终身会员
搜索
    上传资料 赚现金

    2025届高三一轮复习语文课件(人教版新高考新教材)第1部分 现代文阅读 专题3 科普文阅读第1节 筛选信息

    立即下载
    加入资料篮
    2025届高三一轮复习语文课件(人教版新高考新教材)第1部分 现代文阅读 专题3 科普文阅读第1节 筛选信息第1页
    2025届高三一轮复习语文课件(人教版新高考新教材)第1部分 现代文阅读 专题3 科普文阅读第1节 筛选信息第2页
    2025届高三一轮复习语文课件(人教版新高考新教材)第1部分 现代文阅读 专题3 科普文阅读第1节 筛选信息第3页
    2025届高三一轮复习语文课件(人教版新高考新教材)第1部分 现代文阅读 专题3 科普文阅读第1节 筛选信息第4页
    2025届高三一轮复习语文课件(人教版新高考新教材)第1部分 现代文阅读 专题3 科普文阅读第1节 筛选信息第5页
    2025届高三一轮复习语文课件(人教版新高考新教材)第1部分 现代文阅读 专题3 科普文阅读第1节 筛选信息第6页
    2025届高三一轮复习语文课件(人教版新高考新教材)第1部分 现代文阅读 专题3 科普文阅读第1节 筛选信息第7页
    2025届高三一轮复习语文课件(人教版新高考新教材)第1部分 现代文阅读 专题3 科普文阅读第1节 筛选信息第8页
    还剩49页未读, 继续阅读
    下载需要10学贝 1学贝=0.1元
    使用下载券免费下载
    加入资料篮
    立即下载

    2025届高三一轮复习语文课件(人教版新高考新教材)第1部分 现代文阅读 专题3 科普文阅读第1节 筛选信息

    展开

    这是一份2025届高三一轮复习语文课件(人教版新高考新教材)第1部分 现代文阅读 专题3 科普文阅读第1节 筛选信息,共57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内容索引,突破点一,突破点二,读文示范,小试身手,强化•关键能力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把握文体特征,读懂科普文一、科普文的文体特征科普文是介绍、普及科学知识的说明文体。其中的“科学小品文”是一种以科学技术知识为题材,用文艺性笔调写成的文章。它兼有说明文和散文两种文体的特征与性质。它方便、灵活、适应面广,可在各学科之间纵横驰骋,甚至将自然科学、现实生活、社会科学合为一体,融说理、抒情于一体,兼有杂文的犀利、议论文的深刻、散文的情致、随笔的轻松甚至诗的清醇。
    具体说来,科普文的文体特征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1.知识性。它普及科学知识,把科学的最新信息传递给读者。它常常把握住现实生活中的某一事物或现象,用正确的理论,去进行科学的解释,纠正常识错误,从而使读者了解世界万物变化、运动的规律。2.科学性。科学性是所有科技作品的生命,科普作品担负着向大众普及科学知识、启蒙思想的职责,更应保证科学性。失去科学性的科普作品也就失去了存在的价值。因此,对于科普作品的创作者而言,应尽力发掘自己的专业特长,从自己熟悉的领域开始,用全面发展的观点,把成熟的、科学的知识,介绍给广大读者。
    3.通俗性。科普文担负着向社会各阶层推广普及科学知识的任务,即使是比较高深的知识,也要用浅显易懂的语言向读者作深入浅出的介绍和说明。可以运用多种方法使作品通俗化,如运用文艺形式创作,使之生动有趣等。4.文学性。科学小品文以优美的文字、形象的手法来表达科学内容。它常运用比喻、拟人等文学手法和故事、对话等形式及通俗、形象、幽默的语言,生动活泼、情趣盎然地介绍科学知识。
    二、抓住关键,快速读懂科普文阅读科普文,重点要抓住以下五个关键点:1.把握说明对象及其特征。阅读科普文,首先要准确地把握说明对象,理解说明内容,还要重点把握说明对象的特征。只有准确地把握说明对象的特征,才能深入理解说明对象,以此为突破口,进而厘清文章的结构层次、中心内容。要准确把握说明对象的特征,要学会从说明对象的形态、性质、结构、功用、制作方法、发展变化等方面去领会。阅读时可从语句、语段中找出事物的特征,也可逐层概括归纳,然后提炼出事物的特征。
    2.厘清说明顺序。科普文的结构并不复杂。一般紧扣说明对象,或按时间、空间顺序,或按事物自身的构成,或按事物发展的过程,或按事理逻辑来行文。主要的说明顺序有空间顺序、时间顺序、逻辑顺序。常见的逻辑顺序有“原因—结果”“主要—次要”“整体—部分”“概括—具体”“现象—本质”“特点—用途”“总—分—总”。阅读时要抓住语言标志,具体如下:
    3.寻找说明方法。科普文常用的说明方法有下定义、举例子、打比方、列数字、分类别、作比较、画图表、摹状貌等。4.品味语言特点。科普文有语言准确的要求,因此要特别留意那些起限定作用的词语和表示各种判断的副词,注意语言的严谨、准确;同时,科普文为了语言生动、有趣,还会运用一些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等。5.感悟文本内涵。即感悟文本的人文内涵。科普文在传播科学知识的同时,也在弘扬科学和人文精神。阅读时,要重视科学精神的熏陶,关注科学探索的过程,领悟科学家追求真理所体现出的人格魅力,以及科学知识所折射出来的人文情怀。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巴巴看起来一点儿也不害怕。它不怕把它团团围住的兴奋的小孩,而是十分镇定地接受着加州夏日烈阳的炙烤。这种漫不经心的态度是能说得通的,因为它就生活在既安全又轻松的环境中。巴巴是一只肚皮雪白的穿山甲,这种惹人喜爱的动物约莫一只小猫那么大。它脸颊边缘的一圈毛好似山羊胡,粉色的脸颊下方是一截尖尖的、没有牙齿的口鼻——十分适合吸食蚂蚁和白蚁。它最具特色的是覆满头、身、四肢和尾巴的鳞片,这些浅橙色的鳞片层层叠叠,形成了一件防御力极强的外套。构成这些鳞片的成分和你的指甲一样,都是角蛋白。巴巴是圣迭戈动物园的形象大使,它性格温顺,训练得当,能参与各类公众活动。动物园的工作人员常常把巴巴带到福利院、儿童医院等地方,为患病的孩子带去快乐,并向他们普及关于各类珍稀动物的科学知识。
    此时,罗布·奈特正用棉签轻轻擦拭它的脸部边缘,奈特是一名研究微观生命的学者,他研究细菌和其他微生物,特别着迷存在于动物体内或体表的微生物。开展研究前,他首先得收集它们,收集蝴蝶的人会用网兜和罐子,奈特的工具则是棉签。他把棉签伸进巴巴的鼻孔,仅仅转上几秒钟,就足以让白色棉签头上沾满来自穿山甲体内的微生物。巴巴不仅是一只穿山甲,也是一个携带丰富微生物的聚合体:一些微生物生活在它的体内,绝大多数分布在肠道内,还有一些附着在它的脸部、肚子、爪子和鳞片表面。其实人类身上也寄宿着微生物,地球上的所有生物都一样——唯一的例外,是科学家在实验室无菌环境下极其小心地培育出来的极少数动物。我们身上仿佛在举办一场盛大的微生物展览,展品统称为微生物组。它们生活在我们的皮肤表面、身体内部,甚至是细胞内部。其中大部分是细菌,也有一些是其他的微小生命体,例如真菌(比如酵母菌)和古菌——后者的身份至今保持神秘,还有数量多到难以估量的病毒。
    海绵是结构很简单的动物,其静态的身体从来不超过几个细胞那么厚,即使如此,它们的周围也寄宿着活跃的微生物。有时候,通过显微镜都几乎看不到海绵的本体,因为它的上面覆满了微生物。北极熊漫步在北极的冰原之上,举目四周除了冰块别无其他,可实际上,它们身上仍紧紧簇拥着微生物。当尼尔·阿姆斯特朗和巴兹·奥尔德林登上月球时,他们踏出的一小步既是人类的一大步,也是微生物的一大步。奥逊·威尔斯曾经说过:“我们孤独地出生,孤独地活着,又孤独地死去。”这句话并不正确。纵使我们“孑然一身”,也绝对不孤独,我们与许多生命体共同生活在一起。一些动物在还是未受精的卵子时就被微生物占据并在其中繁衍,还有一些动物在出生的那一瞬间就有了伙伴。在我们的生命历程中,微生物从未缺席:我们吃东西时,它们也吃;我们旅行时,它们也结伴而行;我们死后,它们消化我们。对于我们每个人而言,人体都自成一个动物园。
    我们观察白蚁、海绵时,也相当于在观察自身。它们身上的微生物或许与我们不同,但是都遵循相同的生存规律。珊瑚礁里的微生物因为经历污染和过度捕捞而变得杀气腾腾,人类肠道中的菌群在不健康的食物或抗生素的侵袭下也会让人发生奔涌的腹泻。老鼠肠道中的微生物会左右它们的行为,而我们自己肠道内的伙伴也可能潜移默化地影响我们的大脑。没有一个物种独自生存着,所有生命都居于布满微生物的环境之中,持久地往来、互动。微生物也会在动物之间迁移,在人体与土地、水、空气、建筑以及周围的环境之间跋涉,它们使我们彼此相连,也使我们与世界相连。
    我们在观察父母与朋友时,看到的都是由无数细胞组成的个体:由一颗独立的大脑指导行为,通过基因组调控生命活动。但这只是一个便于理解的假想系统。事实上,我们每个人都是一支军团,从来都是“我们”,而不是“我”。忘记奥逊·威尔斯口中的“孤独”吧,请听从沃尔特·惠特曼的诗句:“我辽阔博大,我包罗万象。”(摘编自埃德·扬《我包罗万象》,郑李译)
    1.把握说明对象及其特征说明对象:微生物。主要特征:遍布周围环境之中,包罗万象。2.厘清说明顺序本文按照逻辑顺序展开:第1、2段由穿山甲引出“其实人类身上也寄宿着微生物,地球上的所有生物都一样”这一观点。第3段,以海绵、北极熊为例,说明第1、2段中提出的观点。第4段,以大量事实说明“没有一个物种独自生存着,所有生命都居于布满微生物的环境之中,持久地往来、互动”这一观点,这个观点提出了“往来、互动”的判断,因而是对原有内容的深化。第5段,总结全文,照应题目。
    3.寻找说明方法①通过讲故事的方式引出说明对象。②拟人:巴巴“十分镇定地接受着”“漫不经心的态度”“我们旅行时,它们也结伴而行”等。③举例子:举“巴巴”“海绵”“北极熊”“白蚁”“我们”等事例,说明有关判断或者观点。④打比方:“对于我们每个人而言,人体都自成一个动物园”“事实上,我们每个人都是一支军团”等。
    4.品味语言特点①语言严谨、准确。如“它们身上的微生物或许与我们不同”一句中的“或许”。②语言生动、形象。如“巴巴是圣迭戈动物园的形象大使,它性格温顺,训练得当,能参与各类公众活动”一句,将巴巴写得既聪明又可爱。再如“在我们的生命历程中,微生物从未缺席:我们吃东西时,它们也吃;我们旅行时,它们也结伴而行;我们死后,它们消化我们”一句,生动形象地说明了“我们与许多生命体共同生活在一起”的观点。
    5.感悟文本内涵①没有一个物种独自生存着。②微生物使我们彼此相连,也使我们与世界相连。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层层叠叠的鳞片是巴巴的明显特征,这种由角蛋白构成的鳞片让它拥有了一件防御力极强的浅橙色“外套”。B.除了科学家们在实验室无菌环境下培育出的极少数动物,地球上所有生物的体表、体内,甚至细胞内部都聚集着微生物。C.我们肉眼很难直接看见细菌,却可以感受到它们带来的影响,比如当你腹泻时,可能就是你肠道菌群的稳定性遭到了破坏。D.以前我们认为个体是由一颗独立的大脑指导行为,通过基因组调控生命活动,但是微生物的研究证明了这种观点是错误的。
    解析:D项,表述错误,原文最后一段说“我们在观察父母与朋友时,看到的都是由无数细胞组成的个体:由一颗独立的大脑指导行为,通过基因组调控生命活动。但这只是一个便于理解的假想系统。事实上,我们每个人都是一支军团,从来都是‘我们’,而不是‘我’”,可见,“由一颗独立的大脑指导行为,通过基因组调控生命活动”是“一个便于理解的假想系统”,而不是一个错误的观点。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分析和评价,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用可爱的动物园形象大使巴巴开篇,这种行文方式有助于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达到科学普及的目的。B.为了说明自然界中的动物身上都寄宿着微生物这一观点,作者使用了结构简单的海绵和结构复杂的北极熊这两个例证。C.日常生活中人们常把微生物与疾病联系在一起,作者针对这种看法,给读者普及了一种全新的观点:人类与微生物是共同生活的。D.“我们每个人都是一支军团”“我们身上仿佛在举办一场盛大的微生物展览”“人体都自成一个动物园”,这三句话在本文中都表达了同一种观点。
    解析:C项,“日常生活中人们常把微生物与疾病联系在一起,作者针对这种看法,给读者普及了一种全新的观点”于文无据,作者并没有针对“日常生活中人们常把微生物与疾病联系在一起”的看法,而是通过对穿山甲身上存在丰富微生物的描述,引出“其实人类身上也寄宿着微生物,地球上的所有生物都一样”的论述,文中从未提到日常生活中人们对微生物和疾病的看法。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他们踏出的一小步既是人类的一大步,也是微生物的一大步”,这说明在人类登上月球之前,月球上可能还没有地球上的微生物。B.“还有一些动物在出生的那一瞬间就有了伙伴”,当我们出生时,微生物会伴随我们而生,同理,当我们死亡后,微生物也会立即消亡。C.我们观察动物时,会发现某些动物身上的微生物与人类身上的微生物遵循着相同的生存规律,这些遵循相同规律的应该属于同一种微生物。D.微生物在人体与土地、水、空气、建筑以及周围的环境之间不断迁移时,会影响人体各器官的内部协调,进而损害人体的健康。
    解析:B项,“同理,当我们死亡后,微生物也会立即消亡”错误,原文第3段说“在我们的生命历程中,微生物从未缺席……我们死后,它们消化我们”,可见,选项与原文不符。C项,“这些遵循相同规律的应该属于同一种微生物”错误,原文第4段说“它们身上的微生物或许与我们不同,但是都遵循相同的生存规律”,可见,遵循相同规律不一定就是“同一种微生物”。D项,“会影响人体各器官的内部协调,进而损害人体的健康”于文无据。
    4.下列选项,最能够支持第3、4段中心论点的一项是(  )A.古生物学家安德鲁·诺尔曾经说过:“动物就像整个演化蛋糕上的糖霜,细菌才是糖霜下的蛋糕本体。”B.生物学家玛格丽特·麦克福尔-恩盖表示:“它们(微生物)与动物紧密共生,动物的生命活动是通过与微生物的相互作用而形成的。”C.微生物学家们开展过“如果没有微生物,地球会怎样”的思维实验,并得出结论:“地球上的大多数物种会灭绝,而幸存下来的物种,其数量也将大大减少。”D.生物学家勒内·杜博写道:“鼠疫、霍乱、黄热病都被写成了故事,排成了戏剧,拍成了电影,却没有人漂亮地讲出肠道和胃部微生物发挥有益作用的故事。”
    解析:由原文内容分析概括,“纵使我们‘孑然一身’,也绝对不孤独,我们与许多生命体共同生活在一起”为第3段中心句;“没有一个物种独自生存着,所有生命都居于布满微生物的环境之中,持久地往来、互动”为第4段中心句。两段统一考量,中心论点应当是:所有生命都与微生物生活在一起,并持久往来、互动。A项,古生物学家安德鲁·诺尔强调微生物的主体地位,认为在生命演化过程中动物远不如微生物重要,观点与本文内容没有太大关联,且不相符。B项,“它们(微生物)与动物紧密共生”与中心论点表述近似,且“动物的生命活动是通过与微生物的相互作用而形成的”与第4段“所有生命都居于布满微生物的环境之中,持久地往来、互动”的表述也类似,因此B项正确。C项,学者们开展思维实验的结论说明了微生物对自然界中的生物非常重要,但这与第3、4段的中心论点无关。D项,生物学家勒内·杜博表述的核心思想是某些细菌对人体有益,并希望微生物能够引起更多人的关注,同样与第3、4段中心论点无关。
    5.如何理解文中画横线句子的作用?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
    参考答案:作者借用沃尔特·惠特曼的诗句与奥逊·威尔斯“我们孤独地出生,孤独地活着,又孤独地死去”这句话遥相呼应,既使文章结构严谨,又再一次强调了本文的核心观点——所有的生命都是一个携带丰富微生物的聚合体,人类也不例外,突出了文本主题;同时,作者引用两句观点对立的名言,旨在用轻松诙谐的方式表达观点、总结全文,让读者获得愉悦的阅读体验。
    解析:要想知道画线句的作用,首先要理解这句话的含义,“奥逊·威尔斯”这个名字和他所说的“孤独”相关内容在第3段出现过,作者以此句作为批评的靶子,引出“我们与许多生命体共同生活在一起”的观点,两个意思相反的句子在此遥相呼应;其次,由原文“事实上,我们每个人都是一支军团,从来都是‘我们’,而不是‘我’”一句可知,这里的“我”指代所有人类,这里的“包罗万象”喻指包含丰富的微生物,作者借沃尔特·惠特曼的诗句表达的就是本文反复强调的核心观点:地球上所有的生物都是一个携带丰富微生物的聚合体,人类也不例外。同时我们应该清楚,奥逊·威尔斯的话和沃尔特·惠特曼的话,其原意其实与微生物并无关联,引用沃尔特·惠特曼的诗句也并非想证明奥逊·威尔斯的观点是错误的,此处作者只是借用这两句话的引申含义,有意地制造出二者观点的对立,作者如此行文的目的就是想用诙谐幽默的方式收束全文,这样的表达方式也更能为读者所喜闻乐见。
    在信息化时代,甄别信息、筛选信息、概括信息成为重要的语文能力,信息性文本阅读重点考查文中重要信息的筛选与整合,这在科普文阅读中尤为突出。如何进行信息的筛选与整合?客观题一般着眼于对信息的理解、分析与识别,与专题一第一节“判断信息转述正误”所用方法是一样的,在此不再赘述。这里仅就科普文阅读中常见到的主观题的“筛选信息”作重点突破。
    筛选一般信息科普文以介绍科学知识、传递信息为主,说明对象的特征、形态、构造、成因、功用、原理、现状、发展变化等都是科普文中重要的信息。
    能力突破一、筛选整合的原则与意识1.尊重文本原则筛选整合信息时,要充分尊重文本事实,必须排除自身主观因素的干扰,不以个人平素所获知识取代文本事实,筛选整合出来的信息相对于文本本身来说,必须是“原生态”的。
    2.统观意识和结构意识(1)统观意识。首先必须从整体上把握文本。做题前一定要通读全文,学会整理关键信息:①文本的主要说明对象是什么;②主要介绍了说明对象的哪些特点;③文本是按照怎样的顺序布局谋篇的,段落之间的关系如何。如果缺乏统观意识,没有厘清基本思路,就不能很好地把握内容重点,就容易为局部问题所牵引,先入为主,出现疏漏。(2)结构意识。遗漏信息要点问题看似是粗心马虎所致,实际上与我们不会分析文章结构层次,不懂得通过文章结构、语句层次的变化来把握文意有极大的关系。强化文本结构意识,有利于对重点语段的准确把握,也有利于做好中心语句、关键信息的筛选,达到准确解读,正确、具体解答的目的。
    二、概括信息三步骤第一步,审题干,明方向。题干具有极强的限制性和指示性,考生要认真审读题干,特别应关注题干中一些限定范围、时间、空间等方面的词句,防止角度不明确。第二步,读文本,定区间。在这一步中,首先应仔细阅读各则材料,通过寻找关键句或自己概括的方式把握每则材料的内容,这样才能根据题干的限制和指示确定信息区间,在有效的区间内筛选相关信息。第三步,遵原则,善整合。在筛选到相关信息后,要组织出规范的答案,还需要遵循以下原则:(1)信息要点不能交叉重复,要注意合并同类项;(2)增强角度意识,信息要点表述角度应符合题干要求,并且表述方式一致;(3)答案在表述时尽量利用文中关键词句,但不可直接摘抄作为答案,要注意提炼转述。
    典题例析典题:(2023·全国乙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我们对脚下的世界所知甚少。晴朗无云的夜晚,你仰头望天,可以看到数万亿千米外的星星发出的光芒,小行星在月球表面撞击出的陨石坑也清晰可见。而低下头,你看到的只有柏油路和自己的脚指头。仅仅下到距地面约十米,我就觉得已远离人世间。这里,最初在古海洋大陆架上形成的石灰岩层闪闪发光,我看得入了迷。
    地下世界牢牢保守着它的秘密,直到最近二十年,生态学家才追踪到林地土壤中的真菌网络。这些真菌将单独的树木连成了彼此联通的森林,这一活动已经持续了数亿年。2013年,人们在中国重庆发现了一个拥有独立天气系统的洞穴网络:大团的水汽在巨大的中央洞穴中聚集,冰冷的尘雾如云层般在远离阳光的洞室中飘荡。在意大利北部约三百米的地下,我沿着绳索滑到了一个空旷的圆形石室,满地都是黑色的沙堆,地下河从中横贯而过。踩在沙堆上,就像穿行在漆黑星球上的无风沙漠中。
    为什么要往地下去?这样做完全是反本能的,既违背理性的意愿,恐怕也少有人会心生向往。特意把一件东西埋入地下,大都出于某种隐蔽的目的,而从地下取回一件东西,无一例外是需要花费一番功夫的。但是现在,我们比任何时候都更需要理解地下的世界。乔治·佩雷克在《空间物种》中写道:“努力让自己把目光放平吧。”而我想反驳:“努力让自己把目光投得更深吧。”对于人类栖居的这个具有深度的世界,“水平视野”是远远不够的。
    我们目前处于人类世,这个世代见证了全球范围的、令人恐惧的巨大变化。本应一直被埋藏的东西自行露出了地面,让我们无法再忽视,那种强烈的侵入感令人愕然。在东西伯利亚的森林里,一个巨型坑洞在不断软化的土地上张开了血盆大口,它吞下数以万计的树木,袒露出已有二十万年历史的地层。当地的雅库特人称它为“地下世界入口”。在英国,近年来的酷暑使得古代建筑遗迹纷纷闯进人们的视野——罗马时期的观测塔、新石器时代的围墙……陆续被揭开面纱,就像大地上的麦田怪圈,从空中俯瞰即可辨认。格陵兰岛西北部,冷战时期的一个导弹基地在五十年前被封在冰盖下,如今它即将重见天日,里面储存着数百上千万立方米的化学污染物。考古学家波拉·佩图尔斯多蒂尔写道:“问题不在于地层中埋藏着那些东西,而在于它们非常持久,比我们的寿命更久,而且有朝一日会裹挟着我们从未意识到的巨大力量卷土重来。它们就像是‘沉睡的巨人’,从‘深时’的睡眠中被唤醒。”
    深时是地下世界的纪年,深时就是地球那令人眩晕的漫长历史——时间从当下向前向后无尽延展。深时的计量方式让人类显得微不足道,它的计量单位是“世”和“宙”,而不是“分”和“年”。它的载体是岩石、冰川、钟乳石、海床沉积物和漂移的地壳板块。深时通向过去也通往未来,五十亿年后,随着太阳能量的耗尽,地球也会落入黑暗。我们正踮着脚站在边缘处。
    我们要警惕那种逆来顺受的思维。实际上恰恰相反,深时应当是一种更加激进的视角,促使我们采取行动,而不是变得无动于衷。理解深时可以敦促我们思考:自己眼下的所作所为,会给我们身后的生命乃至后世留下什么?用深时的视角来看,我们原本认为恒久不变的东西便有了生命。万物的欢乐跃入我们的眼睛和头脑,世界再一次变得丰富离奇、充满生机。冰川有了呼吸,岩层有了潮汐,山脉经历着蜷缩与伸展,石头有了跳动的脉搏。我们栖居的地球,生生不息。(摘编自罗伯特·麦克法伦《深时之旅》,王如菲译)
    以“深时”的视角思考,人们会产生哪两种不同的行为?请根据本文概括说明。
    ①积极行动:深时敦促我们思考人类破坏自然环境的行为,一些人会行动起来,为后世营造更好的生存空间。②无动于衷:深时的计量方式让人类显得微不足道,一些人会选择逆来顺受,对危机无动于衷。
    解析:解答本题,需要以下三步:
    给概念下定义概念是思维的基本形式之一,反映客观事物的本质的特征。人类在认识事物的过程中,把所感觉到的事物的共同特点抽出来,加以概括,就成为概念。处于核心地位的概念或术语,往往是文章的写作对象。科普文中的给概念下定义实质就是对文本信息的筛选与概括,只不过是在内容和形式方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能力突破给概念下定义三步骤下定义就是用简洁明确的语言对事物的本质特征作概括说明。它由被定义项、定义项和定义联项三个部分组成:被定义项就是要求被揭示内涵的概念;定义项就是用来揭示被定义项内涵的概念;定义联项即“是”“为”等。要做到定义项和被定义项的外延相等。
    给概念下定义一般有三个步骤:第一步,审题干,明方向。根据题干要求,明确被定义对象及下定义的要求。第二步,读文本,定区间。阅读文本,确定大致的答题区间,勾画与被定义概念相关的信息。第三步,遵原则,善整合。首先根据答题区间,筛选出有效信息;然后确定概念的本质属性,这是概念的内涵;再筛选概念的外延,这往往表现在各个方面,信息也分散在原文不同的段落或层次,注意找准找全;最后找到主谓宾,借助关键词句,将有效信息整合,用“……是……”的句式作答。
    典题例析典题: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材料一 历史地理学的起源至少可以追溯到我国最早的地理学著作《禹贡》。这篇托名大禹的著作实际产生在战国后期。《禹贡》虽以记载传说中的大禹治水后的地理状况为主,但也包含了对以往地理现象的追溯,含有历史地理学的成分。
    成书于公元1世纪的《汉书·地理志》对见于典籍记载的重要地理要素,包括古国、历史政区、地名、河流、山岭、古迹等都作了记载和简要考证,并不局限于西汉一朝。作者班固比较充分地利用已有的地理记载和地理研究成果,使得中国历史地理学研究初具雏形。同样,成书于公元6世纪的《水经注》也从传世的数百种地理著作中搜集整理了大量史料,并作了深入的考证和研究。今天,我们之所以还能知道先秦的某一个地名在现在的什么地方,能知道秦汉以降的疆域范围,能够大致了解黄河早期的几次改道,都离不开这两种著作。
    在中国漫长的历史中,皇朝的更迭、政权的兴衰、疆域的盈缩、政区的分合和地名的更改不断发生;黄河下游及其支流的频繁决溢改道又经常引起有关地区地貌及水系的变迁,给社会生活带来相当大的影响。中国古代繁荣的文化使这些变化大多得到了及时而详尽的记载,但由于在如此巨大的空间和时间中所发生的变化是如此复杂,已不是一般学者所能随意涉足,因而产生了一门专门学问——沿革地理。沿革地理研究的内容关系到国计民生,也是治学的基础,例如历史地名的注释和考证、历代疆域和政区的变迁、黄河等水道的变迁,特别是与儒家经典和传统正史的理解有关的地理名称和地理知识,都被看成是治学的基本功。沿革地理的成就在清代中期达到高峰,很多乾嘉学者致力于此。
    但是沿革地理并不等于历史地理学,二者不仅有量的不同,而且有质的区别。就研究内容而言,前者主要是疆域政区、地名和水道的变迁,后者却涉及地理学的各个分支。就研究的性质而言,前者一般只是对现象的描述和复原,很少涉及变化的原因,后者则不仅要复原各种以往的地理现象,而且要寻找它们变化发展的原因,探索背后的规律。由于产生于西方的现代地理学在中国的传播很迟,加上我国缺乏全面系统的科学基础,中国沿革地理虽然早已成为专门学问,却一直未形成新的学科。历史地理学则有自己独立的学科体系和理论,是现代地理学的一部分。
    显然,历史地理学形成和发展的一个决定因素是现代地理学的建立,中国到20世纪初叶才逐渐具备这一条件。中国沿革地理向历史地理学的发展是30年代以后才开始的。由顾颉刚等发起的学术团体禹贡学会及其主办的《禹贡》半月刊,起初仍以研究和发展沿革地理为宗旨。1935年,《禹贡》开始以The Chinese Histrical Gegraphy(中国历史地理)作为刊物的英语名称,这说明禹贡学会的学者们已经受到现代地理学的影响,产生了将传统的沿革地理向现代的历史地理学转化的愿望。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对学科发展满怀热情的学者及时指出了沿革地理的局限性,一些大学的历史系以历史地理学取代了沿革地理。到20世纪60年代中期,中国历史地理的研究机构和专业人员已经粗具规模。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历史地理学者继承和发扬沿革地理注重文献考证的传统,充分运用地理学和相关学科的科学原理,引入先进的理论、方法和技术,不断开拓新的学科分支,扩大研究领域,在历史地图编绘、行政区划史、人口史、区域文化地理、环境变迁、历史地理文献研究和整理等方面都取得显著成绩,有的已居国际领先地位。中国历史地理学的研究在整体上达到一个新的水平,标志着这门具有悠久传统的学科迎来了一个向现代化全面迈进的新阶段。(摘编自葛剑雄《中国历史地理学的发展基础和前景》)
    材料二 历史地理学在以空间为研究对象的地理学的庞大家族中,具有独特性,即空间过程和时间过程相结合。英国近代地理学创建人麦金德,主张地理学者应当尝试重建过去的地理,如果不是这样,地理学就只是当代现象的描述,只有加上时间的尺度,才能考察变化的过程,并显示出今日的地理只不过是一系列阶段的最新一个阶段。
    历史地理学把空间和时间结合起来的特征,体现了发生学原理的应用,意味着对地理事物和地理现象的空间关系的研究,要从产生、形成、演变的过程来探寻其规律,这是近现代科学的重要特征。而地理环境的演变往往需要经历漫长的时间过程,如长江三峡、黄土高原、长江三角洲等地貌的形成和演变,时间之漫长达到十万至数千万年;我国许多城市的兴起距今已有1 000年,而像武汉如从原始部落聚居算起,距今已达4 000~5 000年,从原始城址的出现算起距今也有3 100~3 600年。这种形成的演变过程,只有全面系统地进行观察和研究,才能探寻出规律性的内容。有了客观的规律,方能预测其未来的发展趋势。(摘编自刘盛佳《历史地理学的研究对象》)
    请结合材料内容,给历史地理学下一个简要定义。
    ①历史地理学是现代地理学的分支学科,②具有时空结合的特征,③以自然和人文地理现象的产生、形成及其演化的过程为研究对象,④探寻这些现象产生、形成及其演化背后的原因和规律。
    解析:解答此题,需要以下三步:

    相关课件

    2024届高考语文一轮总复习第一部分现代文阅读板块一现代文阅读Ⅰ__信息类文本阅读第1讲信息筛选与理解推断课件:

    这是一份2024届高考语文一轮总复习第一部分现代文阅读板块一现代文阅读Ⅰ__信息类文本阅读第1讲信息筛选与理解推断课件,共39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答案D,答案B,答案C,续上表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2023版高考语文二轮复习第1部分现代文阅读专题1现代文阅读Ⅰ学案2考点突破精准答题第1讲筛选信息题课件:

    这是一份2023版高考语文二轮复习第1部分现代文阅读专题1现代文阅读Ⅰ学案2考点突破精准答题第1讲筛选信息题课件,共46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了解六大设误手段,以偏概全,偷换概念,混淆是非,混淆时态,无中生有,张冠李戴,曲解文意,因果混乱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专题1现代文阅读专题1论述类文本阅读第2节筛选概括推断分析信息课件:

    这是一份高考语文一轮复习专题1现代文阅读专题1论述类文本阅读第2节筛选概括推断分析信息课件,共60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文脉梳理,思路分析,解析选C,解析选A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免费资料下载额度不足,请先充值

    每充值一元即可获得5份免费资料下载额度

    今日免费资料下载份数已用完,请明天再来。

    充值学贝或者加入云校通,全网资料任意下。

    提示

    您所在的“深圳市第一中学”云校通为试用账号,试用账号每位老师每日最多可下载 10 份资料 (今日还可下载 0 份),请取消部分资料后重试或选择从个人账户扣费下载。

    您所在的“深深圳市第一中学”云校通为试用账号,试用账号每位老师每日最多可下载10份资料,您的当日额度已用完,请明天再来,或选择从个人账户扣费下载。

    您所在的“深圳市第一中学”云校通余额已不足,请提醒校管理员续费或选择从个人账户扣费下载。

    重新选择
    明天再来
    个人账户下载
    下载确认
    您当前为教习网VIP用户,下载已享8.5折优惠
    您当前为云校通用户,下载免费
    下载需要:
    本次下载:免费
    账户余额:0 学贝
    首次下载后60天内可免费重复下载
    立即下载
    即将下载:资料
    资料售价:学贝 账户剩余:学贝
    选择教习网的4大理由
    • 更专业
      地区版本全覆盖, 同步最新教材, 公开课⾸选;1200+名校合作, 5600+⼀线名师供稿
    • 更丰富
      涵盖课件/教案/试卷/素材等各种教学资源;900万+优选资源 ⽇更新5000+
    • 更便捷
      课件/教案/试卷配套, 打包下载;手机/电脑随时随地浏览;⽆⽔印, 下载即可⽤
    • 真低价
      超⾼性价⽐, 让优质资源普惠更多师⽣
    VIP权益介绍
    • 充值学贝下载 本单免费 90%的用户选择
    • 扫码直接下载
    元开通VIP,立享充值加送10%学贝及全站85折下载
    您当前为VIP用户,已享全站下载85折优惠,充值学贝可获10%赠送
      充值到账1学贝=0.1元
      0学贝
      本次充值学贝
      0学贝
      VIP充值赠送
      0学贝
      下载消耗
      0学贝
      资料原价
      100学贝
      VIP下载优惠
      0学贝
      0学贝
      下载后剩余学贝永久有效
      0学贝
      • 微信
      • 支付宝
      支付:¥
      元开通VIP,立享充值加送10%学贝及全站85折下载
      您当前为VIP用户,已享全站下载85折优惠,充值学贝可获10%赠送
      扫码支付0直接下载
      • 微信
      • 支付宝
      微信扫码支付
      充值学贝下载,立省60% 充值学贝下载,本次下载免费
        下载成功

        Ctrl + Shift + J 查看文件保存位置

        若下载不成功,可重新下载,或查看 资料下载帮助

        本资源来自成套资源

        更多精品资料

        正在打包资料,请稍候…

        预计需要约10秒钟,请勿关闭页面

        服务器繁忙,打包失败

        请联系右侧的在线客服解决

        单次下载文件已超2GB,请分批下载

        请单份下载或分批下载

        支付后60天内可免费重复下载

        我知道了
        正在提交订单
        欢迎来到教习网
        • 900万优选资源,让备课更轻松
        • 600万优选试题,支持自由组卷
        • 高质量可编辑,日均更新2000+
        • 百万教师选择,专业更值得信赖
        微信扫码注册
        qrcode
        二维码已过期
        刷新

        微信扫码,快速注册

        手机号注册
        手机号码

        手机号格式错误

        手机验证码 获取验证码

        手机验证码已经成功发送,5分钟内有效

        设置密码

        6-20个字符,数字、字母或符号

        注册即视为同意教习网「注册协议」「隐私条款」
        QQ注册
        手机号注册
        微信注册

        注册成功

        下载确认

        下载需要:0 张下载券

        账户可用:0 张下载券

        立即下载
        使用学贝下载
        账户可用下载券不足,请取消部分资料或者使用学贝继续下载 学贝支付

        如何免费获得下载券?

        加入教习网教师福利群,群内会不定期免费赠送下载券及各种教学资源, 立即入群

        返回
        顶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