终身会员
搜索
    上传资料 赚现金
    7.3《项脊轩志》教学设计-【中职专用】高一语文(高教版2023·基础模块下册)
    立即下载
    加入资料篮
    7.3《项脊轩志》教学设计-【中职专用】高一语文(高教版2023·基础模块下册)01
    7.3《项脊轩志》教学设计-【中职专用】高一语文(高教版2023·基础模块下册)02
    7.3《项脊轩志》教学设计-【中职专用】高一语文(高教版2023·基础模块下册)03
    还剩7页未读, 继续阅读
    下载需要30学贝 1学贝=0.1元
    使用下载券免费下载
    加入资料篮
    立即下载

    中职部编高教版(2023)*项脊轩志优质教学设计

    展开
    这是一份中职部编高教版(2023)*项脊轩志优质教学设计,共10页。教案主要包含了核心素养目标,教学重点,教学设想,教学方法,教学准备,教学课时,课文总结,作业布置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1.感知作者在轩中的人、事、情;
    2.了解归有光的生平及其作品的独特风格;
    3.理解本文“事细而情深”的特点,体悟作者对亲人的深切怀念之情以及对家庭变迁、功业未成的感慨;
    4.体会本文及作者以平淡中见真情的写作特色。
    二、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学习作者善于选取细节表达深挚感情的写法。
    教学难点:
    体会本文及作者以平淡中见真情的写作特色。
    三、教学设想
    《项脊轩志》是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第三单元的第二篇课文。这是一篇借记物以叙事、抒情的优秀散文。文章借项脊轩的兴废,叙写与之有关的家常琐事,表达物在人亡、三世变迁的感慨,也表达了作者对祖母、母亲和妻子的怀念。
    本文虽是一篇自读课文,但快节奏的生活使学生几乎失去了感悟亲情的能力,对于缺乏生活体验的高中生来说,归有光的文章他们可能会觉得太平淡,难以真正把握其艺术价值。因此课文的思想情感、艺术特色需要师生共同探讨。
    本文也是一篇文言文,学生经过初中和高一年段的学习,已基本掌握翻译浅易文言文的能力,所以疏通文意、探讨课文思路等任务由学生自主完成。
    四、教学方法:
    诵读法、讨论探究法
    五、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相关音频、视频
    六、教学课时:2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设计
    从古至今,书斋一直是读书人放牧思想的精神家园它有时反映作者的志向,有时寄托自己的情怀,或自勉,或自嘲…比如
    稼轩:辛弃疾的书斋之所以被称为“稼轩”,是因为他在退居江西上饶的带湖后,修建了一座私人庄园,并在庄园旁边开辟了一大片田地种植庄稼。当他打开窗户时,可以看到满眼的庄稼,因此他将书房命名为“稼轩”,取“人生在勤,当以力田为先”之意。
    聊斋:蒲松龄的书斋名为“聊斋”,这个名称源于他经常在书斋中与客人交谈,尤其是喜欢听他们讲述奇闻异事。“聊斋”中的“聊”意为交谈,“斋”则指书房。因此,“聊斋”可以理解为是一个用于闲聊和讨论奇异故事的场所。
    晦庵:朱熹的书斋,他认为“木晦于根,春容晔敷。人晦于身,神明内腴”,意思是树木的根扎的越深,春天枝叶就会越繁茂;人越内敛谨慎,他的精神就越清爽,内心也就越强大。朱熹希望自己永远保持低调,不恃张扬。
    今天我们一起走进归有光的书斋,听听他在书斋里发生的故事,学习这篇被称为“明文第一”的《项脊轩志》。
    二、预习检测
    1.作者简介
    归有光,字熙甫,号项脊生,世称震川先生,昆山(江苏昆山)人,明代著名散文家。他自幼苦读,9岁能文,但仕途不顺,连续8次考进士不第。于是迁居嘉定安亭江上,在那里讲学二十余年。嘉靖四十四年(1565)才中进士,授县令职,一生郁郁不得志。
    归有光虽仕途不得意,但他博览群书。他的散文源出于《史记》,取法于唐宋八大家,风格朴实,感情真挚,被誉为“明文第一”。清桐城派代表人物之一的姚鼐视之为唐宋八大家和桐城派之间的一座桥梁。代表作有《项脊轩志》《先妣事略》《思子亭记》《寒花葬志》等。后人集其散文、诗歌成《震川先生集》。
    2. 背景资料
    归家家族曾经一时兴旺,但是归有光的祖父和父亲都没有功名,做了一辈子平民百姓。母亲二十五岁时就丢下三子两女与世长辞,父亲是个穷县学生,家境急遽败落。也许就是这种困境,迫使年幼的归有光过早地懂得了人间忧难,开始奋发攻读。他追忆祖宗的荣耀,直面现实的惨淡,他不甘心家道中落,急切希望通过自己一人博取功名从而光宗耀祖,重振门庭。归有光久试不第,在家乡备受嘲讽与冷遇,使得他更加珍视家人的感情,但家族分崩离析。在这种隐痛之下,归有光创作了这篇散文。
    《项脊轩志》分两次写成。前三段写于明世宗嘉靖三年(1524),当时归有光17岁,他通过所居项脊轩的变化和几件小事的描述,表达了对家人的怀念之情。在经历了结婚、妻死、不遇等人生变故后,作者于明世宗嘉靖十八年(1539),又为这篇散文增添了补记。
    3.了解文体“志”
    志”,即“记”,是古代记叙事物、抒发感情的一种文体,散文的一种。
    “志”或“记”属于“杂记类”文体,这种文体常常灵活运用记叙,描写、抒情、议论等多种表达方式,来记人叙事,描摹对象,抒发怀抱。其内容丰富多样,在描写对象时,形神兼备,写法多样,随物赋形,言而有序。“志”与“记”有相似之处,但二者还是有着明显区别。“记”通常用来记事或物,如范仲淹《岳阳楼记》、欧阳修《醉翁亭记》等。“志”则大都用来记录人物事迹,如墓志、人物志等。
    《项脊轩志》名为记“物”,内容则以记“人物事迹”为主,故以“志”为名。本文是归有光抒情散文的代表作。
    三、诵读训练
    (一)出示投影,理解并积累字词(根据导学案,先让学生小组讨论完成)
    1.齐读正音,初步把握作者情感。
    渗漉(lù) 兀坐(wù) 修葺(qì) 异爨(cuàn)
    迨(dài) 先妣(bǐ) 呱呱(ɡū) 阖门(hé)
    象笏(hù) 扃牖(jiōnɡ)(yǒu) 枇杷(pí)(pɑ)
    2.学生自由朗读,教师进行朗读指导。
    学习诵读方法:借助节奏停连、语调的轻重、高低、快慢、长短五个方面的处理,体现四声音调平上去入多重变化,产生音乐节奏和韵律的变化,表达丰富的情感,尤其是诗歌的韵律美更是如此表达出来的。
    二、整体感知,全文分析
    (一)全文可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第1段)叙写项脊轩修葺前后的不同风貌,以写景为主,字里行间倾注了作者对闲适清幽的书斋生活的由衷喜爱。
    第二部分:(第2-3段)写对家庭生活琐事的回忆,充满悲情。
    第三部分:(第4-5段)补写项脊轩的变迁和逸事,表达对亡妻的悼念之情。
    (二)自读课文,概括主要内容。
    文章借项脊轩的兴废,叙写与之有关的家常琐事,表达物在人亡、三世变迁的感慨,也表达了作者对祖母、母亲和妻子的怀念。
    ⑴作者写到一家几代的哪几位亲人?
    一家三代,母亲、祖母、妻子、乳母。
    ⑵围绕着项脊轩,作者记叙了哪些事情?
    修葺项脊轩;叔父异爨、老妪忆母、大母励志、回忆亡妻。
    ⑶行文中那一句话,概括了作者在项脊轩中的生活的感受?
    “然余居于此,多可喜,亦多可悲。”(作用:承上启下)
    ⑷哪些事情悲,哪些事情喜?
    喜——修葺项脊轩;
    悲——叔父异爨、老妪忆母、大母励志、回忆亡妻。
    (悲家道中落,“爨”字表示烧火做饭,“异爨”即指分家。分家现象在现代社会很平常,但在古代却有深刻的隐含意义,往往意味着大家庭的不和睦,有可能还是家族衰败的开始。理解背后的社会隐喻,认识到“异爨”看似小事,实则不小。归有光对“诸父异爨”的叙述一笔带过,重点描绘异爨后归氏大家族的日常生活画面。在家庭生活空间上,庭院的格局发生巨大的变化,从“庭中通南北为一”到“内外多设小门墙”,从“庭中始为篱”到“已为墙”。这看似只是对庭院简单的描绘,实际上隐含着无限的意蕴,暗示大家族的隔阂的生成深化与人情的冷漠自私。归有光描写了三幅场景——“东犬西吠”“客逾庖而宴”“鸡栖于厅”。“东犬西吠”透露出的是大家族人与人之间的陌生、矛盾。“客逾庖而宴”表现出家庭生活秩序的混乱。“鸡栖于厅”则暗示大家庭礼制的荒废。
    先是庭中通南北为一,迨诸父异爨,内外多置小门墙,往往而是。东犬西吠,客逾庖而宴,鸡栖于厅。庭中始为禽,已为墙,凡再变矣。
    作者通过这段描述,想要告诉我们什么呢——
    这个庭院,原先是一个“通南北为一的整体”,现在“墙往往而是”。而且,“东犬西吠”“客逾庖而宴”——原先完整、和谐、井然有序的一个大家庭,如今已经分崩离析,变得混乱不堪了。
    从“先是”到“迨”,从“始”到“已”到“再”,这些变化的背后是归氏一族的家道中落。
    悲至亲离世
    悲功业未就)
    ⑸小结本文所写内容:
    一间书斋——项脊轩,旧南阁子也
    两种感情——多所喜,亦多可悲
    三世变迁——祖辈、父母辈、自己
    四个女人——先大母、妪、先妣、妻子
    五件事情——修葺项脊轩;诸父异爨、老妪忆母、大母励志、回忆亡妻。
    第二课时
    一、激趣导入
    在网上有一个调查问卷,题目是“让你印象最深刻的语文课文是哪一篇?”归有光的《项脊轩志》票数位列前三,好多网友都说:记得当年读到“庭有枇杷树,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今已亭亭如盖矣” 忍不住泪目,还有网友说这篇文章让他想起了自己的祖母和母亲。
    这篇曾被前人誉为“明文第一”的经典美文是作者从心灵深处“流”出来的至情美文,我们读它确实很容易与作者产生共情,那么,今天我们就由这“情”字说开去。
    二、文本探究
    1.修葺前的项脊轩是什么样子的?作者这样写有何作用?
    修葺前的项脊轩狭小、破败、昏暗。作者渲染其衰败、阴冷的气氛,欲扬先抑,为下文写项脊轩修葺后的幽美可爱做铺垫。
    2.修葺后的项脊轩有哪些变化?
    不再“上漏”,室内“洞然”,庭内“杂植兰桂竹木”,栏楯“增胜”,修葺后的项脊轩环境幽美,极富情致。
    3.谈谈结尾是如何借物抒情的。
    结尾以描写庭院中“亭亭如盖”的枇杷树收束全篇,看似随意,却意蕴无穷。看到树,自然想到植树之人,想到妻子当年的音容笑貌;如今,物犹在,人已去,眼前的枇杷树已“亭亭如盖”,犹如自己对妻子的思念之情与日俱增,缠绵不尽。作者明写树,实则托物抒情,寄托了对亡妻深深的怀念之情。
    4.本文的线索是什么?在选材上有什么特点?
    ①本文有两条线索,一条是项脊轩的兴废变迁,一条是作者的思想感情变化。在这篇抒情散文中,作者通过对项脊轩前后变化的记述,写出了对它的亲切感情,也写出了对亲人的深沉怀念。
    ②在选材上,作者善于从生活中捕捉平淡的琐事,用典型的细节和场面加以表述。无论写景、叙事或抒情,看似信手拈来,散漫无章,但实际上都与项脊轩息息相关,由状物而怀人而抒情,三者融为一体,做到了形散神不散。
    5.“然余居于此,多可喜,亦多可悲”是过渡句,请简要概括文中写了哪些可喜的事和可悲的事。
    喜:①修葺南阁子;②祖母关心与鼓励“我”;③母亲慈爱;④夫妻情深。
    悲:①老屋破旧;②伯父、叔父们分家;③母亲去世;④作者功名未就;⑤妻子亡故;⑥项脊轩失火。
    6.作者笔下的小轩与所抒发的感情之间有什么内在联系?
    在本文中,作者并没有把自己的生活遭遇和深沉的身世之感、浓厚的思亲之情以及沉郁的内心伤痛直接说出来,而是用项脊轩这条明线将人、事、景都串联起来,通过对项脊轩前后变化的记述来表现作者的悲喜之情。这种表现方法就是托物寄情。
    第一,小轩牵系着归家的几代人,而且都是作者最思念的人特别是对妻子“时至轩中”的叙述,抒发了对亡妻深深的思念之情。
    第二,小轩牵系着作者自己和家族的许多事,小轩的变迁,反映了家族命运的变化,暗示着家道的衰败。
    第三,修葺小轩,反映了作者学业上的勤奋,暗示并反衬出他的不得志;小轩是他喜悦与悲哀、希望与梦想的见证。
    此文处处写小轩,实际上处处在写作者的感情,小轩成了全文思想感情的一个绾结,成为抒发作者内心感受的一个触发点。
    7.《项脊轩志》中“余既为此志”以下部分是作者若干年后补写的。想一想,作者补写的这两段有什么作用,与前文相比,最后一段在表达感情的方式上有什么特点?
    ①作者若干年后重读旧文,想起妻子嫁给自己,给自己带来的喜悦,以及后来妻死室坏带给自己的伤痛,于是补写了项脊轩在妻死前后的变化,进一步抒发物是人非的沧桑之悲和难以排遣的苦闷之情,表达对死去亲人的思念,寄托寂寥之感。这两段文字笔调内敛,语气平静,“以乐景衬悲情”,用婚后欢乐的生活细节反衬现在的伤感,尤其是“其后六年”“其后二年”“然自后”等一组时间短语,更寄寓了作者无限的感慨。
    ②文末写亡妻手植的枇杷树现已“亭亭如盖”,含蓄地用景语结束全篇。句中“死之年”与“今”,形成今昔对比暗寓“今不如昔”的人生感慨,引发读者的共鸣。
    四、品读,完成任务
    任务一:步入项脊轩
    请在第一段找到描写项脊轩历经修葺后的样貌的句子。
    分析:
    “余稍为修葺”,作者亲自修缮;
    “不上漏”“辟四窗”晴天雨天,都有了读书的条件;
    “杂植兰桂竹木”,所种植的都是君子贤人所好,其志不小;
    室内书籍满架,庭中风景清雅,书香和闲趣皆有,是个像样的书斋了。
    追问:我们放眼整个归家庭院,这间小而美的项脊轩是处在一个什么样的环境里呢?请你在文章二、三段找到相关描写。
    分析:
    “轩东故尝为厨”,需要宁静的书斋和吵闹的厨房相接;
    “内外多置小门墙,往往而是”“东犬西吠”“鸡栖于厅”处处疏离、混乱、吵嚷,显示出归家的无序败落;
    或许正是因此才任由这间百年老屋“南阁子”破败、昏暗,或许它早被人遗忘了。
    总结:在这样的对比之中,我们更能体会到项脊轩闹中取静的珍贵,归有光乱中求学的坚定。这篇作品写于归有光十八岁,我们仿佛也能穿过岁月,看到这个十几岁的少年亲自给这间百年老屋开辟了窗户,要让南阁子里照进光来,这小小的项脊轩凝聚着一个少年的心气和志向,他渴望在这个日渐衰败的家族里凭借自己的勤奋苦读有所超越,能够重振家业,让归家“有光”。
    过渡:项脊轩中,不只有读书郎归有光,还有其他动人的身影。
    【轩中人:点滴日常,细处有光】
    (设计意图:发现品味,引导学生体会细节的动人,取材的妥帖。)
    任务二:走近轩中人
    请在文中勾画出写母亲、祖母、妻子的句子,就人物的形象、情感做简单批注。
    《项脊轩志》写祖母:
    “吾儿,久不见若影,何竟日默默在此,大类女郎也?”(怜爱、亲昵、心疼孩子苦读)
    “比去,以手阖门,自语曰:‘吾家读书久不效,儿之成,则可待乎!’”(期待,寄予厚望)
    “顷之,持一象笏至,曰:‘此吾祖太常公宣德间执此以朝,他日汝当用之!’”(鼓励,希望孙儿能光耀门楣)
    《陈情表》写祖母:
    “祖母刘愍臣孤弱,躬亲抚养。”
    “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
    问:对比归有光的志和李密的表,哪一个祖母更能打动你?
    分析:
    归有光笔下的祖母有动作、有话语,这番描写将一个画面呈现在我们面前,祖母的形象有层次、有温度;李密的祖母抚育孙儿已有万千艰辛,但是以相对概述的方式呈现,读者无从想象。其实,李密的母亲四岁改嫁,归有光的母亲八岁去世,他们的生命里,祖母的付出都不会少,可以讲的故事也不会少,但是李密是呈给皇帝的,不宜铺展开来絮叨家常,文体有别,情感呈现自然有别;
    而归有光既已写了嘘寒问暖的母亲,在祖母形象的刻画上,就回避了相似重叠的一面,而把振兴家族的厚望寄托给孙儿的年长的祖母,坚定地相信孙儿可以功成名,这样的鼓舞何尝不是因为深深的爱!
    《项脊轩志》写母亲:
    “先妣抚之甚厚”(宽厚善良,却不幸早逝,令人唏嘘)
    “某所,而母立于兹”(那扇门边站立过一个疼爱孩子的年轻母亲,此地再无母亲)
    “汝姊在吾怀,呱呱而泣;娘以指叩门扉曰:‘儿寒乎?欲食乎?’”(忧心孩子饥寒,而又轻叩门扉生怕惊扰孩子,慈爱而周到)
    《先妣事略》写母亲:
    “(母亲)中夜觉寝,促有光暗诵《孝经》,即熟读无一字龃龉,乃喜。”
    译文:先母常在半夜醒来,叫我低声背诵《孝经》,要我背诵得没有一个字错漏,她才高兴。
    问:项脊轩是间书斋,如果此处回忆母亲,换上《先妣事略》这个片段会否更好?
    分析:
    1.关于母亲的事,对孩子的“嘘寒问暖”,最寻常、也最典型。
    2.幼年丧母,本无大事可记,而母子二人的身世之悲,愈发鲜明。
    3.此事发生在项脊轩的门边,我在轩中,自然便忆起此事。
    4.这件事跟祖母的形象有重叠,避免取材上的重叠。
    补充:然而由此篇,我们也能了解到归有光的母亲在生前对儿子的学业亦有很高的要求,其今日的苦读亦是对昔日母亲教诲的践行。
    问:为什么在怀念母亲和祖母之前,作者要写家里“诸父异爨,内外多置小门墙”的事儿呢?对家中这样的现状,作者的感受是怎么样的?
    明确:如果家族仍然兴旺、亲密,没有了母亲、祖母,我的生活里也有些许温暖,不至于如此怀念母亲和祖母。人往往是在最脆弱的时候,才最怀念往昔的美好。所以可见,家族的分崩离析在归有光心上刻下很深的伤痕,带给他很大的精神负担。而且,家道中落的事实,也成了勤学苦读的归有光被寄予厚望的原因。面对这样的现状,祖母生前的殷殷嘱托,才尤其令他难受、难忘,才有后面的“长号不自禁”。他觉得自己尚未取得功名成就,祖母便与世长辞,怀念里更多的是遗憾和愧疚之意。
    在我们中国人的观念里,读书不只是一个人的事,更是牵系着一个家庭的荣辱、一个家族的兴衰的,儒家讲“修身齐家”。这也是为什么时至今日,我们也常常在自己的祖辈和父母那里听到类似的期望和鼓励,这是每个中国人都能够体会的:我们的成功是我的家的成功,家是我们人生之中奋斗成长、悲喜牵绊的最重要的地方。
    《项脊轩志》写妻子:
    “时至轩中,从余问古事,或凭几学书。”(往日夫唱妇随的快乐,“可容一人居”的项脊轩里有两个人而更添亲密美好;妻子嫁入归家的六年里,归有光也一直在读书考试,项脊轩依然是他呆得最多的地方,虽然科考屡屡失利,妻子却一直相信他,陪伴他。)
    “吾妻归宁,述诸小妹语曰:‘闻姊家有阁子,且何谓阁子也?’”(妻子常向小妹们提起轩中的时光,我曾有过一个那么爱我的人,可是我如今失去了她——妻子对我的知和懂,她明白这间书房对于我的意义,对于家族的意义。)
    “庭有枇杷树,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今已亭亭如盖矣。”
    分析:
    1.睹物思人,寄情于物。
    2.枇杷树亭亭如盖,妻子离去多年,令人感伤。
    3.枇杷树寄托着对丈夫的深远祝福。枇杷是一种文化隐喻。枇杷作为嘉果入祀庙堂在《周礼》就有记载,隐喻读书人庙堂之志。因其岁寒开花,古人认为它媲美松柏。苏轼邀刘景文赏枇杷,所作诗盛赞枇杷岁寒开花,初夏结果,以为偃蹇文人风骨写照。如归有光如今已33岁,多次应考均未考中,看到书斋前这株枇杷树还在不断生长,就意味着妻子对他功业将成的祝福还在。
    总结:祖母、母亲、妻子,寥寥数语,作者既写下了至亲的音容笑貌,更写下了她们给自己的关爱、陪伴、期许、鼓励和祝福。读来全是细小琐事,每一句话、每个画面都令人动容。她们,或许正是作者苦读多年的精神支撑,是他几十年屡试不中的昏暗岁月里的光。
    五、研读课文,思维提升
    问题1:从“余既为此志”开始到结束,以上是十八岁时写的,后面是补写的内容,大概是35岁左右时候写的。隔了这么多年,为什么不另写一篇文章,而非要合在一起呢?
    【提示】因为补写的内容与项脊轩密切相关,而且也包含喜与悲。那么究竟归到“可喜”那一部分中,还是归到“可悲”那一部分中呢?似乎悲喜交集,单独成段更好。写妻子“从余问古事,凭几学书”,摄取了一个夫妻和谐恩爱的镜头,读者可以想象,那是多么可喜的事情呀!但是,正因为可喜,所以才更加可悲,物是人非,人去轩空,回忆起来,伤感无限。“余久卧病无聊”一句透露了作者当时的心境。最后一小段也是如此。
    总体来看,本文的布局十分讲究:全文以空间为经(纵),以时间为纬(横),纵横交织。作者善于把经过筛选来的零散材料集中到一定的空间来,用这间“老屋”的历史把它们有序地贯穿起来,用作者的思想感情把它们统摄起来,可谓“形散而神不散”。最后将全文再完整朗读一遍。从整体到局部,最后回到整体。
    问题2:《项脊轩志》在选入时做了删节。“殆有神护者”后面删掉了一段,原文是:项脊生曰:“蜀清守丹穴,利甲天下,其后秦皇帝筑女怀清台。刘玄德与曹操争天下,诸葛孔明起陇中。方二人之昧昧于一隅也,世何足以知之?余区区处败屋中,方扬眉瞬目,谓有奇景。人知之者,其谓与坎井之蛙何异?” 这段其实是《项脊轩志》正文的结尾。请简要分析这段文字。
    【提示】这一段议论用了蜀清、诸葛亮两人的例子,意在说明他们之所以后来显赫,一个是因为“利甲天下”,一个是因为遇到明主,而自己不具备这样的条件,似乎也不羡慕他们。以坎井之蛙自喻,自我解嘲,以此排解心中郁结,也表露自己不得志的感慨。以议论结束正文,是古代记叙文常见的写法。
    六、学生再次朗读全文,主题探究
    明确:作者通过描写项脊轩这间“室仅方丈,可容一人居”的小小书斋,动情地回顾了自己青少年时代的生活和志趣,并由此引出自己和亲人—祖母、母亲、妻子“多可喜,亦多可悲”的往事,表现了物在人亡、三世变迁的感慨,表达了对祖母、母亲妻子深厚的怀念之情。
    七、课文总结
    这节课通过识人、悟情、究法三个环节的学习,我们体验到了人间真情,也收获了细节描写的艺术手法。所谓细节,有心者不用教,无心者教不会。归有光的深情就源于他有一颗感恩的心。只有拥有一颗感恩的心,用心去发现,用心去体会,才能写出真挚动人的文字。
    八、作业布置:
    请同学们捕捉生活中感动过你的美好细节,以“……不知不觉间,泪水从我的眼角滑落。”为结束语,写一个 200 字左右的小片段。
    相关教案

    部编高教版(2023)基础模块 下册写作:总结教案: 这是一份部编高教版(2023)基础模块 下册<a href="/yw/tb_c4037209_t8/?tag_id=27" target="_blank">写作:总结教案</a>,共7页。教案主要包含了核心素养目标,教学重点,教学设想,教学方法,教学准备,教学课时,学以致用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语文部编高教版(2023)四 促织教学设计: 这是一份语文部编高教版(2023)<a href="/yw/tb_c4037092_t8/?tag_id=27" target="_blank">四 促织教学设计</a>,共8页。教案主要包含了学习目标,教学过程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中职语文部编高教版(2023)基础模块 上册*无衣教学设计: 这是一份中职语文部编高教版(2023)基础模块 上册<a href="/yw/tb_c4037089_t8/?tag_id=27" target="_blank">*无衣教学设计</a>,共7页。教案主要包含了文化常识,文白对译,合作探究,作业布置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免费资料下载额度不足,请先充值

    每充值一元即可获得5份免费资料下载额度

    今日免费资料下载份数已用完,请明天再来。

    充值学贝或者加入云校通,全网资料任意下。

    提示

    您所在的“深圳市第一中学”云校通为试用账号,试用账号每位老师每日最多可下载 10 份资料 (今日还可下载 0 份),请取消部分资料后重试或选择从个人账户扣费下载。

    您所在的“深深圳市第一中学”云校通为试用账号,试用账号每位老师每日最多可下载10份资料,您的当日额度已用完,请明天再来,或选择从个人账户扣费下载。

    您所在的“深圳市第一中学”云校通余额已不足,请提醒校管理员续费或选择从个人账户扣费下载。

    重新选择
    明天再来
    个人账户下载
    下载确认
    您当前为教习网VIP用户,下载已享8.5折优惠
    您当前为云校通用户,下载免费
    下载需要:
    本次下载:免费
    账户余额:0 学贝
    首次下载后60天内可免费重复下载
    立即下载
    即将下载:资料
    资料售价:学贝 账户剩余:学贝
    选择教习网的4大理由
    • 更专业
      地区版本全覆盖, 同步最新教材, 公开课⾸选;1200+名校合作, 5600+⼀线名师供稿
    • 更丰富
      涵盖课件/教案/试卷/素材等各种教学资源;900万+优选资源 ⽇更新5000+
    • 更便捷
      课件/教案/试卷配套, 打包下载;手机/电脑随时随地浏览;⽆⽔印, 下载即可⽤
    • 真低价
      超⾼性价⽐, 让优质资源普惠更多师⽣
    VIP权益介绍
    • 充值学贝下载 本单免费 90%的用户选择
    • 扫码直接下载
    元开通VIP,立享充值加送10%学贝及全站85折下载
    您当前为VIP用户,已享全站下载85折优惠,充值学贝可获10%赠送
      充值到账1学贝=0.1元
      0学贝
      本次充值学贝
      0学贝
      VIP充值赠送
      0学贝
      下载消耗
      0学贝
      资料原价
      100学贝
      VIP下载优惠
      0学贝
      0学贝
      下载后剩余学贝永久有效
      0学贝
      • 微信
      • 支付宝
      支付:¥
      元开通VIP,立享充值加送10%学贝及全站85折下载
      您当前为VIP用户,已享全站下载85折优惠,充值学贝可获10%赠送
      扫码支付0直接下载
      • 微信
      • 支付宝
      微信扫码支付
      充值学贝下载,立省60% 充值学贝下载,本次下载免费
        下载成功

        Ctrl + Shift + J 查看文件保存位置

        若下载不成功,可重新下载,或查看 资料下载帮助

        本资源来自成套资源

        更多精品资料

        正在打包资料,请稍候…

        预计需要约10秒钟,请勿关闭页面

        服务器繁忙,打包失败

        请联系右侧的在线客服解决

        单次下载文件已超2GB,请分批下载

        请单份下载或分批下载

        支付后60天内可免费重复下载

        我知道了
        正在提交订单

        欢迎来到教习网

        • 900万优选资源,让备课更轻松
        • 600万优选试题,支持自由组卷
        • 高质量可编辑,日均更新2000+
        • 百万教师选择,专业更值得信赖
        微信扫码注册
        qrcode
        二维码已过期
        刷新

        微信扫码,快速注册

        还可免费领教师专享福利「樊登读书VIP」

        手机号注册
        手机号码

        手机号格式错误

        手机验证码 获取验证码

        手机验证码已经成功发送,5分钟内有效

        设置密码

        6-20个字符,数字、字母或符号

        注册即视为同意教习网「注册协议」「隐私条款」
        QQ注册
        手机号注册
        微信注册

        注册成功

        下载确认

        下载需要:0 张下载券

        账户可用:0 张下载券

        立即下载
        账户可用下载券不足,请取消部分资料或者使用学贝继续下载 学贝支付

        如何免费获得下载券?

        加入教习网教师福利群,群内会不定期免费赠送下载券及各种教学资源, 立即入群

        返回
        顶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