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部编高教版(2023)基础模块 下册第七单元一 归园田居(其一)一等奖教学设计
展开
这是一份部编高教版(2023)基础模块 下册第七单元一 归园田居(其一)一等奖教学设计,共7页。教案主要包含了核心素养目标,教学重点,教学设想,教学方法,教学准备,教学课时,课文总结,作业布置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一、核心素养目标:
语言构建与运用 朗诵诗歌,学会用诗眼来解读诗歌内容。
思维发展与提升 在诗意的想象中诵读诗歌;通过反复诵读,把握诗人心情的转变,提升诗歌鉴赏能力。
审美鉴赏与创造 通过对诗歌意象的解读,把握作品的意境美。
文化传承与理解 领悟诗人的田园情怀,体会田园生活的情趣,领悟诗人的田园情怀和追求自由独立的精神品格。
二、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运用想象与联想来描摹诗歌画面;领悟诗人的田园情怀,追求自由独立的精神品格。
教学难点:
借助扩展资料和知识积累,引导学生知人论世,了解陶渊明为官的经历和思想变化过程,深入理解他的隐逸情怀。
三、教学设想
(一)在汉魏六朝及唐宋诗人中,没有禅佛味的大诗人当首推陶渊明。人们往往觉得陶诗平和冲淡,其实,陶诗之冲淡仅为其表。朱熹曰:“渊明诗,人皆说平淡,某看他自豪放,但豪放得来不觉耳。”如何引导学生真切地感受陶诗貌似平淡之中的豪放、繁华落尽后的真淳和质朴之中的绮丽,是我们教学设计所要着重考虑的问题。
(二)任何伟大的诗人,其杰作往往是其人格的诗化表达。从陶渊明言说其归隐生活的诗作中,也可以窥见他的人格特质。结合具体诗句,体悟陶渊明躬耕垄亩的积极的担荷精神,顺应自然、乐天知命的健康饱满的人生态度,也有利于理解他看淡得失,看破生死,对人生之苦担荷而对生死之苦解脱的别样情怀。于此也不难明白王国维赞其“人格亦自足千古”的道理。这是一个需要我们在设计时认真对待的教学难点。
由于课文所选仅是陶渊明《归园田居》五首组诗之一,无法更多地反映陶诗及陶渊明之思想的轮廓,故需要作出适度拓展。这样也可以更客观、立体地认识作为诗人的陶渊明,不至于把他标签化和概念化,有助于避免把复杂的问题简单化。这样做,实际上,也是教给学生观察世情物理的视角,使高中阶段的语文学习在一定程度上更具有学术色彩和研究品格。
四、教学方法:
诵读法、讨论探究法
五、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相关音频、视频
六、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设计
一提到我国东晋大诗人陶渊明,我们就会想到他的名句。你能说出名句吗?《桃花源记》里,诗人为人们虚构了一个景色优美、土地肥沃、资源丰富、风俗纯朴、没有压迫、没有战乱、社会平等、和平安宁的“世外桃源”,寄托了自己的政治理想,反映了广大人民的意愿。今天,我们将学习他的田园诗代表作《归园田居(其一)》,体会他超凡脱俗的品质和归隐田园后闲适愉悦的心境。
二、预习检测
1.作者简介
陶渊明(369?-427),一名潜,字元亮,世号靖节先生。东晋文学家。浔阳柴桑人。曾祖父陶侃封长沙郡公,担任首任枞阳县令,任职时间五年。留下了惜阴亭和洗墨池遗址。陶渊明29岁时开始出仕,任江州祭酒,不久归隐。后陆续做过镇军参军、建威参军等小官,过着时隐时仕的生活。41岁再出为彭泽令,80多天便弃职而去,从此归隐田园。他去世以后,友人私谥为“靖节”,故后世称“陶靖节”;因曾任彭泽县令,后人又称为“陶彭泽”。陶渊明是这一时期成就最高的诗人,他的出现不仅成为中国士大夫精神的一个象征,而且在古典诗歌发展史上树立了一座里程碑,他所开创的田园诗以及“平淡自然”的诗风,把诗歌艺术提高到一种美的至境,标志着汉魏以来古典诗歌所能达到的高度。
2. 背景资料:
陶渊明29岁(393)初次出仕,任江州祭酒,不久就辞官归隐。在家闲居了五六年后,又先后在桓玄、刘裕、刘敬宣幕下做僚佐,时间都不长。至义熙元年(405)八月,出任彭泽县令,在任八十余天,辞官归田,这一年他41岁。从此,直到他63岁时去世,再也没有出仕。我们不难发现,是出仕还是退隐,青壮年时期的陶渊明在这个问题上有过多次反复,而从彭泽县令任上的“逃离”,是他与仕途彻底决裂的开始。他之所以再三出去谋求官职,一是因为家境不好,负担重,有时衣食都不能周全,二是因为他小时候所接受的儒家思想的教育,要求他在社会上有所作为。然而他的天性是热爱田园生活,喜欢读书,不喜欢在俗事杂务上费心思,加上当时朝廷权臣当道,权豪们一心争权夺利,铲除异己,无心致力于清明政治。他一介文士,投身其中,并不能发挥一点儿有益的作用。因此,在奔波劳累的仕途生活中,他时时觉得不适和厌倦,情不自禁地怀念起往日读书、闲居的乡村田园生活,对自己违背本性、汲汲求仕的行为产生怀疑,后悔的念头甚至也冒了出来。而一旦暂时脱离了官场,回到家里,亲自参加耕种和收获,让他感到无限喜悦。不过,陶渊明真正解决了思想上的矛盾,确立自己要走的生活道路,是在辞去彭泽县令以后。如果说,此前他的诗文是灵动的,那么,此后则是宁静的。辞赋《归去来兮辞》和诗歌《归园田居》正是创作于转折期,真实、完整地记录了他的这一思想变化过程。
三、诵读训练
(一)出示投影,理解并积累字词(根据导学案,先让学生小组讨论完成)
1. 吟咏词韵,诵读感知
①自由朗读,注意字音和节奏;
羁(jī) 拙(zhuō)
宅(zhái) 荫(yìn)
暧 (ài) 墟(xū)
樊(fán)
②学生单独朗读,教师点评读音和节奏;
③全班集体朗读。
(二)学生活动
齐读课文,注意把握节奏,读准字音。教师纠正读音节奏后再读。
【教师活动】
纠正学生的节奏及读音。
【学生答案】
《归/园田居》(其一)
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
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
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
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
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
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
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
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
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
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
【正音】
羁(jī)鸟:笼中之鸟。
守拙(zhuō):意思是不随波逐流,固守节操。
荫(yìn):荫蔽。
暧暧(ài):昏暗,模糊。
樊(fán)笼:蓄鸟工具,这里比喻官场生活。樊,藩篱,栅栏。
2. 圈画词句,概括典故
请圈画出用典的句子,结合注释理解含义,概括历史事件,完成表格。
二、整体感知,把握情感。
全文共分为三部分:
第一层:(少无适俗韵——守拙归园田)以比喻、对偶的手法,生动地展示了自己为官13年的“羁鸟”“池鱼”的仕途生活,表现了对仕途的厌恶,对自由田园生活的强烈渴望。
第二层:(方宅十余亩——鸡鸣桑树颠)以简谈的笔墨,勾画出自己居所的朴素美好。淳朴、宁静的田园生活与虚伪、欺诈、互相倾轧的上层社会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具有格外吸引人的力量。
第三层:(户庭无尘杂——复得返自然)对社会的虚伪的批判,对可以返回田园的快乐的最直接表达。
三、全文分析
1.本诗的诗眼是哪一个字?
归。
2.从何而归?
“尘网”“樊笼”
(1)诗人把“尘网”“樊笼”比做什么?
官场生活
(2)把“尘网”“樊笼”比做官场生活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对勾心斗角、尔虞我诈的官场的极端厌恶。
(3)“羁鸟”“池鱼”用来比喻什么?
陶渊明自比,意在说明误入官场,深受束缚、迫切要求摆脱束缚、回归农村的心志。这里一方面表现了陶渊明对误入官场的痛心,对黑暗官场的嫌弃,一方面表现了他渴望摆脱官场束缚、回归田园、获得自由的迫切心情。
3.为何而归?
“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
(1)“适俗”在文中具体指什么?
适应仕途中繁缛的礼节限制和尔虞我诈的权势之争,诗人说自已缺乏应酬官场的气质和情操。显示了他不同流合污的高尚情操。
(2)“爱丘山”“守拙”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对田园生活的向往。
(3)既然“性本爱丘山”“守拙归园田”,陶渊明何以要出仕?
入仕做官,非其本性使然,而是一大失误。“误”既表现了陶渊明的后悔和厌恶之情。
4.归向何处?
归向田园。
(1)田园有什么独特的景物吸引着陶渊明?写了什么景物?
“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暖暖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
(2)给我们描绘了怎样一幅图景,给人一种怎么样的感觉?
简朴、空阔、恬静、幽静、和谐、朦胧
(3)诗人为何对如此平凡的茅屋、树木、鸡鸣、狗吠如此津津乐道,如数家珍?
久在樊笼的缘故,冲出罗网,得到自由,返回大自然怀抱,其乐无穷。一草一木也格外亲切。
5.归去如何?
“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
“无尘杂”“有余闲”“久”“复”表现了归后的感受。
(1)“返”字突出了诗人怎样的心情?
那种归后的释然、舒畅的心情。
(2)返自然后的“简朴、空阔、恬静、幽静、和谐、朦胧”的田园生活环境与官场的“尘网、樊笼”对比表现了诗人怎么样的人格倾向和精神追求?
表达了诗人厌恶官场,热爱田园生活,追求精神上得自由和独立及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高洁品格。
四、鉴赏景物,品味意境
1.诗人描写了田园生活的哪些景物?请你用自己的语言来描绘诗人笔下的田园图景。
明确:田地、草屋、榆柳、桃李、村落、炊烟、狗吠、深巷、鸡鸣、桑树
示例:在这僻静的山野中,坐落着八九间草屋,屋子周围环绕着十几亩田地。榆树柳树的绿荫笼罩于屋后,桃花李花竞艳于堂前。远处隐隐约约地看见许多村落,有炊烟正轻柔缓慢地向上飘升。深深的小巷中传来了几声狗吠,吓得家鸡打着鸣飞上桑树枝头。
2. 诗人从哪些角度、运用了什么手法来勾勒这副图景?
(1)远近结合:“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是近景。“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是远景。
(2)视听结合:榆柳、桃李、村落、炊烟是有形有色之景;狗吠、鸡鸣是耳中听闻之声。
(3)动静结合,以动写静:“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极静,“狗吠、鸡鸣”清晰可闻,一方面写出田园的僻静,另一方面也为这幅田园图景增添了生机和活力。
(4)白描:白描是中国画传统技法之一,指单用墨色线条勾描形象而不藻修饰与渲染烘托的画法。作为一种文学技巧,指用最简练的笔墨,不加修饰和渲染,以简洁质朴的语言勾画景物。诗人在描绘景物时,只是客观地表现它们自然的样子,没有有意地在景物中投射自己的情感。语言自然朴素,勾勒出一幅平静祥和的田园图景。
最后四句表达了诗人怎样的心情?
明确:表达了诗人脱离官场、回归田园后轻松、自由、闲适、愉悦的心情。
五、研读课文,思维提升
有人认为陶渊明的归隐是一种消极避世的体现,你是怎么认为的呢?并说出你的理由。
《归园田居其一》是陶渊明的一首代表作,表达了他对田园生活的向往和追求。从诗中可以看出,陶渊明对官场生活感到厌倦,对自然和自由生活的热爱和向往。
在诗中,陶渊明用“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来表达自己天性热爱自然,对尘世的生活不感兴趣。他通过描绘自己误入官场,被困在尘网之中,过着被束缚的生活,表达了对自由和自然的渴望。在归隐之后,他选择了开荒种田,居住在草屋之中,享受着宁静的田园生活。
从诗中可以看出,陶渊明对田园生活的热爱源于他对自然的敬畏和对人类文明的反思。他认为人类文明的发展往往伴随着对自然的破坏和人类自身的束缚,而田园生活则是一种回归自然、摆脱束缚的生活方式。他在诗中描述了田园生活的美好和自然风光的美妙,表达了对回归自然的向往和追求。此外,陶渊明的归隐也体现了他对人生的思考和对自我价值的探索。他通过归隐田园,试图摆脱尘世的纷扰和名利的诱惑,追求内心的平静和自由。他在诗中表达了对生命的珍视和对自我价值的肯定,认为人生应该追求自由、真实和有意义的生活。
综上所述,陶渊明的归隐体现了他对自然和自由的热爱,对人类文明的反思和对自我价值的探索。他通过回归田园生活,试图寻找一种更自由、更真实、更有意义的生活方式。这种生活方式不仅是对自然和生态的保护,也是对人类自身的解放和提升。因此,陶渊明的归隐不仅是他个人的选择,也具有普遍的意义和启示作用。
六、学生再次朗读全文,主题探究
明确: 诗人勾勒出一副乡村生活图景,表达了诗人厌恶官场,热爱田园生活,追求精神上自由和独立。
七、课文总结
庆山《月童度河》:“如果心有方向,不管外界与环境如何,都可以获得一处栖息之地。如同钟摆在动荡起伏中,能够回到平衡的中心点。” 这个时代,需要快快跑的人,也需要慢慢走的人;或者说,一个人,需要快快跑的时候,也需要慢慢走的时候。朱光潜先生在《谈美书简》最后引用阿尔卑斯山路上的标语奉劝世人:“慢慢走,欣赏啊!” 最后,送给大家两个词:静心守志,致虚守静。希望我们每个人都可以做好自己,美好生活,欣赏这短暂的人生。
课后,请同学们将今天学习的感悟用诗歌的形式进行表达,写出真情实感,之后我们在诗歌朗诵会上分享。
八、作业布置:
写作小论文《陶潜式人生哲学的当代意义》,600字。
相关教案
这是一份部编高教版(2023)基础模块 下册写作:总结教案,共7页。教案主要包含了核心素养目标,教学重点,教学设想,教学方法,教学准备,教学课时,学以致用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部编高教版(2023)基础模块 下册一 归园田居(其一)获奖教案及反思,共4页。
这是一份部编高教版(2023)基础模块 下册一 归园田居(其一)获奖教案设计,共5页。教案主要包含了激趣导入,作者简介,诗题解读,探究,诗中用了什么手法,总结全文,扩读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