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属成套资源:湘教版(2019)高中地理必修一教案集
高中地理湘教版 (2019)必修 第一册第二章 地球表面形态第一节 流水地貌教案
展开这是一份高中地理湘教版 (2019)必修 第一册第二章 地球表面形态第一节 流水地貌教案,共10页。教案主要包含了教学重难点分析,教学方法与媒体分析,视频导入,提出问题,实验活动,思考讨论,总结陈述,学生回答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1.三维目标
(1)知识与技能:了解流水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掌握流水堆积地貌在河流不同位置的类型及成因。
(2)过程与方法:运用实验法、探究法,探究流水侵蚀、堆积地貌的影响因素和相互关系,掌握冲积扇的形成位置、形成原因、形态及特点(具体可从地势起伏、堆积物厚薄、颗粒粗细等方面了解);运用小组合作探究法,结合湘江流域、长江流域的 Ggle Earth 图像以及景观图,分析湘江沿岸和长江沿岸的地理现象,探讨流水堆积地貌在不同河段的表现形式,并且掌握流水堆积地貌的分类特征以及形成原因。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做生活的有心人,学生活中的地理知识;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学会分析与总结;树立物质是运动的,事物是在不断变化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合理运用自然规律,促进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2.核心素养目标
(1)综合思维:能够结合身边的地理事物,综合流水地貌各要素,系统分析流水侵蚀、堆积地貌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关系,从时空综合维度对其发生、发展和演化进行分析,给出合理的地域性解释。
(2)区域认知:能够结合给定的复杂地理事物,从空间--区域尺度、区域特征、区域联系等认识区域,比如了解湘江沿岸、长江入海口流水堆积地理类型及特征。
(3)地理实践力:能够能与他人合作探究和实施河流地貌实验,以严谨、科学的态度认真主动探究河流地貌的成因和特征,主动从体验和反思中学习;根据考察不同河段的地貌,掌握地理观察的方法,识别不同类型的河流地貌,且有克服困难的勇气和方法。
(4)人地协调观:能够结合给定的地理事物,理解地理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以及人类活动影响环境的方式和强度;理解自然资源和地理环境满足人类需要的潜力及有限性。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难点分析】
1.教学重点:河流上中下游由于流水搬运作用强弱的变化形成的五种不同河流堆积地貌。通过对不同流水堆积地貌的比较,了解不同流水堆积地貌的特点。
2.教学难点:掌握流水作用对河流不同河段的塑造作用,探究分析河流堆积地貌的形成过程;河漫滩、江心洲和冲积平原异同对比;洪积扇和三角洲对比异同。
【教学方法与媒体分析】
1.教学方法
① 实验法。运用泥沙、水等简单工具进行河道模拟实验,帮助学生观察和理解流速、坡度的关系。本实验材料简单易得,实验现象形象直观。
② 小组合作探究法。通过小组合作学习,总结河流堆积地貌的相关特征等知识, 培养学生合作能力和归纳能力。
③ 案例教学法。运用 Ggle Earth 软件截图展示湘江、长江相关河流现状,归纳总结流水堆积地貌的类型、成因和特点(如果教室可上网是最好不过的,能够直观、直接了解地貌形态特征,当然以防万一,课件中一切需要用网络的地方均已截图)。
2.教学媒体
本节教学设计的教学媒体包括教科书、PPT、黑板、视频、照片、Ggle Earth 软件、泥沙、水、泡沫板、桶子、Pr等。
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环节——株洲渌口区挽洲岛
实验探究:流水侵蚀、堆积地貌实验
新课讲授:流水堆积地貌——冲积扇
承转环节
河流是一支柔软的画笔,跟随航拍的视角,我们一同领略湘江两岸的美景,前往湖南的旅程从湘江开始,湘江是湖南省最大河流。此行我们第一站停驻在咱们大株洲,探究株洲河西河漫滩的形成,而后一路北上前往八百里洞庭,一探洞庭湖平原的形成机理;最后跟随航拍的步伐,到达本次旅程的终点——江苏启东站,一探其形成的历史轨迹。
新课讲解——河漫滩、江心洲和冲积平原的对比探究
承转
长江发源于青藏高原,全长6300km,自源头至湖北宜昌为上游;自宜昌到江西湖口为中游,在此,流速锐减,加之支流众多,形成蜿蜒曲折的河道;从湖口到入海口为下游,水流平稳,江面开阔,入海处海天一色。下面我们一同探究长江入海口会有怎样的地理景观,这样的地理景观又是如何形成的呢?
新课讲解——河流入海口——三角洲以及冲积扇的对比探究
知识总结
【讲述】(2-5min)
最后,有几句话与大家共享:“河流流水生生不息, 河流地貌演化不止,希望大家珍惜、爱护这千姿百态、多姿多彩的世界!”
本节课知识要点如表所示。当然,大家也可以借助思维导图更好的梳理本节知识要点。
板书设计
2.1 流水地貌
一、成因分析思路
坡度大/小→流速大/小→侵蚀强/弱→(搬运多/少)→堆积少/多
总结:坡度、流速与堆积作用呈反相关。
二、流水堆积地貌
(对比方向) 位置 成因 特点
1.冲(洪)积扇
2.河漫滩
3.江心洲
4.冲积平原
5.三角洲教学环节
教学内容
教学过程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导入新课
2-3min
【视频导入】航拍中国(第三季)湖南中有一段是描述我们大株洲的秀丽风景,下面我们就来欣赏下这段视频。并且思考下述问题。
【提出问题】
1.这描述的是哪种地貌景观?
2.这种景观是如何形成的呢?
【总结】
从成因来看,株洲挽洲岛是流水堆积地貌。那么这些泥沙是怎么来的呢?以及,在河流不同河段的地貌类型都是什么样子的呢?今天这节课我就带领同学们领略沿着湘江从上游到中游再到下游进入长江奔向东海的不同流水堆积地貌。
【思考】根据视频所描述的场景,思考这种景象是如何形成的。
【回答】1.株洲挽洲岛是流水地貌。2. 江心洲系河流中的沙洲,由河流挟带的泥沙沉积而成,多位于河流中下游,或流速相对缓慢的宽谷段。
通过学生熟悉的身边的地理事物进行导入,将地理与生活紧密结合,让学生推测视频中描绘景象的成因, 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吸引学生注意力,引导学生带着问题积极主动思考探究,注重学生地理思维的培养。
教学环节
教学
内容
教学过程(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新课讲解
13min
流水
地貌
实验
【实验活动】
要求学生阅读教材43页文字及图片,观察PPT中实验现象,阅读时同时思考下列问题。
1.河道坡度以及流速/流量和侵蚀强度有何关系?
2. 水流速度和堆积物的多少有何关系?
3. 堆积物属于流水堆积地貌的哪种类型(名称)?堆积物出现在河流的什么位置上?呈现什么形态?你能试着分析出它形成的原因吗?
4.流水搬运物体的重量与水流速度的6次方呈正比,据此请推测此地貌沉积物的颗粒大小分布有什么规律?除此之外还有何其他特征?
【思考讨论】观察实验现象,小组成因相互交流讨论,得出实验结论。
【回答】
1.坡度(地势起伏)越陡,河流流速/流量越快(大),侵蚀强度越大。(正相关)
2.水流速度越小,堆积物越多。(负相关)
3.冲积扇/洪积扇
学生动手实验,动眼观察,动脑思考。同学们通过直观的观察河流地貌的形成过程,丰富了对地理知识的感知认识,加深了对河流地貌形成作用原理的理解,提升了地理实验动手的能力。
教 学环 节
教学过程(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讲解新课:
冲积扇
3min
【承转】在搬运作用逐渐减弱,堆积作用逐渐加强时就形成了堆积地貌,其中冲积扇就是很典型的河流堆积地貌,那么在河流的不同部位所形成的的堆积地貌是否相同呢?我们先来看第一种—冲积扇。
【提问】
堆积物出现在河流的什么位置上?你能试着分析出它形成的原因吗?堆积物有何特征?(扇顶到扇缘形状、地势变化、堆积物厚薄、颗粒物粗细等)
【总结陈述】冲(洪)积扇是山区人口主要聚集地,在农业发展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比如说西北干旱地区的绿洲主要就是在山前出山口的位置,也就是洪积扇上。
【学生回答】根据前面所学内容进行总结。
形成位置:山前出山口
成因:坡度降低,河道变宽阔è流速降低è泥沙沉积
特征:①扇状结构;②由扇顶到边缘地势由高变低;③堆积物由厚变薄,颗粒由粗变细。
用实验的方式展示河流搬运和堆积作用,将自然界中的地理现象还原到课堂之中,让学生更加深入的理解河流的搬运与堆积作用对地貌的影响。学生自主观察实验现象,总结实验结果(知识),解决实际地理生活问题,培养学生的综合思维能力。
持续性评价,随堂小测,及时反馈教学情况。
冲积扇的应用
1min
【学以致用】下图为“某外力作用形成的地貌示意图”,读图完成下列小题。
1.有关从甲到丙,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地势越来越低
B.地形越来越平坦
C.沉积物颗粒越来越大
D.水流流速越来越慢
2.如果图中山区是河北与山西交界的太行山,则图中众多由水流作用而沉积形成的地形区位于( )
A.东北平原 B.成都平原 C.华北平原 D.江汉平原
【解析】1.由图可知,该处地貌为河流流出山麓所形成的冲积扇,是流水的沉积作用所形成的地貌。从甲到丙地势降低,河流流速减慢,携带的砂石颗粒逐渐减小,所以沉积物颗粒越来越小。
2.我国地势西高东低,河流大多自西向东流。太行山以东为黄河、淮河和海河等冲积形成的华北平原。
教学环节
教学过程(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新课讲解:
河漫滩、江心洲、冲积平原的对比探究
5-8min
★活动探究1:河漫滩、江心洲、冲积平原的对比探究
1.株洲河西:河漫滩
2.株洲挽洲岛:江心洲
3.洞庭湖平原:冲积平原
结合上述图文,相互讨论并总结下述表格:
【小组合作】
相互讨论并得出结论。
1.分布位置:基本上处于河流中下游;
2.形成原因:流速降低→泥沙堆积→河漫滩/江心洲/冲积平原。
3.特征:
(1)河漫滩:地形平坦;河流有明显的洪水、枯水水位变化。
(2)江心洲:四面环水。
(3)冲积平原:地形平坦,有洪枯时期。
观察生活现象,培养区域认知、综合思维和地理实践能力。
教学环节
教学过程(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讲解新课:三角洲以及与冲积扇的对比探究
5-8min
★活动探究2:河流入海口——三角洲以及与冲积扇对比探究
1.根据长江三角洲地形图,思考长江入海口地貌类型、成因及特点。
2.结合所学,思考冲积扇/洪积扇与三角洲的异同。
【小组合作】
相互讨论并得出结论:
1.(1)三角洲形成原因:在河口地区,地势低平,加之海水顶托作用,流速减小,搬运能力减弱,泥沙堆积。
(2)三角洲特点:①形态呈扇形;②地形平坦;③河网密闭。
2.冲积扇和三角洲异同点:
(1)相同点:
①类型:流水堆积地貌;②形成原因:坡度降低,流速降低,泥沙堆积而成。③特点:边缘呈扇形;地形地势平坦。
(2)不同点:
形成位置:冲积扇——山前出山口;三角洲——河流入海口。
特点:冲积扇——堆积物由厚变薄;堆积物颗粒由粗变细。
三角洲——河网稠密。
观察动态卫星地图,培养学生分析、归纳能力。学以致用,动态了解学生的掌握情况。
学习河流堆积地貌,先分析三角洲的成因,再分析冲积/洪积平原的成因,加强知识的迁移能力。对比分析两种堆积地貌的形成环境,加深对河流堆积作用原理的理解。
三角洲以及流水堆积地貌的应用
2 min
【学以致用】崇明岛属于冲积岛。崇明岛已有1300年的历史,1200余平方千米的面积。值得一提的是,崇明岛到现在还在长个儿,以每年增大5平方千米,按照这个速度扩大,崇明岛在50年后将与大陆完美相连。读图文材料,完成下面小题。
长江入海口处的崇明岛面积不断增大的原因是( )
A.长江携带来的泥沙淤积 B.当地填海造陆
C.长江断流,水面下降 D.地壳运动,岛屿抬升
2.崇明岛每年增大5平方千米,50年后岛屿哪一侧最可能与陆地连接在一起( )
A.北侧 B.南侧 C.都连接 D.不能确定
读河流地貌示意图,完成下面小题。
3.图中①②③处对应的地貌类型分别为( )
A.洪积-冲积平原、三角洲、河漫滩平原
B.河漫滩平原、三角洲、洪积一冲积平原
C.三角洲、洪积-冲积平原、河漫滩平原
D.洪积-冲积平原、河漫滩平原、三角洲
4.下列地貌中,与冲积平原形成原因相同的是( )
A.挪威峡湾 B.庐山 C.崇明岛 D.长江三峡
持续性评价,随堂小测,及时反馈教学情况。
相关教案
这是一份高中地理湘教版 (2019)必修 第一册第一节 水循环教学设计及反思,共6页。教案主要包含了学生思考,总结归纳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湘教版 (2019)必修 第一册第一节 流水地貌教案设计,共8页。
这是一份高中地理第二章 岩石圈与地表形态第一节 岩石圈物质循环教案及反思,共4页。教案主要包含了教学目标,教学重点,教学难点,教学方法,教学过程,教学反思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