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九师联盟2024届高三年级下学期5月考前押题(解析版)
展开1.本试卷分选择题和非选择题两部分。满分100分,考试时间75分钟。
2.答题前,考生务必用直径0.5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将密封线内项目填写清楚。
3.考生作答时,请将答案答在答题卡上。选择题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非选择题请用直径0.5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在答题卡上各题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试题卷、草稿纸上作答无效。
4.本卷命题范围:高考范围。
一、选择题:本题共16小题,共40分。第1~12小题,每小题2分;第13~16小题,每小题4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 下列关于元素和化合物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血红素和人胰岛素的元素组成相同
B. DNA酶和DNA聚合酶中都含有磷元素
C. 牛奶中的乳糖被水解后更有利于人体吸收
D. 牛奶经乳酸菌发酵后所含物质种类减少
【答案】C
【分析】(1)化合物的元素组成:①蛋白质的组成元素有C、H、0、N元素构成,有些还含有P、S;②核酸的组成元素为C、H、O、N、P;③脂质的组成元素有C、H、O,有些还含有N、P;④糖类的组成元素为C、H、O(2)乳糖是二糖,必须水解成单糖才能被吸收。
【详解】A、血红素中含有铁元素,胰岛素中不含铁元素,A错误;
B、DNA酶和DNA聚合酶化学本质都是蛋白质,不含磷元素,B错误;
C、乳糖被水解成葡萄糖和半乳糖后,更有利于人体吸收,C正确;
D、牛奶经乳酸菌发酵后,一些大分子物质被分解为小分子,因此所含物质种类增多,D错误。
故选C。
2. 下列有关物质跨膜运输与物质交换过程的叙述,错误的是( )
A. 同种物质进出不同细胞的方式可能不同
B. 大量水分子进入甜菜根细胞不会使其涨破
C. 核糖体上合成的RNA聚合酶可通过核孔进入细胞核
D. 大分子有机物需要借助细胞膜上的转运蛋白进入细胞
【答案】D
【分析】转运蛋白分为载体蛋白和通道蛋白,通道蛋白分为水通道蛋白和离子通道蛋白,物质借助通道蛋白进出细胞的方式一般为协助扩散,通道蛋白运输物质时一般不会与物质结合,也不会改变自身构象。
【详解】A、同种物质进出不同细胞的方式有可能不同,如葡萄糖进入红细胞的方式为协助扩散,进入小肠上皮细胞的方式为主动运输,A正确;
B、由于细胞壁的存在,即使有大量水分子进入甜菜根细胞,也不会使其涨破,B正确;
C、RNA聚合酶的化学本质是蛋白质,在核糖体上合成,其可通过核孔进入细胞核参与转录过程,C正确;
D、大分子有机物以胞吞的方式进入细胞,不需要细胞膜上的转运蛋白协助,D错误。
故选D。
3. 家庭酿制葡萄酒的过程中,酵母菌以葡萄糖为底物进行呼吸作用,其呼吸作用速率(单位时间内葡萄糖的消耗量)变化过程如图。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 葡萄酒酿制结束后继续酿制葡萄醋,必须要添加葡萄糖
B. 0~6h,酵母菌只进行有氧呼吸,发酵液的pH降低
C. m点酵母菌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产生CO2的速率相同
D. 10h后,酵母菌产酒精的速率持续增大
【答案】B
【分析】(1)酵母菌是兼性厌氧微生物,在氧气充足的条件下进行有氧呼吸产生二氧化碳和水,释放大量的能量,在氧气不足的条件下进行无氧呼吸,产物是二氧化碳和酒精,释放少量能量;酿酒过程就是利用酵母菌无氧呼吸产生酒精的原理。(2)图中曲线表示:酵母菌在0~6小时之间进行有氧呼吸,释放大量能量,酵母菌快速增殖,6小时之后,由于氧气浓度因被酵母菌消耗限制酵母菌的有氧呼吸过程,有氧呼吸过程逐渐减弱,酵母菌开始进行无氧呼吸,随着氧气浓度的进一步减少,无氧呼吸逐渐增强,到8小时之后,酵母菌只进行无氧呼吸,不再进行有氧呼吸。
【详解】A、醋酸菌可在氧气充足、缺少糖源的条件下直接将乙醇转化为乙醛,再将乙醛变为乙酸,因此葡萄酒酿制结束后继续酿制葡萄醋,可不用添加葡萄糖,A错误;
B、据图可知,0~6h,酵母菌只进行有氧呼吸,产生的CO2溶于发酵液,使发酵液的pH逐渐降低,B正确;
C、m点酵母菌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速率相同,但产生CO2的速率不同,C错误;
D、10h酵母菌无氧呼吸速率增长较快,但随着底物的消耗和代谢产物的增加,酵母菌产酒精的速率不会持续增大,D错误。
故选B。
4. 汉坦病毒是一种可由啮齿类动物传染给人的RNA病毒,人感染该病毒后会引起严重的肾综合征出血热。研究人员尝试对疑似感染人员进行核酸检测,并制备抗汉坦病毒单克隆抗体。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A. 用PCR技术检测汉坦病毒的核酸时需要先进行逆转录得到DNA
B. 培养杂交瘤细胞时要向培养液中添加动物血清并定期更换培养液
C. 制备抗汉坦病毒单克隆抗体时可用灭活病毒来诱导细胞融合
D. 能在选择培养基上生存的杂交瘤细胞都能产生抗汉坦病毒抗体
【答案】D
【分析】汉坦病毒是一种RNA病毒,主要由蛋白质和RNA构成,遗传物质为RNA。
【详解】A、PCR技术只能对DNA进行扩增,汉坦病毒的核酸为RNA,因此利用PCR技术检测汉坦病毒核酸时,需要先进行逆转录得到DNA,A正确;
B、动物细胞培养时添加动物血清可以补充未知的营养成分,定期更换培养液可防止细胞代谢产物积累对细胞自身造成危害,B正确;
C、制备抗汉坦病毒单克隆抗体时可用灭活病毒诱导动物细胞融合,C正确;
D、由于从实验动物体内分离出的B淋巴细胞有多种,因此能在选择培养基上生存的杂交瘤细胞未必都能产生抗汉坦病毒抗体,D错误。
故选D。
5. 泪液分泌不足或蒸发太快,以及睑板腺分泌的油脂不足均会导致干眼症。科学家用诱导多能干细胞(iPS细胞)制成了与泪腺相似的组织,该研究成果有望带动对重症干眼症治疗方法和药物的研究。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 泪腺属于内分泌腺,除了分泌泪液,还能分泌有关激素
B. 泪液分泌不足导致内环境的成分减少,进而引发干眼症
C. 来源于病人的iPS细胞形成的泪腺组织不会引起病人的免疫排斥
D. iPS细胞具有发育的全能性,可以从囊胚的内细胞团中分离获得
【答案】C
【分析】胚胎干细胞简称ES或EK细胞,是由早期胚胎或原始性腺分离出来的一类细胞,iPS与ES细胞一样,可通过定向诱导分化修补某些功能异常的细胞来治疗疾病。
【详解】A、泪腺属于外分泌腺,不分泌激素,A错误;
B、泪液不属于内环境的成分,B错误;
CD、iPS细胞是由病人自身细胞经体外诱导获得,具有发育的全能性,由其分化形成的泪腺组织不会引起病人的免疫排斥,从囊胚的内细胞团中分离获得的细胞是胚胎干细胞,不是iPS细胞,C正确、D错误。
故选C。
6. 下图是一只纯合雌果蝇两条染色体上部分基因的分布示意图。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A. 基因e和基因b的遗传与性别相关联
B. 非等位基因不都位于非同源染色体上
C. 基因n和基因a的碱基种类相同,数量可能不同
D. 基因e表达时,由多个核糖体共同合成一条肽链
【答案】D
【分析】分析题图:图中所示一条常染色体上朱红眼基因(n)和暗栗色眼基因(a)两种基因;X染色体上辰砂眼基因(e)和白眼基因(b)两种基因;等位基因是指位于一对同源染色体的相同位置上控制一对相对性状的基因,此题中的朱红眼基因和暗栗色眼基因位于一条染色体上,不属于等位基因,同理辰砂眼基因和白眼基因也不是等位基因。
【详解】A、据图可知,基因e和基因b位于X染色体上,性染色体上基因的遗传都与性别相关联,A正确;
B、非等位基因可能位于非同源染色体上,也可能位于同源染色体的不同位置,B正确;
C、基因n和基因a为两个不同的基因,所含碱基种类相同,碱基数量可能不同,C正确;
D、基因e表达时,一个核糖体合成一条肽链,多个核糖体合成多条相同肽链,而不是多个核糖体共同合成一条肽链,D错误。
故选D。
7. 对于高等哺乳动物来说,只有精子和卵细胞结合才能正常产生后代,原因是受精卵中的等位基因有的只有来自父方才能表达,有的则只有来自母方才能表达,这就是所谓的基因组印记,这种印记是通过DNA的甲基化实现的。基因组印记的存在,使单个卵细胞无法实现全套遗传信息的表达,阻碍了孤雌生殖的实现。某研究人员利用基因编辑技术对小鼠(2n=40)卵母细胞的7个甲基化印记控制区域进行DNA甲基化重写,成功创造了孤雌生殖小鼠。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 甲基化重写过程会破坏基因中的磷酸二酯键
B. 甲基化重写过程会产生相关基因的等位基因
C. 甲基化重写过程会使相关基因得以表达
D. 孤雌生殖产生的小鼠能产生多种类型的可育配子
【答案】C
【分析】DNA的甲基化:基因中的碱基序列没有变化,但部分碱基发生了甲基化修饰,抑制了基因的表达,进而影响表型。
【详解】AB、甲基化过程不会改变基因的碱基序列、不会产生等位基因,也不会破坏磷酸二酯键,AB错误;
C、依题意可知,上述甲基化过程使卵细胞中原来不能表达的基因开始表达,成功创造了孤雌生殖小鼠,C正确;
D、孤雌生殖产生的小鼠为单倍体,可能不具备正常的生育能力,D错误。
故选C。
8. 某研究小组利用物种甲(2n=20)与物种乙(2n=16)为亲本,通过杂交育种,获得了杂种幼胚。杂种幼胚经离体培养产生愈伤组织,进而形成幼苗丙,再用秋水仙素处理丙形成幼苗丁。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A. 需要在无菌无毒的环境下培育幼苗丙
B. 形成幼苗丙时会发生脱分化和再分化
C. 幼苗丁正在分裂的细胞中最多含有72条染色体
D. 幼苗丁能表现物种甲和物种乙的所有优良性状
【答案】D
【分析】染色体变异包括结构和数目的变异。染色体结构的变异使排列在染色体上的基因的数目和排列顺序发生改变,从而导致形状的变异,但是并没有产生新的基因。秋水仙素通过抑制纺锤体的形成导致细胞染色体数目加倍。
【详解】A、杂种幼胚经离体培养形成幼苗丙的过程需要在无菌无毒的环境下进行,A正确;
B、该过程中会发生脱分化和再分化,这是两大主要过程,B正确;
C、幼苗丁的体细胞染色体数目可能为18条,也可能是加倍后的36条,因此在有丝分裂后期可能是36条或72条,C正确;
D、由于受到基因的选择性表达等的影响,幼苗丁很难表现出物种甲和物种乙的所有优良性状,D错误。
故选D。
9. 如图是桥本氏甲状腺炎的致病机理示意图。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 该病患者可能出现智力低下和甲状腺增生的症状
B. 该病是免疫系统监视功能失调引起的自身免疫病
C. 能使B细胞活化的抗原有可能位于患者甲状腺细胞表面
D. 静脉注射的甲状腺激素可定向运输至靶细胞处发挥作用
【答案】C
【分析】(1)体液免疫的过程为,当病原体侵入机体时,一些病原体可以和B细胞接触,这为激活B细胞提供了第一个信号。一些病原体被树突状细胞、B细胞等抗原呈递细胞摄取。抗原呈递细胞将抗原处理后呈递在细胞表面,然后传递给辅助性T细胞。辅助性T细胞表面的特定分子发生变化并与B细胞结合,这是激活B细胞的第二个信号;B细胞受到两个信号的刺激后开始分裂、分化,大部分分化为浆细胞,小部分分化为记忆细胞,细胞因子能促进B细胞的分裂、分化过程;浆细胞产生和分泌大量抗体,抗体可以随体液在全身循环并与这种病原体结合。在多数情况下,抗体与病原体结合后会发生进一步的变化,如形成沉淀等,进而被其他免疫细胞吞噬消化。记忆细胞可以在抗原消失后存活,当再接触这种抗原时,能迅速增殖分化,分化后快速产生大量抗体。
(2)细胞免疫的过程:被病毒感染的靶细胞膜表面的某些分子发生变化,细胞毒性T细胞识别变化的信号,开始分裂并分化,形成新的细胞毒性T细胞和记忆T细胞。同时辅助性T细胞分泌细胞因子加速细胞毒性T细胞的分裂、分化。新形成的细胞毒性T细胞在体液中循环,识别并接触、裂解被同样病原体感染的靶细胞,靶细胞裂解、死亡后,病原体暴露出来,抗体可以与之结合,或被其他细胞吞噬掉。
【详解】A、该病是患者的甲状腺受到抗体和细胞毒性T细胞的攻击引起甲状腺细胞坏死或凋亡导致甲状腺功能减退引起的,患者体内甲状腺激素分泌不足,若在幼儿期发病,则可能出现智力低下的症状,但不会出现甲状腺增生的症状,A错误;
B、图中的该种免疫失调病是由于人体免疫系统异常敏感,反应过度,“敌我不分”地将自身细胞当做外来异物进行攻击而引起的,属于免疫系统自稳功能失调而导致的自身免疫病,B错误;
C、据图可知,浆细胞分泌的抗体可攻击甲状腺细胞,因此能使B细胞活化的抗原可能位于患者甲状腺细胞表面,C正确;
D、激素的运输是不定向的,D错误。
故选C。
10. 如图为膝跳反射模式图,①~⑥表示细胞或结构。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A. 膝跳反射发生时,兴奋在②③④上单向传导
B. 抑制性中间神经元兴奋会导致⑥处肌肉收缩
C. 兴奋在②③④和②③⑤上的传导速度不同
D. 抑制性神经元兴奋会使下一神经元被抑制
【答案】B
【分析】反射指人体通过神经系统,对外界或内部的各种刺激所发生的有规律的反应。神经的基本调节方式是反射,通过反射弧来完成。反射弧包括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抠、传出神经、效应器五部分。
题图分析,该反射为膝跳反射,①中既有感受器,又有效应器;②表示传入神经,③表示神经中枢,④⑤表示传出神经,⑥表示效应器。
【详解】A、据图可知,该反射为膝跳反射,①中既有感受器,又有效应器,②表示传入神经,③表示神经中枢,④⑤表示传出神经,⑥表示效应器。膝跳反射发生时,兴奋沿反射弧传递,兴奋在②③④上单向传导,A正确;
B、膝跳反射发生时,①处肌肉发生收缩,抑制性中间神经元兴奋会导致⑥处肌肉发生舒张,B错误;
C、据图可知,②③④路径中只有一个突触,②③⑤路径上有两个突触,因此兴奋在②③④和②③⑤上的传导速度不同,C正确;
D、抑制性神经元兴奋会释放抑制性神经递质,使下一神经元被抑制,D正确。
故选B。
11. 东亚飞蝗是对粮食安全构成重大威胁的害虫,主要在水位下降的湖滩、河滩和草丛中产卵。我国生态学家马世骏院士在20世纪50年代,提出了使用化学和生物方法降低东亚飞蝗数量,同时通过建造堤坝、管理水位和改良未利用土地等有效策略,对东亚飞蝗防治做出显著贡献。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A. 温度和天敌都是影响东亚飞蝗种群数量的密度制约因素
B. 研究东亚飞蝗的生态位通常需要研究其栖息地、食物等
C. 用化学药物毒杀东亚飞蝗,对其性别比例无明显影响
D. 修筑堤坝、控制水位等能降低东亚飞蝗的环境容纳量
【答案】A
【分析】一般来说,食物和天敌等生物因素对种群数量的作用强度与该种群的密度是相关的。例如,同样是缺少食物,种群密度越高,该种群受食物短缺的影响就越大,因此,这些因 素称为密度制约因素。而气温和干旱等气候因素以及地震、火灾等自然灾害,对种群的作用强度与该种群的密度无关,因此被称为非密度制约因素。
【详解】A、温度和天敌分别是影响东亚飞蝗种群数量的非密度制约因素和密度制约因素,A错误;
B、研究东亚飞蝗的生态位,通常需要研究其栖息地、食物、天敌以及与其他物种的关系等,B正确;
C、化学药物对东亚飞蝗的毒杀和性别无关,对其性别比例也无明显影响,C正确;
D、修筑堤坝、控制水位等能减少东亚飞蝗的产卵地,降低东亚飞蝗的环境容纳量,降低东亚飞蝗的出生率,提高死亡率,从而控制东亚飞蝗的种群密度,D正确。
故选A。
12. 某地为提高水稻产量曾大量使用农药、化肥和除草剂,使原来种群密度较高的青蛙、壁虎、杜鹃、蛞蝓等动物数量大幅减少。现通过建立稻鸭共作生态农业模式,逐步恢复了当地生态环境。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 生态环境恢复过程中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逐渐降低
B. 稻田里的青蛙、壁虎等动物能加快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
C. 建立稻鸭共作生态农业模式后不会改变青蛙的生态位
D. 稻鸭共作模式提高了生态系统各营养级之间的能量传递效率
【答案】B
【分析】一个物种在群落中的地位或作用,包括所处的空间位置,占用资源的情况,以及与其他物种的关系等,称为这个物种的生态位。动物,研究其生态位,需要研究的方面有:它的栖息地、食物、天敌以及与其它物种的关系等;群落中每种生物都占据着相对稳定的生态位,这有利于不同生物之间充分利用环境资源。
【详解】A、生态环境恢复过程中,生态系统中生物种类和数量逐渐增多,食物网的复杂程度也逐渐增强,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逐渐升高,A错误;
B、稻田里的青蛙、壁虎等动物属于生态系统成分中的消费者,能加快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B正确;
C、一个物种在群落中的地位或作用,包括所处的空间位置,占用资源的情况,以及与其他物种的关系等,称为这个物种的生态位,原来种群密度较高的青蛙、壁虎、杜鹃、蛞蝓等动物数量大幅减少,建立稻鸭共作生态农业模式后生态环境恢复,则会改变青蛙在稻田群落中的生态位,C错误;
D、能量传递效率是指相邻两个营养级之间同化量的比值,稻鸭共作模式提高了生态系统各营养级之间的能量利用率,但不能提高生态系统各营养级之间的能量传递效率,D错误。
故选B。
13. 凹耳蛙是我国特有物种。如图是基因型为AaBb(两对基因独立遗传)的凹耳蛙体内的某些细胞分裂模式图(只显示部分染色体)。若不考虑变异,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A. 甲、乙细胞都处于分裂中期,都有染色单体
B. 甲细胞中同源染色体对数是乙细胞中的两倍
C. 甲细胞和丙细胞分裂产生的子细胞基因型不同
D. 乙细胞分裂结束后产生两个基因型相同的精细胞
【答案】B
【分析】分析图可知,甲细胞含有同源染色体,且着丝粒整齐的排列在赤道板中央,为有丝分裂中期,乙细胞不含同源染色体,且着丝粒整齐的排列在赤道板中央,为减数分裂Ⅱ中期,丙细胞含同源染色体,且正在进行同源染色体分离,为减数分裂Ⅰ后期。
【详解】A、据图可知,甲细胞处于有丝分裂中期,乙细胞处于减数分裂Ⅱ中期,丙细胞处于减数分裂Ⅰ后期,甲、乙、丙细胞都有染色单体,A正确;
B、据图可知,甲细胞中有两对同源染色体,乙细胞中不含同源染色体,B错误;
C、据图可知,甲细胞分裂产生的子细胞是体细胞或精原细胞,其基因型为AaBb,丙细胞分裂产生的子细胞是次级精母细胞,基因型为AABB、aabb或AAbb、aaBB,C正确;
D、据图可知,乙细胞为次级精母细胞,在不考虑变异的情况下,完成减数分裂Ⅱ产生的两个精细胞基因型相同,D正确。
故选B。
14. 某家族患有甲、乙两种单基因遗传病,其中一种病的致病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研究人员通过调查得到了该家族的遗传系谱图。不考虑变异,且只考虑甲、乙两种遗传病。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A. 甲病在男性和女性中的发病率不同
B. 若儿子患乙病,则其母亲一定患乙病
C. I4与Ⅱ1的基因型相同
D. Ⅱ1与Ⅱ2再生一个孩子两病兼患的概率为1/12
【答案】A
【分析】(1)确定图谱中遗传病是显性遗传还是隐性遗传:“无中生有”为隐性(无病的双亲,所生的孩子中有患者);“有中生无”为显性(有病的双亲,所生的孩子中有正常的);
(2)确定致病基因位于常染色体上还是位于X染色体上:
①子女正常双亲病。父病女必病,子病母必病,伴X显性遗传;
②子女正常双亲病,父病女不病或者子病母不病,常染色体显性遗传;
③双亲正常子女病,母病子必病,女病父必病,伴X隐性遗传;
④双亲正常子女病,母病子不病或女病父不病,常染色体隐性遗传。
【详解】A、据图可知,Ⅰ3和Ⅰ4均不患甲病,生了一个患甲病的女儿(Ⅱ3),由此可以确定甲病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用A、a表示有关基因;据题意“其中一种病的致病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可知乙病的致病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若乙病为X染色体隐性遗传病,则“母病子必病“,而该家系中Ⅰ4患乙病,Ⅱ2未患病,由此判断乙病的遗传方式为伴X染色体显性遗传,用B、b表示有关基因。因此,甲病在男性和女性中的发病率相同,A错误;
B、乙病的遗传方式为伴X染色体显性遗传,若儿子患乙病,则其母亲一定患乙病,B正确;
C、就甲病而言,Ⅰ4、Ⅱ1均未患甲病,Ⅰ3和Ⅱ3患甲病(aa),因此Ⅰ4与Ⅱ1基因型都为Aa;就乙病而言,患乙病的Ⅰ4的儿子(Ⅱ2)未患病,则Ⅰ4为杂合子(XBXb)患乙病的Ⅱ1的母亲(Ⅰ2)正常,则Ⅱ1为杂合子(XBXb),因此只考虑甲、乙两种遗传病,Ⅰ4与Ⅱ1的基因型是相同的,都是AaXBXb,概率为1,C正确;
D、Ⅱ1基因型为AaXBXb,基因型为1/3AAXbY、2/3AaXbY,则所生孩子患甲病的概率为2/3×1/4=1/6,而患乙病的概率为1/2,则两病兼患的概率为1/6×1/2=1/12,D正确。
故选A。
15. A、B、C、D4种抗生素均可用于治疗金黄色葡萄球菌(Sau)引起的肺炎。为选出具有最佳疗效的抗生素,科研人员分别将含等剂量A、B、C、D4种抗生素的4张大小相同的滤纸片a、b、c、d置于Sau均匀分布的固体培养基上,在适宜条件下培养48h,结果如图所示。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 采用稀释涂布平板法接种可以使Sau均匀分布在培养基上
B. 滤纸片周围的抑菌圈区域越大,抗生素对Sau的抑制作用越强
C. 滤纸片b周围抑菌圈中出现的菌体已对抗生素B产生抗性
D. 增大或减小4种抗生素的浓度均可得到与图示相同的结果
【答案】D
【分析】抗生素能够抑制细菌的生长。将含有抗生素的滤纸片放置在接种有细菌培养基上,滤纸片上吸附的抗生素就会逐渐向四周扩散,在滤纸片的周围就会出现清晰的抑菌圈。抑菌圈越大,说明该菌对此抗生素的敏感性越大,反之则越小。若无抑菌圈,则说明该菌对此抗生素具有耐药性。
【详解】A、采用稀释涂布平板法接种可以使Sau均匀分布在培养基上,A正确;
B、滤纸片周围的抑菌圈区域越大,抗生素对Sau的抑制作用越强,B正确;
C、能在含抗生素B的环境中生存,说明该菌已对抗生素B产生抗性,C正确;
D、增大或减小4种抗生素的浓度可能会使滤纸周围的抑菌圈增大或减小,使实验结果发生变化,D错误。
故选D。
16. 干旱可促进植物体内脱落酸(ABA)的合成。研究人员对正常水分条件下生长的某种植物的野生型和ABA缺失突变体幼苗进行适度干旱处理,结果发现突变体的茎、叶长度增长值大于野生型,根长度的增加值小于野生型。与正常环境相比,重度干旱处理的野生型植物,根细胞中脯氨酸含量较高。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A. ABA可在植物的根冠合成,且能抑制植物茎和叶的生长
B. 干旱环境下,ABA可促进植物根的生长以吸收更多的水分
C. 重度干旱环境下,突变体存活的时间大于野生型的存活时间
D. 脯氨酸增多可能使植物细胞内的渗透压增大,吸水能力增强
【答案】C
【分析】在干旱缺水条件下,脱落酸抑制茎叶的生长,同时促进根的生长,脱落酸的这种作用有利于植物适应缺水环境。
【详解】A、脱落酸可在植物的根冠和衰老的叶片中合成,能抑制植物茎和叶的生长,A正确;
B、依题意可知,突变体的根长度增加值小于野生型,说明干旱环境下脱落酸可促进植物根的生长以吸收更多的水分,B正确;
C、依题意可知,干旱环境下,突变体的抗旱能力低于野生型,因此重度干旱环境下,突变体的存活时间小于野生型的存活时间,C错误;
D、植物根细胞中脯氨酸的含量增多,可能使植物细胞内的渗透压增大,吸水能力增强,D正确。
故选C。
二、非选择题:本题共5小题,共60分。
17. 海水稻具有耐盐碱的优点。研究人员对盐胁迫下海水稻的抗盐机理及生理状况进行了研究,如图表示不同NaCl浓度的培养液中海水稻根尖细胞有关物质的相对浓度。回答下列问题:
(1)海水稻从海水中吸收的Mg2+可用于合成叶片中的____________,说明无机盐具有的功能是____________。结合图1分析,海水稻可能通过____________的方式抵抗高盐环境。
(2)研究人员将海水稻幼苗均分为两组,一组作为对照、一组施加氮肥,在高盐溶液胁迫下测得的相关生理指标如表所示(RuBP羧化酶是催化CO2固定的关键酶)。施加氮肥组海水稻幼苗的光合速率较高,原因是____________(答两点)。
(3)光合作用的产物有一部分可转化成蔗糖,钾离子能促进蔗糖从叶片运至稻穗。以灌浆期的海水稻为实验材料,用同位素标记技术设计实验验证钾离子具有上述作用,写出实验思路及预期实验结果。
实验思路:____________。
预期实验结果:____________。
【答案】(1)①. 叶绿素 ②. 参与细胞中重要化合物的合成 ③. 吸收海水中无机盐离子,增大细胞中可溶性糖含量,使细胞液浓度(渗透压)增大
(2)施加氮肥组叶绿素含量高,使光反应速率较高;RuBP羧化酶的活性强,使暗反应速率较高
(3)①. 将生长状况一致的灌浆期海水稻平均分成A、B两组,A组用不含钾离子的完全培养液培养,B组用含钾离子的完全培养液培养。将A、B两组海水稻置于同一人工气候室中培养,通入14CO2,一段时间后检测A、B两组海水稻叶片和稻穗的放射性强度 ②. 叶片放射性强度A组大于B组,稻穗放射性强度A组小于B组
【分析】(1)分析曲线图可知,随着无机盐浓度的升高,细胞中可溶性糖的含量增加,由此推测,海水稻可能通过吸收海水中无机盐离子,增大细胞中可溶性糖含量,使细胞液渗透压增大,减少细胞失水。(2)分析表可知,施加氮肥组的叶绿素含量和RuBP羧化酶的活性均高于对照组。
【小问1详解】Mg2+是构成叶绿素分子的重要组成部分,体现了无机盐能参与细胞中重要化合物的合成的作用。分析曲线图可知,随着无机盐浓度的升高,细胞中可溶性糖的含量增加,由此推测,海水稻可能通过吸收海水中无机盐离子,增大细胞中可溶性糖含量,使细胞液渗透压增大,减少细胞失水。
【小问2详解】与对照组对比,施加氮肥组的叶绿素含量和RuBP羧化酶的活性都提高了,叶绿素含量高,使光反应速率较高;RuBP羧化酶的活性强,使暗反应速率较高,因此施加氮肥组幼苗植株的光合速率较高。
【小问3详解】实验验证钾离子能促进蔗糖从叶片运至稻穗,自变量是低浓度和高浓度的钾离子,因变量是蔗糖的位置,因此使用14CO2,通过检测放射性的位置来反映蔗糖的位置。
实验思路为:将生长状况一致的灌浆期海水稻平均分成A、B两组,A组用不含钾离子的完全培养液培养,B组用含钾离子的完全培养液培养。将A、B两组海水稻置于同一人工气候室中培养,通入14CO2,一段时间后检测A、B两组海水稻叶片和稻穗的放射性强度。
预期结果是叶片放射性A大于B,稻穗放射性A小于B。
18. 如图表示某高原生态系统碳元素循环模式图,图中数字序号表示生理过程或化学反应过程,字母表示生态系统的成分。回答下列有关问题:
(1)图中C表示____________。碳元素以CO2形式流动的过程有____________(填图中数字序号)。“碳中和”是指通过一定措施,抵消CO2排放总量,实现相对“零排放”。用图中的数字序号间的数量关系,构建碳中和数学模型,即____________。
(2)雪豹是生活在该高原中的一种大型的肉食性动物,属于国家一级保护动物。近年来人类活动的增多以及气候的变化导致雪豹栖息地内植被大量减少,雪豹种群的K值很可能会____________,原因是____________。
(3)下表是食物链“草→兔→雪豹”中各种群一年间的能量流动情况(单位:×10kJ·a-1)
据表分析,草用于生长发育和繁殖的能量是____________×107kJ·a-1。能量从草到兔的传递效率为____________%(小数点后保留一位)。
【答案】(1)①. 分解者 ②. ①②③④⑧ ③. ⑧=①+②+③+④
(2)①. 降低 ②. 雪豹栖息地内植被大量减少,草食动物减少,雪豹食物来源减少(和栖息地丧失),导致雪豹生存环境所能维持的雪豹种群最大数量降低
(3)①. 71.5 ②. 13.5
【分析】分析题图可知,A为生产者,B为消费者,C为分解者,D为无机环境。
【小问1详解】由题图可知,A为生产者,B为消费者,C为分解者,D为无机环境;①②③为呼吸作用产生CO2,④为化石燃料产生CO2,⑤⑥⑦⑨碳以有机物的形式,⑧无机环境中的CO2被生产者利用进行光合作用,故碳元素以CO2形式流动的过程有①②③④⑧;“碳中和”是指通过一定措施,抵消CO2排放总量,实现相对“零排放”。用图中的数字序号间的数量关系,构建碳中和数学模型,即⑧=①+②+③+④。
【小问2详解】由题干可知,近年来人类活动的增多以及气候的变化导致雪豹栖息地内植被大量减少,雪豹栖息地内植被大量减少,草食动物减少,雪豹食物来源减少(和栖息地丧失),导致雪豹生存环境所能维持的雪豹种群最大数量K值降低。
【小问3详解】草用于生长、发育和繁殖的能量等于同化量减去呼吸消耗,草用于自身生长、发育和繁殖的能量包括传递给分解者、传递给下一营养级和未被利用的能量三部分,即(7+19+45.5)×107kJ·a-1=71.5×107kJ·a-1,能量从草到兔的传递效率为19÷(69.5+71.5)×100%≈13.5%。
19. 辣椒素受体(TRPV1)是一种位于疼痛感神经末梢上的非选择性阳离子通道,其对钙离子具有高通透性,激活后可促进细胞外钙离子内流,相关作用机理如图所示。回答下列问题:
(1)吃辣椒后,会引起强烈的灼热感,这种灼热感产生的部位是____________。有的辣椒特别辣,除了引起强烈的灼热感外,还可能引起皮肤红肿。据图分析,辣椒引起皮肤红肿的原因是____________。吃辣火锅时,喝热饮会进一步加剧灼热感,适量喝冰水或冰镇饮料能解辣。据图分析,其原因可能是____________。
(2)人体内____________(填“交感”或“副交感”)神经兴奋会引起血管收缩,心跳速率加快。心肌受病毒或细菌感染后极易引发心肌炎。正常情况下,肌钙蛋白、心肌酶存在于心肌细胞中。静脉血中肌钙蛋白和心肌酶的含量是临床诊断心肌炎的重要指标,其与心肌细胞损伤程度呈正相关,推测做此判断的依据是____________。
(3)糖皮质激素具有抑制免疫反应、抗多器官损伤等作用,重症心肌炎患者应尽早给予该激素治疗,糖皮质激素的作用特点有____________(答两点),该实例也说明内分泌系统与免疫系统之间的关系是____________。
【答案】(1)①. 大脑皮层 ②. TRPV1被辣椒中的辣椒素激活开放,Ca2+内流引起神经细胞释放神经肽,导致皮肤毛细血管舒张,血流量增加,皮肤发红,同时血管通透性增强,组织液增多,皮肤水肿 ③. 喝热饮会引起TRPV1开放,Ca2+大量内流使相关神经元兴奋,导致灼热感加剧,冰水或冰镇饮料使口腔温度降低,神经细胞表面的TRPV1关闭,神经细胞恢复静息状态,灼热感降低
(2)①. 交感 ②. 肌钙蛋白、心肌酶存在于心肌细胞内,只有在心肌细胞破损后才释放到血浆中
(3)①. 微量和高效;通过体液进行运输;作用于靶器官、靶细胞;作为信使传递信息 ②. 内分泌系统可以通过激素(信息分子)影响免疫系统的功能
【分析】神经系统、内分泌系统与免疫系统之间存在着相互调节,通过信息分子构成一个复杂网络。这三个系统各自以特有的方式在内环境稳态的维持中发挥作用,它们之间的任何一方都不能取代另外两方。神经调节、体液调节和免疫调节的实现都离不开信号分子(如神经递质、激素和细胞因子等),这些信号分子的作用方式,都是直接与受体接触。受体一般是蛋白质分子,不同受体的结构各异,因此信号分子与受体的结合具有特异性。通过这些信号分子,复杂的机体才能够实现统一协调,稳态才能够得以保持。
【小问1详解】感觉是在大脑皮层形成的,因此灼热感产生部位是大脑皮层;皮肤红肿是因为组织液中水分增多导致组织水肿,血流量增加,导致皮肤发红,结合图分析,辣椒中的辣椒素与TRPV1结合TRPV1被激活,引起钙离子内流,促进了神经肽的释放,一方面引起血管舒张,血流量增加,导致皮肤发红,另一方面引起血管通透性增强,血浆成分进入组织液增多,导致组织液增多,引起组织水肿;据图分析,热和辣椒素均可作用与TRPV1是其激活,导致Ca2+内流,因此,辣火锅时,喝热饮会进一步加剧灼热感的原因是喝热饮温度温度和辣椒素同时作用于TRPV1,使TRPV1开放程度增加,Ca2+内流量增大,相关神经元兴奋后导致灼热感加剧,适量喝冰水或冰镇饮料能解辣的原因为冰水或冰镇饮料使口腔温度降低,温度对TRPV1的刺激减弱,神经细胞表面的TRPV1关闭,Ca2+内流量减少,神经细胞更容易恢复静息状态,灼热感降低。
【小问2详解】人体内交感神经兴奋会引起血管收缩,心跳速率加快;正常情况下,肌钙蛋白、心肌酶存在于心肌细胞中,静脉血血浆中含有肌钙蛋白、心肌酶是因为心肌细胞破裂,肌钙蛋白、心肌酶从细胞中释放出来,因此,血浆中肌钙蛋白、心肌酶含量越高,说明心肌细胞破裂的数目越多,二者呈正相关,因此,静脉血中肌钙蛋白和心肌酶的含量是临床诊断心肌炎的重要指标。
【小问3详解】糖皮质激素是由肾上腺皮质分泌的一种激素,其参与的机体调节方式属于激素调节,激素调节具有微量和高效、通过体液进行运输、作用于靶细胞、靶器官、作为信使传递信息等作用特点;糖皮质激素抑制免疫反应,抗多器官损伤等作用,免疫反应的结构基础为免疫系统,说明内分泌系统可以通过激素(信息分子)影响免疫系统的功能。
20. 某昆虫的性别决定类型为XY型,该昆虫的眼色由两对等位基因D/d、E/e控制,野生型的眼色为绿色,由蓝色素(由D基因控制合成)和黄色素(由E基因控制合成)叠加后形成。现有蓝色素和黄色素合成均受抑制的白眼纯合突变体,记为品系甲。让品系甲与野生型个体为亲本进行正反交实验,F1均为绿眼。让F1和品系甲进行正反交实验,F2的表型和比例如下表所示。
回答下列问题:
(1)若不考虑X、Y染色体同源区段,由杂交结果推测,基因D/d、E/e位于____________染色体上。由F2的表型及比例,推测基因D/d、E/e的位置关系是____________。根据表中数据,推测杂交组合Ⅱ的F2表型出现蓝眼与黄眼的原因是____________。
(2)多次重复上述组合Ⅱ的实验所得F2的表型及比例不变,而重复杂交组合Ⅰ的实验时,发现极少数实验组合中所得F2全为绿眼,这种F1雄性被称为雄性W。已知野生型及品系甲均为M+基因纯合子,研究人员发现雄性W的一个M+基因突变为M基因,M基因在体细胞中编码S蛋白,S蛋白可以与特定的DNA序列结合,导致部分精子不育。
①据此判断,极少数实验组合中所得F2全为绿眼的原因最可能是____________,M基因是____________(填“显”或“隐”)性突变产生的。
②某人将雄性W与品系甲杂交,子代的表型是绿眼。将子代中雄性个体与品系甲的雌性个体杂交,后代全为绿眼,由此推出M基因与D/d、E/e基因在染色体上的位置关系为____________。
【答案】(1)①. 常 ②. 两对等位基因位于一对同源染色体上,且基因d与基因e位于一条染色体上,基因D与基因E位于一条染色体上 ③. F1雌性个体在减数分裂Ⅰ过程中含有眼色基因的染色体片段之间发生了互换
(2)①. 极少数的F1雄性个体所产生的含de的精子不育 ②. 显 ③. M基因与D、E基因位于同一条染色体上
【分析】题意分析,品系甲与野生型果蝇进行正反交实验,所得F1均为绿眼,说明控制眼色色素合成的两对基因均位于常染色体上。组合Ⅰ与组合Ⅱ的F2表现型及比例不同的原因是组合一中的雄果蝇DdEe减数第一次分裂过程中,眼色基因之间的染色体片段不发生交叉互换,而组合一中的雌果蝇DdEe可以发生互换。
【小问1详解】品系甲与野生型果蝇进行正反交实验,所得F1均为绿眼,说明D/d、E/e因均位于常染色体上或X、Y染色体同源区段,因题干信息已排除后者,故为常染色体;F1的基因型为DdEe,品系甲的基因型为ddee,由杂交组合Ⅰ中F2的表型及比例为绿眼∶白眼=1∶1可知,这两对基因位于一对同源染色体上,且基因d与基因e位于一条染色体上,基因D与基因E位于一条染色体上。杂交组合Ⅰ与杂交组合Ⅱ的F2表型及比例不同的原因是杂交组合Ⅰ中的F1雄果蝇(DdEe)在减数分裂Ⅰ过程中含有眼色基因的染色体片段不发生互换,只产生2种配子,而杂交组合Ⅱ中的F1雌果蝇(DdEe)在减数分裂Ⅰ过程中眼色基因之间的染色体片段发生了互换,产生4种配子,因此杂交组合Ⅱ的F2表型出现蓝眼与黄眼的原因是F1雌性个体在减数分裂Ⅰ过程中含有眼色基因的染色体片段之间发生了互换。
【小问2详解】①杂交组合Ⅰ中F1雄果蝇的基因型为DdEe,可产生DE、de两种精子,极少数实验组合中所得F2全为绿眼,原因可能是极少数的F1雄果蝇所产生的含de的精子不育。由M基因编码S蛋白,S蛋白可与特定的DNA序列结合,导致精子不育,可判断M基因相对于M+基因为显性。将雄蝇W(DdEe)与品系甲(ddee)杂交,雄蝇W产生DE一种可育精子,故子代全为绿眼。将子代中雄果蝇(DdEe))与品系甲(ddee)的雌果蝇杂交,所得后代仍全为绿眼,由此推测M基因与D/d、E/e基因位于同一条染色体上。
21. 利用转基因技术进行作物品种改良已成为一种全新的育种途径。玉米(2n=20)为雌雄同株异花植物,科研人员利用转基因技术将Bt基因(1.8kb)导入玉米中,获得具有抗虫性状的转基因玉米,相关流程如图1。
回答下列问题:
(1)构建重组质粒时需要用到限制酶和DNA连接酶。用限制酶SpeⅠ切割目的基因后形成的黏性末端为,则该酶的识别序列和切割位点为5'-____________-3'(用箭头标注酶切位点)。常用的DNA连接酶有两种,其中____________能连接平末端和黏性末端。除图示方法外,将重组质粒导入植物细胞的方法还有____________(答两种)。
(2)利用PCR技术扩增Bt基因时,应选择图2中A、B、C、D四种单链DNA片段中的____________作为引物对Bt基因进行扩增。一个Bt基因扩增30次,消耗引物的数量为____________。设计引物时,每对引物之间不能碱基互补配对,其原因是____________。
(3)随机选取4株玉米(编号3~6),通过PCR等技术检测Bt基因是否成功导入玉米植株中,PCR产物经电泳后结果如图3。由图可知,3~6号玉米中,成功转入Bt基因的玉米是____________(填编号)。要验证获得的转基因玉米是否具有抗虫性状,还需要进行____________实验。
【答案】(1)①. A↓CTAGT ②. T4DNA连接酶 ③. 农杆菌转化法、花粉管通道法
(2)①. B、C ②. 231-2 ③. 防止引物之间结合形成双链,降低引物与DNA模板链的结合效率
(3)①. 3、4、5 ②. 抗虫接种
【分析】基因工程技术的基本步骤:(1)目的基因的获取:方法有从基因文库中获取、利用PCR技术扩增和人工合成。(2)基因表达载体的构建:是基因工程的核心步骤,基因表达载体包括目的基因、启动子、终止子和标记基因等。(3)将目的基因导入受体细胞:根据受体细胞不同,导入的方法也不一样.将目的基因导入植物细胞的方法有农杆菌转化法、基因枪法和花粉管通道法;将目的基因导入动物细胞最有效的方法是显微注射法;将目的基因导入微生物细胞的方法是感受态细胞法。(4)目的基因的检测与鉴定:分子水平上的检测:①检测转基因生物染色体的DNA是否插入目的基因,检测目的基因是否转录出了mRNA:PCR;②检测目的基因是否翻译成蛋白质:抗原-抗体杂交技术;个体水平上的鉴定:抗虫鉴定、抗病鉴定、活性鉴定等。
【小问1详解】构建重组质粒时需要用到限制酶和DNA连接酶。用限制酶SpeⅠ切割目的基因后形成的黏性末端为,说明该限制酶识别GGATCC序列并在G和G之间将磷酸二酯键切开,即该酶的识别序列和切割位点为5'- A↓CTAGT -3' ,常用的DNA连接酶有两种:来自大肠杆菌的E.cli DNA连接酶和来自噬菌体的T4 DNA连接酶,能连接平末端和黏性末端的是T4 DNA连接酶,将重组质粒导入植物细胞的方法还有花粉管通道法和农杆菌转化法。
【小问2详解】利用PCR技术扩增Bt基因时,引物是与模板链的3' 结合,因此应选择图2中B、C作为引物对Bt基因进行扩增。一个Bt基因扩增30次,消耗引物的数量为231-2个。设计引物时,每对引物之间不能碱基互补配对,目的是防止引物之间结合形成双链,降低引物与DNA模板链的结合效率
【小问3详解】通过PCR等技术检测Bt基因是否成功导入玉米植株中,是根据B基因序列设计引物,进行Bt基因的PCR扩增,1组是以非转基因玉米DNA为模板,结果显示无扩增产物,说明非转基因玉米中无Bt基因,由此可知,1组作为对照组,说明非转基因玉米中无Bt基因;2组为含有目的基因的重组质粒,通过图中比较,3、4、5组玉米有对应的条带,说明含有Bt基因。要验证获得的转基因玉米是否具有抗虫性状,还要进行个体水平的检测,如抗虫接种实验。
生理指标
对照组
施加氮肥组
叶绿素含量/(mg·g-1)
9.8
11.8
RuBP羧化酶活性//(μml·min-1)
316.0
640.0
光合速率//(μmlCO2·m-2·s-1)
6.5
8.5
种群
同化的总能量
用于生长、发育和繁殖的能量
呼吸消耗
传递给
分解者
传递给
下一营养
级未被
利用的能量
草
69.5
7.0
19.0
45.5
兔
19.0
9.0
1.0
4.5
雪豹
3.5
1.0
2.5
微量不计
无
杂交组合
父本
母本
F2的表型及比例
Ⅰ
F1
品系甲
绿眼∶白眼=1∶1
Ⅱ
品系甲
F1
绿眼∶蓝眼∶黄眼∶白眼=53∶7∶7∶53
2024九师联盟高三下学期5月考前押题(新高考卷)生物试题PDF版含解析: 这是一份2024九师联盟高三下学期5月考前押题(新高考卷)生物试题PDF版含解析,共8页。
九师联盟2024届高三年级下学期考前押题 生物试题及答案: 这是一份九师联盟2024届高三年级下学期考前押题 生物试题及答案,共8页。
九师联盟2024届高三年级下学期5月考前押题生物: 这是一份九师联盟2024届高三年级下学期5月考前押题生物,文件包含江西省2024届九师联盟高三5月联考生物试题pdf、生物答案pdf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8页, 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