终身会员
搜索
    上传资料 赚现金
    英语朗读宝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同步精品讲义第4课古代诗歌四首(学生版+解析)

    立即下载
    加入资料篮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同步精品讲义第4课古代诗歌四首(学生版+解析)第1页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同步精品讲义第4课古代诗歌四首(学生版+解析)第2页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同步精品讲义第4课古代诗歌四首(学生版+解析)第3页
    还剩28页未读, 继续阅读
    下载需要10学贝 1学贝=0.1元
    使用下载券免费下载
    加入资料篮
    立即下载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同步精品讲义第4课古代诗歌四首(学生版+解析)

    展开

    这是一份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同步精品讲义第4课古代诗歌四首(学生版+解析),共31页。
    第4课 古代诗歌四首目标导航知识点01 了解诗歌体裁和诗歌诵读的知识。【即学即练1】(一)、了解本课涉及哪些古代诗歌体裁?参考示例: 《观沧海》是四言诗,这是历史最悠久的一种诗体,盛行于先秦时代。《诗经》集四言诗之大成。也属于乐府诗,即指由朝廷乐府系统或相当于乐府职能的音乐管理机关搜集、保存而流传下来的汉代诗歌。汉代乐府诗一般无标题,《观沧海》这个题目是后人加的。诗的最后两句“幸甚至哉,歌以咏志”是合乐时加上的,是诗的附文,跟诗的内容没有联系。《闻王昌龄左迁标遥有此寄》是绝句。《次北固山下》是五律,它们都要遵循格律。《次北固山下》的四联:(首联)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领联)潮平两岸间,风正一祝悬。(对偶联)(颈联)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对偶联)(尾联)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前”“基”“年”“边”是押韵的字,都是平声韵。《天净沙·秋思》是散曲,“天净沙”是曲牌名,“秋思”是这篇作品的具体名称。散曲的不同曲牌,对于句式、字数、平仄也都有相应的要求,只是不像格律诗那样严苛,允许添衬字,有的曲牌还可以增句,押韵也稍灵活,平仄韵通押。下面以《次北固山下》和《天净沙·秋思》为例,简单说明相关的格律问题。《天净沙·秋思》的平仄(“△”为可平可仄,曲中仄声常区分上、去二声)△平△仄平平,△平Δ反平平,仄仄平平去上Δ平平去,△平△仄平平。(二)、古诗节奏划分有哪些规律?参考示例:(1)四言诗歌,主要形成了以两个音节(即两个汉字)为一节拍的声律特点。如:东临碣石,以观/沧海。水何/澹澹,山岛/竦峙。五言、七言诗有两种情况:单音节在末尾,五言诗为二二一,七言诗为二二二一。单音节在句中,五言诗为二一二,七言诗为二二一二。如: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2)朗读要读准字音,读出节奏,句读要正确。例如“潮平/两岸//阔”“海日/生//残夜”,/代表长顿,//代表短顿,“阔”和“生”是单音节,语言节奏不能读错。同时,对仗句上下句的词语音节应是一致的。读得准确了,就便于理解诗意。当然这只是基本要求,还有更高的要求,就是读出诗作的思想感情,读出诗中的美。知识点02 探究四首诗歌情景交融的特点。【资料助读:】情景交融,指的是借助客观景物的描写来抒发诗人的主观感情。诗人在诗中不是直接抒发感情,而是移情于物,融情于景,将自己的感情寄托在景物上,使景物带上诗人的主观感情。诗人用有情之眼去观察景物,以有情之笔去描写景物,使感情附着于景物,景物尽染上感情,景生情,情生景,情景交融,浑然无隔。【即学即练2】(一)、说说这四首古代诗歌情景交融的特点是怎样表现出来的?答案示例: (1)各篇景物描写特点不同,决定情感不同特点。例如《观沧海》是以宏观视角观看天地、大海的,写的都是大景象,因此场面宏大,体现一种壮阔、宏伟的气象,表达一种壮美、豪迈的情感。(2)关键词语传达出景中情。例如《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提到“杨花”"子规”,点明了“龙标”“五溪”“夜郎”等,也写了“明月”,这些都是客体意象,那么情呢?“愁心”一词最关键,给这些客体意象涂上了一层忧郁的色彩。(二)、体会诗歌情景交融的表达效果。1.诵读《观沧海》,想象诗人登山临海的情景,说说本诗描绘了怎样的沧海形象,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答案示例:本诗描绘了苍茫动荡、惊涛拍岸、吞吐日月的沧海形象;表现了诗人博大的胸襟和渴望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2.分析《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遇有此寄》一诗中,哪一个词体现了作者的感情?诗歌以描写“杨花”“子规”两样景物起笔有何用意?答案示例: “愁心”一词真实集中地体现了作者的感情。诗歌写“杨花”且“落尽”是先点时令,“杨花”是指柳絮,代表漂油无依之感,暗写王昌龄被更荒僻之地给人的飘零流落之感;"子规”即杜鹃,它总凄惨地啼叫着,给人悲伤之感,是我国古典诗词中的常见意象。作者选取“杨花”“子规”来起笔,营造出一种凄凉、悲苦、孤独的氛围,为全诗莫定了感情基调。3.读《次北固山下》,想象“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所展现的情景,体会上下句对偶的精妙。答案示例:表面意思是指,潮水涨起来了,江面宽广,两岸更远了;挂起帆,乘船顺风疾行。从描写的景物看,船在江正中,而写景的观察视点又是在船上。所以诗人视野开间,心潮澎湃,吟诵出这样的诗句。这两句还有更深远的象征意义,即人生旅途顺风顺水,一路扬帆,志得意满。“两岸阔”“一帆悬”是精整的对伙,黄境开闹,情绪饱满。4.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中,哪一句作为点睛之笔道出了游子的情怀?作者把富有特征的景物直接组合在一起,营造出特别的氛围。假如你身处其中,面对此情此景,会有怎样的感受?答案示例: “断肠人在天涯”一句道出了游子的情怀,是点睛之笔。首句选取了秋天的三种景物,枯藤、老树显得毫无生气,把秋天的萧瑟凋零表现得淋漓尽致,再加上傍晚栖息在老树上的乌鸦,渲染出阴冷的氛围;第二句“小桥”“流水”“人家”写出了家的温暖和对家的思念;第三句写荒凉破败的古道、瑟瑟的秋风、疲惫不堪的瘦马,营造出一幅阴冷凄凉的深秋晚景图。知识点03 体会诗歌的语言特点。【即学即练3】反复诵读《观沧海),想象诗登山临海的情景,说说这首诗的语言风格。参考答案: 体会这首四言古诗质朴刚健、音调铿锵的特点,诗中选取的景物都具有宏大的特点,如“沧海”“洪波”“日月”“星汉等,都是远观之景。设想我们处在这样的情境中,所观之景尽是宏观之景、浩大之景,望沧海的波澜,仰望天上的星月,眼界为之开阔,胸怀为之宽广。这就是壮美的感觉。能力拓展考点:(一)、谈谈诗歌鉴赏的方法。知识点详解:赏意象(描绘了什么?)抓特点(怎么描绘的?)赏语言(品味关键词,抓修辞。)体会诗中的意境和诗人情感。鉴赏诗歌一要知人论世。读懂一首诗,首先要了解诗歌产生的时代背景、作家的生平经历和创作风格。二要把握形象。诗是通过鲜明生动的艺术形象来反映生活抒发感情,阅读、鉴赏诗歌就要通过认真分析、品味,理解和把握这种形象。三要理解情感。感情是诗歌的生命和灵魂,只有很好地体会诗人在诗中的感情和基调,才能准确理解诗歌的主旨。探究诗词中景、事、人、典的用意和直接抒情议论的关键句。在命题上可以是综合要求,也可以就某一方面提出问题,也可能和评价作品的思想内容结合起来考查。考法:(一)、请赏析《观沧海》中“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的妙处。答案示例:诗人通过丰富的想像,运用夸张的手法,描绘了大海吞吐日月,包容星汉的壮阔景象,表现了诗人开阔的胸怀和宏大的抱负。 解析:鉴赏炼字型答题模式是:第一步,首先表明自己的看法。第二步,用一两句话准确表明该字在诗句中的准确含义。第三步,结合诗歌地有关内容具体分析这个字所描述的景象。第四步,适当展开联想和想象,说说该字营造了怎样地意境,或表达了怎样的感情等。(二)、《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中首句选取了杨花与子规两个意象,有什么作用? 答案示例:杨花与子规两个意象。作用是:点明时令,点明主旨,营造基调,杨花象征离别与漂泊,子规啼声悲哀,渲染了无限悲凉感伤的气氛。解析:分析诗歌意境的答题模式(意境=意象+情感)。首先了解意境(氛围)特点术语:孤寂冷清、恬静优美、雄浑壮阔、萧瑟凄凉,恬静安谧,雄奇优美生机勃勃,富丽堂皇,肃杀荒寒瑰丽雄壮,虚幻飘渺凄寒萧条繁华热闹等;其次了解思想感情术语:迷恋、忧愁、惆怅、寂寞、伤感、孤独、烦闷、恬淡、闲适、欢乐、仰慕、激愤,坚守节操、忧国忧民等。最后熟记答题模式:抓住诗中的主要景物,在忠实原诗的基础上进行联想和想象,并运用自己的语言描绘诗中展现的图景画面;用一两个专业术语(双音节词)概括这些景物所营造的情境的氛围特点,或孤寂冷清,或恬静优美,或雄浑壮阔,或萧瑟凄凉……注意遥能准确地体现景物的特点和情调;根据意境氛围地特点来分析作者地思想感情。(三)、“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一联中的“生”和“入”用得精妙,请结合诗意简要赏析其妙处?答案示例:“生”“入”采用拟人修辞手法,将“日”和“春”人格化,赋予它们人的意志和情思,无在描述自然的时序更替中,景中含情,景中寓理,给人积极、乐观向上的力量。解析:本题考查诗歌的炼字。首先在诗文中要找到该炼字,炼字一般为动词、形容词或特殊词(如叠词、拟声词、表颜色的词等)。炼字赏析常见答题格式:字在诗句中的意思是…,作用是…,它运用了…的修辞(或化静为动,或化抽象为具体,或化虚为实)写出了…的景象,表达了诗人…的思想感情。分层提分知识精讲题组A 基础过关练1.下列对诗句朗读节奏划分不正确的一项是( )A.树木/丛生,百草/丰茂。B.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C.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D.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2.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观沧海》是一首乐府诗,作者是曹操,他是三国时期政治家、军事家、诗人。 B.《次北固山下》标题中的“次”是“第二次”的意思,这首诗是一首五言律诗。 C.《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标题中的“龙标”和诗句中的“龙标”都是指唐朝的县名。D.元代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和唐代诗人王湾的《次北固山下》都是表达思乡之情的名作。3.下列文学常识对应有误的一项是( )A.《天净沙·秋思》--马致远--元代--元曲 B.《次北固山下》--王湾--唐朝--律诗 C.《观沧海》--曹操--东汉--乐府诗D.《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白居易--唐朝--律诗4.给下面词语的加点字注音。碣石( ) 沧海( ) 澹澹( ) 竦峙( )萧瑟( ) 枯藤( ) 子规啼( ) 夜郎西( )5.下面各句中都有错别字,请在错别字下面画横线,并在括号内写出正确的字。(1)幸甚至栽,歌以咏志。( ) (2)枯腾老树昏鸦。( )(3)乡书何处达?归燕洛阳边。( )(4)随君直到夜朗西。( )6.填空。(1)《观沧海》中诗人以奇特的想象,表现大海博大无比的诗句是: , 。(2)《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中,可以看出龙标被贬之地偏远的诗句是“ , 。”;“ , 。”两句送去了李白对远方朋友的担忧和牵挂。(3)唐代诗人王湾在北固山下领略了“ , 。”的浩渺景象。诗中饱含新事物终将替代旧事物这一哲理的诗句是: , 。(4)《天净沙·秋思》中游子漂泊天涯,发出了“ , 。”的感慨。 题组B 能力提升练1.下列对《观沧海》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 A.“东临碣石,以观沧海”两句点明了观沧海地点居高临海。B.“水何澹澹,山岛竦峙”两句写出了沧海壮阔宁静的景象。C.“树木丛生,百草丰茂”两句写出了岛上春天盎然的生机。D.“幸甚至哉,歌以咏志”两句抒发了作者难以抑制的豪情。2.下列对《观沧海》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这是一首写景抒情诗, 统领全篇写景的一个字是“观”。B.从诗中描绘的树、草、风可看出所写的是夏秋两季的景物。C. “日月”“星汉”两句写出了沧海有气吞山河的气势。D.文末两句用歌声表达作者内心的豪迈之情。3.下列对《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A.诗歌首句写景,次句叙事,后两句抒情。B.首句写景兼点时令,突出了杨花的美丽和子规啼叫的悦耳,使人赏心悦目。C.过五溪说明诗人旅途之艰难,也包含了诗人对友人的牵挂和痛惜之情。D.诗中将无知无情的明月当成善解人意的人,寄托了诗人对友人的怀念和同情。E.诗歌想像奇特,体现了李白诗的浪漫主义风格。4.对《天净沙•秋思》这首曲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此曲的前三句选取了富有特征的九种事物组成了一幅深秋的景色图。B.第二句描写诗人所见异乡的幽美、恬静的景象,越发使人感到孤独。C.从整个构图来看,前四句写景,末一句写人。景物是背景,人是主体。写景是为了烘托人。D.从此曲的题目来看,作者所要表达的是对秋的伤感,而并无思乡之情。5.选出下列对王湾《次北固山下》赏析有误的一项(  )A.首联中“青山”指北固山,“客路”指诗人前行的路,暗含旅途奔波之意。 B.颔联中“平”“阔”“正”“悬”描绘出平野开阔、大江直流、波平浪静的景象。 C.颈联写残夜消退、红日初升,旧年已过、春天到来的景象,蕴含一种自然理趣。 尾联采用设问的手法,诗人希望借归雁来给他传递家书,传达出一种思乡愁绪。题组C 培优拔尖练(一)、对比分析两诗,回答问题。【甲】观沧海(曹操)东临碣石,以观沧海。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乙】龟虽寿(曹操)神龟虽寿,犹有竟时。腾蛇乘雾,终为土灰。(腾一作:螣)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盈缩之期,不但在天;养怡之福,可得永年。幸甚至哉,歌以咏志。1.请写出甲乙两诗揭示主旨的句子。 2.说一说甲乙两诗表达的情感有何不同? (二)、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下面各题。【甲】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乙】于郡城送明卿之江西青枫飒飒雨凄凄,秋色遥看入楚迷。谁向孤舟怜逐客,白云相送大江西。【乙诗背景】:吴国伦字明卿,因违忤奸相严嵩,被贬至江西(古属楚地);当时诗人正在郡城济南养病,吴国伦赴江西途经济南时,诗人写下这首诗为其送行。1.结合例句,分析乙诗的场景及作用。例:甲诗首句以暮春时节漂泊无依的“杨花”和啼声哀切的“子规”,营造了悲惋的氛围,流露出诗人叹飘零、感离恨的特定心情。乙诗前两句: 2.结合例句,赏析乙诗的写法。例:甲诗后两句,想象奇特,诗人将自己的“愁心”寄托于“明月”这一意象,以明月随君到夜郎,表达对朋友的牵挂;借“明月”光明的形象表示对朋友的理解和支持。乙诗后两句: (三)、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面各题。【甲】秋词(刘禹锡)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乙】天净沙•秋思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1.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秋词》描绘了一幅鹤飞冲天的画面,在生机勃勃的景象中倾诉诗人的情怀。B、《天净沙•秋思》精选了多种有代表性的景物,组成一幅暮色苍茫的秋野图画。C、两首诗词都采用了直抒胸臆的写法,形象地表达出各自对秋天的独特感悟。D、在表达手法上,前者是议论、描写兼抒情,后者则是动静结合,借景抒情。2.同是写秋,两位作者表露的心境有什么不同? (四)、对比阅读。【甲】次北固山下(王湾)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乙】落叶(孔绍安)早秋惊落叶,飘零似客心。翻飞不肯下,犹言惜故林。1.赏析甲诗颈联“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的妙处? 2.甲乙两首诗都表达了怎样的情感?请结合两文具体分析。 课程标准课标解读1.了解诗歌有关知识,准确、流利、有感情的诵读诗歌。2.感悟诗歌中寄寓的情感,初步体会诗歌情景交融的特点。 3.品味诗歌语言,体味诗歌的意境;培养赏读诗歌的能力,提高古诗文修养。 4.培养热爱祖国古代文化知识的思想感情,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1.诵读积累古代诗词,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2. 注重积累、感悟和运用,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3.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4.对课文的内容和表达有自己的心得,能提出自己的看法。第4课 古代诗歌四首目标导航知识点01 了解诗歌体裁和诗歌诵读的知识。【即学即练1】(一)、了解本课涉及哪些古代诗歌体裁?参考示例: 《观沧海》是四言诗,这是历史最悠久的一种诗体,盛行于先秦时代。《诗经》集四言诗之大成。也属于乐府诗,即指由朝廷乐府系统或相当于乐府职能的音乐管理机关搜集、保存而流传下来的汉代诗歌。汉代乐府诗一般无标题,《观沧海》这个题目是后人加的。诗的最后两句“幸甚至哉,歌以咏志”是合乐时加上的,是诗的附文,跟诗的内容没有联系。《闻王昌龄左迁标遥有此寄》是绝句。《次北固山下》是五律,它们都要遵循格律。《次北固山下》的四联:(首联)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领联)潮平两岸间,风正一祝悬。(对偶联)(颈联)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对偶联)(尾联)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前”“基”“年”“边”是押韵的字,都是平声韵。《天净沙·秋思》是散曲,“天净沙”是曲牌名,“秋思”是这篇作品的具体名称。散曲的不同曲牌,对于句式、字数、平仄也都有相应的要求,只是不像格律诗那样严苛,允许添衬字,有的曲牌还可以增句,押韵也稍灵活,平仄韵通押。下面以《次北固山下》和《天净沙·秋思》为例,简单说明相关的格律问题。《天净沙·秋思》的平仄(“△”为可平可仄,曲中仄声常区分上、去二声)△平△仄平平,△平Δ反平平,仄仄平平去上Δ平平去,△平△仄平平。(二)、古诗节奏划分有哪些规律?参考示例:(1)四言诗歌,主要形成了以两个音节(即两个汉字)为一节拍的声律特点。如:东临碣石,以观/沧海。水何/澹澹,山岛/竦峙。五言、七言诗有两种情况:单音节在末尾,五言诗为二二一,七言诗为二二二一。单音节在句中,五言诗为二一二,七言诗为二二一二。如: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2)朗读要读准字音,读出节奏,句读要正确。例如“潮平/两岸//阔”“海日/生//残夜”,/代表长顿,//代表短顿,“阔”和“生”是单音节,语言节奏不能读错。同时,对仗句上下句的词语音节应是一致的。读得准确了,就便于理解诗意。当然这只是基本要求,还有更高的要求,就是读出诗作的思想感情,读出诗中的美。知识点02 探究四首诗歌情景交融的特点。【资料助读:】情景交融,指的是借助客观景物的描写来抒发诗人的主观感情。诗人在诗中不是直接抒发感情,而是移情于物,融情于景,将自己的感情寄托在景物上,使景物带上诗人的主观感情。诗人用有情之眼去观察景物,以有情之笔去描写景物,使感情附着于景物,景物尽染上感情,景生情,情生景,情景交融,浑然无隔。【即学即练2】(一)、说说这四首古代诗歌情景交融的特点是怎样表现出来的?答案示例: (1)各篇景物描写特点不同,决定情感不同特点。例如《观沧海》是以宏观视角观看天地、大海的,写的都是大景象,因此场面宏大,体现一种壮阔、宏伟的气象,表达一种壮美、豪迈的情感。(2)关键词语传达出景中情。例如《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提到“杨花”"子规”,点明了“龙标”“五溪”“夜郎”等,也写了“明月”,这些都是客体意象,那么情呢?“愁心”一词最关键,给这些客体意象涂上了一层忧郁的色彩。(二)、体会诗歌情景交融的表达效果。1.诵读《观沧海》,想象诗人登山临海的情景,说说本诗描绘了怎样的沧海形象,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答案示例:本诗描绘了苍茫动荡、惊涛拍岸、吞吐日月的沧海形象;表现了诗人博大的胸襟和渴望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2.分析《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遇有此寄》一诗中,哪一个词体现了作者的感情?诗歌以描写“杨花”“子规”两样景物起笔有何用意?答案示例: “愁心”一词真实集中地体现了作者的感情。诗歌写“杨花”且“落尽”是先点时令,“杨花”是指柳絮,代表漂油无依之感,暗写王昌龄被更荒僻之地给人的飘零流落之感;"子规”即杜鹃,它总凄惨地啼叫着,给人悲伤之感,是我国古典诗词中的常见意象。作者选取“杨花”“子规”来起笔,营造出一种凄凉、悲苦、孤独的氛围,为全诗莫定了感情基调。3.读《次北固山下》,想象“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所展现的情景,体会上下句对偶的精妙。答案示例:表面意思是指,潮水涨起来了,江面宽广,两岸更远了;挂起帆,乘船顺风疾行。从描写的景物看,船在江正中,而写景的观察视点又是在船上。所以诗人视野开间,心潮澎湃,吟诵出这样的诗句。这两句还有更深远的象征意义,即人生旅途顺风顺水,一路扬帆,志得意满。“两岸阔”“一帆悬”是精整的对伙,黄境开闹,情绪饱满。4.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中,哪一句作为点睛之笔道出了游子的情怀?作者把富有特征的景物直接组合在一起,营造出特别的氛围。假如你身处其中,面对此情此景,会有怎样的感受?答案示例: “断肠人在天涯”一句道出了游子的情怀,是点睛之笔。首句选取了秋天的三种景物,枯藤、老树显得毫无生气,把秋天的萧瑟凋零表现得淋漓尽致,再加上傍晚栖息在老树上的乌鸦,渲染出阴冷的氛围;第二句“小桥”“流水”“人家”写出了家的温暖和对家的思念;第三句写荒凉破败的古道、瑟瑟的秋风、疲惫不堪的瘦马,营造出一幅阴冷凄凉的深秋晚景图。知识点03 体会诗歌的语言特点。【即学即练3】反复诵读《观沧海),想象诗登山临海的情景,说说这首诗的语言风格。参考答案: 体会这首四言古诗质朴刚健、音调铿锵的特点,诗中选取的景物都具有宏大的特点,如“沧海”“洪波”“日月”“星汉等,都是远观之景。设想我们处在这样的情境中,所观之景尽是宏观之景、浩大之景,望沧海的波澜,仰望天上的星月,眼界为之开阔,胸怀为之宽广。这就是壮美的感觉。能力拓展考点:(一)、谈谈诗歌鉴赏的方法。知识点详解:赏意象(描绘了什么?)抓特点(怎么描绘的?)赏语言(品味关键词,抓修辞。)体会诗中的意境和诗人情感。鉴赏诗歌一要知人论世。读懂一首诗,首先要了解诗歌产生的时代背景、作家的生平经历和创作风格。二要把握形象。诗是通过鲜明生动的艺术形象来反映生活抒发感情,阅读、鉴赏诗歌就要通过认真分析、品味,理解和把握这种形象。三要理解情感。感情是诗歌的生命和灵魂,只有很好地体会诗人在诗中的感情和基调,才能准确理解诗歌的主旨。探究诗词中景、事、人、典的用意和直接抒情议论的关键句。在命题上可以是综合要求,也可以就某一方面提出问题,也可能和评价作品的思想内容结合起来考查。考法:(一)、请赏析《观沧海》中“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的妙处。答案示例:诗人通过丰富的想像,运用夸张的手法,描绘了大海吞吐日月,包容星汉的壮阔景象,表现了诗人开阔的胸怀和宏大的抱负。 解析:鉴赏炼字型答题模式是:第一步,首先表明自己的看法。第二步,用一两句话准确表明该字在诗句中的准确含义。第三步,结合诗歌地有关内容具体分析这个字所描述的景象。第四步,适当展开联想和想象,说说该字营造了怎样地意境,或表达了怎样的感情等。(二)、《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中首句选取了杨花与子规两个意象,有什么作用? 答案示例:杨花与子规两个意象。作用是:点明时令,点明主旨,营造基调,杨花象征离别与漂泊,子规啼声悲哀,渲染了无限悲凉感伤的气氛。解析:分析诗歌意境的答题模式(意境=意象+情感)。首先了解意境(氛围)特点术语:孤寂冷清、恬静优美、雄浑壮阔、萧瑟凄凉,恬静安谧,雄奇优美生机勃勃,富丽堂皇,肃杀荒寒瑰丽雄壮,虚幻飘渺凄寒萧条繁华热闹等;其次了解思想感情术语:迷恋、忧愁、惆怅、寂寞、伤感、孤独、烦闷、恬淡、闲适、欢乐、仰慕、激愤,坚守节操、忧国忧民等。最后熟记答题模式:抓住诗中的主要景物,在忠实原诗的基础上进行联想和想象,并运用自己的语言描绘诗中展现的图景画面;用一两个专业术语(双音节词)概括这些景物所营造的情境的氛围特点,或孤寂冷清,或恬静优美,或雄浑壮阔,或萧瑟凄凉……注意遥能准确地体现景物的特点和情调;根据意境氛围地特点来分析作者地思想感情。(三)、“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一联中的“生”和“入”用得精妙,请结合诗意简要赏析其妙处?答案示例:“生”“入”采用拟人修辞手法,将“日”和“春”人格化,赋予它们人的意志和情思,无在描述自然的时序更替中,景中含情,景中寓理,给人积极、乐观向上的力量。解析:本题考查诗歌的炼字。首先在诗文中要找到该炼字,炼字一般为动词、形容词或特殊词(如叠词、拟声词、表颜色的词等)。炼字赏析常见答题格式:字在诗句中的意思是…,作用是…,它运用了…的修辞(或化静为动,或化抽象为具体,或化虚为实)写出了…的景象,表达了诗人…的思想感情。分层提分知识精讲题组A 基础过关练1.下列对诗句朗读节奏划分不正确的一项是( )A.树木/丛生,百草/丰茂。B.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C.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D.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答案示例:C。解析: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2.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观沧海》是一首乐府诗,作者是曹操,他是三国时期政治家、军事家、诗人。 B.《次北固山下》标题中的“次”是“第二次”的意思,这首诗是一首五言律诗。 C.《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标题中的“龙标”和诗句中的“龙标”都是指唐朝的县名。D.元代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和唐代诗人王湾的《次北固山下》都是表达思乡之情的名作。答案示例:D。 解析:A《观沧海》是一首乐府诗,作者是曹操,他是东汉末年政治家、军事家、诗人。B《次北固山下》标题中的“次”是“停宿”的意思,这首诗是一首五言律诗。C《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标题中的“龙标”是地名,许句中的“龙标”指王昌龄。3.下列文学常识对应有误的一项是( )A.《天净沙·秋思》--马致远--元代--元曲 B.《次北固山下》--王湾--唐朝--律诗 C.《观沧海》--曹操--东汉--乐府诗D.《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白居易--唐朝--律诗答案示例:D。解析:《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李白--唐朝--绝句。4.给下面词语的加点字注音。碣石( ) 沧海( ) 澹澹( ) 竦峙( )萧瑟( ) 枯藤( ) 子规啼( ) 夜郎西( )答案示例:jié càng dàn sǒng xiāo téng tí láng 5.下面各句中都有错别字,请在错别字下面画横线,并在括号内写出正确的字。(1)幸甚至栽,歌以咏志。( ) (2)枯腾老树昏鸦。( )(3)乡书何处达?归燕洛阳边。( )(4)随君直到夜朗西。( )答案示例:(1)“栽”应为“哉”(2)“腾”应为“藤”(3)“燕”应为“雁”(4)“朗”应为“郎”6.填空。(1)《观沧海》中诗人以奇特的想象,表现大海博大无比的诗句是: , 。(2)《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中,可以看出龙标被贬之地偏远的诗句是“ , 。”;“ , 。”两句送去了李白对远方朋友的担忧和牵挂。(3)唐代诗人王湾在北固山下领略了“ , 。”的浩渺景象。诗中饱含新事物终将替代旧事物这一哲理的诗句是: , 。(4)《天净沙·秋思》中游子漂泊天涯,发出了“ , 。”的感慨。答案示例:(1)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2)杨花落尽子规啼, 闻道龙标过五溪。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3)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4)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题组B 能力提升练1.下列对《观沧海》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 A.“东临碣石,以观沧海”两句点明了观沧海地点居高临海。B.“水何澹澹,山岛竦峙”两句写出了沧海壮阔宁静的景象。C.“树木丛生,百草丰茂”两句写出了岛上春天盎然的生机。D.“幸甚至哉,歌以咏志”两句抒发了作者难以抑制的豪情。答案示例:A. 分析:B错在“宁静”;C错在“春天盎然的生机”;D错在“抒发了作者难以抑制的豪情”。2.下列对《观沧海》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这是一首写景抒情诗, 统领全篇写景的一个字是“观”。B.从诗中描绘的树、草、风可看出所写的是夏秋两季的景物。C. “日月”“星汉”两句写出了沧海有气吞山河的气势。D.文末两句用歌声表达作者内心的豪迈之情。答案示例:A. 解析:B错在“夏秋两季”;C错在“气吞山河”;D错在“用歌声表达……豪迈之情”) 3.下列对《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A.诗歌首句写景,次句叙事,后两句抒情。B.首句写景兼点时令,突出了杨花的美丽和子规啼叫的悦耳,使人赏心悦目。C.过五溪说明诗人旅途之艰难,也包含了诗人对友人的牵挂和痛惜之情。D.诗中将无知无情的明月当成善解人意的人,寄托了诗人对友人的怀念和同情。E.诗歌想像奇特,体现了李白诗的浪漫主义风格。答案示例:B、C.解析: B突出了杨花的美丽和子规啼叫的悦耳,使人赏心悦目。C没有痛惜之情。4.对《天净沙•秋思》这首曲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此曲的前三句选取了富有特征的九种事物组成了一幅深秋的景色图。B.第二句描写诗人所见异乡的幽美、恬静的景象,越发使人感到孤独。C.从整个构图来看,前四句写景,末一句写人。景物是背景,人是主体。写景是为了烘托人。D.从此曲的题目来看,作者所要表达的是对秋的伤感,而并无思乡之情。答案示例:D.解析:“而并无思乡之情”是错误的。5.选出下列对王湾《次北固山下》赏析有误的一项(  )A.首联中“青山”指北固山,“客路”指诗人前行的路,暗含旅途奔波之意。 B.颔联中“平”“阔”“正”“悬”描绘出平野开阔、大江直流、波平浪静的景象。 C.颈联写残夜消退、红日初升,旧年已过、春天到来的景象,蕴含一种自然理趣。 尾联采用设问的手法,诗人希望借归雁来给他传递家书,传达出一种思乡愁绪。答案示例:C.解析:“旧年已过”错误,“江春入旧年”意思是一年未尽,江南已初入春。本题考查学生分析鉴赏诗歌的能力。分析诗词鉴赏题时,要把握住诗词中的意象,从意象入手,结合时代背景,知人论世赏析。根据内容和意境的需要,精心挑选最贴切、最富有表现力的字词来表情达意。题组C 培优拔尖练(一)、对比分析两诗,回答问题。【甲】观沧海(曹操)东临碣石,以观沧海。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乙】龟虽寿(曹操)神龟虽寿,犹有竟时。腾蛇乘雾,终为土灰。(腾一作:螣)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盈缩之期,不但在天;养怡之福,可得永年。幸甚至哉,歌以咏志。1.请写出甲乙两诗揭示主旨的句子。 答案示例:(1)《龟虽寿》中揭示主旨的句子: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观沧海》: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解析:文章主旨的内涵包括情感态度、精神品质、道理感悟和希望号召等。归纳文章主旨最基本的要求是必须首先整体把握全文。要能对所给材料作宏观上的把握,做到对整篇文章了然于胸。这样才能把握文意,领会作者的目的和意图。2.说一说甲乙两诗表达的情感有何不同? 答案示例:《龟虽寿》体观作者达观、积极的人生态度和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观沧海》抒发了诗人期望统一祖国的宏图,表出诗了宽广博大胸怀。解析:作者思想感情。首先,结合诗句分析所咏之物的特点,尤其要分析出内在神韵性格;结合诗人自身经历思想等剖析所托之情。其次找准答题模式:①通用:通过什么+抒发(寄寓、揭露)什么感情;②形象特点:环境特点+自身特点;③所抒感情:什么内容寄寓什么样的感情;④表现手法:所托之物+形象特点+表达作用+所言之志。最后运用恰当的语言表述。(二)、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下面各题。【甲】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乙】于郡城送明卿之江西青枫飒飒雨凄凄,秋色遥看入楚迷。谁向孤舟怜逐客,白云相送大江西。【乙诗背景】:吴国伦字明卿,因违忤奸相严嵩,被贬至江西(古属楚地);当时诗人正在郡城济南养病,吴国伦赴江西途经济南时,诗人写下这首诗为其送行。1.结合例句,分析乙诗的场景及作用。例:甲诗首句以暮春时节漂泊无依的“杨花”和啼声哀切的“子规”,营造了悲惋的氛围,流露出诗人叹飘零、感离恨的特定心情。乙诗前两句: 答案示例:点明了送别的时节和地点,以飘飘青枫和凄凄秋雨营造了一种迷蒙凄凉的氛围,映衬出离别时的不舍之情,也暗含了诗人对朋友前途命运的担忧。2.结合例句,赏析乙诗的写法。例:甲诗后两句,想象奇特,诗人将自己的“愁心”寄托于“明月”这一意象,以明月随君到夜郎,表达对朋友的牵挂;借“明月”光明的形象表示对朋友的理解和支持。乙诗后两句: 答案示例:想象奇特,诗人将自己对朋友的情感寄托于“白云”,“白云相送”既表达了对朋友的同情和宽慰,又借“白云”高洁的形象隐含着对友人的赞赏和激励。(三)、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面各题。【甲】秋词(刘禹锡)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乙】天净沙•秋思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1.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秋词》描绘了一幅鹤飞冲天的画面,在生机勃勃的景象中倾诉诗人的情怀。B、《天净沙•秋思》精选了多种有代表性的景物,组成一幅暮色苍茫的秋野图画。C、两首诗词都采用了直抒胸臆的写法,形象地表达出各自对秋天的独特感悟。D、在表达手法上,前者是议论、描写兼抒情,后者则是动静结合,借景抒情。答案示例:C。解析,甲诗不是直抒胸臆。  2.同是写秋,两位作者表露的心境有什么不同? 答案示例:《秋词》表达了豪迈乐观之情。《秋思》表达了游子悲秋思乡之情。(四)、对比阅读。【甲】次北固山下(王湾)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乙】落叶(孔绍安)早秋惊落叶,飘零似客心。翻飞不肯下,犹言惜故林。1.赏析甲诗颈联“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的妙处? 答案示例:“生”“入”将景物拟人化而富有生机,表示时序的交替,暗含时光的流逝,既是美景,也是哲理。2.甲乙两首诗都表达了怎样的情感?请结合两文具体分析。 答案示例:都表达了思乡之情。结合诗句分析。示例:甲诗中“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一句中说道:乡书什么时候能到呢?大雁都已经回到了洛阳,那么我呢?抒发自己的思乡之情。乙诗中“翻飞未肯下,尤言惜故林”一句中说道:翻飞的落叶,为什么不肯落下,就是留恋森林。借景抒情,抒发自己的思乡之情。附《落叶》简析:是隋朝诗人孔绍安所写的一首五言绝句。主要是借用了秋天独有的景色——落叶,把自己比喻为落叶在空中漂浮不定,表明了作者身处他乡的无奈,凄凉。 课程标准课标解读1.了解诗歌有关知识,准确、流利、有感情的诵读诗歌。2.感悟诗歌中寄寓的情感,初步体会诗歌情景交融的特点。 3.品味诗歌语言,体味诗歌的意境;培养赏读诗歌的能力,提高古诗文修养。 4.培养热爱祖国古代文化知识的思想感情,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1.诵读积累古代诗词,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2. 注重积累、感悟和运用,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3.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4.对课文的内容和表达有自己的心得,能提出自己的看法。

    • 精品推荐
    • 所属专辑
    • 课件
    • 教案
    • 试卷
    • 学案
    • 其他
    欢迎来到教习网
    • 900万优选资源,让备课更轻松
    • 600万优选试题,支持自由组卷
    • 高质量可编辑,日均更新2000+
    • 百万教师选择,专业更值得信赖
    微信扫码注册
    qrcode
    二维码已过期
    刷新

    微信扫码,快速注册

    手机号注册
    手机号码

    手机号格式错误

    手机验证码 获取验证码

    手机验证码已经成功发送,5分钟内有效

    设置密码

    6-20个字符,数字、字母或符号

    注册即视为同意教习网「注册协议」「隐私条款」
    QQ注册
    手机号注册
    微信注册

    注册成功

    返回
    顶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