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讲 两宋的政治和军事与辽夏金元的统治 课件--2025届高三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一轮复习
展开
这是一份第8讲 两宋的政治和军事与辽夏金元的统治 课件--2025届高三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一轮复习,共30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主题一,两宋的政治和军事,中书省,门下省,唐三省六部,尚书省,中书门下政事堂,枢密院,宋二府三司,统兵权离调兵权分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宋设枢密院、三司和参知政事、台谏合一
商品经济发展坊市制度打破纸币交子出现
活字印刷术、宋词、文人画、风俗画
政治上:分裂割据到几个民族政权对峙并立,最后走向元朝的大统一;民族融合进一步加强;中央集权制度进一步完善。经济上:经济发展迅速,经济重心南移完成;农业、手工业发展带来商品经济高度繁荣;对外交往以海路为主,海外贸易更加发达。思想文化上:宋代知识分子地位提高,市民队伍扩大,推动了文化的高度繁荣。科技发明创造出现高峰,三大发明完成并外传;理学形成;多元化、市民化的文学艺术作品涌现。
第8讲 两宋的政治和军事 与 辽夏金元的统治
1.通过了解两宋的政治和军事,认识这一时期在政治方面的新变化。2.通过了解辽夏金元诸政权的建立、发展和相关制度建设,认识北方少数民族政权在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发展中的作用。
主题二 辽夏金元的统治
主题一 两宋的政治和军事
加强地方控制:削实权、制钱谷、收精兵
中央:二府三司制、三衙、台鉴
元朝的统一、措施、民族关系、灭亡
1.宋初的政治和军事(1)北宋建立:(2)加强中央集权
960年,赵匡胤定都东京,建立宋朝,史称北宋。
(削实权——收行政权)
①中央派文官出任地方各州的长官知州,节度使逐渐变为虚衔
②设诸路转运司统管地方财政,保证各州赋税绝大部分上缴朝廷
③将地方精锐部队编入禁军,拱卫京师,镇守地方,定期更换驻地
①枢密院专掌军政,三司专掌财政,与宰相分权,并增设参知政事为副相。②枢密院与禁军管理机构“三衙”分权,前者有调兵权但不统兵,后者统兵但无权调兵
①设转运司和平行的四个路级机构,从不同方面对各州进行监控和节制。②州一级增设通判,与知州共同签署文书,彼此制约。初期为州(府、军、监)和县二级,后改道为路,形成路、州(府)、县三级制(选必1,P6)
罢免宿将兵权,用文官担任枢密院长官
大力提倡文治,扩大科举规模,抬高文官和士人的地位
▲崇文抑武政策:指北宋抑制武将,提升文官地位的政策。北宋制定这一政策的目的是防止武将跋扈,而不是轻视武备和军队。这一政策一方面使北宋军队战斗力变差,在与少数民族政权的战争中,多吃败仗;另一方面,使宋朝科技发达、文化昌盛,杜绝了武将跋扈和兵变政移情况的发生,有利于社会稳定。
▲三司:北宋时期官署名。包括度支、盐铁、户部三个使职机构,主要掌管国家财政地位仅次于中书门下和枢密院,制度上不受宰相控制。三司长官被称为“计相”。中国古代不同历史时期“三司”有不同解释,两汉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三公又有“三司”的别称;明代的三司是地方行政机构,包括承宣布政使司、提刑按察使司、都指挥使司。
▲三衙:北宋管理禁军的机构,分为殿前都指挥使司、侍卫亲军马军都指挥使司、侍卫亲军步军都指挥使。长官为都指挥使,由武将担任。掌握统兵权,与掌握发兵权的枢密院相互分工。
▲禁军:原指护卫皇帝和宫廷的军队,北宋时期逐渐演变为中央正规军的同义词。一半驻扎京师,一半分驻地方,实行“更戍法”定期轮换,防止“将专其兵”。
北宋中央权力分配示意图
材料一 宋朝中书治民,三司理财,枢密主兵,各不相知,而言路之权又特重。这原是因大权都集中于中央,以此防内重之弊的。立法之初,亦可谓具有深意。然而宰相既无大权,而举动有多掣肘,欲图改革,其事就甚难了。 ——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材料二 本朝鉴五代藩镇之敝……兵也收了,财也收了,赏罚刑政,一切收了,州郡遂日就困弱。靖康之役,虏骑所过,莫不溃散。 ——《朱子语类》
(2)我们如何认识宋初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对北宋历史发展的影响?
权力分割过细,影响了行政效率,助长了因循守旧的政治风气。
认为它使地方兵弱财困,是导致“靖康之役”的重要原因。
(1)材料一、二对宋初改革的措施是怎样评价的?
①强化了中央集权,有效地预防了内部动乱,巩固了国家的统一和安定。②推动士大夫政治(文官政治)形成。
①制度过于僵化,权力分割过细,导致机构臃肿,行政效率低下,助长因循守旧风气。②导致地方积贫积弱。
边防压力
②西夏:
北宋建立后,辽与北宋多次发生战争,签订《澶渊之盟》,维持已有边界,北宋获得了北部边防的基本安定。
北宋与党项族建立的西夏时常发生战争,双方最终达成和议。
财政危机:
数目庞大的“岁币”(辽)和“岁赐”(西夏);养兵和养官成为朝廷的沉重负担,财政状况恶化。
(1)北宋财政危机和边疆危机严重。(2)庆历新政失败。(3)1069年,宋神宗任用王安石主持变法
(1)官府向农民提供农业贷款;(2)官府拨巨资从事商业经营
达到了富国目的,增加了大笔收入
(1)对农民进行编制管理和军事训练;(2)逐渐恢复“兵农合一”的征兵制
王安石变法的实质:王安石变法是在不触动封建土地私有制的前提下,为解除封建地主阶级危机而进行的富国强兵的改革运动,没有触及封建土地所有制,不可能从根本上摆脱封建统治危机。
政治:变法措施的推行,增加了政府的财政收入,加强了国家的军事力量,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北宋积贫积弱的局面经济:王安石变法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客观上有利于社会的进步思想:王安石能够对北宋的积弊进行大刀阔斧的改革,这种勇于改革和敢于斗争的精神,值得肯定
①王安石变法是封建地主阶级针对北宋统治危机进行的改革运动,它不可能从根本上摆脱封建统治危机②变法以维护地主阶级的统治为出发点,农民的处境没有根本的改变,负担依然沉重③变法在实际推行中存在一些缺陷,加重了人民的负担,引起人民的反对
3.南宋的偏安(1)南宋建立:1127 年,金灭北宋,北宋康王赵构在应天府称皇帝,后定都临安。(2)宋金关系
南宋初年,宋军在与金军对抗中素质明显提高,形成几支较有战斗力的部队,尤以岳飞指挥的“岳家军”战绩卓著
1141年,南宋与金订立绍兴和议。以东起淮水、西至大散关一线划界,南宋对金称臣,每年向金朝缴纳“岁贡”
议和以后,维持南北对峙的局面
1.宋辽澶渊之盟: 辽宋皇帝以兄弟相称。北宋每年送给辽一笔钱物,称为“岁币”。通过这项协议,北宋勉强获得了北部边防的安定。2.宋夏和议: 北宋与西北党项族新建立的西夏发生战争,屡战屡败。双方最终达成和议:西夏保持帝号,同时向北宋称臣,北宋每年送给西夏钱物,称为“岁赐”。3.南宋与对金绍兴和议: 以东起淮水、西至大散关一线划界,南宋对金称臣,每年向金朝缴纳一笔财物,称为“岁贡”。
“岁币” “岁赐”“岁贡”三个概念,体现了两宋在与辽、西夏、金的对峙中政治地位有何差异?
北宋经济损失,政治上并不屈辱
南北面官特点:因俗而治、蕃汉分治。(即:用辽朝固有的制度统治契丹,用汉人的制度统治汉人)原因:契丹征服者一时尚不能适应被征服地区先进的封建文明,于是 因地制宜、“因俗而治”,实行双轨政治制度分别管理。历史作用:这种承认汉法,设立南、北面官的做法,实际上是对先进封建文明的肯定和保护,并促进了契丹社会向封建制过渡,有利于民族交融。
猛安谋克制是女真人在氏族社会末期的部落组织,完颜阿骨打对其加以发展。猛安谋克制是兵民合一的制度,它既是军事组织又是地方行政组织。猛安谋克制的推行加速了女真族的封建化进程,在女真社会发展过程中起了巨大作用。
正确认识辽、宋、夏、金、元时期民族政权及民族关系1.关于民族政权的认识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祖国的历史是各民族共同创造的,因此辽、宋、夏、金、元这些政权的历史地位是平等的,少数民族政权为我国边疆地区的开发作出了重大贡献。2.关于民族关系的问题(1)各民族间存在战争,这些战争有正义和非正义之分。反抗民族压迫和掠夺的战争都是正义的,为了实现国家统一的战争也是正义的,反之则是非正义的。(2)在宋、辽、夏、金的关系中占主导的是三次议和,这三次议和虽然是两宋统治者接受屈辱条件以求得苟安,给人民带来了沉重的负担,但议和使双方减少了战争,获得了较长时间的相对安定局面,有利于生产的发展和各民族人民的友好交往。(3)这一时期,各民族经济文化交流频繁,中原地区先进的文化、技术制度被少数民族吸收,各民族之间的商品贸易联系增强,少数民族政权在不同程度上受到了先进文化的影响,先后完成了封建化进程,各民族进一步交融。
中书一省制,宰相机构是中书省
中央委派官员代表中书省处理地方事务。除今天的河北、山西、山东地区由中书省直辖外,全国共设10个行省。形成省、路、府、州、县多级行政制度。
①吐蕃:由直属中央政府的宣政院进行管理。②西域:设北庭都元帅府、宣慰司等管理军政事务,加强对西域的管辖。③台湾:设澎湖巡检司经略台湾。
(1)统一:1276年,元军占领南宋都城临安。 1279年,元军击败南宋余部,完成统一。(2)措施
唐代的中书省是中央决策机构之一,掌管国家政令的草拟;元代的中书省上承天子,下总百司,是全国最高行政机构。
元朝行省制的特点和作用(1)特点①权力结构二元性:行省具有双重性,既是中央派出机构,又是地方最高行政机构。 ②“大而不专”:平衡了中央与地方势力,既有利于中央集权,又给地方留出了部分权力。③以中央军事控制为目的,采取“犬牙交错”原则。④省官互迁,防止省官任期过长而形成裙带关系网。
(2)作用积极:①采取“犬牙交错”原则划分地方行政区划,加强中央集权。调整中央与地方关系,发挥地方主动性和创造性②地方有适度权力,军政大权集中,提高行政效率③有利于巩固统一的多民族国家,中国省制的开端消极:打破山川形便对行政区划的限制,削弱文化认同
元朝时,很多蒙古人内迁,与汉族杂居,加速民族交融。
元朝时,来自中亚、西亚的波斯人、阿拉伯人等移居中国,同汉、蒙古、畏兀儿等民族长期相处、不断通婚,逐渐被吸收、融合而形成我国回族的前身
蒙古统治者为了保障自己的统治利益
对不同民族采取差别对待措施,被后人概括为“四等人制”,依次为蒙古人、色目人、汉人、南人
由于社会贫富差距带来的阶级矛盾日益严重,农民起义不断,1368年灭亡。
辽夏金元时期的民族关系与华夏认同
根据材料概括少数民族政权华夏认同的主要角度,评析少数民族政权华夏认同的历史作用
根据材料概括指出少数民族政权华夏认同的主要角度,评析少数民族政权华夏认同的历史作用。
答案 角度:血缘认同;文化认同;制度认同。作用:为其政权合法性寻找历史依据,有利于巩固政权,稳定对中原地区的统治;有利于学习借鉴汉文化,促进本民族的发展;有利于民族交融,推动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
相关课件
这是一份第10讲 辽夏金元的统治 课件--2025届高三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一轮复习,共24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契丹族,党项族,女真族,蒙古族,--1125年,--1127年,耶律阿保机,赵匡胤,完颜阿骨打,忽必烈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第9讲 两宋的政治和军事 课件--2025届高考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一轮复习,共30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时空坐标,中央集权的进一步加强,经济重点南移完成,商品经济高度繁荣,海外贸易空前繁盛,单元概述,一轮复习,重文轻武,①加强对地方的控制,②分散机构权力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第8讲 两宋的政治和军事与辽夏金元的统治 课件--2025届高三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一轮复习,共30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主题一,两宋的政治和军事,中书省,门下省,唐三省六部,尚书省,中书门下政事堂,枢密院,宋二府三司,统兵权离调兵权分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