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湖北省随州市曾都区2023-2024学年七年级下学期期末历史试题
展开
这是一份湖北省随州市曾都区2023-2024学年七年级下学期期末历史试题,共4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部分,四十七,非选择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一、选择题部分(共14小题,每小题2分,共28分。在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
18.隋朝时,扬州(江都)发展成为一个重要的物资集散转运港口。到唐代,扬州成为了最大贸易城市。据右图可知,扬州地位的上升主要得益于
A.扬州手工业最为发达
B.经济重心的南移最终完成
C.扬州是大运河的中心
D.其位于运河和长江交汇处
19.奶茶是我们日常生活中常见的饮品。相传唐太宗时期,某位公主嫁到吐蕃(今西藏)以后,喝不惯当地牛奶,便在牛奶中加入煮好的茶再饮用,奶茶也成为汉藏两族友好交往的见证。下列可以与这段传说相印证的史实是
A.文成公主入藏 B.设置北庭都护府 C.金城公主入藏 D.设置安西都护府
20.下表是我国古代“入仕(成为官员)群体中寒门子弟所占比例变化表”,数据变化对社会结构产生的主要影响是
A.提高了官员的整体素质 B.促进了社会阶层的流动
C.官员录取标准不断降低 D.有利于中央集权的加强
21.实验中学一组同学开展“小钱币,大历史”跨学科主题学习,搜集了以下唐朝时期的钱币资料,它们可用于探究当时
A.民族交融 B.中外交流 C.文化繁荣 D.农业发展
22.宋人笔记《燕翼诒谋录》记载:“东京相国寺乃瓦市也,僧房散处,而中庭两庑(wǔ堂下周围的廊房)可容万人,凡商旅交易,皆萃其中,四方趋京师,以货物求售、转售他物者,必由于此。”这说明,当时东京城
朝代
东晋
隋朝
唐朝
北宋
比例
4%
17.2%
24.5%
46.1%
A.是繁华的商业城市 B.草市遍布城内各处
C.聚集了大多数商帮 D.出现了最早的纸币
23.右面柱状图说明两宋时期
A.交子大量发行 B.造船技术发达
C.海外贸易发达 D.城市经济繁荣
24.据《金史》记载,金太祖阿骨打命完颜希尹仿契丹文和汉字制女真字。"女真大字"于天辅三年(1119年)颁行。金熙宗天眷元年(1138年)又制新字,称为"女真小字"。传世的女真文主要是一种与方块汉字相似的单文。由此可见金政权在发展中
A.注重文学艺术创新 B.仿汉制定官制律令
C.彻底放弃游牧生活 D.注重借鉴汉族文化
25.某同学在学习辽宋夏金元时期的历史时,整理出如下思维导图,该图体现的历史发展趋势是
A.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 B.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
C.从多民族政权并立到走向统一 D.经济重心南移和民族交融发展
26.宋代是印刷术普遍应用的时期,许多数学、工艺、医药和科技著作的问世,大型类书和丛书的编印,都在这一时期。而这些书籍的刊印和学术的复兴,又促进了学校和书院的兴盛。材料旨在强调
A.印刷术促进了文化传播 B.儒家经典开始成为学校教材
C.印刷术在海外广泛传播 D.宋代商品经济出现繁荣局面
27.元朝为管辖辽阔疆域,建立行省制度。根据下面元疆域图(局部)判断,我们的家乡随州当时属于哪一行政机构的辖地
A.四川行省 B.河南江北行省
C.江浙行省 D.陕西行省
28.以下史实的历史作用的共同点是
郑成功收复台湾
清朝在台湾建制
明末荷兰殖民者侵占台湾。清初在东南沿海抗清的郑成功打败荷兰侵略者,收复了台湾。
清政府打败郑氏军队,台湾归入清朝版图,设置台湾府,隶属福建省。
A.实现了清朝对全国的统治 B.维护了祖国领土完整
C.加强了对西北地区的管辖 D.推行了闭关锁国政策
29.“万历四十六、四十七、四十八三年,共增赋五百二十万:崇祯三年,又加赋一百六十万两,共六百八十万,谓之辽饷。后来又加练饷、剿饷,先后共加赋一千六百七十万……明朝这个天下,自然是无从收拾了。”由上述材料得出李自成起义的原因是
A.明朝赋税繁重 B.明朝社会动荡 C.明末政治腐败 D.明朝劳役繁重
30.清朝前期,湖北的汉口镇已是一个“人烟数十里,贾户数千家”的都会。“贾户数千家”反映出汉口镇
A.农业的发展 B.手工业的进步 C.商业的繁荣 D.文化的兴盛
31.中国古代国家制度和治理体系的成熟经历了较长过程。下表反映了我国古代国家治理的主要趋势是
A.加强思想控制 B.维护国家统一 C.加快民族交融 D.强化专制皇权
二、非选择题:(共3小题,共32分)
32.【国家治理】(10分)
材料一 唐太宗引隋之苛政为戒,调整统治政策,纠正前朝的弊端,自然而然地,“以史为鉴,以民为本”成为其治国的指导思想。他认为只有“存百姓”、“重人才”、“强政治”才能将整个国家从崩溃的边缘拉回来……这是中国历史上一个令人骄傲的时期,因为此时政治清明,几乎没有贪官污吏,这也是李世民最值得称道的政绩。
——摘编自金开诚《贞观之治》
材料二 (宋太祖)一日召赵普曰:“天下自唐末以来,数十年间,帝王凡易八姓,战争不息,生民涂地,其故何也?吾欲息天下之兵,为国家长久之计,其道何如?”普曰:“……此无他故,方镇太重,君弱臣强而已。今所以治之,亦无他奇巧,惟稍夺其权,制其钱谷,收其精兵,天下自安矣。”
(1)根据材料一,指出唐太宗时期的“治国的指导思想”及其具体表现,(5分)
(2)依据材料二,指出赵普认为唐末以来政局动乱的原因是什么?(2分)并依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归纳赵匡胤解决该问题的具体措施。(3分)
33.【古代人口】(12分)
材料一 唐朝人口统计表
朝代
秦朝
唐朝
宋朝
明朝
清朝
重大的政治措施
三公九卿制
三省六部制
分化事权,削弱相权
废丞相,设三司
设军机处
材料二 明中后期传入我国的高产作物,如玉蜀黍(即玉米)、番薯(俗称地瓜),到清代普遍种植于全国各地,高产作物的推广,对于粮食增产有重大影响。清初荒地极多,随处可见,而到康熙末年,则大都被开垦耕种。因而耕地面积由1645年的400余万顷,增加到1724年的680余万顷。人口增长也随之加快,特别是地丁合一之后,人口数字急剧增加,乾隆十四年(1749)为1亿 7000万,至嘉庆十七年(1812)增加到3亿 6000万。
——摘编自张传玺主编《简明中国古代史》
(1)根据材料一,指出649年至 760年唐朝人口数的变化趋势。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出现这种趋势的原因。(6分)
(2)根据材料二,归纳明清时期人口大幅度增长的原因。(4分)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当前中国人口问题的看法。(2分)
34.【古代科技】(10分)
科技是一个民族发展的灵魂,是一个民族进步的不竭动力。请从下面史实中任选两例论证“中国古代科技发展彰显中国智慧,造福人类”这一观点。(要求:事例不得少于2个,史论结合,条理清楚,80字左右)
时间
人口数
649 年(唐太宗贞观23 年)
1900万人
726 年(唐玄宗开元 14年)
4141万人
741年(唐玄宗开元29年)
4531万人
760年(唐肃宗上元元年)
1690万人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湖北省随州市曾都区2023-2024学年七年级下学期期末道德与法治o历史试题,共8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非选择题用0,考生必须保持答题卡的整洁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湖北省随州市曾都区4校2022-2023学年七年级下学期期中历史试题,共5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非选择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07,2024年湖北省随州市曾都区中考一模历史试题,共4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非选择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