、浅,再展示它们的空间位置如空中、水底、远、近、高、低等。最后由点到面,“万类霜天竞自由”,一个“竞”字更是充满了生命的力量。本来秋天容易给人以荒凉肃杀之感,但不同的人在不同的心境下去看秋景,会有不同的感受,表现在诗词作品中也就不同了。“以我观物,物皆着我之色彩,”王国维此论甚当。在青年革命者毛泽东眼中的秋,呈现出一种色彩斑斓、生机勃发的美,一种催人奋进、给人力量的美。
    (2)怅廖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
    面对秋景和迷茫的大地,诗人不问:“秋光正好,何日再游?”也不说:“秋光虽美,隆冬将至。”却把“景”甩开,一下子问出“谁”是大地的主宰这样一个出人意料的问题,自是不同凡响。这是由自然之理过渡到人事之理,其相通之点即是以奋斗求生存。自然界中的万类尚且不畏寒冷而“竞自由”,显示自己的生命力,何况我们有思想有灵魂的人们呢?主宰大地,就是拼搏争取,就是改天换地,就是进行革命斗争。这一发问,显示了青年 革命家毛泽东以天下为己任的宏大心胸与高远志向。
    (3)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
    “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不是一般的游水嬉戏,也不是单纯回顾往日的友谊,而是用中流击水的气魄豪情给同伴们以期许和鼓励,是对革命前途的展望。有人会问,既是如此,为何不支直说:“承担大任舍我其谁,革命前途系于我辈”?为何偏要引人回忆击水的情景呢?这是因为诗歌要运用形象思维,要把一个主观意念用具体的形象的画面表现出来,而不是赤裸裸地说出来。诗歌的奥妙就在于用形象阐发抽象的思想,她生来偏爱婉曲而最忌直露。
    (4)毛泽东的“独立寒秋”中的“独”与柳宗元的“独钓寒江”中的“独”有怎样的异同?
    《江雪》是柳宗元政治革新失败后,被贬永州,身处逆境时写的,表露了诗人与恶势力绝不妥协的心志。毛泽东的词通过对长沙秋景的描绘和对青年时代革命斗争生活的回忆,抒写出革命青年对国家命运的感慨和以天下为己任、蔑视反动统治者、改造旧中国的豪情壮志。
    “独立寒秋”和“独钓寒江”意境虽然相似,然而封建士大夫与革命伟人的胸襟境界又是完全不同的。
    (5)上阙“看万山红遍”以下各句,下阙“怡同学少年”以下各句,是铺叙,也就是古人所说“赋、比、兴”手法中的“赋”,其特征是直接抒情、叙事,使用铺陈排比的手法。这样写有什么艺术效果?
    这样写,使诗句连贯直下,非常有气势,为抒情、议论渲染了充分的背景气氛。
    (6)朗读并背诵《沁园春·长沙》—词,体会该词磅礴大气的“壮美”表现在哪些方面?
    该题考察对这首词的内容和艺术是否有一完整的理解,词的“壮美”体现在:其一,壮关美之景。上阙描绘了活泼开阔、美丽壮观的湘江秋景。其二,雄壮之志。下阕抒发了勇于与大风大浪搏击的豪情壮志和以天下为己任的博大胸怀。其三,豪壮之人。词中凸显了一个屹立于天地间的磅礴大气的伟人形象。
    3.整体把握
    文章结构
    主旨
    《沁园春·长沙》—词,通过对长沙秋景的描绘和对青年时代革命牛争生活的回忆,抒写出一个革命青年对国家命运的感慨和以天下为己任、蔑视反动统治者、改造旧中国的豪情壮志。
    写作手法
    (1)我国古典诗词的艺术表现手法,很讲究情与景的交融。刘勰说:“繁采寡情,味之必淡。”这首词较好地体现了情景交融的写作手法。
    上阕虽着重写景,却处处景中寓情。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既是四周枫林如火的写照,又寄寓诗人火热的革命情怀。红色象征革命,象征烈火,象征光明,“万山红遍”正是作者“星火燎原”思想的形象化表现,是对革命与祖国前途的乐观主义的憧憬。“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则是作者对自由解放的向往与追求。“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的感叹,则由写景直接转入抒情,自然带出下阕的抒情乐章。
    下阙虽着重抒情,但也不乏情中含景之处。“忆往昔峥嵘岁月凋”,以“峥嵘”形容岁月,新颖、形象,将无形的不平凡的岁月,化为一座座有形的峥嵘的山峰,给人以巍峨奇丽的崇高美。 “中流击水,浪遏飞舟”,也是一幅奋勇进击、劈波斩浪的宏伟画面。可以说,《沁园春·长沙》的崇高美,是以情为经线,以景为纬线,交织而成的。它不仅使我们得到欣赏壮丽秋景的艺术享受,也使我们从诗人昂扬炽烈的革命情怀中,汲取奋发前进的信心和力量。
    总体看来,词的上阙记今游重在写景、景中有情;下阙忆往事重在抒情,情中见景。
    (2)诗词的意象美。
    意象美是诗词意象的连接和绀合,如同电影镜头的蒙太奇组接,主要将单个的意象连接在一起,从而形成全词整体的组合美,如上阕中“看”字所总领的一组意象群,从整体上看都是并列关系,诗人以并置的手法将意象组合在一起,并且注意动静搭配,远近结合,从而构成一幅色彩绚丽的“湘江秋色图”。 又如词的下阙中所回忆的往昔生活,也是两两并置,突出了年轻的革命者奋发向上、敢作敢为的精神,为我们描绘了一幅生气勃勃的“少年学子图”。
    诗词意象还能够以一意象为中心并由此向四周“辐射”而形成一个意象群。仍以上阙“看”所总领的七句为例,“万山”、“层林”、“百舸"、“雄鹰”、“游鱼”等意象是在中心意象“万类霜天”的辐射下形成的,下阙中的“指点江山,激扬文字”这两个并置的复合意象也是在“风华正茂”的“同学少年”的辐射下形成的。而从全词看,中心意象应该是“独立寒秋”的“我”,其他意象则是在这一中心意象的“辐射”下形成的。
    【例题精讲】
    例1.下列文学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诗歌在形式上以行为单位,分行的主要依据是节奏,而不是内容。
    B. 《沁园春•长沙》,“沁园春”是词牌名,它从形式上规定了词的字数、平仄等,与内容无关;“长沙”是标题,揭示了有关内容。
    C. 词是我国古代一种可以配乐歌唱、句式长短不齐的诗体。又名长短句、诗余、曲子词等,它始于唐盛于宋。
    D. 古人按字数把词分为小令(58字以内)、中调(59—90字)和长调(91字以上);但无论多少字,都分为上下两阕。
    例2.下列说法不恰当的一项是( )
    A. 毛泽东同志常用旧体诗来反映现代生活的思想感情,这些诗也是现代诗歌,如《沁园春 长沙》就是现代诗歌。
    B. 词是我国古代一种可配乐歌唱、句式长短不齐的诗体,又名长短名句、曲子词、乐府等。它始于唐,盛于宋。
    C. “沁园春”是词的词牌,这规定这一首词的字数、平仄、押韵等;“长沙”是词的标题,它揭示这一首词的内容。
    D. 古人按字数的多少,把词分为小令、中调和长调,《沁园春长沙》可定为中调。
    例3.从“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想到了杜牧《山行》中的两句诗是 。
    例4.词中起过渡作用的句子是哪一句 ?
    例5.《沁园春·长沙》上片重在写景,景中有情,请结合词句作简要分析。



    例6. 上阙中,诗人是从哪些方面、什么角度来描绘绚烂多彩的秋色图的?

    例7.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
    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
    (1)解释下列词的意思。
    漫江:
    击:
    翔:
    霜天:
    (2)“看”字引出的意象有 、 、 、 、 、 、 。
    (3)这段文字的中心句是 。
    (4)“怅”的原意是 ,这里用来表达 。
    (5)“沉浮”同 意思相近,这里指 。
    【课堂练习】
    1.词兴起于唐,盛行于 ,词最初称为“ ”或“ ”,后又称为 ,词分为 、中调、 ,这是依据字数的多少来划分的。


    2. 《沁园春·长沙》中“沁园春”是这首词的 。


    3.这首词中的“沁园春”是______________名,“长沙”是______________。按字数多少,这首词分类属于______________。
    4.阅读下文,完成文后题目。
    我的信念
    玛丽·居里
    ①生活对于任何人都非易事,我们必须有坚韧不拔的精神。最要紧的,还是我们自己要 有信心。我们必须相信,我们对每一件事情都有天赋的才能,并且,无论付出任何代价,都要把这件事情完成。当事情结束的时候,你要能问心无愧地说:“我已经尽我所能了。”
    ②有一年的春天里,我因病被迫在家里休息数周。我注视着我的女儿们所养的蚕结着茧子,这使我感兴趣。望着这些蚕执着地、勤奋地工作着,我感到我和它们非常相似。像它们一样,我总是耐心地集中在一个目标上,我之所以如此,或许是因为某种力量在鞭策着我-正如要被鞭策着去结茧子一般。
    ③近五十年来,我致力于科学的研究,而研究是对真理的探讨。我有许多美好快乐的记 忆。少女时期,我在巴黎大学孤独地过着求学的岁月。在那整个时期中,我丈夫和我专心致 志地,像在梦幻之中一般,艰辛地坐在简陋的书房里研究,后来,我们就在那儿发现了镭。
    ④我在生活中,永远是追求安静的工作和简单的家庭生活。为了实现这个理想,我竭力 保持宁静的环境,以免受人事的干扰和盛名的渲染。
    ⑤我深信在科学方面我们有对事业而不是对财富的兴趣。当皮埃尔·居里和我考虑应否在我们的发现上取得经济利益时,我们都认为不能违反我们的纯粹研究观念。因而我们没有申请镭的专利,也就抛弃了一笔财富。我坚信我们是对的。诚然,人类需要寻求现实的人,他们在工作中获得很大的报酬。但是,人类也需要梦想家——他们受了事业的强烈的吸引,使他们没有闲暇,也无热情去谋求物质上的利益。我的唯一奢望,是在一个自由国家中以一个自由学者的身份从事研究工作。我从没有视这种利益为理所当然的,因为我在24岁以前,我一直居住在被占领和躁躏的波兰。我估量过法国自由的代价。
    ⑥我并非生来就是一个性情温和的人,我很早就知道,许多像我一样敏感的人,甚至受 一言半语的苛责,便会过分懊恼,因而我尽量克制自己的敏感。从我丈夫的温和沉静的性格 中,我受益匪浅。当他猝然长逝后,我便学会了逆来顺受。我年纪渐老,我愈会欣赏生活中 的种种琐事,如栽花、植树、建筑,对诗歌朗诵和眺望星辰也有一点兴趣。
    ⑦我一直沉醉于世界的优美之中,我所热爱的科也不断增加它崭新的远景。
    ⑧我认定科学本身就具有伟大的美。一位从事研究工作的科学家,不仅是一个技术人员,并且是一个小孩儿,在大自然的景色中,好像迷醉于神话故事一般。这种科学的魅力,就是使我终生能够在实验室里埋头工作的主要因素了。
    (1)第①段中居里夫人认为对待生活应有什么样的精神?
    (2)下列对居里夫人对“蚕结着茧子”感兴趣的原因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居里夫人对蚕感兴趣。
    B.居里夫人对蚕执着的精神感兴趣。
    C.居里夫人觉得自己就像它们一样,总是不倦付出在科学事业上。
    D.居里夫人以前没见过,第一次看到。
    (3)文中“或许是因为有某种力量在鞭策着我”,“某种力量”指的是什么?
    (4)赏析文中画线句子。
    一位从事研究工作的科学家,不仅是一个技术人员,并且是一个小孩儿,在大自然的景 色中,好像迷醉于神话故事一般。这种科学的魅力,就是使我终生能够在实验室里埋头工作 的主要因素了。
    (5)结合本文内容,试分析科学家应该有什么样的精神。请结合生活实际,谈谈自己的理 解和感悟。

    3.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4)题。
    乱世中的美神(有删改)
    梁衡
    ①李清照是因为那首著名的《声声慢》被人们记住的。那是一种凄冷的美,特别是那句“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简直成了她个人的专有品牌,她便被当作了愁的化身,而对她的解读又“怎一个愁字了得”。
    ②其实李清照在写这首词前,曾经有过太多太多的快乐。当李清照满载着闺中少女所能得到的一切幸福,步入爱河时,她的美好人生又更上一层楼。夫婿赵明诚是一位翩翩少年,两人又是文学知己,情投意合。他们二人除一般文人诗词琴棋的雅兴外,还有更相投的事业结合点——金石研究。蜜一样的生活,滋养着她绰约的风姿和旺盛的艺术创造。请看两首词:
    红藕香残玉簟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一剪梅》)
    卖花担上,买得一枝春欲放。泪染轻匀,犹带彤霞晓露痕。怕郎猜道,奴面不如花面好。云鬓斜簪,徒教郎比比看。(《减字木兰花》)
    ③金人一锤砸烂了都城汴京的琼楼玉苑,李清照在山东青州的爱巢也树倒窝散,一家人开始过漂泊无定的生活。南渡第二年,赵明诚急病而亡。一个叫张汝舟的人走进她的生活。刚结婚之后张对她照顾得也还不错,但很快就露出原形,原来他是想占有李清照身边尚存的文物。这些东西李视之如命,而且《金石录》也还没有整理成书,当然不能失去。无奈之中,李清照走上一条绝路,鱼死网破,告发张汝舟的欺君之罪,李清照也随之入狱。由于友人帮忙,李只坐了九天牢便被释放了。但这在她心灵深处留下了重重的一道伤痕。一个女人心中爱的火花就这样永远地熄灭了,这怎么能不令她沮丧犯愁呢?
    ④1134年,金人又一次南侵,赵构又弃都再逃。李清照第二次流亡到了金华。国运维艰,愁压心头。有人请她去游附近的双溪名胜,她长叹一声,无心出游:
    风住尘香花已尽,日晚倦梳头。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闻说双溪春尚好,也拟泛轻舟。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武陵春》)
    ⑤已渐入暮年的李清照没有孩子,守着孤清的小院落,身边没有一个亲人,国事已难问,家事怕再提,只有秋风扫着黄叶在门前盘旋,偶尔有一两个旧友来访。她有一孙姓朋友,其小女十岁,极为聪颖。一日孩子来玩时,李清照对她说,愿将平生所学相授。不想这孩子脱口说道:“才藻非女子事也。”李清照不由得倒抽一口凉气,她觉得一阵晕眩,手扶门框,才使自己勉强没有摔倒。李清照感到她像是落在四面不着边际的深渊里,一种可怕的孤独向她袭来。她茫然地行走在杭州深秋的落叶黄花中,吟出这首浓缩了她一生和全身心痛楚的,也确立了她在中国文学史上地位的《声声慢》: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三杯两盏淡酒,怎敌它,晚来风急。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⑥李清照所寻寻觅觅的是什么呢?身为女人,她既不能像岳飞那样驰骋疆场,也不能像辛弃疾那样上朝议事,甚至不能像陆、辛那样有政界、文坛朋友可以痛痛快快地使酒骂座,痛拍栏杆。她甚至没有机会和他们交往,只有独自一人愁。她以非凡的才华和勤奋,又借着爱情的力量,在学术上完成了《金石录》巨著,在词艺上达到了空前的高度。但是,那个社会不以为奇,不以为功,连那十岁的小女孩都说“才藻非女子事”。李清照还有什么话可说呢?她只好一人咀嚼自己的凄凉。
    ⑦随着时代的进步,李清照当年许多痛苦着的事和情都有了答案,可是我们偶然再回望一下千年前的风雨时,总能看见那个立于秋风黄花中的寻寻觅觅的美神。
    (1)下列对文章的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
    A.作者认为甜蜜的爱情激发了李清照的创作灵感也丰富了她的词作内容,从她早期的诗作宛然可见她迷人的风姿。
    B.文章第一段中的“凄冷”既包括词人创作时“冷冷清清”的环境特征,又包括词人愁苦的内心世界;将“凄冷”上升到“美”的高度,就还应包括读者感受词人内心而获得的一种凄美。
    C.文章叙述、阐发议论结合完美,叙述人物经历身世,为阐发做铺垫;作者议论阐发的目的在于揭示人物“美”的内涵,指责造就这尊“美神”的乱世。
    D.乱世中美神的美,不仅在容颜的美、自信的美、心灵的美,更在于才藻的美、独立不迁的美。
    E.国家不幸词人不幸,多灾多难的乱世成全了李清照,她的作品之所以到达了这样的高度,是因为她超越了一己的愁怨,把山河破碎爱巢倾覆的痛楚融入了诗作。乱世中的美神阅读答案
    (2)简要分析下面句子对于表现人物形象的意义。
    ①李清照不由得到抽一口凉气,他觉得一阵晕眩,手扶门框,才使自己勉强没有摔倒。

    ②总能看见那个立于秋风黄花中的寻寻觅觅的美神。

    (3)这篇文章运用的反衬手法体现在哪些方面?结合全文,简要分析其好处。

    (4)文章开篇说“她被当做了愁的化身”,请简要探究分析:这个“愁”有着哪些具体内涵?如此评说有何意义?
    【温故知新】
    1.默写填空。
    独立寒秋, ,橘子洲头。看万山红遍, ; ,百舸争流。鹰击长空,鱼翔浅底, 。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
    。忆往昔峥嵘岁月稠。恰同学少年, ;书生意气, 。 ,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曾记否, ,浪遏飞舟?
    2.阅读下文,完成文后题目。
    沁园春·雪
    毛泽东
    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山舞银 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须晴日,看红装素袠,分外妖娆。
    江山如此多矫,引无数英雄竞折腰。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一代 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1)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营造了一幅 的画面。
    (2)词人在词中为什么提到秦皇汉武和唐宗宋祖这些历史英雄人物?
    (3)对这首词反复出现“雪”的用意理解最恰当的一项是( )
    A.因为这首词是描写雪景的,所以会反复出现“雪”。
    B.诗人借雪言志,表明自己想要打破冰封,领导革命胜利的决心。
    C.说明当时天气很寒冷。
    D.是为了照应题目。
    (4)这首与《沁园春·长沙》词牌名相同,试分析两首词在表达情感上有什么异同。
    3.采桑子·重阳
    毛泽东
    人生易老天难老,岁岁重阳。今又重阳,战地黄花分外香。
    一年一度秋风劲,不似春光。胜似春光,寥廓江天万里霜。
    【注】本词作于一九二九年十月。一九二九年六月二十二日在闽西龙岩召开了红四军第七次代表大会, 他的意见不被多数同志所接受,也未能当选为前委委员,离开了红四军的领导岗位。离开了红四军的领导岗位后,毛泽东先后到上杭等地指导地方工作。直到十一月二十六曰毛泽东才在上海中央“九月来信”的支持下恢复职务。当时的心情在这首词里也有所反映。
    (1)对上面这首词语句的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 〕
    A.人生易老天难老——人生因有情人易老,天因无情天难老,表达了作者对人生短暂的无限惆怅。
    B.岁岁重阳一自然界从不会因为人事变化而改变它的运行规律,年年重阳节都会如期而至。
    C.战地黄花分外香^经历过战火洗礼的野花都比以往更芬芳。可见红军的胜利极 大地鼓舞了作者。
    D.胜似春光,寥廓江天万里霜一一秋风.比春风更强劲,秋景比春景更壮阔;后一句更 表现出诗人乐观、开阔的情怀。

    (2)根据“寥廓江天万里霜”的意境,从《沁园春·长沙》中找出能表现此意境的句子。

    (3)下片上句刚说“不似春光”,下句又马上说“胜似春光”,是不是自相矛盾?请说明理由。


    4.阅读下面诗歌,回答问题。
    忆秦娥 李白
    箫声咽,秦娥梦断秦楼月。秦楼月,年年柳色,灞陵伤别。
    乐游原上清秋节,咸阳古道音尘绝。音尘绝,西风残照,汉家陵阙。

    忆秦娥•娄山关 毛泽东
    西风烈,长空雁叫霜晨□。霜晨月,马蹄声碎,喇叭声□。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从头□,苍山如海。残阳如□。
    (1)从下面列举的词语中选择最恰当的填入《忆秦娥•娄山关》中的空格处。
    月 泣 却 越 血 霞 咽 冷 画
    (2)两首诗词都通过景物描写渲染气氛,但所渲染的气氛并不相同,请加以概括说明。
    (3)两首词的结尾都通过写景来抒情,气象宏大,但所抒发的感情不同。请概述其感情的不同之处。
    5.阅读下面文段,完成下列各题。
    把栏杆拍遍
    梁衡
    ①中国历史上由行伍出身,以武起事,而最终以文为业,成为大诗词作家的只有一人,这就是辛弃疾。这也注定了他的词及他这个人在文人中的唯一性和在历史上的独特地位。
    ②应该说,辛弃疾的词不是用笔写成,而是用刀和剑刻成的。他是以一个沙场英雄和爱国将军的形像留存在历史上和自己的诗词中。时隔千年,当今天我们重读他的作品时,仍感到一种凛然杀气和磅礴之势。
    ③我敢大胆说一句,这首词除了武圣岳飞的《满江红》可与之媲美外,在中国上下五千年的文人堆里,再难找出第二首这样有金戈之声的力作。虽然杜甫也写过:“射人先射马,擒贼先擒王”,军旅诗人王昌龄也写过:“欲将轻骑逐,大雪满弓刀”。但这些都是旁观式的想象、抒发和描述,哪一个诗人曾有他这样亲身在刀刃剑尖上滚过来的经历?“列舰层楼”、“投鞭飞渡”、“剑指三秦”、“西风塞马”,他的诗词简直是一部军事辞典。他本来是以身许国,准备血洒大漠,马革裹尸的。但是南渡后他被迫脱离战场,再无用武之地。像屈原那样仰问苍天,像共工那样怒撞不周,他临江水,望长安,登危楼,拍栏杆,只能热泪横流。
    ④辛词比其它文人更深一层的不同,是他的词不是用墨来写,而是蘸着血和泪涂抹而成的。我们今天读其词,总是清清楚楚地听到一个爱国臣子,一遍一遍地哭诉,一次一次地表白;总忘不了他那在夕阳中扶栏远眺、望眼欲穿的形像。
    ⑤辛弃疾南归后为什么这样不为朝廷喜欢呢?他在一首《戒酒》的戏作中说:“怨无大小,生于所爱;物无美恶,过则成灾”。这首小品正好刻画出他的政治苦闷。他因爱国而生怨,因尽职而招灾。他太爱国家、爱百姓、爱朝廷了。但是朝廷怕他,烦他,忌用他。他作为南宋臣民共生活了40年,倒有近20年的时间被闲置一旁,而在断断续续被使用的20多年间又有37次频繁调动。但是,每当他得到一次效力的机会,就特别认真,特别执着地去工作。本来有碗饭吃便不该再多事,可是那颗炽热的爱国心烧得他浑身发热。40年间无论在何地何时任何职,甚至赋闲期间,他都不停地上书,不停地唠叨,一有机会还要真抓实干,练兵、筹款,整饬政务,时刻摆出一副要冲上前线的样子。你想这能不让主和苟安的朝廷心烦?他任湖南安抚使,这本是一个地方行政长官,他却在任上创办了一支2500人的“飞虎军”,铁甲烈马,威风凛凛,雄镇江南。建军之初,造营房,恰逢连日阴雨,无法烧制屋瓦。他就令长沙市民,每户送瓦20片,立付现银,两日内便全部筹足。其施政的干练作风可见一斑。后来他到福建任地方官,又在那里招兵买马。闽南与漠北相隔何远,但还是隔不断他的忧民情、复国志。他这个书生,这个工作狂,实在太过了,“过则成灾”,终于惹来了许多的诽谤,甚至说他独裁、犯上。皇帝对他也就时用时弃。国有危难时招来用几天;朝有谤言,又弃而闲几年,这就是他的基本生活节奏,也是他一生最大的悲剧。别看他饱读诗书,在词中到处用典,甚至被后人讥为“掉书袋”。但他至死,也没有弄懂南宋小朝廷为什么只图苟安而不愿去收复失地。
    ⑥辛弃疾名弃疾,但他那从小使枪舞剑、壮如铁塔的五尺身躯,何尝有什么疾病?他只有一块心病:金瓯缺,月未圆,山河碎,心不安。
    ⑦说到辛弃疾的笔力多深,是刀刻也罢,血写也罢,其实他的追求从来不是要作一个词人。郭沫若说陈毅:“将军本色是诗人”,辛弃疾这个人,词人本色是武人,武人本色是政人。他的词是在政治的大磨盘间磨出来的豆浆汁液。他由武而文,又由文而政,始终在出世与入世间矛盾,在被用或被弃中受煎熬。作为封建知识分子,对待政治,他不像陶渊明那样浅尝辄止,便再不染政;也不像白居易那样长期在任,亦政亦文。对国家民族他有一颗放不下、关不住、比天大、比火热的心;他有一身早炼就、憋不住、使不完的劲。他不计较“五斗米折腰”,也不怕谗言倾盆。所以随时局起伏,他就大忙大闲,大起大落,大进大退。稍有政绩,便招谤而被弃;国有危难,便又被招而任用。他亲自组练过军队,上书过《美芹十论》这样著名的治国方略。他是贾谊、诸葛亮、范仲淹一类的时刻忧心如焚的政治家。他像一块铁,时而被烧红锤打,时而又被扔到冷水中淬火。有人说他是豪放派,继承了苏东坡,但苏的豪放仅止于“大江东去”,山水之阔。苏正当北宋太平盛世,还没有民族仇、复国志来炼其词魂,也没有胡尘飞、金戈鸣来壮其词威。真正的诗人只有被政治大事(包括社会、民族、军事等矛盾)所挤压、扭曲、拧绞、烧炼、锤打时才可能得到合乎历史潮流的感悟,才可能成为正义的化身。诗歌,也只有在政治之风的鼓荡下,才能飞翔,才能燃烧,才能炸响,才能振聋发聩。
    ⑧我常想,要是为辛弃疾造像,最贴切的题目就是“把栏杆拍遍”。他一生大都是在被抛弃的感叹与无奈中度过的。当权者不使为官,却为他准备了锤炼思想和艺术的反面环境。他被九蒸九晒,水煮油炸,千锤百炼。历史的风云,民族的仇恨,正与邪的搏击,爱与恨的纠缠,知识的积累,感情的浇铸,艺术的升华,文字的锤打,这一切都在他的胸中、他的脑海,翻腾、激荡,如地壳内岩浆的滚动鼓胀,冲击积聚。既然这股能量一不能化作刀枪之力,二不能化作施政之策,便只有一股脑地注入诗词,化作诗词。他并不想当词人,但武途政路不通,历史歪打正着地把他逼向了词人之道。终于他被修炼得连叹一口气,也是一首好词了。
    ⑨诗,是随便什么人就可以写的吗?诗人,能在历史上留下名的诗人,是随便什么人都可以当的吗?“一将成名万骨枯”,一员武将的故事,还要多少持刀舞剑者的鲜血才能写成。那么,有思想光芒而又有艺术魅力的诗人呢?他的成名,要有时代的运动,像地球大板块的冲撞那样,他时而被夹其间感受折磨,时而又被甩在一旁被迫冷静思考。所以积300年北宋南宋之动荡,才产生了一个辛弃疾。
    选自《梁衡文集》有删改
    (1)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文多处运用了联想,如由“弃疾”这个名,联想到他忧国的心病,联想到他表达这种忧思的原因等。
    B.这篇散文用豪迈奔放的语言,热情洋溢地歌颂了爱国词人——辛弃疾,笔力雄厚,慷慨悲壮。
    C.从修辞上说,文章多处运用对偶短句和排比句式,整齐而有节奏,增强了作者情感表达的效果。
    D.作者认为辛弃疾“独特地位”,是积300年北宋南宋之动荡的历史背景和他自己对词创作的悟性、聪明产生的。
    (2)结合文章内容,回答下面的问题。
    ①文章以形象的语言写出了辛词的两大特点:
    一是
    二是
    ②第五段中说“朝廷怕他,烦他,忌用他”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3)文章第七段中“他的词是在政治的大磨盘间磨出来的豆浆汁液”这句话有什么深刻含义?

    (4)有人认为辛词的风格属于豪放派,继承了苏东坡的豪放;也有人认为辛词的风格属于婉约派。请选出属于婉约派风格的一句( )
    A.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清平乐·村居》)
    B.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无人会,登临意。(《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
    C.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D.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生子当如孙仲谋。(《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怀古》)
    7.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题目。
    阅读的第一要素
    王安忆
    ①阅读的第一要素,我想是信赖。相信我们所读到的东西,这常常是发生在我们少年时候。那个年龄,心灵像一张白纸,无条件地相信任何事情。书本给我们神圣的感觉,好比人生的老师。我们总是把书本上的话抄在日记本上,还总是将书本上的话赠来赠去。这是一个非常容易受影响的时期,是精神世界最初的建设时期。假如我们幸运地读到真正的好书,那么,一生都将受益无穷。不过,很多时候的情况则是恰恰相反。但是,尽管是这样一个不安全的时期,我也以为怀疑主义是最大的不幸。这会使我们丧失阅读的最大乐趣:那种满怀情感的接受,那种对充实内心的渴望。怀疑设立的防线又会使自己孤立,久而久之,内心便将寂寞又空虚。
    ②当我们逐渐成长起来之后,我们逐渐形成了对这个世界的看法。它不仅来自于阅读, 更来自直接的经验。假如我们依然热爱阅读,并且依然对阅读保持信赖,便会自觉地去芜存 菁,选择那些真正的好书。前段时期阅读好书的经历帮助了我们,从人生中得到的真情实感 也帮助了我们。阅读和阅历使我们本能地懂得哪些是作者以诚实与信赖写下来的文字。我们仍然以信赖的态度读书,而这时候的信赖却是一种理性的信赖。我们和书本之间建立起一种平等的关系,书本是我们的朋友。理性的依赖还可有效地抵御怀疑主义的侵害。这时候的阅读对于半富我们不免单一的个人经验大有好处。假如个人经验偏于悲观,它便提供给光明的景象;假如个人经验偏于万事无忧,它则提醒我们不幸的存在。在一个人对世界的观念已经形成的中年阶段,阅读可为我们作出补充釦修正,使之达到健康完美的境地。
    ③晚年时的阅读信赖,我想应是建立在宽容之上。因为这个时候的经验已成熟到可与 任何书本作一个比较,这是该作出结论的时期。假如前两个阶段我们保持了阅读的良性循环,这时便能够再上升一格。在持有自己的经验与结论的同时,善解并诚挚地去观看别人的人生所得,看到人类无穷多的心灵景观。这时候,我们应当如同相信自己一样地去读书,书会和我们融为一体。我们其实也是在读着自己。这时候的自己,应该有一颗能够包容一切的心灵,读书就是提供了这样的好机会。当然,我这里指的是人类写下的最好的那类书。
    (1)作者为什么说少年时期读到真正的好书是“幸运”的?
    (2)对文意理解和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即使少年时期有可能读到坏书,也不应该将阅读建立在怀疑主义基础上。
    B.本文所指的那些好书,是指写作者用诚实和信赖的态度写下来的文字。
    C.人对世界的看法靠阅读建立起来,但生活阅历可以补充它或者修正它。
    D.阅读既有助于理解世界,同时也有助于更好地了解自己和他人的心灵。
    (3)从文中筛选出三个词语,分别填人下表。
    人生的不同阶段-不同特征的信赖
    少年时期-① 的信赖
    中年时期-② 的信赖
    老年时期-③ 的信赖


    第01讲 《沁园春·长沙》预习及练习
    【学习目标 】
    1.领悟诗人以天下为己任的胸怀,体会字里行间的豪情壮志;
    2.解作品情景交融的表现手法,感受凝练、豪放的语言的风格。
    【知识精讲 】
    第一课 沁园春·长沙
    【知识梳理】
    1.文学文化常识
    毛泽东,字润之,笔名子任。1893年12月26日生于湖南湘潭韶山冲一个农民家庭。1976年9月9日在北京逝世。中国人民的领袖,马克思主义者,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战略家和理论家,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解放军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缔造者和领导人,诗人,书法家。一个外国人曾这样评价他——“一个诗人赢得了一个新中国”。
    1911年,18岁的毛泽东同志来到湖南省会长沙, 开始了他在此地长达13年之久的求学和革命斗争生活。自1913年至1918年,他在湖南第一师范学校读书。1918年4月,与何叔衡等同志创立了以改造中国和世界为奋斗目标的新民学会。1919年起,他先后在长沙修业小第一师范附属小学等校任教。“五四”时期,他组织领导了长沙学生和市民的爱国运动,主编《湘江评论》,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论文,引起了全国进步思想界的重视。随后,又领导了驱逐湖南督军兼省长、皖系军阀张敬尧的斗争。1920年9月,他与何叔衡等同志建立了湖南共产主义小组。1921年7月中国共产党诞生后,又组建了中共湘区委并任书记。1923年4月,他离开长沙,赴上海、广州等地继续从事革命工作。1925年春,他回湖南老家指导农民运动讲习所,途径长沙,游橘子洲、岳麓山,追怀1911至1923年间在长沙的求学生活和革命斗争经历,因有《沁园春·长沙》。本篇首次公开发表于《诗刊》1957年1月。
    2.内容分析
    (1)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
    这里作者为我们描绘了富有生机的秋色图。分别写了山、林、江、舸、鹰、鱼,又分别描绘了它们的特征如红、染、碧、流、击、翔,再突出它们的数量、程度、范围,如万、展、漫、百、长、浅,再展示它们的空间位置如空中、水底、远、近、高、低等。最后由点到面,“万类霜天竞自由”,一个“竞”字更是充满了生命的力量。本来秋天容易给人以荒凉肃杀之感,但不同的人在不同的心境下去看秋景,会有不同的感受,表现在诗词作品中也就不同了。“以我观物,物皆着我之色彩,”王国维此论甚当。在青年革命者毛泽东眼中的秋,呈现出一种色彩斑斓、生机勃发的美,一种催人奋进、给人力量的美。
    (2)怅廖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
    面对秋景和迷茫的大地,诗人不问:“秋光正好,何日再游?”也不说:“秋光虽美,隆冬将至。”却把“景”甩开,一下子问出“谁”是大地的主宰这样一个出人意料的问题,自是不同凡响。这是由自然之理过渡到人事之理,其相通之点即是以奋斗求生存。自然界中的万类尚且不畏寒冷而“竞自由”,显示自己的生命力,何况我们有思想有灵魂的人们呢?主宰大地,就是拼搏争取,就是改天换地,就是进行革命斗争。这一发问,显示了青年 革命家毛泽东以天下为己任的宏大心胸与高远志向。
    (3)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
    “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不是一般的游水嬉戏,也不是单纯回顾往日的友谊,而是用中流击水的气魄豪情给同伴们以期许和鼓励,是对革命前途的展望。有人会问,既是如此,为何不支直说:“承担大任舍我其谁,革命前途系于我辈”?为何偏要引人回忆击水的情景呢?这是因为诗歌要运用形象思维,要把一个主观意念用具体的形象的画面表现出来,而不是赤裸裸地说出来。诗歌的奥妙就在于用形象阐发抽象的思想,她生来偏爱婉曲而最忌直露。
    (4)毛泽东的“独立寒秋”中的“独”与柳宗元的“独钓寒江”中的“独”有怎样的异同?
    《江雪》是柳宗元政治革新失败后,被贬永州,身处逆境时写的,表露了诗人与恶势力绝不妥协的心志。毛泽东的词通过对长沙秋景的描绘和对青年时代革命斗争生活的回忆,抒写出革命青年对国家命运的感慨和以天下为己任、蔑视反动统治者、改造旧中国的豪情壮志。
    “独立寒秋”和“独钓寒江”意境虽然相似,然而封建士大夫与革命伟人的胸襟境界又是完全不同的。
    (5)上阙“看万山红遍”以下各句,下阙“怡同学少年”以下各句,是铺叙,也就是古人所说“赋、比、兴”手法中的“赋”,其特征是直接抒情、叙事,使用铺陈排比的手法。这样写有什么艺术效果?
    这样写,使诗句连贯直下,非常有气势,为抒情、议论渲染了充分的背景气氛。
    (6)朗读并背诵《沁园春·长沙》—词,体会该词磅礴大气的“壮美”表现在哪些方面?
    该题考察对这首词的内容和艺术是否有一完整的理解,词的“壮美”体现在:其一,壮关美之景。上阙描绘了活泼开阔、美丽壮观的湘江秋景。其二,雄壮之志。下阕抒发了勇于与大风大浪搏击的豪情壮志和以天下为己任的博大胸怀。其三,豪壮之人。词中凸显了一个屹立于天地间的磅礴大气的伟人形象。
    3.整体把握
    文章结构
    主旨
    《沁园春·长沙》—词,通过对长沙秋景的描绘和对青年时代革命牛争生活的回忆,抒写出一个革命青年对国家命运的感慨和以天下为己任、蔑视反动统治者、改造旧中国的豪情壮志。
    写作手法
    (1)我国古典诗词的艺术表现手法,很讲究情与景的交融。刘勰说:“繁采寡情,味之必淡。”这首词较好地体现了情景交融的写作手法。
    上阕虽着重写景,却处处景中寓情。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既是四周枫林如火的写照,又寄寓诗人火热的革命情怀。红色象征革命,象征烈火,象征光明,“万山红遍”正是作者“星火燎原”思想的形象化表现,是对革命与祖国前途的乐观主义的憧憬。“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则是作者对自由解放的向往与追求。“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的感叹,则由写景直接转入抒情,自然带出下阕的抒情乐章。
    下阙虽着重抒情,但也不乏情中含景之处。“忆往昔峥嵘岁月凋”,以“峥嵘”形容岁月,新颖、形象,将无形的不平凡的岁月,化为一座座有形的峥嵘的山峰,给人以巍峨奇丽的崇高美。 “中流击水,浪遏飞舟”,也是一幅奋勇进击、劈波斩浪的宏伟画面。可以说,《沁园春·长沙》的崇高美,是以情为经线,以景为纬线,交织而成的。它不仅使我们得到欣赏壮丽秋景的艺术享受,也使我们从诗人昂扬炽烈的革命情怀中,汲取奋发前进的信心和力量。
    总体看来,词的上阙记今游重在写景、景中有情;下阙忆往事重在抒情,情中见景。
    (2)诗词的意象美。
    意象美是诗词意象的连接和绀合,如同电影镜头的蒙太奇组接,主要将单个的意象连接在一起,从而形成全词整体的组合美,如上阕中“看”字所总领的一组意象群,从整体上看都是并列关系,诗人以并置的手法将意象组合在一起,并且注意动静搭配,远近结合,从而构成一幅色彩绚丽的“湘江秋色图”。 又如词的下阙中所回忆的往昔生活,也是两两并置,突出了年轻的革命者奋发向上、敢作敢为的精神,为我们描绘了一幅生气勃勃的“少年学子图”。
    诗词意象还能够以一意象为中心并由此向四周“辐射”而形成一个意象群。仍以上阙“看”所总领的七句为例,“万山”、“层林”、“百舸"、“雄鹰”、“游鱼”等意象是在中心意象“万类霜天”的辐射下形成的,下阙中的“指点江山,激扬文字”这两个并置的复合意象也是在“风华正茂”的“同学少年”的辐射下形成的。而从全词看,中心意象应该是“独立寒秋”的“我”,其他意象则是在这一中心意象的“辐射”下形成的。
    【例题精讲】
    例1.下列文学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诗歌在形式上以行为单位,分行的主要依据是节奏,而不是内容。
    B. 《沁园春•长沙》,“沁园春”是词牌名,它从形式上规定了词的字数、平仄等,与内容无关;“长沙”是标题,揭示了有关内容。
    C. 词是我国古代一种可以配乐歌唱、句式长短不齐的诗体。又名长短句、诗余、曲子词等,它始于唐盛于宋。
    D. 古人按字数把词分为小令(58字以内)、中调(59—90字)和长调(91字以上);但无论多少字,都分为上下两阕。
    【答案】D
    例2.下列说法不恰当的一项是( )
    A. 毛泽东同志常用旧体诗来反映现代生活的思想感情,这些诗也是现代诗歌,如《沁园春 长沙》就是现代诗歌。
    B. 词是我国古代一种可配乐歌唱、句式长短不齐的诗体,又名长短名句、曲子词、乐府等。它始于唐,盛于宋。
    C. “沁园春”是词的词牌,这规定这一首词的字数、平仄、押韵等;“长沙”是词的标题,它揭示这一首词的内容。
    D. 古人按字数的多少,把词分为小令、中调和长调,《沁园春长沙》可定为中调。
    【答案】D
    例3.从“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想到了杜牧《山行》中的两句诗是 。
    【答案】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例4.词中起过渡作用的句子是哪一句 ?
    【答案】携来百侣曾游,忆往昔峥嵘岁月稠。
    例5.《沁园春·长沙》上片重在写景,景中有情,请结合词句作简要分析。


    【答案】景是作者主观情感映射下的景,写景实为写情。第一,开篇点出“独立”二字,说明一切景物都是由独自站在橘子洲头的诗人主观摘取的;第二,诗中所描绘的秋景,都是经过艺术的概括,为表达诗人人生情怀服务的;第三,诗人写景其实是为了最终引发“谁主沉浮”的哲理思考,以便拓展和深化诗的境界。

    例6. 上阙中,诗人是从哪些方面、什么角度来描绘绚烂多彩的秋色图的?

    【答案】 四个方面:山上、江中、天空、水底。四个角度:远眺、近观、仰视、俯察。(远近相近、动静结合、对照鲜明)
    例7.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
    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
    (1)解释下列词的意思。
    漫江:
    击:
    翔:
    霜天:
    (2)“看”字引出的意象有 、 、 、 、 、 、 。
    (3)这段文字的中心句是 。
    (4)“怅”的原意是 ,这里用来表达 。
    (5)“沉浮”同 意思相近,这里指 。
    【答案】(1)满江 鹰飞得矫健有力 鱼游得轻快自由 秋天
    (2)万山 层林 漫江 百舸 鹰鱼 万类
    (3)万类霜天竞自由
    (4)失意、恼恨 由深思而激昂慷慨的思绪
    (5)升沉 盛衰
    【课堂练习】
    1.词兴起于唐,盛行于 ,词最初称为“ ”或“ ”,后又称为 ,词分为 、中调、 ,这是依据字数的多少来划分的。

    【答案】 宋 曲词 曲子词 长短句或诗余;小令 长调

    2. 《沁园春·长沙》中“沁园春”是这首词的 。

    【答案】 词牌

    3.这首词中的“沁园春”是______________名,“长沙”是______________。按字数多少,这首词分类属于______________。
    【答案】词牌 标题 长调
    4.阅读下文,完成文后题目。
    我的信念
    玛丽·居里
    ①生活对于任何人都非易事,我们必须有坚韧不拔的精神。最要紧的,还是我们自己要 有信心。我们必须相信,我们对每一件事情都有天赋的才能,并且,无论付出任何代价,都要把这件事情完成。当事情结束的时候,你要能问心无愧地说:“我已经尽我所能了。”
    ②有一年的春天里,我因病被迫在家里休息数周。我注视着我的女儿们所养的蚕结着茧子,这使我感兴趣。望着这些蚕执着地、勤奋地工作着,我感到我和它们非常相似。像它们一样,我总是耐心地集中在一个目标上,我之所以如此,或许是因为某种力量在鞭策着我-正如要被鞭策着去结茧子一般。
    ③近五十年来,我致力于科学的研究,而研究是对真理的探讨。我有许多美好快乐的记 忆。少女时期,我在巴黎大学孤独地过着求学的岁月。在那整个时期中,我丈夫和我专心致 志地,像在梦幻之中一般,艰辛地坐在简陋的书房里研究,后来,我们就在那儿发现了镭。
    ④我在生活中,永远是追求安静的工作和简单的家庭生活。为了实现这个理想,我竭力 保持宁静的环境,以免受人事的干扰和盛名的渲染。
    ⑤我深信在科学方面我们有对事业而不是对财富的兴趣。当皮埃尔·居里和我考虑应否在我们的发现上取得经济利益时,我们都认为不能违反我们的纯粹研究观念。因而我们没有申请镭的专利,也就抛弃了一笔财富。我坚信我们是对的。诚然,人类需要寻求现实的人,他们在工作中获得很大的报酬。但是,人类也需要梦想家——他们受了事业的强烈的吸引,使他们没有闲暇,也无热情去谋求物质上的利益。我的唯一奢望,是在一个自由国家中以一个自由学者的身份从事研究工作。我从没有视这种利益为理所当然的,因为我在24岁以前,我一直居住在被占领和躁躏的波兰。我估量过法国自由的代价。
    ⑥我并非生来就是一个性情温和的人,我很早就知道,许多像我一样敏感的人,甚至受 一言半语的苛责,便会过分懊恼,因而我尽量克制自己的敏感。从我丈夫的温和沉静的性格 中,我受益匪浅。当他猝然长逝后,我便学会了逆来顺受。我年纪渐老,我愈会欣赏生活中 的种种琐事,如栽花、植树、建筑,对诗歌朗诵和眺望星辰也有一点兴趣。
    ⑦我一直沉醉于世界的优美之中,我所热爱的科也不断增加它崭新的远景。
    ⑧我认定科学本身就具有伟大的美。一位从事研究工作的科学家,不仅是一个技术人员,并且是一个小孩儿,在大自然的景色中,好像迷醉于神话故事一般。这种科学的魅力,就是使我终生能够在实验室里埋头工作的主要因素了。
    (1)第①段中居里夫人认为对待生活应有什么样的精神?
    (2)下列对居里夫人对“蚕结着茧子”感兴趣的原因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居里夫人对蚕感兴趣。
    B.居里夫人对蚕执着的精神感兴趣。
    C.居里夫人觉得自己就像它们一样,总是不倦付出在科学事业上。
    D.居里夫人以前没见过,第一次看到。
    (3)文中“或许是因为有某种力量在鞭策着我”,“某种力量”指的是什么?
    (4)赏析文中画线句子。
    一位从事研究工作的科学家,不仅是一个技术人员,并且是一个小孩儿,在大自然的景 色中,好像迷醉于神话故事一般。这种科学的魅力,就是使我终生能够在实验室里埋头工作 的主要因素了。
    (5)结合本文内容,试分析科学家应该有什么样的精神。请结合生活实际,谈谈自己的理 解和感悟。

    【答案】(1)坚韧不拔(2)C
    (3)指“我”对科学的探讨,我热爱科崇尚科学那种坚韧不拔的精神。
    (4)运用比喻的手法,表达出科学家对于科学的热爱。表现了科学的无穷魅力。
    (5)科学家具有崇尚科热爱科尊重科沉醉科学的优秀品质。
    3.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4)题。
    乱世中的美神(有删改)
    梁衡
    ①李清照是因为那首著名的《声声慢》被人们记住的。那是一种凄冷的美,特别是那句“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简直成了她个人的专有品牌,她便被当作了愁的化身,而对她的解读又“怎一个愁字了得”。
    ②其实李清照在写这首词前,曾经有过太多太多的快乐。当李清照满载着闺中少女所能得到的一切幸福,步入爱河时,她的美好人生又更上一层楼。夫婿赵明诚是一位翩翩少年,两人又是文学知己,情投意合。他们二人除一般文人诗词琴棋的雅兴外,还有更相投的事业结合点——金石研究。蜜一样的生活,滋养着她绰约的风姿和旺盛的艺术创造。请看两首词:
    红藕香残玉簟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一剪梅》)
    卖花担上,买得一枝春欲放。泪染轻匀,犹带彤霞晓露痕。怕郎猜道,奴面不如花面好。云鬓斜簪,徒教郎比比看。(《减字木兰花》)
    ③金人一锤砸烂了都城汴京的琼楼玉苑,李清照在山东青州的爱巢也树倒窝散,一家人开始过漂泊无定的生活。南渡第二年,赵明诚急病而亡。一个叫张汝舟的人走进她的生活。刚结婚之后张对她照顾得也还不错,但很快就露出原形,原来他是想占有李清照身边尚存的文物。这些东西李视之如命,而且《金石录》也还没有整理成书,当然不能失去。无奈之中,李清照走上一条绝路,鱼死网破,告发张汝舟的欺君之罪,李清照也随之入狱。由于友人帮忙,李只坐了九天牢便被释放了。但这在她心灵深处留下了重重的一道伤痕。一个女人心中爱的火花就这样永远地熄灭了,这怎么能不令她沮丧犯愁呢?
    ④1134年,金人又一次南侵,赵构又弃都再逃。李清照第二次流亡到了金华。国运维艰,愁压心头。有人请她去游附近的双溪名胜,她长叹一声,无心出游:
    风住尘香花已尽,日晚倦梳头。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闻说双溪春尚好,也拟泛轻舟。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武陵春》)
    ⑤已渐入暮年的李清照没有孩子,守着孤清的小院落,身边没有一个亲人,国事已难问,家事怕再提,只有秋风扫着黄叶在门前盘旋,偶尔有一两个旧友来访。她有一孙姓朋友,其小女十岁,极为聪颖。一日孩子来玩时,李清照对她说,愿将平生所学相授。不想这孩子脱口说道:“才藻非女子事也。”李清照不由得倒抽一口凉气,她觉得一阵晕眩,手扶门框,才使自己勉强没有摔倒。李清照感到她像是落在四面不着边际的深渊里,一种可怕的孤独向她袭来。她茫然地行走在杭州深秋的落叶黄花中,吟出这首浓缩了她一生和全身心痛楚的,也确立了她在中国文学史上地位的《声声慢》: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三杯两盏淡酒,怎敌它,晚来风急。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⑥李清照所寻寻觅觅的是什么呢?身为女人,她既不能像岳飞那样驰骋疆场,也不能像辛弃疾那样上朝议事,甚至不能像陆、辛那样有政界、文坛朋友可以痛痛快快地使酒骂座,痛拍栏杆。她甚至没有机会和他们交往,只有独自一人愁。她以非凡的才华和勤奋,又借着爱情的力量,在学术上完成了《金石录》巨著,在词艺上达到了空前的高度。但是,那个社会不以为奇,不以为功,连那十岁的小女孩都说“才藻非女子事”。李清照还有什么话可说呢?她只好一人咀嚼自己的凄凉。
    ⑦随着时代的进步,李清照当年许多痛苦着的事和情都有了答案,可是我们偶然再回望一下千年前的风雨时,总能看见那个立于秋风黄花中的寻寻觅觅的美神。
    (1)下列对文章的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
    A.作者认为甜蜜的爱情激发了李清照的创作灵感也丰富了她的词作内容,从她早期的诗作宛然可见她迷人的风姿。
    B.文章第一段中的“凄冷”既包括词人创作时“冷冷清清”的环境特征,又包括词人愁苦的内心世界;将“凄冷”上升到“美”的高度,就还应包括读者感受词人内心而获得的一种凄美。
    C.文章叙述、阐发议论结合完美,叙述人物经历身世,为阐发做铺垫;作者议论阐发的目的在于揭示人物“美”的内涵,指责造就这尊“美神”的乱世。
    D.乱世中美神的美,不仅在容颜的美、自信的美、心灵的美,更在于才藻的美、独立不迁的美。
    E.国家不幸词人不幸,多灾多难的乱世成全了李清照,她的作品之所以到达了这样的高度,是因为她超越了一己的愁怨,把山河破碎爱巢倾覆的痛楚融入了诗作。乱世中的美神阅读答案
    (2)简要分析下面句子对于表现人物形象的意义。
    ①李清照不由得到抽一口凉气,他觉得一阵晕眩,手扶门框,才使自己勉强没有摔倒。

    ②总能看见那个立于秋风黄花中的寻寻觅觅的美神。

    (3)这篇文章运用的反衬手法体现在哪些方面?结合全文,简要分析其好处。

    (4)文章开篇说“她被当做了愁的化身”,请简要探究分析:这个“愁”有着哪些具体内涵?如此评说有何意义?
    【答案】(1)BC B项中,“冷冷清清”应该是词人用意象创设的情感氛围,是艺术情境,不是“创作时的环境特征”。C项中,文章作者议论阐发的意图在于揭示“美神”的内涵,而非指斥这个造就“美神”的乱世。
    (2)①通过想象,以可观可感的动作写出了人物内心遭打击时的状态,形象地写出了人物孤独的情境。
    ②化用词人词句,借典型词句、典型情境简笔勾勒哀愁的形象;以“总能看到”来表达对人物的感情,强化人物形象特征,突出形象意义。
    (3)①以早年的幸福生活反衬李清照晚境的凄凉;②以世道的艰难反衬李清照的理想美;③以爱情、生活的磨难反衬李清照的心灵美、诗歌美;④以世风“才藻非女子事”来反衬李清照的执着。通过多角度的反衬,突出了李清照身处逆境,关心国事,仍然进行不懈的艺术追求的坚强品格,使“乱世中的美神”形象更加光彩照人。
    (4)愁的含义:①思念心上人而不得的闲愁,是一种甜蜜的愁;②国破家亡,爱的火花就这样永远熄灭带来的痛苦之愁;③身边没有一个亲人、无人倾诉的孤独之愁;④不被理解、不被接纳、不被认同的孤独之愁。
    意义:①使愁情笼罩全篇,为全文奠定了悲情的感情基调;②以“愁”字总揽全文,开启下文。
    【温故知新】
    1.默写填空。
    独立寒秋, ,橘子洲头。看万山红遍, ; ,百舸争流。鹰击长空,鱼翔浅底, 。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
    。忆往昔峥嵘岁月稠。恰同学少年, ;书生意气, 。 ,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曾记否, ,浪遏飞舟?
    【答案】湘江北去|层林尽染|漫江碧透|万类霜天竞自由|携来百侣曾游|风华正茂|挥斥方遒|指点江山|到中流击水
    2.阅读下文,完成文后题目。
    沁园春·雪
    毛泽东
    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山舞银 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须晴日,看红装素袠,分外妖娆。
    江山如此多矫,引无数英雄竞折腰。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一代 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1)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营造了一幅 的画面。
    (2)词人在词中为什么提到秦皇汉武和唐宗宋祖这些历史英雄人物?
    (3)对这首词反复出现“雪”的用意理解最恰当的一项是( )
    A.因为这首词是描写雪景的,所以会反复出现“雪”。
    B.诗人借雪言志,表明自己想要打破冰封,领导革命胜利的决心。
    C.说明当时天气很寒冷。
    D.是为了照应题目。
    (4)这首与《沁园春·长沙》词牌名相同,试分析两首词在表达情感上有什么异同。
    【答案】(1)冰天雪地,广阔无垠,开阔高远(符合文意即可)
    (2)诗人将今人与历史人物比较,评价了他们的功绩,但那都已是过去,“今朝”是一个新时代,需要一个新的风流人物来带领,这是诗人坚定的自信和伟大的抱负。
    (3)B
    (4)都表达了坚定的信念UI及必将胜利的自信心,表现了中华民族不屈的民族性格,表现作者大无畏、永不言败、意志坚强的精神。《沁园春·长沙》在表达感情上更含蓄些,《沁园春·雪》则更直接。
    3.采桑子·重阳
    毛泽东
    人生易老天难老,岁岁重阳。今又重阳,战地黄花分外香。
    一年一度秋风劲,不似春光。胜似春光,寥廓江天万里霜。
    【注】本词作于一九二九年十月。一九二九年六月二十二日在闽西龙岩召开了红四军第七次代表大会, 他的意见不被多数同志所接受,也未能当选为前委委员,离开了红四军的领导岗位。离开了红四军的领导岗位后,毛泽东先后到上杭等地指导地方工作。直到十一月二十六曰毛泽东才在上海中央“九月来信”的支持下恢复职务。当时的心情在这首词里也有所反映。
    (1)对上面这首词语句的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 〕
    A.人生易老天难老——人生因有情人易老,天因无情天难老,表达了作者对人生短暂的无限惆怅。
    B.岁岁重阳一自然界从不会因为人事变化而改变它的运行规律,年年重阳节都会如期而至。
    C.战地黄花分外香^经历过战火洗礼的野花都比以往更芬芳。可见红军的胜利极 大地鼓舞了作者。
    D.胜似春光,寥廓江天万里霜一一秋风.比春风更强劲,秋景比春景更壮阔;后一句更 表现出诗人乐观、开阔的情怀。

    (2)根据“寥廓江天万里霜”的意境,从《沁园春·长沙》中找出能表现此意境的句子。

    (3)下片上句刚说“不似春光”,下句又马上说“胜似春光”,是不是自相矛盾?请说明理由。

    【答案】(1)A
    (2)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
    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
    (3)不矛盾。“不似春光”是就秋天到处见橙黄,时时有收获这一情景说的。又加上红军打了胜仗,看到“寥廓江天万里霜”的景色,自然就发出了由衷地赞美。
    4.阅读下面诗歌,回答问题。
    忆秦娥 李白
    箫声咽,秦娥梦断秦楼月。秦楼月,年年柳色,灞陵伤别。
    乐游原上清秋节,咸阳古道音尘绝。音尘绝,西风残照,汉家陵阙。

    忆秦娥•娄山关 毛泽东
    西风烈,长空雁叫霜晨□。霜晨月,马蹄声碎,喇叭声□。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从头□,苍山如海。残阳如□。
    (1)从下面列举的词语中选择最恰当的填入《忆秦娥•娄山关》中的空格处。
    月 泣 却 越 血 霞 咽 冷 画
    (2)两首诗词都通过景物描写渲染气氛,但所渲染的气氛并不相同,请加以概括说明。
    (3)两首词的结尾都通过写景来抒情,气象宏大,但所抒发的感情不同。请概述其感情的不同之处。
    【答案】(1)月、咽、越、血
    (2)李词的景物描写渲染了一种凄凉、冷落、伤感的气氛;毛词渲染的是一种紧张、激烈、悲壮的战斗气氛。
    (3)李词结尾抒发了一种怀古伤今的悲壮之情;毛词抒发的是红军战士越过天险娄山关时的那种豪迈雄壮的感情。
    5.阅读下面文段,完成下列各题。
    把栏杆拍遍
    梁衡
    ①中国历史上由行伍出身,以武起事,而最终以文为业,成为大诗词作家的只有一人,这就是辛弃疾。这也注定了他的词及他这个人在文人中的唯一性和在历史上的独特地位。
    ②应该说,辛弃疾的词不是用笔写成,而是用刀和剑刻成的。他是以一个沙场英雄和爱国将军的形像留存在历史上和自己的诗词中。时隔千年,当今天我们重读他的作品时,仍感到一种凛然杀气和磅礴之势。
    ③我敢大胆说一句,这首词除了武圣岳飞的《满江红》可与之媲美外,在中国上下五千年的文人堆里,再难找出第二首这样有金戈之声的力作。虽然杜甫也写过:“射人先射马,擒贼先擒王”,军旅诗人王昌龄也写过:“欲将轻骑逐,大雪满弓刀”。但这些都是旁观式的想象、抒发和描述,哪一个诗人曾有他这样亲身在刀刃剑尖上滚过来的经历?“列舰层楼”、“投鞭飞渡”、“剑指三秦”、“西风塞马”,他的诗词简直是一部军事辞典。他本来是以身许国,准备血洒大漠,马革裹尸的。但是南渡后他被迫脱离战场,再无用武之地。像屈原那样仰问苍天,像共工那样怒撞不周,他临江水,望长安,登危楼,拍栏杆,只能热泪横流。
    ④辛词比其它文人更深一层的不同,是他的词不是用墨来写,而是蘸着血和泪涂抹而成的。我们今天读其词,总是清清楚楚地听到一个爱国臣子,一遍一遍地哭诉,一次一次地表白;总忘不了他那在夕阳中扶栏远眺、望眼欲穿的形像。
    ⑤辛弃疾南归后为什么这样不为朝廷喜欢呢?他在一首《戒酒》的戏作中说:“怨无大小,生于所爱;物无美恶,过则成灾”。这首小品正好刻画出他的政治苦闷。他因爱国而生怨,因尽职而招灾。他太爱国家、爱百姓、爱朝廷了。但是朝廷怕他,烦他,忌用他。他作为南宋臣民共生活了40年,倒有近20年的时间被闲置一旁,而在断断续续被使用的20多年间又有37次频繁调动。但是,每当他得到一次效力的机会,就特别认真,特别执着地去工作。本来有碗饭吃便不该再多事,可是那颗炽热的爱国心烧得他浑身发热。40年间无论在何地何时任何职,甚至赋闲期间,他都不停地上书,不停地唠叨,一有机会还要真抓实干,练兵、筹款,整饬政务,时刻摆出一副要冲上前线的样子。你想这能不让主和苟安的朝廷心烦?他任湖南安抚使,这本是一个地方行政长官,他却在任上创办了一支2500人的“飞虎军”,铁甲烈马,威风凛凛,雄镇江南。建军之初,造营房,恰逢连日阴雨,无法烧制屋瓦。他就令长沙市民,每户送瓦20片,立付现银,两日内便全部筹足。其施政的干练作风可见一斑。后来他到福建任地方官,又在那里招兵买马。闽南与漠北相隔何远,但还是隔不断他的忧民情、复国志。他这个书生,这个工作狂,实在太过了,“过则成灾”,终于惹来了许多的诽谤,甚至说他独裁、犯上。皇帝对他也就时用时弃。国有危难时招来用几天;朝有谤言,又弃而闲几年,这就是他的基本生活节奏,也是他一生最大的悲剧。别看他饱读诗书,在词中到处用典,甚至被后人讥为“掉书袋”。但他至死,也没有弄懂南宋小朝廷为什么只图苟安而不愿去收复失地。
    ⑥辛弃疾名弃疾,但他那从小使枪舞剑、壮如铁塔的五尺身躯,何尝有什么疾病?他只有一块心病:金瓯缺,月未圆,山河碎,心不安。
    ⑦说到辛弃疾的笔力多深,是刀刻也罢,血写也罢,其实他的追求从来不是要作一个词人。郭沫若说陈毅:“将军本色是诗人”,辛弃疾这个人,词人本色是武人,武人本色是政人。他的词是在政治的大磨盘间磨出来的豆浆汁液。他由武而文,又由文而政,始终在出世与入世间矛盾,在被用或被弃中受煎熬。作为封建知识分子,对待政治,他不像陶渊明那样浅尝辄止,便再不染政;也不像白居易那样长期在任,亦政亦文。对国家民族他有一颗放不下、关不住、比天大、比火热的心;他有一身早炼就、憋不住、使不完的劲。他不计较“五斗米折腰”,也不怕谗言倾盆。所以随时局起伏,他就大忙大闲,大起大落,大进大退。稍有政绩,便招谤而被弃;国有危难,便又被招而任用。他亲自组练过军队,上书过《美芹十论》这样著名的治国方略。他是贾谊、诸葛亮、范仲淹一类的时刻忧心如焚的政治家。他像一块铁,时而被烧红锤打,时而又被扔到冷水中淬火。有人说他是豪放派,继承了苏东坡,但苏的豪放仅止于“大江东去”,山水之阔。苏正当北宋太平盛世,还没有民族仇、复国志来炼其词魂,也没有胡尘飞、金戈鸣来壮其词威。真正的诗人只有被政治大事(包括社会、民族、军事等矛盾)所挤压、扭曲、拧绞、烧炼、锤打时才可能得到合乎历史潮流的感悟,才可能成为正义的化身。诗歌,也只有在政治之风的鼓荡下,才能飞翔,才能燃烧,才能炸响,才能振聋发聩。
    ⑧我常想,要是为辛弃疾造像,最贴切的题目就是“把栏杆拍遍”。他一生大都是在被抛弃的感叹与无奈中度过的。当权者不使为官,却为他准备了锤炼思想和艺术的反面环境。他被九蒸九晒,水煮油炸,千锤百炼。历史的风云,民族的仇恨,正与邪的搏击,爱与恨的纠缠,知识的积累,感情的浇铸,艺术的升华,文字的锤打,这一切都在他的胸中、他的脑海,翻腾、激荡,如地壳内岩浆的滚动鼓胀,冲击积聚。既然这股能量一不能化作刀枪之力,二不能化作施政之策,便只有一股脑地注入诗词,化作诗词。他并不想当词人,但武途政路不通,历史歪打正着地把他逼向了词人之道。终于他被修炼得连叹一口气,也是一首好词了。
    ⑨诗,是随便什么人就可以写的吗?诗人,能在历史上留下名的诗人,是随便什么人都可以当的吗?“一将成名万骨枯”,一员武将的故事,还要多少持刀舞剑者的鲜血才能写成。那么,有思想光芒而又有艺术魅力的诗人呢?他的成名,要有时代的运动,像地球大板块的冲撞那样,他时而被夹其间感受折磨,时而又被甩在一旁被迫冷静思考。所以积300年北宋南宋之动荡,才产生了一个辛弃疾。
    选自《梁衡文集》有删改
    (1)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文多处运用了联想,如由“弃疾”这个名,联想到他忧国的心病,联想到他表达这种忧思的原因等。
    B.这篇散文用豪迈奔放的语言,热情洋溢地歌颂了爱国词人——辛弃疾,笔力雄厚,慷慨悲壮。
    C.从修辞上说,文章多处运用对偶短句和排比句式,整齐而有节奏,增强了作者情感表达的效果。
    D.作者认为辛弃疾“独特地位”,是积300年北宋南宋之动荡的历史背景和他自己对词创作的悟性、聪明产生的。
    (2)结合文章内容,回答下面的问题。
    ①文章以形象的语言写出了辛词的两大特点:
    一是
    二是
    ②第五段中说“朝廷怕他,烦他,忌用他”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3)文章第七段中“他的词是在政治的大磨盘间磨出来的豆浆汁液”这句话有什么深刻含义?

    (4)有人认为辛词的风格属于豪放派,继承了苏东坡的豪放;也有人认为辛词的风格属于婉约派。请选出属于婉约派风格的一句( )
    A.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清平乐·村居》)
    B.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无人会,登临意。(《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
    C.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D.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生子当如孙仲谋。(《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怀古》)
    【答案】(1)D(原因概括不全面)
    (2)①用刀和剑刻成的 蘸着血和泪抹成的。②朝廷只图苟安而不愿去收复失地。
    (3)这是一种比喻的说法,指在特定的历史背景下,他本人的追求造就了辛词不同于他人作品的独特之美
    (4)A
    6.请以居里夫人为论据,论证“坚持”这一观点。
    【答案】略
    7.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题目。
    阅读的第一要素
    王安忆
    ①阅读的第一要素,我想是信赖。相信我们所读到的东西,这常常是发生在我们少年时候。那个年龄,心灵像一张白纸,无条件地相信任何事情。书本给我们神圣的感觉,好比人生的老师。我们总是把书本上的话抄在日记本上,还总是将书本上的话赠来赠去。这是一个非常容易受影响的时期,是精神世界最初的建设时期。假如我们幸运地读到真正的好书,那么,一生都将受益无穷。不过,很多时候的情况则是恰恰相反。但是,尽管是这样一个不安全的时期,我也以为怀疑主义是最大的不幸。这会使我们丧失阅读的最大乐趣:那种满怀情感的接受,那种对充实内心的渴望。怀疑设立的防线又会使自己孤立,久而久之,内心便将寂寞又空虚。
    ②当我们逐渐成长起来之后,我们逐渐形成了对这个世界的看法。它不仅来自于阅读, 更来自直接的经验。假如我们依然热爱阅读,并且依然对阅读保持信赖,便会自觉地去芜存 菁,选择那些真正的好书。前段时期阅读好书的经历帮助了我们,从人生中得到的真情实感 也帮助了我们。阅读和阅历使我们本能地懂得哪些是作者以诚实与信赖写下来的文字。我们仍然以信赖的态度读书,而这时候的信赖却是一种理性的信赖。我们和书本之间建立起一种平等的关系,书本是我们的朋友。理性的依赖还可有效地抵御怀疑主义的侵害。这时候的阅读对于半富我们不免单一的个人经验大有好处。假如个人经验偏于悲观,它便提供给光明的景象;假如个人经验偏于万事无忧,它则提醒我们不幸的存在。在一个人对世界的观念已经形成的中年阶段,阅读可为我们作出补充釦修正,使之达到健康完美的境地。
    ③晚年时的阅读信赖,我想应是建立在宽容之上。因为这个时候的经验已成熟到可与 任何书本作一个比较,这是该作出结论的时期。假如前两个阶段我们保持了阅读的良性循环,这时便能够再上升一格。在持有自己的经验与结论的同时,善解并诚挚地去观看别人的人生所得,看到人类无穷多的心灵景观。这时候,我们应当如同相信自己一样地去读书,书会和我们融为一体。我们其实也是在读着自己。这时候的自己,应该有一颗能够包容一切的心灵,读书就是提供了这样的好机会。当然,我这里指的是人类写下的最好的那类书。
    (1)作者为什么说少年时期读到真正的好书是“幸运”的?
    (2)对文意理解和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即使少年时期有可能读到坏书,也不应该将阅读建立在怀疑主义基础上。
    B.本文所指的那些好书,是指写作者用诚实和信赖的态度写下来的文字。
    C.人对世界的看法靠阅读建立起来,但生活阅历可以补充它或者修正它。
    D.阅读既有助于理解世界,同时也有助于更好地了解自己和他人的心灵。
    (3)从文中筛选出三个词语,分别填人下表。
    人生的不同阶段-不同特征的信赖
    少年时期-① 的信赖
    中年时期-② 的信赖
    老年时期-③ 的信赖

    【答案】

    (1)一方面我们在少年时期容易受影响,这个时期若能读到真正的好书,一生将受益无穷。
    另一方面读到好书的情况不是很多。
    (2)C
    (3)①无条件;②理性;③宽容(包容)


    相关试卷

    新人教版高一(初升高)暑期数学衔接第十讲:第七单元重点篇目《故都的秋》练习(学生版+解析):

    这是一份新人教版高一(初升高)暑期数学衔接第十讲:第七单元重点篇目《故都的秋》练习(学生版+解析),共47页。

    新人教版高一(初升高)暑期数学衔接第09讲:第六单元重点篇目《师说》练习(学生版+解析):

    这是一份新人教版高一(初升高)暑期数学衔接第09讲:第六单元重点篇目《师说》练习(学生版+解析),共32页。

    新人教版高一(初升高)暑期数学衔接第08讲:第六单元重点篇目《劝学》练习(学生版+解析):

    这是一份新人教版高一(初升高)暑期数学衔接第08讲:第六单元重点篇目《劝学》练习(学生版+解析),共24页。

    • 精品推荐
    • 所属专辑
    欢迎来到教习网
    • 900万优选资源,让备课更轻松
    • 600万优选试题,支持自由组卷
    • 高质量可编辑,日均更新2000+
    • 百万教师选择,专业更值得信赖
    微信扫码注册
    qrcode
    二维码已过期
    刷新

    微信扫码,快速注册

    手机号注册
    手机号码

    手机号格式错误

    手机验证码 获取验证码

    手机验证码已经成功发送,5分钟内有效

    设置密码

    6-20个字符,数字、字母或符号

    注册即视为同意教习网「注册协议」「隐私条款」
    QQ注册
    手机号注册
    微信注册

    注册成功

    返回
    顶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