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上传资料 赚现金
    英语朗读宝

    第13讲 人类的聚居地—聚落-【暑假衔接】新六升七地理暑假精品课讲义(人教版)

    资料中包含下列文件,点击文件名可预览资料内容
    • 原卷
      【暑假衔接】第13讲 人类的聚居地—聚落(原卷版)—新七年级地理暑假精品自学课.docx
    • 解析
      【暑假衔接】第13讲 人类的聚居地—聚落(解析版)—新七年级地理暑假精品自学课.docx
    【暑假衔接】第13讲 人类的聚居地—聚落(原卷版)—新七年级地理暑假精品自学课第1页
    【暑假衔接】第13讲 人类的聚居地—聚落(原卷版)—新七年级地理暑假精品自学课第2页
    【暑假衔接】第13讲 人类的聚居地—聚落(原卷版)—新七年级地理暑假精品自学课第3页
    【暑假衔接】第13讲 人类的聚居地—聚落(解析版)—新七年级地理暑假精品自学课第1页
    【暑假衔接】第13讲 人类的聚居地—聚落(解析版)—新七年级地理暑假精品自学课第2页
    【暑假衔接】第13讲 人类的聚居地—聚落(解析版)—新七年级地理暑假精品自学课第3页
    还剩6页未读, 继续阅读
    下载需要15学贝 1学贝=0.1元
    使用下载券免费下载
    加入资料篮
    立即下载

    第13讲 人类的聚居地—聚落-【暑假衔接】新六升七地理暑假精品课讲义(人教版)

    展开

    这是一份第13讲 人类的聚居地—聚落-【暑假衔接】新六升七地理暑假精品课讲义(人教版),文件包含暑假衔接第13讲人类的聚居地聚落原卷版新七年级地理暑假精品自学课docx、暑假衔接第13讲人类的聚居地聚落解析版新七年级地理暑假精品自学课docx等2份学案配套教学资源,其中学案共23页, 欢迎下载使用。
    1、帮助孩子系统梳理上学期所学知识。带领孩子构建完备、扎实牢固的知识体系;
    2、帮助孩子预习新学期功课。提前掌握重难点、考点、易错点,领先一步提高学习效率;
    3、假期持续稳定的学习。避免孩子长时间沉迷于电视、手机,养成坏习惯,影响新学期学习。
    第13讲 人类的聚居地——聚落
    运用图片描述城市景观和乡村景观的区别
    举例说出聚落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懂得保护世界文化遗产的意义
    一、聚落与环境
    1.人们的聚居地——乡村和城市,统称聚落。一般来说,先有城市聚落还是先有乡村聚落?为什么?
    先有乡村聚落,后有城市聚落。城市是人口达到一定规模、主要从事非农业生产活动的居民聚居地。
    2. 由于劳动生产方式的差异,乡村和城市的景观有较大的差异。
    3. 目前,在一些河流中下游平原地区或河口、沿海地区,工农业生产比较发达,聚落分布比较密集;在高山、荒漠地区,则少有或没有聚落。
    4. 有的聚落在平原地区聚集呈团块状,有的聚落沿着河流、山麓、谷地等呈条带状。
    5. 西亚热带沙漠地区的房屋具有墙厚、窗小的特点。在东南亚热带地区,乡村聚落中常见双层木楼或竹楼,下层空着或放杂物、养牲畜,上层住人。
    二、聚落与世界文化遗产
    1. 目前,世界上有许多聚落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例如,法国巴黎塞纳河沿岸,意大利的威尼斯城,我国山西省的平遥古城、云南省的丽江古城、安徽省的皖南古村落、澳门历史城区等。
    2. 广东省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的地方是哪里?
    开平碉楼与村落。

    考点一.乡村聚落和城市聚落
    1.比较
    2.自然环境影响着聚落的分布
    (1)地形:地形平坦、土壤肥沃、水源充足的河流中下游冲积平原上,农业发达,人口密集,聚落分布多;反之,地势高峻的高原山区,土地贫瘠,不适合耕作,人口稀少,聚落分布少;在那些终年被冰雪覆盖的高山高原地区则无聚落分布。
    (2)气候:气候温暖湿润的地区,人口稠密,聚落多;反之,极端干旱的沙漠地区、过于湿热的雨林地区、终年严寒的高纬度地区或地势高峻的高原山区,人口稀疏,聚落少。
    (3)资源:林、渔、矿产等资源丰富的地区,便于发展各种工业,人口较多,聚落多;反之,资源贫乏的地区,人口稀疏,聚落少。
    3.传统民居的建筑外貌、建筑材料等因环境而异
    典型例题
    我国南方地区比北方地区降水多,为方便排水,屋顶坡度较________;北方地区冬季寒冷,为了保暖,房屋墙体较厚,窗子较________(填“大”或“小”)。北冰洋沿岸,当地纬度较高,气候寒冷,人们就地取材,用________建造房屋(如图)。
    【答案】大 小 冰块
    《答题方法和记忆口诀》
    建筑外貌、建筑材料作用总结=凉爽+防潮+隔热+保暖+防风沙+直立性+就地取材
    一、选择题
    1.(2021·辽宁鞍山·中考真题)特色民居能反映一个地区聚落与自然环境的关系。下列属于黄土高原特有的传统民居是( )
    A.窑洞B.碉房C.竹楼D.四合院
    【答案】A
    【解析】
    窑洞主要分布在我国的黄土高原地区,当地居民依据黄土的直立性质,挖掘了冬暖夏凉适宜居住的窑洞,碉房是青藏地区的民居,竹楼是西双版纳的民居,四合院是北京的传统民居。故选:A。
    2.(2021·重庆垫江·中考真题)“雨里鸡鸣一两家,竹溪村路板桥斜。妇姑相唤浴蚕去,闲看中庭栀子花。”浴蚕:古时候将蚕种浸在盐水中,用来选出优良的蚕种。歌词中表现的聚落类型及判断理由是( )
    A.乡村,这里有板桥B.乡村,这里以农业生产为主
    C.城市,这里有道路.D.城市,这里以工业生产为主
    【答案】B
    【解析】
    抓住题中诗句的关键字“板桥斜”说明地形崎岖,是山地地形;“鸡鸣”“村路”都是农村的景物和活动,因此这个地方是乡村聚落,但最主要的判断理由还是因为当地的活动主要是农业生产活动—养蚕等,B对,ACD错。故选B。
    3.(2020·吉林·中考真题)黄土高原的传统民居是( )
    A.冰屋B.窑洞C.高架屋D.蒙古包
    【答案】B
    【解析】
    黄土高原上的传统民居是窑洞,冰屋是生活在北极地区爱斯基摩人的独特建筑,高脚屋是一种热带和亚热带地区的“干栏式”民居,主要适用于气候湿热地区;蒙古包主要为我国内蒙古地区的民居;故选B。
    4.(2021·江苏常州·中考真题)非洲典型传统民居对应的图片是( )
    A.B.C.D.
    【答案】D
    【解析】
    茅草屋是非洲典型传统民居,非洲热带草原气候面积广大,气候炎热,经济发展水平落后,房屋多用树枝、木棍构架,房顶铺茅草,既可以就地取材又能隔热,D正确;A选项是傣族竹楼,B选项是北极雪屋,C选项是我国南方地区坡顶屋,ABC错误。故选D。
    5.(2021·新疆·中考真题)下列民居与自然地理环境相符的是( )
    A.黄土高原—窑洞B.内蒙古—冰屋
    C.北极地区—茅草屋D.东南亚—平顶屋
    【答案】A
    【解析】
    炎热多雨地区为了更好的通风散热、隔潮,多建墙体单薄、东南亚屋顶坡度大的双层木楼或竹楼;热带沙漠地区,终年炎热干燥,为了减少热量的传递和风沙的入侵多建窗小平顶的碉堡房;北极地区气候寒冷地区为了抵御严寒,墙体厚实、没有窗户的冰屋,内蒙古高原乙游牧为主,主要居住帐篷,便于拆迁;茅草屋主要分布在非洲热带草原地区;黄土高原土层深厚,有直立性,窑洞冬暖夏凉,分布在黄土高原。是选项BCD对应错误,不符合题意.故选:A。
    【点睛】
    本题考查人民生活与地理环境的关系,理解解答即可。
    (2021·四川泸州·中考真题)土掌房主要分布在我国滇中和滇东南干旱少雨的高山和河谷地带,以石为墙基,用土坯砌墙或用土筑墙,墙上架梁,梁上铺木板、木条或竹子,上面再铺一层土,经洒水抿捶,形成平台房顶,不漏雨水,多为平房,不开窗或二层开小窗,屋内设有火塘。全村房屋墙连墙,下一家的屋顶即为上一家的场院,层层而上,直达山顶。堪称民居建筑文化与建造技术发展史上的“活化石”。图是土掌房景观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6.土掌房反映了当地气温特点是( )
    A.终年高温B.冬冷夏热C.终年寒冷D.终年温和
    7.土掌房以土石为建筑材料的主要原因是( )
    A.工程量小B.降低成本C.就地取材D.便于翻新
    8.土掌房墙连墙,下一家的屋顶即为上一家的场院的主要目的是( )
    A.节约土地B.便于出行C.加强联系D.为了美观
    【答案】6.B7.C8.A
    【解析】
    6.土掌房墙厚窗小,屋内有火塘,墙厚窗小夏季防辐射,冬季保温,火塘是为了取暖。说明该地区冬冷夏热,故选B。
    7.云南山多地广,无论是高山、河谷和平坝都有很厚的红土,红土资源十分丰富,而且带胶性,含沙量小,是十分适宜的建筑材料,土质细腻,方便易得,分布广,经济实用。所以根据题意选C。
    8.读图可知,土掌房建在云南的河谷或是山区,山地多,平地少,所以这样建筑的目的是为了节约土地资源。故选A。
    【点睛】
    本题考查聚落建筑与自然环境的关系,读图分析解答即可。
    (2021·湖南湘西·中考真题)“骑楼”是一种近代商住建筑,建筑物底层沿街面后退且留出公共人行空间。由19世纪传入我国广东等华南地区。其主要功能之一是挡避风雨侵袭、炎阳照射,营造凉爽环境。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9.在我国骑楼挡避风雨侵袭、炎阳照射,营造凉爽环境的功能突出当地的气候特征是
    A.夏季高温多雨B.夏季高温干燥C.终年高温干燥D.终年高温多雨
    10.目前,广东对具有一定历史的骑楼加以保护,其主要目的是
    A.便于海外华侨回乡探亲
    B.保护当地特色的建筑文化
    C.节省当地的土地资源
    D.缓解当地住房紧张问题
    【答案】9.A10.B
    【解析】
    9.骑楼挡避风雨侵袭、炎阳照射,反映当地气温高,降水多,A正确、BC错误;骑楼主要分布在我国广东等华南地区,该区域为季风气候区,不是热带雨林气候区,D错误。故选A。
    10.骑楼具有一定的历史,是广东的特色建筑,应该保护,B正确;保护骑楼与海外华侨回乡探亲是否方便关系不大,A错误;保护骑楼不能节省土地资源,C错误;与其他高层建筑相比,骑楼居住功能弱,保护骑楼不能缓解当地住房紧张问题,D错误。故选B。
    【点睛】
    骑楼的影响: 1、挡避风雨侵袭,挡避炎阳照射,造成凉爽环境; 2、连廊连柱,立面统一,连续完整,中西合璧,形成多元共存的独特建筑风貌,体现商业文化和社会文化的地域特色; 3、冲破了居家单门独户的束缚,变成顾客的共享空间,并体现相互尊重的现代意识; 4、有浓郁的生活气息,成为品茗、聊天、纳凉、会客、交流信息、晚间凉眠的地方透出互动良好的人际关系。
    (2021·重庆黔江·中考真题)碉房是藏族传统民居,其墙壁用毛石垒砌,开窗甚少,大多建在背风向阳的山坡地段。近年来,传统碉房数量急剧减少。下图示意我国青海省南部碉房景观。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11.传统碉房开窗甚少的主要目的是( )
    A.防风避寒B.遮挡雨水C.稳固墙体D.阻挡沙暴
    12.影响图示碉房分布形态的主要自然因素是( )
    A.水源B.气温C.降水D.地形
    13.为保护传统建筑文化,可采取的合理措施是( )
    A.扩容改造,大量仿建B.精心修缮,日常维护
    C.保留原貌,任其发展D.全部拆除,原样重建
    【答案】11.A12.D13.B
    【解析】
    11.由题可知碉房主要分布于青海地区,海拔高,气候严寒,大风日数多,碉房上开孔少,门窗洞较小可以防风避寒;该地无沙暴,无需稳固墙体。A正确。故选A。
    12.由图可知,该碉房层次分明,依山而建。因为山地碉房多建设在险峻的山石上,地形因素导致其可利用的土地面积小,所以山地碉房占地面积较小,多向空中发展。A、B、C错误。故选D。
    13.传统民居保护应当采取积极主动的适当方式,为保护传统建筑文化,可采取的合理措施是增强公众传统建筑保护意识;加强对传统建筑的精心修缮,日常维护维护;传统建筑保护与新城市建设并驾齐驱。选项A、C、D错误。故选B。
    【点睛】
    本题考查中国地形、气候及传统建筑文化保护,读图理解解答即可。
    14.(2021·黑龙江牡丹江·中考真题)天气、气候与人类活动息息相关,如一些特色民居往往与当地的气候关系密切。下图为北欧某地的民居,该民居多用松木作为主要建筑材料,屋顶坡度大。据此,完成下题。
    3北欧民居的建筑特色反映当地的气候特点是( )
    A.湿润多雪B.低温少雨C.高温多雨D.寒冷干燥
    【答案】A
    【解析】
    北欧属于温带海洋性气候,终年温暖湿润,降水丰富,由于冬季多雪,为了防止过重的积雪压塌房顶,北欧的建筑多以尖顶为主,故答案A正确,答案BCD错误。故选A。
    (2020·四川资阳·中考真题)聚落是人类利用自然、改造自然的产物,其房屋的建筑材料、建筑结构等无不深深打上自然环境的烙印。下图为某地传统民居景观图,据材料完成下面小题。
    15.图示景观是( )
    A.蒙古包B.窑洞C.竹楼D.冰屋
    16.该居民独特的结构是为了适应该地( )
    A.湿热气候B.干旱气候C.寒冷气候D.风沙气候
    【答案】15.C16.A
    【解析】
    根据聚落是人类利用自然、改造自然的产物,其房屋的建筑材料、建筑结构等无不深深打上自然环境的烙印,进行分析解答。
    15.图示景观是竹楼,下层架空为了防止毒虫猛兽的侵袭,上层住人利于通风散热,C正确。故选C。
    16.竹楼的独特结构是为了适应该地炎热潮湿的气候,利于通风散热,A正确。故选A。
    【点睛】
    本题主要考查建筑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一、选择题
    1.下列关于聚落保护说法正确的是( )
    A.传统聚落无保护价值
    B.自然环境对传统聚落的影响不大
    C.应尽力保护那些具有传统特色的、民族特色的聚落
    D.对于那些较为破旧的聚落,应当拆除以利于美化环境
    【答案】C
    【解析】
    对典型聚落完整地加以保护,对保存历史文明的遗存、保护人类多民族“文化生态”的平衡,保持地域特色、保护地方乡土文化,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应尽力保护那些具有传统特色的、民族特色的聚落,C正确。传统聚落只要有历史文化价值,就具有一定的保护价值,A错误。自然环境对传统聚落的影响很大,B错误。对于那些较为破旧的聚落,要综合考虑,具有很大的历史文化价值的,应该进行修复,修旧如旧,D错误。故选C。
    碉房是藏族传统民居,大多依山坡而建,背风向阳,墙壁用石头垒砌,墙体厚,窗口很小。读青海省碉房景观图(下图),完成下面小题。
    2.传统碉房墙体厚、窗口小的主要目的是( )
    A.阻挡沙暴B.稳固墙体C.防风避寒D.防止雨水
    3.影响图示碉房分布形态的主要自然因素是( )
    A.水源B.气温C.降水D.地形
    【答案】2.C3.D
    【解析】
    2.根据材料“大多依山坡而建,背风向阳”可以推测,当地风力较大,气温较低,进而得知,传统碉房墙体厚、窗口小有利于防风避寒,C正确。藏族人主要生活在青藏高原,受青藏高原北部山脉的阻挡,沙暴对青藏地区的影响较小,A错误。墙体厚、窗口小有利于稳固墙体,防止雨水,但是这些都不是其主要目的,B、D错误。故选C。
    3.材料指出,碉房大多依山坡而建,可知当地地形不平坦,因此主要影响因素是地形,与水源、气温、降水等因素关系不大,D正确,ABC错误。故选D。
    【点睛】
    最具代表性的藏族民居是碉房。碉房多为石木结构,外形端庄稳固,风格古朴粗犷。外墙向上收缩,依山而建者,内坡仍为垂直。碉房一般分两层,以柱计算房间数。底层为牧畜圈和贮藏室,层高较低;二层为居住层,大间作堂屋、卧室、厨房,小间为储物室或楼梯间。若有第三层,则多作经堂和晒台之用。因其外部很像碉堡,故称碉房。碉房具有坚实稳固、结构严密、楼角整齐的特点,既利于防风避寒,又便于御敌防盗。
    蚝壳墙是岭南和闽南建筑中比较独特而别致的墙体(如下图)。砌墙时,生蚝壳拌上黄泥、红糖、蒸熟的糯米等层层堆砌成墙,具有坚固耐用的特点。生蚝广泛分布于近海浅水区域,是人们喜爱的食材。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4.蚝壳以约45°的倾角向下排列的最主要原因( )
    A.美观大方B.节约蚝壳C.坚固耐用D.利于雨水排泄
    5.生蚝壳为墙的主要环境意义是( )
    A.就地取材,废物利用B.墙面多棱,利于防盗
    C.美观大方,十分坚固D.蚝壳丰富,别具一格
    6.现今很少建筑用蚝壳砌墙的主要原因是( )
    A.当地政府保护生蚝和蚝壳
    B.气候变化,生蚝数量减少,蚝壳减少
    C.新型建筑材料的不断推广
    D.蚝壳填海,以实现海洋生态良性循环
    【答案】4.D5.A6.C
    【解析】
    本题考查特色民居,理解记忆即可。
    4.由材料分析可知,该地位于岭南地区,属于湿润地区,降水较多;从建筑的实用角度分析,蚝壳以约45°的倾角向下排列的最主要的原因利于雨水排泄,D正确;美观大方不是主要原因,A错误;该地蚝壳资源丰富,节约蚝壳不是主要目的,B错误;坚固耐用与倾角无关,C错误。故选:D。
    5.生蚝壳为墙的主要意义就是就地取材,废物利用,A正确;利于防盗、别具一格不是环境意义,BD错误;美观大方,十分坚固是建筑的特点,不是环境意义,C错误。故选:A。
    6.现如今很少建设以蚝壳为墙的建筑的主要原因是是新的建筑材料不断出现,更加结实耐用,C正确;与当地政府保护生蚝和蚝壳无关,A错误;气候没有变化,生蚝,蚝壳的数量不是主要原因,B错误;蚝壳填海,不利于实现海洋生态良性循环,D错误。故选:C。
    【点睛】
    世界上的人们居住在不同的地方,有些人住在乡村,有些人住在城市,我们把人们的这些聚居地——乡村和城市统称为聚落;一些特色民居往往能反映出一个地区聚落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下图为《清明上河图》图片的局部,反映了北宋都城汴梁(今河南开封)的繁华风貌。读图,完成下列小题。
    7.图中景观反映的是( )
    A.城市聚落B.工业生产C.乡村聚落D.农业生产
    8.由图中景观可推断当时该地( )
    A.水运发达B.商业落后C.水流湍急D.全年少雨
    9.汴梁的城市职能主要是( )
    A.行政中心B.军事中心C.文化中心D.经济中心
    【答案】7.A8.A9.A
    【解析】
    7.图中商铺密集、街道有熙熙攘攘的人群等景观符合城市聚落的特点,且根据材料“北宋都城”可知,图中景观反映的是城市聚落。故A对,BCD错。故选A。
    8.据图可知,该地区商业多依靠河流进行运输,水流平稳、航运发达;该地区人口密集、商业繁荣,该地区地势平坦,高低落差小,水流平稳;该地区地处秦岭-淮河以北地区,属于温带季风气候,夏季高温多雨,冬季寒冷干燥。故A对,BCD错。故选A。
    9.汴梁是南北朝和北宋时期的都城,因而其城市功能主要以行政功能为主。故A符合题意,另外三项均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答案选A。
    【点睛】
    本题解题关键在于对图文信息的解读,从图中找出关键信息,如:商铺、街道、人群、都城等关键信息,解答本题。
    左图为传统苗居竖向分层功能示意图,右图为贵州西江千户苗寨景观图,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10.决定右图中的苗寨布局的主要影响因素是( )
    A.地形B.气候C.人口D.交通
    11.对传统苗居层级结构与分层功能搭配原因叙述合理的是( )
    ①底层修建卫浴,便于排水 ②底层养殖牲畜,便于建筑
    ③顶层贮藏粮食,有助防潮 ④中层居住居民,利于保暖
    A.①②B.②③C.①③D.①④
    【答案】10.A11.C
    【解析】
    10.西江千户苗寨是依山势而建的,苗寨的主体是建在河谷的坡地上,后半边靠岩着地,前半边以木柱支撑,楼屋用当地盛产的木材建成,依山傍水,次第升高相连,一眼望去,屋顶层层相叠,鳞次栉比,连绵成片。结合题意,故选A。
    11.传统苗居底层修建卫浴,便于排水,①正确;底层养殖牲畜,主要是因为便于排放污水,过于潮湿不宜住人,②错误;顶层贮藏粮食,远离地面有助防潮,③正确;中层居住居民,主要是因为底层过于潮湿不宜住人,④错误。结合题意,故选C。
    【点睛】
    西江千户苗寨是一个保存苗族“原始生态”文化完整的地方,由10余个依山而建的自然村寨相连成片,是中国乃至全世界最大的苗族聚居村寨。
    当地时间2019年4月15日傍晚,法国巴黎圣母院突发大火,造成近800年历史的箭形塔尖倒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次日发表声明:“巴黎圣母院是历史、建筑和宗教遗产的杰出代表,也是文学遗产的丰碑,是我们集体记忆中独一无二的存在。”
    12.巴黎圣母院建筑属于( )
    A.佛教建筑B.伊斯兰教建筑C.基督教建筑D.犹太教建筑
    13.巴黎圣母院的遗产类型是( )
    A.自然遗产B.非物质遗产C.文化遗产D.自然、文化双遗产
    【答案】12.C13.C
    【解析】
    12.佛教建筑主要是佛塔和佛寺,A错误。伊斯兰教建筑主要是清真寺,B错误。法国巴黎圣母院建筑属于基督教建筑,C正确。犹太教建筑是犹太教堂,D错误。故选C。
    13.“自然遗产”代表地球演化历史中重要阶段的突出例证;代表进行中的重要地质过程、生物演化过程以及人类与自然环境相互关系的突出例证;独特、稀有或绝妙的自然现象、地貌或具有罕见自然美地域,A错误。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各种以非物质形态存在的、与群众生活密切相关且世代相承的传统文化,B错误。文化遗产是具有历史、艺术和科学价值的文物,C正确。巴黎圣母院建筑不属于自然遗产,D错误。故选C。
    【点睛】
    文化遗产是具有历史、艺术和科学价值的文物;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各种以非物质形态存在的、与群众生活密切相关且世代相承的传统文化;“自然遗产”代表地球演化历史中重要阶段的突出例证;代表进行中的重要地质过程、生物演化过程以及人类与自然环境相互关系的突出例证;独特、稀有或绝妙的自然现象、地貌或具有罕见自然美地域。
    14.下列民居中,体现气候湿热的是 ( )
    A.东南亚的高脚屋B.因纽特人的冰屋
    C.黄土高原上的窑洞D.内蒙古高原上的蒙古包
    【答案】A
    【解析】
    人民的生活与地理环境有着密切的关系,在东南亚一带避免炎热、潮湿,避免虫蛇,当地木、竹较多,人们就地取材,搭建了高脚屋来居住;因纽特人生活在北极地区,面对恶劣的气候,勤劳勇敢的因纽特人就地取材,采用一种原始方式建造了奇特的圆顶“冰雪屋”,以抵御凛冽刺骨的暴风雪,度过漫漫寒冬;黄土高原上的居民因黄土的直立性质,就地取材,开挖了窑洞,这样的房屋冬暖夏凉;在内蒙古高原,因为游牧的关系,人们就居住于容易搭建,也容易拆迁、搬运的蒙古包中,由此可见民居中,体现气候湿热的是,东南亚的高脚楼.故本题选A.
    15.城市聚落与乡村聚落相比,本质的区别是( )
    A.建筑样式B.生产活动C.降水多少D.交通方式
    【答案】B
    【解析】
    城市聚落与乡村聚落相比,本质的区别是生产活动的不同,城市以工商业为主要生产活动,乡村以农业为主要生产活动,故选B。
    【点睛】
    本题考查聚落的分类及划分依据。
    比较项目
    乡村聚落
    城市聚落
    环境状况
    较自然
    人工化
    发展程度


    建筑物与道路密度


    人口数量


    功能
    单一
    多元化
    生活水平


    居民从事的生产活动
    耕作、放牧、捕鱼等
    工业、服务业等
    地区
    传统民居图片
    民居建筑特点
    当地的气候特点
    两者的相互关系
    热带雨林或热带季风气候区
    双层木楼或竹楼
    炎热多雨、潮湿
    双层木楼或竹楼通风较好,人居住在楼上,不仅比较凉爽,而且可以避免潮湿
    热带沙漠地区
    墙厚、窗小
    炎热、干燥、多风沙
    墙厚可以减少白天通过墙壁传导进入的太阳热量,窗小可以减少从沙漠地区吹来的风沙
    中国黄土高原
    窑洞
    干燥、冬冷夏热
    利用黄土的直立性挖凿成窑洞,冬暖夏凉
    北极地区
    冰层、冰块构筑,墙体厚
    终年严寒
    冰层广布,易于取材;墙体厚,利于保持室内温度
    亚寒带地区
    墙厚、窗小、双层玻璃,室内有壁炉和火炉
    寒冷
    墙厚利于保暖,窗小可减少冷空气进入室内,双层玻璃可以保暖

    相关学案

    第03讲 地图的阅读-【暑假衔接】新六升七地理暑假精品课讲义(人教版):

    这是一份第03讲 地图的阅读-【暑假衔接】新六升七地理暑假精品课讲义(人教版),文件包含暑假衔接第03讲地图的阅读原卷版新七年级地理暑假精品自学课人教版docx、暑假衔接第03讲地图的阅读解析版新七年级地理暑假精品自学课人教版docx等2份学案配套教学资源,其中学案共29页, 欢迎下载使用。

    第02讲 地球的运动-【暑假衔接】新六升七地理暑假精品课讲义(人教版):

    这是一份第02讲 地球的运动-【暑假衔接】新六升七地理暑假精品课讲义(人教版),文件包含暑假衔接第02讲地球的运动原卷版新七年级地理暑假精品自学课人教版docx、暑假衔接第02讲地球的运动解析版新七年级地理暑假精品自学课人教版docx等2份学案配套教学资源,其中学案共31页, 欢迎下载使用。

    第01讲 地球和地球仪-【暑假衔接】新六升七地理暑假精品课讲义(人教版):

    这是一份第01讲 地球和地球仪-【暑假衔接】新六升七地理暑假精品课讲义(人教版),文件包含暑假衔接第01讲地球和地球仪原卷版新七年级地理暑假精品自学课docx、暑假衔接第01讲地球和地球仪解析版新七年级地理暑假精品自学课docx等2份学案配套教学资源,其中学案共30页, 欢迎下载使用。

    • 精品推荐
    • 所属专辑
    欢迎来到教习网
    • 900万优选资源,让备课更轻松
    • 600万优选试题,支持自由组卷
    • 高质量可编辑,日均更新2000+
    • 百万教师选择,专业更值得信赖
    微信扫码注册
    qrcode
    二维码已过期
    刷新

    微信扫码,快速注册

    手机号注册
    手机号码

    手机号格式错误

    手机验证码 获取验证码

    手机验证码已经成功发送,5分钟内有效

    设置密码

    6-20个字符,数字、字母或符号

    注册即视为同意教习网「注册协议」「隐私条款」
    QQ注册
    手机号注册
    微信注册

    注册成功

    返回
    顶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