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所属成套资源: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同步精品讲义(学生版+解析)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上册植树的牧羊人导学案
展开
这是一份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上册植树的牧羊人导学案,共33页。学案主要包含了即学即练1,即学即练2,即学即练3,即学即练4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目标导航
知识点01 疏通文脉,分析段落作用。
【即学即练1】(一)、简洁的语言概括本文所讲的故事,并分析本文结构上有什么特点?
参考答案:通过“我”的回忆,讲述了一个荒漠中的牧羊人几十年默默无闻地植树,让一片荒原变成绿洲而造福众人的故事。
结构特点:以时间为顺序,以荒原到绿洲的变化为线索,条理清晰。将人物的活动放在一二次世界大战的背景之下以突出人物的品质,以及生命的价值。行文中注意前后对比、照应;用第一人称叙事,“我”作为一个见证人,使故事才显得真实可信,又通过我的所想所感,对植树人的平凡而又伟大的一生做出了高度的评价
(二)、结合文章内容,分析本文是以什么顺序叙述的?详写了哪些内容?
参考答案:文章先总起议论,奠定“这是一个难得的好人”的叙述基调,然后展开叙事,以时间为顺序,详细叙述“我”与牧羊人之间三次相遇的事件,最后又高度赞美牧羊人的精神,升华主题。
详细写了“我”三次遇见牧羊人的经历:初遇牧羊人,看到他在种树;第二次见到牧羊人,发现树都长大了,他还在种树;最后一次遇见牧羊人,看到种树的地方变成人们的幸福家园。
(三)、文中多次出现“1913年”“1920年”“1945年”等表示时间的词语,作用是什么?
参考答案:①表现了牧羊人植树的时间之长;②表明“我”观察的时间之长;③侧面表现了牧羊人勤劳不懈、坚忍执着的性格特点。
(四)、本文表达了怎样的主旨?
参考答案:本文通过“牧羊人”坚持种树改变环境的故事,表达了这样一种主旨:只要心存美好的愿望并长期不懈的努力去做,人一定可以改变恶劣的生存环境,大自然也一定会给与丰厚的回馈,人类的可悲命运会被最终改变。
(五)课文开头第一段的作用是什么?
参考答案:总领全文,引出下文,奠定文章基调赞美牧羊人的基调。
(六)文章最后一段使用了什么表达方法?有什么作用?
参考答案:最后一段的表达方法是抒情、议论。作用:从结构上看,照应开头,使文章的的结构完整;从内容上说,升华主题,表达了对牧羊人的赞美之情。赞美了牧羊人的毅力和无私奉献的品质,在内容上突出了本文的中心。
知识点02 品读环境描写及其作用。
【即学即练2】(一)、分析选文第二段中,作者细致描写“在无边无际的荒野中”等环境,这对表现主题有什么作用?
参考答案:为后面写牧羊人的植树做了铺垫,这大片荒凉的原野、废弃的家园、稀少的人烟、贫瘠的土地、干燥的气候都与后面呈现出来的绿色、富饶、滋润、美丽幸福的乐园似的情景形成鲜明对照,突出了牧羊人植树所创造的奇迹。
(二)第五段写牧羊人使用了什么写法?其作用是什么?
参考答案:环境描写和外貌描写。写出了牧羊人的细心、严谨、一丝不苟的性格特点;制造悬念,吸引读者,为后文牧羊人耐心认真的植树作铺垫。
(三)、文章第十九段、二十段的环境描写作用是什么?
参考答案:和前文写阿尔卑斯地区的荒凉形成对比,凸显了牧羊人植树所创造的奇迹,为后文的议论、抒情作铺垫。写充满生机的村子侧面衬托了牧羊人植树给本地带来的巨大变化,表现了他慷慨无私,不图回报的精神。
(四)、下面是文中两处描写环境的句子,请进行赏析。
1.房间里收拾得很整齐,餐具洗得干干净净,地板上没有一点儿灰尘,猎枪也上过了油。炉子上,还煮着一锅热腾腾的汤。
参考答案:写室内的环境,突出其洁净,侧面衬托牧羊人勤劳能干、做事认真仔细、干净利落的性格特征。
2.那是六月晴朗的一天,太阳快要把人烤焦了。在毫无遮拦的高地上,风吹得人东倒西歪。狂风呼啸着穿过破房子的缝隙,像一只饥饿的野兽发出的吼叫。
参考答案:运用了夸张和比喻的修辞,写出了阿尔卑斯山地恶劣的环境,为“我”继续向前走,寻找水源做铺垫,同时从侧面说明牧羊人植树是一项伟大的工程,衬托了牧羊人慷慨无私、坚持不懈的形象。
知识点03 借助描写,分析人物形象。
【即学即练3】(一)找出表现人物品格或性格的内容,概括说说牧羊人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参考答案:(1)假如你想了解谁是真正品行出众的人,恐怕得花好几年观察:看看他的行为是否无私;动机是否慷慨;同时他还必须在大地上留下明显的印记。我很幸运地认识一位“种树的男人”,他正好符合以上所说的条件。性格:无私、慷慨。
(2)他很少说话,但可以感觉得出是一个充满自信、意志果断的人。明确:自信,果断。
(3)他的胡子刮得干干净净,衣服也一针一线地仔细缝过,看不出任何补丁。性格:积极生活,爱整洁。
(4)他说,这块高原因为没有树,正走向死亡。反正他没事业的压力,正好可以担负起拯救大地的任务。性格:目标远大而高尚。
(5)或许正因为布非耶拥有无私的心灵,加上住在有益健康的山林,过着俭朴的生活,上帝才赐予他如此强健的体魄。性格:无私,俭朴。
(6)“不晓得,可能是公有地吧!不过管它是公有地,还是私有地,跟我种树有什么关系?”性格:高尚无私,种树纯粹是为了拯救大地,而不是为了增加自己的财富。
(7)“三年来,他一直这样,一个人种着树。他已经种下了十万颗橡子。在这十万颗橡子中,有两万颗发了芽。……会在这光秃秃的土地上扎根,长成大树。”性格:他是一个孤独、坚韧执着、默默奉献的人。
(二)、文章中牧羊人这个人物形象作者是怎样来塑造的?
参考示例:第1段作者直接表明自己的看法:“想真正了解一个人,要长期观察他所傲的事。”作者观察了牧羊人数十年:“如果他惊慨无私,不图回报,还给这世界留下了许多,那就可以肯定地说,这是一个难得的好人。”这里直接点明了题旨,概括地说明了人物形象。
下文就通过故事的叙述,进一步丰富这一形象。有直接明确的评价:通过一系列主观情感倾向明确的语句,直接表达作者对牧羊人的赞美。更多的则是通过具体的细节描写来丰富人物形象:例如从牧羊人拣选橡子时,一颗一颗选择,并且拒绝“我”的帮忙,独自完成的细节描写,可以看出他的一丝不苟、认真仔细的工作态度,又例如作者询问土地的归属时,牧羊人不知道,更不关心,这样的叙述让我们看到他一心种树,毫无私心,再如他从山下的农场中独自一人搬到这荒凉冷僻的高原来,说明他是一个充满自信、意志果断的人….…
在末段作者更直抒胸臆:“他靠一个人的体力与毅力,把这片荒漠变成了绿洲……我就从心底里,对这位没有受过什么教育的普通农民,感到无限的敬佩。”直接歌颂牧羊人,表达自己的敬佩之情。
(三)、说说牧羊人的形象具有怎样的象征意义?
参考示例:艾力泽·布菲并不是一个真实的人物,而是作者虚构出来表达其理想的小说人物。首先,他是一个普通人,创造了伟大的事业,以一己之力把不毛之地变成富裕的村庄,这是人类精神与肉体力量的体现。只要心存美好的愿望,运用这种力量,经过长期不懈的努力,就能改造恶劣的环境,为人类造福。这是作者的信念,通过艾力泽·布菲这个形象表现了出来。
其次,牧羊人始终默默无闻,不求名利和回报,人们享受到了他的赐予,却没有感觉到他的存在。因此,可以说他是一个具有奉献精神的人。
知识点04 赏析特色句。
【即学即练4】(一)、“他不理会1939年的世界大战,如同不理会1914年的世界大战。”作者这样有怎样的言外之意?
参考示例:牧羊人一直潜心种树,心无旁骛;战争在毁灭,而牧羊人在创造。
(二)、“他轻轻地往坑里放一颗橡子,再仔细盖上泥土”一句中,“放”能否改为“扔”或者“丢”?为什么?
参考示例:不能。“扔”“丢”虽然也是动作描写,但显得随意轻率,不能表现出牧羊人的植树的认真和耐心,也不能和上下文所表现的牧羊人的性格相吻合。
(三)、请从修辞方法的角度赏析句子“向远处望去,看到了一片薄薄的雾气,像地毯一样,铺在高原上。”
参考示例:用比喻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描绘出那个曾经被废弃的荒凉的村庄现在已经是满目绿色像地毯一样覆盖着的景象了,侧面表现了牧羊人长期植树给本地带来的巨大变化。表达作者的感叹之情。
(四)、赏析句子“这些白桦树棵棵挺拔,像笔直站立的少年一样,蔚然成林。”
参考示例:这个句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把白桦树比喻为“笔直站立的少年”,生动形象地描绘出牧羊人在谷底种的白桦树充满生机的壮观景象。表达了作者的崇敬之情。
(五)、“在我眼里,他就像这块不毛之地上涌出的神秘泉水”这句话有怎样的寓意?
参考示例:这句话是“我”第一次见到牧羊人时的印象,作者用“不毛之地的神秘泉水”比喻牧羊人,寓意了他将给这个荒凉的地方带来灌溉滋润和丰饶。
(六)、第九段中说“这是我见过的最了不起的奇迹”,句中“这”指什么?“奇迹”指什么?
参考答案:“眼前的一切,不是靠什么先进的技术,而是靠一个人的双手和毅力造就的,我才明白,人类除了毁灭,还可以像上帝一样创造”;这“是我见过的最了不起的奇迹”;“他做到了只有上帝才能做到的事”等。这些话表现了作者无比敬佩之情。
(七)、下面句子中加点的词可不可以删去?说说你的看法。
“他停了下来,用铁棍在地上戳了一个坑。然后,他轻轻地往坑里放一颗橡子,再仔细盖上泥土。”
参考答案:不可以删去,“轻轻”一词写出了牧羊人对橡子的爱惜,“仔细”一词写出了牧羊人盖泥土的认真劲;如果删掉,就不能表明牧羊人一心一意地把一百颗橡子都种了下去。
(八)、说说下面句子中加点的数词,有什么作用?
“在这十万颗橡子中,有两万颗发了芽。而这两万棵树苗中,有将近一半,可能会被动物咬坏,或是因为其他原因死掉。剩下的一万棵树苗,会在这光秃秃的土地上扎根,长成大树。”
参考答案:通过数字的对比,具体地说明树苗成活不易,从侧面衬托了牧羊人植树的艰辛历程。
(九)、理解下面句子的含义。
“当我想到,眼前的一切,不是靠什么先进的技术,而是靠一个人的双手和毅力造就的,我才明白,人类除了毁灭,还可以像上天一样创造。”
参考示例:这句话告诉我们,只要心存美好的愿望,并长期不懈的努力去做,就一定可以改变恶劣的生存环境,人类的可悲命运会被最终改变。
(十)、作者以《植树的牧羊人》为题有什么含义?
参考示例:在英文中,“牧羊人”还是基督耶酥的意思。文中的牧羊人日复一日的植树,终于使荒漠变成了绿洲,使上万人受惠,其行为宛如救世的基督。作者以《植树的牧羊人》为题,饱含赞美之情。
能力拓展
考点:人称及其作用。
【知识点】
(一)、第一人称,看到第一人称首先要想到它的专有用词“亲历者、见证者、讲述者、参与者”等,其次根据答题点方向和答题用语,就可以组合出套路:
1.我是亲历者,我的讲述让故事更真实;
2.我是文章线索,我串联全文情节;
3.我能够体现主人公形象,我的所思所感体现出主人公的形象;
4.我能够体现文章主旨,我的所思所感体现出文章主旨;
5.我推动情节发展,我的行为推动情节;
6.我能够吸引读者,我的真情实感使读者更有身临其境的感受。
(二)、第二人称,在言语活动中﹐指称与说话人相对的听话人。在叙事性文学作品中运用第二人称是比较少见的叙述方式。作用:增加亲切感,这种方法的效果就好像是作者面对我们娓娓而谈一样,无形之中拉近了读者与原文段的距离。便于对话,便于抒情,有呼告效果,可以加强感染力;用于物,有拟人化效果。能够使读者迅速融入角色,把感情调动起来并融入到文章中去。
(三)、第三人称,第三人称是指说话人与听话人以外第三方。在言语活动中﹐记叙、抒情一类文章中,叙述人不出现在作品中,而是以旁观者的身份出现。第三人称写法的优点是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能够比较自由灵活地反映客观内容。有比较广阔的活动范围,作者可以在这当中选择最典型的事例来展开情节,而没有第一人称写法所受的限制。
考法:本文用第几人称叙事?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参考示例:运用第一人称叙事;采用第一人称“我”来讲述种树人的故事,通过“我”的耳闻目睹,所思所想,对种树人平凡而又伟大的一生做出了高度的评价。使种树人的故事显得真实可信,产生了打动人心的力量。
分层提分知识精讲
题组A 基础过关练
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没有错误的一项是( )
A.栋梁(dòng) 干涸(gù) 坍塌(tān) 帐篷(zhàng péng)
B.遮拦(zhē) 呼啸(xià) 缝隙(féng) 慷慨(kāng kǎi)
C.溜达(da) 戳坑(chuō) 微薄(bá) 刨根问底(pá gēn wèn dǐ)
D.酬劳(chóu) 乍看(zhà) 鲜嫩(nèn) 沉默寡言(chén mò guǎ yán)
2.下列各组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海拔 废嘘 地毯 慷慨 沉默寡言
B.毅力 敬佩 干躁 琢磨 源源不断
C.富饶 滚烫 硬朗 张扬 刨根问底
D.水渠 流淌 帐蓬 溜达 不毛之地
3.下列对句中加点词语的含义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我确实找到了一个泉眼,可惜已经干涸了。(干枯,没有水。)
B.趁这个机会,我刨根问底,才从他嘴里知道了一些事。(比喻追究底细。)
C.在我眼里,他就像这块不毛之地上涌出的神秘泉水。(不长毛发的地方。)
D.我假装随便溜达,走在和他平行的山路上。(散步,闲走。)
4.下列不是比喻句的一项是( )
A.狂风呼啸着穿过破房子的缝隙,像一只饥饿的野兽发出吼叫。
B.在我眼里,他就像这块不毛之地上涌出的神秘泉水。
C.这些白桦树棵棵鲜嫩、挺拔,像笔直站立的少年一样。
D.他的那条大狗也像主人一样,安静,忠厚,不张扬。
题组B 能力提升练
1.(2022·贵州黔东南·中考真题)下列标点符号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A.班级开展“学生骑车安全”主题班会,班主任强调说:“驾驶自行车必须年满12周岁。”
B.为避免青春期因敏感而冲动“怼”人,我们应该做到:主动沟通交流,理性看待事情;提高个人修养,学会换位思考;学会冷静思考,正确表达意见。
C.凡在道路上通行的车辆驾驶员、行人、乘车人以及在道路上进行与交通有关活动的人员都必须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安全法》。
D.我们大家务必记住反电信网络诈骗专用电话——即“96110”。
2.(2022·湖北荆州·中考真题)下列各项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荆州是一座文脉源远流长的城市,灿烂文明并非尘封的过往,也是今天的宝贵财富。
B.位于沙市江汉路的江渎宫,据说是屈原的寓居之地,也是《橘颂》《天问》的作者。
C.李白、杜甫都曾在荆州居留,青莲巷、杜工部巷至今仍是荆州人流连驻足的地方。
D.由于“公安三袁”引领了一代文风,得到了历代文人推崇并影响五四新文化运动。
3.学习了《植树的牧羊人》一文后,大家对文中的牧羊人产生了无限的敬佩之情,决定在班中开展以“我看人生意义”为主题的综合性学习活动,请你参与。
(1)请你写一句有关“人生意义”的名人名言。
(2)根据语境仿写。
人生就要像雨滴一样,即使渺小,也要润物无声;人生就要像贝壳一样,即使卑微,也要一丝不苟;人生就要像金蝉一样, , 。
4.(2022·浙江杭州·中考真题)在下面文字画线处填入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每一代人有每一代人的长征路,每一代人都要走好自己的长征路。” 相信我们一定能不负先辈重托,不辱历史使命,走好我们这一代人的长征路。
①我们要树立远大目标,刻苦学习,为报效祖国打好扎实的基础。
②想今朝,我们应如何珍惜幸福生活,继承和发扬英雄们的奋斗精神?
③然后在实践中历练,面对各种艰难险阻,挺身而出,攻坚克难。
④忆往昔,先辈们披荆斩棘,浴血奋斗,换来今天的和平岁月。
A.①④③②B.④③①②C.④②①③D.①②④③
题组C 培优拔尖练
(2022·山西·中考真题)阅读下面的选文,完成小题。
七十一个字
(前情概要:罗天福的女儿甲秀和儿子甲成都考上了城里的大学。他和老伴淑惠也一起来到城里,靠打饼、卖饼,给孩子们挣学费。房东家的儿子借酒闹事,甲成一怒之下把人给打了。罗天福给房东又赔钱又赔礼,甲成却拒不认错。)
自晚上罗甲成走后,罗天福就气得再没说一句话,任淑惠怎么劝,甲秀怎么把话题朝一边引,罗天福还是情绪低落得跟筋被谁抽了一样,无论站着、坐着、躺着,身体都是一扑塌,咋都拾不起。吃什么苦。受什么罪。遭什么屈辱,罗天福都不在乎。可儿子今晚对他的态度,让他寒心了。他本意是想借这个事件,好好教育教育儿子,没想到,儿子竟然丝毫不买账,并且全然是一副指责他软弱无能的神情。这事能强硬得起来吗?再强硬,就是更大的冲突。何况还是咱错了,再怎么着咱也不该打人,这是他始终都在坚持的判断。
他是担心儿子遇什么事,都以“拳打镇关西”的行为方式处事,长此以往,这个寄托了无限希望的儿子,又会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呢?看着儿子那副不屑一顾的神情,他的心思,简直烦乱得犹如万箭洞穿了。尤其是那不辞而别的傲慢神气,叫他现在想起来还心有余悸。淑惠和甲秀洗了手,就又开始打饼。他今天是懒得动了,只想一直躺着,甚至想永远都不起来算了。
就在这时,他的手机突然滴滴响了两声,开始他也懒得看,想着甲秀在身边,别人又不可能发,可能是垃圾信息。可想了想,还是打开看了一下,一看,他的眼睛湿润了,原来是甲成发来的。信息说:
爹,对不起,我错了。我晚上不该那样走了,我不是冲你们来的,我是不能忍受那一家人对我们的张狂态度。放心吧,我会好好学习的,不会辜负您的付出和期望。晚安!爹,娘,我爱你们!
罗天福眼泪唰唰地流到了被子上。他没有转过身来,不想让淑惠和女儿看到自己的脆弱。这段信息,一共七十一个字,但像强心针一样,一下把罗天福从精神死亡的边缘,迅速救回到健康乐观的现实生活中来了。
他突然异常兴奋地从床上爬起来,稀里哗啦地洗了手,一把将正擀饼的淑惠拉到一旁说:“看你这号蔫不唧唧的老太婆,倒像是给地主磨洋工似的,来,看本小伙儿给你示范示范,啥叫擀饼,啥叫工艺,啥叫技术。”说着,就把擀杖拿起来,啪嗒啪嗒啪啪嗒嗒啪嗒,啪啪啪啪嗒嗒嗒嗒,嗒嗒嗒嗒啪啪啪啪,啪嗒啪嗒啪啪嗒嗒啪啪……变出了无穷无尽的花样。淑惠没见过罗天福有这好的心情,甲秀更是没见过。淑惠甚至用手在罗天福眼前绕晃了几次,害怕他是犯了神经。
罗天福激动地耍了阵擀杖后,就让甲秀给甲成回信息。甲秀把信息一看,才知是怎么回事。她感动得想哭,但她笑了,面对突然变得十分童真的父亲,她笑得很灿烂。她问爹信息咋回?罗天福说:“你知道乾隆批奏折,一般是咋批的吗?”甲秀笑笑说不知道。罗天福说:“就三个字:知道了。你就给他回这三个字。”甲秀就按爹说的,把三个字给甲成发出去了。
这一夜,甲秀没走,跟娘搭脚睡。罗天福给她娘儿俩唱了半夜戏。一直唱到谁的鼾声压过了唱声,才停下来。他又轻轻地把手机翻开,戴上老花镜,反复看了甲成那七十一个字后,才幸福地抿着嘴睡去。
(节选自《西京故事》,有删改)
第十届茅盾文学奖获得者陈彦的小说《西京故事》,讲述了大时代中普通人的悲欢离合。在小说荐读课上,大家对上面节选的内容进行了品读。
1.选文以第三人称叙事。请变换人称,以甲秀的口吻向弟弟甲成简要讲述那天晚上他走后家里发生的事。(50字以内)
2.下面三句话从不同角度对《七十一个字》这篇小说作了点评。请你任选其中一句作为开头,写一段赏析性文字,和同学们分享交流。(不少于150字)
◆好的故事总是会细致到足以让人产生兴趣。
◆罗天福是个普通人,而这样的人身上有着令人感动的特质。
◆“七十一个字”动人心弦,这个故事既是罗家的,又是中国的。
课程标准
课标解读
1.了解识记作者常识,识记重要词语,整体感知课文,理清文章脉络;
2..学习运用对比来突出主题的写法。探究牧羊人的形象,感知牧羊人的精神内涵。
3.体会运用第一人称,增加故事的真实性的好处。
4.分析景物描写的作用,培养自己热爱大自然,以及充满自信并持之以恒的做事精神。
1.能较熟练地运用略读和精读的方法。
2.在通读课文的基础上,理清思路,理解、分析主要内容。
3.能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说出自己的体验,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
4.欣赏文学作品,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
第13课 植树的牧羊人
目标导航
知识点01 疏通文脉,分析段落作用。
【即学即练1】(一)、简洁的语言概括本文所讲的故事,并分析本文结构上有什么特点?
参考答案:通过“我”的回忆,讲述了一个荒漠中的牧羊人几十年默默无闻地植树,让一片荒原变成绿洲而造福众人的故事。
结构特点:以时间为顺序,以荒原到绿洲的变化为线索,条理清晰。将人物的活动放在一二次世界大战的背景之下以突出人物的品质,以及生命的价值。行文中注意前后对比、照应;用第一人称叙事,“我”作为一个见证人,使故事才显得真实可信,又通过我的所想所感,对植树人的平凡而又伟大的一生做出了高度的评价
(二)、结合文章内容,分析本文是以什么顺序叙述的?详写了哪些内容?
参考答案:文章先总起议论,奠定“这是一个难得的好人”的叙述基调,然后展开叙事,以时间为顺序,详细叙述“我”与牧羊人之间三次相遇的事件,最后又高度赞美牧羊人的精神,升华主题。
详细写了“我”三次遇见牧羊人的经历:初遇牧羊人,看到他在种树;第二次见到牧羊人,发现树都长大了,他还在种树;最后一次遇见牧羊人,看到种树的地方变成人们的幸福家园。
(三)、文中多次出现“1913年”“1920年”“1945年”等表示时间的词语,作用是什么?
参考答案:①表现了牧羊人植树的时间之长;②表明“我”观察的时间之长;③侧面表现了牧羊人勤劳不懈、坚忍执着的性格特点。
(四)、本文表达了怎样的主旨?
参考答案:本文通过“牧羊人”坚持种树改变环境的故事,表达了这样一种主旨:只要心存美好的愿望并长期不懈的努力去做,人一定可以改变恶劣的生存环境,大自然也一定会给与丰厚的回馈,人类的可悲命运会被最终改变。
(五)课文开头第一段的作用是什么?
参考答案:总领全文,引出下文,奠定文章基调赞美牧羊人的基调。
(六)文章最后一段使用了什么表达方法?有什么作用?
参考答案:最后一段的表达方法是抒情、议论。作用:从结构上看,照应开头,使文章的的结构完整;从内容上说,升华主题,表达了对牧羊人的赞美之情。赞美了牧羊人的毅力和无私奉献的品质,在内容上突出了本文的中心。
知识点02 品读环境描写及其作用。
【即学即练2】(一)、分析选文第二段中,作者细致描写“在无边无际的荒野中”等环境,这对表现主题有什么作用?
参考答案:为后面写牧羊人的植树做了铺垫,这大片荒凉的原野、废弃的家园、稀少的人烟、贫瘠的土地、干燥的气候都与后面呈现出来的绿色、富饶、滋润、美丽幸福的乐园似的情景形成鲜明对照,突出了牧羊人植树所创造的奇迹。
(二)第五段写牧羊人使用了什么写法?其作用是什么?
参考答案:环境描写和外貌描写。写出了牧羊人的细心、严谨、一丝不苟的性格特点;制造悬念,吸引读者,为后文牧羊人耐心认真的植树作铺垫。
(三)、文章第十九段、二十段的环境描写作用是什么?
参考答案:和前文写阿尔卑斯地区的荒凉形成对比,凸显了牧羊人植树所创造的奇迹,为后文的议论、抒情作铺垫。写充满生机的村子侧面衬托了牧羊人植树给本地带来的巨大变化,表现了他慷慨无私,不图回报的精神。
(四)、下面是文中两处描写环境的句子,请进行赏析。
1.房间里收拾得很整齐,餐具洗得干干净净,地板上没有一点儿灰尘,猎枪也上过了油。炉子上,还煮着一锅热腾腾的汤。
参考答案:写室内的环境,突出其洁净,侧面衬托牧羊人勤劳能干、做事认真仔细、干净利落的性格特征。
2.那是六月晴朗的一天,太阳快要把人烤焦了。在毫无遮拦的高地上,风吹得人东倒西歪。狂风呼啸着穿过破房子的缝隙,像一只饥饿的野兽发出的吼叫。
参考答案:运用了夸张和比喻的修辞,写出了阿尔卑斯山地恶劣的环境,为“我”继续向前走,寻找水源做铺垫,同时从侧面说明牧羊人植树是一项伟大的工程,衬托了牧羊人慷慨无私、坚持不懈的形象。
知识点03 借助描写,分析人物形象。
【即学即练3】(一)找出表现人物品格或性格的内容,概括说说牧羊人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参考答案:(1)假如你想了解谁是真正品行出众的人,恐怕得花好几年观察:看看他的行为是否无私;动机是否慷慨;同时他还必须在大地上留下明显的印记。我很幸运地认识一位“种树的男人”,他正好符合以上所说的条件。性格:无私、慷慨。
(2)他很少说话,但可以感觉得出是一个充满自信、意志果断的人。明确:自信,果断。
(3)他的胡子刮得干干净净,衣服也一针一线地仔细缝过,看不出任何补丁。性格:积极生活,爱整洁。
(4)他说,这块高原因为没有树,正走向死亡。反正他没事业的压力,正好可以担负起拯救大地的任务。性格:目标远大而高尚。
(5)或许正因为布非耶拥有无私的心灵,加上住在有益健康的山林,过着俭朴的生活,上帝才赐予他如此强健的体魄。性格:无私,俭朴。
(6)“不晓得,可能是公有地吧!不过管它是公有地,还是私有地,跟我种树有什么关系?”性格:高尚无私,种树纯粹是为了拯救大地,而不是为了增加自己的财富。
(7)“三年来,他一直这样,一个人种着树。他已经种下了十万颗橡子。在这十万颗橡子中,有两万颗发了芽。……会在这光秃秃的土地上扎根,长成大树。”性格:他是一个孤独、坚韧执着、默默奉献的人。
(二)、文章中牧羊人这个人物形象作者是怎样来塑造的?
参考示例:第1段作者直接表明自己的看法:“想真正了解一个人,要长期观察他所傲的事。”作者观察了牧羊人数十年:“如果他惊慨无私,不图回报,还给这世界留下了许多,那就可以肯定地说,这是一个难得的好人。”这里直接点明了题旨,概括地说明了人物形象。
下文就通过故事的叙述,进一步丰富这一形象。有直接明确的评价:通过一系列主观情感倾向明确的语句,直接表达作者对牧羊人的赞美。更多的则是通过具体的细节描写来丰富人物形象:例如从牧羊人拣选橡子时,一颗一颗选择,并且拒绝“我”的帮忙,独自完成的细节描写,可以看出他的一丝不苟、认真仔细的工作态度,又例如作者询问土地的归属时,牧羊人不知道,更不关心,这样的叙述让我们看到他一心种树,毫无私心,再如他从山下的农场中独自一人搬到这荒凉冷僻的高原来,说明他是一个充满自信、意志果断的人….…
在末段作者更直抒胸臆:“他靠一个人的体力与毅力,把这片荒漠变成了绿洲……我就从心底里,对这位没有受过什么教育的普通农民,感到无限的敬佩。”直接歌颂牧羊人,表达自己的敬佩之情。
(三)、说说牧羊人的形象具有怎样的象征意义?
参考示例:艾力泽·布菲并不是一个真实的人物,而是作者虚构出来表达其理想的小说人物。首先,他是一个普通人,创造了伟大的事业,以一己之力把不毛之地变成富裕的村庄,这是人类精神与肉体力量的体现。只要心存美好的愿望,运用这种力量,经过长期不懈的努力,就能改造恶劣的环境,为人类造福。这是作者的信念,通过艾力泽·布菲这个形象表现了出来。
其次,牧羊人始终默默无闻,不求名利和回报,人们享受到了他的赐予,却没有感觉到他的存在。因此,可以说他是一个具有奉献精神的人。
知识点04 赏析特色句。
【即学即练4】(一)、“他不理会1939年的世界大战,如同不理会1914年的世界大战。”作者这样有怎样的言外之意?
参考示例:牧羊人一直潜心种树,心无旁骛;战争在毁灭,而牧羊人在创造。
(二)、“他轻轻地往坑里放一颗橡子,再仔细盖上泥土”一句中,“放”能否改为“扔”或者“丢”?为什么?
参考示例:不能。“扔”“丢”虽然也是动作描写,但显得随意轻率,不能表现出牧羊人的植树的认真和耐心,也不能和上下文所表现的牧羊人的性格相吻合。
(三)、请从修辞方法的角度赏析句子“向远处望去,看到了一片薄薄的雾气,像地毯一样,铺在高原上。”
参考示例:用比喻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描绘出那个曾经被废弃的荒凉的村庄现在已经是满目绿色像地毯一样覆盖着的景象了,侧面表现了牧羊人长期植树给本地带来的巨大变化。表达作者的感叹之情。
(四)、赏析句子“这些白桦树棵棵挺拔,像笔直站立的少年一样,蔚然成林。”
参考示例:这个句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把白桦树比喻为“笔直站立的少年”,生动形象地描绘出牧羊人在谷底种的白桦树充满生机的壮观景象。表达了作者的崇敬之情。
(五)、“在我眼里,他就像这块不毛之地上涌出的神秘泉水”这句话有怎样的寓意?
参考示例:这句话是“我”第一次见到牧羊人时的印象,作者用“不毛之地的神秘泉水”比喻牧羊人,寓意了他将给这个荒凉的地方带来灌溉滋润和丰饶。
(六)、第九段中说“这是我见过的最了不起的奇迹”,句中“这”指什么?“奇迹”指什么?
参考答案:“眼前的一切,不是靠什么先进的技术,而是靠一个人的双手和毅力造就的,我才明白,人类除了毁灭,还可以像上帝一样创造”;这“是我见过的最了不起的奇迹”;“他做到了只有上帝才能做到的事”等。这些话表现了作者无比敬佩之情。
(七)、下面句子中加点的词可不可以删去?说说你的看法。
“他停了下来,用铁棍在地上戳了一个坑。然后,他轻轻地往坑里放一颗橡子,再仔细盖上泥土。”
参考答案:不可以删去,“轻轻”一词写出了牧羊人对橡子的爱惜,“仔细”一词写出了牧羊人盖泥土的认真劲;如果删掉,就不能表明牧羊人一心一意地把一百颗橡子都种了下去。
(八)、说说下面句子中加点的数词,有什么作用?
“在这十万颗橡子中,有两万颗发了芽。而这两万棵树苗中,有将近一半,可能会被动物咬坏,或是因为其他原因死掉。剩下的一万棵树苗,会在这光秃秃的土地上扎根,长成大树。”
参考答案:通过数字的对比,具体地说明树苗成活不易,从侧面衬托了牧羊人植树的艰辛历程。
(九)、理解下面句子的含义。
“当我想到,眼前的一切,不是靠什么先进的技术,而是靠一个人的双手和毅力造就的,我才明白,人类除了毁灭,还可以像上天一样创造。”
参考示例:这句话告诉我们,只要心存美好的愿望,并长期不懈的努力去做,就一定可以改变恶劣的生存环境,人类的可悲命运会被最终改变。
(十)、作者以《植树的牧羊人》为题有什么含义?
参考示例:在英文中,“牧羊人”还是基督耶酥的意思。文中的牧羊人日复一日的植树,终于使荒漠变成了绿洲,使上万人受惠,其行为宛如救世的基督。作者以《植树的牧羊人》为题,饱含赞美之情。
能力拓展
考点:人称及其作用。
【知识点】
(一)、第一人称,看到第一人称首先要想到它的专有用词“亲历者、见证者、讲述者、参与者”等,其次根据答题点方向和答题用语,就可以组合出套路:
1.我是亲历者,我的讲述让故事更真实;
2.我是文章线索,我串联全文情节;
3.我能够体现主人公形象,我的所思所感体现出主人公的形象;
4.我能够体现文章主旨,我的所思所感体现出文章主旨;
5.我推动情节发展,我的行为推动情节;
6.我能够吸引读者,我的真情实感使读者更有身临其境的感受。
(二)、第二人称,在言语活动中﹐指称与说话人相对的听话人。在叙事性文学作品中运用第二人称是比较少见的叙述方式。作用:增加亲切感,这种方法的效果就好像是作者面对我们娓娓而谈一样,无形之中拉近了读者与原文段的距离。便于对话,便于抒情,有呼告效果,可以加强感染力;用于物,有拟人化效果。能够使读者迅速融入角色,把感情调动起来并融入到文章中去。
(三)、第三人称,第三人称是指说话人与听话人以外第三方。在言语活动中﹐记叙、抒情一类文章中,叙述人不出现在作品中,而是以旁观者的身份出现。第三人称写法的优点是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能够比较自由灵活地反映客观内容。有比较广阔的活动范围,作者可以在这当中选择最典型的事例来展开情节,而没有第一人称写法所受的限制。
考法:本文用第几人称叙事?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参考示例:运用第一人称叙事;采用第一人称“我”来讲述种树人的故事,通过“我”的耳闻目睹,所思所想,对种树人平凡而又伟大的一生做出了高度的评价。使种树人的故事显得真实可信,产生了打动人心的力量。
分层提分知识精讲
题组A 基础过关练
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没有错误的一项是( )
A.栋梁(dòng) 干涸(gù) 坍塌(tān) 帐篷(zhàng péng)
B.遮拦(zhē) 呼啸(xià) 缝隙(féng) 慷慨(kāng kǎi)
C.溜达(da) 戳坑(chuō) 微薄(bá) 刨根问底(pá gēn wèn dǐ)
D.酬劳(chóu) 乍看(zhà) 鲜嫩(nèn) 沉默寡言(chén mò guǎ yán)
参考示例: D.解析 A项,“涸”读音应为“hé”;B项,“缝”读音应为“fènɡ”;C项,“薄”读音应为“bó”。
2.下列各组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海拔 废嘘 地毯 慷慨 沉默寡言
B.毅力 敬佩 干躁 琢磨 源源不断
C.富饶 滚烫 硬朗 张扬 刨根问底
D.水渠 流淌 帐蓬 溜达 不毛之地
参考答案:C。解析 A项,“废嘘”的“嘘”应为“墟”;B项,“干躁”的“躁”应为“燥”;D项,“帐蓬”的“蓬”应为“篷”。
3.下列对句中加点词语的含义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我确实找到了一个泉眼,可惜已经干涸了。(干枯,没有水。)
B.趁这个机会,我刨根问底,才从他嘴里知道了一些事。(比喻追究底细。)
C.在我眼里,他就像这块不毛之地上涌出的神秘泉水。(不长毛发的地方。)
D.我假装随便溜达,走在和他平行的山路上。(散步,闲走。)
参考答案:C。解析 C项,“不毛之地”意思是“不长庄稼的地方。泛指荒凉、贫瘠的土地”。
4.下列不是比喻句的一项是( )
A.狂风呼啸着穿过破房子的缝隙,像一只饥饿的野兽发出吼叫。
B.在我眼里,他就像这块不毛之地上涌出的神秘泉水。
C.这些白桦树棵棵鲜嫩、挺拔,像笔直站立的少年一样。
D.他的那条大狗也像主人一样,安静,忠厚,不张扬。
参考答案:D 解析 D项,句中的“像”表示比较,而非比喻。
题组B 能力提升练
1.(2022·贵州黔东南·中考真题)下列标点符号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A.班级开展“学生骑车安全”主题班会,班主任强调说:“驾驶自行车必须年满12周岁。”
B.为避免青春期因敏感而冲动“怼”人,我们应该做到:主动沟通交流,理性看待事情;提高个人修养,学会换位思考;学会冷静思考,正确表达意见。
C.凡在道路上通行的车辆驾驶员、行人、乘车人以及在道路上进行与交通有关活动的人员都必须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安全法》。
D.我们大家务必记住反电信网络诈骗专用电话——即“96110”。
参考答案:D,解析D.破折号表示解释说明的意思,与“即”意思重复,应改为逗号,或将“即”字删掉;
2.(2022·湖北荆州·中考真题)下列各项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荆州是一座文脉源远流长的城市,灿烂文明并非尘封的过往,也是今天的宝贵财富。
B.位于沙市江汉路的江渎宫,据说是屈原的寓居之地,也是《橘颂》《天问》的作者。
C.李白、杜甫都曾在荆州居留,青莲巷、杜工部巷至今仍是荆州人流连驻足的地方。
D.由于“公安三袁”引领了一代文风,得到了历代文人推崇并影响五四新文化运动。
参考答案:C。解析,A.关联词使用不当;应将“是……也是”换成“不仅是……更是”;B.缺主语;将“也”改为“屈原”;D.缺主语;删掉“由于”;
3.学习了《植树的牧羊人》一文后,大家对文中的牧羊人产生了无限的敬佩之情,决定在班中开展以“我看人生意义”为主题的综合性学习活动,请你参与。
(1)请你写一句有关“人生意义”的名人名言。
(2)根据语境仿写。
人生就要像雨滴一样,即使渺小,也要润物无声;人生就要像贝壳一样,即使卑微,也要一丝不苟;人生就要像金蝉一样, , 。
参考示例 :(1)人生最终的价值在于觉醒和思考的能力,而不只在于生存。——亚里士多德 (2)即使短暂也要放声歌唱。
4.(2022·浙江杭州·中考真题)在下面文字画线处填入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每一代人有每一代人的长征路,每一代人都要走好自己的长征路。” 相信我们一定能不负先辈重托,不辱历史使命,走好我们这一代人的长征路。
①我们要树立远大目标,刻苦学习,为报效祖国打好扎实的基础。
②想今朝,我们应如何珍惜幸福生活,继承和发扬英雄们的奋斗精神?
③然后在实践中历练,面对各种艰难险阻,挺身而出,攻坚克难。
④忆往昔,先辈们披荆斩棘,浴血奋斗,换来今天的和平岁月。
A.①④③②B.④③①②C.④②①③D.①②④③
参考答案:C。解析,本语段主要围绕“我们这一代人如何走好长征路”展开叙述。④句“忆往昔”先叙述先辈们的精神,确定④句为首句;②句“想今朝”,提出“我们这一代人如何继承和发扬先辈们的精神”的问题,因此②句承接④句;①③句说明了我们这一代人应怎样做,回答②句的问题;根据“先打好基础”“然后在实践中历练”的顺序,可知③句排在最后,故排序为:④②①③;故选C。
题组C 培优拔尖练
(2022·山西·中考真题)阅读下面的选文,完成小题。
七十一个字
(前情概要:罗天福的女儿甲秀和儿子甲成都考上了城里的大学。他和老伴淑惠也一起来到城里,靠打饼、卖饼,给孩子们挣学费。房东家的儿子借酒闹事,甲成一怒之下把人给打了。罗天福给房东又赔钱又赔礼,甲成却拒不认错。)
自晚上罗甲成走后,罗天福就气得再没说一句话,任淑惠怎么劝,甲秀怎么把话题朝一边引,罗天福还是情绪低落得跟筋被谁抽了一样,无论站着、坐着、躺着,身体都是一扑塌,咋都拾不起。吃什么苦。受什么罪。遭什么屈辱,罗天福都不在乎。可儿子今晚对他的态度,让他寒心了。他本意是想借这个事件,好好教育教育儿子,没想到,儿子竟然丝毫不买账,并且全然是一副指责他软弱无能的神情。这事能强硬得起来吗?再强硬,就是更大的冲突。何况还是咱错了,再怎么着咱也不该打人,这是他始终都在坚持的判断。
他是担心儿子遇什么事,都以“拳打镇关西”的行为方式处事,长此以往,这个寄托了无限希望的儿子,又会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呢?看着儿子那副不屑一顾的神情,他的心思,简直烦乱得犹如万箭洞穿了。尤其是那不辞而别的傲慢神气,叫他现在想起来还心有余悸。淑惠和甲秀洗了手,就又开始打饼。他今天是懒得动了,只想一直躺着,甚至想永远都不起来算了。
就在这时,他的手机突然滴滴响了两声,开始他也懒得看,想着甲秀在身边,别人又不可能发,可能是垃圾信息。可想了想,还是打开看了一下,一看,他的眼睛湿润了,原来是甲成发来的。信息说:
爹,对不起,我错了。我晚上不该那样走了,我不是冲你们来的,我是不能忍受那一家人对我们的张狂态度。放心吧,我会好好学习的,不会辜负您的付出和期望。晚安!爹,娘,我爱你们!
罗天福眼泪唰唰地流到了被子上。他没有转过身来,不想让淑惠和女儿看到自己的脆弱。这段信息,一共七十一个字,但像强心针一样,一下把罗天福从精神死亡的边缘,迅速救回到健康乐观的现实生活中来了。
他突然异常兴奋地从床上爬起来,稀里哗啦地洗了手,一把将正擀饼的淑惠拉到一旁说:“看你这号蔫不唧唧的老太婆,倒像是给地主磨洋工似的,来,看本小伙儿给你示范示范,啥叫擀饼,啥叫工艺,啥叫技术。”说着,就把擀杖拿起来,啪嗒啪嗒啪啪嗒嗒啪嗒,啪啪啪啪嗒嗒嗒嗒,嗒嗒嗒嗒啪啪啪啪,啪嗒啪嗒啪啪嗒嗒啪啪……变出了无穷无尽的花样。淑惠没见过罗天福有这好的心情,甲秀更是没见过。淑惠甚至用手在罗天福眼前绕晃了几次,害怕他是犯了神经。
罗天福激动地耍了阵擀杖后,就让甲秀给甲成回信息。甲秀把信息一看,才知是怎么回事。她感动得想哭,但她笑了,面对突然变得十分童真的父亲,她笑得很灿烂。她问爹信息咋回?罗天福说:“你知道乾隆批奏折,一般是咋批的吗?”甲秀笑笑说不知道。罗天福说:“就三个字:知道了。你就给他回这三个字。”甲秀就按爹说的,把三个字给甲成发出去了。
这一夜,甲秀没走,跟娘搭脚睡。罗天福给她娘儿俩唱了半夜戏。一直唱到谁的鼾声压过了唱声,才停下来。他又轻轻地把手机翻开,戴上老花镜,反复看了甲成那七十一个字后,才幸福地抿着嘴睡去。
(节选自《西京故事》,有删改)
第十届茅盾文学奖获得者陈彦的小说《西京故事》,讲述了大时代中普通人的悲欢离合。在小说荐读课上,大家对上面节选的内容进行了品读。
1.选文以第三人称叙事。请变换人称,以甲秀的口吻向弟弟甲成简要讲述那天晚上他走后家里发生的事。(50字以内)
参考答案:(示例)甲成,昨晚你走后爹情绪低落,可看到你发的短信像换了个人,高兴得要着花样打饼,还给娘和我唱了戏。
解析:本文考查文章内容的概括。这篇小说以第三人称叙事,文中人物主要有罗天福一家——罗天福和他的妻子、女儿、儿子。事件是罗天福因儿子甲成与房东的儿子打架又拒不认错,非常生气,后来接到儿子认错的“七十一个字”的短信而感到激动兴奋。儿子被罗天福批评后,不仅不认错,还直接离开了家,因此罗天福非常生气难过。接到儿子的短信后,罗天福兴奋地起床干活,还给女儿和妻子唱劝。这个过程,是儿子所不知道的。题目要求变换人称,以甲秀的口吻向弟弟甲成简要讲述那天晚上他走后家里发生的事。即以甲秀的口吻,向弟弟甲成讲述“爹”在这一晚上的行动和情绪的变化。结合文章内容,把事件介绍清楚即可,注意字数不超过50字的要求。如:弟弟,昨天晚上你走后,爹气得一直躺在床上;后来读了你的短信,高兴得变着花样地帮我和娘打饼,还唱了半夜的戏。
2.下面三句话从不同角度对《七十一个字》这篇小说作了点评。请你任选其中一句作为开头,写一段赏析性文字,和同学们分享交流。(不少于150字)
◆好的故事总是会细致到足以让人产生兴趣。
◆罗天福是个普通人,而这样的人身上有着令人感动的特质。
◆“七十一个字”动人心弦,这个故事既是罗家的,又是中国的。
参考示例:符合题意即可
解析:本题考查文章的赏析。题干给了三种开头,可任选一种你体会最深的开头,接合小说的内容和开头的提示进行赏析,言之有理即可。如:罗天福是个普通人,而这样的人身上有着令人感动的特质。他勤劳能干,任劳任怨,为了家人的生活的前途,他宁愿吃苦受累。他对子女的要求并不特别高,只想孩子们健康平安地成长起来。当儿子打了人又拒不认错时,他非常伤心难过,为儿子的将来担忧不已,唯恐儿子惹是生非,为社会所不容,将来落得可悲的下场。而当他明白了儿子的想法并表示要改正错误时,他又浑身充满了力量,觉得生活还是有奔头的。罗天福对儿子的态度,代表了中国绝大多数普通人对孩子未来生活的希望。
课程标准
课标解读
1.了解识记作者常识,识记重要词语,整体感知课文,理清文章脉络;
2..学习运用对比来突出主题的写法。探究牧羊人的形象,感知牧羊人的精神内涵。
3.体会运用第一人称,增加故事的真实性的好处。
4.分析景物描写的作用,培养自己热爱大自然,以及充满自信并持之以恒的做事精神。
1.能较熟练地运用略读和精读的方法。
2.在通读课文的基础上,理清思路,理解、分析主要内容。
3.能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说出自己的体验,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
4.欣赏文学作品,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
相关学案
这是一份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下册马说导学案,共28页。学案主要包含了知识拓展,即学即练1,即学即练2,即学即练3,链接材料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语文八年级下册核舟记学案设计,共19页。学案主要包含了知识拓展,即学即练1,即学即练2,即学即练3,即学即练4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下册小石潭记学案,共30页。学案主要包含了知识拓展,即学即练1,即学即练2,即学即练3,即学即练4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