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省康杰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生物试题含答案
展开
这是一份山西省康杰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生物试题含答案,共30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非选择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一、选择题
1. 下列关于水和无机盐的叙述,错误的是( )
A. 自由水参与体内营养物质的运输和代谢废物的排出
B. 干种子内自由水的相对含量较低,不能进行生命活动
C. 患急性肠炎患者脱水时,需要及时补水和无机盐
D. 无机盐绝大多数以离子形式存在,可维持渗透压平衡
【答案】B
【解析】
【分析】1、 水在细胞中以两种形式存在:
(1)一部分水与细胞内的其他物质相结合,叫做结合水。结合水是细胞结构的重要组成成分,大约占细胞内全部水分的4.5%。
(2)细胞中绝大部分的水以游离的形式存在,可以自由流动,叫做自由水。自由水是细胞内的良好溶剂,许多种物质溶解在这部分水中,细胞内的许多生物化学反应也都需要有水的参与。多细胞生物体的绝大多数细胞,必须浸润在以水为基确的液体环境中。水在生物体内的流动,可以把营养物质运送到各个细胞,同时也把各个细胞在新陈代谢中产生的废物,运送到排泄器官或者直接排出体外。
2、细胞中结合水和自由水比例不同,细胞的代谢和抗逆性不同,当细胞内结合水与自由水比例相对增高时,细胞的代谢减慢,抗性增强;反之代谢快,抗性差。
3、代谢旺盛的细胞中,自由水所占比例增加。若细胞中结合水所占比例增大,有利于抵抗不良环境(如高温、干旱、寒冷等)。
【详解】A、自由水参与体内营养物质的运输和代谢废物的排出,A正确;
B、干种子内自由水的相对含量较低,不能进行旺盛的生命活动,B错误;
C、患急性肠炎的病人会丢失大量的消化液,包括水分和无机盐,所以脱水时需要及时补水和无机盐,C正确;
D、大多数无机盐以离子的形式存在,对于维持细胞和生物体的生命活动有重要作用,D正确。
故选B。
2. 如图为生物概念图,对a、b、c所代表的生物分析正确的是( )
A. a-原核生物、b-细菌、c-乳酸杆菌B. a-原核生物、b-细菌、c-流感病毒
C. a-真核生物、b-植物、c-颤蓝细菌D. a-真核生物、b-真菌、c-霍乱弧菌
【答案】A
【解析】
【分析】生物包括细胞生物和非细胞生物,非细胞生物是指病毒类生物,而细胞生物分为原核生物和真核生物;其中原核生物包括:细菌、蓝细菌、放线菌、支原体、衣原体等;真核生物包括:动物、植物、原生动物、低等植物、真菌等。
【详解】A、原核生物包括细菌、支原体等,细菌包括乳酸杆菌等,A正确;
B、流感病毒既不属于原核生物,也不属于真核生物,B错误;
C、颤蓝细菌属于原核生物,C错误;
D、霍乱弧菌属于原核生物,D错误。
故选A。
3. 下图为某化合物的结构简图,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 该化合物的形成过程中脱去三分子水
B. 该化合物为4种氨基酸组成的三肽
C. 参与该化合物合成的氨基酸共有三个氨基
D. 构成该化合物的第二位氨基酸的 基为
【答案】D
【解析】
【分析】每种氨基酸分子至少都含有一个氨基和一个羧基,且都有一个氨基和一个羧基连接在同一个碳原子上,这个碳原子还连接一个氢和一个R基,氨基酸的不同在于R基的不同。
【详解】A、分析题图可知,该化合物含有2个肽键,故该化合物是3个氨基酸脱去两分子水形成的,A错误;
B、分析题图可知,该化合物含有2个肽键,故该化合物含3个氨基酸,3个氨基酸的R基分别为-H、-CH2-CO-NH2、-CH2-OH,由此可知,该化合物为3种氨基酸组成的三肽,B错误;
C、分析题图可知,构成该化合物的第二位氨基酸的R基为-CH2-CO-NH2,含有1个氨基,故参与该化合物合成的氨基酸共有四个氨基,C错误;
D、分析题图可知,构成该化合物的第二位氨基酸的R基为-CH2-CO-NH2,D正确。
故选D。
4. 研究发现,小球藻(低等植物)被认为是 21 世纪人类最理想的健康食品:螺旋藻(属蓝细菌)特有的藻蓝蛋白能提高人体淋巴细胞活性,增强人体免疫力。下列关于小球藻和螺旋藻的叙述错误的是( )
A. 二者的遗传物质都是 DNA
B. 小球藻加工蛋白质的场所有内质网和高尔基体
C. 小球藻和螺旋藻都有细胞壁
D. 小球藻和螺旋藻都能进行光合作用,这与它们含有叶绿体有关
【答案】D
【解析】
【分析】由原核细胞构成的生物叫原核生物,由真核细胞构成的生物叫真核生物;原核细胞与真核细胞相比,最大的区别是原核细胞没有被核膜包被的成形的细胞核,没有核膜、核仁和染色体,原核细胞只有核糖体一种细胞器,但原核生物含有细胞膜、细胞质等结构,也含有核酸和蛋白质等物质。
【详解】A、小球藻为真核生物,螺旋藻为原核生物,无论原核生物还是真核生物遗传物质都是DNA,A正确;
B、小球藻是真核生物,其中含有内质网等多种复杂的细胞器,因此,该细胞中加工蛋白质的场所有内质网和高尔基体,B正确;
C、小球藻是低等植物是真核生物,螺旋藻是原核生物,二者细胞结构中都有细胞壁,但组成成分有差异,C正确;
D、螺旋藻是原核生物,没有叶绿体,含有叶绿素和藻蓝素,所以能进行光合作用,绿藻含有叶绿体,所以能进行光合作用,D错误。
故选D。
5. 现有无标签的稀蛋清、葡萄糖、淀粉酶和淀粉各一瓶,不能将它们全部鉴定出来的一组试剂是( )(注:淀粉酶化学本质是蛋白质;淀粉酶能使淀粉水解为麦芽糖)
A. 双缩脲试剂、斐林试剂B. 碘液、斐林试剂
C. 碘液、双缩脲试剂D. 苏丹Ⅲ试剂、碘液
【答案】D
【解析】
【分析】蛋白质与双缩脲试剂能发生紫色反应;还原糖与斐林试剂水浴加热能产生砖红色沉淀;淀粉遇碘液会变蓝。
【详解】A、稀蛋清和淀粉酶都是蛋白质,所以可以利用双缩脲试剂将题干中的四种溶液分为两组,能发生紫色反应是稀蛋清和淀粉酶,不能发生紫色反应的是葡萄糖和淀粉,葡萄糖是还原糖,淀粉不是,所以可以利用斐林试剂将淀粉和葡萄糖分开,然后将淀粉加入两种蛋白质溶液中,加入斐林试剂并水浴加热,出现砖红色沉淀的是淀粉酶溶液,无变化的是稀蛋清溶液,A正确;
B、碘液和斐林试剂能鉴定出淀粉和葡萄糖,再将淀粉加入剩余的两种溶液中滴加碘液,如果蓝色消失,则是淀粉酶溶液,如果没变化则是稀蛋清溶液,B正确;
C、用双缩脲试剂将稀蛋清、淀粉酶和葡萄糖、淀粉分开,滴加碘液将葡萄糖和淀粉分开,将淀粉加入两种蛋白质溶液中,滴加碘液,如果蓝色消失,则说明是淀粉酶溶液,另一种则是稀蛋清溶液,C正确;
D、苏丹Ⅲ试剂能将脂肪染成橘黄色,淀粉遇碘液会变蓝,同理A选项,碘液能将淀粉和淀粉酶溶液区分开,而增加的苏丹Ⅲ试剂不能鉴定出稀蛋清和葡萄糖,D错误。
故选D。
6. 下列各组物质中,由相同种类元素组成的是( )
A. 脂肪、脂肪酸、脂肪酶B. 血红蛋白、叶绿素、抗体
C. 葡萄糖、果糖、核糖D. 磷脂、性激素、胰岛素
【答案】C
【解析】
【分析】组成细胞的化学元素,常见的有20多种,其中有些含量多,有些含量很少。细胞中常见的化学元素中,含量较多的有C、H、O、N、P、S、K、Ca、Mg等元素,称为大量元素;有些元素含量很少,如Fe、Mn、Zn、Cu、B、M等,称为微量元素。组成细胞的元素中,C、H、O、N这四种元素的含量很高,其原因与组成细胞的化合物有关。组成细胞的各种元素大多以化合物的形式存在,如水、蛋白质、核酸、糖类、脂质,等等。
【详解】A、脂肪和脂肪酸的元素组成都是C、H、O,而脂肪酶的化学本质是蛋白质,主要由C、H、O、N元素组成,它们的元素组成不完全相同,A错误;
血红蛋白组成元素为C、H、O、N、Fe,叶绿素组成元素为C、H、O、N、Mg,抗体化学本质是蛋白质,组成元素为C、H、O、N,它们的元素组成不完全相同,B错误;
C、葡萄糖、果糖、核糖都属于糖类,它们的元素组成都是C、H、O,C正确;
D、磷脂组成元素为C、H、O、N、P,性激素属于脂质中的固醇,组成元素为C、H、O,胰岛素属于蛋白质,蛋白质的元素组成主要为C、H、O、N,它们的元素组成不完全相同,D错误。
故选C。
7. 注射胰岛素是治疗I型糖尿病的主要方式。下图表示细胞中胰岛素的合成和分泌过程,a-c为细胞结构。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在囊泡运输过程中起“交通枢纽”作用的是b
B. a结构与胰岛素的合成无关,与分泌作用有关
C. 胰岛素的分泌过程所需的能量都由线粒体提供
D. 图中的c和囊泡膜不属于该细胞的生物膜系统
【答案】A
【解析】
【分析】胰岛素是一种蛋白质,由核糖体合成,内质网空间构型,高尔基体加工,最终通过囊泡运出细胞。据图分析,a 结构为内质网,b 结构为高尔基体,c 结构为细胞膜。
【详解】A、高尔基体接受内质网脱落下来的囊泡,对其中的蛋白质进行加工后,又形成囊泡转运至细胞膜,在囊泡运输过程中起“交通枢纽”作用,A正确;
B、胰岛素是外分泌蛋白,是由附着在内质网上的核糖体合成,再由内质网进行胰岛素的空间构型,内质网与其合成与分泌均有关,B错误;
C、胰岛素分泌所需的能量来自呼吸作用,既可以来自细胞质基质也可以来自线粒体,C错误;
D、细胞膜、核膜和细胞器膜共同构成生物膜系统,c结构为细胞膜,囊泡膜来自内质网或高尔基体,均为生物膜系统组成部分,D错误。
故选B。
8. 下列物质通过细胞膜时需要消耗能量的是( )
A. 氧进入肺泡细胞B. 水分子通过通道蛋白进出细胞
C. 氨基酸进入小肠绒毛上皮细胞D. 二氧化碳进入毛细血管
【答案】C
【解析】
【分析】小分子物质跨膜运输的方式包括:自由扩散、协助扩散、主动运输。自由扩散高浓度到低浓度,不需要载体,不需要能量,比如水、气体、脂类(因为细胞膜的主要成分是脂质,如磷脂)都属于自由扩散;协助扩散是从高浓度到低浓度,不需要能量,需要载体,比如葡萄糖进入红细胞;主动运输从高浓度到低浓度,需要载体,需要能量,比如几乎所有离子、氨基酸、葡萄糖等。大分子或颗粒物质进出细胞的方式是胞吞和胞吐,不需要载体,消耗能量。
【详解】A、氧进入肺泡细胞的方式是自由扩散,不需要载体协助和能量,A错误;
B、水分子通过通道蛋白进出细胞为协助扩散,需要载体,不需要消耗能量,B错误;
C、氨基酸进入小肠绒毛上皮细胞属于主动运输,需要载体的协助,需要消耗能量,C正确;
D、二氧化碳进入毛细血管的方式是自由扩散,不需要载体协助和能量,D错误。
故选C。
9. 蛋白酶体是一种具有多重催化活性的蛋白酶。是蛋白质合成过程中错误折叠的蛋白和受损伤的蛋白被降解的主要途径。大多数蛋白质在被蛋白酶体降解之前需要泛素化。下列分析不正确的是( )
A. 蛋白酶体能显著降低化学反应的活化能
B. 蛋白酶体是在腺体细胞内合成的具有调节作用的蛋白质
C. 蛋白酶体在降解蛋白质过程中应该有水的消耗
D. 蛋白酶体在维持细胞的稳态中发挥重要作用
【答案】B
【解析】
【分析】1、酶是由活细胞产生的具有催化作用的有机物,大多数酶是蛋白质,少数酶是RNA。
2、酶的特性:专一性、高效性、作用条件温和。
3、酶促反应的原理:酶能降低化学反应所需的活化能。
【详解】A、酶能显著降低化学反应的活化能,A正确;
B、蛋白酶体具有催化作用的蛋白质,B错误;
C、蛋白酶体在降解蛋白质的过程中需要断裂肽键有水的消耗,C正确;
D、蛋白酶体在维持细胞的稳态中发挥重要作用,D正确。
故选B。
10. ATP(腺苷三磷酸),GTP(鸟苷三磷酸),CTP(胞苷三磷酸)和UTP(尿苷三磷酸)是细胞内四种高能磷酸化合物,它们的结构只是碱基的不同,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 许多吸能反应与ATP的水解反应相联系
B. 1分子GTP彻底水解可得到3种小分子物质
C. CTP中“C”是由胞嘧啶和脱氧核糖构成的
D. UTP可为细胞中某些生命活动提供能量
【答案】C
【解析】
【分析】ATP作为细胞能量“货币”,为细胞内多种生命活动提供能量。
【详解】A、ATP的水解反应是一个放能反应,与细胞内许多吸能反应相联系,A正确;
B、1分子GTP彻底水解可以得到核糖、磷酸、鸟嘌呤3种小分子化合物,B正确;
C、CTP中“C”是由胞嘧啶和核糖构成的,C错误;
D、UTP是高能磷酸化合物,作为细胞能量“货币”,可为细胞中某些生命活动提供能量,D正确。
故选C。
11. 下列关于“探究酵母菌细胞呼吸的方式”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 酵母菌常被用作研究细胞呼吸的实验材料,其主要原因是酵母菌属于兼性厌氧生物
B. 在无氧呼吸的装置中,需将酵母液反应一段时间后再将导管通入澄清石灰水中
C. 在有氧呼吸的装置中,可将空气直接通入酵母菌的培养液
D. 该实验采用了对比实验的方法
【答案】C
【解析】
【详解】酵母菌是兼性厌氧型生物,即在有氧条件下能进行有氧呼吸,在缺氧条件下也能进行无氧呼吸,A项正确;无氧呼吸的装置中,应封口将酵母液反应一段时间后再将导管通入澄清石灰水中,这是为了消耗掉瓶中的氧气,创造无氧环境,B项正确;在有氧呼吸的装置中,应先将空气通入NaOH溶液吸收空气中的CO2,以避免对实验结果的干扰,C项错误;该实验是对比实验不是对照实验,因为有氧和无氧条件下的实验都是实验组,属于对比实验,D项正确。
12. 如图表示酵母菌以葡萄糖为底物进行的细胞呼吸与氧气浓度的关系曲线。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 )
A. AB段表示酵母菌仅进行厌氧呼吸
B. B点为酵母菌细胞呼吸的最弱点
C. C点时酵母菌不再进行厌氧呼吸
D. 阴影部分面积表示酵母菌厌氧呼吸的强度
【答案】A
【解析】
【分析】分析题图可知,二氧化碳的释放量代表细胞的总呼吸,氧气的吸收量代表有氧呼吸,A点氧气浓度为0,此时只进行厌氧呼吸,B点既进行有氧呼吸也进行厌氧呼吸,此时二氧化碳相对最低,说明消耗有机物最少,C点只进行有氧呼吸。
【详解】A、AB段细胞吸收氧气,说明该段存在有氧呼吸,A错误;
B、分析题图可知,B点二氧化碳的释放量最少,该点酵母菌呼吸强度最弱,B正确;
C、C点氧气的吸收量与二氧化碳的释放量相等,说明只进行有氧呼吸,C正确;
D、分析题图可知,二氧化碳的释放量代表细胞的总呼吸,氧气的吸收量代表有氧呼吸,细胞总呼吸减去有氧呼吸即为厌氧呼吸,即图中的阴影部分,D正确。
故选A。
13. 在封闭的温室内栽种农作物,下列不能提高作物产量的措施是( )
A. 施加农家肥B. 增大室内昼夜温差
C. 延长光照时间D. 采用绿色玻璃盖顶
【答案】D
【解析】
【分析】生产上提高作物产量可以提高光合作用强度降低细胞呼吸强度,增加有机物积提高作物产量。具体有以下措施:1、适当提高光强、二氧化碳浓度、矿质元素、水等供应。2、提高昼夜温差。
【详解】A、二氧化碳是光合作用的原料,原料越多合成的有机物就越多,施加农家肥可增加室内二氧化碳浓度能增产,A错误;
B、适当提高温度可以促进生物的生命活动,因此适当提高白天的温度可以促进光合作用的进行,让植物合成更多的有机物;而夜晚适当降温则可以抑制其呼吸作用,使其少分解有机物。这样白天合成的多,夜晚分解的少,剩余的有机物就多,自然就产量高,B错误;
C、延长光照时间,光合作用时间长,合成的有机物就越多,能增产,C错误;
D、采用绿色玻璃盖顶,透过绿光,植物吸收绿光很少,导致光合作用强度减低、合成的有机物就减少,作物就减产,D正确。
故选D。
14. 植物对光的吸收是有选择性的,但不同绿色植物对光的吸收光谱基本相同,就红(橙)、黄、绿、蓝(紫)这几种波长的光而言,叶片对其吸收能力大小为蓝(紫)>红(橙)>黄>绿。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 光反应必须在光照下进行,暗反应必须在暗处进行
B. 光合作用过程中产生的(CH2O)中的氧全部来自CO2
C. 突然中断光照,短时间内C3的量会减少,(CH2O)的量也会减少
D. 用相同强度的蓝光和黄光照射植物,用黄光照射时产生的有机物更多
【答案】B
【解析】
【分析】 光合作用的过程及场所:光反应发生在类囊体薄膜中,主要包括水的光解和ATP的合成两个过程;暗反应发生在叶绿体基质中,主要包括CO2的固定和C3的还原两个过程。
光合色素主要包括叶绿素和类胡萝卜素,叶绿素包括叶绿素a和叶绿素b,主要吸收红光和蓝紫光;类胡萝卜素包括胡萝卜素和叶黄素,主要吸收蓝紫光。
【详解】A、光反应必须在光照下进行,但暂时停止光照,暗反应也可以进行一段时间,A错误;
B、光合作用过程中产生的(CH2O)中的氧来自CO2,B正确;
C、突然中断光照,光反应提供的ATP和[H]减少,C3的还原减弱,短时间内C3的量会增加,(CH2O)的量会减少,C错误;
D、光合色素基本不吸收黄光,叶绿素主要吸收红光和蓝紫光,类胡萝卜素主要吸收蓝紫光,用相同强度的蓝光和黄光照射植物,用蓝光照射时产生的有机物更多,D错误。
故选B。
15. “颜色反应”是鉴定特定物质的常用方法。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为检测待测样液中是否含有葡萄糖,可以使用斐林试剂
B. 在脂肪的检测实验中,苏丹Ⅲ染液将脂肪染成橘黄色
C. 向马铃薯块茎匀浆中加入碘液,需用显微镜才能观察到颜色变化
D. 用双缩脲试剂鉴定蛋白质时,需水浴加热2min才能看到溶液变成紫色
【答案】B
【解析】
【分析】斐林试剂与还原糖共热可以产生砖红色沉淀,蛋白质遇双缩脲试剂显紫色。
【详解】A、斐林试剂只能检测出待测样液中是否含有还原糖,但不能检测出特定的某种还原糖,A错误;
B、在脂肪的检测实验中,苏丹Ⅲ染液将细胞中的脂肪颗粒脂肪染成橘黄色,B正确;
C、马铃薯块茎匀浆液中加入碘液,用肉眼即可观察到溶液颜色变成蓝色,不需用显微镜观察,C错误;
D、用双缩脲试剂鉴定蛋白质时,不需要水浴加热,D错误。
故选B。
16. 如图为细胞有丝分裂某时期的图像,则关于该细胞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最可能是植物细胞并处于有丝分裂前期
B. 最可能是动物细胞并处于有丝分裂中期
C. 含有8条姐妹染色单体,8个DNA分子
D. 分裂产生的两个子细胞染色体数不相等
【答案】C
【解析】
【分析】细胞分裂:①间期:DNA分子复制和相关蛋白质的合成;②前期:染色质螺旋化形成染色体,核仁逐渐解体,核膜逐渐消失,细胞两极发出纺锤丝,形成纺锤体;③中期:纺锤丝牵引着染色体运动,使其着丝粒排列在赤道板上,染色体形态稳定、数目清晰,便于观察;④后期:着丝点分裂,姐妹染色单体分离,染色体数目加倍;④末期:染色体解螺旋为染色质,纺锤体消失,核膜核仁重新出现,植物细胞中部出现细胞板,细胞板扩展形成细胞壁,动物细胞膜从中部向内凹陷缢裂成两个细胞。
【详解】A、该细胞具有细胞壁,且着丝粒整齐排列在赤道板上,最可能是植物细胞并处于有丝分裂中期,A错误;
B、该细胞具有细胞壁,且着丝粒整齐排列在赤道板上,最可能是植物细胞并处于有丝分裂中期,B错误;C、该细胞含有8条姐妹染色单体,8个DNA分子,C正确;
D、有丝分裂分裂产生的两个子细胞染色体数相等,D错误。
故选C。
17. 胚胎干细胞可以被定向诱导分化为肝细胞和皮肤细胞两种体细胞,两者完全相同的是( )
A 细胞形态B. 细胞结构C. 蛋白质D. 核 DNA
【答案】D
【解析】
【分析】细胞分化是指:由一个或一种细胞增殖产生的后代,在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上发生稳定性差异的过程。细胞分化的实质是基因的选择性表达。
【详解】细胞分化的实质是基因的选择性表达,分化后的细胞中遗传物质并不改变,只是不同细胞选择表达的基因有区别,就产生了不同的 mRNA ,进而产生了不同的蛋白质,从而使细胞在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上发生稳定性差异,ABC 错误, D 正确。
故选D。
18. 下列有关细胞的分化、衰老和死亡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在人体内,各个已分化的细胞中表达的基因完全不相同
B. 细胞分化过程中,部分遗传物质发生了改变
C. 被病原体感染的细胞的清除通过细胞凋亡来实现
D. 老人体内的细胞都处于衰老的状态
【答案】C
【解析】
【分析】1、衰老细胞的主要特征:细胞内水分减少,细胞萎缩,体积变小,但细胞核体积增大,染色质固缩,染色加深;细胞膜通透性功能改变,物质运输功能降低;细胞色素随着细胞衰老逐渐累积;有些酶的活性降低;呼吸速度减慢,新陈代谢减慢。
2、细胞凋亡是由基因决定的细胞编程序死亡的过程。细胞凋亡是生物体正常发育的基础,能维持组织细胞数目的相对稳定,是机体的一种自我保护机制。在成熟的生物体内,细胞的自然更新、被病原体感染的细胞的清除,是通过细胞凋亡完成的。
【详解】A、在人体内,各个已分化的细胞中表达的基因不完全相同,A错误;
B、细胞分化过程中,遗传物质未发生改变,发生了基因的选择性表达,B错误;
C、细胞的自然更新,被病原体感染的细胞的清除,是通过细胞凋亡实现的,C正确;
D、老人体内的细胞普遍处于衰老的状态,但有部分新细胞存在,D错误。
故选C。
19. 下列有关生物科学史的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 鲁宾和卡门用稳定型同位素标记法发现植物光合作用释放的氧气中的O全部来源于水
B. 施莱登和施旺提出的细胞学说的中心内容是所有生物都是由细胞组成
C. 罗伯特森在电镜下看到了细胞膜清晰的暗-亮-暗三层结构
D. 恩格尔曼用水绵和好氧细菌作为实验材料进行实验证明了氧气是由叶绿体释放出来的
【答案】B
【解析】
【分析】鲁宾和卡门采用放射性同位素标记法,通过设计对照实验,最终证明光合作用释放的氧气全部来自水。
【详解】A、鲁宾和卡门通过同位素分别标记H218O和C18O2,发现只有标记 H218O 的一组产生的O2中有标记,两组对照说明光合作用释放的氧气全部来自水,A正确;
B、细胞学说认为细胞是一个有机体,一切动植物都由细胞发育而来,并由细胞和细胞产物所构成;并不是所有生物都是由细胞组成,病毒没有细胞结构,B错误;
C、1959年,罗伯特森在电镜下看到了细胞膜清晰暗-亮-暗三层结构,认为所有的细胞膜都由蛋白质—脂质—蛋白质三层结构构成的,C正确;
D、恩格尔曼用水绵和好氧细菌作为实验材料进行实验证明了氧气是由叶绿体释放出来的,D正确。
故选B。
20. 下列有关“探究酵母菌细胞呼吸方式实验”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该实验为对照实验,其中无氧呼吸组为对照组
B. 依据有无CO2的产生可以判断酵母菌的细胞呼吸方式
C. 酵母菌产生的酒精能使酸性重铬酸钾溶液由橙色变成灰绿色
D. 酵母菌细胞呼吸过程中,产生酒精和CO2的场所一定相同
【答案】C
【解析】
【分析】酵母菌是兼性厌氧型生物,酵母菌呼吸产生的CO2可用溴麝香草酚蓝水溶液或澄清石灰水鉴定,因为CO2可使溴麝香草酚蓝水溶液由蓝变绿再变黄,或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酵母菌无氧呼吸产生的酒精可用重铬酸钾鉴定,由橙色变成灰绿色。
【详解】A、探究酵母菌细胞呼吸方式实验中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组都是实验组,两组互为对照,A错误;
B、酵母菌的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产物都有CO2,故不能依据有无CO2的产生判断酵母菌的细胞呼吸方式,B错误;
C、酵母菌产生的酒精能使酸性重铬酸钾溶液由橙色变成灰绿色,可据此进行无氧呼吸的鉴定,C正确;
D、酵母菌细胞呼吸过程中,产生酒精是在无氧呼吸的第二阶段,场所是细胞质基质,产生二氧化碳可能是有氧呼吸的第二阶段,场所是线粒体基质,D错误。
故选C。
21. 如图曲线表示完全相同的两个植物细胞分别放置在A、B溶液中,细胞失水量的变化情况。相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 )
A. 该实验可选取绿色植物成熟的叶肉细胞来进行
B. 若B溶液的浓度稍减小,则曲线中a点下移
C. 两条曲线的差异是由于A、B溶液浓度不同导致
D. 6min时取出两个细胞用显微镜观察,均可看到质壁分离现象
【答案】C
【解析】
【分析】成熟植物细胞具有大液泡,含有细胞液,植物细胞的原生质层相当于一层半透膜,细胞壁的伸缩性比原生质层大,当外界溶液浓度高时,会发生质壁分离现象。分析图中可知,A溶液中细胞一直失水,发生质壁分离,B溶液中细胞先失水后吸水,发生质壁分离后自动复原。
【详解】A、成熟叶肉细胞有大液泡,同时有颜色,方便观察,可以使用,A正确;
B、若B溶液浓度稍减小,失水量将减少,a点会下移,失水量和浓度差成正比,B正确;
C、细胞在A溶液中只发生质壁分离,在B溶液中发生质壁分离后自动复原,这与两种溶液的溶质有关系,B溶液中溶质可以进入细胞,而A溶液中的溶质不能进入细胞,C错误;
D、据图可知,6min时,两个细胞均有失水,失水量大于0,用显微镜观察,均可看到质壁分离现象,D正确。
故选C。
22. 将某植物放在密闭的玻璃罩内,置于室外进行培养,假定玻璃罩内植物的生理状态与自然环境中相同。用CO2浓度测定仪测得了一昼夜中该玻璃罩内CO2浓度的变化情况,绘制成如图的曲线,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 )
A. A点植物的光合作用强度与细胞呼吸强度相等
B. 在DH段存在有机物净积累速率一直为正
C. H点CO2浓度最低,说明此时植物对CO2的吸收最多,光合作用最强
D. CO2浓度下降从DE段开始,说明植物进行光合作用是从D点开始的
【答案】B
【解析】
【分析】玻璃罩内CO2浓度的变化情况与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相关,上升表明呼吸速率大于光合速率,下降表明呼吸速率小于光合速率。
【详解】A、A点0时植物只有细胞呼吸,A错误;
B、在DH段CO2的浓度一直在下降,说明呼吸速率小于光合速率,有机物净积累速率一直为正,B正确;
C、H点CO2最低,是由于D点之后光合速率大于呼吸速率,玻璃罩内CO2被吸收多,剩余量减少导致,而非此刻光合作用最强,C错误;
D、CO2浓度下降从DE段开始,是因为呼吸速率小于光合速率,D点表示光合速率=呼吸速率,光合作用在D点之前就开始进行,只是此前呼吸速率大于光合速率,D错误。
故选B。
23. 有关动物细胞有丝分裂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细胞板在细胞有丝分裂后期形成
B. 同一细胞中有丝分裂前期和后期的染色体数和核DNA分子数之比分别是1∶2和1∶1
C. 在分裂末期,形成了赤道板
D. 在分裂前期,两个中心粒复制形成两组中心粒
【答案】B
【解析】
【分析】有丝分裂不同时期的特点:
(1)间期:进行DNA的复制和有关蛋白质的合成,同时中心体也进行了复制;
(2)前期:核膜、核仁逐渐解体消失,出现纺锤体和染色体;
(3)中期:染色体形态固定、数目清晰;
(4)后期:着丝粒分裂,姐妹染色单体分开成为染色体,并均匀地移向两极;
(5)末期:核膜、核仁重建、纺锤体和染色体消失。
【详解】A、动物细胞有丝分裂过程中不会形成细胞板,只有植物细胞有丝分裂末期会形成细胞板,A错误;
B、有丝分裂前期的细胞中每条染色体含有有两个染色单体、两个DNA分子,其中染色体数和核DNA分子数之比分别是1∶2,到了后期着丝粒分裂,姐妹染色单体分开成为子染色体,导致染色体数目暂时加倍,此时细胞中染色体数和核DNA分子数之比1∶1,B正确;
C、赤道板不是真实存在的结构,不会出现,植物细胞有丝分裂末期会形成细胞板,C错误;
D、在有丝分裂间期,两个中心粒复制形成两组中心粒,D错误。
故选B。
24. 下列关于科学技术研究和方法的叙述,错误的是( )
A. 分离真核细胞各种细胞器的常用方法是差速离心法
B. 由不完全归纳得出的结论是不可信的,不能用来预测和判断
C. 科学家选择不同荧光染料标记膜蛋白,将小鼠细胞与人细胞融合来探究细胞膜的结构特点
D. 分泌蛋白的合成和分泌过程探究常用方法是同位素标记法
【答案】B
【解析】
【分析】1、分离破碎细胞的细胞器时采用的是差速离心法。
2、构成细胞膜的磷脂分子和蛋白质分子都是可以运动的,体现膜的流动性。
3、归纳法是指由一系列具体事实推出一般结论的思维方法,分为完全归纳法和不完全归纳法。
【详解】A、由于真核细胞中细胞器大小、质量不同,用高速离心机在不同的转速下进行离心处理,就能将各种细胞器分离开,所以分离真核细胞各种细胞器的常用方法是差速离心法,A正确;
B、不完全归纳法是通过对某类事物的一部分对象或一部分子类的考察,从中概括出关于该类事物的一般性结论的推理,可以用来预测和判断;由于不完全归纳法是对某类事物中的某一部分对象进行考察,因此,前提和结论之间未必有必然的联系,由不完全归纳法得到的结论,结论不一定正确,结论的正确与否,还需要经过严格的逻辑论证和实践检验,B错误;
C、科学家选择不同荧光染料标记膜蛋白,最终融合细胞表面两类荧光染料最终均匀分布,原因是构成膜结构的磷脂分子和蛋白质分子大都可以运动的,这表明细胞膜的结构特点是具有一定的流动性,C正确;
D、科学家利用同位素标记法对分泌蛋白的合成和分泌进行了研究你,发现3H标记的亮氨酸在细胞内出现的先后顺序分别是核糖体→内质网→高尔基体→细胞膜外,D正确。
故选B。
25. 将某绿色植物放在特定的实验装置中,研究温度对光合作用与呼吸作用的影响(其余条件适宜且相同),以CO2的吸收与释放量为指标,实验的结果如下表所示,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
A. 在连续光照的情况下,该植物在35℃条件下不能生长
B. 在连续光照的情况下,25℃时该植物一天积累的有机物最多
C. 每天光照与黑暗时间相等,且白天与夜晚温度不变,25℃时该植物一天积累的有机物最多
D. 每天光照与黑暗时间相等,且白天与夜晚温度不变,30℃与35℃条件下一天积累的有机物相等
【答案】B
【解析】
【分析】光合作用是指绿色植物通过叶绿体,利用光能把二氧化碳和水转变成储存着能量的有机物,并释放出氧气的过程。光合作用的光反应阶段(场所是叶绿体的类囊体膜上):水的光解产生[H](NADPH)与氧气,合成ATP。光合作用的暗反应阶段(场所是叶绿体的基质中):CO2被C5固定形成C3, C3在光反应提供的ATP和[H](NADPH)的作用下还原生成糖类等有机物。题表格中光照下吸收CO2的速率表示净光合速率,黑暗中释放CO2的速率表示呼吸速率。
【详解】A、光照下吸收CO2的速率表示净光合速率,在连续光照的情况下,该植物在35℃条件下植物的净光合速率大于0,有机物有积累,可以生长,A错误;
B、25℃时植物的净光合速率最大,在连续光照的情况下,该植物一天积累的有机物最多,B正确;
C、每天光照与黑暗时间相等,且白天与夜晚温度不变的情况下,比较积累有机物的多少,可用白天的净光合速率减去晚上的呼吸速率,20℃该植物一天积累的有机物最多,C错误;
D、每天光照与黑暗时间相等,且白天与夜晚温度不变,可用净光合速率减去呼吸速率代表有机物积累量,30℃有机物有积累,35℃有机物无积累,在消耗有机物,D错误。
故选B。
二、非选择题
26. 如图 A、B 分别是两类高等生物细胞的亚显微结构模式图,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图 A 是动物细胞,判断的依据是________________(至少答两点)。其是否有利于制备细胞膜(填是或否) ________________,其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
(2)图 A 是在________________显微镜下观察后画出的细胞图像,模型是人们为了某种特定的目的而对认识对象所作的一种简化的概括性的描述,上图两种细胞的模式图属于________________模型。图 A 中细胞器③的功能是________________。
(3)若图 A 细胞为浆细胞,将 3H 标记的亮基酸注入该细胞,则抗体合成分泌过程中可检测到放射性的细胞结构依次有________________(用箭头和序号表示)。
(4)图 B 中能储存遗传信息的细胞器是________________(填图中标号)。假设图 B 细胞为洋葱鳞片叶外表皮细胞,多画的结构有________________(填结构名称)。
(5)水华严重时,湖面漂浮一层绿膜,有人认为,这是绿藻而不是蓝细菌。你建议采用哪种简单方法进行判断? ________________。
【答案】(1) ①. 含有中心体而无细胞壁、叶绿体、液泡 ②. 否 ③. 除含有细胞膜外,还含有核膜以及细胞器膜等多种膜结构
(2) ①. 电子 ②. 物理 ③. 对来自内质网的蛋白质进行加工、分类和包装的“车间”及“发送站”
(3)⑥→⑨→③→① (4) ①. ⑤⑥ ②. ⑥
(5)光学显微镜观察细胞是否有核膜包围的细胞核
【解析】
【分析】据图分析:图A中①是细胞膜,②是线粒体,③是高尔基体,⑤是中心体,⑥是核糖体,⑦是核膜,
⑧是核仁,⑨是内质网。图B中①是细胞壁,②是高尔基体,③是核仁,④是核糖体,⑤是线粒体,⑥是叶绿体。
【小问1详解】
图 A 是动物细胞,判断的依据是含有中心体而无细胞壁、叶绿体、液泡。该细胞中含有核膜以及细胞器膜等多种膜结构,不利于制备细胞膜。
【小问2详解】
图 A 可以观察到各种细胞器的结构,是在电子显微镜下显微镜下观察后画出的细胞图像,物或图画形式直观地表达认识对象的特征,这种模型就是物理模型,上图两种细胞的模式图属于物理模型。图 A 中细胞器③是高尔基体,功能是对来自内质网的蛋白质进行加工、分类和包装的“车间”及“发送站”。
【小问3详解】
抗体属于分泌蛋白,氨基酸首先在核糖体上脱水缩合形成肽链,接种转移到内质网、高尔基体进行加工,再由囊泡运输至细胞膜分泌到细胞外,所以抗体合成分泌过程中可检测到放射性的细胞结构依次有⑥核糖体→⑨内质网→③高尔基体→①细胞膜。
【小问4详解】
线粒体和叶绿体中含有少量的DNA。图 B 中能储存遗传信息的细胞器是⑤线粒体、⑥叶绿体。洋葱鳞片叶外表皮细胞没有⑥叶绿体。
小问5详解】
绿藻是真核生物,蓝细菌是原核生物,所以可以通过用光学显微镜观察细胞是否有核膜包围的细胞核来进行判断。
27. 细胞是一个开放的系统,每时每刻都与环境进行着物质交换,细胞膜能对进出细胞的物质进行选择。图中①~⑤表示物质通过细胞膜的转运方式,甲~戊表示不同的物质或细胞结构。请回答以下相关问题:
(1)图中结构甲的名称是________________。从分子结构分析,膜蛋白乙、丙、丁之间存在差异的原因是构成三种蛋白质的氨基酸种类、数目、排列顺序不同以及________________ 不同。
(2)据图分析,①方式运输的物质最可能是________________ (填“氨基酸”“氧气”或“NO3-”)。生物膜对 K+和 Cl-的通透性存在明显差异,造成这种差异的主要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
(3)低温处理法、载体蛋白抑制法、细胞呼吸抑制法都能影响物质进出细胞,细胞呼吸抑制法会影响图中的________________ (填序号)转运方式;已知某时间段轮藻吸收 K+的方式为主动运输,若想抑制 K+进入轮藻细胞,而不影响其他物质进出,可选用________________法。
(4)图中戊表示由磷脂分子构成的封闭囊泡,可以作为药物的运载体,囊泡膜上的靶向信号分子可以与靶细胞表面的特异性受体结合,然后通过囊泡膜和细胞膜的融合将药物送入特定的细胞。请分析:嵌入囊泡内的药物 A 属于 ________________(填“脂溶性”或“水溶性”)分子,囊泡能将药物送至特定的细胞,依赖于细胞膜具有________________的功能。
(5)已知细胞质基质的 pH 为 7.0,溶酶体内部 pH 为 5.0 左右,那么细胞质基质中的 H+进入溶酶体内的运输方式与图中 (填序号)相同,溶酶体内少量的水解酶泄漏到细胞质基质中不会引起细胞损伤,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
【答案】(1) ①. 磷脂双分子层 ②. 肽链盘曲、折叠方式及其形成的空间结构
(2) ①. 氧气 ②. 生物膜上运输K+和Cl-的转运蛋白的数量不同
(3) ①. ④⑤ ②. 载体蛋白抑制
(4) ①. 水溶性 ②. 进行细胞间信息交流
(5)④细胞质基质的pH为7.0,溶酶体内水解酶的最适pH为5.0左右,溶酶体中的水解酶进入细胞质基质中,由于pH升高,其活性降低
【解析】
【分析】题图分析:图中①~⑤分别表示自由扩散、协助扩散、协助扩散、主动运输、胞吞(胞吐)。
【小问1详解】
结构甲为构成细胞膜的磷脂双分子层,是生物膜的基本支架;分子结构分析,膜蛋白乙、丙、丁之间的差异体现在构成三种蛋白质的氨基酸种类、数目、排列顺序不同,肽链的空间结构不同。
【小问2详解】
据图分析,①是顺浓度梯度进行的,不需要载体和能量,代表的自由扩散,在“氨基酸”、“氧气”或“NO3-”三种物质中,最有可能转运的是氧气;生物膜对K+和Cl-的通透性存在明显差异,造成这种差异的主要原因是生物膜上运输K+和Cl-的载体蛋白的数量不同。
【小问3详解】
细胞呼吸抑制法会影响消耗能量的物质运输,即会影响④主动运输和⑤胞吞或胞吐过程;已知某时间段轮藻吸收K+的方式为主动运输,若想抑制K+进入轮藻细胞,而不影响其他物质进出,可选用载体蛋白抑制法,因为载体蛋白运输物质具有专一性。
【小问4详解】
由于磷脂分子的头具有亲水性,因此图中嵌入囊泡内的药物A属于水溶性分子;囊泡能将药物送至特定的细胞,依赖于细胞膜具有进行细胞间信息交流的功能。
【小问5详解】
酶作用的发挥需要适宜的pH等条件,细胞质基质的pH为7.0左右,溶酶体内部 pH 为 5.0 左右,溶酶体中的水解酶进入细胞质基质中,由于pH升高,其活性降低,因此溶酶体内少量的水解酶泄漏到细胞质基质中不会引起细胞损伤。
28. 酶是细胞代谢正常进行的必要条件之一。某生物兴趣小组进行了以下有关酶的探究实验。请回答相关问题:
实验一:探究温度对酶活性的影响。
实验二:探究 pH 对酶活性的影响,并将探究结果绘制成下图甲。
实验三的实验流程及现象:
甲组:淀粉+蔗糖酶→斐林试剂鉴定→不出现砖红色沉淀乙组:蔗糖+蔗糖酶→斐林试剂鉴定→出现砖红色沉淀
(1)实验室有过氧化氢酶与唾液淀粉酶,可提供给兴趣小组进行实验一、二的探究,实验一应该选择的酶是________________,该酶的化学本质是________________。
(2)实验二中,a 点对应的 pH 称为酶的________________。
(3)实验三的实验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
(4)酶与无机催化剂相比具有高效性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
(5)为探究不同温度下两种淀粉酶的活性,某同学设计了多组实验并对各组淀粉的剩余量进行检测,结果如图乙所示。从图中可以看出,酶 A 的最适温度应 ________________(填“高于”“低于”或“等于”)酶 B 的。欲继续探究酶 B 的最适温度,实验思路是在________________之间设置一系列温度梯度更小的分组实验,比较每组的淀粉剩余量,淀粉剩余量最少的分组对应的温度就是酶 B 的最适温度。
【答案】(1) ① 唾液淀粉酶 ②. 蛋白质
(2)最适pH (3)探究酶具有专一性(探究蔗糖酶的专一性)
(4)能更显著的降低化学反应活化能
(5) ①. 高于 ②. 30~50℃
【解析】
【分析】酶是活细胞产生的具有催化作用的有机物,绝大多数酶属于蛋白质,少数酶是RNA。酶在适宜条件下反应,温度过高、过低、过酸和过碱等条件会使酶活性下降,酶促反应速率下降。
【小问1详解】
实验一目的是探究温度对酶活性的影响,在唾液淀粉酶和过氧化氢酶中,由于温度会影响过氧化氢的分解,因此不能用过氧化氢和过氧化氢酶探究温度对酶活性影响,故实验一探究温度对酶活性影响应选择唾液淀粉酶。绝大多数酶的化学本质是蛋白质,少数是RNA,唾液淀粉酶的化学本质是蛋白质。
【小问2详解】
由图甲可知,a点表示在此pH下,酶促反应速率最快,此时酶活性最强,故a点对应的pH称为酶的最适pH。
【小问3详解】
由实验三流程和现象可以看出,甲、乙两组比较不同底物在相同酶的催化条件下的反应情况,因此实验三的实验目的是探究酶具有专一性或探究蔗糖酶具有专一性。
【小问4详解】
酶与无机催化剂的催化原理都是降低化学反应的活化能,但酶比无机催化剂更高效,是因为与无机催化剂相比,酶降低活化能的作用更显著。
【小问5详解】图乙中淀粉剩余量反映酶活性高低,淀粉剩余量越大,说明酶活性越小。从图乙中可以看出,酶A催化淀粉水解,随着温度升高,淀粉剩余量减少,酶活性增加,而酶B在温度为50°C的淀粉剩余量高于40°C,说明酶A的最适温度应高于酶B的。若要继续探究酶B的最适温度,首先应先确定最适温度所处的大致范围,再设置更细致的实验进行探究,由图可知酶B的最适温度处于30~ 50°C之间,故实验思路大致为:在30~ 50°C之间设置一系列温度梯度更小的分组实验, 比较每组的淀粉剩余量,淀粉剩余量最少的分组对应的温度即酶B的最适温度。
29. 图甲是某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的示意图(数字表示物质,字母表示场所),图乙表示在不同光照强度下该植物的氧气释放速度。请据图回答:
(1)图甲中①、②分别表示的物质是________________。
(2)图甲中 a 过程发生的场所是________________; ④中的碳原子在 b 反应过程中的转移途径是________________ (用文字和箭头表示)。
(3)图中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的总反应式是 ________________。若将该植物由光照移入黑暗环境中,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短时间内叶绿体中 C5 的含量将________________ (填“升高”“降低”或“不变”)。
(4)图乙中,影响曲线 BC 段光合作用速率的环境因素主要是________________,而可能限制曲线 CD段光合作用速率的两种环境因素主要是________________。
(5)图乙中,在 B 点光照强度时,该植物叶肉细胞的光合速率________________ (填“大于”“等于”或“小于”)呼吸速率,该植物在 2 500 lx 光照强度下,氧气产生速度是________________毫升/小时。
【答案】(1)O2 ATP
(2) ①. 类囊体薄膜 ②. CO2→C3→(CH2O)
(3) ①. CO2+H2O (CH2O)+O2 ②. 降低
(4) ①. 光照强度 ②. 温度、CO2浓度
(5) ①. 大于 ②. 23
【解析】
【分析】 光合作用包括光反应和暗反应两个阶段。光反应发生场所在叶绿体的类囊体薄膜上,色素吸收、传递和转换光能,并将一部分光能用于水的光解生成NADPH和氧气,另一部分光能用于合成ATP,暗反应发生场所是叶绿体基质中,首先发生二氧化碳的固定,即二氧化碳和五碳化合物结合形成两分子的三碳化合物,三碳化合物利用光反应产生的NADPH和ATP被还原。
【小问1详解】
图中的①是水光解的产物,能释放到外界,表示氧气;②是ADP和Pi的产物,表示ATP。
【小问2详解】
a是光反应,发生在类囊体薄膜;b是暗反应,暗反应阶段可发生CO2和C5结合,生成2个C3,C3接受ATP释放的能量并且被NADPH还原,形成糖类和C5,故CO2中的碳原子的途径:CO2→C3→(CH2O)。
【小问3详解】
光合作用是绿色植物利用光能,通过叶绿体,把二氧化碳和水转化成贮存着能量的有机物(主要是淀粉),并释放氧气的过程,其反应式可表示为 ;植物由光照移入黑暗环境中,光反应减慢,短时间内NADDPH和ATP减少,C3的还原减慢,而二氧化碳的固定不变,故生成的C5减少。
【小问4详解】
BC段,随光照强度增大,净光合速率增大,则限制因素主要是光照强度;CD段光照强度不是限制因素,可能是温度、CO2浓度限制了光合作用。
【小问5详解】
图乙中的B点时,植物体的光合作用速率=呼吸作用速率,植物体内进行光合作用的细胞只有叶肉细胞,则叶肉细胞的光合速率大于呼吸速率;植物在2 500 lx光照强度下,氧气产生速度=净光合作用速率+呼吸作用速率=17+6=23毫升/小时。
30. 下图 A、B 分别为某动物细胞分裂的细胞周期及其分裂期的示意图。请据图回答:
(1)图 A 中表示“一个完整细胞周期过程”的是_______________。(填字母)
(2)图B 中的时期对应图A 中的_______________段,图B 的下一个时期细胞中有染色体_______________ 条、染色单体_______________条。
(3)动物细胞与植物细胞的有丝分裂相比有两个不同点,分别发生在_______________期。
(4)在植物细胞有丝分裂末期,在细胞中央出现的结构是_______________,该结构的形成与_______________(填细胞器)的作用有关。
(5)某同学用洋葱鳞片叶表皮细胞作为实验材料观察有丝分裂,发现细胞好像都处于细胞分裂间期,原因是_________。
【答案】(1)b+c (2) ①. a(或c) ②. 8 ③. 0
(3)前期、末期 (4) ①. 细胞板(或细胞壁) ②. 高尔基体
(5)洋葱鳞片叶表皮细胞是成熟的植物细胞,不具有分裂能力
【解析】
【分析】分析图解:图A中a、c时间短,表示分裂期,b、d时间长,表示间期;图B细胞染色体的着丝点排列在赤道板上,属于有丝分裂中期。
【小问1详解】
一个完整细胞周期过程包括间期和分裂期,间期在细胞周期的前面,分裂期在细胞周期的后面,则b+c表示一个细胞周期。
【小问2详解】
图B着丝粒(着丝点)整齐排列在赤道板上,含姐妹染色单体,表示有丝分裂的中期,在图A中的 a(或c)段;图B细胞的下一时期是有丝分裂后期,后期由于着丝粒分离,姐妹染色单体分开,染色体数目暂时加倍,则细胞中有染色体8条,姐妹染色单体0条。
【小问3详解】
动物细胞与植物细胞的有丝分裂相比有两个不同点,分别发生在前期(纺锤体的形成方式不同,动物细胞是由中心体发出星射线构成纺锤体,植物细胞是由两极的物质发出纺锤丝构成纺锤体)和末期(细胞质一分为二的方式不同,动物细胞为细胞膜从中间缢裂,植物细胞形成细胞板)。
【小问4详解】
植物细胞有丝分裂末期,在细胞中央出现的结构是细胞板,以后扩展成为细胞壁,该结构的形成与高尔基体的作用有关。
【小问5详解】
由于洋葱鳞片叶表皮细胞是成熟的植物细胞,不具有分裂能力,所以用洋葱鳞片叶表皮细胞作为实验材料观察有丝分裂,看不到分裂期的细胞。温度(℃)
5
10
15
20
25
30
35
光照下吸收CO2(mg/h)
1.00
1.75
2.50
3.25
3.75
3.5
3.00
黑暗中释放CO2(mg/h)
0.50
0.75
1.00
1.50
2.25
3.00
3.50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山西省康杰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生物试题含答案,共30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非选择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2022-2023学年山西省运城市康杰中学高二下学期3月月考生物试题含答案,共7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单项选择题,非选择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2022-2023学年山西省运城市康杰中学高一上学期1月期末考试生物含答案,共10页。试卷主要包含了 1,00,50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