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属成套资源:全套苏教版高中化学必修第一册综合测试+单元测试含答案
苏教版高中化学必修第一册专题2研究物质的基本方法测试含答案
展开
这是一份苏教版高中化学必修第一册专题2研究物质的基本方法测试含答案,共10页。
专题2 研究物质的基本方法一、选择题(本题共15小题,每小题3分,共45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A.研究物质性质,常用观察、实验、分类、比较等方法B.中国科学家合成的结晶牛胰岛素是一种蛋白质C.拉瓦锡提出原子学说,为近代化学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D.阿伏加德罗提出分子学说,对物质结构的认识发展到一个新的阶段2.某元素原子最外层电子数为2,则此元素( )A.一定是金属元素 B.一定是非金属元素C.一定是稀有气体元素 D.以上说法均不正确3.用固体样品配制一定物质的量浓度的溶液,需经过称量、溶解、转移溶液、定容等操作。下列图示对应的操作规范的是( ) 4.海水中蕴藏着丰富的化学资源,1 L海水在浓缩过程中析出盐的种类和质量如表所示,据此可判断出海水中物质的量浓度最大的金属离子是( )A.Cl- B.Ca2+ C.Mg2+ D.Na+5.某水溶液中可能存在K+、NH4+、Cl-、SO42-、CO32-等离子,以下对相关离子进行检验的操作及其结论不正确的是( )A.用洁净的铂丝蘸取该溶液进行焰色反应,透过蓝色钴玻璃,观察到紫色火焰,则该溶液中一定含有K+B.取少许该溶液,加入浓NaOH溶液,加热,产生能使湿润的红色石蕊试纸变蓝的气体,则该溶液中一定含有NH4+C.取少许该溶液,加入AgNO3溶液,有白色沉淀产生,则该溶液中一定有Cl-D.取少许该溶液,加入稀盐酸,无明显现象,再滴加BaCl2溶液,出现白色沉淀,则该溶液中一定含有SO42-6.下列所选仪器或操作符合实验要求的是( )7.实验室分离Fe3+和Al3+的流程如下:已知:Fe3+在浓盐酸中生成黄色配离子[FeCl4]-,该配离子在乙醚(Et2O,沸点34.6 ℃)中生成缔合物Et2O·H+·[FeCl4]-;乙醚的密度小于水的密度。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萃取振荡时,分液漏斗下口应倾斜向下B.分液时,应先将下层液体由分液漏斗下口放出C.分液后水相为无色,说明已达到分离目的D.蒸馏时选用直形冷凝管8.实验室需要配制100 mL 3 mol·L-1的稀硫酸,下列操作错误的是( )A.量取18.4 mol·L-1的浓硫酸16.3 mLB.稀释后的硫酸溶液冷却到室温后,将其沿容量瓶内壁缓缓注入容量瓶中C.用蒸馏水洗涤烧杯和玻璃棒,洗涤液转移至容量瓶中,重复操作2~3次D.使用胶头滴管定容9.取等量的四份碘水于试管中,编号为Ⅰ、Ⅱ、Ⅲ、Ⅳ,分别加入煤油、CCl4、淀粉溶液、酒精,振荡后静置,现象正确的是( )A.Ⅰ中液体分层,下层呈紫红色B.Ⅱ中液体分层,下层呈紫红色C.Ⅲ中液体分层,下层呈棕黄色D.Ⅳ中液体分层,下层呈紫红色10.下列溶液中,溶质的物质的量浓度一定是1 mol/L的是( )A.将10 g NaOH固体溶解在250 mL水中B.将100 mL 3 mol/L NaCl溶液与50 mL 4 mol/L NaCl溶液混合,再加水稀释到500 mLC.将16 g CuSO4·5H2O溶于水配成100 mL溶液D.将22.4 L HCl溶于水配成1 000 mL溶液11.某盐酸试剂瓶上的标签如图所示。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NA表示阿伏加德罗常数的值)( ) 盐酸分析纯(AR) 体积:500 mL化学式:HCl 相对分子质量:36.5溶质质量分数:36.5% 密度:1.19 g/mLA.该浓度的盐酸可用广口瓶盛装B.该盐酸的浓度为1.19 mol/LC.用该盐酸配制250 mL 2.0 mol/L的稀盐酸时需选用100 mL的量筒量取D.该盐酸中所含Cl-的数目为5.95NA12.已知:Na与H2O反应生成NaOH和H2。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100 mL 0.6 mol/L的NaCl溶液与50 mL 0.6 mol/L的MgCl2溶液中Cl-的物质的量浓度相等B.将标准状况下a L NH3气体溶于b mL水中,得到的氨水密度为c g/cm3,则该溶液中溶质(以NH3计)的物质的量浓度为a22.4b mol/LC.将10 mL 5 mol/L的Mg(NO3)2溶液稀释至50 mL,稀释后溶液中Mg2+的物质的量浓度为1 mol/LD.2.3 g Na投入97.7 g水中,形成的溶液溶质质量分数为2.3%13.有一包白色固体粉末,其中可能含有KCl、Ba(NO3)2、CuSO4、Na2CO3中的一种或几种,现做以下实验(所加试剂均足量):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原粉末中一定有KCl、Na2CO3、Ba(NO3)2B.KCl是否存在无法确定,需进一步实验确定C.白色沉淀乙可能是AgCl和Ag2CO3的混合物D.原粉末中一定没有CuSO4,可能有KCl14.某溶液经分析,其中含有的离子只有Na+、K+、Ca2+、Cl-、NO3-(忽略水电离出的H+和OH-),已知其中Na+、K+、Ca2+、NO3-的浓度均为0.1 mol·L-1,则Cl-的物质的量浓度为( )A.0.1 mol·L-1 B.0.3 mol·L-1 C.0.2 mol·L-1 D.0.4 mol·L-115.将m g某二价金属氯化物溶于水中配成V L溶液,从中取出一半,再加水稀释到V L,此时Cl-的物质的量浓度为c mol·L-1,则此氯化物中金属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为( )A.m2cV-34 B.m2cV-71C.mcV-71 D.mcV-34二、非选择题(本题共5小题,共55分)16.(10分)结合如图六种微粒的结构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1)粒子④在化学反应中易 (填“失去”或“得到”)电子,形成 (填粒子符号)。 (2)①~⑤五种粒子中化学性质相似的是 (填序号)。 (3)①~⑥六种粒子中具有相对稳定结构的是 (填序号)。 (4)若⑥表示某阴离子的结构示意图,则X可能是下列中的 (填字母)。 a.16 b.17 c.18 d.1917.(10分)如图是中学化学中常用于化合物分离和提纯的装置,回答下列问题: (1)装置B中被加热仪器的名称为 ,装置C中冷却水的水流方向为 (填“上进下出”或“下进上出”)。 (2)青蒿素是高效的抗疟疾药,为无色针状晶体,能溶于乙醇、乙醚,难溶于水,熔点为156~157 ℃,热稳定性差。提取青蒿素的简易工艺流程如图所示。已知:乙醚沸点为35 ℃。若要在实验室模拟上述工艺,操作Ⅰ选择的实验装置为 (填“A”“B”或“C”),操作Ⅲ的主要过程可能是 (填字母)。 a.加水溶解,蒸发浓缩、冷却结晶、过滤b.加95%的乙醇,浓缩、结晶、过滤c.加入乙醚进行萃取分液(3)某硝酸钠固体中混有少量硫酸钠杂质,现设计一实验方案,既除去杂质,又能配成硝酸钠溶液。实验方案:先将固体溶于蒸馏水配成溶液,选择合适的试剂和操作完成表格中各步实验(所有试剂均过量)。①若试剂a是Ba(NO3)2溶液,则溶液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加入Na2CO3溶液的目的是 ,试剂b的溶质为 (填化学式)。 ②操作Y必须使用的玻璃仪器有烧杯、 。 18.(12分)如图为实验室某浓盐酸试剂瓶上的标签,试根据有关数据回答下列问题:盐酸分子式:HCl相对分子质量:36.5密度:1.2 g·mL-1HCl质量分数:36.5%(1)该浓盐酸的物质的量浓度为 mol·L-1。 (2)取用任意体积的该盐酸时,下列物理量中不随所取体积的多少而变化的是 (填字母)。 A.溶液中HCl的物质的量 B.溶液的浓度C.溶液中Cl-的数目 D.溶液的密度(3)某学生现需450 mL物质的量浓度为0.3 mol·L-1的稀盐酸。①该学生需要量取 mL上述浓盐酸进行配制。 ②配制时正确的操作顺序是 (填字母)。 A.用30 mL水洗涤烧杯、玻璃棒2~3次,洗涤液均注入容量瓶,振荡B.用量筒准确量取所需浓盐酸的体积,慢慢沿杯壁注入盛有少量水(约30 mL)的烧杯中,用玻璃棒慢慢搅动,使其混合均匀C.将已冷却的盐酸沿玻璃棒注入500 mL的容量瓶中D.将容量瓶塞盖好,颠倒摇匀E.改用胶头滴管加水,使溶液凹液面的最低处恰好与刻度线相切F.继续往容量瓶内小心加水,直到液面接近刻度线1~2 cm处 ③在配制过程中,下列实验操作对所配制的稀盐酸的物质的量浓度有何影响?(填“偏高”“偏低”或“无影响”)ⅰ.用量筒量取浓盐酸时俯视观察凹液面: ; ⅱ.用量筒量取浓盐酸后,洗涤量筒2~3次,洗涤液也转移到容量瓶: ; ⅲ.溶液注入容量瓶前没有恢复到室温就进行定容: 。 (4)若在标准状况下,将V L HCl气体溶于1 L水中,所得溶液密度为d g·mL-1,则此溶液的物质的量浓度为 mol·L-1。(填字母) A.1 000Vd36.5V+22 400 B.Vd36.5V+22 400 C.1 000Vd36.5V+22.4 D.36.5Vd22.4(V+1)d(5)现将100 mL 0.5 mol·L-1的盐酸与200 mL 0.1 mol·L-1 CuCl2溶液混合,体积变化忽略不计,所得溶液中Cl-的物质的量浓度是 。 19.(12分)欲提纯混有硫酸钠、碳酸氢铵的氯化钠固体,某学生设计了如下操作流程: NaCl固体请根据上述操作流程回答下列问题:(1)操作①在加热时应选择 (填仪器名称)盛装混合物。 (2)进行操作②后,判断SO42-已沉淀完全的方法是: 。 (3)操作④的目的是 。 (4)实验室进行操作⑤的具体步骤是 。 (5)某同学欲用制得的氯化钠固体配制100 mL 0.2 mol·L-1的氯化钠溶液。①配制NaCl溶液时需要用到的主要仪器有托盘天平、药匙、烧杯、玻璃棒、量筒、 。 ②下列操作会使所配制的氯化钠溶液浓度偏低的是 (填字母)。 A.加水定容时俯视刻度线B.容量瓶内壁附有水珠而未进行干燥处理C.在溶解过程中有少量液体溅出烧杯D.颠倒摇匀后发现溶液凹液面低于刻度线,又加水补上20.(11分)二氧化氯可作消毒剂。二氧化氯漂白液中常含有ClO2和Cl2两种主要成分。化学兴趣小组同学为测定某二氧化氯漂白液中ClO2的浓度,进行如下实验:实验Ⅰ 配制100 mL 0.100 mol/L的Na2S2O3溶液,步骤如下:①用托盘天平称量一定质量的Na2S2O3·5H2O固体,放入烧杯,用适量蒸馏水溶解;②待烧杯中溶液恢复到室温,将烧杯中的溶液小心地注入100 mL容量瓶中;③用蒸馏水 ; ④继续向容量瓶中加水至距刻度线1~2 cm处,改用胶头滴管加水至溶液的凹液面与刻度线相切;⑤将容量瓶塞盖好,上下颠倒摇匀。回答下列问题:(1)容量瓶在使用前必须进行的操作是 。 (2)配制溶液过程中,需用托盘天平称量Na2S2O3·5H2O固体的质量为 。 (3)步骤②操作之前容量瓶中有少量蒸馏水,则配制的溶液的浓度将 (填“偏高”“偏低”或“无影响”)。 (4)补全步骤③操作:用蒸馏水 。 实验Ⅱ 测定二氧化氯漂白液中ClO2的物质的量浓度,步骤如下:①量取10.00 mL二氧化氯漂白液于锥形瓶中,加蒸馏水稀释到100 mL,再向其中加入过量KI溶液,二氧化氯漂白液中的两种成分分别发生反应:2ClO2+2KI 2KClO2+I2、Cl2+2KI 2KCl+I2。②加入淀粉作指示剂,向其中逐滴加入0.100 mol/L的Na2S2O3溶液至I2恰好完全反应,过程中发生的反应为2Na2S2O3+I2 Na2S4O6+2NaI。③加入稀硫酸调节溶液pH=3,发生反应:KClO2+4KI+2H2SO4 KCl+2K2SO4+2I2+2H2O。④再逐滴加入0.100 mol/L的Na2S2O3溶液,I2恰好完全反应时,消耗Na2S2O3溶液20.00 mL。(5)该二氧化氯漂白液中ClO2的物质的量浓度为 。 答案全解全析1.C 研究物质性质,常用观察、实验、分类、比较等方法,A正确;中国科学家合成的结晶牛胰岛素是一种蛋白质,B正确;道尔顿提出了原子学说,C错误;阿伏加德罗提出分子学说,对物质结构的认识发展到一个新的阶段,D正确。2.D 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为2,不一定是金属元素,例如He为非金属元素,A错误;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为2,不一定是非金属元素,例如,Mg为金属元素,B错误;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为2,不一定是稀有气体元素,如Mg为金属元素,C错误;由以上分析可知,D正确。3.B 托盘天平称量时应是“左物右码”,A错误;固体溶解在烧杯中进行,并用玻璃棒不断搅拌,B正确;向容量瓶中转移溶液时应该用玻璃棒引流,C错误;定容时胶头滴管不能伸入容量瓶中,D错误。4.D 随着海水的浓缩,海水的密度逐渐增大,海水中的离子浓度也会逐渐增大。根据表格数据可知,硫酸钙微溶于水,其余四种盐易溶于水,1 L海水中析出的氯化钠的质量大于氯化镁、硫酸镁的质量,海水中物质的量浓度最大的金属离子是Na+,选D。5.C 透过蓝色钴玻璃,观察到紫色火焰,说明该溶液中一定含有K+,A正确;加入浓NaOH溶液产生能使湿润的红色石蕊试纸变蓝的气体,该气体是氨气,则该溶液中一定含有NH4+,B正确;检验Cl-,应先加稀HNO3酸化,排除SO42-、CO32-等的干扰,再加AgNO3溶液,C错误;加入稀盐酸,无明显现象,排除CO32-等某些离子的干扰,再滴加BaCl2溶液,出现白色沉淀,该白色沉淀是硫酸钡,则该溶液中一定含有SO42-,D正确。6.C 胶粒、蔗糖分子和水分子均可透过滤纸,用过滤的方法不能分离蛋白质胶体和蔗糖溶液,A错误;加热时液体体积不能超过试管容积的三分之一,B错误;浓硫酸的稀释应在烧杯中进行,D错误。7.A A项,萃取振荡时,分液漏斗应倒置振荡摇匀,故下口倾斜朝上,错误;B项,根据“下流上倒”原理,分液时,应先将下层液体由分液漏斗下口放出,正确;C项,结合信息,配离子在乙醚中生成缔合物,且乙醚密度比水小,故上层为黄色,下层为无色时说明已达到分离目的,正确;D项,液体混合物进行分离、提纯时,可利用其沸点相差较大进行分离,蒸馏时选用直形冷凝管,正确。8.B 实验室需要配制100 mL 3 mol·L-1的稀硫酸,所需18.4 mol·L-1的浓硫酸的体积为100 mL×3mol·L-118.4mol·L-1≈16.3 mL,A项正确;移液操作需用玻璃棒引流,B项错误;为使溶质全部转移到容量瓶中,需用蒸馏水洗涤烧杯和玻璃棒,并将洗涤液转移至容量瓶中,重复操作2~3次,C项正确;定容时用胶头滴管滴加蒸馏水至溶液的凹液面正好与刻度线相切,D项正确。9.B 煤油能萃取碘水中的I2,但其密度小于水,现象是液体分层,上层呈紫红色,下层无色,A错误;CCl4能萃取碘水中的I2,但其密度大于水,现象是液体分层,下层呈紫红色,上层呈无色,B正确;淀粉溶液遇碘单质会变蓝色,液体不分层,C错误;酒精和碘水能互溶,所以液体不分层,D错误。10.B 10 g NaOH的物质的量为0.25 mol,若溶于水配成250 mL溶液,则所得溶液溶质的物质的量浓度是1 mol/L,现溶解在250 mL水中,溶液体积不是250 mL,则所得溶液浓度不是1 mol/L,A错误;将100 mL 3 mol/L NaCl溶液与50 mL 4 mol/L NaCl溶液混合,再加水稀释到500 mL,所得溶液溶质的物质的量浓度为0.1 L×3mol/L+0.05 L×4mol/L0.5 L=1 mol/L,B正确;16 g CuSO4·5H2O的物质的量不是0.1 mol,溶于水配成100 mL溶液,则所得溶液浓度不是1 mol/L,C错误;未指明HCl所处状况,无法计算其物质的量,D错误。11.D 应用细口瓶盛装盐酸,A项错误;该盐酸的浓度为1 000×1.19×36.5%36.5 mol/L=11.9 mol/L,B项错误;用该盐酸配制250 mL 2.0 mol/L的稀盐酸时,需要该盐酸的体积为2.0mol/L×0.25 L11.9mol/L≈0.042 L=42.0 mL,应选用50 mL的量筒,C项错误;该盐酸中所含Cl-的物质的量为11.9 mol/L×0.5 L=5.95 mol,数目为5.95NA,D项正确。12.C 0.6 mol/L NaCl溶液中的c(Cl-)=0.6 mol/L,0.6 mol/L MgCl2溶液中的c(Cl-)=2×0.6 mol/L=1.2 mol/L,A错误;标准状况下a L NH3的物质的量为a22.4 mol,质量为17a22.4 g,所得溶液的质量为(17a22.4+b)g,体积为(17a22.4+b1 000c)L,所以其溶质(以NH3计)的物质的量浓度为1 000ac22.4×(17a22.4+b) mol/L,B错误;将10 mL该溶液稀释至50 mL后,其浓度将变为原浓度的15,即浓度变为1 mol/L,C正确;Na与H2O反应有H2生成,即2.3 g Na与97.7 g H2O反应所得溶液的质量小于100 g,生成的NaOH的质量大于2.3 g,所以溶质质量分数不为2.3%,D错误。13.A 固体粉末加水溶解后过滤,有完全溶于稀HNO3的滤渣,该滤渣可能是BaCO3或CuCO3,即原粉末中一定含Na2CO3;滤液中加稀硫酸生成的白色沉淀甲为BaSO4,即原粉末中一定含Ba(NO3)2,则一定无CuSO4;滤液中含Ba2+,则肯定没有CO32-,滤液中加AgNO3溶液,生成的白色沉淀乙应为AgCl,即原粉末中含KCl。由上述分析可知,原粉末中一定有KCl、Na2CO3、Ba(NO3)2,一定没有CuSO4,A项正确,B、D项错误;白色沉淀乙是AgCl,不可能含Ag2CO3,C项错误。14.B 溶液呈电中性,阴、阳离子所带电荷数相等,c(K+)+c(Na+)+2c(Ca2+)=c(Cl-)+c(NO3-),则c(Cl-)=c(K+)+c(Na+)+2c(Ca2+)-c(NO3-)=(0.1+0.1+2×0.1-0.1) mol·L-1=0.3 mol·L-1,B项正确。15.C 取出的溶液中Cl-的物质的量为cV mol,则原溶液中Cl-的物质的量为2cV mol,故氯化物的物质的量为cV mol,其摩尔质量为mcV g/mol,则此氯化物中金属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为mcV-71。16.答案 (每空2分)(1)失去 Mg2+ (2)②⑤ (3)①③⑥ (4)ab解析 (1)粒子④最外层电子数为2,在化学反应中易失去2个电子而形成带有2个单位正电荷的镁离子,其离子符号为Mg2+。(2)①~⑤五种粒子中化学性质相似的是②⑤,原子最外层均有6个电子,易得电子;①中原子最外层电子数为2,只有一个电子层,为稀有气体元素He的原子,化学性质稳定;④中最外层有2个电子,易失去2个电子而形成阳离子;尽管①④最外层电子数相同,但其化学性质不相似。(3)①为稀有气体元素的原子,化学性质稳定;③⑥的最外层电子数均为8,属于稳定结构,所以①~⑥六种粒子中具有相对稳定结构的是①③⑥。(4)当质子数小于核外电子数,为阴离子,选ab。17.答案 (除标注外,每空1分)(1)蒸发皿 下进上出 (2)A b(3)①Ba(NO3)2+Na2SO4 BaSO4↓+2NaNO3(2分) 除去过量的Ba(NO3)2(2分) HNO3 ②漏斗、玻璃棒解析 A是过滤装置,B是蒸发装置,C是蒸馏装置。(1)装置B中被加热的仪器是蒸发皿。蒸馏时冷却水要下进上出。(2)流程图中操作Ⅰ用乙醚溶解青蒿素后过滤得到提取液和残渣,提取液再通过蒸馏分离乙醚和青蒿素粗品,因此操作Ⅰ选择的实验装置为A。操作Ⅲ由粗品青蒿素得到精品青蒿素,使用重结晶的方法。青蒿素难溶于水,a错误;加95%的乙醇,浓缩、结晶、过滤得精品青蒿素,b正确;粗品青蒿素中加乙醚的作用是溶解,c错误。(3)除去硝酸钠中的硫酸钠杂质,先用过量的硝酸钡溶液除去硫酸根离子,再加过量的碳酸钠溶液除去钡离子,最后加适量硝酸除去碳酸根离子。①硝酸钡与硫酸钠反应生成硫酸钡和硝酸钠,化学方程式为:Ba(NO3)2+Na2SO4 BaSO4↓+2NaNO3,加入碳酸钠溶液的目的是除去过量的硝酸钡。试剂b为硝酸,目的是除去过量的碳酸钠。②操作Y为过滤,需要的玻璃仪器有烧杯、漏斗、玻璃棒。18.答案 (除标注外,每空1分)(1)12 (2)BD (3)①12.5 ②BCAFED(2分) ③ⅰ.偏低 ⅱ.偏高 ⅲ.偏高 (4)A(2分) (5)0.3 mol·L-1(2分)解析 (1)溶质质量分数为36.5%、密度为1.2 g·mL-1的浓盐酸的物质的量浓度是1 000×1.2×36.5%36.5 mol·L-1=12 mol·L-1。(2)溶液具有均一、稳定性,取用任意体积的该盐酸时,溶液的浓度、密度均不变,故选B、D。(3)①实验室没有450 mL的容量瓶,应选用500 mL容量瓶,设需要浓盐酸的体积为V,根据溶液在稀释前后溶质的物质的量不变,得V×12 mol·L-1=0.5 L×0.3 mol·L-1,解得V=0.012 5 L=12.5 mL。②在量取浓盐酸后,需要进行的操作有稀释、冷却、移液、洗涤、定容、摇匀,故配制时正确的操作顺序是BCAFED。③ⅰ.用量筒量取浓盐酸时俯视,会使量取的浓盐酸体积偏少,溶质的物质的量减小,所配制的稀盐酸的物质的量浓度偏低;ⅱ.用量筒量取浓盐酸后,量筒不需要洗涤,若洗涤量筒,洗涤液也转移到容量瓶,会使溶质的物质的量增大,所配制的稀盐酸的物质的量浓度偏高;ⅲ.溶液注入容量瓶前没有恢复到室温就进行定容,会导致所配溶液的体积偏小,所配制的稀盐酸的物质的量浓度偏高。(4)V L HCl气体溶于1 L水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为V22.4×36.5V22.4×36.5+1 000×100%=36.5V36.5V+22 400×100%,所以溶液的物质的量浓度为1 000·d·36.5V36.5V+22 400×100%36.5 mol·L-1=1 000Vd36.5V+22 400 mol·L-1,故选A。(5)两溶液混合后Cl-的物质的量为0.1 L×0.5 mol·L-1+0.2 L×2×0.1 mol·L-1=0.09 mol,所以混合溶液中Cl-的物质的量浓度是0.09mol0.3 L=0.3 mol·L-1。19.答案 (每空2分)(1)坩埚 (2)静置,向上层清液中继续滴加BaCl2溶液,若不出现浑浊,则说明SO42-已沉淀完全 (3)除去溶液中过量的HCl (4)将溶液置于蒸发皿中,加热蒸发,并用玻璃棒不断搅拌,加热至蒸发皿中出现较多固体时,停止加热,利用余热将剩余液体蒸干 (5)①胶头滴管、100 mL容量瓶 ②CD解析 (1)加热该固体混合物需要在坩埚中进行。(2)判断SO42-已除净的方法是静置,向上层清液中继续滴加BaCl2溶液,若不出现浑浊,则说明SO42-已沉淀完全。(3)操作④的目的是除去溶液中过量的HCl。(4)操作⑤是蒸发,具体步骤是将溶液置于蒸发皿中,加热蒸发,并用玻璃棒不断搅拌,加热至蒸发皿中出现较多固体时,停止加热,利用余热将剩余液体蒸干。(5)①配制NaCl溶液时需用到的主要仪器有托盘天平、药匙、烧杯、玻璃棒、量筒、胶头滴管、100 mL容量瓶。②加水定容时俯视刻度线,溶液体积偏小,浓度偏高,A不符合题意;容量瓶内壁附有水珠而未进行干燥处理,不影响所配溶液浓度,B不符合题意;在溶解过程中有少量液体溅出烧杯,溶质减少,浓度偏低,C符合题意;颠倒摇匀后发现溶液凹液面低于刻度线,又加水补上,溶液体积偏大,浓度偏低,D符合题意。20.答案 (除标注外,每空2分)(1)检查容量瓶是否漏水 (2)2.5 g (3)无影响 (4)洗涤烧杯内壁和玻璃棒2~3次,并将每次的洗涤液转移到容量瓶中,轻轻振荡容量瓶 (5)0.05 mol/L(3分)解析 (1)容量瓶是准确配制一定体积一定物质的量浓度溶液的仪器,使用前要先检查是否漏水。(2)配制100 mL 0.100 mol/L的Na2S2O3溶液,需用托盘天平称量Na2S2O3·5H2O固体的质量为0.100 mol/L×0.1 L×248 g/mol≈2.5 g。(3)步骤②操作之前容量瓶中有少量蒸馏水,不影响溶质的物质的量及溶液的体积,对溶液的浓度无影响。(4)在步骤③中应该用蒸馏水洗涤烧杯内壁和玻璃棒2~3次,并将每次的洗涤液转移到容量瓶中,减少溶质的损失,然后轻轻振荡容量瓶。(5)根据反应过程中发生的反应:2ClO2+2KI 2KClO2+I2、Cl2+2KI 2KCl+I2,2Na2S2O3+I2 Na2S4O6+2NaI,KClO2+4KI+2H2SO4 KCl+2K2SO4+2I2+2H2O,可得:n(ClO2)=n(KClO2)=12n(I2)=14n(Na2S2O3)=14×0.100 mol/L×0.02 L=5.0×10-4 mol,故该二氧化氯漂白液中ClO2的物质的量浓度为5.0×10-4mol0.01 L=0.05 mol/L。A.分离蛋白质胶体和蔗糖溶液B.给液体加热C.探究CO2能否溶于水或与NaOH溶液反应D.稀释浓硫酸选择试剂aNa2CO3溶液b实验操作XY加热