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终活动
搜索
    上传资料 赚现金
    英语朗读宝

    新人教版高一(初升高)暑期语文衔接第十一讲:第七单元重点篇目《赤壁赋》练习(学生版+解析)

    新人教版高一(初升高)暑期数学衔接第十一讲:第七单元重点篇目《赤壁赋》练习(学生版+解析)第1页
    新人教版高一(初升高)暑期数学衔接第十一讲:第七单元重点篇目《赤壁赋》练习(学生版+解析)第2页
    新人教版高一(初升高)暑期数学衔接第十一讲:第七单元重点篇目《赤壁赋》练习(学生版+解析)第3页
    还剩31页未读, 继续阅读
    下载需要10学贝 1学贝=0.1元
    使用下载券免费下载
    加入资料篮
    立即下载

    新人教版高一(初升高)暑期数学衔接第十一讲:第七单元重点篇目《赤壁赋》练习(学生版+解析)

    展开

    这是一份新人教版高一(初升高)暑期数学衔接第十一讲:第七单元重点篇目《赤壁赋》练习(学生版+解析),共34页。
    理解词语、句意,背诵全文,默写、积累名句。
    通过诵读,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情感和“赋”的韵味。
    理解文中对人生意义的议论,揣摩体味作者旷达乐观的情怀。
    【多元解读】
    关于苏轼,我们之前学过《记承天寺夜游》《水调歌头》,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新文章《赤壁赋》。
    【知识精讲 】
    一、第十六课《赤壁赋》
    【知识梳理】
    1.文学文化常识
    生平简介:苏轼,北宋文学家、书画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与父苏 洵、弟苏辙在文学史上被称为“三苏”。嘉祐进士。宋神宗时曾任祠部员外郎,知密州、徐州、湖州。因反对王安石新法,以作诗“谤讪朝廷”之罪贬谪黄州。宋哲宗时任翰林学士,曾出知杭州、颍州,官至礼
    部尚书。后又贬谪惠州、儋州。最后北还,病死常州。在政治上属于旧党,但也有改革弊政的要求.
    苏轼在诗文、书画方面都有很高的成就。散文方面,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诗歌方面,题材广泛, 内容丰富。词开豪放一派,对后世很有影响。
    主要作品:作品集有《东坡七集》《东坡乐府》等,散文名篇有《赤壁赋》《石钟山记》等,诗歌有
    《题西林壁》《饮湖上初晴后雨》《惠崇〈春江晚景〉》等,词有《念奴娇·赤壁怀古》《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等。
    2.整体把握 主旨
    本文写的是作者与客秋夜泛舟游赤壁的情景,表现了作者政治上受挫后的惆怅苦闷和抑郁心情,同时也显示出作者自我解脱的旷达胸襟。
    写作手法
    本文有何艺术特色?请简述之。
    运用多种表现手法
    写景、叙事、抒情、议论,巧妙结合,使客观的生活图景和主观的辱想感情和谐地统一起来,创造出一种抒情意味极浓的清新自然的艺术境界。赋中先通过清风的徐来、氷波的不兴,参透了欢快之情, 接着叙写了对思慕之人的怀念,描绘了阵阵悲凉的箫声,传达出不可名状的哀伤。以主客问答的形式揭示了哀伤的原因,最后秦中进行议论,从哲理的角度阐述了自己对人生及宇宙的看法,从思想上得到了解脱。
    结构严谨,过渡自然
    作者把组成文章的材料,即所见所闻所感,通过感情的线索,有机地组合成文。不管是事件的叙 述、景物的描写,还是感情的抒发,或对人生的议论,都是以作者思想感情的起伏变化为基点来构思的: 先写泛舟夜游,饱尝秋景,是乐;次写放歌听箫,吊古伤今,由乐转悲,再写悲中求解,自我安慰,最后写转悲为喜,开怀畅饮,以至酩酊大醉。整篇文章的感情线索是“乐一悲一喜”,其间过渡自然,联系紧密,天衣无缝。
    想象丰富、善于取譬的语言特色
    这篇文章,作者不仅写眼前之景,还写历史之事,不仅写景物的特点,还写其富含的巧理,人与自然的融合体现了想象丰富的特点。作者用语不仅气势豪迈,而且善于取譬。如描写箫声的幽咽哀怨:
    “其声呜鸣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余音袅袅,不绝如缕。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将抽象而不易捉摸的声、情写得具体可感,诉诸读者的听觉和视觉。
    本文在体裁上的特色是什么?
    这篇文章是宋代文赋的代表作,它融诗、赋、文为一体,或叙事,或抒情,或议论,各因其情理所宜而运用自如。如叙事,则简洁清晰,历历在目;写景,则景物清爽,令人神往;抒情,则情思幽眇, 淋漓尽致;议论,则即景生论,寓说理于景物描写之中,赋予抽象道理以具体形象,生动感人。行文有整有散,错落有致,挥洒自如,犹如行云流水,极尽变化,既有整饬之美,又有通达流转之妙。兼于偶句中用韵贴切,转换作者饮酒放歌的欢乐和客人悲凉的箫声。作者饮酒乐极,扣舷而歌,以抒发其思
    “美人”而不得见的张惘、失意的胸怀。声调铿锵和谐,增强了文章的音乐美。其中,采用的主客问答的方式,虽然沿袭汉赋,但并不像汉赋那样板重,而是运用得十分灵活巧妙,足以表现作者的内心矛盾和思想感情的曲折变化,整篇文章也因之波澜起伏,诗情画意俱现。
    内容分析
    (1)文章第 1 段写了哪些景物?这些景物美在何处?
    文章第 1 段写了苏轼泛舟赤壁之下见到的景物。上面是一轮皓月,下面是万顷碧水,月光如烟雾般笼罩江面,清风徐徐吹拂,一叶扁舟,轻浮水面,任意左右东西。景象澄澈,又朦胧如梦境一般。这段描写蕴涵着一种深沉隽永的诗意,一下子就把人带进了诗的国度,使人沉醉在山水风月之中,同作者一起去领略那深蕴的人生意义。
    (2)苏轼借客之口流露出的悲情与他的豪放风格是否矛盾?
    不矛盾。客人的回答,正是苏轼自己变着黄州后的苦闷与迷茫的写照。虽然他借客人之口表达了
    自己的感情,但醉温之意并不是宣扬这种悲观论调,而是力求阐明万物变与不变的道理,超脱于无意的悲观,表达了旷达乐观的人生态度,他的精神世界也因此转向了一个更新的、更开阔的境界。因此文中的“悲”的感情与苏轼一贯的豪放风格并不矛盾。
    (3)本文多次写到主客问答,这样安排有什么作用?
    作者成功运用了主客问答的方式,使行文结构波澜起伏,摇曳多姿;作者的思想感情也因之得以层层展现、深层揭示。
    第 2 段写作者饮酒放歌的欢乐和客人悲凉的箫声。作者饮酒乐极,扣舷而歌,以抒发其思“美人”而不得见的惆怅、失意的胸怀。客人洞箫一曲,“倚歌而和之”,凄切婉转,其悲凉低回的音调感人至深, 致使作者的感情驟然变化,由欢乐转入悲凉,文脉也因之曲折流转,曲流中跃起浪花。
    第 3 段主人以“何为其然也”设问,客人以赤壁的历史故事作答,文理转折自然。客人连用了三个问句,这三次发问使文章又泛起波澜。客人的回答表现了一种虚无主义思想和消极的人生观,这里作者借客人乏口流露出自己思想的一个方面。,
    第 4 段苏轼针对客人的人生无常的感慨陈述自己的见解,以宽解对方,也是宽慰自己。这里表现了苏轼豁达的宇宙观和人生观,他倾向于从多角度看问题而不同意把问题绝对化。因此,他身处逆境中也能保持裕达、超脱、乐观和随缘自适的精神状态,并能从人生无常的怅惘中解脱出来,对人生有大视野和大境界,而后作者又从天地间万物各有其主,今人不能强求,予以进一步申说。思想感情由此得以深化,心胸从此更开阔,文章再涌波澜。
    第 5 段写客人听了作者的一番话后,转悲为喜,开怀畅饮;“相与枕藉乎舟中,不知东方之既白”,照应开头极写游赏之乐而进入忘怀得失、超然物外的境界。这里的景和情犹如长江在经历了蜿蜒曲折、波涌浪叠、惊涛拍岸之后,汇入大海。
    (4)本文从什么角度说明不必羡慕宇宙的无穷?
    从“变与不变”的角度说明。从变的角度说,天地万物都是瞬息万变的,就如江水和月亮一样,江水日夜不停地流,月亮从亏到盈不断地变化;从不变的角度说,“我”和万物都是永恒的。以水和月为喻的一段议论,从中可以看出佛教禅宗对苏轼的影响。他认为作为个体的人,生命是短促的,但他参与了整个人类的生命活动,而作为整体的人类又同宇宙一禅是永恒存在的。这种“物我一致”的观点说明了作者对生命的肯定和对生活的热爱。大自然是座无穷宝藏,可以作为人们的精神寄托,所以苏轼认为人对自然万物,不该取的不取,该取的就取。不必因“吾生之须臾”而羡慕其“无穷”,而要使无穷的自然万物为“吾生”所享用,从中得到乐趣。这样,议论最后又回到了 “乐”上来。
    一词多义:

    往纵一苇之所如
    像浩浩乎如冯虚御风
    于,介词
    在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从月出于东山之上
    在徘徊于斗牛之间
    被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给托遗响于悲风

    定语后置的标志词凌万顷之茫然音节助词,无义扣舷而歌之
    代词,指“歌”倚歌而和之
    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哀吾生之须臾这歌窈窕之章
    的此非曹孟德之诗乎
    去,到纵一苇之所如
    而,连词
    表承接羽化而登仙表修饰扣舷而歌
    表并列侣鱼虾而友麋鹿
    表转折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
    表顺承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

    助词,……的样子其声呜呜然代词,这样何为其然也

    助词,……的样子浩浩乎如冯虚御风
    用在句末,表示疑问,吗此非曹孟德之诗乎? 助词,无义郁乎苍苍

    代词,这客亦知夫水与月乎? 与“且”连用,再说且夫天地之间5.词类活用:
    名作动
    歌窈窕之章:歌,吟诵扣舷而歌之:歌,唱 下江陵:下,攻下
    顺流而东也:东,向东进军
    名作状
    月明星稀,乌鹊南飞:南,向南西望夏口:西,向西
    东望武昌:东,向东
    名词的意动用法
    侣鱼虾而友麋鹿:侣,把……当做伴侣;友,把……当做朋友
    形作动
    肴核既尽:尽,吃完 方其破荆州:破,攻破
    不知东方之既白:白,显出白色
    形容词的使动用法
    正襟危坐:正,使……端正
    使动用法
    舞幽壑之潜蛟:舞,使……舞动泣孤舟之嫠妇:泣,使……哭泣
    动词的为动用法
    哀吾生之须臾:哀,为……哀伤
    通假字:
    举酒属客举匏樽以相属(属,通“嘱”,劝酒,劝请 )
    浩浩乎如冯虚御风(冯,通“凭”,乘)
    山川相缪(缪,通“缭”,连结、盘绕)
    杯盘狼籍(籍,通“藉”,凌乱)
    举匏尊以相属(尊,通“樽”,酒杯)
    扣舷而歌之(扣,通“叩”,敲打)
    特殊句式
    判断句
    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是……也) 此非曹孟德之诗乎?(此非……)
    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此非……) 固一世之雄也(固……也)
    省略句
    省略主语:(苏轼)举酒属客
    省略介词:击空明兮溯(于)流光
    被动句
    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于:被)
    定语后置句
    客有吹洞箫者(名+……者) 凌万顷之茫然(名+形)
    宾语前置句
    何为其然也?(疑问词,为何) 而今安在哉?(疑问词,在安) 而又何羡乎(疑问词,羡何)
    介词结构后置句
    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游于赤壁之下
    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
    主谓倒装
    渺渺兮予怀(形+语气词+名)
    【例题精讲】
    例 1.下列句子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简单)
    天子曰不/归之造物/造物不自以为/功归之太空/太空冥冥/不可得而名吾/以名吾亭B.天子曰/不归之造物/造物不自以为功/归之太空/太空冥冥/不可得而名/吾以名吾亭C.天子曰/不归之造物/造物不自以为功/归之太空/太空冥冥不可得/而名吾/以名吾亭D.天子曰不/归之造物/造物不自以为功/归之太空/太空冥冥/不可得而名/吾以名吾亭
    例 2.下列句子与“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句式相同的一项是( )(简单)
    A.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
    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C.托遗响于悲风
    D.今是溪独见辱于愚,何哉?
    例 3.下列句中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简单)
    A.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 泛:漂浮。
    客有吹洞箫者,倚歌而和之倚:循、依。
    山川相缪,郁乎苍苍缪:缭、盘绕。
    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曾:曾经。
    例 4.下列句子从修辞手法看,不是对偶的一项是( )(简单)
    A.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
    B.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C.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D.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
    例 5.下列句中的“乎”字,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简单)
    ①浩浩乎如冯虚御风 ②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
    ③相与枕藉乎舟中④飘飘乎如遗世独立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
    例 6.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目。(34 分)(中等)
    后赤壁赋
    苏轼
    是岁十月之望,步自雪堂,将归于临皋。二客从予过黄泥之坂。霜露既降,木叶尽脱,人影在地, 仰见明月,顾而乐之,行歌相答。
    已而叹曰:“有客无酒,有酒无肴。月白风清,如此良夜何!”客曰:“今者薄暮,举网得鱼,巨口细鳞,状似松江之鲈。顾安所得酒乎?”归而谋诸妇。妇曰:“我有斗酒,藏之久矣,以待子不时之须。”
    于是携酒与鱼,复游于赤壁之下。江流有声,断岸千尺,山高月小,水落石出。曾日月之几何,而江山不可复识矣!予乃摄衣而上,履巉岩,披蒙茸,踞虎豹,登虬龙;攀栖鹘之危巢,俯冯夷①之幽宫。盖二客不能从焉。划然长啸,草木震动,山鸣谷应,风起水涌。予亦悄然而悲,肃然而恐,凛乎其不可留也。反而登舟,放乎中流,听其所止而休焉。时夜将半,四顾寂寥。适有孤鹤,横江东来,翅如车轮, 玄裳缟衣,戛然长鸣,掠予舟而西也。
    须臾客去,予亦就睡。梦一道士,羽衣翩仙,过临皋之下,揖予而言曰:“赤壁之游乐乎?”问其姓名,俛而不答。“呜呼噫嘻!我知之矣!畴昔之夜,飞鸣而过我者,非子也耶?”道士顾笑,予亦惊悟。开户视之,不见其处。
    (选自《中国古代散文精粹类编》,有删改)
    【注】'①冯夷:水神。
    对下列句中划线词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3 分)( ) A.是岁十月之望是:这
    今者薄暮薄:接近
    已而叹曰已而:不久
    披蒙茸,踞虎豹披:穿
    下列各句中,画线字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3 分)( )
    A.凛乎其不可留也反而登舟,放乎中流B.予乃摄衣而上
    戛然长鸣,掠予舟而西也
    C.攀栖鹘之危巢 以待子不时之须 D.盖二客不能从焉听其所止而休焉
    下列对选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霜露既降,木叶尽脱”“山高月小,水落石出”写的是初冬之景,而《赤壁赋》写的则是“清风徐来, 水波不兴”的初秋之景。
    《赤壁赋》中,作者以主客问答的形式发表议论,《后赤壁赋》则用道士化鹤的故事抒发超脱的情怀,写的都是舟中发生的实事。
    作者在散步时为“月白风清”的良夜所吸引,陡起游兴,而泛舟赤壁;后舍舟登山,游山后又登舟, 过程曲折,景色也因而繁富。
    文中道士化鹤的故事出于“羽化而登仙”的游仙思想,其中既透露了作者精神融入大自然的旷达之思,也反映了他在出世和入世问题上的矛盾心情。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20 分)
    ①霜露既降,木叶尽脱。(5 分)
    ②曾日月之几何,而江山不可复识矣!(7 分)
    ③畴昔之夜,飞鸣而过我者,非子也耶?(8 分)
    苏轼夜游赤壁时情感经历了怎样的变化?请简要概括。(5 分)
    【巩固练习】
    对“之”字的意义和用法,分类正确的一项是 ()(简单)
    ①此非曹孟德之诗乎
    ②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
    ③固一世之雄也
    ④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
    ⑤驾一叶之扁舟
    ⑥渺沧海之一粟
    ⑦哀吾生之须臾
    ⑧羡长江之无穷
    A.①②⑦⑧/③④⑥/⑤B.②⑦⑧/①③⑤⑥/④ C.①③④⑥/②⑦⑧/⑤D.②④⑥/①③⑦⑧/⑤
    阅读下面语段,完成后面各题。(简单)
    苏子愀然,正襟危坐而问客曰:“何为其然也?”客曰:“‘月明星稀,乌鹊南飞’,此非曹孟德之诗 乎?西望夏口,东望武昌,山川相缪,郁乎苍苍,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舳舻千里,旌旗蔽空,酾酒临江,横槊赋诗,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麋鹿,驾一叶之扁舟,举匏樽以相属。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知不可乎骤得,托遗响于悲风。”
    苏子曰:“客亦知夫水与月乎?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
    下列划线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正 襟 危 坐 危 : 端 正
    逝者如斯逝:往
    固一世之雄也固:原来
    而吾与子之所共适适:享有
    对下列划线字意义和用法判断正确的一组是( )
    ①何为其然也
    ②苏子愀然
    ③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
    ④虽我之死,有子存焉A.①②相同,③④不同B.①②相同,③④相同C.①②不同,③④不同D.①②不同,③④相同
    苏子用月与水作比,阐明了什么道理?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阐明变与不变的道理。
    阐明物质不灭的道理。C.阐明无欲即无私的道理。D.阐明物各有主的道理。
    作者引用“月明星稀,乌鹊南飞”一句诗,主要想说明的是( ) A.明月当空,星辰稀疏,乌鸦和喜鹊都不见了,这是对当时环境的具体描绘,作者在此用它暗示环
    境 。
    B.写明月其实是在写人,作者借用它意在说明自己心境纯洁如明月,行事如明月,光明正大,襟怀坦荡。
    诗的作者一生求贤若渴,“明月”即“贤才”,“贤才”若当空明月,可望而不可即。而乌鸦、喜鹊则似贤才择主,犹豫再三而选择良枝。作者从客的悲凉,抒写自己的达观。
    D.乌鹊南飞表现的是作者的失落,作者追求的东西未得到,故伤感痛苦。这种士大夫失意后的落寞, 让人读之心神俱悲,难以掩卷。
    翻译下面句子。
    ①客亦知夫水与月乎?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
    ②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 20-24 题目。(21 分)(困难)
    喜雨亭记
    (苏轼)
    亭以雨名,志喜也。古者有喜,则以名物,示不忘也。周公得禾,以名其书;汉武得鼎,以名其年;叔孙胜敌,以名其子。其喜之大小不齐,其示不忘一也。
    予至扶风之明年,始治官舍。为亭于堂之北,而凿池其南,引流种树,以为休息之所。是岁之春 ,雨麦于岐山之阳,其占为有年。既而弥月不雨,民方以为忧。越三月,乙卯乃雨,甲子又雨,民以为未足。丁卯大雨,三日乃止。官吏相与庆于庭,商贾相与歌于市,农夫相与忭于野,忧者以喜,病者以愈,而吾亭适成。
    于是举酒于亭上,以属客而告之,日:“五日不雨可乎?曰:‘五日不雨则无麦。’十日不雨可乎? 曰:‘十日不雨则无禾。’无麦无禾,岁且荐饥,狱讼繁兴而盗贼滋炽。则吾与二三子,虽欲优游以乐于此 亭,其可得耶?今天不遗斯民,始旱而赐之以雨,使吾与二三子得相与优游而乐于此亭者,皆雨之赐也。其又可忘耶?”
    既以名亭,又从而歌之,曰:“使天而雨珠,寒者不得以为襦;使天而雨玉,饥者不得以为粟。一雨 三日伊谁之力民曰太守太守不有归之天子天子曰不然归之造物造物不自以为功归之太空太空冥冥不可得而名吾以名吾亭。”
    下列句子中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古者有喜,则以名物名:命名,赐名。
    B.予至扶风之明年,始治官舍明年:第二年
    C.以属客而告之属客:向客人敬酒
    今天不遗斯民遗:遗弃
    下列各组句子中画横线词语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3 分)()
    A.①周公得禾,以名其书②不以物喜,不以己悲B.①五日不雨可乎?②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C.①为亭于堂之北,而凿池其南②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D.①无麦无禾,岁且荐饥②若属皆且为所虏
    下列句子中,与例句的句式不相同的一项是(3 分)() 例:始旱而赐之以雨
    或脱身以逃
    B.青,取之于蓝
    C.燕王欲结于君
    D.五亩之宅,树之以桑
    下列对文章的叙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文章是一篇记叙义,扣紧喜雨亭的命名,捕写了喜雨亭一带的景色,抒写了者的喜雨之情,表现了对人民生活的关心。
    B.筇一段是总写,引周公得禾、汉武得鼎、叔孙胜狄为证,不仪足在说吲作者以雨躬亭的依据,主要还在借“古并有喜则以名物”的事例,着力烘托、渲染喜雨之情。
    C.文章第三段是借亭上宴饮,从国计民生方面抒写喜雨之情,最后归结到“使吾与二三子,得相与优游而乐于亭者,皆雨之赐也”。用“其义又可忘邪”一句,点出作者要以雨命亭的缘故。
    D.文章波澜起伏,行文富于曲折变化,虚实相生,抑扬结合。语言就像诗一样精练、优美、生动,特别是排句的大量运用更使作品语言诗化,极大增强了声凋美和艺术感染力。
    (5)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9 分,每题 3 分)
    ①忧者以喜,病者以愈,而吾亭适成。(3 分) 答:
    (6)②则吾与二三子,虽欲优游以乐于此亭,其可得耶?(3 分) 答:
    给下面这段话断句并加标点。(3 分)
    一雨三日伊谁之力民曰太守太守不有归之天子天子曰不然归之造物造物不自以为功归之太空太空冥冥不可得而名吾以名吾亭。
    【课堂检测】
    下列句中的词语解释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简单)
    ① 清 风 徐 来 徐 : 缓 慢 。
    ②纵一苇之所如纵:任。
    ③舞幽壑之潜蛟舞:起舞。
    ④苏子愀然愀:脸色改变。
    ⑤山川相缪缪:缭、盘绕。
    ⑥固一世之雄也固:本来。
    ⑦而卒莫消长也卒:突然。
    ⑧酾酒临江,横槊赋诗槊:长矛。
    A.①③⑥⑧B.②④⑥⑧ C.①④⑤⑦D.②③⑤⑦
    下列划线字与“舞幽壑之潜蛟”的“舞”用法相同的一项是()(简单)
    A.扣舷而歌之B.侣鱼虾而友麋鹿C.泣孤舟之嫠妇D.范增数目项王
    下列语句中划线的词,古今意思不相同的一项是()(简单)
    ①羡长江之无穷②清风徐来,水波不兴
    ①凌万顷之茫然②望美人兮天一方.
    ①哀吾生之须臾②正襟危坐而问客曰
    ①驾一叶之扁舟②肴核既尽,杯盘狼籍
    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 11—14 题。(困难)
    放 鹤 亭 记苏轼
    熙宁十年秋,彭城大水,云龙山人张君之草堂,水及其半扉。明年春,水落,迁于故居之东,东山之麓,升高而望,得异境焉,作亭于其上。彭城之山,冈岭四合,隐然如大环;独缺其西一面,而山人之亭,适当其缺。春夏之交,草木际天;秋冬雪月,千里一色。风雨晦明之间,俯仰百变。
    山人有二鹤,甚驯而善飞。旦则望西山之缺而放焉,纵其所如,或立于陂田,或翔于云表;暮则傃东山而归,故名之曰“放鹤亭”。
    郡守苏轼,时从宾佐僚吏,往见山人,饮酒于斯亭而乐之。挹山人而告之曰:“子知隐居之乐乎? 虽南面之君,未可与易也。《易》曰:‘鸣鹤在阴,其子和之。’《诗》曰:‘鹤鸣于九皋,声闻于天。’ 盖其为物,清远闲放,超然于尘埃之外,故《易》、《诗》人以比贤人君子。隐德之士,狎而玩之,宜若有益而无损者,然卫懿公好鹤则亡其国。周公作《酒诰》,卫武公作《抑》戒,以为荒惑败乱,无若酒者;而刘伶、阮籍之徒,以此全其真而名后世。嗟夫!南面之君,虽清远闲放如鹤者,犹不得好,好之则亡其国;而山林遁世之士,虽荒惑败乱如酒者,犹不能为害,而况于鹤乎?由此观之,其为乐未可以同日而语也。”山人欣然而笑曰:“有是哉!”乃作放鹤、招鹤之歌曰:
    鹤飞去兮西山之缺,高翔而下览兮择所适。翻然敛翼,婉将集兮,忽何所见,矫然而复击。独终日于涧谷之间兮,啄苍苔而履白石。
    鹤归来兮,东山之阴。其下有人兮,黄冠草履,葛衣而鼓琴。躬耕而食兮,其余以汝饱。归来归来兮,西山不可以久留。
    对下列句子中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升高而望,得异境焉 升:登上
    B.鸣鹤在阴,其子和之 和:和睦
    C.隐德之士,狎而玩之 狎:亲近
    D.鹤归来兮,东山之阴 阴:北边
    下列各组句子中,划线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①故《易》、《诗》人以比贤人君子 ②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
    B.①纵其所如,或立于陂田 ②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
    C.①宜若有益而无损者 ②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
    D.①鹤鸣于九皋,声闻于天 ②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
    下列各句中,划线的词语在文中的意义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
    A.明年春,水落,迁于故居之东,东山之麓
    B.独缺其西一面,而山人之亭,适当其缺
    C.由此观之,其为乐未可以同日而语也
    D.子知隐居之乐乎?虽南面之君,未可与易也
    下列各句对文章的阐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开头记叙了建亭的时间、地点和缘由,描写了放鹤亭四季景色。
    B.第二自然段通过对山人放鹤、收鹤的叙述,说明了放鹤亭得名的原因。
    C.第三自然段通过与山人的对话,明确表达了作者对“隐居之乐”的理解。
    D.作者最后引用山人所作放鹤、招鹤之歌作结,意境悠远,余韵绵长。
    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 分)
    ①饮酒于斯亭而乐之。
    译文:
    ②以此全其真而名后世。
    译文:
    ③独终日于涧谷之间兮,啄苍苔而履白石。译文:
    【要点回顾】
    课堂错题收集整理
    第11讲 第七单元重点篇目《赤壁赋》预习及练习
    【学习目标 】
    理解词语、句意,背诵全文,默写、积累名句。
    通过诵读,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情感和“赋”的韵味。
    理解文中对人生意义的议论,揣摩体味作者旷达乐观的情怀。
    【多元解读 】
    关于苏轼,我们之前学过《记承天寺夜游》《水调歌头》,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新文章《赤壁赋》。
    【知识精讲 】
    一、第十六课 《赤壁赋》
    【知识梳理】
    1.文学文化常识
    生平简介:苏轼,北宋文学家、书画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与父苏 洵、弟苏辙在文学史上被称为“三苏”。嘉祐进士。宋神宗时曾任祠部员外郎,知密州、徐州、湖州。因反对王安石新法,以作诗“谤讪朝廷”之罪贬谪黄州。宋哲宗时任翰林学士,曾出知杭州、颍州,官至礼部尚书。后又贬谪惠州、儋州。最后北还,病死常州。在政治上属于旧党,但也有改革弊政的要求。
    苏轼在诗文、书画方面都有很高的成就。散文方面,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诗歌方面,题材广泛, 内容丰富。词开豪放一派,对后世很有影响。
    主要作品:作品集有《东坡七集》《东坡乐府》等,散文名篇有《赤壁赋》《石钟山记》等,诗歌有
    《题西林壁》《饮湖上初晴后雨》《惠崇〈春江晚景〉》等,词有《念奴娇·赤壁怀古》《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等。
    2.整体把握 主旨
    本文写的是作者与客秋夜泛舟游赤壁的情景,表现了作者政治上受挫后的惆怅苦闷和抑郁心情,同时也显示出作者自我解脱的旷达胸襟。
    写作手法
    本文有何艺术特色?请简述之。
    运用多种表现手法
    写景、叙事、抒情、议论,巧妙结合,使客观的生活图景和主观的辱想感情和谐地统一起来,创造出一种抒情意味极浓的清新自然的艺术境界。赋中先通过清风的徐来、氷波的不兴,参透了欢快之情, 接着叙写了对思慕之人的怀念,描绘了阵阵悲凉的箫声,传达出不可名状的哀伤。以主客问答的形式揭示了哀伤的原因,最后秦中进行议论,从哲理的角度阐述了自己对人生及宇宙的看法,从思想上得到了解脱。
    结构严谨,过渡自然
    作者把组成文章的材料,即所见所闻所感,通过感情的线索,有机地组合成文。不管是事件的叙 述、景物的描写,还是感情的抒发,或对人生的议论,都是以作者思想感情的起伏变化为基点来构思的: 先写泛舟夜游,饱尝秋景,是乐;次写放歌听箫,吊古伤今,由乐转悲,再写悲中求解,自我安慰,最后写转悲为喜,开怀畅饮,以至酩酊大醉。整篇文章的感情线索是“乐一悲一喜”,其间过渡自然,联系紧密,天衣无缝。
    想象丰富、善于取譬的语言特色
    这篇文章,作者不仅写眼前之景,还写历史之事,不仅写景物的特点,还写其富含的巧理,人与自然的融合体现了想象丰富的特点。作者用语不仅气势豪迈,而且善于取譬。如描写箫声的幽咽哀怨:
    “其声呜鸣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余音袅袅,不绝如缕。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将抽象而不易捉摸的声、情写得具体可感,诉诸读者的听觉和视觉。
    本文在体裁上的特色是什么?
    这篇文章是宋代文赋的代表作,它融诗、赋、文为一体,或叙事,或抒情,或议论,各因其情理所宜而运用自如。如叙事,则简洁清晰,历历在目;写景,则景物清爽,令人神往;抒情,则情思幽眇, 淋漓尽致;议论,则即景生论,寓说理于景物描写之中,赋予抽象道理以具体形象,生动感人。行文有整有散,错落有致,挥洒自如,犹如行云流水,极尽变化,既有整饬之美,又有通达流转之妙。兼于偶句中用韵贴切,转换作者饮酒放歌的欢乐和客人悲凉的箫声。作者饮酒乐极,扣舷而歌,以抒发其思
    “美人”而不得见的张惘、失意的胸怀。声调铿锵和谐,增强了文章的音乐美。其中,采用的主客问答的方式,虽然沿袭汉赋,但并不像汉赋那样板重,而是运用得十分灵活巧妙,足以表现作者的内心矛盾和思想感情的曲折变化,整篇文章也因之波澜起伏,诗情画意俱现。
    内容分析
    (1)文章第 1 段写了哪些景物?这些景物美在何处?
    文章第 1 段写了苏轼泛舟赤壁之下见到的景物。上面是一轮皓月,下面是万顷碧水,月光如烟雾般笼罩江面,清风徐徐吹拂,一叶扁舟,轻浮水面,任意左右东西。景象澄澈,又朦胧如梦境一般。这段描写蕴涵着一种深沉隽永的诗意,一下子就把人带进了诗的国度,使人沉醉在山水风月之中,同作者一起去领略那深蕴的人生意义。
    (2)苏轼借客之口流露出的悲情与他的豪放风格是否矛盾?
    不矛盾。客人的回答,正是苏轼自己变着黄州后的苦闷与迷茫的写照。虽然他借客人之口表达了
    自己的感情,但醉温之意并不是宣扬这种悲观论调,而是力求阐明万物变与不变的道理,超脱于无意的悲观,表达了旷达乐观的人生态度,他的精神世界也因此转向了一个更新的、更开阔的境界。因此文中的“悲”的感情与苏轼一贯的豪放风格并不矛盾。
    (3)本文多次写到主客问答,这样安排有什么作用?
    作者成功运用了主客问答的方式,使行文结构波澜起伏,摇曳多姿;作者的思想感情也因之得以层层展现、深层揭示。
    第 2 段写作者饮酒放歌的欢乐和客人悲凉的箫声。作者饮酒乐极,扣舷而歌,以抒发其思“美人”而不得见的惆怅、失意的胸怀。客人洞箫一曲,“倚歌而和之”,凄切婉转,其悲凉低回的音调感人至深, 致使作者的感情驟然变化,由欢乐转入悲凉,文脉也因之曲折流转,曲流中跃起浪花。
    第 3 段主人以“何为其然也”设问,客人以赤壁的历史故事作答,文理转折自然。客人连用了三个问句,这三次发问使文章又泛起波澜。客人的回答表现了一种虚无主义思想和消极的人生观,这里作者借客人乏口流露出自己思想的一个方面。,
    第 4 段苏轼针对客人的人生无常的感慨陈述自己的见解,以宽解对方,也是宽慰自己。这里表现了苏轼豁达的宇宙观和人生观,他倾向于从多角度看问题而不同意把问题绝对化。因此,他身处逆境中也能保持裕达、超脱、乐观和随缘自适的精神状态,并能从人生无常的怅惘中解脱出来,对人生有大视野和大境界,而后作者又从天地间万物各有其主,今人不能强求,予以进一步申说。思想感情由此得以深化,心胸从此更开阔,文章再涌波澜。
    第 5 段写客人听了作者的一番话后,转悲为喜,开怀畅饮;“相与枕藉乎舟中,不知东方之既白”,照应开头极写游赏之乐而进入忘怀得失、超然物外的境界。这里的景和情犹如长江在经历了蜿蜒曲折、波涌浪叠、惊涛拍岸之后,汇入大海。
    (4)本文从什么角度说明不必羡慕宇宙的无穷?
    从“变与不变”的角度说明。从变的角度说,天地万物都是瞬息万变的,就如江水和月亮一样,江水日夜不停地流,月亮从亏到盈不断地变化;从不变的角度说,“我”和万物都是永恒的。以水和月为喻的一段议论,从中可以看出佛教禅宗对苏轼的影响。他认为作为个体的人,生命是短促的,但他参与了整个人类的生命活动,而作为整体的人类又同宇宙一禅是永恒存在的。这种“物我一致”的观点说明了作者对生命的肯定和对生活的热爱。大自然是座无穷宝藏,可以作为人们的精神寄托,所以苏轼认为人对自然万物,不该取的不取,该取的就取。不必因“吾生之须臾”而羡慕其“无穷”,而要使无穷的自然万物为“吾生”所享用,从中得到乐趣。这样,议论最后又回到了 “乐”上来。
    一词多义:

    往纵一苇之所如
    像浩浩乎如冯虚御风
    于,介词
    在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从月出于东山之上
    在徘徊于斗牛之间
    被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给托遗响于悲风

    定语后置的标志词凌万顷之茫然音节助词,无义扣舷而歌之
    代词,指“歌”倚歌而和之
    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哀吾生之须臾这歌窈窕之章
    的此非曹孟德之诗乎
    去,到纵一苇之所如
    而,连词
    表承接羽化而登仙表修饰扣舷而歌
    表并列侣鱼虾而友麋鹿
    表转折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
    表顺承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

    助词,……的样子其声呜呜然代词,这样何为其然也

    助词,……的样子浩浩乎如冯虚御风
    用在句末,表示疑问,吗此非曹孟德之诗乎? 助词,无义郁乎苍苍

    代词,这客亦知夫水与月乎? 与“且”连用,再说且夫天地之间5.词类活用:
    名作动
    歌窈窕之章:歌,吟诵扣舷而歌之:歌,唱 下江陵:下,攻下
    顺流而东也:东,向东进军
    名作状
    月明星稀,乌鹊南飞:南,向南西望夏口:西,向西
    东望武昌:东,向东
    名词的意动用法
    侣鱼虾而友麋鹿:侣,把……当做伴侣;友,把……当做朋友
    形作动
    肴核既尽:尽,吃完 方其破荆州:破,攻破
    不知东方之既白:白,显出白色
    形容词的使动用法
    正襟危坐:正,使……端正
    使动用法
    舞幽壑之潜蛟:舞,使……舞动泣孤舟之嫠妇:泣,使……哭泣
    动词的为动用法
    哀吾生之须臾:哀,为……哀伤
    通假字:
    举酒属客举匏樽以相属(属,通“嘱”,劝酒,劝请 )
    浩浩乎如冯虚御风(冯,通“凭”,乘)
    山川相缪(缪,通“缭”,连结、盘绕)
    杯盘狼籍(籍,通“藉”,凌乱)
    举匏尊以相属(尊,通“樽”,酒杯)
    扣舷而歌之(扣,通“叩”,敲打)
    特殊句式
    判断句
    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是……也) 此非曹孟德之诗乎?(此非……)
    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此非……) 固一世之雄也(固……也)
    省略句
    省略主语:(苏轼)举酒属客
    省略介词:击空明兮溯(于)流光
    被动句
    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于:被)
    定语后置句
    客有吹洞箫者(名+……者) 凌万顷之茫然(名+形)
    宾语前置句
    何为其然也?(疑问词,为何) 而今安在哉?(疑问词,在安) 而又何羡乎(疑问词,羡何)
    介词结构后置句
    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游于赤壁之下
    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
    主谓倒装
    渺渺兮予怀(形+语气词+名)
    【例题精讲】
    例 1.下列句子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简单)
    天子曰不/归之造物/造物不自以为/功归之太空/太空冥冥/不可得而名吾/以名吾亭B.天子曰/不归之造物/造物不自以为功/归之太空/太空冥冥/不可得而名/吾以名吾亭C.天子曰/不归之造物/造物不自以为功/归之太空/太空冥冥不可得/而名吾/以名吾亭D.天子曰不/归之造物/造物不自以为功/归之太空/太空冥冥/不可得而名/吾以名吾亭
    【解答】这段文字句式整齐,多用顶真语句。可在把握大意的基础上,结合虚词和句式断句。
    【答案】D
    例 2.下列句子与“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句式相同的一项是( )(简单)
    A.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
    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C.托遗响于悲风
    D.今是溪独见辱于愚,何哉?
    【解答】D 项和例句都是被动句式。D 项格式是“……见……于”,例句格式是“……于……”。其他都是介词结构后置句。
    【答案】D
    例 3.下列句中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简单)
    A.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 泛:漂浮。
    客有吹洞箫者,倚歌而和之倚:循、依。
    山川相缪,郁乎苍苍缪:缭、盘绕。
    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曾:曾经。
    【解答】D 项,曾:竟、简直。
    【答案】D
    例 4.下列句子从修辞手法看,不是对偶的一项是( )(简单)
    A.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
    B.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C.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D.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
    【解答】C 项,“天地”与“一粟”从搭配角度看不对应。
    【答案】C
    例 5.下列句中的“乎”字,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简单)
    ①浩浩乎如冯虚御风 ②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
    ③相与枕藉乎舟中④飘飘乎如遗世独立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
    【解答】①④都是形容词词尾,……的样子。②表疑问语气;③相当于介词“于”,表处所。
    【答案】C
    例 6.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目。(34 分)(中等)
    后赤壁赋
    苏轼
    是岁十月之望,步自雪堂,将归于临皋。二客从予过黄泥之坂。霜露既降,木叶尽脱,人影在地, 仰见明月,顾而乐之,行歌相答。
    已而叹曰:“有客无酒,有酒无肴。月白风清,如此良夜何!”客曰:“今者薄暮,举网得鱼,巨口细鳞,状似松江之鲈。顾安所得酒乎?”归而谋诸妇。妇曰:“我有斗酒,藏之久矣,以待子不时之须。”
    于是携酒与鱼,复游于赤壁之下。江流有声,断岸千尺,山高月小,水落石出。曾日月之几何,而江山不可复识矣!予乃摄衣而上,履巉岩,披蒙茸,踞虎豹,登虬龙;攀栖鹘之危巢,俯冯夷①之幽宫。盖二客不能从焉。划然长啸,草木震动,山鸣谷应,风起水涌。予亦悄然而悲,肃然而恐,凛乎其不可留也。反而登舟,放乎中流,听其所止而休焉。时夜将半,四顾寂寥。适有孤鹤,横江东来,翅如车轮, 玄裳缟衣,戛然长鸣,掠予舟而西也。
    须臾客去,予亦就睡。梦一道士,羽衣翩仙,过临皋之下,揖予而言曰:“赤壁之游乐乎?”问其姓名,俛而不答。“呜呼噫嘻!我知之矣!畴昔之夜,飞鸣而过我者,非子也耶?”道士顾笑,予亦惊悟。开户视之,不见其处。
    (选自《中国古代散文精粹类编》,有删改)
    【注】'①冯夷:水神。
    对下列句中划线词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3 分)( ) A.是岁十月之望是:这
    今者薄暮薄:接近
    已而叹曰已而:不久
    披蒙茸,踞虎豹披:穿
    下列各句中,画线字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3 分)( )
    A.凛乎其不可留也反而登舟,放乎中流B.予乃摄衣而上
    戛然长鸣,掠予舟而西也
    C.攀栖鹘之危巢 以待子不时之须 D.盖二客不能从焉听其所止而休焉
    下列对选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霜露既降,木叶尽脱”“山高月小,水落石出”写的是初冬之景,而《赤壁赋》写的则是“清风徐来, 水波不兴”的初秋之景。
    《赤壁赋》中,作者以主客问答的形式发表议论,《后赤壁赋》则用道士化鹤的故事抒发超脱的情怀,写的都是舟中发生的实事。
    作者在散步时为“月白风清”的良夜所吸引,陡起游兴,而泛舟赤壁;后舍舟登山,游山后又登舟, 过程曲折,景色也因而繁富。
    文中道士化鹤的故事出于“羽化而登仙”的游仙思想,其中既透露了作者精神融入大自然的旷达之思,也反映了他在出世和入世问题上的矛盾心情。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20 分)
    ①霜露既降,木叶尽脱。(5 分)
    ②曾日月之几何,而江山不可复识矣!(7 分)
    ③畴昔之夜,飞鸣而过我者,非子也耶?(8 分)
    苏轼夜游赤壁时情感经历了怎样的变化?请简要概括。(5 分)
    【答案】(1)答案:D 解析:披:分开,劈开。
    答案:C
    解析:A 项,助词,用于形容词后;介词,相当于“于”。B 项,连词,表修饰;连词,表顺承。C 项, 都是结构助词,“的”。D 项,代词,代“我”;兼词,相当于“于此”。
    答案:B
    解析:《后赤壁赋》写的并不“都是舟中发生的实事”。
    答案:①这时霜露已经降下,树叶全都脱落了。(关键词“既”“脱”)
    ②才相隔多少日子,江景山色已变得认不出来了!(关键词“曾”“日月”“几何”)
    ③昨天夜晚,边飞边叫着从我这里经过的,不就是你吗?(关键词“畴昔”“过”“非”)
    答案示例:苏轼夜游赤壁时的情感变化为:对赤壁之景旧颜不再的感叹—登越险境之兴奋激动— 在大自然的博大面前感到自身渺小的悲伤、恐惧—回到小舟,听其所止而休,随遇而安的淡泊。
    解析:作者的情感变化与景物有关,景物的变化引起了作者情感的变化。因“曾日月之几何,而江山不可复识矣”而产生赤壁旧景不再的无奈和感慨;因攀登险境,登临绝顶而产生兴奋激动之情;因面对“草木震动,山鸣谷应,风起水涌”的大自然的伟力而产生渺小恐惧之感;下山回到舟上后,“听其所止而休焉”,体现了作者随遇而安的淡泊。
    【参考译文】
    这一年十月十五日,我从雪堂步行出发,准备回临皋。有两位客人跟随我,一起路过黄泥坂。这时霜露已经降下,树叶全都脱落了。我们的身影倒映在地上,抬头望见明月高悬。环顾四周,心里很快乐,于是边走边吟诗,相互应和。
    过了一会儿,我叹惜道:“有客人却没有酒,有酒却没有菜。月色皎洁,清风吹拂,这样美好的夜晚, 我们怎么度过呢?”一位客人说:“今天傍晚,我撒网捕到了鱼,大嘴巴,细鳞片,形状就像松江的鲈 鱼。只是到哪里去弄酒呢?”我回家和妻子商量。妻子说:“我有一斗酒,贮存了很久,以应付你临时的需要。”
    就这样,我们带着酒和鱼,再次到赤壁的下面游览。长江的流水发出声响,陡峭的崖岸高达千尺。山峦很高,月亮显得小了。水位降低,礁石露了出来。才相隔多少日子,江景山色已变得认不出来了!我就撩起衣襟上岸,踩着险峻的山岩,拨开丛生的野草,坐在像虎豹似的怪石上,登上形如虬龙的古树。攀上高处的鹘鸟做窝的悬崖,俯视水神幽深的宫殿。两位客人都没能跟着我攀到这里。我大声地长啸,草木被震动,高山与我共鸣,深谷响起了回声,大风刮起,波浪汹涌。我也觉得忧愁悲哀,感到恐惧,让我再也不能留在那里。回到船上,把船划到江心,任凭它漂流到哪里就在哪里停泊。这时快到半夜了, 望望四周,觉得冷清寂寞得很。正好有一只鹤,横穿江面从东边飞来,翅膀像车轮一样大,尾部的黑羽如同黑裙子,身上的白羽如同洁白的衣衫,它叫声响亮悠长,擦过我们的船向西飞去。
    过了一会儿,客人离开了,我也回家睡觉,梦见一位道士,穿着羽毛编织成的衣裳,轻快地走来,走过临皋亭的下面,向我拱手作揖说:“赤壁的游览快乐吗?”我问他的姓名,他低头不回答。“啊!我知道你了,昨天夜晚,边飞边叫着从我这里经过的,不就是你吗?”道士回头笑了起来,我也就忽然惊醒
    了。开门一看,不知道他去了哪里。
    【巩固练习】
    对“之”字的意义和用法,分类正确的一项是 ()(简单)
    ①此非曹孟德之诗乎
    ②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
    ③固一世之雄也
    ④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
    ⑤驾一叶之扁舟
    ⑥渺沧海之一粟
    ⑦哀吾生之须臾
    ⑧羡长江之无穷
    A.①②⑦⑧/③④⑥/⑤B.②⑦⑧/①③⑤⑥/④ C.①③④⑥/②⑦⑧/⑤D.②④⑥/①③⑦⑧/⑤
    【解答】①③④⑥都是助词,的;②⑦⑧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⑤助词,没有实在意义。
    【答案】C
    阅读下面语段,完成后面各题。(简单)
    苏子愀然,正襟危坐而问客曰:“何为其然也?”客曰:“‘月明星稀,乌鹊南飞’,此非曹孟德之诗 乎?西望夏口,东望武昌,山川相缪,郁乎苍苍,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舳舻千里,旌旗蔽空,酾酒临江,横槊赋诗,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麋鹿,驾一叶之扁舟,举匏樽以相属。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知不可乎骤得,托遗响于悲风。”
    苏子曰:“客亦知夫水与月乎?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
    下列划线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正 襟 危 坐 危 : 端 正
    逝者如斯逝:往
    固一世之雄也固:原来
    而吾与子之所共适适:享有
    对下列划线字意义和用法判断正确的一组是( )
    ①何为其然也
    ②苏子愀然
    ③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
    ④虽我之死,有子存焉A.①②相同,③④不同B.①②相同,③④相同C.①②不同,③④不同D.①②不同,③④相同
    苏子用月与水作比,阐明了什么道理?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阐明变与不变的道理。
    阐明物质不灭的道理。C.阐明无欲即无私的道理。D.阐明物各有主的道理。
    作者引用“月明星稀,乌鹊南飞”一句诗,主要想说明的是( ) A.明月当空,星辰稀疏,乌鸦和喜鹊都不见了,这是对当时环境的具体描绘,作者在此用它暗示环
    境 。
    B.写明月其实是在写人,作者借用它意在说明自己心境纯洁如明月,行事如明月,光明正大,襟怀坦荡。
    诗的作者一生求贤若渴,“明月”即“贤才”,“贤才”若当空明月,可望而不可即。而乌鸦、喜鹊则似贤才择主,犹豫再三而选择良枝。作者从客的悲凉,抒写自己的达观。
    D.乌鹊南飞表现的是作者的失落,作者追求的东西未得到,故伤感痛苦。这种士大夫失意后的落寞, 让人读之心神俱悲,难以掩卷。
    翻译下面句子。
    ①客亦知夫水与月乎?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
    ②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
    【答案】(1)答案:C 解析:固:本来。
    答案:D
    解析:①这样,②……的样子,③④都是“即使”的意思。
    答案:A
    解析:作者主要感情是慨叹人生无常,因而他的眼中景胸中情都是感情的客体,由变与不变来比喻自己的身世。
    答案:C
    答案:①客人你知道那江水和月亮吗?江水总是像这样滚滚流去,却始终未曾流走;时圆时缺就像月亮,可是最终没有消减或增长啊。
    ②至于天地之间,万物都有各自的主宰,假如不是我所有的东西,即使一丝一毫也不敢取用。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 20-24 题目。(21 分)(困难)
    喜雨亭记
    (苏轼)
    亭以雨名,志喜也。古者有喜,则以名物,示不忘也。周公得禾,以名其书;汉武得鼎,以名其年;叔孙胜敌,以名其子。其喜之大小不齐,其示不忘一也。
    予至扶风之明年,始治官舍。为亭于堂之北,而凿池其南,引流种树,以为休息之所。是岁之春 ,雨麦于岐山之阳,其占为有年。既而弥月不雨,民方以为忧。越三月,乙卯乃雨,甲子又雨,民以为未足。丁卯大雨,三日乃止。官吏相与庆于庭,商贾相与歌于市,农夫相与忭于野,忧者以喜,病者以愈,而吾亭适成。
    于是举酒于亭上,以属客而告之,日:“五日不雨可乎?曰:‘五日不雨则无麦。’十日不雨可乎? 曰:‘十日不雨则无禾。’无麦无禾,岁且荐饥,狱讼繁兴而盗贼滋炽。则吾与二三子,虽欲优游以乐于此 亭,其可得耶?今天不遗斯民,始旱而赐之以雨,使吾与二三子得相与优游而乐于此亭者,皆雨之赐也。其又可忘耶?”
    既以名亭,又从而歌之,曰:“使天而雨珠,寒者不得以为襦;使天而雨玉,饥者不得以为粟。一雨 三日伊谁之力民曰太守太守不有归之天子天子曰不然归之造物造物不自以为功归之太空太空冥冥不可得而名吾以名吾亭。”
    下列句子中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古者有喜,则以名物名:命名,赐名。
    B.予至扶风之明年,始治官舍明年:第二年
    C.以属客而告之属客:向客人敬酒
    今天不遗斯民遗:遗弃
    下列各组句子中画横线词语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3 分)()
    A.①周公得禾,以名其书②不以物喜,不以己悲B.①五日不雨可乎?②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C.①为亭于堂之北,而凿池其南②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D.①无麦无禾,岁且荐饥②若属皆且为所虏
    下列句子中,与例句的句式不相同的一项是(3 分)() 例:始旱而赐之以雨
    或脱身以逃
    B.青,取之于蓝
    C.燕王欲结于君
    D.五亩之宅,树之以桑
    下列对文章的叙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文章是一篇记叙义,扣紧喜雨亭的命名,捕写了喜雨亭一带的景色,抒写了者的喜雨之情,表现了对人民生活的关心。
    B.筇一段是总写,引周公得禾、汉武得鼎、叔孙胜狄为证,不仪足在说吲作者以雨躬亭的依据,主要还在借“古并有喜则以名物”的事例,着力烘托、渲染喜雨之情。
    C.文章第三段是借亭上宴饮,从国计民生方面抒写喜雨之情,最后归结到“使吾与二三子,得相与优游而乐于亭者,皆雨之赐也”。用“其义又可忘邪”一句,点出作者要以雨命亭的缘故。
    D.文章波澜起伏,行文富于曲折变化,虚实相生,抑扬结合。语言就像诗一样精练、优美、生动,特别是排句的大量运用更使作品语言诗化,极大增强了声凋美和艺术感染力。
    (5)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9 分,每题 3 分)
    ①忧者以喜,病者以愈,而吾亭适成。(3 分) 答:
    (6)②则吾与二三子,虽欲优游以乐于此亭,其可得耶?(3 分) 答:
    给下面这段话断句并加标点。(3 分)
    一雨三日伊谁之力民曰太守太守不有归之天子天子曰不然归之造物造物不自以为功归之太空太空冥冥不可得而名吾以名吾亭。
    【答案】(1)A(题名)
    D,将要(A 拿/因为,B 疑问语气/反问语气,C 表承接/表递进)
    A,不是倒装句
    A,文章没有对喜雨亭周围的景色进行描写。
    ①担忧的人为之高兴,患病的人为之痊愈,而我的亭子恰巧也在这时造成。
    ②那么我与诸位即使想在亭中舒畅地游赏,又怎么可能呢?
    一雨三日,伊谁之力?民曰太守。太守不有,归之天子。天子曰不然,归之造物。造物不自以为功,归之太空。太空冥冥,不可得而名。吾以名吾亭。
    【课堂检测】
    下列句中的词语解释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简单)
    ① 清 风 徐 来 徐 : 缓 慢 。
    ②纵一苇之所如纵:任。
    ③舞幽壑之潜蛟舞:起舞。
    ④苏子愀然愀:脸色改变。
    ⑤山川相缪缪:缭、盘绕。
    ⑥固一世之雄也固:本来。
    ⑦而卒莫消长也卒:突然。
    ⑧酾酒临江,横槊赋诗槊:长矛。
    A.①③⑥⑧B.②④⑥⑧ C.①④⑤⑦D.②③⑤⑦
    【解答】③舞:动词的使动用法,使……起舞。⑦卒:到底。
    【答案】B
    下列划线字与“舞幽壑之潜蛟”的“舞”用法相同的一项是()(简单)
    A.扣舷而歌之B.侣鱼虾而友麋鹿C.泣孤舟之嫠妇D.范增数目项王
    【解答】思路解析:本题考查文言词汇的词类活用。C 项的“泣”是动词的使动用法,使……哭泣,和例句“舞”的用法相同,都是动词的使动用法。A 项,名词用作动词,唱。B 项,名词的意动用法,以…为友。D 项,名词活用为动词,用眼睛示意。
    【答案】C
    下列语句中划线的词,古今意思不相同的一项是()(简单)
    ①羡长江之无穷②清风徐来,水波不兴
    ①凌万顷之茫然②望美人兮天一方.
    ①哀吾生之须臾②正襟危坐而问客曰
    ①驾一叶之扁舟②肴核既尽,杯盘狼籍
    【解答】思路解析:B 项,"茫然”,文中意思是指旷远的样子;今义是指完全不知道的样手,失意的样子。“美人”,文中指所思慕的人,古人常用来作为圣主贤臣或美好理想的象征;今义是指美貌的女子。
    【答案】B
    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 11—14 题。(困难)
    放 鹤 亭 记苏轼
    熙宁十年秋,彭城大水,云龙山人张君之草堂,水及其半扉。明年春,水落,迁于故居之东,东山之麓,升高而望,得异境焉,作亭于其上。彭城之山,冈岭四合,隐然如大环;独缺其西一面,而山人之亭,适当其缺。春夏之交,草木际天;秋冬雪月,千里一色。风雨晦明之间,俯仰百变。
    山人有二鹤,甚驯而善飞。旦则望西山之缺而放焉,纵其所如,或立于陂田,或翔于云表;暮则傃东山而归,故名之曰“放鹤亭”。
    郡守苏轼,时从宾佐僚吏,往见山人,饮酒于斯亭而乐之。挹山人而告之曰:“子知隐居之乐乎? 虽南面之君,未可与易也。《易》曰:‘鸣鹤在阴,其子和之。’《诗》曰:‘鹤鸣于九皋,声闻于天。’ 盖其为物,清远闲放,超然于尘埃之外,故《易》、《诗》人以比贤人君子。隐德之士,狎而玩之,宜若有益而无损者,然卫懿公好鹤则亡其国。周公作《酒诰》,卫武公作《抑》戒,以为荒惑败乱,无若酒者;而刘伶、阮籍之徒,以此全其真而名后世。嗟夫!南面之君,虽清远闲放如鹤者,犹不得好,好之则亡其国;而山林遁世之士,虽荒惑败乱如酒者,犹不能为害,而况于鹤乎?由此观之,其为乐未可以同日而语也。”山人欣然而笑曰:“有是哉!”乃作放鹤、招鹤之歌曰:
    鹤飞去兮西山之缺,高翔而下览兮择所适。翻然敛翼,婉将集兮,忽何所见,矫然而复击。独终日于涧谷之间兮,啄苍苔而履白石。
    鹤归来兮,东山之阴。其下有人兮,黄冠草履,葛衣而鼓琴。躬耕而食兮,其余以汝饱。归来归来兮,西山不可以久留。
    对下列句子中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升高而望,得异境焉 升:登上
    B.鸣鹤在阴,其子和之 和:和睦
    C.隐德之士,狎而玩之 狎:亲近
    D.鹤归来兮,东山之阴 阴:北边
    下列各组句子中,划线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①故《易》、《诗》人以比贤人君子 ②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
    B.①纵其所如,或立于陂田 ②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
    C.①宜若有益而无损者 ②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
    D.①鹤鸣于九皋,声闻于天 ②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
    下列各句中,划线的词语在文中的意义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
    A.明年春,水落,迁于故居之东,东山之麓
    B.独缺其西一面,而山人之亭,适当其缺
    C.由此观之,其为乐未可以同日而语也
    D.子知隐居之乐乎?虽南面之君,未可与易也
    下列各句对文章的阐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开头记叙了建亭的时间、地点和缘由,描写了放鹤亭四季景色。
    B.第二自然段通过对山人放鹤、收鹤的叙述,说明了放鹤亭得名的原因。
    C.第三自然段通过与山人的对话,明确表达了作者对“隐居之乐”的理解。
    D.作者最后引用山人所作放鹤、招鹤之歌作结,意境悠远,余韵绵长。
    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 分)
    ①饮酒于斯亭而乐之。
    译文:
    ②以此全其真而名后世。
    译文:
    ③独终日于涧谷之间兮,啄苍苔而履白石。译文:
    【要点回顾】
    课堂错题收集整理

    相关试卷

    新人教版高一(初升高)暑期数学衔接第十讲:第七单元重点篇目《故都的秋》练习(学生版+解析):

    这是一份新人教版高一(初升高)暑期数学衔接第十讲:第七单元重点篇目《故都的秋》练习(学生版+解析),共47页。

    新人教版高一(初升高)暑期数学衔接第09讲:第六单元重点篇目《师说》练习(学生版+解析):

    这是一份新人教版高一(初升高)暑期数学衔接第09讲:第六单元重点篇目《师说》练习(学生版+解析),共32页。

    新人教版高一(初升高)暑期数学衔接第08讲:第六单元重点篇目《劝学》练习(学生版+解析):

    这是一份新人教版高一(初升高)暑期数学衔接第08讲:第六单元重点篇目《劝学》练习(学生版+解析),共24页。

    • 精品推荐
    • 所属专辑
    欢迎来到教习网
    • 900万优选资源,让备课更轻松
    • 600万优选试题,支持自由组卷
    • 高质量可编辑,日均更新2000+
    • 百万教师选择,专业更值得信赖
    微信扫码注册
    qrcode
    二维码已过期
    刷新

    微信扫码,快速注册

    手机号注册
    手机号码

    手机号格式错误

    手机验证码 获取验证码

    手机验证码已经成功发送,5分钟内有效

    设置密码

    6-20个字符,数字、字母或符号

    注册即视为同意教习网「注册协议」「隐私条款」
    QQ注册
    手机号注册
    微信注册

    注册成功

    返回
    顶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