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临漳县第一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6月月考语文试卷(含答案)
展开
这是一份临漳县第一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6月月考语文试卷(含答案),共17页。试卷主要包含了现代文阅读,文言文阅读,诗歌鉴赏,默写题,语言表达,材料作文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一、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题。
莎士比亚塑造的哈姆雷特只有一个,为什么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呢?由于这句话已成为文学研究者的一个共识和社会大众的常识,学者们对其内在逻辑似乎没有从理论的视角予以探讨的兴趣。因此,对这个问题的关注不够导致了忽视该问题对文本阅读、诠释学和文论所具有的重大理论意义。尽管现代文学思想层出不穷、百家齐放,但它们的中心问题之一就是文学的开放性问题:即文本究竟是一个和谐统一的封闭空间,只允许细致入微和自圆其说的阐释;抑或是一个开放的空间,有着不同的观点、声音、态度、价值观和意识形态,兼容并包各种不同甚至相互冲突的解释?本文旨在沿着已有的探索路径向前推进,反思文学开放性的内在逻辑和机制,试图从理论上回答为何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的问题。
尽管不少诗学理论涉及文学的开放性,但对于“开放性”与“文本性”的关系并没有理清,这两个概念至今仍然模糊不清,没有被清晰地定义和解释,这主要是因为二者的关系在讨论文本如何产生意义的过程中被遮蔽或忽略了。在笔者看来,开放性和文本性虽然紧密相关,却不尽相同:开放性是一种空间隐喻,与封闭性相对;意义则是指语言代码所传达的信息或通过语言代码所表达的信息。如果我们把开放性比作一个文本所产生的想象空间,那么文本性则像是该空间内部的物质因素。理论上,开放性是无限的,但在实际上,它受到意义的限制。文本的开放性是由产生的意义数量决定的,它与阅读过程中产生的意义数量成正比。一个文本通过代码的符号生成作用产生了一系列无休止的意义,为它的开放性设置了一个不断扩大的边界,开放性与文本性看起来似乎有点相互矛盾。其实,这就像宇宙探索,理论上空间是无限的,但实际上它的大小取决于人类迄今为止所努力发现的结果。
在笔者的观念中,文本性和开放性就像一对孪生兄弟,是共生关系中的两个概念,没有文本性就没有开放性。文本性指的是投入文本中的语言、形式和技术等方面的种种努力而产生的物质因素,它既关注作品的象征内容,同时也关注作品的具体形式。文本性就是有意图的意义建构,是一种创造性行为的结果,其目的在于探索通过象征意义创造文学作品具体意义的可能性。在传达信息的过程中,有意识的文本建构为文学作品提供了巨大的阐释可能性。从这个意义上说,文本性是开放性的手段,而开放性是目的;文本性是创造的技艺,开放性是创造的效果和影响。
文本性的定义。文本性不仅限于作者的努力,还涉及读者,正是读者使得文本具有意义,并在阅读和再创造的合作行为中真正释放出文本的开放性。基于这个原因,笔者将“文本性”广义地定义为,读者和作者有意识地依据对符号的物质因素进行意义构建而成的诠释空间,具体而言,文本性就是作者以自己的方式选择和安排单词、短语、句子和话语段落等文本因素,读者也以自己的方式解读诠释作者创作的文本因素,由此而形成的诠释空间就成了一个开放的空间,其隐含意义在理论上是无穷无尽的。
开放性是指有意识或无意识地赋予文本以能力,允许读者在合作过程中采用不同的主题立场和阅读策略所创造的文本条件,从而使文本变得多元化、更富多义性、解构性,允许有完全不同甚至相互冲突的阐释。为了进一步解释这一定义,笔者认为有必要区分三种开放性:
(一)文本的或天然的开放性。笔者之所以称这种开放性为天然的开放性,是因为它是所有艺术作品所共有的,正如艾柯所说,“一件艺术品永远不会真正‘封闭’,因为即使是最明确的外缘也总是包含无限可能的‘阅读’。”但这种开放性通常是由无限的符号阐释过程以及读者不断变化的视角和多重阅读所造成的,读者的生活经历和情感条件也在不断变化,这些与作者的艺术设计都毫无关联。
(二)有意识的或有意图的开放性。它是一种开放性,其地位源于作者对语言、叙事技巧和结构安排的刻意运用,从而使文本保持开放。这种开放性正是现代主义和后现代主义艺术运动所倡导的一种文学品质。
(三)无意识或无目的的开放性。这种开放性也源于作者,但作者并没有意识到,相反,它是通过某种心理机制进入文本的,这种心理机制在文本中留下了作者以前生活经历的痕迹,而作者却没有意识到这些痕迹。
虽然理论上可以区分这三种开放性,但在批评实践中却很难将其区分开来。为了使一部文学作品具有新的阐释可能性,这种区别并不重要,但是对于那些有创造力的作家来说,了解有意识的开放性对他们的创作工作是非常有用的。这三种开放性都与意识建构行为相关,换言之,它们来自三种创作:作者的创作、读者的创作和文本的创作。有意识的开放性是作者有意运用语言、风格、语调、技巧来传达丰富的表现形式的结果,无意识的开放性源于读者将文本与其作者和读者自身经历联系起来的行为,文本的开放性则是文本符号化的结果。
(摘编自顾明栋《为何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论诠释的开放性与文本表意逻辑》)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从理论视角去探讨“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对于文本阅读、诠释学和文论具有重要理论意义。
B.不少诗学理论涉及文学的开放性,但对“开放性”“文本性”的定义依然模糊,因此二者关系被遮蔽、忽略。
C.关注作品象征内容和具体形式的文本性,是有意图的意义建构,具有创造性,创造文学作品具体意义的可能性。
D.作者的努力、读者都影响着文本性,表现为作者以自己的方式选择和安排词句等,读者则以自己的方式解读文本。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本是一个和谐统一的封闭空间,还是一个开放并包的空间”成为文学思想的中心问题。
B.开放性和文本性既有联系,又有区别,是共生关系中的两个概念,没有文本性就没有开放性。
C.开放性允许读者采用不同主题立场和阅读策略所创造的文本条件,使文本具有多义性等。
D.三种开放性哪一种都与意识建构行为有关,都来自作者的创作、读者的创作、文本的创作。
3.下列对材料有关论证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这就像宇宙探索……”运用比喻论证,生动形象地体现了开放性与文本性看似矛盾实则联系紧密的关系。
B.“正如艾柯所说……”运用引用论证,引述西方学者观点有力佐证了作者的观点:文本的开放性是天然的。
C.“相反,它是通过某种心理机制进入文本的……”运用比较论证,论述了无意识或无目的的开放性。
D.本文语言严谨、准确,多处使用表示转折关系的关联词“虽”“但”,强调是“笔者”观点,逻辑严密。
4.简要分析本文的论证思路。
5.你认为《哈姆雷特》属于哪一种开放性?请结合文本简要说明。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题。
想念地坛
史铁生
想念地坛,主要是想念它的安静。
坐在那园子里,坐在不管它的哪一个角落,喧嚣都在远处。近旁只有荒藤老树,只有栖居了鸟儿的废殿颓檐和长满了野草的残墙断壁,①暮鸦吵闹着归来,雨燕盘桓着吟唱,风过檐铃,雨落空林,蜂飞蝶舞,草动虫鸣……四季的歌咏此起彼伏从不间断。地坛的安静并非无声。
数不尽的那些日子里,那些年月,地坛应该记得,有一个人,摇着轮椅,一次次走来,逃也似的投靠这一处静地。
一进园门,心便安稳。有一条界线似的,迈过它,只要一迈过它便有清纯之气扑来,悠远,浑厚。那安静,如今想来,是由于四周和心中的荒旷。一个无措的灵魂,不期而至竟仿佛走回到生命的起点。
我在那园中成年累月地走,②在那儿呆坐,张望,暗自地祈求或怨叹,在那儿睡了又醒,醒了看几页书……然后在那儿想:“好吧好吧,我看你还能怎样!”这念头不觉出声,如空谷回音。
我记得于是我铺开一张纸,觉得确乎有些什么东西最好是写下来。那日何日?但我一直记得那份忽临的轻松和快慰,也不考虑词句,也不过问技巧,也不以为能拿它去派什么用场,只是写,只是看有些路单靠腿(轮椅)去走明显是不够的。写,真是个办法,是条条绝路之后的一条路。
只是多年以后我才在书上读到了一种说法:写作的零度。
《写作的零度》,其汉译本实在是有些磕磕绊绊,一些段落只好猜读,或难免还有误解。我不是学者,读不了罗兰·巴特的法文原著。是这题目先吸引了我,这五个字,已经契合了我的心意。在我想,写作的零度即生命的起点,写作由之出发的地方即生命之固有的疑难,写作之终于的寻求,即灵魂最初的眺望。譬如那一条蛇的诱惑,以及自古而今对生命意义不息的询问。譬如那两片无花果叶的遮蔽,以及人类以爱情的名义、自古而今的相互寻找。譬如上帝对亚当和夏娃的惩罚,以及万千心魂自古而今所祈盼着的团圆。
“写作的零度”,当然不是说清高到不必理睬纷繁的实际生活,洁癖到把变迁的历史虚无得干净,只在形而上寻求生命的解答。不是的。但生活的谜面变化多端,谜底却似亘古不变,缤纷错乱的现实之网终难免编织进四顾迷茫,从而编织到形而上的询问。人太容易在实际中走失,驻足于路上的奇观美景而忘了原本是要去哪儿。零度,这个词真用得好,我愿意它不期然地还有着如下两种意思:一是说生命本无意义,零嘛,本来什么都没有;二是说,可平白无故地生命他来了,是何用意?虚位以待,来向你要求意义。一个生命的诞生,便是一次对意义的要求。荒诞感,正就是这样的要求。所以要看重荒诞,要善待它。不信等着瞧,无论何时何地,必都是这荒诞领你回到最初的眺望,逼迫你去看那生命固有的疑难。
否则,写作,你寻的是什么根?写作要是爱上了比赛、擂台和排名榜,它就更何必谴责什么“霸权”?它自己已经是了。我大致看懂了排名的用意:时不时地抛出一份名单,把大家排比得就像是梁山泊的一百零八,被排者争风吃醋,排者乘机拿走的是权力。可以玩味的是,这排名之妙,商界倒比文坛还要醒悟得晚些。
这又让我想起我曾经写过的那个可怕的孩子。那个矮小瘦弱的孩子,他凭什么让人害怕?他有一种天赋的诡诈——只要把周围的孩子经常地排一排座次,他凭空地就有了权力。“我第一跟谁好,第二跟谁好……第十跟谁好”和“我不跟谁好”,于是,欢欣者欢欣地追随他,苦闷者苦闷着还是去追随他。我记得,那是我很长一段童年时光中恐惧的来源,是我的一次写作的零度。生命的恐惧或疑难,在原本干干净净的眺望中忽而向我要求着计谋。
零度,并不止有一次。每当你立于生命固有的疑难,立于灵魂一向的祈盼,你就回到了零度。一次次回到那儿正如一次次走进地坛,一次次投靠安静,走回到生命的起点,重新看看,你到底是要去哪儿?是否已经偏离亚当和夏娃相互寻找的方向?
想念地坛,就是不断地回望零度。放弃强力,当然还有阿谀。你看地坛,它早已放弃昔日荣华,一天天在风雨中放弃,五百年,安静了;安静得草木葳蕤,生气盎然。土地,要你气熏烟蒸地去恭维它吗?万物,是你雕栏玉砌就可以挟持的?疯话。再看那些老柏树,历经无数春秋寒暑依旧镇定自若,不为流光掠影所迷。我曾注意过它们的坚强,但在想念里,我看见万物的美德更在于柔弱。
我曾写过“设若有一位园神”这样的话,现在想,就是那些老柏树吧。千百年中,它们看风看雨,看日行月走人世更迭,浓荫中唯供奉了所有的记忆,随时提醒着你悠远的梦想。
但要是“爱”也喧嚣,“美”也招摇,“真诚”沦为一句时髦的广告,那怎么办?唯柔弱是爱愿的识别,正如放弃是喧嚣的解剂。人一活脱便要嚣张,天生的这么一种动物。这动物适合在地坛放养些时日——我是说当年的地坛。
回望地坛,回望它的安静,想念中坐在不管它的哪一个角落,重新铺开一张纸吧。写,真是个办法,油然地通向着安静。写,这形式,注定是个人的,容易撞见诚实,容易被诚实揪住不放,容易在市场之外遭遇心中的阴暗,在自以为是时回归零度。把一切污浊、畸形、歧路,重新放回到那儿去检查,勿使伪劣的心魂流布。
有人跟我说,曾去地坛找我,或看了那一篇《我与地坛》去那儿寻找安静。可一来呢,我搬家搬得离地坛远了,不常去了。二来我偶尔请朋友开车送我去看它,发现它早已面目全非。我想,那就不必再去地坛寻找安静,莫如在安静中寻找地坛。恰如庄生梦蝶,当年我在地坛里挥霍光阴,曾屡屡地有过怀疑:我在地坛吗?还是地坛在我?现在我看虚空中也有一条界线,靠想念去迈过它,只要一迈过它便有清纯之气扑面而来。我已不在地坛,地坛在我。
2002年
(有删改)
6.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在数不尽的那些日子里,“我”摇着轮椅,一次次地投靠地坛,一进园门,心便安稳,“我”感觉回到了生命的起点。
B.“我”在地坛中成年累月地走,“我”觉得有些东西最好是写下来,“我”不考虑词句,也不过问技巧,“我”感觉写作是一条路。
C.“我”认为写作要是爱上了排名等,就不必谴责“霸权”,“我”大致看懂了排名的用意,而商界对排名之妙醒悟得晚。
D.地坛曾很安静,是“我”的身心栖息之处;后来地坛变了,只能想念:在对比中主要表达了“我”对地坛变化的悲伤。
7.关于文中“零度”的部分,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我”通过读书知道了“写作的零度”,“我”想“写作的零度”即生命的起点,写作由之出发的地方即生命之固有的疑难。
B.“我”认为“零度”这个词用得好,“零度”一是说生命本无意义,二是说平白无故地生命来了,前者比后者更充满了荒诞。
C.“我”认为“零度”不止有一次,每当你立于生命固有的疑难,立于灵魂一向的祈盼,你就回到了零度,回到了生命的起点。
D.“我”想念地坛,就是不断地回望零度。放弃强力和阿谀,像地坛一样安静,像老柏树一样历经无数春秋寒暑依旧镇定自若。
8.请简要赏析文中画横线的两处语句。
9.文章标题“想念地坛”意蕴丰富,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二、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郑文公)三十六年,晋公子重耳过,文公弗礼。文公弟叔詹曰:“重耳贤,且又同姓,穷而过君,不可无礼。”文公曰:“诸侯亡公子过者多矣,安能尽礼之!”詹曰:“君如弗礼,遂杀之;弗杀,使即反国,为郑忧矣。”文公弗听。
三十七年春,晋公子重耳反国,立,是为文公。秋,郑入滑,滑听命,已而反与卫,于是郑伐滑。周襄王使伯犕请滑。郑文公怨(周)惠王之亡在栎,而文公父厉公入之,而惠王不赐厉公爵禄,又怨襄王之与卫滑,故不听襄王请而囚伯犕。王怒,与翟人伐郑,弗克。冬,翟攻伐襄王,襄王出奔郑,郑文公居王于氾。三十八年,晋文公入襄王成周。
四十一年,助楚击晋。自晋文公之过无礼,故背晋助楚。四十三年,晋文公与秦穆公共围郑,讨其助楚攻晋者,及文公过时之无礼也。初,郑文公有三夫人,宠子五人,皆以罪蚤死。公怒,逐群公子。子兰奔晋,从晋文公围郑。时兰事晋文公甚谨爱幸之乃私于晋以求入郑为太子。晋于是欲得叔詹为僇注。郑文公恐,不敢谓叔詹言。詹闻,言于郑君曰:“臣谓君,君不听臣,晋卒为患。然晋所以围郑,以詹,詹死而赦郑国,詹之愿也。”乃自杀。郑人以詹尸与晋。晋文公曰:“必欲一见郑君,辱之而去。”郑人患之,乃使人私于秦曰:“破郑益晋,非秦之利也。”秦兵罢。晋文公欲入子兰为太子,以告郑。郑大夫石癸曰:“吾闻姞姓乃后稷之元妃,其后当有兴者。子兰母,其后也。且夫人子尽已死,余庶子无如兰贤。今围急,晋以为请,利孰大焉!”遂许晋,与盟,而卒立子兰为太子,晋兵乃罢去。
(节选自《史记·郑世家》,有删改)
注:僇,通"戮",杀戮。
10.文中画框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勾选相应位置。
时A兰事晋文公B甚谨C爱D幸之E乃私于晋F以求G入郑H为太子。
11.下列对文中加粗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公,公,春秋时期爵位名;文,谥号,威严尚武坚强睿智的人死后可以谥为“文”。
B.与,指亲附。和《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吾与点也”中的“与”意思不同。
C.赐,指给予恩惠,赏赐。与《烛之武退秦师》“且君尝为晋君赐矣”中的“赐”用法不同。
D.蚤,同“早”。与《鸿门宴》“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中的“蚤”意思相同。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晋公子重耳过,文公弗礼”即《烛之武退秦师》中的“无礼于晋”,这成为秦晋联军讨伐郑国的原因之一。
B.郑国攻打滑国,郑文公不尊崇周襄王的说请,囚禁了周襄王的使者,并与周襄王兵戎相见。
C.晋国希望抓住叔詹并杀死他,因此联合秦国一起攻打郑国。国难当头,叔詹主动赴死,以解决郑国此次危机。
D.郑国的公子子兰能够回国,并被郑文公立为太子,是因为外有晋文公武力胁迫,内有大夫利用母族优势进言帮助。
13.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然晋所以围郑,以詹,詹死而赦郑国,詹之愿也。
(2)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齐桓晋文之事》)
14.春秋之义,即春秋时代通行的义法,其核心思想是忠君爱国。请分析“春秋之义”在叔詹身上的体现。
三、诗歌鉴赏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登楼①
杜甫
花近高楼伤客心,万方多难此登临。
锦江春色来天地,玉垒浮云变古今。
北极朝廷终不改,西山寇盗②莫相侵。
可怜后主还祠庙③,日暮聊为梁甫吟④。
[注]①这首诗于764年春天写于成都,诗人客蜀已是第五个年头,安史之乱已被平定;但宦官专权,藩镇割据,吐蕃袭扰,朝廷面临着灾患。②西山寇盗,指吐蕃,当时吐蕃袭扰,诸州陷落。③后主,刘禅,其宠信宦官,终于亡国;刘备庙在成都锦官门外,西有武侯祠,东有后主祠。④《梁甫吟》是诸葛亮遇刘备前喜欢诵读的乐府诗篇,这里用来喻指这首《登楼》。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提挈全篇,“登临”是全诗写景抒情的出发点。诗人愁思满腹而登楼,黯然心伤。
B.颈联的“朝廷”“寇盗”是登楼所想,诗人正告吐蕃“莫相侵”,义正词严,浩气凛然。
C.尾联咏怀古迹,讽喻当朝昏君,寄托个人怀抱。诗人空怀济世之心,只能吟诗以自遣。
D.全诗即景抒怀,融自然景象、国家灾难、个人情思于一体,体现了沉郁顿挫的风格。
16.清人浦起龙评论这首诗“声宏势阔”,请结合诗的颔联理解这一评论。
四、默写题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中由现实转入梦境的过渡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登高》中用落叶和江水抒发时光易逝壮志难酬的感伤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辛弃疾在《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描写刘寄奴驰骋战场,所向披靡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五、语言表达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题。
在战国时期,我国就有了“冰箱”——冰鉴。冰鉴由青铜铸成,共有两层,其工作原理是依靠装在鉴内四周的冰块,使尊缶中的酒降温。
清代,冰鉴发展成“冰箱空调一体机”,称为“冰桶”或“洋桶”,多用红木、花梨木、柏木等材料制成。桶内壁贴有锡箔,外面用铜片包裹,顶部的盖子还有小孔,在冷藏食物的同时向外散发冷气。
光靠一个“小冰箱”制冷还远远达不到人们的需求,因此,“空调房”诞生了。先秦时期,就有挖地下室,再放入冰块避暑的窟室。到了汉代,就有多重降温的清凉殿,殿内以石头为床,用玉晶盘装冰块,还有仕女在一旁扇扇子。
唐代,人们开始借助流水蒸发来降温。长安大明宫太液池南岸的一组宫殿建筑,也被称为“含凉殿”,跨河流而建,宫殿旁有一个大水车,把河水运到殿顶上,再沿屋檐流下,形成水帘,达到消暑降温的目的。
不过“含凉殿”是达官贵人们的专属,对于普通百姓来说,经济实惠的凉棚则是避暑的重要之物。
18.下列句子中的“就”和文中加粗的“就”,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转眼间冬天将要过去,春天就要来了。
B.有老虎就会有武松,有困难就会有英雄。
C.就是在这样的关口,党派焦裕禄来到了兰考。
D.他十五岁就离开故乡,为革命事业呕心沥血。
19.请给上面的材料拟写一个标题,要求至少使用一种修辞手法,不超过20个字。
20.清代的“冰鉴”相比战国的“冰鉴”有了哪些方面的发展?请结合文本内容简要分析。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题。
2023年12月1日晚,我国北方多地出现绚丽极光,让人①____________。有专家表示,此次我国多地出现的极光主要是受地磁暴活动影响。什么是地磁暴呢?作为最典型的太阳爆发活动,一次日冕物质抛射过程能将数以亿吨计的太阳物质以数百千米每秒的高速抛离太阳表面,不仅是巨大质量与速度汇聚成的动能,它们还携带着太阳强大的磁场能,一旦命中地球,就会引发地磁场方向与大小的变化,即地磁暴。地磁暴会给航天器安全造成极大威胁,当然,它带来的也不全都是坏事,比如极光天象的发生。
地球磁场就如同盾牌一般,可抵挡来自宇宙的“②____________”。因此,太阳风并不会直接吹到地球上,而是在地球磁场的作用下围绕地球储存起来,当储存的能量饱和时,就会沿着磁力线跑到地球大气层,在与大气相互碰撞后,大气中的原子和分子获得能量并释放,这就形成了③____________的极光。
21.请在文中①②③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
22.文中使用了哪些说明方法?请简要分析其作用。
六、材料作文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本试卷语言文字运用I提到了老家的高跷表演队。高跷本属中国古代百戏的一种,早在春秋时已经出现。高跷踩街,“踩”出浓浓年味。
龙年春晚,一曲《上春山》火爆全网。其歌词“字字有典故,句句好春光”,其曲调融合了传统民乐与现代流行元素。歌词富有诗意,旋律青春活泼。
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参考答案
1.答案:B
解析:“因此二者关系被遮蔽、忽略”因果颠倒,原文表述是“主要是因为二者的关系在讨论文本如何产生意义的过程中被遮蔽或忽略了”。
2.答案:A
解析:“成为文学思想的中心问题”扩大了范围,原文表述是“现代文学思想……但它们的中心问题之一就是文学的开放性问题”。
3.答案:A
解析:“比喻论证”错误,这里应是类比论证。
4.答案:①首先,指出本文的写作目的:试图从理论角度分析文本具有开放性的原因;
②其次,具体分析开放性与文本性的关系;
③再次,阐述文本性的定义;
④最后,展开论述开放性的定义、分类、意义等。
解析:
5.答案:《哈姆雷特》属于文本的或天然的开放性。对哈姆雷特的多角度阐释,或是不断变化视角、多重阅读,都会认识到“不同”的哈姆雷特。如果从“王子复仇”的角度来看,哈姆雷特有多次机会但又不断错失良机,体现其延宕性格;如果从“人文主义”的角度来看,哈姆雷特具有崇高理想,但现实给予他重击,使哈姆雷特具有悲壮感。读者的经历、情感都会影响对哈姆雷特形象的理解,这与作者的艺术设计无关。
解析:
6.答案:D
解析:“主要表达了‘我’对地坛变化的悲伤”分析不当,应是“主要表达了‘我’的一些思考”。
7.答案:B
解析:“前者比后者更充满了荒诞”分析不当,二者没有这样的比较,原文是“二是说,可平白无故地生命他来了,是何用意?虚位以待,来向你要求意义。一个生命的诞生,便是一次对意义的要求。荒诞感,正就是这样的要求。所以要看重荒诞,要善待它。不信等着瞧,无论何时何地,必都是这荒诞领你回到最初的眺望,逼迫你去看那生命固有的疑难”。
8.答案:①运用对偶和拟人手法,写地坛里的暮鸦归来、雨燕吟唱、蜂飞蝶舞、草动虫鸣等,生动地描绘了地坛充满着生命活力。②运用动作和心理等描写,描绘了“我”当年在地坛里思考人生、寻找出路的祈求或怨叹的状态。
解析:
9.答案:①想念地坛,主要是想念它的安静。安静而充满生命活力的地坛给予“我”启示,“我”在那里思考人生之路。②想念地坛,就是不断地回望零度。放弃强力和阿谀,历经风雨坎坷而镇定自若,不为流光掠影所迷。③想念地坛,就是守住精神家园。如今地坛已面目全非,“我”已不在地坛,但地坛在“我”,“我”会守住心中的地坛,守住精神家园。
解析:
10.答案:CEF
解析:句意:当时子兰事奉晋文公很恭敬,晋文公十分宠幸他,他在晋暗中活动,借机要求回郑做太子。“时兰事晋文公甚谨”中,“兰”是主语,“甚谨”是“事晋文公”的补语,句子结构完整,在“谨”后停顿;“爱幸之”中,主语为省略的“晋文公”,“爱幸”是谓语,“之”是宾语,在“之”后停顿;“于晋”是“私”的后置状语,在“晋”后停顿。
11.答案:A
解析:A“经天纬地道德博闻”谥为“文”B.亲附;赞同。意思不同。C.动词,给恩惠,赏赐;名词,恩惠。用法不一致。D.句意:都因罪早死。/第二天不可以不早早来向项王谢罪。
12.答案:C
解析:“晋国希望抓住叔詹羞辱并杀死他,因此联合秦国一起攻打郑国”错误,由原文“晋文公与秦穆公共围郑,讨其助楚攻晋者,及文公过时之无礼也”可知,联合秦国一起攻打郑国的原因是,郑国曾帮助楚国攻打晋国并对晋文公无礼;“希望抓住叔詹羞辱”错误,由原文“必欲一见郑君,辱之而去”可知,晋国想羞辱的是郑君。
13.答案:(1)然而晋国之所以包围郑国,是因为我,我死后晋国能赦免郑国,这是我的心愿。
(2)慎重办理学校教育,反复地用善事父母、敬爱兄长的道理告诫他们,(这样)头发花白的老人便不会在路上背着或顶着东西行走了。
解析:
14.答案:①叔詹提请郑文公应该以礼对待重耳。②郑文公没有听从叔詹建议,叔詹又提出要杀掉重耳。③晋国讨伐郑国时叔詹为了救国,自杀而死。
解析:参考译文:
三十六年(前637),晋公子重耳路过郑国,郑文公没有礼待他。文公的弟弟叔詹说:“重耳是贤人,又与咱们同姓,受穷困经过您处,您不能对他无礼。”文公说:“诸侯中逃亡的公子路过此处的有很多,怎么都能按礼招待他们呢!”叔詹说:“您如果不礼待他,就杀死他,不杀,他假使返回国内,就是郑国的忧患了。”文公不听从叔詹的意见。
三十七年(前636)的春天,晋公子重耳返回晋国,即位了,这就是晋文公。秋季,郑国攻入滑国,滑国唯郑命是听,不久,滑国又亲附卫国,于是郑国又攻打滑国。周襄王让伯犕替滑国说情,郑文公怨恨(周)惠王曾逃到栎,是文公的父亲厉公护送惠王回朝复位的,但惠王却没有赏赐厉公爵位俸禄,又怨恨襄王亲附卫国、滑国,所以文公不听从襄王为滑国的说情反而囚禁了伯犕。襄王十分生气,联合翟人攻打郑国,没有获胜。冬季,翟人攻打周襄王,襄王逃到郑国,郑文公让襄王住在氾。三十八年(前635),晋文公把周襄王送回成周。
(文公)四十一年,(郑国)协助楚国攻打晋国,因为当年晋文公途经郑国,郑国没有礼遇他,因此郑国背弃晋国协助楚国。四十三年(前630),晋文公与秦缪公共同包围郑都,讨伐郑君帮助楚国攻打晋国,以及文公路过郑君的无礼罪行。当初,郑文公有三位夫人,五个宠爱的儿子,都因罪早死。郑文公厌恶子瑕,赶走了各位公子。子兰逃到晋国,跟从晋文公包围郑都。当时子兰事奉晋文公很恭敬,晋文公十分宠幸他,他在晋暗中活动,借机要求回郑做太子。晋国这时想得到叔詹并杀死他,郑文公很害怕,不敢对叔詹说,叔詹听到这个情况,告诉郑君说:“我曾对您说,要杀死重耳,您却不听从我的意见,晋国终于成为我国的忧患了。可是晋国之所以包围郑都是因为我,我死后晋国能赦免郑国,这是我的心愿。”于是叔詹自杀了。郑人把叔詹尸首送给晋国。晋文公说:“一定想见一下郑君,污辱他后再离去。”郑人担心这件事,就派人私下对秦国说:“打败了郑国对晋国有好处,并非对秦国有利。”秦军听后才撤军。晋文公想送子兰到郑国做太子,并把这件事告诉了郑国。郑国大夫石癸说:“我听说姓姞的女儿是后稷的元配,她的后裔应当有发达的,子兰的母亲就是他的后裔。况且夫人的儿子都已不在世了,剩下的儿子没有比得上兰贤能的。现在晋国包围郑很急迫,晋国替子兰请求回郑,没有比这个更有利的了!”于是郑国答应了晋国,与晋国订立盟约,终于立子兰为太子,晋军才撤走。
15.答案:A
解析:“‘登临'是全诗写景抒情的出发点”分析不当,应是“‘万方多难’是全诗写景抒情的出发点”。
16.答案:①颔联写诗人凭楼远望,锦江流水挟着蓬勃的春色,奔来天地之间;古今世势风云变幻,正像玉垒山上的浮云飘忽起灭。②上句向空间开拓视野,下句就时间驰骋遐思,天高地迥,古往今来,声宏势阔,饱含着对壮丽山河的赞美和对历史的追怀。③诗人登高临远,视通八方,游目骋怀,富有气势,透露出诗人忧国忧民的情怀。
解析:
17.答案:(1)我欲因之梦吴越,一夜飞度镜湖月
(2)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3)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解析:
18.答案:D
解析:文中加粗字“就”与D项中的“就”都表示早已发生。
A.表示在很短的时间以内。
B.表示相承关系,说明在某种条件下自然产生某种结果。
C.加强肯定。
19.答案:示例:悉避暑方式,看古人智慧;
解析:
20.答案:①功能提升。清代的冰鉴在冰镇功能的基础上增加散冷降温的功能。
②性能更强。清代的冰鉴内壁贴了锡箔,外面用铜片包裹,增强了冷气的保温效果。
③用料优化。相比战国冰鉴的青铜材质,木材更常见,也更有利于保温。
解析:
21.答案:示例:①大饱眼福;②千军万马;③绚丽多彩;
解析:①根据“我国北方多地出现绚丽极光”可知极光的绚丽多彩是视觉感受,多地出现可以让人饱受视觉上的满足,可用“大饱眼福”。大饱眼福:形容观赏到好的东西或者美丽景色而满足了视觉的享受。
②根据“地球磁场就如同盾牌一般”可知盾牌可抵挡外来军队的攻击,可填“千军万马”。千军万马:形容雄壮的队伍或浩大的声势。
③此处用来形容“极光”,“极光”是色彩灿烂的,可填“绚丽多彩”。绚丽多彩:指各种各样的色彩灿烂美丽,形容色彩华丽;也指绚烂无比,形容多姿多彩或非常精彩。
22.答案:说明方法:①下定义。作用:通过严密确切地对地磁暴现象的定义阐释,让读者清晰客观地了解地磁暴现象,并进一步来说明我国北方出现极光的原因,是由于地磁暴的影响。
②举例子。作用:通过举例说明地磁暴的影响,如地磁暴不仅会给航天器安全造成极大威胁,也会带来极光天象的发生,使说明更加具体客观,更有说服力。
③打比方。作用:把地球磁场比作盾牌,生动形象地说明地球磁场的重要作用,同时吸引了读者的阅读兴趣。
解析:①“作为最典型的太阳爆发活动,……即地磁暴”采用了下定义的说明方法。作用:下定义的说明方法具有严密性确切性,通过对地磁暴现象的定义阐释,让读者清晰客观地了解地磁暴现象,同时能让读者明白我国北方出现极光的原因,是由于地磁暴的影响。
②“地磁暴会给航天器安全造成极大威胁,当然,它带来的也不全都是坏事,比如极光天象的发生”采用了举例子的说明方法。作用:举例子可以让说明的抽象的概念更加具体客观,更有说服力。本段文字举例说明地磁暴的影响,不仅会给航天器安全造成极大威胁,也会带来极光天象的发生。读者可具体感受到地磁暴的影响。
③“地球磁场就如同盾牌一般,可抵挡来自宇宙的千军万马”采用了打比方的说明方法。作用:打比方的说明方法生动形象,把地球磁场比作盾牌,说明地球磁场的重要作用,更生动更形象,同时也可以吸引了读者的阅读兴趣。
23.答案:略
解析:本题有两则材料,第一则材料写的是老家的高跷表演队。高跷也叫“高跷秧歌”是一种广泛流传于全国各地的民间舞蹈,是华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源远流长。直到现在,高跷依然是人们喜闻乐见的一种艺术形式,所以“高跷踩街,踩出浓浓年味”。第二则材料谈的是火出圈的《上春山》,这首歌曲的特点是歌词化用了大量的诗词,“字字有典故,句句好春光”,尽显文学之美,让传统诗词焕然一新,让人们认识到,中华诗词经千年风雨,依然春和景明,生生不息。它的曲调由传统民乐与现代流行元素融合而成,这种创新精神让传统文化焕发生机、更富活力。综合两则材料不难发现,优秀的传统文化会流传发展。因此材料意在启示我们认识到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性,由此树立起积极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观。对待传统文化,我们要以虔敬之心守护其精神内核,也要以创新之力激活其时代生命唯有如此,才能让传统文化焕发更加夺目的光彩,更好地浸润时代人心,为人们提供精神的滋养。
参考立意:①扬传统文化,筑牢文化自信②在创新中继承,在继承中创新。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新蔡县第一高级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3月月考语文试卷(含答案),共15页。试卷主要包含了现代文阅读,文言文阅读,诗歌鉴赏,默写题,语言表达,材料作文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包钢第一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月考语文试卷(含答案),共21页。试卷主要包含了现代文阅读,文言文阅读,诗歌鉴赏,默写题,语言表达,材料作文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天津市蓟州区第一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月考语文试卷(含答案),共18页。试卷主要包含了语言表达,基础知识,诗歌鉴赏,文言文阅读,现代文阅读,默写题,名著导读,材料作文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