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衢州高一下学期6月期末考试语文含解析01](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3/2/15883269/0-1718935002733/0.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2024衢州高一下学期6月期末考试语文含解析02](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3/2/15883269/0-1718935002835/1.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2024衢州高一下学期6月期末考试语文含解析03](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3/2/15883269/0-1718935002861/2.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 2024衢州高一下学期6月期末考试英语含答案 试卷 0 次下载
- 2024衢州高一下学期6月期末考试数学含答案 试卷 0 次下载
- 2024衢州高一下学期6月期末考试政治含答案 试卷 0 次下载
- 2024衢州高一下学期6月期末考试物理含答案 试卷 0 次下载
- 2024衢州高一下学期6月期末考试化学含答案 试卷 0 次下载
2024衢州高一下学期6月期末考试语文含解析
展开考生须知:
1.全卷分试卷和答题卷。考试结束后,将答题卷上交。
2.试卷共8页,有4大题,23小题。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3.请将答案做在答题卷的相应位置上,写在试卷上无效。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每年,全球食品业会杀死数以十亿计的无脊椎动物,包括龙虾、鱿鱼、黄蜂等。与猪、鸡、鱼等脊椎动物不同,无脊椎动物是不受法律保护的。换句话说,法律上提及的“动物”是不包括无脊椎动物的。这种做法源自于人们长期以来的一个认识:无脊椎动物的神经系统非常原始,大脑也没有充分进化,因此它们不会感觉到疼痛。
那么,我们怎样才能知道动物是否正在承受疼痛呢?疼痛是很难测试的。我们能感觉到疼痛的存在,但当我们处于疼痛之中时,其他人也只能从我们的口中得知。然而动物不可能亲口告诉我们:“我觉得痛。”为此,美国科学家埃尔伍德做了大量实验,希望搞清楚虾、蟹等无脊椎动物能否感知痛苦。
埃尔伍德在明虾的触角上涂上乙酸,结果发现明虾开始用前足以一种复杂且长时间的运动来梳洗被处理过的触角。但在他对明虾的触角预先施行局部麻醉的情况下,这种梳洗活动就不再出现了。他对一只寄居蟹身体的某个部位进行瞬间电击,结果发现它用大大的蟹钳在那个点上长时间地反复刮擦。然后,他切除了寄居蟹的一只蟹钳,结果发现它用另一只蟹钳做出了擦拭伤口的动作。他还发现,寄居蟹为了够到难以接近的伤口,会竭力地扭曲自己的四肢。
埃尔伍德认为,以上这些复杂行为都不是单纯的应激反应。
甲壳类动物的神经元数量以几十万计,如果它们能感到疼痛,那昆虫呢?昆虫似乎也拥有规避有害刺激的能力,那它们也能感受痛苦吗?
长期研究寄生黄蜂的大脑和学习行为的荷兰科学家汉斯·斯密德认为,昆虫是不会感到疼痛的。斯密德坚信昆虫没有与疼痛相关的行为,它们的行为属于比较简单的串联反射和先天反应。例如,一只昆虫的腿受伤了,它不会试图去梳洗或保护其余的肢体。即使在极端情况下,昆虫也没有表现出痛苦的迹象:一只螳螂正在吃一只蝗虫,而研究者发现蝗虫仍然在摄食,即使它正在被吃掉。
上述研究得出了一个惊人的结论:地球上许许多多的无脊椎动物正在经历着多样的痛觉体验。但是,这个话题仍然存在争议。
由于神经元会消耗掉大量的能量,进化压力会促使大脑尽可能地保持紧凑。斯密德认为,除非昆虫有充分的理由,否则它们不会为感知疼痛而发展出足够大的大脑。他说:“我没有看到有任何进化优势可以让昆虫去维持一段复杂的情感系统,而痛觉就是情感系统中的一个组成部分。”埃尔伍德也同意这种说法。他说:“从进化的角度看,唯一让疼痛有意义的,是它能提供长期的保护。”如果动物的寿命不足以长到从中受益——与大多数昆虫一样——那么疼痛就没有任何意义。
(选编自《龙虾会感到疼痛吗?》文颖编译)
材料二
如果有一些昆虫有知觉,且可以感受到疼痛,真实的情况可能也确实如此,那这一发现会有什么意义呢?这是否意味着我们不应该拍死落在手臂上的蚊子,即使它可能会让我患上危及生命的疾病?不,其实不是这样的。许多家畜可能也是有感知能力的,但人类并没有因此不再屠宰它们。不过人们也意识到,应该最大限度地减少它们的痛苦和疼痛,而许多国家已经出台了相应的法规。如果死亡是瞬间的,比如你一巴掌拍死皮肤上的蚊子。那么蚊子遭受的痛苦可能会很小。
研究人员在实验室应该如何对待昆虫也值得关注。一些昆虫会传播一些致命的人类疾病,因此研究如何控制这些昆虫就显得尤为重要。另外,我们可以通过研究果蝇等昆虫的分子遗传学和神经生物学的基础机制,开发出治疗大量人类疾病的疗法。一些资助机构经常鼓励研究人员从事昆虫而不是脊椎动物研究,部分原因是这类研究没有伦理道德问题上的顾虑。但是,一些研究昆虫的实验方法有可能引起强烈的痛苦。一些研究会切除昆虫的四肢,将它们埋进热的熔蜡中,再打开头囊露出大脑,将电极插进一些特定的部分,而所有这些都是在没有麻醉昆虫的情况下完成。
我的一些同事担心脊椎动物的规定和书面材料被引入到昆虫研究中,会带来沉重的研究负担。我理解他们的顾虑。一个潜在的、更有价值的方法是,昆虫领域的研究人员率先考虑如何最大限度地减少昆虫的痛苦,尽可能地减少实验中牺牲的昆虫数量,并确保无论是好奇心驱使还是应用性的昆虫研究,侵入性实验方法的严苛程度都能和获得的科学成果相匹配。
在饲料和食品工业中,使用的昆虫数量规模要比实验多得多。每年有超过亿万只蟋蟀、黑蝇、黄粉虫和其他昆虫被杀死,而且这个行业还在迅速地扩张。昆虫养殖经常被吹捧为是传统畜牧业(如牛或者鸡)的一种环境友好的替代品,可以部分或完全替代人类日常饮食中的脊椎动物肉制品。昆虫养殖的另一个优势是,它们不像牛和鸡那样存在伦理道德上的顾虑。一些昆虫养殖公司还会特意宣传昆虫缺少感知疼痛的能力。这种宣扬明显是不正确的,尤其对于科学家已经在实验中测试过的一些昆虫物种。科学研究显示所有用来杀死养殖昆虫的方法——包括烘焙、蒸煮和微波加热,都有可能给昆虫带来强烈痛苦。
全球每年会用掉数百万吨的农药来杀死昆虫,以简化廉价的素食食物的生产流程,从而实现利益最大化。这些杀虫剂会让无数的昆虫经历持续几天的缓慢中毒后,最终死掉,而杀虫剂还可能杀死很多其他的动物。
为了生存和获取食物,我们几乎不可避免地会杀死其他生物,即使我们所处的行业决定了我们不会直接去杀害它们。考虑到受影响的昆虫在一定程度上可能拥有感知力,因此无论是在实验室、饲料和食品农场,还是在农业环境中,我们都应该尽到道德上的义务,尽量减少它们的痛苦。
(选编自《昆虫的内心世界》拉斯·奇特卡著谭垦译)
1.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每年全球食品业所杀死的无脊椎动物之所以不受法律保护,是因为长期以来人们认为无脊椎动物不会感觉到疼痛。
B.斯密德认为昆虫的行为属于比较简单的串联反射和先天反应,它们并不会感觉到疼痛,也没有与疼痛相关的行为。
C.一些资助机构经常鼓励研究人员从事昆虫研究,就是因为这类研究没有伦理道德问题上的顾虑,不必考虑昆虫的痛苦。
D.为了简化廉价的素食食物生产,人类每年会使用大量农药,这不仅让昆虫经历缓慢的中毒过程,还可能杀死其他的动物。
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对动物进行疼痛感测试是很困难的,当处于疼痛之中时,动物不可能像我们人类那样告知他人自己正在经历疼痛。
B.埃尔伍德以明虾和寄居蟹作为研究对象,发现它们在受到伤害时都呈现出复杂行为,进而推断出它们都能够感知到疼痛。
C.许多国家已经出台了相应的法规,最大限度地减少家畜被屠宰时的痛苦:如果昆虫能感到疼痛,我们也应尽量减少它们的痛苦。
D.昆虫实验有助于研究和治疗疾病,昆虫养殖可以供应人类日常饮食,但人类不应为了生存和获取食物抛弃自己在道德上的义务。
3.材料一中的科学研究没有采用以下哪种研究方法?( )(3分)
A.实验法B.观察法C.推理法D.文献法
4.请分别概括两则材料的主要观点。(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针对以上研究,有网友表示不解:“科学家花费精力关注昆虫的疼痛真无聊啊,还不如多关心关心人类的疾苦。”请你结合材料和个人理解,回应网友的观点。(6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消逝的钟声(有删改)
史铁生
站在台阶上张望那条小街的时候,我大约两岁多。
我记事早。①我记事早的一个标记,是斯大林的死。有一天父亲把一个黑色镜框挂在墙上,奶奶抱着我走近看,说:斯大林死了。镜框中是一个陌生的老头儿,突出的特点是胡子都集中在上唇。多年以后我才知道,那是1953年,那年我两岁。
终于有一天奶奶领我走下台阶,走向小街的东端。我一直猜想那儿就是地的尽头,世界将在那儿陷落、消失——因为太阳从那儿爬上来的时候,它的背后好像什么也没有。谁料,那儿更像是一个喧闹的世界的开端。那儿交叉着另一条小街,那街上有酒馆,有杂货铺,有油坊、粮店和小吃摊;因为有小吃摊,那儿成为我多年之中最向往的去处。那儿还有从城外走来的骆驼队。“什么呀,奶奶?”“啊,骆驼。”“干嘛呢,它们?”“驮煤。”“驮到哪儿去呀?”“驮进城里。”驼铃一路丁零当啷丁零当啷地响,骆驼的大脚趟起尘土,昂首挺胸目空一切,七八头骆驼不紧不慢招摇过市,行人和车马都给它让路。我望着骆驼来的方向问:“那儿是哪儿?”奶奶说:“再往北就出城啦。”“出城了是哪儿呀?”“是城外。”“城外什么样儿?”“行了,别问啦!”我很想去看看城外,可奶奶领我朝另一个方向走。我说“不,我想去城外”,我说“奶奶我想去城外看看”,我不走了,蹲在地上不起来。奶奶拉起我往前走,我就哭。“带你去个更好玩儿的地方不好吗?那儿有好些小朋友……”我不听,一路哭。
越走越有些荒疏了,房屋零乱,住户也渐渐稀少。沿一道灰色的砖墙走了好一会儿,进了一个大门。啊,大门里豁然开朗完全是另一番景象:大片大片寂静的树林,碎石小路蜿蜒其间。满地的败叶在风中滚动,踩上去吱吱作响。麻雀和灰喜鹊在林中草地上蹦蹦跳跳,坦然觅食。我止住哭声。
我跟着奶奶进了一座拱门,穿过长廊,走进一间宽大的房子。那儿有很多孩子,他们坐在高大的桌子后面只能露出脸。他们在唱歌。②一个穿长袍的大胡子老头儿弹响风琴,琴声飘荡,满屋子里的阳光好像也随之飞扬起来。奶奶拉着我退出去,退到门口。唱歌的孩子里面有我的堂兄,他看见了我们但不走过来,惟努力地唱歌。那样的琴声和歌声我从未听过,宁静又欢欣,一排排古旧的桌椅、沉暗的墙壁、高阔的屋顶也似都活泼起来,与窗外的晴空和树林连成一气。那一刻的感受我终生难忘,仿佛有一股温柔又强劲的风吹透了我的身体,一下子钻进我的心中。后来奶奶常对别人说:“琴声一响,这孩子就傻了似的不哭也不闹了。”③我多么羡慕我的堂兄,羡慕所有那些孩子,羡慕那一刻的光线与声音,有形与无形。我呆呆地站着,徒然地睁大眼睛,其实不能听也不能看了,有个懵懂的东西第一次被惊动了——那也许就是灵魂吧。后来的事都记不大清了,好像那个大胡子的老头儿走过来摸了摸我的头,然后光线就暗下去,屋子里的孩子都没有了,再后来我和奶奶又走在那片树林里了,还有我的堂兄。堂兄把一个纸袋撕开,掏出一个彩蛋和几颗糖果,说是幼儿园给的礼物。
这时候,钟声又敲响了——唔,就是这声音,就是它!这就是我曾听到过的那种缥缥缈缈响在天空里的声音啊!
“它在哪儿呀,奶奶?”
“什么,你说什么?”
“这声音啊,奶奶,这声音我听见过。”
“钟声吗?啊,就在那钟楼的尖顶下面。”
这时我才知道,我一来到世上就听到的那种声音就是这里的钟声,就是从那尖顶下发出的。④暮色浓重了,钟楼的尖顶上已经没有了阳光。风过树林,带走了麻雀和灰喜鹊的欢叫。钟声沉稳、悠扬、飘飘荡荡,连接起晚霞与初月,扩展到天的深处或地的尽头……
不知奶奶那天为什么要带我到那儿去,以及后来为什么再也没去过。
不知何时,天空中的钟声已经停止,并且在这块土地上长久地消逝了。
再次听见那样的钟声是在40年以后了。那年,我和妻子坐了八九个小时飞机,到了地球另一面,到了一座城市,一走进那座城市我就听见了它。在清洁的空气里,在透澈的阳光中和涌动的海浪上面,在安静的小街,在那座城市的所有地方,随时都听见它在自由地飘荡。我和妻子在那钟声中慢慢地走,认真地听它,我好像一下子回到了童年,整个世界都好像回到了童年。对于故乡,我忽然有了新的理解:人的故乡,并不止于一块特定的土地,而是一种辽阔无比的心情,不受空间和时间的限制;这心情一经唤起,就是你已经回到了故乡。
6.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句子①从斯大林的死写起,交代背景的同时,也表现出“我”幼时的童真、懵懂,表达了“我”关于生死的最初感受和模糊认识。
B.句子②“琴声飘荡,满屋子里的阳光好像也随之飞扬起来”化听觉为视觉,写出了幼时的“我”被音乐打动后丰富的内心感受。
C.句子③三个“羡慕”和奶奶的那句“琴声一响,这孩子就傻了似的不哭也不闹了”正面写出了“我”听到琴声时沉醉痴迷的情态。
D.句子④“暮色浓重了,钟楼的尖顶上已经没有了阳光。”此处景物描写与前文相比多了一份沉稳,表现“我”经历心灵洗礼后的平静。
7.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文章开头简洁明快,“张望”一词既是动作描写,又是神态描写,极富画面感,流露出一个幼童对未知世界的好奇和向往之情。
B.文章第三段奶奶回答“我”的问题时简单干脆,表现了她急于赶路的心情:“行了,别问啦!”是因为奶奶的见识有限,无法回答。
C.“再次听见那样的钟声是在40年以后了”可谓“不着一笔,尽得风流”,四十年岁月一笔带过,个人际遇、社会变迁尽在“留白”之中。
D.本文充满怀旧色彩,作者通过对往事的回忆,讲述“钟声”对他幼小的心灵产生的极大震撼,这也是他童年时期重要的心灵印记。
8.文中写到了好几种声音,“琴声”“驼铃声”“钟声”等,请整体概括这些声音的艺术效果。(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散文家张晓风说,读者阅读散文时希望收获到“感性的感动”和“知性的深度”,请从这两个角度谈谈你对文章主旨的理解。(6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材料一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子曰:“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居则曰:‘不吾知也!’如或知尔,则何以哉?”子路率尔而对曰:“千乘之国,摄乎大国之间,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由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有勇,且知方也。”夫子哂之。“求!尔何如?”对曰:“方六七十,如五六十,求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足民。如其礼乐,以俟君子。”“赤!尔何如?”对曰:“非曰能之,愿学焉。宗庙之事,如会同,端章甫,愿为小相焉。”“点!尔何如?”鼓瑟希,铿尔,舍瑟而作,对曰:“异乎三子者之撰。”子曰:“何伤乎?亦各言其志也。”曰:“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夫子喟然叹曰:“吾与点也!”
(节选自《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
材料二
孔子厄于陈、蔡,从者七日不食。子贡以所赍货,窃犯围而出,告籴于野人,得米一石焉。颜回、仲由炊之于壤屋之下,有埃墨堕饭中,颜回取而食之。子贡自井望见之,不悦,以为窃食也,入问孔子曰:“仁人廉士穷,改节乎?”孔子曰:“改节即何称于仁廉哉?”子贡曰:“若回也,其不改节乎?”子曰:“然。”子贡以所饭告孔子,子曰:“吾信回之为仁久矣。虽汝有云,弗以疑也,其或者必有故乎?汝止,吾将问之。”召颜回曰:“畴昔予梦见先人岂或启祐我哉子炊而进饭吾将进焉。”对曰:“向有埃墨堕饭中,欲置之,则不洁;欲弃之,则可惜。回即食之,不可祭也。”孔子曰:“然乎!吾亦食之。”颜回出。孔子顾谓二三子曰:“吾之信回也,非待今日也。”二三子由此乃服之。
(节选自《孔子家语·在厄第二十》)
10.材料二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每涂对一处给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3分)
畴昔予A梦见先人B岂或启C祐我哉D子炊E而进饭F吾将进焉。
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知,意为“了解”,与《劝学》中“则知明而行无过矣”的“知”意思不同。
B.与,意为“赞同”,与《鸿门宴》中“则与一生彘肩”的“与”意思不同。
C.而,与《阿房宫赋》中“骊山北构而西折,直走咸阳”的“而”用法相同。
D.所,与《六国论》中“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的“所”用法相同。
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材料一描写师生畅谈的情景,气氛和谐,生动的语言、神态和动作彰显出人物鲜明的个性。
B.子路、冉有、公西华的想法未能使孔子完全满意,但孔子也没有当面直接说出自己的看法。
C.子贡向孔子报告了颜回偷食的行为,孔子听说后批评了子贡,并表示相信颜回一定有原因。
D.孔子认为,评价一个人不能只根据其一时的表现,还要结合其平时的表现进行客观的判断。
13.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鼓瑟希,铿尔,舍瑟而作,对曰:“异乎三子者之撰。”(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向有埃墨堕饭中,欲置之,则不洁;欲弃之,则可惜。(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请简要概括两则材料中孔子的教育方法。(3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15~16题。
拟古十二首(其二)
李白
高楼入青云,下有白玉堂。明月看欲堕,当窗悬清光。
遥夜一美人,罗衣沾秋霜。含情弄柔瑟,弹作陌上桑。
弦声何激烈,风卷绕飞梁。行人皆踯躅,栖鸟起回翔。
但写妾意苦,莫辞此曲伤。愿逢同心者,飞作紫鸳鸯。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开头“入青云”形容楼之高,又与第三句“明月看欲堕”相照应,自然地导引人物出场。
B.白玉堂、明月、清光等事物纤尘不染,营造出清冷的氛围,衬托了“美人”的高雅绝俗。
C.“遥夜”四句,“沾秋霜”点明时令,“弄柔瑟”描写人物姿态,展现出美人的静态之美。
D.“弦声何激烈”直接描写琴声,这与“女娲炼石补天处,石破天惊逗秋雨”的手法不同。
16.请结合诗句分析诗人所表达的情感。(6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苏轼《赤壁赋》中“______,______”两句以明月为喻,形象地说明了对事物增减的辩证认识。
(2)《念奴娇·过洞庭》中“______,______”两句写出了张孝祥内心与洞庭月色相融合,沉醉之妙无法言传的情态。
(3)在古诗词中,作者经常借用数量词进行夸张表达,或营造宏大的画面感,或传达强烈的情感,试举出一例:“______,______。”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2小题,1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19题。
俗话说,“鲁菜一万单八百,大蒜独占小九千”。山东是大蒜的重“栽”区,这个“蒜”可不是“装”的:①全球大蒜出口量的80%产自中国,②其中约七成产自山东。③今年第一季度的海关数据显示,④保鲜蒜成为山东省农业出口第一大单项产品,⑤出口值突破30多亿元,⑥拉动全省农产品出口增长4.1个百分点,⑦使山东稳居全国农产品出口排行首位贡献最大。⑧有人打趣说,⑨齐鲁大地上除了大汉就是大蒜。今天我们来聊聊这件事儿。
生吃嫌蒜“臭”,热炒靠蒜“香”,虽然大蒜是餐桌标配, A 。南方人以熟蒜炝锅醒胃,如香港避风塘炒蟹,视蒜蓉为点睛之笔;再如蒜泥白肉,是响当当的经典川菜。北方人 B ,如北方的饺子里大多有肉馅,配上生大蒜,不仅可以解腻,还让饺子的味道也提升了不少。
葱辣舌头蒜辣心,若论生食大蒜,山东人无出其右,几乎家家都有一个蒜臼子。物质匮乏年代,蒜是佐料,亦可做菜,一碗蒜泥调以大酱,一家子围坐桌前,用窝头蘸了吃,如白酒“暴口”般刺激味蕾,极下饭。
18.请在文中画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9.文中第一段有三处表述不当,请指出其序号并做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逻辑严密。不得改变原意。(6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语言文字运用II(本题共3小题,1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0~22题。
正欲回房,刚走到梨香院墙角上,只听墙内笛韵悠扬,歌声婉转。林黛玉便知是那十二个女孩子演习戏文呢。虽未留心去听,偶然两句吹到耳内,明明白白一字不落,唱道:“原来姹紫嫣红开遍,似这般都付与断井颓垣。”黛玉听了,倒也十分感慨缠绵,便止住步倒耳细听,又听唱道是:“良辰美景奈何天,赏心乐事谁家院。”听了这两句,不觉点头自叹,心下自思道:“原来戏上也有好文章。可惜世人只知看戏,未必能领略这其中的趣味。”想毕,又后悔不该胡想,耽搁了听曲子。又侧耳时,只听唱道:“则为你如花美眷,似水流年……”林黛玉听了这两句,不觉心动神摇。又听道“你在幽闺自怜”等句,亦发如醉如痴,站立不住,便一蹲身坐在一块山子石上,细嚼“如花美眷,似水流年”八个字的滋味。忽又想起前日见古人诗中有“水流花谢两无情”之句,再词中又有“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之句,又有方才所见《西厢记》中“花落水流红,闲愁万种”之句,都一时想起来,凑聚在一处。仔细忖度,不觉心痛神痴,眼中落泪。
(《红楼梦》第二十三回《西厢记妙词通戏语 牡丹亭艳曲警芳心》)
20.“原来姹紫嫣红开遍,似这般都付与断井颓垣”出自明代戏曲家汤显祖的作品《牡丹亭》,是主人公______(人名)的唱词。(1分)
21.下列选项中与文中“水流花谢两无情”所用修辞方法不同的一项是( )(3分)
A.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
B.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
C.纤云弄巧,飞星传恨,银汉迢迢暗度。
D.桃未芳菲杏未红,冲寒先喜笑东风。
22.请赏析文中三个“不觉”的整体表达效果。(6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写作(60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信息时代的生活空间巨大,可以转发与分享、聆听与发言、思考与表达……在这个空间里,我们如同正在“多声部合唱”,既要留神稀里糊涂被别的声部带走,又不能故意越位破坏整体效果。
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衢州市2024年6月高一年级教学质量检测试卷
语文参考答案
1.C【解析】材料二第2段中为“部分原因是这类研究没有伦理道德问题上的顾虑”。
2.B【解析】埃尔伍德并没有“推断出它们都能够感知到疼痛”,只是推断出“以上这些复
杂行为都不是单纯的应激反应”。
3.D
4.①材料一:科学家对无脊椎动物是否能感受到疼痛存在争议。②材料二:考虑到昆虫可能
存在的疼痛感,我们应该尽量减少它们的痛苦。
5.①昆虫疼痛感的研究涉及道德伦理和法律问题,有关人类文明的进步。②昆虫疼痛感的研
究有利于自然环境的保护,与人类生存密切相关。③昆虫疼痛感的研究与关心人类的疾苦并
不矛盾,而恰恰与人类息息相关。(每点2分)
6.C【解析】奶奶的话不属于正面描写,而是侧面描写。
7.B【解析】“见识有限,无法回答”理解有误。
8.①从听觉角度丰富了文章的内容。②为文章增添了背景旋律,增强艺术感染力。③这些声
音触发“我”内心的情感变化,丰富人物形象。④引发读者的遐思,使文章余韵悠长。(每
点2分,答对两点即给满分)
9.感性层面:①对童年的追忆:文中的童年见闻充满了童趣与美好。②对奶奶的怀念:文中
写了一位慈爱温和的奶奶。③对故乡的深情:文章追忆的是故乡的人与事。知性层面:
④对“故乡”内涵的深刻理解:故乡不只是一块土地,而是一种心情,不受时空限制。⑤对
人生状态的哲学思考:文中描绘了一种宁静自由的人生体验。(每点2分,答对三点即给满
分。只从感性层面答题,最多给4分)
10.BDF【解析】意为:前几天我梦见了祖先,这或许是祖先在启发保佑我们吧。你做好饭
端上来,我要进献给祖先。
11.D【解析】A.正确,“则知明而行无过矣”的“知”同“智”,“见识”的意思。B.正确。
“
则与一生彘肩”中的“与”是“给”的意思。C.正确。“而”均表示承接的关系。D.错误。
“
所饭”是所字结构,相当于名词性短语,而“为积威之所劫哉”中的“为……所……”表
被动,二者用法不同。
12.C【解析】孔子并未批评子贡。
13.(1)弹奏瑟的声音稀疏了,铿的一声,(曾皙)放下瑟站起来,回答说:“我和他们三人
所讲的不一样(我和他们三人的才能不一样)。(“希”,同“稀”,稀疏;“舍”,放下;状语
后置;句子大意1分)
(2)刚才有灰土掉入饭中,想要留着弄脏的饭,(饭)就不干净;想要扔掉弄脏的饭,又很
可惜。(“向”,刚才,之前;“堕”,掉;“置”,留着;句子大意1分)
14.循循善诱,因材施教,及时肯定,巧妙沟通,注重事实。(每点1分,其他答案,言之
有理可酌情给分)
参考译文:
材料一: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陪(孔子)坐着。孔子说:“因为我年纪比你们大
一
点,(你们)不要因为我(年长)就不敢说话了。(你们)平日说:‘没有人了解我!’假如
有人了解你们,那么(你们)打算做些什么事情呢?”子路不假思索地回答说:“一个拥有
千乘兵车的中等国家,夹在大国之间,有军队来攻打它,接着又遇上饥荒;如果让我治理这
第一句话提供的是语境——信息时代。“信息时代的生活空间巨大”,每个人都有很大的
空间思考、表达和践行自己对生活的理解。换句话说,信息时代给予人充分的尊重与自由。
学生应该在这个语境下展开自己的思考与写作,应该体现出学生对于当今时代的认识与理解,
而不应脱离这个语境大谈非信息时代的内容。
第二句话提供的是思维引导。“多声部合唱”这个喻体将思考范围缩小,指向的是这个
时代的表达特点:信息时代背景下,对生活(事物)的理解呈现出多元化的特点,同时每种
观点都有一定数量的支持者,这些观点的同时存在不仅非常正常,而且,恰恰因为多元这个
时代才能呈现出“合唱”般的精彩。“既……又……”将学生的思维再一次聚焦:个体的表
达在群体思想的表达中应该如何存在?材料给出了思维方向上的引导。“要留神稀里糊涂被
别的声部带走”指的是不要轻易被另一种群体意见裹挟,要保持自我意识的清醒和独立;“不
能故意越位破坏整体效果”指的是不能为了刻意追求新奇(个性)而毁坏集体意识,要有一
定的大局和整体观念。
信息时代背景下,如何处理“保持清醒独立”与“顾全整体大局”两者的关系?这是
对学生思维品质的检验与挑战,是作文立意评判的重点之一。
两个方面可以有所侧重,但不能只谈其中一个方面,而对另一个方面绝口不提。
(2)立意参考
发出自己的声音,奏出信息时代的最美和声
信息时代的自我表达与社会责任
在信息时代,坚守自我,融入合唱
(3)评分标准参考
整体基准分44分。
①一类文,50分以上。切合题意,思路清晰,思维品质高,有自己的独到见解,论证
充分有层次,书写漂亮。
②二类文,47分以上。切合题意,思路清晰,有较多自己的思考,论证充分,书写清
晰。
③三类文,44分以上。符合题意,思路清晰,有一定的思考,有论证过程,书写端正。
④四类文,脱离“信息时代”,或只提及一个方面,不超过基准分44分。偏题不超过
38分。
⑤五类文,30分以下。离题作文。
套作给15分以下。400字以下的文章,20分以下。200字以下的文章,10分以下。
2024衢州高一上学期1月期末试题语文含解析: 这是一份2024衢州高一上学期1月期末试题语文含解析,文件包含浙江省衢州市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检测语文试题含解析docx、浙江省衢州市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检测语文试题无答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28页, 欢迎下载使用。
2024衢州高一上学期1月期末试题语文PDF版含解析: 这是一份2024衢州高一上学期1月期末试题语文PDF版含解析,共5页。
2023衢州高二下学期期末语文试题含解析: 这是一份2023衢州高二下学期期末语文试题含解析,文件包含浙江省衢州市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语文试题含解析docx、浙江省衢州市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语文试题无答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30页, 欢迎下载使用。
![语文朗读宝](http://img.51jiaoxi.com/images/5b3db8a16b5d6587ba18abcf3fc66c64.p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