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学活动
搜索
    上传资料 赚现金

    2024年中考地理百题精选之考前突破(含解析、考点卡片)

    2024年中考地理百题精选之考前突破(含解析、考点卡片)第1页
    2024年中考地理百题精选之考前突破(含解析、考点卡片)第2页
    2024年中考地理百题精选之考前突破(含解析、考点卡片)第3页
    还剩46页未读, 继续阅读
    下载需要10学贝 1学贝=0.1元
    使用下载券免费下载
    加入资料篮
    立即下载

    2024年中考地理百题精选之考前突破(含解析、考点卡片)

    展开

    这是一份2024年中考地理百题精选之考前突破(含解析、考点卡片),共49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刚果,英加水电站建成后,有利于刚果,济郑高铁大致走向为,高铁时速与地形关系密切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刚果民主共和国简称刚果(金),中国S集团参与修建的英加水电站位于刚果(金)境内刚果河的下游,全部建成后将成为世界规模最大的水电站,发电量将占非洲总量的三分之一。如图为刚果(金)概况图。据此完成1﹣3题。
    1.刚果(金)依托境内矿产资源可重点发展( )
    A.海洋渔业B.采矿业
    C.咖啡种植业D.航空工业
    2.刚果(金)境内水力资源非常丰富,但开发程度低,主要原因是( )
    A.太阳能资源丰富B.矿产储藏量大
    C.电力供应充足D.缺少资金和技术
    3.英加水电站建成后,有利于刚果(金)( )
    ①增加收入,促进经济发展
    ②吸收投资,改善城乡淡水供应
    ③获取技术,治理河流生态
    ④改善民生,保障居民生活用电
    A.①④B.①③C.②③D.②④
    国家统计局的数据显示,2023年我国人口减少208万人,同时进入老年人口高速增长时期。如图为2015~2023年我国人口自然增长率的统计图。读图,完成4﹣6题。
    4.2015~2023年,我国人口自然增长率的变化趋势是( )
    A.持续升高B.持续降低C.先降后升D.先升后降
    5.我国人口发展趋势对我国未来产生的影响可能有( )
    A.中小学学校增多B.银发经济活跃
    C.就业压力更大D.育婴行业好就业
    6.鼓励生育是应对人口自然增长率下降的基本策略之一,下列措施有利于提高生育率的是( )
    ①发放生育津贴
    ②兴建育儿机构
    ③降低生育、养育成本
    ④延迟退休年龄
    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
    2023年12月,济郑高铁(如图)实现全线贯通运营,济南、郑州两座城市由“绕行”走向“直通”。据此完成7﹣9题。
    7.济郑高铁大致走向为( )
    A.东北—西南B.东南—西北C.南北D.东西
    8.高铁时速与地形关系密切。济郑高铁设计时速350千米/小时,因为其经过的地形主要是( )
    A.丘陵B.平原C.盆地D.高原
    9.济郑高铁全线通车,目前带来的直接影响主要是( )
    ①缩短了两地间居民出行时间
    ②增加了两地间居民出行选择
    ③为南方地区提升了经济效益
    ④承担着两地自然资源的流通
    A.①②B.②③C.①④D.③④
    北京时间2023年10月26日11时14分,我国神舟十七号载人飞船在中国文昌航天发射场点火发射,汤洪波、唐胜杰、江新林三位航天员领命出征,此次任务是完成与神舟十六号乘务组在轨轮换,驻留约6个月。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10.神舟十七号飞船成功发射的时段,地球运行在公转轨道的( )
    A.①﹣﹣②之间B.②﹣﹣③之间C.③﹣﹣④之间D.④﹣﹣①之间
    11.神舟十七号飞船在轨驻留期间,下列现象正确的是( )
    A.当地球运行在①﹣②时,南通路灯开启的时间越来越晚
    B.当地球公转到②时,南半球大部分国家是冬季
    C.当地球运行在②﹣③时,北极点附近存在极夜现象
    D.当地球公转到③时,南通昼长夜短
    经纬网地图在军事、航空、航海等方面作用巨大,利用它,我们可以确定地球表面上任意地点的地理位置。读经纬网图,完成12﹣14题。
    12.图中①点的地理坐标是( )
    A.60°N,110°EB.60°S,110°W
    C.60°N,110°WD.60°S,110°E
    13.图中四点中,位于南温带的是( )
    A.①B.②C.③D.④
    14.图中①点位于④点( )
    A.东北方向B.西北方向C.东南方向D.西南方向
    2024年2月7日,南极大陆的新地标—中国南极秦岭站开站。秦岭站位于罗斯海区域,这是距离南极点最近的海域,也是全球气候变化的敏感区域,因此成为极地科学考察的理想之地。每年,我国科考队员都要赴南极考察。考察结束后,留下少数队员维持站区的正常的工作,这个过程被待为“越冬”。读南极地区示意图和秦岭科考站景观图,完成15﹣17题。
    15.下列科学考察站中,距离南极点最近的是( )
    A.中山站B.泰山站C.昆仑站D.秦岭站
    16.关于在中山站“越冬”的描述,正确的是( )
    A.越冬期从11月持续到次年的3月
    B.越冬期即使在深夜也是阳光万丈
    C.越冬队员要忍受漫长的极夜现象
    D.越冬队员要戴好面罩以防被晒伤
    17.按照计划新科考站最好在60天内完成建设,主要考虑( )
    A.减轻对环境的污染B.适宜施工的时间有限
    C.施工材料补给困难D.避开地壳运动的干扰
    2023年10 月以来,世界局势动荡,巴以冲突愈演愈烈,在巴勒斯坦的加沙地带造成了巨大的平民伤亡。读甲、乙两幅地图,完成下面小题。
    18.小雨想第一时间了解巴勒斯坦和以色列的位置,他最好查阅( )
    A.世界地形图B.世界政区图
    C.世界气候图D.世界人口分布图
    19.和甲图相比,乙图( )
    A.实际范围不变B.比例尺变大
    C.比例尺变小D.实际范围变大
    20.读如图信息,可知此冲突位于( )
    A.北美洲B.欧洲C.亚洲D.非洲
    雅万高铁是一条连接印度尼西亚首都雅加达和万降的高速铁路,是中国与印尼共建一带一路的全字招牌,于2023年10月正式开通运营,如图是印度尼西亚简图及雅万高铁示意图。读图,完成21﹣23题。
    21.雅万高铁项目体现了中国与印尼在( )
    A.文化教育领域的合作B.交通工程领域的合作
    C.农业科技领域的合作D.旅游开发领域的合作
    22.为更好地适应印度尼西亚国情,中国高铁应( )
    ①克服低温冻土难题,保护生态环境
    ②开发恒温恒湿系统,应对湿热气候
    ③开发地震预警系统,让行车更安全
    ④努力彰显印尼元素,尊重当地文化
    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
    23.雅万高铁的开通运营,对印尼的影响有( )
    ①消除了城市间的贫富差异
    ②增加了该国的就业岗位
    ③缩短了城市间的实地距离
    ④促进了该国的技术进步
    A.①③B.①④C.②③D.②④
    二.解答题(共3小题)
    24.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守护南极净土
    南极地区不仅为人类保存了一块处于原始状态的土地,而且也记录下了地球演化和气候变迁等诸多极其重要的信息。
    【明地理,备科考】
    罗斯海新站是中国第五个南极科考站。
    (1)南极地区自然环境恶劣,请为南极科考队员提出合理的防护措施。
    (2)我国科考船从长城站前往罗斯海新站,大致朝 (东/西)的航线距离较短,与长城站相比,罗斯海新站进入暖季的时间较 (早/晚)。
    【跨时空,拓思维】
    据报道,2023年底,南极洲周围的海冰面积创历史最低水平。
    (3)依据以下思维导图,推理南极海冰面积缩减的地理过程。
    ① 、② 。
    【齐努力,共命运】
    微塑料一般指直径小于5毫米的塑料微粒。塑料制品在使用之后如果被随意丢弃,就会产生塑料和微塑料的环境污染。科研人员从南极洲罗斯冰架沿线的不同地点采集了19个雪样本,每个样本中都发现了微塑料。研究表明,南极微塑料与人类使用塑料制品有关。
    (4)为减少微塑料污染,请列举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可采取的措施。
    25.假设暑期安排一次三江源地区研学旅行,根据所学知识完成下列任务:
    (1)你在三江源地区会看到哪些动物?有可能看到什么自然景观?
    (2)你要写一份发言稿,向班级的学生介绍三江源地区,你会怎么介绍?
    (3)在了解的过程中,你发现了三江源现在存在的一些问题,并试着分析这些问题的原因。
    26.阅读材料,回答下面问题。
    20世纪50年代,茶树从浙江来到青岛崂山附近,成为崂山茶,“南茶北引”获得成功。崂山三面环山,冬天朔风不临;面向大海,盛夏酷暑不至,气候温和湿润,多云雾,非常适宜茶树的生长。与南方地区相比,崂山地区年均温低,使茶树生长发育慢;富含矿物质的崂山泉水,使其具有叶片厚、耐冲泡、香气高的特点。如图示意中国茶区分布。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中四大茶区中绝大部分在 (地理分界线)一线以南,气候最温暖湿润的是 茶区。
    (2)根据材料可知,“南茶北引”首先在崂山太清宫附近获得成功,主要受到 和 等因素的影响,使其气候特征与南方地区相似。
    (3)根据上图和材料,推断茶树生长的自然环境。
    (4)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崂山茶品质独特的自然原因。
    2024年中考地理百题精选之考前突破
    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一.选择题(共23小题)
    刚果民主共和国简称刚果(金),中国S集团参与修建的英加水电站位于刚果(金)境内刚果河的下游,全部建成后将成为世界规模最大的水电站,发电量将占非洲总量的三分之一。如图为刚果(金)概况图。据此完成1﹣3题。
    1.刚果(金)依托境内矿产资源可重点发展( )
    A.海洋渔业B.采矿业
    C.咖啡种植业D.航空工业
    【考点】非洲的矿产与经济;非洲主要农矿产品的分布及出口.
    【专题】示意图;非洲地区与国家.
    【分析】非洲矿产资源种类多,储量大,黄金、金刚石的储量和产量都居世界第一位,被称为“富饶大陆”。长期受帝国主义国家的剥削,工农业生产落后,很多国家的经济结构比较单一。
    【解答】解:读图可知,刚果(金)金刚石、黄金资源丰富,依托境内矿产资源可重点发展采矿业。
    故选:B。
    【点评】本题考查非洲的资源和经济,读图解答即可。
    2.刚果(金)境内水力资源非常丰富,但开发程度低,主要原因是( )
    A.太阳能资源丰富B.矿产储藏量大
    C.电力供应充足D.缺少资金和技术
    【考点】非洲的矿产与经济.
    【专题】示意图;非洲地区与国家.
    【分析】(1)刚果河主要流经的气候类型是热带雨林气候,其气候特点为全年高温多雨。从河流的流向和等高线的分布来看图示区域的地势为四周高,中部低。
    (2)英加水坝位于刚果河下游,位于热带雨林气候区,全年降水充沛,刚果盆地积水面积广,径流量大;地处峡谷,河流落差大,流速快,水能资源丰富。
    【解答】解:读图可知,刚果(金)位于非洲中部,境内水力资源非常丰富,但开发程度低,主要原因是缺少资金和技术。非洲长期受帝国主义国家的剥削,工农业生产落后,很多国家的经济结构比较单一。
    故选:D。
    【点评】考查非洲的经济发展,理解解答即可。
    3.英加水电站建成后,有利于刚果(金)( )
    ①增加收入,促进经济发展
    ②吸收投资,改善城乡淡水供应
    ③获取技术,治理河流生态
    ④改善民生,保障居民生活用电
    A.①④B.①③C.②③D.②④
    【考点】非洲的主要岛屿、山脉、裂谷、河流.
    【专题】示意图;非洲地区与国家.
    【分析】(1)刚果河主要流经的气候类型是热带雨林气候,其气候特点为全年高温多雨。从河流的流向和等高线的分布来看图示区域的地势为四周高,中部低。
    (2)英加水坝位于刚果河下游,位于热带雨林气候区,全年降水充沛,刚果盆地积水面积广,径流量大;地处峡谷,河流落差大,流速快,水能资源丰富。
    【解答】解:读题干可知,英加水坝位于刚果河下游,建成后是世界规模最大的水电站,发电量将占非洲总量的三分之一。英加水电站建成后,有利于刚果(金)增加收入,促进经济发展;改善民生,保障居民生活用电。中国在参与英加水电站建设过程中可能遇到的困难有工程量大,技术难度大,工期长,投资大。
    故选:A。
    【点评】本题考查英加水电站建成后对刚果(金)的影响,理解解答即可。
    国家统计局的数据显示,2023年我国人口减少208万人,同时进入老年人口高速增长时期。如图为2015~2023年我国人口自然增长率的统计图。读图,完成4﹣6题。
    4.2015~2023年,我国人口自然增长率的变化趋势是( )
    A.持续升高B.持续降低C.先降后升D.先升后降
    【考点】人口分布状况与人口增长的变化.
    【专题】示意图;地理探究类开放题.
    【分析】据国家统计局公布数据显示,2022年我国人口比2021年减少85万人,人口自然增长率为﹣0.60%,这是我国人口自1962年以来第一次出现负增长,同时进入老年人口高速增长时期。人口增长率是一定时期内 (通常为1年内)由人口自然变动和迁移变化。
    【解答】解:由图示变化状况可知,我国人口自然增长率2015~2016在上升,2016~2023在持续下降,所以我国人口自然增长率的变化趋势是先升后降。
    故选:D。
    【点评】本题考查我国人口增长的特点,据图中所示的信息解答即可。
    5.我国人口发展趋势对我国未来产生的影响可能有( )
    A.中小学学校增多B.银发经济活跃
    C.就业压力更大D.育婴行业好就业
    【考点】人口分布状况与人口增长的变化.
    【专题】人口问题;中国的人口与民族.
    【分析】人口问题始终是我国面临的全局性、长期性、战略性问题;我国现代化是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是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
    【解答】解:我国人口数量不断减少,老年人数量不断增加,人口老龄化严重,银发经济机会多。
    故选:B。
    【点评】本题考查我国人口问题,结合课本知识解答即可。
    6.鼓励生育是应对人口自然增长率下降的基本策略之一,下列措施有利于提高生育率的是( )
    ①发放生育津贴
    ②兴建育儿机构
    ③降低生育、养育成本
    ④延迟退休年龄
    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
    【考点】人口政策.
    【专题】人口问题;中国的人口与民族.
    【分析】我国人口自然增长率持续下降,这是一个多方面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人口结构的变化:随着社会经济发展和人口老龄化,生育率不断下降,而死亡率则逐渐稳定,导致自然增长率下降。人口政策的调整:我国实施了计划生育政策,有效控制了人口数量的增长,也是导致自然增长率下降的原因之一。经济发展的影响: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生活水平提高,对教育、职业发展等方面的需求增加,生育愿望下降也是导致自然增长率下降的原因之一。这种现象具有一定的正面意义,如促进社会稳定、缓解劳动力压力、提高经济效益等。但也需要注意,在其影响下,我国可能会面临人口老龄化、劳动力短缺、社会保障压力加大等问题,需要采取有效的措施加以缓解。
    【解答】解:发放生育津贴、兴建托育机构、降低生育、养育成本都有利于转变人们的生育观念,有利于减轻人们的生育负担,①②③说法正确;延迟退休年龄,不利于老年人照顾新生儿,不利于生育率的转变,④说法错误。
    故选:A。
    【点评】考查我国的人口政策,结合课本知识解答即可。
    2023年12月,济郑高铁(如图)实现全线贯通运营,济南、郑州两座城市由“绕行”走向“直通”。据此完成7﹣9题。
    7.济郑高铁大致走向为( )
    A.东北—西南B.东南—西北C.南北D.东西
    【考点】重要的铁路干线、高铁.
    【专题】示意图;中国的交通运输业和商业.
    【分析】济郑高铁是河南发改委规划的一段非常重要的交通连线。
    【解答】解:图中无指向标和经纬网,根据上北下南,左西右东判断可知,济郑高铁大致走向为东北—西南走向。
    故选:A。
    【点评】本题考查济郑高铁大致走向,结合图示解答即可。
    8.高铁时速与地形关系密切。济郑高铁设计时速350千米/小时,因为其经过的地形主要是( )
    A.丘陵B.平原C.盆地D.高原
    【考点】重要的铁路干线、高铁.
    【专题】示意图;中国的交通运输业和商业.
    【分析】2023年12月,济郑高铁(如图)实现全线贯通运营,济南、郑州两座城市由“绕行”走向“直通”,该铁路线位于华北平原地区。
    【解答】解:读图可得,济郑连接山东省济南和河南省郑州,济郑高铁设计时速350千米/小时,主要途径华北平原,地形平坦,时速较快。
    故选:B。
    【点评】本题考查我国不同交通线的分布,结合所学知识点理解解答即可。
    9.济郑高铁全线通车,目前带来的直接影响主要是( )
    ①缩短了两地间居民出行时间
    ②增加了两地间居民出行选择
    ③为南方地区提升了经济效益
    ④承担着两地自然资源的流通
    A.①②B.②③C.①④D.③④
    【考点】重要的铁路干线、高铁.
    【专题】示意图;中国的交通运输业和商业.
    【分析】我国现已形成一个以北京为中心的全国铁路网。南北向干线有京哈线、京沪线、京九线、京广线、太焦﹣焦柳线、宝成﹣成昆线等。2023年12月,济郑高铁(图)实现全线贯通运营,济南、郑州两座城市由“绕行”走向“直通”。
    【解答】解:济郑高铁全线通车,目前带来的直接影响主要是①缩短了两地间居民出行时间、②增加了两地间居民出行选择,A正确;该高铁地处北方地区,无法为南方地区提升经济效益,以客运为主,无法承担着两地自然资源的流通,③④错误。
    故选:A。
    【点评】本题考查济郑高铁全线通车的意义,结合自己的生活常识和所学知识点解答即可。
    北京时间2023年10月26日11时14分,我国神舟十七号载人飞船在中国文昌航天发射场点火发射,汤洪波、唐胜杰、江新林三位航天员领命出征,此次任务是完成与神舟十六号乘务组在轨轮换,驻留约6个月。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10.神舟十七号飞船成功发射的时段,地球运行在公转轨道的( )
    A.①﹣﹣②之间B.②﹣﹣③之间C.③﹣﹣④之间D.④﹣﹣①之间
    【考点】昼夜长短变化和四季形成的基本原理.
    【专题】示意图;地球的自转与公转.
    【分析】地球的公转方向是自西向东的。当太阳光直射在南回归线上时,这一天称为冬至日,为12月22日前后,北半球昼短夜长,北极圈以内地区有极夜现象;当太阳光直射在北回归线上时,这一天称为夏至日,为6月22日前后,北半球昼长夜短,北极圈以内地区有极昼现象;当太阳光第一次直射在赤道上时,这一天称为春分日,为3月21日前后,全球昼夜平分;第二次直射在赤道上时为秋分日,为9月23日前后,全球昼夜平分。据图中不同序号的位置解答。
    【解答】解:10月26日地球公转到①秋分(9月23日前后)和②冬至(12月22日前后)位置之间。
    故选:A。
    【点评】本题考查地球公转示意图的判读,结合所学知识点读图解答即可。
    11.神舟十七号飞船在轨驻留期间,下列现象正确的是( )
    A.当地球运行在①﹣②时,南通路灯开启的时间越来越晚
    B.当地球公转到②时,南半球大部分国家是冬季
    C.当地球运行在②﹣③时,北极点附近存在极夜现象
    D.当地球公转到③时,南通昼长夜短
    【考点】昼夜长短变化和四季形成的基本原理.
    【专题】示意图;地球的自转与公转.
    【分析】当太阳光直射在北回归线上时,为北半球的夏至日,日期为6月22日前后,北半球昼最长夜最短,北极地区出现极昼现象;当太阳光第一次直射在赤道上时,为北半球的春分日,日期为3月23日前后,全球昼夜等长;当太阳光直射在南回归线上时,为北半球的冬至日,日期为12月22日前后,北半球昼最短夜最长,北极地区出现极夜现象;当太阳光第二次直射在赤道上时,为北半球的秋分日,日期为9月23日前后,此时全球昼夜平分。据图中不同序号的位置解答。
    【解答】解:当地球公转到①﹣②时,太阳直射点由赤道向南回归线运动,属于北半球的冬半年,北半球的白昼时间逐渐变短,黑夜逐渐变长,北半球夜晚路灯开启的时间越来越早,A错误;当地球公转到②冬至(12月22日前后)时,北半球大部分国家是冬季,南半球属于夏季,B错误。当地球运行在②﹣③时,太阳直射点在南半球,正由南回归线向赤道运动,北极点附近存在极夜现象,C正确。当地球公转到③时,是春分,南通昼夜平分,D错误。
    故选:C。
    【点评】本题考查地球公转示意图的判读,结合所学知识点读图解答即可。
    经纬网地图在军事、航空、航海等方面作用巨大,利用它,我们可以确定地球表面上任意地点的地理位置。读经纬网图,完成12﹣14题。
    12.图中①点的地理坐标是( )
    A.60°N,110°EB.60°S,110°W
    C.60°N,110°WD.60°S,110°E
    【考点】用经纬网确定方向和任意地点的位置.
    【专题】示意图;地球仪与经纬网.
    【分析】东西经度的判定方法为:经度度数向东变大为东经,经度度数向西变大为西经;南北纬度的判定:纬度度数向北变大为北纬,纬度度数向南变大为南纬。据图中信息解答。
    【解答】解:据图中经纬度的变化规律可得,①点的经纬度是60°N,110°E,该点位于北半球和东半球。
    故选:A。
    【点评】本题考查经纬网图的判读,结合所学知识点读图解答即可。
    13.图中四点中,位于南温带的是( )
    A.①B.②C.③D.④
    【考点】地球上的五带名称和范围.
    【专题】示意图;地球的自转与公转.
    【分析】人们根据太阳热量在地表的分布状况,把地球表面划分为热带、北温带、南温带、北寒带和南寒带五个温度带。热带的纬度范围是23.5°N﹣23.5°S,北温带的纬度范围是23.5°N﹣66.5°N,北寒带的纬度范围是66.5°N﹣90°N,南温带的纬度范围是23.5°S﹣66.5°S,南寒带的纬度范围是66.5°S﹣90°S。据图中信息解答。
    【解答】解:南温带的纬度范围是23.5°S﹣66.5°S,读图可得,④点的纬度是40°S,该点位于南温带。
    故选:D。
    【点评】本题考查经纬网的判读,结合所学知识点读图理解解答即可。
    14.图中①点位于④点( )
    A.东北方向B.西北方向C.东南方向D.西南方向
    【考点】用经纬网确定方向和任意地点的位置.
    【专题】示意图;地球仪与经纬网.
    【分析】(1)由经线和纬线相互交织所构成的网络叫做经纬网,利用经纬网可以确定地球表面任何一个地点的位置。在经纬网上,经线的度数叫做经度,若相邻两条经线的经度向东增大,就是东经,用符号E表示,若相邻两条经线的经度向西增大,就是西经,用符号W表示;纬线的度数叫纬度,若相邻两条纬线的纬度向北增大,就是北纬,用符号N表示,若相邻两条纬线的纬度向南增大,就是南纬,用符号S表示;
    (2)纬线指示东西方向,经线指示南北方向。据图中信息解答。
    【解答】解:据图中经纬度的变化规律可得,①点的经纬度是110°E,60°N,④点的经纬度是90°W,40°S,①点位于④点的西北方向。
    故选:B。
    【点评】本题考查经纬网图判读,结合所学知识点读图解答即可。
    2024年2月7日,南极大陆的新地标—中国南极秦岭站开站。秦岭站位于罗斯海区域,这是距离南极点最近的海域,也是全球气候变化的敏感区域,因此成为极地科学考察的理想之地。每年,我国科考队员都要赴南极考察。考察结束后,留下少数队员维持站区的正常的工作,这个过程被待为“越冬”。读南极地区示意图和秦岭科考站景观图,完成15﹣17题。
    15.下列科学考察站中,距离南极点最近的是( )
    A.中山站B.泰山站C.昆仑站D.秦岭站
    【考点】我国的南极科学考察、中山站、长城站.
    【专题】示意图;大洋洲与南北极地区.
    【分析】南极大陆孤独地位于地球的最南端,南极大陆95%以上的面积为厚度极高的冰雪所覆盖,素有“白色大陆”之称。它至今仍然没有常住居民。南极地区气候特点是酷寒、大风和干燥。气候严寒的南极洲,植物难于生长,偶能见到一些苔藓、地衣等植物。海岸和岛屿附近有鸟类和海兽,鸟类以企鹅为多。我国在南极地区的科学考察站有长城站、中山站和昆仑站等,在北极地区的科学考察站有黄河站。
    【解答】解:读图可得,距离南极点最近的我国南极科考站是昆仑站,该站的纬度最高。
    故选:C。
    【点评】本题考查我国的科学考察站位置,读图解答即可。
    16.关于在中山站“越冬”的描述,正确的是( )
    A.越冬期从11月持续到次年的3月
    B.越冬期即使在深夜也是阳光万丈
    C.越冬队员要忍受漫长的极夜现象
    D.越冬队员要戴好面罩以防被晒伤
    【考点】我国的南极科学考察、中山站、长城站;极地地区的自然环境和自然资源.
    【专题】示意图;大洋洲与南北极地区.
    【分析】我国在南极地区的科学考察站有长城站、中山站、昆仑站,泰山站。在北极地区的科学考察站有黄河站。南北半球季节相反,南极洲的暖季是每年的11月至次年的3月,该季节是去南极洲考察的最佳时间。
    【解答】解:从11月持续到次年3月是南极地区的暖季,此时合适南极科考。考察结束后的过程被称为“越冬”,此时南极地区气温很低,有极夜现象,越冬队员要忍受极夜的漫长。综上所述,故C正确,符合题意。
    故选:C。
    【点评】本题考查南极地区和中山站的地理概况,结合图示掌握中山站的相关知识,理解解答即可。
    17.按照计划新科考站最好在60天内完成建设,主要考虑( )
    A.减轻对环境的污染B.适宜施工的时间有限
    C.施工材料补给困难D.避开地壳运动的干扰
    【考点】极地地区的自然环境和自然资源;我国的南极科学考察、中山站、长城站.
    【专题】示意图;大洋洲与南北极地区.
    【分析】科考站建设时间主要从纬度位置、气温、自然灾害、安全性等方面分析。
    【解答】解:南极地区常年严寒,自然环境独特,在建设科考站的过程中需减轻对原有自然环境的影响,但并非划定建设期限的主要原因,A错误;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南极地区常年严寒且有极昼极夜现象,建站的最佳时间应是南极气温最高的1﹣2月,此时处于南极地区的暖季,气温相对较高,且大部分地区处于极昼时期,白天较长,所以新科考站要求在60天内完成建设,主要考虑适宜施工时间有限,B正确;
    施工材料的供给情况与划定建设科考站期限关系较小,C错误;
    地壳运动与划定建设新科考站期限关系较小,D错误。
    故选:B。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了新科考站建设的相关知识,解题的关键是从题中获取信息并调用相关知识进行解答。
    2023年10 月以来,世界局势动荡,巴以冲突愈演愈烈,在巴勒斯坦的加沙地带造成了巨大的平民伤亡。读甲、乙两幅地图,完成下面小题。
    18.小雨想第一时间了解巴勒斯坦和以色列的位置,他最好查阅( )
    A.世界地形图B.世界政区图
    C.世界气候图D.世界人口分布图
    【考点】根据需要选择适用的地图.
    【专题】课本知识迁移类开放题;地图的要素.
    【分析】情况不同,要求不同,选用的地图就不同,一定按实际需要选择地图。
    【解答】解:我们要学会根据需要选择合适的地图,如:查找世界国家和地区的位置,选择世界政区图;查找旅游景点的位置,选择旅游图;查找地形的分布,选择地形图;查找气候类型分布,选择气候图等。小雨想第一时间了解巴勒斯坦和以色列的位置,他最好查阅世界政区图。
    故选:B。
    【点评】本题考查地图的选择,旨在考查学生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掌握地图的用途是解答此题的关键。
    19.和甲图相比,乙图( )
    A.实际范围不变B.比例尺变大
    C.比例尺变小D.实际范围变大
    【考点】比例尺大小与地图内容详略的关系.
    【专题】示意图;地图的要素.
    【分析】比例尺是图上距离比实地距离缩小的程度。在图幅相同的条件下,比例尺大的,表示的范围小,内容详细;比例尺小的,表示的范围大,内容简略。
    【解答】解:读图可知,乙图和甲图相比,乙图实际范围缩小,AD错误;在图幅相同的条件下,比例尺大,范围小,内容详细;比例尺小,范围大,内容简略。所以乙图和甲图相比,乙图实际范围缩小,比例尺变大,B正确、C错误。
    故选:B。
    【点评】本题考查比例尺大小与内容详略、范围大小的关系,读图结合知识点分析解答即可。
    20.读如图信息,可知此冲突位于( )
    A.北美洲B.欧洲C.亚洲D.非洲
    【考点】七大洲的地理分布和概况;西亚复杂的民族和宗教问题对政治的影响.
    【专题】示意图;世界的海陆分布.
    【分析】全球共有七大洲,包括亚洲、非洲、北美洲、南美洲、南极洲、欧洲和大洋洲;大多数发达国家集中分布在北半球的欧洲和北美洲。可依据图示新冠确诊病例信息解答此题。
    【解答】解:结合图示来看,巴以冲突中的巴以是指巴勒斯坦和以色列,这两个国家都位于亚洲。
    故选:C。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的读图能力,掌握七大洲的分布,结合图中的信息解答即可。
    雅万高铁是一条连接印度尼西亚首都雅加达和万降的高速铁路,是中国与印尼共建一带一路的全字招牌,于2023年10月正式开通运营,如图是印度尼西亚简图及雅万高铁示意图。读图,完成21﹣22题。
    21.雅万高铁项目体现了中国与印尼在( )
    A.文化教育领域的合作B.交通工程领域的合作
    C.农业科技领域的合作D.旅游开发领域的合作
    【考点】东南亚主要国家和首都.
    【专题】情境文字材料题;亚洲地区与国家.
    【分析】雅万高铁是一条连接印度尼西亚首都雅加达和万隆的高速铁路,是中国与印尼共建一带一路的金字招牌,于2023年10月正式开通运营。
    【解答】解:雅万高铁项目体现了中国与印尼在交通工程领域的合作,与文化教育领域、农业科技领域和旅游开发领域无关。
    故选:B。
    【点评】本题考查雅万高铁的概括,理解作答即可。
    22.为更好地适应印度尼西亚国情,中国高铁应( )
    ①克服低温冻土难题,保护生态环境
    ②开发恒温恒湿系统,应对湿热气候
    ③开发地震预警系统,让行车更安全
    ④努力彰显印尼元素,尊重当地文化
    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
    【考点】印度尼西亚的自然和经济;东南亚主要国家和首都.
    【专题】示意图;亚洲地区与国家.
    【分析】雅万高铁是一条连接印度尼西亚首都雅加达和万隆的高速铁路,是中国与印尼共建一带一路的金字招牌,于2023年10月正式开通运营。
    【解答】解:为更好地适应印度尼西亚国情,中国高铁应开发恒温恒湿系统,应对湿热气候;开发地震预警系统,让行车更安全;努力彰显印尼元素,尊重当地文化。印度尼西亚地处热带,因此不存在克服低温冻土难题。
    故选:D。
    【点评】本题考查雅万高铁的概括,结合题意理解作答即可。
    23.雅万高铁的开通运营,对印尼的影响有( )
    ①消除了城市间的贫富差异
    ②增加了该国的就业岗位
    ③缩短了城市间的实地距离
    ④促进了该国的技术进步
    A.①③B.①④C.②③D.②④
    【考点】东南亚主要国家和首都.
    【专题】情境文字材料题;亚洲地区与国家.
    【分析】雅万高铁是一条连接印度尼西亚首都雅加达和万隆的高速铁路,是中国与印尼共建一带一路的金字招牌,于2023年10月正式开通运营。
    【解答】解:雅万高铁对于推进基础设施建设,增加了该国的就业岗位;改善交通运输条件,方便人们出行;带动相关产业,促进经济发展;促进旅游业发展等方面都起着重要的作用。
    故选:D。
    【点评】该题考查雅万高铁的相关知识,理解作答即可。
    二.解答题(共3小题)
    24.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守护南极净土
    南极地区不仅为人类保存了一块处于原始状态的土地,而且也记录下了地球演化和气候变迁等诸多极其重要的信息。
    【明地理,备科考】
    罗斯海新站是中国第五个南极科考站。
    (1)南极地区自然环境恶劣,请为南极科考队员提出合理的防护措施。
    (2)我国科考船从长城站前往罗斯海新站,大致朝 西 (东/西)的航线距离较短,与长城站相比,罗斯海新站进入暖季的时间较 晚 (早/晚)。
    【跨时空,拓思维】
    据报道,2023年底,南极洲周围的海冰面积创历史最低水平。
    (3)依据以下思维导图,推理南极海冰面积缩减的地理过程。
    ① 多 、② 加快 。
    【齐努力,共命运】
    微塑料一般指直径小于5毫米的塑料微粒。塑料制品在使用之后如果被随意丢弃,就会产生塑料和微塑料的环境污染。科研人员从南极洲罗斯冰架沿线的不同地点采集了19个雪样本,每个样本中都发现了微塑料。研究表明,南极微塑料与人类使用塑料制品有关。
    (4)为减少微塑料污染,请列举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可采取的措施。
    【考点】极地地区的自然环境和自然资源;我国的南极科学考察、中山站、长城站.
    【专题】课本知识迁移类开放题;大洋洲与南北极地区.
    【分析】南极洲面积约1400万平方千米,平均海拔2350米,是世界上平均海拔最高的一个洲。南极洲98%的陆地为冰雪所覆盖,冰层平均厚度达1720米,我国在南极地区的科学考察站有长城站、中山站、昆仑站、泰山站;在北极地区的科学考察站有黄河站。南北半球季节相反,南极洲的暖季:是每年的11月至次年的3月,该季节是去南极洲考察的最佳时间。
    【解答】解:(1)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南极地区纬度高,气温低,气候寒冷,多大风,冰川广布,故应穿好保暖衣物,防止冻伤,戴墨镜,保护眼睛。
    (2)读图可知,我国科考船从长城站前往罗斯海新站,大致朝西方向的航线距离较短,朝东方向的航线距离较长;长城站纬度较低,较早进入暖季,与长城站相比,罗斯海新站进入暖季的时间较晚。
    (3)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人类碳排放过多,植被破坏加剧,导致全球气候变暖,冰川融化速度加快。
    (4)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为减少微塑料污染,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应减少塑料袋的使用,少用塑料制品等。
    故答案为:
    (1)穿保暖衣物;戴墨镜保护眼睛等;
    (2)西;晚;
    (3)多;加快;
    (4)减少塑料制品的使用,如塑料袋、吸管等。
    【点评】本题以南极科考为材料,设置四个小题,涉及南极地区的气候、方向的判读、人类影响气候等相关内容,考查学生对相关知识的掌握程度。
    25.假设暑期安排一次三江源地区研学旅行,根据所学知识完成下列任务:
    (1)你在三江源地区会看到哪些动物?有可能看到什么自然景观?
    (2)你要写一份发言稿,向班级的学生介绍三江源地区,你会怎么介绍?
    (3)在了解的过程中,你发现了三江源现在存在的一些问题,并试着分析这些问题的原因。
    【考点】青藏地区的自然地理特征;三江源地理位置和自然地理特征;三江源地区的保护.
    【专题】地理图像材料题;中国的地理差异与四大地理区域.
    【分析】青藏高原位于我国西南部,面积约230万平方千米,平均海拔4000米以上,是世界上最高的高原,被称为“世界屋脊”.高山终年积雪,冰川纵横.冰雪消融后,成为长江、黄河等大江大河的重要水源.由于海拔高、云层薄,成为我国年太阳辐射最高的区域.同时由于海拔高、气温低,种植业以河谷农业为主
    【解答】解:(1)三江源地区是世界上海拔最高,面积最大的高原湿地,区域内多雪山、湿地分布。作为长江、黄河、澜沧江的发源地,三江源是高原生物多样性最集中的地区,素有“高寒种质资源库”之称,为众多青藏高原特有物种和珍稀濒危物种提供了栖息地,是雪豹、藏羚羊、野牦牛等高原生灵的重要庇护所,也是我国的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故在三江源地区会看到动物:藏羚羊、盘羊、野牦牛等。自然景观:雪域高原、高原湿地等。
    (2)作为我国面积最大的自然保护区,三江源地区搞着非常多的雪山、冰川分布在这里,并且这一地区当中还有着非常多的湖泊、河流与沼泽。三江源地区主要可以被分为黄河源区、长江源区和澜沧江源区,三江源地区不但地表上面拥有者十分丰富的水资源,地底下的水资源也是极其丰富的,三江源地区对于我国的生态状况及国民经济发展起着重要作用。故向班级的学生介绍三江源地区发言稿的内容可为:三江源地区被誉为“中华水塔”,位于我国青海省南部地区的青藏高原腹地,是我国三条著名江河:长江、黄河,以及沧澜江的源头区域,平均的海拔高度在四千米左右,三江源拥有者非常多的高海拔生物种类生存。
    (3)科考研究数据表明,由于气候变暖,青藏高原极其相邻的冰川面积退缩了15%,导致三江源部分地区的冰川退缩,河湖干涸,这是导致三江源地区环境问题的自然原因。同时,过度放牧、乱采砂金、滥挖野生药材、非法狩猎等不合理的人类活动,使得草地生态环境恶化,草场退化严重,有90%以上的草地出现了不同程度的退化,与上世纪50年代相比,单位面积产草量下降了30%以上,水土流失日益严重,野生动物数量锐减。故三江源现在存在的一些问题及原因:问题:冰川萎缩、水土流失、草地沙化、野生动物锐减等。原因:主要是由于全球气候变暖,冰川逐年萎缩,湖泊、湿地面积不断缩小甚至干涸;加上过度放牧,乱采滥挖,非法狩猎等不合理的人类活动,加速了三江源地区生态环境的恶化。
    故答案为:
    (1)动物:藏羚羊、盘羊、野牦牛等。自然景观:雪域高原、高原湿地等;
    (2)三江源地区被誉为“中华水塔”,位于我国青海省南部地区的青藏高原腹地,是我国三条著名江河:长江、黄河,以及沧澜江的源头区域,平均的海拔高度在四千米左右,三江源拥有者非常多的高海拔生物种类生存;
    (3)问题:冰川萎缩、水土流失、草地沙化、野生动物锐减等。原因:主要是由于全球气候变暖,冰川逐年萎缩,湖泊、湿地面积不断缩小甚至干涸;加上过度放牧,乱采滥挖,非法狩猎等不合理的人类活动,加速了三江源地区生态环境的恶化。
    【点评】本题以青藏地区简图为载体,设置三道小题,涉及三江源地区的自然环境特征和生态环境保护等内容,重点考查学生的对于相关内容的理解和掌握。
    26.阅读材料,回答下面问题。
    20世纪50年代,茶树从浙江来到青岛崂山附近,成为崂山茶,“南茶北引”获得成功。崂山三面环山,冬天朔风不临;面向大海,盛夏酷暑不至,气候温和湿润,多云雾,非常适宜茶树的生长。与南方地区相比,崂山地区年均温低,使茶树生长发育慢;富含矿物质的崂山泉水,使其具有叶片厚、耐冲泡、香气高的特点。如图示意中国茶区分布。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中四大茶区中绝大部分在 秦岭—淮河 (地理分界线)一线以南,气候最温暖湿润的是 华南 茶区。
    (2)根据材料可知,“南茶北引”首先在崂山太清宫附近获得成功,主要受到 地形 和 海陆位置 等因素的影响,使其气候特征与南方地区相似。
    (3)根据上图和材料,推断茶树生长的自然环境。
    (4)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崂山茶品质独特的自然原因。
    【考点】主要粮食作物和经济作物的分布;影响农业的因素.
    【专题】示意图;中国的农业.
    【分析】(1)图中四大茶区中绝大部分在秦岭﹣﹣淮河一线以南地区。
    (2)“南茶北引”首先在崂山太清宫附近获得成功,主要受到地形和海陆等因素的影响。
    (3)茶树生长需要适宜的气候、酸性的红壤以及合适的坡度。
    (4)崂山地区年均温低,茶树生长发育慢;崂山有富含矿物质的崂山泉水,使茶叶具有叶片厚、耐冲泡、香气高的特点。
    【解答】解:(1)结合所学知识据图可知,四大茶区大部分位于南方地区,即秦岭—淮河线以南。其中华南茶区纬度最低,离海最近,气候最温暖湿润。
    (2)“崂山三面环山,冬天朔风不临”说明山地阻挡了冬季风;“面向大海,盛夏酷暑不至,气候温和湿润,多云雾”说明离海近,水汽充足,且海洋比热容大,夏季增温慢。因此主要受到地形和海陆分布等因素的影响,使其气候特征与南方相似。
    (3)据文字材料和四大茶区的分布图,可依据茶树的习性反推自然环境:①喜热:生长地区主要位于热带和亚热带,热量充足;②喜湿:夏季风带来丰沛的降水,生长地区的年降水量在800毫米以上,位于湿润区;③怕涝:适合生长的主要地形是山地,排水好;④怕晒:生长在云雾多比较荫蔽的环境。
    (4)据文字材料可知,崂山茶品质独特的自然原因是:崂山地区因海拔高,年均温低,茶树生长发育慢,有利于有机质积累;崂山又有富含矿物质的崂山泉水,使茶叶具有叶片厚、耐冲泡、香气高的特点。气候温和湿润,多云雾,适合茶树生长。
    故答案为:
    (1)秦岭—淮河;华南;
    (2)地形;海陆位置;
    (3)生长地区主要位于热带和亚热带,热量充足;生长地区的年降水量在800毫米以上,位于湿润区;生长的主要地形是山地,排水好;生长在云雾多比较荫蔽的环境;
    (4)崂山地区年均温低,茶树生长发育慢,有利于有机质积累;崂山有富含矿物质的崂山泉水,使茶叶具有叶片厚,耐冲泡、香气高的特点;气候温和湿润,多云雾,适合茶树生长。
    【点评】本大题以“中国茶区分布示意图”为材料设置试题,涉及茶树生长的习性、气候影响因素等相关知识点,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调动和运用地理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能力,体现综合思维、区域认知、地理实践力的地理核心素养。
    考点卡片
    1.用经纬网确定方向和任意地点的位置
    【知识点的认识】
    利用经纬网定位
    (1)经纬网的含义:在地球仪或地图上经线和纬线相互交织所构成的网格.
    (2)经纬网的作用:确定地球表面某一点的位置.
    【命题的方向】
    考查了用经纬网确定方向和任意地点位置的认识.会有一定的难度,需掌握理解.
    例:(2013•长沙)我国渔民在南海某地(10°N,117°E)附近海域捕捞作业,受到了某邻国军舰的干扰.我渔政船立即从海南某地(20°N,110°E)前往事发地点.渔政船应该选择的前进方向大致是( )
    A.东北方向 B.西北方向 C.正南方向 D.东南方向
    分析:地图上的方向有不同的表示方式,有的用指向标指示方向,有的用经纬网确定方向,有的采用上北下南,左西右东的规定确定方向.
    解答:在经纬网上,无论经线多么弯曲永远指示南北方向,其中指向北极的一方为北方,相反的方向为南方,无论纬线多么弯曲永远指示东西方向,顺着地球自转的方向为东方,相反的方向为西方,所以,渔民捕捞作业位置(10°N,117°E)在我渔政船位置(20°N,110°E)的东南方向.故选项D符合题意.
    故选:D.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在经纬网上确定方向.
    【解题思路点拔】
    关键是熟记如何用经纬网确定方向和任意地点的位置.
    2.昼夜长短变化和四季形成的基本原理
    【知识点的认识】
    昼夜长短和太阳高度,在不同季节有周期性变化规律。
    从春分经夏至到秋分,北半球处于夏半年,南半球处于冬半年。在此期间,北半球昼长夜短,南半球昼短夜长;北极处于极昼,南极处于极夜;北回归线以北的太阳高度始终大于平均值,南回归线以南则小于平均值。
    从秋分经冬至到春分,北半球处于冬半年,南半球处于夏半年。在此期间,南北半球的昼夜长短、极昼极夜和太阳高度,都同上述情况相反。
    地球上的四季首先表现为一种天文现象,不仅是温度的周期性变化,而且是昼夜长短和太阳高度的周期性变化。当然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的改变,决定了温度的变化。四季的递变全球不是统一的,北半球是夏季,南半球是冬季;北半球由暖变冷,南半球由冷变热。
    昼夜长短变化和四季形成都与地球公转有关,但是决定性的条件是地球必须斜着绕太阳转。
    【命题的方向】
    考查了对昼夜长短变化和四季形成的基本原理的认识,基础知识,常考知识点,多以选择、填空形式出题。
    例:(2014•威海)我国某地有一口井,每年只有1天有阳光直射井底的现象,该地的纬度和该天日期搭配正确的是( )
    A.23.5°S﹣冬至日 B.23.5°S﹣夏至日 C.23.5°N﹣冬至日 D.23.5°N﹣夏至日
    分析:南北回归线之间一年有两次太阳直射,线上一年只有一次太阳直射,北回归线以北地区和南回归线以南地区均没有太阳直射。
    解答:由题意“我国某地”“每年只有1天有阳光直射现象”可得知我国是处于北半球上,故AB不符合题意;
    当太阳光直射北半球的北回归线(23.5°N)时,是在夏至日这天。故C不符合题意。
    故选:D。
    点评:此题是对地球公转示意图的考查,结合教材和图示多角度掌握,并熟知。
    【解题思路点拔】
    确定太阳直射点的位置及季节是解题的关键。地球公转产生的地理现象:①昼夜长短的变化;②四季的更替。
    3.地球上的五带名称和范围
    【知识点的认识】
    人们根据在同一时间不同纬度的地方获得的太阳热量不同,划分为热带、北温带、南温带、北寒带和南寒带五个温度带.
    地球上的五带名称和范围:
    热带:23.5°N﹣23.5°S
    北温带:23.5°N﹣66.5°N
    南温带:23.5°S﹣66.5°S
    北寒带:66.5°N﹣90°N
    南寒带:66.5°S﹣90°S
    【命题的方向】
    考查了对地球上的五带名称和范围的认识,基础知识,一般为选择、解答形式出题.
    例:读《五带划分图》回答.
    (1)写出图中字母所处的温度带名称:
    A 北寒带 ,B 北温带 ,C 热带 .
    (2)写出图中数码的纬线度数及符号.
    ① 66.5°N ,② 23.5°N ,③ 23.5°S .
    (3)有极昼极夜现象的是 AE (用字母填写); 有阳光直射现象的是 C .(用字母填写)
    分析:人们根据太阳热量在地表的分布状况,把地球表面划分为热带、北温带、南温带、北寒带和南寒带五个温度带.
    解答:(1)读图可知,图中字母代表的温度带为:A、北寒带,B、北温带,C、热带;
    (2)北温带和北寒带的分界线是①北极圈,纬度数为66.5°N;北温带和热带的分界线是②北回归线,纬度数是23.5°N;热带和南回归线的分界线是③南回归线,纬度数是23.5°S;
    (3)北寒带和南寒带有极昼极夜现象,即图中字母AE所在地;有阳光直射现象的是 C热带.
    故答案为:(1)北寒带;北温带;热带;(2)66.5°N;23.5°N;23.5°S;(3)AE;C.
    点评:考查了地球上五带的名称、位置与分界线,要把知识点落实到图上.
    【解题思路点拔】
    熟记地球上的五带名称和范围即可.主要是根据获得的太阳热量不同来划分的.
    4.比例尺大小与地图内容详略的关系
    【知识点的认识】
    根据地图的用途,所表示地区范围的大小、图幅的大小和表示内容的详略等不同情况,制图选用的比例尺有大有小.地图比例尺中的分子通常为1,分母越大,比例尺就越小.
    通常比例尺大于十万分之一的地图称为大比例尺地图;
    比例尺介于十万分之一至一百万分之一之间的地图,称为中比例尺地图;
    比例尺小于百万分之一的地图,称为小比例尺地图.
    在同样图幅上,比例尺越大,地图所表示的范围越小,图内表示的内容越详细,精度越高;比例尺越小,地图上所表示的范围越大,反映的内容越简略,精确度越低(此可简记为“大小详、小大略”方便应用).地理课本和中学生使用的地图册中的地图,多数属于小比例尺地图.
    【命题的方向】
    考查了对比例尺大小与地图内容详略关系的认识,基础知识,一般为选择、填空、解答题,常结合地图出题.
    例1:(2014•镇江模拟)下列四幅关于北京的位置图,表示的内容最详细的是( )
    A.①,B.②,C.③,D.④
    分析:比例尺是图上距离比实地距离缩小的程度.在图幅相同的条件下,比例尺的大小与范围的大小以及内容详略的关系是:比例尺大的,表示的范围小,内容详细;比例尺小的,表示的范围大,内容简略.
    解答:表示内容最详细的地图一定是范围最小的地图,比较选项中四幅图的范围,最小的是③.
    故选:C.
    点评:本题考查比例尺大小与内容详略、范围大小的关系,要牢记.
    例2:图幅相同的情况下,比例尺越大反映的实际范围就 越小 ,反映的内容就越 详细 .
    解答:在图幅相同的情况下,比例尺越大,表示的范围越小,内容越详细,比例尺越小表示的范围越大,内容越简略.
    故答案为:越小;详细.
    【解题思路点拔】
    主要考查比例尺大小与内容详略、范围大小的关系,要牢记.在图幅相同的条件下,比例尺的大小与范围的大小以及内容详略的关系是:比例尺大的,表示的范围小,内容详细;比例尺小的,表示的范围大,内容简略.
    5.根据需要选择适用的地图
    【知识点的认知】
    按比例尺可分为大比例尺地图(大于1:10万)、中比例尺地图(1:10万~1:100万)、小比例尺地图(小于1:100万)。按制图区域范围(自然区与行政区)分为全球地图、半球地图(东半球、西半球地图)、大洲地图(如亚洲地图、欧洲地图等)、大洋地图(如太平洋地图、大西洋地图等)、自然区域地图(以高原、平原、盆地、流域等为范围,如青藏高原地图、四川盆地地图、黄河流域地图等)和世界地图、国家地图、省(区)地图、县地图等。
    按地图内容可分为普通地图和专题地图两大类,前者又分为地形图和普通地理图。后者分为自然地图和社会经济地图(人文地图),必要时还可分出介于上述二者之间的环境地图。自然地图包括地质、地球物理、地貌、气候、陆地水文、海洋、土壤、植被、动物等部门专题地图,每一部门还可细分若干图种;社会经济地图包括人口、政区、工业、农业、交通运输、财经贸易、文化、历史等部门专题地图,每一部分也可细分为若干图种;环境地图包括环境污染与环境保护、自然灾害、疾病与医疗地理等部门专题地图。按用途可分为通用地图与专用地图,专用地图包括航空图、宇航图。航海图、交通图、旅游图、教学图等。
    按使用方式分为挂图与桌面图等。
    此外还有其他形式的触觉地图(盲人地图)、立体地图、发光地图、数字地图、屏幕地图、塑料地图、地球仪等。
    根据不同的需要,选用不同的地图。
    【命题的方向】主要考查地图的选择,比较简单,多以选择题的形式出现。
    例 下列选择地图的方法正确的是( )
    A.在公园游览景点,选择看交通图
    B.外出旅行,确定行程,应参考交通图
    C.想知道北京在哪,应查看世界政治地图
    D.想知道“鸟巢”在哪,应选择看北京地形图
    分析 根据各种地图的作用来解答.
    解答 A、在公园旅游景点,应选择看导游图,叙述错误,不符合题意;
    B、外出旅行,确定行程,应参考交通图,叙述正确,符合题意;
    C、想知道北京在哪,应查看中国政区图,叙述错误,不符合题意;
    D、想知道“鸟巢”在哪,应选择看北京市旅游景点分布图,叙述错误,不符合题意。
    故选:B。
    点评 本题考查各种地图的选择,在理解的基础上解答有效.
    【解题思路点拨】熟知各种地图的作用,按照题目所需地图选择即可。
    6.七大洲的地理分布和概况
    【知识点的认识】
    亚洲:地形复杂,起伏很大,中部高,四周低,高原山地面积广大。
    欧洲:以平原为主,世界上海拔最低的大洲。
    非洲:以高原为主,有“热带大陆”之称。
    大洋洲:分三部分:西部高原,中部平原,东部高原。
    北美洲:中间平原为主,两侧多山地、高原。
    南美洲:西部山地,东部平原、高原相间排列。
    南极洲:冰雪大陆,世界上海拔最高的大洲。
    【命题的方向】
    考查了对七大洲的地理分布和概况的认识,基础知识,难度不大,多选择、解答形式出题。
    例:(2014•大庆)一个大洲的自述:“我在各大洲总面积位居第二,与大哥仅一河之隔,地形以高原为主,在我的胸膛流淌着世界第一长河。”这个大洲是( )
    A.亚洲 B.欧洲 C.非洲 D.北美洲
    分析:解答本题需要了解各大洲的面积大小、位置、地形的基本概况。
    解答:非洲是世界上第二大洲;非洲和亚洲的分界线是苏伊士运河;非洲的地形以高原为主,被称为“高原大陆”;尼罗河是世界上最长的河流,位于非洲。根据题意。
    故选:C。
    点评:该题知识点很多,内容形象丰富,能全面考查七大洲的概况。
    【解题思路点拔】
    关键是熟记七大洲的地理分布和概况即可。可结合七大洲轮廓示意图来理解记忆。
    7.非洲的主要岛屿、山脉、裂谷、河流
    【知识点的认识】
    非洲主要岛屿:马达加斯加岛,位于非洲大陆的东南海面上。
    非洲主要山脉:德拉肯斯山脉又称喀什兰巴山亦译龙山山脉。位于非洲南部主要山脉,为南非高原边缘大断崖的组成部分。从南非东部南回归线附近起,贯穿斯威士兰西部和莱索托东部,伸延到东开普省东南部,略呈弧形。
    阿特拉斯山脉非洲北部山脉。阿特拉斯山脉形成马格里布(阿拉伯世界的西区)国家的主脉,这些国家是摩洛哥、阿尔及利亚和突尼斯,山脉全长超过2,000公里(1,200哩),起自西南的摩洛哥海港阿加迪尔(Agadir)至东北部的突尼斯首都突尼斯。体系形如拉长的椭圆形,在山脉与山脉之间有一个广阔的平原和高原综合体。
    洲东部有世界上最大的裂谷带,裂谷带东支南起希雷河河口,经马拉维湖,向北纵贯东非高原中部和埃塞俄比亚高原中部,经红海至死海北部,长约6400千米;裂谷带西支南起马拉维湖西北端,经坦噶尼喀湖、基伍湖、爱德华湖、艾伯特湖,至艾伯特尼罗河河谷,长约1700千米,宽几十千米到300千米,形成一系列狭长而深陷的谷地和湖泊,其中阿萨勒湖的湖面在海平面以下156米,为非洲陆地最低点。
    非洲的沙漠面积约占全洲面积1/3,为沙漠面积最大的一洲。撒哈拉沙漠是世界上最大的沙漠,面积777万平方千米;西南部还有纳米布沙漠和卡拉哈迪沙漠。东非大裂谷带内及其附近,分布着一系列死火山和活火山,其中高大火山海拔达5000米以上。非洲中、西部亦有不少高大火山。东非大裂谷带也是非洲地震最频繁、最强烈的地区。
    非洲的外流区域约占全洲面积的68.2%.大西洋外流水系多为源远流长的大河,有尼罗河、刚果河、尼日尔河、塞内加尔河、沃尔特河、奥兰治河等。尼罗河全长6671千米,是世界最长的河流。刚果河的流域面积和流量仅次于亚马孙河,位居世界第二位。
    【命题的方向】
    考查了对非洲的主要岛屿、山脉、裂谷、河流的认识,基础知识,一般以选择、解答填空形式出题。
    例:(2014春•镇远县校级期中)读“非洲地形、河流图”,完成下列各题。
    (1)写出图中字母代表地理事物的名称:
    G 几内亚 湾,H 马达加斯加 岛,I 地中 海,C 尼罗 河
    (2)非洲高原中,有“非洲屋脊”之称的是 埃塞俄比亚高原 。
    分析:非洲最大的海湾是几内亚湾,非洲最大的岛屿是马达加斯加岛,非洲北临地中海,东临印度洋,西临大西洋,非洲地形以高原为主,埃塞俄比亚高原有“非洲屋脊”之称。
    解答:(1)读图可得:G是几内亚湾,H是马达加斯加岛,I是地中海,C是尼罗河;
    (2)有“非洲屋脊”之称的是埃塞俄比亚高原。
    故答案为:(1)几内亚;马达加斯加;地中;尼罗;
    (2)埃塞俄比亚高原。
    点评:本题考查非洲的岛屿、海湾等,读图解答即可。
    【解题思路点拔】
    熟记非洲的主要岛屿、山脉、裂谷、河流的概况。被称为“赤道雪峰”的是非洲最高峰乞力马扎罗山。
    8.非洲主要农矿产品的分布及出口
    【知识点的认识】
    非洲拥有丰富的矿产、水力、农业和林业资源.世界上最重要的50种矿产非洲都不缺少,其中至少有17种矿产的蕴藏量在世界位居第一.据新近国际矿业统计资料,非洲的铂、锰、铬、钌、铱等矿藏蕴藏量占世界总储量的百分之八十以上,磷酸盐、钯、黄金、钻石、锗、钴和钒等矿藏占一半以上,铀、钽、铯、铝矾土、氟石、锆、石墨和铪等矿藏也占百分之三十以上.被称为“不毛之地”的撒哈拉沙漠是个巨大的能源宝库,地下蕴藏着大量可供开采的石油,其周围的利比亚、阿尔及利亚、突尼斯和尼日利亚等都是重要的石油出口国,利比亚的日平均采油量高达150万桶.南非是世界上最大的黄金生产国和出口国,迄今已生产4万多吨黄金,占人类历史上黄金总产量的五分之二.赞比亚铜的蕴藏量达9亿多吨,约占世界蕴藏量的百分之十五,年平均产铜约36万吨,素有“铜矿之国”的美称.
    非洲盛产可可、咖啡、棉花、小麦、玉米、高粱、小米、木薯和棕榈油等农产品.1994年可可产量达131.6万吨,约占世界总产量的一半以上.世界第一可可生产和出口国科特迪瓦去年可可产量达85万吨,占世界总产量三分之一以上.1994年非洲咖啡产量为102.2万吨,出口量在世界市场上约占百分之十七;棕榈油产量达200.3万吨,约占世界总产量的百分之七十.埃及的长纤维棉花以产量高质量好驰名世界,年产量超过90万包.
    非洲地大物博,资源非常丰富,人民吃苦耐劳.但是,非洲曾经遭受长达500年之久的殖民统治,帝国主义、殖民主义的侵略、剥削和掠夺,将非洲变成世界上“最贫困的大陆”.据联合国宣布,世界上最不发达的48个国家中有33个是非洲国家;非洲53个国家中,最不发达国家占总数的百分之六十二.尽管非洲目前面临着种种挑战,但它仍是一个“有希望的大陆”.
    【命题的方向】
    例1:非洲矿产资源种类多,储量大. 金刚石 、 黄金 、 铬铁矿 、 磷酸盐 等的储量都居世界前列.
    分析:非洲位于东半球的西部,地跨赤道南北.它东濒印度洋,西临大西洋,北隔地中海及直布罗陀海峡与欧洲相望,东北与亚洲之间隔着狭长的红海,并以苏伊士运河为陆上分界.非洲是世界古人类和古文明的发祥地之一,拥有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非洲地域辽阔,物产丰富多样,被誉为“富饶大陆”.非洲矿产资源种类多,储量大.金刚石、黄金、磷酸盐等的储量和产量都居世界首位; 非洲还是咖啡、枣椰和油棕等作物的原产地.非洲大型野生动物的种类和数量均居世界各洲之冠.
    解答:非洲矿产资源种类多,储量大.金刚石、黄金、铬铁矿、磷酸盐等的储量和产量都居世界前列.
    故答案为:金刚石;黄金;铬铁矿;磷酸盐.
    点评:考查非洲丰富的资源,要理解记忆.
    例2:非洲是热带经济作物 咖啡 、 枣椰 的原产地.
    分析:非洲位于东半球的西部,地跨赤道南北.它东濒印度洋,西临大西洋,北隔地中海及直布罗陀海峡与欧洲相望,东北与亚洲之间隔着狭长的红海,并以苏伊士运河为陆上分界.非洲是世界古人类和古文明的发祥地之一,拥有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
    解答:非洲矿产资源种类多,储量大.金刚石、黄金、铬铁矿、磷酸盐等的储量和产量都居世界前列.非洲的动植物资源也极为丰富,桃花心木、檀木、花梨木等都是热带雨林地区的名贵树种.非洲还是咖啡、枣椰和油棕等作物的原产地.非洲大型野生动物的种类和数量均居世界各洲之冠.
    故答案为:咖啡;枣椰.
    点评:非洲地域辽阔,物产丰富多样,被誉为“富饶大陆”.
    【解题思路点拔】
    熟记非洲主要农矿产品的分布及出口概况.
    9.非洲的矿产与经济
    【知识点的认识】
    非洲拥有丰富的矿产、水力、农业和林业资源.世界上最重要的50种矿产非洲都不缺少,其中至少有17种矿产的蕴藏量在世界位居第一.据新近国际矿业统计资料,非洲的铂、锰、铬、钌、铱等矿藏蕴藏量占世界总储量的百分之八十以上,磷酸盐、钯、黄金、钻石、锗、钴和钒等矿藏占一半以上,铀、钽、铯、铝矾土、氟石、锆、石墨和铪等矿藏也占百分之三十以上.被称为“不毛之地”的撒哈拉沙漠是个巨大的能源宝库,地下蕴藏着大量可供开采的石油,其周围的利比亚、阿尔及利亚、突尼斯和尼日利亚等都是重要的石油出口国,利比亚的日平均采油量高达150万桶.南非是世界上最大的黄金生产国和出口国,迄今已生产4万多吨黄金,占人类历史上黄金总产量的五分之二.赞比亚铜的蕴藏量达9亿多吨,约占世界蕴藏量的百分之十五,年平均产铜约36万吨,素有“铜矿之国”的美称.
    【命题的方向】
    考查了对非洲的矿产与经济的认识,基础知识,一般以选择、解答填空形式出题.
    例:撒哈拉以南的非洲矿产资源的种类多,储量丰富.刚果民主共和国 金刚石 的储量和产量均居世界首位,素有“ 中非宝石 ”之称;南非是世界上 黄金 储量、产量、出口量最多的国家.
    分析:非洲位于东半球的西部,地跨赤道南北.它东濒印度洋,西临大西洋,北隔地中海及直布罗陀海峡与欧洲相望,东北与亚洲之间隔着狭长的红海,并以苏伊士运河为陆上分界.非洲是世界古人类和古文明的发祥地之一,拥有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
    解答:非洲矿产资源种类多,储量大.金刚石、黄金、铬铁矿、磷酸盐等的储量和产量都居世界前列.其中,刚果民主共和国金刚石的储量和产量均居世界首位,素有“中非宝石”之称;南非是世界上黄金储量、产量、出口量最多的国家.
    故答案为:金刚石;中非宝石;黄金.
    点评:非洲地域辽阔,物产丰富多样,被誉为“富饶大陆”.
    【解题思路点拔】
    考查非洲丰富的自然资源及主要的出口产品.世界上经济发展水平最低的一洲.大多数国家的工业基础仍很薄弱,片面发展一种或几种面向出口的农矿初级产品,成为发达国家的原料供应地和工业品市场.
    10.东南亚主要国家和首都
    【知识点的认识】
    泰国的曼谷、印尼的雅加达、越南的河内、缅甸的内比都、新加坡的新加坡、菲律宾的马尼拉、马来西亚的吉隆坡、老挝的万象、柬埔寨的金边、文莱的斯里巴加湾市、东帝汶的帝力.
    【命题的方向】
    考查了对东南亚主要国家和首都的认识,基础知识,一般以选择、填空形式出题.
    例:东南亚唯一的内陆国是( )
    A.泰国 B.缅甸 C.越南 D.老挝
    分析:东南亚唯一的内陆国家是老挝.
    解答:东南亚在亚洲的东南部,包括中南半岛和马来群岛两大部分.主要的国家有越南、老挝、缅甸、泰国、新加坡、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等,其中该区唯一的内陆国是老挝.故D符合题意.
    故选:D.
    点评:考查了东南亚主要的国家,属于基础题.
    【解题思路点拔】
    熟记东南亚主要国家和首都名称即可.
    11.西亚复杂的民族和宗教问题对政治的影响
    【知识点的认识】
    西亚不仅是亚、欧、非三洲的结合部,也是人类古代文明发祥地之一;伊斯兰教、基督教、犹太教等世界性和地区性宗教的源地.近代史上殖民主义、帝国主义列强几经瓜分,使本地区的民族、语言、宗教及领土、边界问题都相当复杂.多年来成为两个民族之间或两个国家集团之间,或一国内民族之间政治动乱的导火线,再加上外来压力的插足与控制,使之更加复杂化.西亚区一系列问题根源、发展进程,趋势都与之有关.
    【命题的方向】
    考查了对西亚复杂的民族和宗教问题对政治的影响的认识,理解记忆即可,一般以选择、解答填空形式出题.
    例:西亚长期成为世界上热点地区的原因有哪些?
    分析:西亚地区主要是白色人种.这里三大宗教的发源地,是伊斯兰文化的核心地带以及阿拉伯人的主要聚居地区.阿拉伯人普遍信奉伊斯兰教.麦加城是伊斯兰教的创始人穆罕默德的诞生地.
    信仰犹太教的以色列和周边的阿拉伯国家的土地之争、宗教之争由来已久,并愈演愈烈,成为西亚地区为世界上热点地区的关键.
    解答:民族矛盾、宗教纠纷、领土纷争、对石油和水资源的争夺,是西亚地区发生战争和冲突的重要因素.
    故答案为:民族矛盾、宗教纠纷、领土纷争、对石油和水资源的争夺,是西亚地区发生战争和冲突的重要因素.
    点评:此题西亚地区的概况,对于此类题目多结合教材分析解答.
    【解题思路点拔】
    民族矛盾、宗教纠纷、领土纷争、对石油和水资源的争夺,是中东地区发生战争和冲突的重要因素.
    12.印度尼西亚的自然和经济
    【知识点的认识】
    印度尼西亚位于亚洲东南部,地跨赤道(12°S﹣7°N),其70%以上领地位于南半球,因此是亚洲南半球最大的国家).经度跨越96°E到140°E,东西长度在5500千米以上,是除中国之外领土最广泛的亚洲国家.
    印尼是世界上最大的群岛国家,由太平洋和印度洋之间约17508个大小岛屿组成.火山、地震活动频繁,有“火山国”“千岛之国”之称.
    印尼的石油、天然气和锡的储量在世界上占有重要地位.也是世界上生物资源最丰富的国家之一.
    1968年以来,特别是80年代调整经济结构和产品结构后,经济发展取得一定成就.工业以油气业为主,旅游业是印尼非油气行业中仅次于电子产品出口的第二大创汇行业,同时也是一个农业大国.
    【命题的方向】
    考查了对印度尼西亚的自然和经济的认识,基础知识,理解即可.
    例:印度尼西亚是世界最大的群岛国家,河流众多而短小,渔业资源丰富.读印度尼西亚地理位置示意图,印度尼西亚所在的大洲是( )
    A.亚洲 B.非洲 C.大洋洲 D.欧洲
    分析:世界上的七大洲(按面积大小):亚洲、非洲、北南美洲;南极洲、欧洲、大洋洲.世界上的四大洋(按面积大小):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北冰洋.
    解答:读图可知,印度尼西亚是地跨两大洲的国家,所跨的大洲是亚洲和大洋洲;根据题意,
    故选:AC
    点评:本题考查印度尼西亚所在的大洲,属于基础题.
    【解题思路点拔】
    熟记印度尼西亚地理位置和特征.
    13.极地地区的自然环境和自然资源
    【知识点的认识】
    北极地区的自然资源极为丰富,包括不可再生的矿产资源与化学能源,可再生的生物资源,以及如水力、风力等恒定资源。如果按照广义的资源定义,则还应算上军事资源、科学资源、人文资源、旅游资源等等。
    谈到北极资源种类对于现代社会的意义,最重要和最直接的当然是能源中的石油与天然气资源。据保守的估计,该地区潜在的可采石油储量有1 000亿~2 000亿桶,天然气在50万亿~80万亿立方米之间。可以看出,当世界上其他地区的油气资源趋于枯竭的时候,北极将成为人类最后的一个能源基地。
    南极地区的矿产资源极为丰富。据已查明的资源分布来看,煤、铁和石油的储量为世界第一,其它的矿产资源还正在勘测过程中。在南极地区,可望发现更多更丰富的矿产资源,为人类利用这些资源提出科学依据。铁矿是南极最富有的矿产资源之一。
    南极地区环境破坏严重,出现了严重的臭氧空洞,危害着整个人类的生存。急需保护臭氧层。
    【命题的方向】
    考查了对极地地区的自然环境和自然资源的认识,基础知识,一般以选择、填空形式出题。
    例:整个南极地区是一个巨大的资源宝库。那里不仅有 铁 、 煤 等矿产资源,还有 磷虾 等丰富的生物资源。
    分析:南极洲面积约1 400万平方千米,平均海拔2 350米,是世界上平均海拔最高的一个洲。南极洲98%的陆地为冰雪所覆盖,冰层平均厚度达1 720米。
    解答:南极洲上已发现220多种矿物,除煤储藏丰富外,面向印度洋的查尔斯王子山脉有世界上规模最大的铁矿床,大陆架还有丰富的石油和天然气资源。此外还有磷虾等丰富的生物资源。
    故答案为:铁;煤;磷虾。
    点评:考查极地的资源,要理解记忆。
    【解题思路点拔】
    记忆两极地区的环境和资源的概况。极地地区是人类最后的希望所在。
    14.我国的南极科学考察、中山站、长城站
    【知识点的认识】
    1985年2月15日,中国第一个南极考察站﹣南极长城站建成,站址设在乔治岛南端的菲尔德斯半岛东岸,为常年越冬站,中国成为第十八个在南极洲建立科学考察站的国家.
    中国南极中山站(简称南极中山站或中山站),中国在南极洲建立的第二个科学考察站,建立于1989年1月26日,位于东南极大陆拉斯曼丘陵,以中国民主革命的伟大先驱者孙中山先生的名字命名.中山站地理坐标是南纬69°22′24〃,东径76°22′40〃,与北京的直线距离为12553公里,与北京的方位角为32°30′50〃.中山站站区南北长2000米,东西宽2200米,占地面积约4.4平方千米.
    我国现有(截至2014年)四个南极科学考察站:长城站、中山站、昆仑站、泰山站.
    【命题的方向】
    例:目前,已有 18 个国家在南极建立了 140 多个科学考察实验站.我国于1985年和1989年,分别在乔治王岛和南极大陆上建立了 长城 站和 中山 站.
    分析:我国在南极地区的科学考察站有长城站、中山站、昆仑站,泰山站.在北极地区的科学考察站有黄河站.南北半球季节相反,南极洲的暖季是每年的11月至次年的3月,该季节是去南极洲考察的最佳时间.
    解答:目前,已有18个国家在南极建立了140多个科学考察实验站.我国于1985年和1989年,分别在乔治王岛和南极大陆上建立了长城站和中山站,其中长城站位于南极圈因外,没有极昼和极夜现象.
    故答案为:18;140;长城;中山.
    点评:本题考查南极地区的科学考察站,牢记即可.
    【解题思路点拔】
    熟记我国的南极科学考察站概况.现有四个科学考察站.
    15.人口分布状况与人口增长的变化
    【知识点的认识】
    人口分布特点:以黑河(黑龙江省)﹣﹣腾冲(云南省)为界,东多西少。
    人口的突出特点:人口基数大,人口增长快。
    【命题的方向】
    例:读图,完成下列题目。
    (1)图中A、B两地连线为我国人口地理界线,其中A是 黑河 ,B是 腾冲 ,此线东南部面积占全国总面积43%,人口占全国 94 %。
    (2)读图分析,我国人口分布的特点: 以黑河﹣腾冲线为界,东部地区人口多,西部地区人口少 。
    分析: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由于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医疗卫生条件的改善,人口死亡率大幅度下降,中国人口快速增长。根据2010年全国第六次人口普查结果,中国总人口为13.7亿,约占世界人口总数的1/5,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
    解答:从图中可以看出,我国人口的地理分布并不均衡,一般来说,以黑河﹣腾冲线为界,东部地区人口多,西部地区人口少。黑河﹣腾冲一线以东部分地区的面积是全国面积的43%,人口却占全国总人口的94%,该线以西部分面积占全国总面积的57%,人口只占全国总人口的6%。
    故答案为:(1)黑河;腾冲;94;(2)以黑河﹣腾冲线为界,东部地区人口多,西部地区人口少。
    点评:考查我国的人口分布特点,要理解记忆。
    【解题思路点拔】
    理解熟记我国人口分布状况与人口增长的变化。其中以黑河﹣腾冲线为界,东部地区人口多,西部地区人口少。
    16.人口政策
    【知识点的认识】
    人口政策:实行计划生育是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
    【命题的方向】
    例:我国13亿人口日的到来比预计时间整整推迟了4年,其主要原因是( )
    A.实施了人才强国战略 B.人口基数大,增长快
    C.坚持实行计划生育的基本国策 D.人口增长超过了经济和环境的承受能力
    分析:自20世纪70年代初期我国大力推行计划生育政策以来,全国大约少生了近4亿人,人口过快增长的势头得到了有效遏制.使得我国13亿人口日的到来比预计时间整整推迟了4年.
    解答:我国13亿人口日的到来比预计时间整整推迟了4年,是由于我国自20世纪70年代初期以来,大力推行计划生育政策,使得我国的人口出生率和自然增长率都明显下降.
    故选:C.
    点评:本题考查我国的人口政策,属于基础题目.
    【解题思路点拔】
    我国人口政策是实行计划生育.
    17.主要粮食作物和经济作物的分布
    【知识点的认识】
    一、粮食作物
    1.麦子:春小麦(东北地区),冬小麦(华北地区)
    2.水稻:南方地区,如湖南、江苏
    二、经济作物
    1.油菜:四川
    2.花生:山东
    3.甜菜:华北地区
    4.大豆:东北华北地区
    5.棉花:华北地区、南疆地区(新疆南部,即天山南部)
    6.玉米:东北地区
    【命题的方向】
    考查了对主要粮食作物和经济作物的分布的认识,基础知识,多为简单题型。
    例:(2014•烟台)如表是我国某省多年平均农作物种子面积统计表,据此推测该省可能位于( )
    A.亚热带季风气候区 B.温带季风气候区 C.温带大陆性气候区 D.高原山地气候区
    分析:在农田,人们种植庄稼;在牧场,人们放牧牲畜;在山野,人们植树造林;在水域,人们撒网捕鱼…这就是农业,一种直接利用土地、气候和水资源所从事的生产活动,一种让“土地奉献”的产业。
    解答:南方地区是典型的亚热带季风气候区,热量充足,降水丰沛,具有良好的农业生产条件。是全国重要的水稻、油菜、生猪、柑橘、茶叶、棉花、桑蚕、甘蔗、水产和热带作物产区。江汉平原、洞庭湖平原、鄱阳湖平原是国内举足轻重的商品粮基地。
    故选:A。
    点评:各地区应根据当地的自然地理条件和经济社会状况,因地制宜地发展农业。
    【解题思路点拔】
    熟记我国主要粮食作物和经济作物的分布概况。
    18.影响农业的因素
    【知识点的认识】
    影响因素:
    自然:气候,水源,地形,土壤,热量,光照,温差;
    社会经济:市场需求,交通,国家政策,农业生产技术,工业基础,劳动力,地价水平.
    【命题的方向】
    例:农业发展应该因地制宜,在地形陡峭的山区,应该发展 林 业,在地形平坦,土壤肥沃,降水充足的地方应该发展 种植 业.
    分析:我国各地自然环境存在很大差异,每个地区都有农业发展上的优势和不足.利用当地自然条件的优势,把要发展的农业部门或农作物,布局在适宜它本身发展、生长最有利的地区,是因地制宜的重要内容之一.
    解答:根据因地制宜的原则,在地形陡峭的山区适宜发展林业,这可以保持水土,防止水土流失;在地形平坦,土壤肥沃,降水充足的地方应该发展种植业.
    故答案为:林;种植.
    点评:根据因地制宜的原则发展农业,本题理解解答即可.
    【解题思路点拔】
    熟记影响农业的主要因素即可.
    19.重要的铁路干线、高铁
    【知识点的认识】
    我国铁路干线纵横交错、四通八达.
    ①主要的南北干线有:京沪线、京九线、京广线、焦柳线、宝成线、成昆线、京哈线;
    ②东西干线是:京包线、包兰线、兰新线、陇海线、浙赣线、湘黔线、贵昆线.
    中国营运高速铁路里程世界第一,已1.3万公里.
    主要高铁线路:秦沈客运专线、京津城铁、武广客运专线、泸杭高速铁路、京沪高铁等.
    【命题的方向】
    考查了对重要的铁路干线、高铁的认识,基础知识,一般以选择、解答填空形式出题.
    例:(2014•梅州)有一批外国游客从北京到上海,想沿途欣赏华北平原的美丽风光,他们应该选择哪种交通方式及路线( )
    A.水路 京杭运河 B.铁路 京沪线 C.航空 北京﹣﹣哈尔滨 D.铁路 京广线
    分析:我国现已形成一个以北京为中心的全国铁路网,南北干线有京哈线、京沪线、京九线、京广线、宝成﹣成昆线、南昆线等;东西铁路干线有滨洲﹣滨绥线、京包﹣包兰线、陇海﹣兰新线、沪昆线等.
    解答:京沪铁路从北京到上海,沿途经过华北平原和长江中下游平原,因此有一批外国游客从北京到上海,想沿途欣赏华北平原的美丽风光,他们应该选择铁路交通方式,沿京沪铁路行走.
    故选:B.
    点评:考查了我国主要的铁路干线的分布,基础题.
    【解题思路点拔】
    熟记我国重要的铁路干线、高铁概况.铁路是我国最主要的运输方式,我国高铁营运里程世界第一.
    20.青藏地区的自然地理特征
    【知识点的认识】
    青藏地区的主要自然地理特征:平均海拔:4000米,是世界最高的高原.高原山地气候,冬季严寒,夏季温暖,全年干旱少雨,辐射强烈,植被较少.冬季比同纬度东部平原低18~20℃,夏季气温8~18℃,降水分配不均.
    【命题的方向】
    例:下列地理现象中,与青藏地区“高”“寒”特征无关的是( )
    A.地热资源丰富 B.太阳能资源丰富
    C.雪山连绵,冰川纵横 D.城镇多分布在海拔较低的河谷两岸
    分析:青藏高原有世界屋脊之称,平均海拔4000米以上.地热能在内部,而海拔的高低只对山地的表面温度产生影响.地热能主要是因为其内部地质构造而产生的,青藏高原位于亚欧板块与印度洋板块交界处,地质活动活跃.
    解答:青藏高原位于我国西南部,面积约230万平方千米,平均海拔4000米以上,是世界上最高的高原,被称为“世界屋脊”.高山终年积雪,冰川纵横.冰雪消融后,成为长江、黄河等大江大河的重要水源.由于海拔高、云层薄,成为我国年太阳辐射最高的区域.同时由于海拔高、气温低,种植业以河谷农业为主.
    故选:A.
    点评:考查青藏地区高寒的环境特点对河流、太阳辐射和农业的影响,注意认真分析,综合性强.
    【解题思路点拔】
    熟记青藏地区的自然地理特征.因为该地区平均海拔高达四千米,显著的特征为“高”“寒”.
    21.三江源地理位置和自然地理特征
    【知识点的认知】
    三江源地区位于青海省南部,是长江源区、黄河源区、澜沧江源区的总称。三江源地区如同一个巨大蓄水塔,长江、黄河、澜沧江就像一条条“输水管道”,源源不断地向下游地区输水。长江总水量 的 25%、黄 河 总 水 量 的 49%、澜 沧 江 总 水 量 的
    15% 均来源于这里。因此,三江源地区被誉为“中华水塔”。
    雪山和冰川的融水是江河的最初水源。每至温暖季节,“固体水库”的冰雪消融,形成涓涓细流,进而蜿蜒汇集成江河最初的源流。湖泊和沼泽是三江源地区重要的调蓄器,它们和雪山、冰川一起,使长江、黄河、澜沧江的水源源不断,流向大海。
    三江源地区的自然地理特征如:
    ①地形复杂。三江源区境内可可西里山及唐古拉山脉横贯其间,这些山普遍在海拔5000~6000米左右,高大山脉的雪线以上分布有终年不化的积雪,雪山冰川广布,是中国冰川集中分布地之一。
    ②河流密布。三江源地区是长江、黄河、澜沧江的发源地,其流域面积分别为15.9万、16.7万、3.7万平方公里。
    ③湖泊、沼泽众多。三江源地区是世界上海拔最高、面积最大、湿地类型最丰富的地区。
    ④气候属于青藏高原气候系统。表现为冷热两季交替、干湿两季分明、年温差小、日温差大、日照时间长、辐射强烈、无四季区分。
    【命题的方向】
    主要考查三江源的地理位置以及在中国和国际上的重要作用。
    例:下列河流中不属于“三江源”地区的是( )
    A.淮河
    B.黄河
    C.长江
    D.澜沧江
    分析:青藏地区的主体是有“世界屋脊”之称的青藏高原,本区是亚洲不少大江大河的源头,长江、黄河、澜沧江都发源在这里。“三江源自然保护区”拥有大量的珍稀动物,像藏羚羊、雪豹、野驴等。
    解答:“三江源”自然保护区位于青海省境内,是我国最大的自然保护区,“三江”指澜沧江、长江、黄河。
    故选:A。
    点评:本题考查“三江源自然保护区”中“三江”的名称,牢记即可。
    【解题思路点拨】
    在这里要了解三江源的范围以及为什么称为三江源,这里的三江指长江、黄河和澜沧江。澜沧江在国外叫湄公河。要了解三江源作为“中华水塔”的重要性。
    22.三江源地区的保护
    【知识点的认知】
    近年来,由于全球气候变暖,冰川逐年萎缩,这直接影响湖泊和湿地的水源补给,湖泊、湿地面积不断缩小甚至干涸。同时,过度放牧、乱采滥挖等不合理的人类活动,加速了三江源地区生态环境的恶化。其中,水土流失加剧、草地沙化严重、虫鼠猖獗、野生动物锐减等问题显得尤为突出。
    为了保护三江源地区的生态环境,国家设立了三江源自然保护区。目前,三江源自然保护区采取退耕还草(林),全面禁猎、禁采砂金,休牧育草,实施天然林和天然牧场保护工程等措施,一定程度
    上遏制了环境持续恶化的趋势。
    【命题的方向】
    主要考查三江源地区生态问题造成的原因以及三江源地区的保护。
    例:下列关于三江源地区保护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三江源地区生态环境脆弱需要保护
    B.三江源地区有许多野生的珍稀动物
    C.三江源地区是我国重要河流发源地
    D.保护三江源地区限制了青藏地区经济发展
    分析:三江源自然保护区位于青藏地区,为长江、黄河和澜沧江的源头汇水区。该地区平均海拔4000米以上,2003年1月国务院批准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它是中国面积最大、世界高海拔地区生物多样性最集中的自然保护区,也是我国海拔最高的天然湿地和三江生态系统最敏感的地区。
    解答:“三江源地区”中的“三江”是指长江、黄河、澜沧江,位于青海省,是许多大江大河的源头,被誉为“中华水塔”,三江源地区生态环境脆弱,有许多野生的珍稀动物,是我国重要河流的发源地,该区域由于不合理砍伐、放牧、耕作,生态环境严重恶化,由于全球变暖,冰川萎缩,使湿地面积不断减小,保护该地区的生态环境迫在眉睫;保护三江源地区的生态环境,发展生态旅游可促进青藏地区经济的发展。
    故选:D。
    点评:本题考查三江源地区的相关知识点,熟记课本知识点解答即可。
    【解题思路点拨】
    要了解三江源保护区现阶段的生态问题,主要有水土流失加剧、草地沙化严重、虫鼠猖獗、野生动物锐减等问题,建立三江源保护区是现阶段保护三江源地区最好的手段。
    农作物
    水稻
    油菜
    棉花
    其它
    种植面积(%)
    66
    28
    4
    2

    相关试卷

    专题16 中国地理之区域协调篇 备战中考地理考试易错题精选试题(含解析):

    这是一份专题16 中国地理之区域协调篇 备战中考地理考试易错题精选试题(含解析),共33页。试卷主要包含了西气东输工程线路图,影响产业转移的因素,产业转移的影响因素分析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专题15 中国地理之自然资源篇 备战中考地理考试易错题精选试题(含解析):

    这是一份专题15 中国地理之自然资源篇 备战中考地理考试易错题精选试题(含解析),共36页。试卷主要包含了自然资源,能源资源开发的分析思路,新能源的开发利用条件及意义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专题14 中国地理之生态环境篇 备战中考地理考试易错题精选试题(含解析):

    这是一份专题14 中国地理之生态环境篇 备战中考地理考试易错题精选试题(含解析),共36页。试卷主要包含了我国西北地区荒漠化的成因,荒漠化的五大防治措施,湿地与湿地资源形成原因的分析,不同类型湿地的保护措施分析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英语朗读宝
    欢迎来到教习网
    • 900万优选资源,让备课更轻松
    • 600万优选试题,支持自由组卷
    • 高质量可编辑,日均更新2000+
    • 百万教师选择,专业更值得信赖
    微信扫码注册
    qrcode
    二维码已过期
    刷新

    微信扫码,快速注册

    手机号注册
    手机号码

    手机号格式错误

    手机验证码 获取验证码

    手机验证码已经成功发送,5分钟内有效

    设置密码

    6-20个字符,数字、字母或符号

    注册即视为同意教习网「注册协议」「隐私条款」
    QQ注册
    手机号注册
    微信注册

    注册成功

    返回
    顶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