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省沈阳市第一二〇中学2024届高三下学期最后一卷生物试题(Word版附解析)
展开
这是一份辽宁省沈阳市第一二〇中学2024届高三下学期最后一卷生物试题(Word版附解析),共37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非选择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生物试题
满分:100分 时间:75分钟
一、选择题:本题共15小题,每小题2分,共3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 下列有关组成生物体化合物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生物体内的糖类绝大多数以单糖的形式存在
B. 在细胞中转运氨基酸的物质不全是蛋白质
C. 人体血液中的胆固醇能有效促进肠道对钙和磷的吸收
D. 叶绿体内膜上分布着必需的光合色素,是光反应的场所
2. 将黑藻叶片放在一定浓度的外界溶液中,第8分钟时显微镜下观察到黑藻细胞形态与初始状态相近。下列推测不合理的是( )
A. 第8分钟时可能观察到黑藻细胞的叶绿体运动
B. 黑藻细胞原生质层的伸缩性与细胞壁的伸缩性相近
C. 外界溶液为低浓度的蔗糖溶液,黑藻细胞吸水膨胀
D. 外界溶液为一定浓度KNO3溶液,黑藻细胞可能发生质壁分离后自动复原
3. 线粒体会释放mtDNA(线粒体DNA)到细胞质中对细胞的衰老和凋亡进行调控。在细胞衰老过程中,mtDNA会激活免疫通路,清除衰老细胞,若激活过度,反而会对组织结构和功能产生伤害,导致包括癌症在内的疾病发生;在细胞凋亡过程中,被激活的C蛋白可以抑制mtDNA诱导的免疫通路的激活。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衰老的细胞被免疫系统清除体现了免疫监视的功能
B. 可推测癌变细胞中编码C蛋白的基因发生了突变
C. mtDNA的释放能影响细胞衰老、癌变、凋亡
D. mtDNA可能导致细胞过度自噬引起细胞坏死
4. 200年前,研究人员收集到一个偏远的孤岛上的某鸟类种群(种群A)的喙长数据,结果如图1所示。现今,研究人员再次测量该岛上鸟类种群(种群B)的喙长,结果如图2所示。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 无法判断再过200年鸟类种群的喙长差异
B. 种群A的喙长平均值为30mm
C. 若喙长20mm的鸟无法与喙长40mm的鸟类交配,则两者为不同物种
D. 造成两个种群喙长分布差异的原因是喙长30mm的鸟类灭绝
5. RNA介导的基因沉默即RNA干扰(RNAi)是表观遗传学的研究热点。RNAi主要是对mRNA进行干扰,起作用的有miRNA和siRNA.miRNA 是由基因组内源DNA 编码产生,其干扰机制如下图左;siRNA主要来源于外来生物,例如寄生在宿主体内的病毒会产生异源双链RNA(dsRNA),dsRNA 经过核酸酶Dicer的加工后成为siRNA,siRNA的干扰机制如下图右。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 催化过程①的酶是RNA 聚合酶,该过程需要的原料是核糖核苷酸
B. 推测Exprtin5 的功能是将前体 miRNA 从细胞核转运到细胞质
C. 过程③会导致翻译过程终止,原因是 RISC 复合体阻断了核糖体与mRNA上起始密码子的结合
D. 过程④siRNA 中的一条单链与目标mRNA 之间发生碱基互补配对,导致mRNA无法翻译
6. 果蝇X染色体上有B(棒眼)、W(杏色眼)基因,欲检测某雄果蝇X染色体上是否发生了基因突变(非B、W基因),用B、W基因纯合雌果蝇与之杂交,F1雌雄个体相互交配得到F2。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 若F2中被检测基因所控制的性状在雌雄果蝇中相同,说明发生了隐性突变
B. 若F2中被检测基因所控制的性状只有雄性果蝇表现,说明发生了显性突变
C. 若F2中性别比例为雌蝇:雄蝇=2:1,说明发生了显性致死突变
D. 若F2表现型比例为1:1:1:1,说明待测X染色体上没有隐性致死突变
7. 下图是血液流经肾脏的示意图。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A. 血液中的血浆蛋白和尿素均属于内环境的成分
B. 肾小囊壁细胞生活的内环境中的水可来自自身代谢和血浆
C. 肾小管中的葡萄糖被重吸收的方式为协助扩散
D. 急性肾小球肾炎可使血浆渗透压降低,导致组织水肿
8. 补体是一种血清蛋白,它在识别和结合抗原—抗体复合物后被激活而具有酶活性,并能使带有抗原—抗体复合物的细胞裂解或被其他细胞吞噬。流感病毒侵入细胞后使细胞表面出现新的抗原,该抗原与相应抗体特异性结合后,在补体参与下使宿主细胞因细胞膜裂解而死亡。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 带有补体—抗原—抗体结合物的细胞被吞噬的过程属于细胞免疫
B. 补体被激活后既能传递信号,又能降低某些反应的活化能
C. 流感病毒侵入细胞后可以引起B细胞增殖分化形成浆细胞
D. 补体需在细胞内经囊泡运输及高尔基体加工后才能进入血浆
9. 在饥饿条件下,人体血浆中葡萄糖和酮体浓度变化的趋势如图所示。由图可知饥饿条件下酮体浓度会升高以弥补血糖过少而导致的供能不足。酮体是脂肪酸分解代谢的中间产物,其酸性较强。人在长期不能进食时,需要注射葡萄糖溶液。以下相关分析错误的是( )
A. 酮体的产生与胰岛素浓度升高产生的促进作用有关
B. 在饥饿条件下为维持血糖的稳定,需通过增加胰高血糖素的分泌来促进肝糖原的分解和非糖物质的转化
C. 机体血糖消耗的主要途径是氧化分解过程(或细胞呼吸)
D. 注射葡萄糖溶液除了可以满足人体能量需求外,还可以避免因酮体浓度升高而引起内环境pH下降
10. 自然界的生物种群大多处于动态平衡状态。一方面,非生物因素和生物因素都能影响种群的数量变化;另一方面,种群可通过自我调节使数量保持平衡,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 种群数量的相对稳定和有规则波动主要与非密度制约因素有关
B. 气候等非生物因素对种群数量变化的影响往往是综合性的
C. 改变培养温度会影响草履虫的数量,温度属于密度制约因素
D. 密度制约因素对种群数量变化的影响不能通过反馈调节机制实现
11. 如图为某人工生态系统中能量流经第二营养级的示意图,E表示第二营养级的粪便量,D表示第三营养级的同化量,H表示饲料输入量。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 C表示第二营养级用于自身生长、发育和繁殖能量
B. G表示第二营养级呼吸作用散失的能量
C. 能量在第二和第三营养级间的传递效率为(D-H)/B×100%
D. 该生态系统中的能量金字塔可能会出现倒置
12. 为解决某江南水乡河水水质污染问题,研究者将构建的生态浮岛放置在模拟河道中,分析生态浮岛的水质净化效能。生态浮岛上部为土壤层,种植香蒲、美人蕉等植物,底部由对污染物具有很强吸附效果的火山岩构成。基于对生态系统稳定性的认识,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河水受到轻度污染时,通过物理沉降、化学分解和微生物分解水体中污染物,很快消除污染,这体现了生态系统具有恢复力稳定性
B. 在河道中构建生态浮岛可用于河水的生态修复,此项修复措施依据的生态工程原理主要是自生
C. 生态系统的结构处于相对稳定状态时即达到了生态平衡
D. 除构建生态浮岛外,还可以在河道中大规模养殖各种经济鱼类作为修复措施
13. 通过微生物发酵,可以将粮食(如玉米、小麦等)及各种植物纤维加工成燃料乙醇;将燃料乙醇和普通汽油按一定比例混配,就形成了目前在我国多地广泛使用的乙醇汽油。如图所示,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 了高效利用植物纤维,乙醇发酵时可以同时接种纤维素分解菌
B. 能在以纤维素为唯一氮源的培养基中生长的菌落就是纤维素分解菌
C. 酵母菌无氧发酵产生的酒精抑制环境中的杂菌,这属于生物消毒法
D. 乙醇汽油产生和使用都更具环保性,应全力发展乙醇汽油的生产
14. 通过动物细胞工程技术,可以利用患者自身的细胞在体外诱导发育成特定的组织器官,然后再移植回患者体内。图1和图2 表示利用自身细胞进行器官移植的两种方法,其中诱导多能干细胞(iPS 细胞)类似于人类的胚胎干细胞。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两种方法都需要运用动物细胞培养技术,需要将细胞置于含有95%O2和5%CO2的混合气体的CO2培养箱中
B. 利用两种方法所获得的组织器官的遗传物质均与患者的完全相同,因此移植后不会发生免疫排斥反应
C. 可利用农杆菌转化法或显微注射法将Oct3/4 基因、Sx基因、c-Myc 基因和Klf基因导入成纤维细胞
D. 图2中卵母细胞去核实际去除的是纺锤体—染色体复合物,核移植时供体细胞不用去核,可整个注入去核的卵母细胞中
15. 菊花是两性花,LFY 基因是控制植物花分生组织形成的基因。过量表达LFY 导致植物提早开花。为使菊花花期提前,科学家制备了含有拟南芥过量表达的LFY 基因的转基因菊花。重组Ti质粒的部分信息及实验流程如下图所示,其中启动子均为真核细胞启动子。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在含潮霉素的培养基上存活的农杆菌才可用于侵染菊花叶片
B. 过程①②③所使用的培养基中植物激素的浓度和配比可以相同
C. I是一团具有一定组织结构、松散的薄壁细胞团,具有较强的分裂和分化能力
D. 诱导出芽和根的试管苗要先炼苗以适应外界的低湿强光环境才可进行移栽
二、选择题:本题共5小题,每小题3分,共15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有一项或多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全部选对得3分,选对但选不全得1分,有选错得0分。
16. 已知真核细胞中的L酶可感知葡萄糖的含量。在高浓度葡萄糖条件下,L酶可催化tRNA与亮氨酸的结合。在葡萄糖浓度较低时L酶会发生磷酸化,其空间结构改变会导致酶活性大大降低。下图中的①~③分别表示细胞内的代谢,其中亮氨酸可通过②过程转化成乙酰辅酶A.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 L酶可降低亮氨酸与tRNA结合所需的活化能
B. 图中虚线内的反应过程都发生在线粒体基质中
C. 当葡萄糖浓度较低时,①和②的反应速率会降低
D. 当葡萄糖浓度较高时,L酶可提高③的反应速率
17. 油菜素内酯(BR)被誉为第六类激素,对植物茎的伸长和细胞分裂具有强烈促进作用。为探究其中机理,科学家以绿豆上胚轴为材料,测定了DNA和RNA的含量,结果如图甲。科研人员在黑暗条件下把BR合成缺陷突变体拟南芥的幼苗主根分成两组进行实验,用放射性碳标记的生长素(IAA)处理主根,检测BR对生长素运输的影响,实验方法及结果如图乙。以下叙述正确的是( )
A. 据图分析,BR促进茎伸长和细胞分裂原因是能促进DNA复制与转录
B. 油菜素内酯作用效果与其浓度、受体含量及其他激素的相互作用等有关
C. IAA在根部只能从形态学上端向下端运输,BR对其有促进作用
D. 若用BR受体缺失突变体来进行实验,不能得到相同的实验结果
18. 为调查某地发生山体滑坡后第30年生物群落的恢复情况,科研人员对未发生滑坡区域的原始群落和山体滑坡区域的恢复群落进行了植被生物量(某时间单位面积内现存生物的有机物总量)的研究,结果如图所示,S1和S2表示不同区域的生物群落生物量。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调查滑坡区域的物种丰富度就可确定群落特征的变化
B. 山体滑坡后地表植物消失,群落的垂直结构不复存在
C. 山体滑坡区域恢复过程中生态系统自我调节能力逐渐增强
D. 图中S2表示山体滑坡区域生物群落的生物量,该区域的优势种是乔木
19. 研究发现在以聚苯乙烯(缩写PS,(C8H8)n)为唯一食物的环境中,黄粉虫幼虫可存活1个月以上并发育为成虫,其所啮食的聚苯乙烯被完全降解为CO2或同化为虫体脂肪。科研人员从黄粉虫肠道中分离出两种分解PS的细菌(YT1和YP1),将它们在选择性培养基中单独培养一段时间,细菌数量及PS失重率(失重率=(初始重量-终止重量)/初始重量×100%)变化如下图所示。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 肠道中细菌YT1和YP1与黄粉虫构成互利共生关系
B. 选择性培养基中需添加聚苯乙烯和葡萄糖作为碳源
C. 实时调查培养基中细菌数量时可用稀释涂布平板法
D. 该实验的结果显示YP1分解聚乙烯的能力强于YT1
20. 下图是甲、乙家系中同种单基因遗传病的系谱图及部分成员基因检测的结果。检测过程中,用同种限制酶处理相关基因得到大小不同的片段后进行电泳,电泳结果中的条带表示检测出的特定长度的酶切片段,数字表示碱基对的数目。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 单基因遗传病是指受一个基因控制的遗传病
B. 该病的遗传方式是伴X染色体隐性遗传
C. Ⅱ8的致病基因来源于父亲
D. 若Ⅱ4和Ⅱ8婚配,子代患该遗传病的比例为1/4
三、非选择题:本题共5小题,共55分。
21. 照光时,叶肉细胞中的O2与CO2竞争性结合C5。O2和CO2与RuBP羧化酶/加氧酶的亲和力与各自的相对浓度有关,相对浓度高则与酶的亲和力高。O2与C5结合后经一系列的反应,最终释放CO2的过程称为光呼吸,如图所示。科研人员获得了水稻叶绿体中酶X缺陷型的突变植株,给予不同CO2浓度后检测植株的生长情况与部分代谢产物的含量,结果如表所示。回答下列问题:
(1)叶肉细胞中进行光呼吸的结构包括________,产生乙醇酸的具体场所是________。甘油酸转化为C3会消耗ATP产生ADP和Pi,产生的ADP和Pi在叶绿体中被再利用的途径是________。
(2)结合实验结果分析,在光呼吸的过程中酶X的功能是________。在较低的大气CO2浓度(0.03%)条件下,突变植株的长势不如野生植株的,机制可能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研究人员通过转基因技术使水稻叶绿体表达酶Y,酶Y能催化乙醇酸生成CO2,并抑制叶绿体膜上乙醇酸转运蛋白基因的表达。该途径提高了水稻的净光合速率,原因是________。
A. 改变了乙醇酸的利用途径B. 减少了叶绿体中碳的损失
C. 加速了C3生成C5D. 提高了RuBP羧化酶/加氧酶的活性
E. 抑制了光呼吸
22. 秋冬季节易爆发流行性感冒,其病原体是流感病毒。感染后,人体产生鼻塞、流涕、咽喉疼痛、干咳以及其他上呼吸道感染症状,部分患者会出现全身疼痛、发热等症状。流感病毒侵染导致的发热、疼痛、鼻塞等现象与内环境中的前列腺素含量提高有关,其作用机理如下图所示,其中异丁苯丙酸为常见的解热镇痛药物成分,+表示促进,-表示抑制。请回答以下问题:
(1)感染流感病毒后,患者在恢复内环境稳态过程中的调节机制是____。流感病毒侵染导致鼻黏膜肿胀(鼻塞)是由于前列腺素使毛细血管通透性提高,由血浆进入____的蛋白质增多引起。
(2)前列腺素导致痛觉敏感度提高,原因是前列腺素能____(填“降低”或“提高”)神经细胞K+通道活性,使K+外流减少,即神经细胞静息电位绝对值____(填“降低”或“提高”),因此神经细胞产生____电位所需的刺激强度减弱。
(3)体温调定点是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预设的一个温度值,正常生理状态下为37℃。患者体内前列腺素通过提高体温调定点,引起体温上升。
①在前列腺素的作用下,下丘脑通过增加产热,____散热,导致体温升高。若患者持续39.5℃高烧不退,此时产热量____(填“大于”“等于”或“小于”)散热量,患者由于发热满脸通红,原因是____。
②发热后服用异丁苯丙酸如何通过影响体温调定点达到退烧的效果?____。
23. 生态农业是指运用生态学原理,在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的思想指导下,应用现代科学技术建立起来的多层次、多功能的综合农业生产体系。下图为某“生态农业”的模式图,请回答下列问题:
(1)在池塘生态系统中,生产者生长所需的能量来源于___。为持续获得最大的经济效益,鱼的中等强度捕捞量最好控制在___左右。
(2)池塘通常采用多鱼种混合放养模式,这主要利用了各种鱼生态位不同。鱼类生态位的研究包括___等方面。
A. 栖息地B. 出现频次
C. 食物天敌D. 与其他物种的关系
(3)农田生产的关键之一是防治害虫,可以用性引诱剂诱杀农田害虫,其原理是利用信息传递在生态系统中的___作用。
(4)在“沼气发酵池→农田”的过程中发生着___(填“仅物质”“仅能量”或“物质和能量”)的传递。从生态系统功能的角度分析,建立沼气池的意义是___。
(5)该生态农业建设既能改善生态环境,又能提高社会效益,体现了生态工程的___原理。
24. 为筛选出能与SARS病毒的S蛋白特异性结合的受体蛋白,研究人员在S蛋白末端添加TAP标签(能特异性地与人和哺乳动物体内IgG类抗体结合),再利用该标签在病毒敏感细胞(如非洲绿猴肾细胞)中快速纯化出S蛋白及其相互作用的蛋白质,具体过程如下图。其中XhI、SmaI、EcRI、BamHI表示限制酶,PCMV、T7表示启动子,Kzak序列是翻译起始因子结合位点的编码序列,Ampr表示氨苄青霉素抗性基因,ri表示复制原点。回答下列问题:
(1)为成功构建重组质粒pcDNA3.1-S-TAP,在利用PCR扩增S基因时,应在S基因的5'端引入___序列,3'端删除___的编码序列。
(2)将S基因和TAP序列的扩增产物进行___鉴定,结果显示两个片段均得到扩增且与预期值大小相一致。再经测序证实正确后,将这两个片段经限制酶切割并通过___酶连接定向克隆入质粒pcDNA3.1。
(3)重组质粒pcDNA3.1-S-TAP转染细胞前,需进行Ver细胞培养,培养过程中需定期更换培养液的目的是___,培养18~24h进行传代。将传代的细胞与重组质粒pcDNA3.1-S-TAP以适宜比例混合,在转染试剂的作用下转染细胞(实验组),为保证实验的科学性,还需设置对照实验,具体做法为___。将转染24h的细胞置于载玻片,洗涤、固定后滴加正常人血清稀释液和荧光素标记的羊抗人IgG抗体稀释液,荧光显微镜下观察,若___,则说明S-TAP融合蛋白在ver细胞中得以表达。
25. 遗传印记是指同一个基因由于来源于父本与母本的不同而产生表达差异的现象。DNA甲基化是指不改变DNA序列,通过碱基连接甲基基团来抑制基因表达,是遗传印记的重要原因之一。胰岛素样生长因子2(Igf2)基因是最早发现的印记基因,位于小鼠7号常染色体上,存在有功能型的A基因和无功能型的a基因,A基因能促进小鼠生长,而a基因无此功能。Igf2基因在雌鼠形成配子时印记重建为甲基化,在雄鼠形成配子时为去甲基化,过程如图所示。回答下列问题:
(1)甲基化后的DNA片段,其(A+T)/(G+C)的比值___________(填“增大”“减小”或“不变”),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图中雌鼠在形成配子时,A和a基因遵循___________定律,由图示配子形成过程中印记发生的机制,可以断定亲代雌鼠的A基因来自它的___________(填“父方”“母方”或“不确定”),理由是____。
(3)某研究小组要验证雌配子形成过程中A基因印记重建为甲基化。现有小鼠若干:
①纯合的生长正常雌鼠②杂合的生长正常雌鼠③杂合的生长缺陷雌鼠④纯合的生长正常雄鼠⑤纯合的生长缺陷雄鼠,请选择一个杂交组合并预期实验结果。
杂交组合(写序号):___________预期实验结果: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小鼠毛色褐色(B)对黄色(b)为显性,且基因B、b没有遗传印记。将基因型为AaBb的雌雄小鼠杂交,根据子代生长情况和毛色可以推知基因B、b是否在7号染色体上:
若子代生长正常褐色鼠:生长缺陷褐色鼠:生长正常黄色鼠:生长缺陷黄色鼠=___________,则基因B、b不在7号染色体上;反之则在7号染色体上。条件
0.5%CO2
0.03%CO2
0.03%CO2
0.03%CO2
指标
平均株高/cm
平均株高/cm
乙醇酸含量/(μg·g-1叶重)
乙醛酸含量/(μg·g-1叶重)
突变植株
42.45
24.47
825.54
1.26
野生植株
43.26
42.21
154
1.78
沈阳市第120中学2023-2024学年度下学期
高三年级第十次质量监测
生物试题
满分:100分 时间:75分钟
一、选择题:本题共15小题,每小题2分,共3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 下列有关组成生物体化合物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生物体内的糖类绝大多数以单糖的形式存在
B. 在细胞中转运氨基酸的物质不全是蛋白质
C. 人体血液中的胆固醇能有效促进肠道对钙和磷的吸收
D. 叶绿体内膜上分布着必需的光合色素,是光反应的场所
【答案】B
【解析】
【分析】脂质的种类和作用:(1)脂肪:生物体内良好的储能物质,还有保温、缓冲和减压减少摩擦的作用;(2)磷脂:构成细胞膜和细胞器膜的重要成分;(3)固醇:①胆固醇:构成细胞膜的重要成分,参与血液中脂质的运输;②性激素:促进人和动物生殖器官的发育和生殖细胞的形成;③维生素D:促进人和动物肠道对钙和磷的吸收。
【详解】A、细胞中的糖类包括单糖、二糖和多糖,生物体内的糖类绝大多数以多糖的形式存在,A错误;
B、在细胞各类生命活动中转运氨基酸的物质不全是蛋白质,还有tRNA,B正确;
C、维生素D属于脂质,能有效的促进人和动物肠道对钙和磷的吸收,C错误;
D、光合色素分布在叶绿体类囊体薄膜上,D错误。
故选B。
2. 将黑藻叶片放在一定浓度的外界溶液中,第8分钟时显微镜下观察到黑藻细胞形态与初始状态相近。下列推测不合理的是( )
A. 第8分钟时可能观察到黑藻细胞的叶绿体运动
B. 黑藻细胞原生质层的伸缩性与细胞壁的伸缩性相近
C. 外界溶液为低浓度的蔗糖溶液,黑藻细胞吸水膨胀
D. 外界溶液为一定浓度KNO3溶液,黑藻细胞可能发生质壁分离后自动复原
【答案】B
【解析】
【分析】原生质层指的是细胞膜、液泡膜以及它们之间的细胞质。质壁分离的内因是原生质层的伸缩性大于细胞壁的伸缩性,外因是外界溶液浓度大于细胞液的浓度。
【详解】A、黑藻叶片含有叶绿体,且叶绿体呈绿色,第8分钟时显微镜下观察到黑藻细胞形态与初始状态相近,说明细胞是活的,故在显微镜下可以看到叶绿体运动,A正确;
B、原生质层的伸缩性大于细胞壁,因此可以发生质壁分离,B错误;
C、若外界溶液为低浓度的蔗糖溶液,黑藻细胞细胞液浓度大,发生渗透作用吸水膨胀,C正确;
D、外 界溶液为一定浓度的KNO3溶液,若大于黑藻细胞细胞液浓度,则失水发生质壁分离,随着K+、NO3-主 动运输进入细胞,细胞液浓度超过外界溶液浓度时,则会发生吸水而自动复原,D正确。
故选B。
3. 线粒体会释放mtDNA(线粒体DNA)到细胞质中对细胞的衰老和凋亡进行调控。在细胞衰老过程中,mtDNA会激活免疫通路,清除衰老细胞,若激活过度,反而会对组织结构和功能产生伤害,导致包括癌症在内的疾病发生;在细胞凋亡过程中,被激活的C蛋白可以抑制mtDNA诱导的免疫通路的激活。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衰老的细胞被免疫系统清除体现了免疫监视的功能
B. 可推测癌变细胞中编码C蛋白的基因发生了突变
C. mtDNA的释放能影响细胞衰老、癌变、凋亡
D. mtDNA可能导致细胞过度自噬引起细胞坏死
【答案】C
【解析】
【分析】细胞凋亡是由基因决定的细胞编程序死亡的过程。细胞凋亡是生物体正常的生命历程,对生物体是有利的,而且细胞凋亡贯穿于整个生命历程。细胞凋亡是生物体正常发育的基础、能维持组织细胞数目的相对稳定、是机体的一种自我保护机制。在成熟的生物体内,细胞的自然更新、被病原体感染的细胞的清除,是通过细胞凋亡完成的。
【详解】A、免疫自稳是指机体清除衰老或损伤的细胞,进行自身调节,维持内环境稳态的功能,因此衰老的细胞被免疫系统清除体现了免疫自稳的功能,A错误;
B、题干信息:被激活的C蛋白可以抑制mtDNA诱导的免疫通路的激活,可推测癌变细胞中编码C蛋白的基因表达量增加,B错误;
C、由题意“在细胞衰老过程中,mtDNA会激活免疫通路,清除衰老细胞,若激活过度,反而会对组织结构和功能产生伤害,导致包括癌症在内的疾病发生;在细胞凋亡过程中,被激活的C蛋白可以抑制mtDNA诱导的免疫通路的激活”可知,mtDNA的释放能影响细胞衰老、癌变、凋亡,C正确;
D、mtDNA可能导致细胞过度自噬引起细胞凋亡,D错误。
故选C。
4. 200年前,研究人员收集到一个偏远的孤岛上的某鸟类种群(种群A)的喙长数据,结果如图1所示。现今,研究人员再次测量该岛上鸟类种群(种群B)的喙长,结果如图2所示。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 无法判断再过200年鸟类种群的喙长差异
B. 种群A的喙长平均值为30mm
C. 若喙长20mm的鸟无法与喙长40mm的鸟类交配,则两者为不同物种
D. 造成两个种群喙长分布差异的原因是喙长30mm的鸟类灭绝
【答案】D
【解析】
【分析】由图可知,实验的自变量为初始种群规模和环境阻力的大小,因变量为灭绝概率,随着初始种群规模的增大,种群灭绝概率越来越小。
【详解】A、由于无法预测未来200年自然环境的变化,所以无法判断再过200年该孤岛上鸟类种群的喙长变化趋势,A正确;
B、由题图可知,种群A的喙长分布呈正态分布,该种群的喙长平均值为30mm,B正确;
C、若喙长20mm的鸟和喙长40mm的鸟不能正常交配,则两者之间产生了生殖隔离,可判定为两个不同的物种,C正确;
D、种群B中喙长为30mm的鸟数量大大减少,可能是由于受到自然选择的作用,但并没有使其完全灭绝,D错误。
故选D。
5. RNA介导的基因沉默即RNA干扰(RNAi)是表观遗传学的研究热点。RNAi主要是对mRNA进行干扰,起作用的有miRNA和siRNA.miRNA 是由基因组内源DNA 编码产生,其干扰机制如下图左;siRNA主要来源于外来生物,例如寄生在宿主体内的病毒会产生异源双链RNA(dsRNA),dsRNA 经过核酸酶Dicer的加工后成为siRNA,siRNA的干扰机制如下图右。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 催化过程①的酶是RNA 聚合酶,该过程需要的原料是核糖核苷酸
B. 推测Exprtin5 的功能是将前体 miRNA 从细胞核转运到细胞质
C. 过程③会导致翻译过程终止,原因是 RISC 复合体阻断了核糖体与mRNA上起始密码子的结合
D. 过程④siRNA 中的一条单链与目标mRNA 之间发生碱基互补配对,导致mRNA无法翻译
【答案】C
【解析】
【分析】转录是在细胞核内,以DNA一条链为模板,按照碱基互补配对原则,合成RNA的过程。 翻译是在核糖体中以mRNA为模板,按照碱基互补配对原则,以tRNA为转运工具、以细胞质里游离的氨基酸为原料合成蛋白质的过程。
【详解】A、由图可知,①过程是转录形成mRNA的过程,转录需要RNA聚合酶催化,以核糖核苷酸作为原料,A正确;
B、由图可知,前体miRNA在细胞核合成,Exprtin5的功能是将前体miRNA从细胞核转运到细胞质,B正确;
C、过程③会导致RISC复合体与mRNA配对形成双链RNA,阻断核糖体移动,导致翻译终止,C错误;
D、过程④siRNA中的一条单链与目标mRNA之间发生碱基互补配对,最终导致mRNA被水解无法翻译,D正确。
故选C。
6. 果蝇X染色体上有B(棒眼)、W(杏色眼)基因,欲检测某雄果蝇X染色体上是否发生了基因突变(非B、W基因),用B、W基因纯合雌果蝇与之杂交,F1雌雄个体相互交配得到F2。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 若F2中被检测基因所控制的性状在雌雄果蝇中相同,说明发生了隐性突变
B. 若F2中被检测基因所控制的性状只有雄性果蝇表现,说明发生了显性突变
C. 若F2中性别比例为雌蝇:雄蝇=2:1,说明发生了显性致死突变
D. 若F2表现型比例为1:1:1:1,说明待测X染色体上没有隐性致死突变
【答案】D
【解析】
【分析】若假定雄果蝇的X染色体上某基因发生了隐性突变(以A→a为例),则该突变雄果蝇的基因型为XaY,与其他未突变的雌果蝇(XAXA)交配,产生的F1为XAY和XAXa,F1雌雄果蝇相互交配,产生的F2中雌果蝇全为未突变类型,而雄果蝇中一半突变类型,一半未突变类型。
若假定雄果蝇的X染色体上某基因发生了显性突变(以a→A为例),则该突变雄果蝇的基因型为XAY,与其他未突变的雌果蝇(XaXa)交配,产生的F1为XaY和XAXa,F1雌雄果蝇相互交配,产生的F2中而雌、雄果蝇中均为一半是突变类型,一半是未突变类型。
【详解】A、若假定雄果蝇的X染色体上某基因发生了隐性突变(以A→a为例),则该突变雄果蝇的基因型为XaY,与其他未突变的雌果蝇(XAXA)交配,产生的F1为XAY和XAXa,F1雌雄果蝇相互交配,产生的F2中雌果蝇全为未突变类型,而雄果蝇中一半突变类型,一半未突变类型。如果F2代中被检测基因所控制的性状只有雄性果蝇表现,则说明发生了隐性突变,A错误;
B、若假定雄果蝇的X染色体上某基因发生了显性突变(以a→A为例),则该突变雄果蝇的基因型为XAY,与其他未突变的雌果蝇(XaXa)交配,产生的F1为XaY和XAXa,F1雌雄果蝇相互交配,产生的F2中雌、雄果蝇中均为一半是突变类型,一半是未突变类型,如果F2代中被检测基因所控制的性状在雌雄果蝇中相同,且此表型在雌雄果蝇中的比例为50%,则说明发生了显性突变,B错误;
C、若F2中性别比例为雌蝇:雄蝇=2:1,说明一半的雄性死亡,雌性不死亡,发生了隐性致死突变,C错误;
D、若F2表现型比例为1:1:1:1,即雌性、雄性均有两种表现型,说明待测X染色体上没有隐性致死突变,D正确。
故选D。
7. 下图是血液流经肾脏的示意图。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A. 血液中的血浆蛋白和尿素均属于内环境的成分
B. 肾小囊壁细胞生活的内环境中的水可来自自身代谢和血浆
C. 肾小管中的葡萄糖被重吸收的方式为协助扩散
D. 急性肾小球肾炎可使血浆渗透压降低,导致组织水肿
【答案】C
【解析】
【分析】内环境中不存在的物质:①细胞内的物质②细胞膜上的物质③与外界相同的管腔中的物质④人体不能消化吸收的物质。
内环境的作用:①细胞直接生活的环境②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详解】A、血浆中的血浆蛋白、尿素属于内环境的成分,A正确;
B、肾小囊壁细胞属于组织细胞,其生活的内环境是组织液,而组织液中的水可来自组织细胞自身代谢和血浆,B正确;
C、肾小管中的葡萄糖被重吸收的方式主要为主动运输,C错误;
D、急性肾小球肾炎可导致血浆蛋白通过肾小球的过滤作用进入肾小管,从而使血浆渗透压下降,进而导致组织水肿,D正确。
故选C。
8. 补体是一种血清蛋白,它在识别和结合抗原—抗体复合物后被激活而具有酶活性,并能使带有抗原—抗体复合物的细胞裂解或被其他细胞吞噬。流感病毒侵入细胞后使细胞表面出现新的抗原,该抗原与相应抗体特异性结合后,在补体参与下使宿主细胞因细胞膜裂解而死亡。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 带有补体—抗原—抗体结合物的细胞被吞噬的过程属于细胞免疫
B. 补体被激活后既能传递信号,又能降低某些反应的活化能
C. 流感病毒侵入细胞后可以引起B细胞增殖分化形成浆细胞
D. 补体需在细胞内经囊泡运输及高尔基体加工后才能进入血浆
【答案】A
【解析】
【分析】补体是一种血清蛋白,它在识别和结合抗原—抗体复合物后被激活而具有酶活性,并能使带有抗原—抗体复合物的细胞裂解或被其他细胞吞噬。
【详解】A、带有补体—抗原—抗体结合物的细胞被吞噬的过程属于机体的第二道防线,属于非特异性免疫,A错误;
B、补体既能识别抗原—抗体复合物传递信号,又具有酶活性(能降低某些反应的活化能),B正确;
C、流感病毒的抗原刺激人体免疫系统,使B细胞增殖分化为浆细胞,其能产生特异性抗体,与病毒结合,C正确;
D、补体是一种血清蛋白,属于分泌蛋白,需在细胞内经囊泡运输及高尔基体加工后才能进入血浆,D正确。
故选A。
9. 在饥饿条件下,人体血浆中葡萄糖和酮体浓度变化趋势如图所示。由图可知饥饿条件下酮体浓度会升高以弥补血糖过少而导致的供能不足。酮体是脂肪酸分解代谢的中间产物,其酸性较强。人在长期不能进食时,需要注射葡萄糖溶液。以下相关分析错误的是( )
A. 酮体的产生与胰岛素浓度升高产生的促进作用有关
B. 在饥饿条件下为维持血糖的稳定,需通过增加胰高血糖素的分泌来促进肝糖原的分解和非糖物质的转化
C. 机体血糖消耗的主要途径是氧化分解过程(或细胞呼吸)
D. 注射葡萄糖溶液除了可以满足人体能量需求外,还可以避免因酮体浓度升高而引起内环境pH下降
【答案】A
【解析】
【分析】分析题图可知,在饥饿状态下,血浆中葡萄糖浓度逐渐降低,酮体浓度逐渐升高,又知酮体酸性较高,因此酮体增加,会降低血浆的pH,所以在某些情况下,人体不能进食注射葡萄糖的目的一是满足人体生命活动对能量的需求,二是降低血浆中酮体的浓度,维持血浆pH的相对稳定。
【详解】A、饥饿条件下人胰岛素浓度应下降,故酮体浓度升高应与胰岛素浓度升高无关,A错误;
B、血糖下降时机体主要通过增加胰高血糖素的分泌来维持血糖的稳定,此时血糖的来源是肝糖原的分解和非糖物质的转化,B正确;
C、机体降低血糖有氧化分解、合成糖原、转化为非糖物质三条途径,而大量消耗的主要途径是细胞呼吸,C正确;
D、人在某些情况下不能进食时,注射葡萄糖溶液可以满足能量需求,还可以减少脂肪的分解,避免脂肪分解产物酮体浓度升高而引起内环境pH下降,D正确。
故选A。
10. 自然界的生物种群大多处于动态平衡状态。一方面,非生物因素和生物因素都能影响种群的数量变化;另一方面,种群可通过自我调节使数量保持平衡,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 种群数量的相对稳定和有规则波动主要与非密度制约因素有关
B. 气候等非生物因素对种群数量变化的影响往往是综合性的
C. 改变培养温度会影响草履虫的数量,温度属于密度制约因素
D. 密度制约因素对种群数量变化的影响不能通过反馈调节机制实现
【答案】B
【解析】
【分析】一般来说,食物和天敌等生物因素对种群数量的作用强度与该种群的密度是相关的,这些因素称为密度制约因素。而气温和干旱等气候因素以及地震、火灾等自然灾害,对种群的作用强度与该种群的密度无关,被称为非密度制约因素。
【详解】A、密度制约因素的影响程度与种群密度有密切关系,如食物和天敌等,生物种群数量的相对稳定和有规则的波动与密度制约因素的作用有关,A错误;
B、非生物因素如阳光、温度、水等,其影响主要是综合性的,B正确;
C、一般来说,食物和天敌等生物因素对种群数量的作用强度与该种群的密度是相关的,这些因素称为密度制约因素。而气温和干旱等气候因素以及地震、火灾等自然灾害,对种群的作用强度与该种群的密度无关,被称为非密度制约因素,C错误;
D、种群内部以及不同种群之间具有调节机制,密度制约因素对种群数量变化的影响是通过负反馈调节而实现的,D错误。
故选B。
11. 如图为某人工生态系统中能量流经第二营养级的示意图,E表示第二营养级的粪便量,D表示第三营养级的同化量,H表示饲料输入量。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 C表示第二营养级用于自身生长、发育和繁殖的能量
B. G表示第二营养级呼吸作用散失的能量
C. 能量在第二和第三营养级间的传递效率为(D-H)/B×100%
D. 该生态系统中的能量金字塔可能会出现倒置
【答案】B
【解析】
【分析】分析题图:A 表示第二营养级的摄入量,B 表示第二营养级的同化量,F 表示第二营养级呼吸作用散失的能量,C 表示第二营养级用于自身生长、发育和繁殖的能量,G 表示流向分解者的能量(包括第二营养级遗体残骸+第三营养级的粪便量)。
【详解】AB、A 表示第二营养级的摄入量,B 表示第二营养级的同化量,F 表示第二营养级呼吸作用散失的能量,C 表示第二营养级用于自身生长、发育和繁殖的能量,G 表示流向分解者的能量(包括第二营养级遗体残骸+第三营养级的粪便量),A 正确,B 错误;
C、第二营养级的同化量为 B,第三营养级从第二营养级获取的同化量为 D-H,能量在第二和第三营养级间的传递效率为(D-H)/B×100%,C 正确;
D、人工生态系统因能量可人为补充,可能会使能量金字塔呈现倒置状况,D 正确。
故选B。
12. 为解决某江南水乡河水水质污染问题,研究者将构建的生态浮岛放置在模拟河道中,分析生态浮岛的水质净化效能。生态浮岛上部为土壤层,种植香蒲、美人蕉等植物,底部由对污染物具有很强吸附效果的火山岩构成。基于对生态系统稳定性的认识,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河水受到轻度污染时,通过物理沉降、化学分解和微生物分解水体中污染物,很快消除污染,这体现了生态系统具有恢复力稳定性
B. 在河道中构建生态浮岛可用于河水的生态修复,此项修复措施依据的生态工程原理主要是自生
C. 生态系统的结构处于相对稳定状态时即达到了生态平衡
D. 除构建生态浮岛外,还可以在河道中大规模养殖各种经济鱼类作为修复措施
【答案】B
【解析】
【分析】生态系统所具有的保持或恢复自身结构和功能相对稳定的能力,称为生态系统的稳定性,生态系统的稳定性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是生态系 统抵抗外界干扰并使自身的结构与功能保持原状(不受损 害)的能力,叫作抵抗力稳定性;另 一方面是生态系统在受到外界干扰因素的破坏后恢复到原 状的能力,叫作恢复力稳定性。生态系统之所以能维持相对稳定,是因为生态系统具有自我调节能力,负反馈调节是生态系统自我调节能力的基础。
【详解】A、水受到轻度污染时,通过物理沉降、化学分解和微生物分解水体中污染物,很快消除污染,这体现了生态系统具有抵抗力稳定性,A错误;
B、生态浮岛上部为土壤层,种植香蒲、美人蕉等植物,底部由对污染物具有很强吸附效果的火山岩构成,有效选择生物组分并合理布设,主要体现了生态工程的自生原理,B正确;
C、生态平衡指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处于相对稳定的一种状态,C错误;
D、在河道中大规模养殖各种经济鱼类,鱼类的遗体、粪便等会加剧水体污染,不利于该地的生态修复,D错误。
故选B。
13. 通过微生物发酵,可以将粮食(如玉米、小麦等)及各种植物纤维加工成燃料乙醇;将燃料乙醇和普通汽油按一定比例混配,就形成了目前在我国多地广泛使用的乙醇汽油。如图所示,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 为了高效利用植物纤维,乙醇发酵时可以同时接种纤维素分解菌
B. 能在以纤维素为唯一氮源的培养基中生长的菌落就是纤维素分解菌
C. 酵母菌无氧发酵产生的酒精抑制环境中的杂菌,这属于生物消毒法
D. 乙醇汽油产生和使用都更具环保性,应全力发展乙醇汽油的生产
【答案】C
【解析】
【分析】1、全球性生态环境问题是指超越主权国国界和管辖范围的全球性的环境污染和生态平衡破坏问题。如全球气候变化、温室效应、酸雨、土地荒漠化、海洋污染、野生物种减少等大范围的全球性环境危机,严重地威胁到全人类的生存和发展。
2、保护生态环境,应该大力植物造林,开发新能源,减少有害有毒气体的排放。
【详解】A、发酵工程发酵通常接种的是单一菌种,酵母菌与纤维素分解菌生活条件不同,因此乙醇发酵时不可以同时接种纤维素分解菌,A错误;
B、以纤维素为唯一碳源的培养基中生长的菌落也可能是能利用纤维素分解菌代谢产物获得碳源的菌落或者自养型微生物菌落,B错误;
C、生物消毒法是指利用生物或其代谢物除去环境中的部分微生物的方法,酒精为酵母菌的代谢产物,因此酵母菌无氧发酵产生的酒精抑制环境中的杂菌,这属于生物消毒法,C正确;
D、乙醇汽油产生和使用需要消耗大量粮食,可能会增加粮食短缺的风险,需要合理规划,D错误。
故选C。
14. 通过动物细胞工程技术,可以利用患者自身的细胞在体外诱导发育成特定的组织器官,然后再移植回患者体内。图1和图2 表示利用自身细胞进行器官移植的两种方法,其中诱导多能干细胞(iPS 细胞)类似于人类的胚胎干细胞。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两种方法都需要运用动物细胞培养技术,需要将细胞置于含有95%O2和5%CO2的混合气体的CO2培养箱中
B. 利用两种方法所获得的组织器官的遗传物质均与患者的完全相同,因此移植后不会发生免疫排斥反应
C. 可利用农杆菌转化法或显微注射法将Oct3/4 基因、Sx基因、c-Myc 基因和Klf基因导入成纤维细胞
D. 图2中卵母细胞去核实际去除的是纺锤体—染色体复合物,核移植时供体细胞不用去核,可整个注入去核的卵母细胞中
【答案】D
【解析】
【分析】1、细胞工程是应用细胞生物学和分子生物学的理论和方法,按照人们的设计蓝图,进行在细胞水平上的遗传操作及进行大规模的细胞和组织培养;
2、基因工程又称基因拼接技术和DNA重组技术,是以分子遗传学为理论基础,以分子生物学和微生物学的现代方法为手段,将不同来源的基因按预先设计的蓝图,在体外构建杂种DNA分子,然后导入活细胞,以改变生物原有的遗传特性、获得新品种、生产新产品;
3、胚胎工程是指对动物早期胚胎或配子所进行的多种显微操作和处理技术。包括体外受精、胚胎移植、胚胎分割移植、胚胎干细胞培养等技术。
【详解】A、两种方法都需要运用动物细胞培养技术,需要将细胞置于含有 95%空气和5%CO2的混合气体的CO2培养箱中,A错误;
B、图1所示方法导入了 Oct3/4 基因、Sx基因、c-Myc 基因和Klf 基因,图2中提供质遗传物质的卵母细胞的来源未知,因此两种方法所获得的组织器官的遗传物质均可能和患者的不完全相同,B错误;
C、将目的基因导入动物细胞常用的方法是显微注射法,农杆菌转化法是将目的基因导入植物细胞常用的方法,C错误;
D、核移植的过程中,卵母细胞去核实际去除的是纺锤体—染色体复合物,核移植时供体细胞不用去核,可将整个供体细胞注入去核的卵母细胞中,D正确。
故选D。
15. 菊花是两性花,LFY 基因是控制植物花分生组织形成的基因。过量表达LFY 导致植物提早开花。为使菊花花期提前,科学家制备了含有拟南芥过量表达的LFY 基因的转基因菊花。重组Ti质粒的部分信息及实验流程如下图所示,其中启动子均为真核细胞启动子。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在含潮霉素的培养基上存活的农杆菌才可用于侵染菊花叶片
B. 过程①②③所使用的培养基中植物激素的浓度和配比可以相同
C. I是一团具有一定组织结构、松散的薄壁细胞团,具有较强的分裂和分化能力
D. 诱导出芽和根的试管苗要先炼苗以适应外界的低湿强光环境才可进行移栽
【答案】D
【解析】
【分析】1、基因工程的基本工具:分子手术刀”是指限制性核酸内切酶(限制酶)、“分子缝合针”是指DNA连接酶、“分子运输车”是指载体;
2、基因工程的基本操作程序有四步:①目的基因的获取,②基因表达载体的构建,③将目的基因导入受体细胞,④目的基因的检测与鉴定;
3、标记基因的作用:是为了鉴定受体细胞中是否含有目的基因,从而将含有目的基因的细胞筛选出来。常用的标记基因是抗生素抗性基因;
4、目的基因的检测和表达:
(1)首先要检测转基因生物的染色体DNA上是否插入了目的基因,方法是采用DNA分子杂交技术;
(2)其次还要检测目的基因是否转录出了mRNA,方法是用标记的目的基因作探针与mRNA杂交;
(3)最后检测目的基因是否翻译成蛋白质,方法是从转基因生物中提取蛋白质,用相应的抗体进行抗原-抗体杂交;
(4)有时还需进行个体生物学水平的鉴定。如转基因抗虫植物是否出现抗虫性状。
【详解】A、重组质粒中含有潮霉素抗性基因,能表达出潮霉素抗性物质,在含潮霉素的培养基上存活的农杆菌不一定是导入LFY基因的农杆菌,还有可能是只导入质粒的农杆菌,因此只有在含潮霉素的培养基上存活并导入LFY基因的农杆菌才可用于侵染菊花叶片,A错误;
B、植物组织培养的培养基中的生长素和细胞分裂素的含量和比例会影响愈伤组织的生长和分化,在脱分化形成愈伤组织的过程中要求生长素和细胞分裂素的比例相当,而在再分化过程中生长素和细胞分裂素比例高有利于根的分化,比例低有利于芽的分化,B错误;
C、愈伤组织是一团排列疏松而无规则、高度液泡化的、呈无定形状态的、具有分生能力的薄壁细胞,不具有特定的结构和功能,C错误;
D、诱导出芽和根的试管苗要先炼苗有助于试管苗逐渐适应室外环境,并减少在移栽后因气候和土壤变化而造成的伤害,适应外界的低湿强光环境才可进行移栽,D正确。
故选D。
二、选择题:本题共5小题,每小题3分,共15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有一项或多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全部选对得3分,选对但选不全得1分,有选错得0分。
16. 已知真核细胞中的L酶可感知葡萄糖的含量。在高浓度葡萄糖条件下,L酶可催化tRNA与亮氨酸的结合。在葡萄糖浓度较低时L酶会发生磷酸化,其空间结构改变会导致酶活性大大降低。下图中的①~③分别表示细胞内的代谢,其中亮氨酸可通过②过程转化成乙酰辅酶A.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 L酶可降低亮氨酸与tRNA结合所需的活化能
B. 图中虚线内的反应过程都发生在线粒体基质中
C. 当葡萄糖浓度较低时,①和②的反应速率会降低
D. 当葡萄糖浓度较高时,L酶可提高③的反应速率
【答案】ABD
【解析】
【分析】有氧呼吸全过程:第一阶段:在细胞质基质中,一分子葡萄糖形成两分子丙酮酸、少量的[H]和少量能量,这一阶段不需要氧的参与。第二阶段:丙酮酸进入线粒体的基质中,分解为二氧化碳、大量的[H]和少量能量。第三阶段:在线粒体的内膜上,[H]和氧气结合,形成水和大量能量,这一阶段需要氧的参与。
【详解】A、酶的作用机理是可降低反应所需的活化能,A正确;
B、图中虚线内反应为有氧呼吸第二阶段反应,其反应场所位于线粒体的基质,B正确;
C、当葡萄糖浓度较低时,①所代表的呼吸作用第一阶段反应速率会下降。如题干信息所示,在葡萄糖浓度较低时,L酶会发生磷酸化,导致③的反应速率下降,同时较多的亮氨酸会导致②的反应速率加快,C错误;
D、当葡萄糖浓度较高时,L酶可促进tRNA与亮氨酸的结合,其产物作为原料可促进③翻译过程的进行,D正确。
故选ABD。
17. 油菜素内酯(BR)被誉为第六类激素,对植物茎的伸长和细胞分裂具有强烈促进作用。为探究其中机理,科学家以绿豆上胚轴为材料,测定了DNA和RNA的含量,结果如图甲。科研人员在黑暗条件下把BR合成缺陷突变体拟南芥的幼苗主根分成两组进行实验,用放射性碳标记的生长素(IAA)处理主根,检测BR对生长素运输的影响,实验方法及结果如图乙。以下叙述正确的是( )
A. 据图分析,BR促进茎伸长和细胞分裂原因是能促进DNA复制与转录
B. 油菜素内酯作用效果与其浓度、受体含量及其他激素的相互作用等有关
C. IAA在根部只能从形态学上端向下端运输,BR对其有促进作用
D. 若用BR受体缺失突变体来进行实验,不能得到相同的实验结果
【答案】ABD
【解析】
【分析】图甲:经BR处理,DNA和RNA含量显著提高,可推测BR能够促进绿豆上胚轴的生长,其机理是促进了DNA的复制和转录;
图乙:据图可知:标记的生长素在根部的运输方向是双向的,BR可以促进生长素的运输,且对极性运输(图中是从根尖向上的运输)的作用更显著。
【详解】A、经BR处理后,图1中的DNA和RNA含量显著提高,可推测BR能够促进绿豆上胚轴的生长,其机理是促进了DNA的复制和转录,进而促进细胞分裂和茎的伸长,A正确;
B、油菜素内酯作用影响了生长素的分布,激素的作用需要与受体结合,所以油菜素内酯作用效果与其浓度、受体含量及其他激素的相互作用有关,B正确;
C、IAA在根部分布不均匀,说明IAA在根部可横向运输,BR对其有促进作用,C错误;
D、BR受体缺失突变体不能感受BR信号,所以若用BR受体缺失突变体来进行实验,不能得到相同的实验结果,D正确。
故选ABD。
18. 为调查某地发生山体滑坡后第30年生物群落的恢复情况,科研人员对未发生滑坡区域的原始群落和山体滑坡区域的恢复群落进行了植被生物量(某时间单位面积内现存生物的有机物总量)的研究,结果如图所示,S1和S2表示不同区域的生物群落生物量。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调查滑坡区域的物种丰富度就可确定群落特征的变化
B. 山体滑坡后地表植物消失,群落的垂直结构不复存在
C. 山体滑坡区域恢复过程中生态系统自我调节能力逐渐增强
D. 图中S2表示山体滑坡区域生物群落的生物量,该区域的优势种是乔木
【答案】C
【解析】
【分析】1、题图分析:由图可知,S1表示原始群落植被的生物量,S2表示山体滑坡区域植被的生物量,图中每种类群的生物量S1均大于S2;
2、初生演替是指在一个从来没有被植物覆盖的地面,或者是原来存在过植被、但被彻底消灭了的地方发生的演替,如在沙丘、火山岩、冰川泥上进行的演替。次生演替是指在原有植被虽已不存在,但原有土壤条件基本保留,甚至还保留了植物的种子或其他繁殖体(如能发芽的地下茎)的地方发生的演替,如在火灾过后的草原、过量砍伐的森林、弃耕的农田上进行的演替。
【详解】A、群落的物种组成是区别不同群落的重要特征,调查滑坡区域的物种丰富度不能确定群落特征的变化,A错误;
B、群落的空间结构包括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山体滑坡后地表植物消失,群落的垂直结构仍然存在,B错误;
C、随着山体滑坡区域演替的进行,生物类型越来越丰富,物种丰富度逐渐增加,营养结构逐渐变得复杂,生态系统自我调节能力逐渐增强,C正确;
D、由图可知,S1表示原始群落植被的生物量,S2表示山体滑坡区域植被的生物量,图中每种类群的生物量S1均大于S2,若干年后,山体滑坡区域的群落不一定恢复到之前的森林阶段,该区域的优势种也不一定是乔木,D错误。
故选C。
19. 研究发现在以聚苯乙烯(缩写PS,(C8H8)n)为唯一食物的环境中,黄粉虫幼虫可存活1个月以上并发育为成虫,其所啮食的聚苯乙烯被完全降解为CO2或同化为虫体脂肪。科研人员从黄粉虫肠道中分离出两种分解PS的细菌(YT1和YP1),将它们在选择性培养基中单独培养一段时间,细菌数量及PS失重率(失重率=(初始重量-终止重量)/初始重量×100%)变化如下图所示。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 肠道中细菌YT1和YP1与黄粉虫构成互利共生关系
B. 选择性培养基中需添加聚苯乙烯和葡萄糖作为碳源
C. 实时调查培养基中细菌数量时可用稀释涂布平板法
D. 该实验的结果显示YP1分解聚乙烯的能力强于YT1
【答案】AD
【解析】
【分析】据图分析可知,两种细菌在选择性培养基中单独培养,细胞数目都是先缓慢增加,后快速增加;PS失重率YP1、YT1明显高于对照组,且YP1的失重率大于YT1,说明YP1的生长速度大于YT1。
【详解】A、黄粉虫肠道中降解PS的细菌能将聚苯乙烯分解,并最终同化为黄粉虫的体内脂肪。黄粉虫的肠道为这些细菌提供了生存和繁殖的环境条件,故两者为互利共生关系,A正确;
B、为分离出高效分解PS的细菌,需要在PS为唯一碳源的选择性培养基中进行培养。该培养基不能添加葡萄糖,B错误;
C、稀释涂布平板法需要接种菌液后培养一段时间,统计出的数据滞后。若需实时调查培养液中的微生物数量,可在显微镜下用细胞计数板快速实时统计,C错误;
D、20天后PS失重率变化曲线可知YP1明显高于YT1,且同时间点时YP1细菌数量少于YT1,由此推测YP1细菌分解PS的能力更强,D正确。
故选AD。
20. 下图是甲、乙家系中同种单基因遗传病的系谱图及部分成员基因检测的结果。检测过程中,用同种限制酶处理相关基因得到大小不同的片段后进行电泳,电泳结果中的条带表示检测出的特定长度的酶切片段,数字表示碱基对的数目。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 单基因遗传病是指受一个基因控制的遗传病
B. 该病的遗传方式是伴X染色体隐性遗传
C. Ⅱ8的致病基因来源于父亲
D. 若Ⅱ4和Ⅱ8婚配,子代患该遗传病的比例为1/4
【答案】AD
【解析】
【分析】分析图甲可知,Ⅰ1和Ⅰ2正常,Ⅱ4患病,则该病为隐性遗传病。
【详解】A、单基因遗传病是指受一对等位基因控制的遗传病,A错误;
B、依据图甲可知,Ⅰ1和Ⅰ2正常,Ⅱ4患病,则该病为隐性遗传病,依据图乙知,Ⅰ5只含隐性致病基因(假设相关基因为a),Ⅱ7不含有致病基因,若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7号一定含有a基因,故该病是伴X隐性遗传病,B正确;
C、该病为伴X染色体隐性遗传病,依据电泳条带可知,若控制该遗传病的基因为A、a,Ⅰ5只含隐性致病基因,其基因型为为XaY,根据电泳结果可知,Ⅱ8的基因型为XAXa,Ⅱ6的基因为XAXa,所以可推知,Ⅱ8的致病基因来源于父亲,C正确;
D、若控制该遗传病的基因为A、a,则Ⅱ4的基因型为XaY,Ⅱ8的基因型为XAXa,若Ⅱ4和Ⅱ8婚配,子代患该遗传病的基因型为XaXa、XaY,其患病概率为1/2,D错误。
故选AD
三、非选择题:本题共5小题,共55分。
21. 照光时,叶肉细胞中的O2与CO2竞争性结合C5。O2和CO2与RuBP羧化酶/加氧酶的亲和力与各自的相对浓度有关,相对浓度高则与酶的亲和力高。O2与C5结合后经一系列的反应,最终释放CO2的过程称为光呼吸,如图所示。科研人员获得了水稻叶绿体中酶X缺陷型的突变植株,给予不同CO2浓度后检测植株的生长情况与部分代谢产物的含量,结果如表所示。回答下列问题:
(1)叶肉细胞中进行光呼吸的结构包括________,产生乙醇酸的具体场所是________。甘油酸转化为C3会消耗ATP产生ADP和Pi,产生的ADP和Pi在叶绿体中被再利用的途径是________。
(2)结合实验结果分析,在光呼吸的过程中酶X的功能是________。在较低的大气CO2浓度(0.03%)条件下,突变植株的长势不如野生植株的,机制可能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研究人员通过转基因技术使水稻叶绿体表达酶Y,酶Y能催化乙醇酸生成CO2,并抑制叶绿体膜上乙醇酸转运蛋白基因的表达。该途径提高了水稻的净光合速率,原因是________。
A. 改变了乙醇酸的利用途径B. 减少了叶绿体中碳的损失
C. 加速了C3生成C5D. 提高了RuBP羧化酶/加氧酶的活性
E. 抑制了光呼吸
【答案】(1) ①. 叶绿体、线粒体 ②. 叶绿体基质 ③. 进行光反应重新生成ATP
(2) ①. 催化乙醇酸生成乙醛酸 ②. 因酶X缺陷,乙醇酸无法正常转变为C3,糖类生成受阻;而自然状态下CO2含量较低,固定的效率较低,积累有机物较少 (3)ABCE
【解析】
【分析】由图可知:光呼吸需要叶绿体和线粒体共同参与。光呼吸时,叶绿体内生成乙醇酸,细胞质基质转化成乙醛酸,经过线粒体生成甘氨酸,最后在叶绿体内消耗ATP生成C3。
小问1详解】
由图分析可知,光呼吸完整过程依次经过叶绿体、细胞质基质和线粒体,产生乙醇酸的具体场所是叶绿体基质,甘油酸转化为C3会消耗ATP产生ADP和Pi,产生的ADP和Pi在叶绿体类囊体薄膜上进行光反应重新生成ATP。
【小问2详解】
酶X缺陷型的水稻突变株在0.03%CO2的条件下,乙醇酸含量明显增加。再根据图中所示,乙醇酸可转化为乙醛酸,故推知酶A具有催化乙醇酸生成乙醛酸的功能。在较低的大气CO2浓度(0.03%)条件下,突变植株的长势不如野生植株的,机制可能是因酶X缺陷,乙醇酸无法正常转变为C3,糖类生成受阻;而自然状态下CO2含量较低,固定的效率较低,积累有机物较少。
【小问3详解】
酶Y能催化乙醇酸生成CO2,并抑制叶绿体膜上乙醇酸转运蛋白基因的表达,这样一来就改变了乙醇酸的利用途径,减少了叶绿体中碳的损失,一定程度抑制了光呼吸,有利于加速C3生成C5,故该途径提高了水稻的净光合速率,ABCE符合题意。
22. 秋冬季节易爆发流行性感冒,其病原体是流感病毒。感染后,人体产生鼻塞、流涕、咽喉疼痛、干咳以及其他上呼吸道感染症状,部分患者会出现全身疼痛、发热等症状。流感病毒侵染导致的发热、疼痛、鼻塞等现象与内环境中的前列腺素含量提高有关,其作用机理如下图所示,其中异丁苯丙酸为常见的解热镇痛药物成分,+表示促进,-表示抑制。请回答以下问题:
(1)感染流感病毒后,患者在恢复内环境稳态过程中的调节机制是____。流感病毒侵染导致鼻黏膜肿胀(鼻塞)是由于前列腺素使毛细血管通透性提高,由血浆进入____的蛋白质增多引起。
(2)前列腺素导致痛觉敏感度提高,原因是前列腺素能____(填“降低”或“提高”)神经细胞K+通道活性,使K+外流减少,即神经细胞静息电位绝对值____(填“降低”或“提高”),因此神经细胞产生____电位所需的刺激强度减弱。
(3)体温调定点是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预设的一个温度值,正常生理状态下为37℃。患者体内前列腺素通过提高体温调定点,引起体温上升。
①在前列腺素的作用下,下丘脑通过增加产热,____散热,导致体温升高。若患者持续39.5℃高烧不退,此时产热量____(填“大于”“等于”或“小于”)散热量,患者由于发热满脸通红,原因是____。
②发热后服用异丁苯丙酸如何通过影响体温调定点达到退烧效果?____。
【答案】(1) ①. 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 ②. 组织液
(2) ①. 降低 ②. 降低 ③. 动作
(3) ①. 减少 ②. 等于 ③. 皮肤毛细血管舒张,使人体散热量增加 ④. 异丁苯丙酸抑制环氧合酶的活性,使人体内的前列腺素含量下降,下丘脑中的体温调定点恢复正常
【解析】
【分析】人体体温调节:(1)体温调节中枢:下丘脑;(2)机理:产热和散热保持动态平衡;(3)寒冷环境下:①增加产热的途径:骨骼肌战栗、立毛肌收缩、甲状腺激素和肾上腺素分泌增加;②减少散热的途径:毛细血管收缩、汗腺分泌减少。(4)炎热环境下:主要通过增加散热来维持体温相对稳定,增加散热的途径主要有汗液分泌增加、皮肤血管舒张。
流感病毒通过增加环氧合酶的量进而提高前列腺素的含量增加产热导致体温升高、痛觉敏感度提高和鼻黏膜中的毛细血管通透性提高;异丁苯丙酸可以抑制环氧合酶的含量从而减少流感病毒引发的含量升高。
【详解】(1)目前普遍认为,内环境稳态的调节机制是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前列腺素使毛细血管通透性提高,由血浆进入组织液的蛋白质增多,组织液渗透压升高,组织液增多,从而导致鼻黏膜肿胀(鼻塞)。
(2)静息电位由K+外流形成。前列腺素导致痛觉敏感度提高的原因是神经细胞静息电位绝对值降低,可推测前列腺素可以降低神经细胞K+通道活性,使K+外流减少,导致更容易兴奋,因此神经细胞产生动作电位所需的刺激强度减弱。
(3)①当产热量大于散热量时,体温会升高,在前列腺素的作用下,下丘脑通过增加产热,减少散热,导致体温升高。持续高烧,体温不变,机体产热量等于散热量。散热时神经调节的具体形式有毛细血管舒张,而发烧病人汗腺不能正常分泌汗液,所以满脸通红。
②异丁苯丙酸能达到退烧的效果,其原因是异丁苯丙酸能抑制环氧合酶的活性,使人体内的前列腺素含量下降,下丘脑中的体温调定点恢复正常。
23. 生态农业是指运用生态学原理,在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的思想指导下,应用现代科学技术建立起来的多层次、多功能的综合农业生产体系。下图为某“生态农业”的模式图,请回答下列问题:
(1)在池塘生态系统中,生产者生长所需的能量来源于___。为持续获得最大的经济效益,鱼的中等强度捕捞量最好控制在___左右。
(2)池塘通常采用多鱼种混合放养模式,这主要利用了各种鱼的生态位不同。鱼类生态位的研究包括___等方面。
A. 栖息地B. 出现频次
C. 食物天敌D. 与其他物种的关系
(3)农田生产的关键之一是防治害虫,可以用性引诱剂诱杀农田害虫,其原理是利用信息传递在生态系统中的___作用。
(4)在“沼气发酵池→农田”的过程中发生着___(填“仅物质”“仅能量”或“物质和能量”)的传递。从生态系统功能的角度分析,建立沼气池的意义是___。
(5)该生态农业建设既能改善生态环境,又能提高社会效益,体现了生态工程的___原理。
【答案】(1) ①. 太阳能 ②. K/2 (2)ACD
(3)调节种群的繁衍 (4) ①. 仅物质 ②. 物质和能量的多级利用,减少了环境污染,提高了能量利用效率
(5)整体
【解析】
【分析】生态农业:是按照生态学原理和经济学原理,运用现代科学技术成果和现代管理手段,以及传统农业的有效经验建立起来的,能获得较高的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现代化农业;生态农业能实现物质和能量的多级利用。
【小问1详解】
生产者能进行光合作用,在池塘生态系统中,生产者生长所需的能量来源于太阳能。由于种群密度为K/2时,种群增长速率最快,种群数量能在短时间内快速恢复,因此为获得最大的经济效益,鱼的种群数量最好控制在K/2左右。
【小问2详解】
生态位是指一个物种在群落中的地位或作用,包括所处的空间位置、占用资源情况以及与其他物种的关系等,研究某种动物的生态位,通常要研究它的栖息地、食物、天敌以及与其他物种的关系等。研究某种植物的生态位,通常要研究它在研究区域内的出现频率、种群密度、植株高度等特征,以及它与其他物种的关系等。因此鱼类生态位的研究包括栖息地、食物天敌以及与其他物种的关系等。
故选ACD。
【小问3详解】
农田生产的关键之一是防治害虫,可以用性引诱剂(化学信息)诱杀农田害虫,其原理是利用信息传递在生态系统中的调节种群的繁衍作用。
【小问4详解】
由于能量不能循环利用,因此在“沼气发酵池→农田”的过程中仅发生着仅物质的传递。从生态系统功能的角度分析,建立沼气池的意义是实现了物质和能量的多级利用,减少了环境污染,提高了能量利用效率。
【小问5详解】
该生态农业建设涉及到自然、社会、经济三方面,体现了生态工程的整体原理。
24. 为筛选出能与SARS病毒的S蛋白特异性结合的受体蛋白,研究人员在S蛋白末端添加TAP标签(能特异性地与人和哺乳动物体内IgG类抗体结合),再利用该标签在病毒敏感细胞(如非洲绿猴肾细胞)中快速纯化出S蛋白及其相互作用的蛋白质,具体过程如下图。其中XhI、SmaI、EcRI、BamHI表示限制酶,PCMV、T7表示启动子,Kzak序列是翻译起始因子结合位点的编码序列,Ampr表示氨苄青霉素抗性基因,ri表示复制原点。回答下列问题:
(1)为成功构建重组质粒pcDNA3.1-S-TAP,在利用PCR扩增S基因时,应在S基因的5'端引入___序列,3'端删除___的编码序列。
(2)将S基因和TAP序列的扩增产物进行___鉴定,结果显示两个片段均得到扩增且与预期值大小相一致。再经测序证实正确后,将这两个片段经限制酶切割并通过___酶连接定向克隆入质粒pcDNA3.1。
(3)重组质粒pcDNA3.1-S-TAP转染细胞前,需进行Ver细胞培养,培养过程中需定期更换培养液的目的是___,培养18~24h进行传代。将传代的细胞与重组质粒pcDNA3.1-S-TAP以适宜比例混合,在转染试剂的作用下转染细胞(实验组),为保证实验的科学性,还需设置对照实验,具体做法为___。将转染24h的细胞置于载玻片,洗涤、固定后滴加正常人血清稀释液和荧光素标记的羊抗人IgG抗体稀释液,荧光显微镜下观察,若___,则说明S-TAP融合蛋白在ver细胞中得以表达。
【答案】(1) ①. Kzak序列和SmaⅠ识别序列 ②. 终止密码子编码序列
(2) ①. 琼脂糖凝胶电泳 ②. DNA连接
(3) ①. 清除代谢产物,提供营养物质,防止代谢产物积累对细胞自身造成伤害 ②. 使用PCDNA3.1空载体转染细胞,其余操作相同 ③. 出现荧光标记
【解析】
【分析】构建基因表达载体:用一定的限制酶切割载体,使它出现一个切口;然后用同种限制酶或能产生相同末端的限制酶切割目的基因的DNA片段;再利用DNA连接酶将目的基因片段拼接到载体的切口处。
【小问1详解】
Kzak序列是翻译起始因子结合位点的编码序列,根据构建的重组质粒图示可分析,在S基因的上游加入了Kzak序列;为了使目的基因和质粒连接,根据启动子的方向、质粒上的酶切位点可知,上游不能用XhI,故应在S基因的上游加入Smal识别序列;因为S基因和TAP序列需要同步表达才能利用TAP作为S蛋白的标签,二者共用一个启动子,故应去除S基因下游的终止密码子编码序列。
【小问2详解】
将S基因和TAP序列的扩增产物进行琼脂糖凝胶电泳鉴定,结果显示两个片段均得到扩增且与预期值大小相一致。DNA连接酶可将限制酶切割后形成的末端连接。
【小问3详解】
动物细胞培养过程中,定期更换培养液的目的是清除代谢产物,提供营养物质,防止代谢产物积累对细胞自身造成伤害。对照组是为了排除空质粒的影响,故应使用PCDNA3.1空载体转染细胞,其余操作相同。将转染24h的细胞置于载玻片,洗涤、固定后滴加正常人血清稀释液和荧光素标记的羊抗人IgG抗体稀释液,荧光显微镜下观察,若出现荧光标记,则说明S-TAP融合蛋白在ver细胞中得以表达,荧光素标记的羊抗人IgG抗体才能够与TAP标签结合发出荧光。
25. 遗传印记是指同一个基因由于来源于父本与母本的不同而产生表达差异的现象。DNA甲基化是指不改变DNA序列,通过碱基连接甲基基团来抑制基因表达,是遗传印记的重要原因之一。胰岛素样生长因子2(Igf2)基因是最早发现的印记基因,位于小鼠7号常染色体上,存在有功能型的A基因和无功能型的a基因,A基因能促进小鼠生长,而a基因无此功能。Igf2基因在雌鼠形成配子时印记重建为甲基化,在雄鼠形成配子时为去甲基化,过程如图所示。回答下列问题:
(1)甲基化后的DNA片段,其(A+T)/(G+C)的比值___________(填“增大”“减小”或“不变”),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图中雌鼠在形成配子时,A和a基因遵循___________定律,由图示配子形成过程中印记发生的机制,可以断定亲代雌鼠的A基因来自它的___________(填“父方”“母方”或“不确定”),理由是____。
(3)某研究小组要验证雌配子形成过程中A基因印记重建为甲基化。现有小鼠若干:
①纯合的生长正常雌鼠②杂合的生长正常雌鼠③杂合的生长缺陷雌鼠④纯合的生长正常雄鼠⑤纯合的生长缺陷雄鼠,请选择一个杂交组合并预期实验结果。
杂交组合(写序号):___________预期实验结果: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小鼠毛色褐色(B)对黄色(b)为显性,且基因B、b没有遗传印记。将基因型为AaBb的雌雄小鼠杂交,根据子代生长情况和毛色可以推知基因B、b是否在7号染色体上:
若子代生长正常褐色鼠:生长缺陷褐色鼠:生长正常黄色鼠:生长缺陷黄色鼠=___________,则基因B、b不在7号染色体上;反之则在7号染色体上。
【答案】(1) ①. 不变 ②. 碱基甲基化并不改变碱基的序列
(2) ①. 分离 ②. 父本 ③. 在雄鼠形成配子时为去甲基化,在雌鼠形成配子时印记重建为甲基化,雌鼠的A基因未甲基化,可以断定亲代雌鼠的A基因来自它父方
(3) ①. ①×⑤(或②×⑤) ②. 子代全为生长缺陷
(4)3:3:1:1
【解析】
【分析】据图分析可知,雄配子中印记重建去甲基化,雌配子中印记重建甲基化,据此答题。
【小问1详解】
由于碱基甲基化并不改变碱基的序列,因此甲基化后的DNA片段,其(A+T)/(G+C)的比值不变。
【小问2详解】
A和a基因为一对等位基因,遵循基因分离定律;由图中配子形成过程中印记发生的机制可知,在雄鼠形成配子时为去甲基化,在雌鼠形成配子时印记重建为甲基化,雌鼠的A基因未甲基化,可以断定亲代雌鼠的A基因来自它父方。
小问3详解】
为验证雌配子形成过程中A基因印记重建为甲基化,可以选择纯合的生长正常雌鼠或杂合的生长正常雌鼠与纯合的生长缺陷雄鼠杂交得到F1,观察并统计F1的表现型及比例,若F1全为生长缺陷鼠,说明雌配子形成过程中A基因印记重建为甲基化。
【小问4详解】
基因型为AaBb的雌雄小鼠杂交,分别考虑两对基因的遗传,雌鼠产生的配子中A基因不能表达,雄鼠产生含A和a的两种数量相等的配子,则子代生长正常:生长缺陷=1∶1,褐色∶黄色=3∶1,则子代生长正常褐色鼠:生长缺陷褐色鼠:生长正常黄色鼠:生长缺陷黄色鼠=3:3:1:1。
条件
0.5%CO2
0.03%CO2
0.03%CO2
0.03%CO2
指标
平均株高/cm
平均株高/cm
乙醇酸含量/(μg·g-1叶重)
乙醛酸含量/(μg·g-1叶重)
突变植株
42.45
24.47
825.54
1.26
野生植株
43.26
42.21
1.54
1.78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辽宁省沈阳市第一二〇中学2024届高三下学期最后一卷生物试题(Word版附解析),共37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非选择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安徽省合肥市第一中学2024届高三下学期最后一卷生物试题(Word版附解析),共13页。试卷主要包含了答题时,必须使用0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安徽省合肥一六八中学2024届高三下学期最后一卷生物试卷(Word版附解析),共13页。试卷主要包含了答题时,必须使用0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